科学教育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教育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教育内涵

科学教育内涵范文1

青山区现有区属办学单位44个,其中完全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普通高中校4所,初中校8所,小学25所,特教学校1所,幼儿园1所(含两个办学点),科技少年宫1个。全区中小学生56405人。

近年来,青山区委、政府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逐年加大教育投入,2008年以来先后三次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并出台了三个中心文件和九个配套子文件,形成了资金和政策的“双支持”。

加大投入优化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三年内(2007年―2009年),青山区先后投入3亿元以上用于学校教学楼和塑胶运动场建设、水冲厕所和危旧校舍改扩建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备配置和图书的补充 ,建起了青山区教育网站,开通了移动办公信息平台,建成了青山区教育城域网,全面实现了“校校通”,极大地提升了青山区教育现代化办学水平。投资6000万元建设并完成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包头市科技少年宫,解决了8000多人课外学习的活动场所。

2009年―2010年校安工程共完成加固及新建校舍面积近24万平方米,工程造价约3.5亿元。预计到2011年青山区校安工程将完成加固及新建校舍共43万平方米,总造价约7亿元。在区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全区中小学育人环境的不断优化、教学硬件条件的极大改善。

强化队伍提高师资水平

从2006年开始,青山区先后解决校聘和向社会公开招聘了600多名年轻教师,基本缓解了青山区师资短缺的问题,使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目前全区在岗教师平均年龄为39.9岁。通过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及骨干教师的挂职、轮岗,使校际间的交流得到加强,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008年制定出台了《青山区聘任合同制教师考核管理办法》、《重点高中引进人才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供了政策支持。《关于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的指导意见》、《青山区中小学校班主任津贴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性文件的出台和制定,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局采取寒暑假集中培训与日常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指导”相结合、研究交流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在计划、时间、内容、目标、考核上做到“五落实”,加大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外语等专业的培训力度,积极倡导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区政府每年投入50多万元,用于校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投入250多万元用于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和教师表彰。

建章立制促进教育管理

每年区政府与教育局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教育局坚持不懈,积极努力完成目标任务。青山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规范教育收费管理,全面禁止中小学乱收费。大力加强协调配合,始终坚持学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群防群治”的校园安全良好局面,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问题。不断强化校长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定期组织召开全区教育系统安全管理干部业务培训会,要求所有中小学校长和分管安全工作副校长持证上岗,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全面育人均衡持续发展

各中小学以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线,遵循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校校有特色,初步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同时,教育局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体质水平。近年来,青山区高考、中考成绩名列包头市前茅,各类学科竞赛、体育、艺术项目比赛成绩均比较突出,学前教育、校外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均处于包头市乃至自治区领先水平。

科学教育内涵范文2

科学规划,促进教育装备均衡发展

突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一个重要的工程。2007年,长沙市出台《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对全市中小学装备条件标准作了详细说明。2008年起,湖南省启动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对实验室、音乐室、体育室、美术室、卫生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用房的建设和配置制定了详细标准,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浏阳市将以省“合格学校”的创建为抓手,重点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优先考虑建设项目,促进浏阳城乡中小学校装备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装备建设

“十二五”期间,浏阳市科学合理地规划实验、电教、图书等各项装备的发展,力争全面完成“标准化实验室”“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三大工程建设任务。到“十二五”末,100%的中小学(完小以上学校)实验室将按照省颁标准进行装备,各功能室也将按照教育部及我省建配标准进行装备;到“十二五”末,全面完成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城区和农村规模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其余学校100%配备移动多媒体,计算机生机比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面实施“书香校园”工程,到“十二五”末,小学生均图书达30册,中学生均图书达40册,阅览室报刊配置中学达到100种以上,小学达到80种以上,100%的中小学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建设好电子图书馆。

根据需求,灵活合理进行装配

装备配备的原则是好用、够用、实用,因此要多关注学校及教学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灵活合理进行配备。每年年初,我们会要求学校根据各自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对装备建设项目进行申报,教育局实地考察论证后,科学合理地对全市装备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对于在具体仪器、设备、图书的选用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学校实际的教学需求和课程要求,比如对于“班班通”设备的配备,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我们一般建议采用移动多媒体的形式,其他的则采用传统的“班班通”模式。对于传统模式的“班班通”,我们也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需求对设备进行灵活搭配,常见的有三种搭配模式,模式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短焦投影+计算机;模式二:投影机+计算机;模式三:平板电视+计算机。

整章建制,促进教育装备规范发展

提高装备认识,服务现代教学

浏阳市教育局每年召开一次教育装备工作专题会议,强调教育技术装备对服务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指导学校开展好教育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研、培”工作。各级各类学校也高度重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或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分管负责人和工作部门,不断提高学校对装备工作的认识,强化领导责任,从而充分体现装备工作保障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的核心价值。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章程

加强教育装备管理制度的建设,对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效能、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和增加教育的效益都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浏阳市制定了《浏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细则》,使各项装备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此外,在全市中小学仪器室统一配备了教育装备管理专用电脑,安装了《浏阳市教育装备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电教设备、图书等装备的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装备管理效率。在加强学校装备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浏阳市装备站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如《办公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招标采购制度》和《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仪器、设备、图书等货物质检的一系列工作流程,站务工作做到了一月一小结一布置,一季一总结一安排,站内工作人员按本站的《目标管理实施方案》进行月评价,季考核。

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奖惩力度

每年年初,浏阳市教育装备站将制定《浏阳市××年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考核标准》并下发至各学校,每年不定期地组织两次教育装备工作专项督查,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亮点摄像制成VCD,并在教育管理工作会议上进行点评,树立一批教育装备工作的先进单位,对于那些对装备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应用不充分的学校,则将在全市进行通报批评,促使学校加强对教育装备的管理和应用。

加强扶持,奠定教育装备牢固基础

强化指导,提供装备学习平台

为加强装备的管理及应用,浏阳市编印了《浏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手册》,系统地介绍最新的教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装备相关的政策法规、浏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各项管理制度、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研究等,为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

加大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为保障装备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建立好装备经费来源的长效机制。我市采用的方法是,一是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我市实际情况确定学校装备经费所占公用经费的比重,做到专项资金,专项支出;二是将装备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比例逐年增长;三是通过学校自筹、社会捐赠、上级争取等方式,拓宽装备经费来源渠道。同时,实行装备经费 “集中管理,分校使用”的工作机制。

提升素质,加强装备队伍建设

装备事业的发展,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根据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各中小学配备了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促进装备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其次,加强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我市每年至少分别组织一次试验员、电教网管员、图书管理员的培训,逐步提高装备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督促学校按相关文件落实好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待遇、工作量及职称晋级等问题。并且每年开展一次“三员评优”活动,加强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

加强研究,注重教育装备实际应用

全面开展装备应用研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使其更为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是浏阳市教育装备工作的一个大课题,为此,浏阳市成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题领导小组,指导全市老师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同时,我市中小学坚持课余开放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把课堂向课外延伸,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育装备的最大效益。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图书综合效益,做到让书“多” 起来,让书“香” 起来,让书“动”起来,我们鼓励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全面实施“书香校园”工程。

大力加强学科实验教学

学科实验教学活动是最直接的素质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浏阳市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与素材,因此,我们鼓励全市实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的对实验进行创新,大胆地进行自制教具的制作,积极推广有价值的应用成果。为方便实验教师的经验交流和推广学习,我们创建了实验老师qq交流群。同时,市里每年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如“中小学生实验创新大赛”“小发明”“小制作”“电脑制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此外,为督促学校提高实验开出率,我们由教科所和装备站每年分别组织一次毕业班、肄业班学生的实验及信息技术操作考查。并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将考查结果纳入到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去,从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育人效益。

积极组织装备教研活动

科学教育内涵范文3

一、析词品句,激活生命热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作品都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了生命热情。教师在教授此类文章的时候可以摘取其中体现生命活力的关键句子,让学生加以品味分析,感受隐藏在文字深处的生命活力。在感受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命力的过程中,学生能养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美好品德。

《石缝间的生命》一文通过描写石头缝里的植物歌颂了逆境中拼搏的精神,歌颂了生命的伟大。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笔者抓住其中的某些字句让学生重点赏析,感受其中的生命激情。如分析一下作者如何描写小草的形貌,通过这些描写你能感知到什么?学生回答:文章中的小草叶子细瘦、长長的,叶脉很细微,少许根须寻找石缝。从这些描写中能看出这小草十分弱小,说明它的生存状态十分恶劣,然而即使如此它还是顽强地生存着,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笔者再让学生用相同的方法分析蒲公英、松柏等其他的植物,学生发现作者同样描写了它们生存状态的艰难和顽强的生命力,如形容蒲公英的茎叶时用坚韧苍老、枯萎无光泽等词语来形容,形容松柏的时候用盘根错节、扭曲、旋转等词语来形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词句分析中点燃了对于顽强生命的崇敬之情。

教师不能孤立地指导学生品味文章词句,而应该将词句理解和文本整体阅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诵读,升华人文品格

荀子提出美善相乐的观点,由此可见美和善是相辅相成的两种价值观念,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精彩的文本都体现了表现形式之美,它们的语言富有特色,结构具有特点,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形式美,不仅如此,它们往往还兼职了善的思想,展现了主人公高尚的品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将美的诵读和善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充实道德体验。

在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时候,笔者从指导学生诵读入手,让他们深入体会主人公想要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壮烈胸怀。笔者用指名读或齐声读的方法检验学生的诵读情况,并纠正他们在诵读中产生的问题。如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字正腔圆,要读出节奏感,如可以将八百里和分之间的停顿拉得更长一点,这样能体现雄壮感。此外还让学生尝试在诵读的同时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如梦里吹角连营,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大家的眼前能看到怎样的场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里要怎样诵读才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豪壮之情?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主人公将天下事当成自己的分内事,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有着雄心壮志。

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的形式之美,并以此激发审美感受,深入下去,体会其以美扬善的特点,进而对高尚的人文品格产生认同感。

三、知识迁移,启迪探究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促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是进行语文德育教育的特点之一。为了促使学生因文释道,教师可以围绕文本提出探究性问题,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囚绿记》的过程中,笔者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们进行探究,如:作者既然写的是囚绿,那么为什么后来又要将它释放呢,既然已经放绿,为何后来又要怀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理解文本的内容,探索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发现作者之所以囚绿是为了和绿更为接近,而释放了绿则是因为不忍心它枯死,由于他和绿之间存在感情,所以才会怀念。笔者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阅读其他文本的时候也尝试感悟并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探究能力有所提升之后,学生不仅能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更对其中绿所暗含的精神有所感悟,体会到绿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教学的德育效果更好。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学习文本的内容,更能促使他们不断向难题发起挑战,而这也是德育的体现。

四、小组讨论,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鼓励他们尝试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树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投入到德育学习之中。

教授《孔乙己》一文的时候,笔者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设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他们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例如让学生尝试分析《孔乙己》一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学生发现作者鲁迅总是擅长使用那些最真实、最朴素的方法来描写,他所采用的白描手法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具有传神的效果。例如作者描写了孔乙己站着喝酒、穿着长衫的场景,说明他十分贫穷,但是却依然想要维护自己读书人的状态;作者描写了孔乙己反复说窃书不能算偷,并试图教孩子茴香豆的茴字写法,同样体现了他迂腐的性格。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学生发挥了创新精神,尝试将自己代入文本之中,假设自己是一名看客,说出自己眼中的孔乙己形象,这样的活动既新颖又有趣,在讨论后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科学教育内涵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文化 渗透性教学

小学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结构,它更应该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不断探索与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数学文化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中,以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抓手,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数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进而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发展其理性思维,培养其对美的鉴赏能力,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最终使数学教学从单纯的工具性、操作性提升到价值理性,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情趣和意义,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当下,在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教育上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标签花瓶式”渗透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以为让学生会算24点、会玩七巧板等一些游戏,会解答一些鸡兔同笼题就是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了。其实,这只是游走在数学文化的边缘,而没有真正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也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时,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和结果获得的高效性,淡化思维形成的过程,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美其名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素养”。其实,这恰恰抛弃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最佳时机。这些教师并没有在数学研究活动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精神品质的养成教育,而是淡化了人文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教育。

二、“以偏概全式”渗透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数学文化”不等于“数学史”。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诸如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或典型事件就是凸显了数学文化,其实这只是彰显数学文化的一个小举措而已。与数学史相比较,数学文化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在教学中不能以数学史替代数学文化。

三、“脱离生活式”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数学,也就没有数学文化。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忽视了生活中的数学文化背景,没有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生活在一个立体开放的空间里,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由浅入深地渗透丰富多彩的、蕴含数学文化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知识,采用多种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数学信息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不可或缺。 四、“蜻蜓点水式”渗透

有些教师知道数学美,却不知道美在哪儿。也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展现数学的魅力或数学文化的美。还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是枯燥的,哪有美和魅力可言。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简单呈现一些美丽的图案,或用圆规画一些对称图形,就以为是体现了数学美,这是窄化了数学美的空间。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经历了“激情”和“困惑”的洗礼之后,已逐步趋于理性,开始转向“务实”。广大教师逐渐认同数学文化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所渗透或体现数学文化,但总体来讲,数学教学的文化内涵仍然缺失。造成数学教学文化内涵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统数学观念根深蒂固

数学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和优秀的传统。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数学家研究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君王统治臣民、管理国家,因而我国古代数学大多以“管理数学”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丈量田亩、兴修水利、分配劳力、计算税收、运输粮食等。从文化意义上看,我国古代数学可以说是“管理数学”和“木匠数学”。由于过分强调实用,管理数学在算法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实用与算法,忽视对数学文化的渗透。

2、教师自身数学文化素养缺失

不少数学教师对数学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对课程标准中“渗透数学文化思想”的理解也不够透彻。部分教师知识面太窄,有的从未读过数学史或未完整地读过数学史,没有很好地解读数学文化,没有领悟到数学文化的美,没有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方面下工夫,更没有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方面作些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教师本身也是僵化教学的受害者,对数学教学的工具性价值亦步亦趋,故对数学文化难以领悟和关怀。

科学教育内涵范文5

 

一、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高校办学质量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关系密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教高〔2012〕5号),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见,高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旨归。“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1]从实然的角度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乎高校形象和声誉,关乎外界认可度,深刻影响一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虽需系统合力,但主要仰赖高校课堂教学的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能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最为有力的保障,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坚持宏观导向设计与微观践行相结合,在操作层面上不断寻求具体教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优化实为高校教师之致力面向。实现本科课程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提高,理应作为提升本科办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高校内涵建设的具体落实环节,成为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精力集中点和重要关注点。

 

二、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的特殊性

 

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就法学十六门核心课程而言,公安院校侧重于与公安业务密切联系的法学课程,包括刑法学、行政法学、刑诉法学等,不重视民商事法学课程。目前,一些公安院校将法理学、宪法学等法学理论课程置于点缀和配角的地位,表现出很大的选择性,有的院校仅在法理学、宪法学课程中选择其一,有的院校即使同时开设了这两门课程但学时却有大幅度的削减。考察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的现状,其至少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特色教材。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教材,内容较多且抽象,缺少公安特色。以法理学课程为例,现有教科书基本包括法的本体论、法的关联论、法的价值论、法的历史发展、法的运行论等五大部分内容,涉及很多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于初接触法的大一新生而言,枯燥性、陌生性不言而喻,又因其缺乏公安特色,学生难以感知到学习法理学对于未来执法的意义,从而学习兴趣不高。在教材缺少公安特色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公安业务知识,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授课教师化繁为简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学内容及其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上有不同的理解,这难以保证学生面向未来公安执法掌握必备的法理知识,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2)课时不充足。普通高校法学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基本上在60个左右,而在公安院校采用同样的教材其课时量甚至不足30学时,严重“缩水”的教学课时成为掣肘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有限的学时必然要求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区分讲授内容和自学部分,对教材体系进行再创造。有限的学时也严重制约着一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能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囿于缺乏充足的学时作保证而难以有效施展。

 

综上,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囿于使用“普适性”的教材,教学内容冗繁但教学课时有限,在这一矛盾前提下,为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授课教师不应止于备教材、备教法,不应满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简单突破,还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做出系统规划和科学选择,尽可能为学生呈现相对完整的法学理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突破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全面养成的障碍。

 

三、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价值

 

(一)教学设计概念的厘定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当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2]32。教学设计意在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各要素,形成教学程序的优化组合,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教学设计虽然大体属于课堂教学之前的行为,但它不等于备教材、备教法等备课行为,也不同于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3]237。教学设计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在内的系统优化和整合,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超越了传统的专注教材教法等备课活动的范畴,它关注教学的统筹安排,不仅包括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与突破,而且包括教学环节的有序把握、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教学策略的精致设计、教学语言的渲染等。从现有教学实践看,效果突出的教学必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师尤其注重通过尽善尽美的教学设计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有序地开展。

 

(二)教学设计对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的作用“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经验和环境。”“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蓝图。”可见,有效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有关技能的生成,是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依托,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质量是公安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公安院校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公安法学理论课教学内容枯燥抽象,缺少公安特色,且设置的教学课时一般较少,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必须寻求一种具有系统性、艺术性、高层次性、高涵盖性的教学设计,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备教材、备教法。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解决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课时严重不足等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四、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总策略

 

公安法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坚持如下的总策略:第一,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第二,应立足实际,面向公安执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其保持长期主动学习的兴趣;第三,应依据系统科学理念优化配置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要素,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第四,应关注教学用语的专业性和凝练性,科学有效地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

 

从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与反馈四个环节。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理论,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传统课程教学较为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技能和情感目标的达致。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尤其不能回避能力和情感目标,不能单纯地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旨归,不能简单地专注于教材内容的注释。本科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外化更是对学以致用能力及法治素养的彰显,只有培养的人才在执法办案实践中显现出娴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良好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公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被社会各界认可。故此,公安本科教育应更加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体到公安法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其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必须注重知识运用能力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未来执法中以坚定不移的法律精神和法治思维为指导,将法学知i只运用于个案之中。教师在通览、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恰当界定课程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尤其要注意技能和情感目标的设计。以法理学中“法的价值”内容为例,教学目标至少可以设计为:理解法的价值冲突的解决机制,提高运用法的价值理论分析和解决个案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有关法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理念。

 

2.教学内容的设计

 

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过程。目前,公安法学理论课的一些教材逻辑性不强、理论性过高、内容体系不尽合理,甚至存在知识点重复或衔接不畅、用语艰涩难懂等问题,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必须在厘清教材内容脉络、理顺知识体系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可以根据设计预期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次序,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的多寡、详略、引申或忽略等,做到详略和逻辑衔接得当。例如,可将“法的历史发展”部分的内容调整至“法的本体论”部分,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学时不足的问题,又能兼顾公安院校的特色。

 

3.教学策略的设计

 

一节课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引人什么样的案例、事例,多媒体课件中是否插人音视频,等等,都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重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精神。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触动并促使其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一个精心引入的案例对问题的说明可能甚于教师数十分钟的理论讲述。为讲好一次课,教学用语的夸张与幽默、教学课件的简明性与视觉冲击力等都要经过认真谋划,反复推敲。

 

4.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的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了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是否科学合理,以便及时改进教学。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的具体措施和形式很多,如课堂提问、课堂习题巩固、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疑难问题的必要延伸等,教师可结合教学时间、知识特性、教学目标等合理设计教学评价方式,并尽可能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以保证反馈信息的全面性。自我评价也是重要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在一次课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自我感觉,及时修正、调整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使教学设计方案更加完善。

科学教育内涵范文6

关键词:商务英语函电 教学内容 改革 

引言 

商务英语函电是国际贸易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用英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进行书面交流的能力,其目的为达成交易、发展新客户和加深与已有客户的关系。由此可见,商务英语函电写作能力的高低在国际贸易业务操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着国际贸易业务是否能够顺利展开。对于学校来说,我们应该把商务英语函电写作能力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项职业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认真地学,才会学好这门课,也才能很好地掌握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技能。 

 

一、商务英语函电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一)改革教学内容是形式所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站稳取胜,企业必须拥有一批既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商务英语水平的外贸实用型人才,〔1〕而培养这些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必然由学校来完成。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要出色地完成培养当今国际贸易行业急需的“英语+商务”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说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是形式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教学内容是当务之急 

当前经济形式的迅速发展,使得国内企业急需大批“英语+商务”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当前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很多学校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专业或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商务处理能力低、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的能力欠缺,大多数毕业生更多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实践动手能力不够、不敢开口和客户进行交流、不知如何用英语和客户进行书面交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的现象。究其原因,和学生在校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时更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实践能力的锻炼不够。 

就商务英语函电这门课程来说,目前,国内的各个高校采用的教材大致有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商务函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纪商务英语-函电与单证》、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商务英语函电》等,这些教材都是教育部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书中对商务函电的格式、写作原则、写作技巧等阐述得都非常详细,但是,这些教材都有一些通病,即:过多地概括写作技巧与方法;各个教学案例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联系,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缺乏实践性。 

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大多数教师教学中,只是侧重于对课本中的案例的讲解、分析和写作技巧的归纳等,由于课本中的教学案例是互不联系的,也就显得教师的教学只是侧重与理论侧面的知识,只在分析句子、词汇、写作技巧,而对于如何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写信函的能力考虑较少,因此也就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尚可,动手能力差的现象。 

由此可见,要提高毕业生的函电写作能力,改革函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当务之急。 

 

二、商务英语函电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如何进行商务英语函电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笔者根据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改革方法:以16号文件为指导,整合课程资源;以国际贸易流程为线索,重构课程结构;以企业真实业务为案例,优化教学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 

(一)以16号文件为指导,整合课程资源 

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2〕为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和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现象,对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和商务英语函电课程进行整合,整合以后的课程名

称为国际商务文函写作,对于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弱化,重点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以国际贸易流程为线索,重构课程结构 

改革以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主线,根据公司业务的不同,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公司日常应用文书写作和公司间业务往来信函写作。公司日常应用文书写作分为:商业报告(日常实务报告、调研报告、可行性报告),通知、会议议程安排、会议记录、会议备忘或便签五个部分;公司间业务往来信函分为:书信格式、建立业务关系、业务磋商(报盘、还盘、接受)、交易达成(合同签订)、合同履行(货款的支付、产品包装、运输、保险、投诉与理赔)等四个环节。整个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涵盖了一笔业务的开展过程:最初的市场调研、会议讨论、会议通知、会议记录、会议结果(备忘)、寻找贸易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进行价格谈判、交易达成、最后双方履行合同。不仅教学内容如此,课后的实践环节也是如此。学完这门课程以后,学生对国际贸易的流程有了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同时,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整个教学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一环扣一环,学生在学习一个章节,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同时,不仅要复习上一章节的内容,回顾上一个教学任务,回顾这一笔外贸业务已经完成了哪些环节,同时,也会非常急切地知道下面接下来要做什么,还有哪些环节没有完成,在后面的环节里面要学习哪些词汇、专业术语、写作方法,掌握什么写作技巧等。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以企业真实业务为案例,优化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这种教学方法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3〕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而且是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案例来掌握基本规律。在上课之前,学生必须认真钻研老师发的案例汇编,查阅相关的资料。〔4〕在课堂教学上,基本的方式是问答式,对话式或讨论式。教师在讲课中不断提问,与学生一起就某个案例或实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规则等。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能够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准备案例。教师应着手收集、编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案例必须要具有真实性或拟真性,教师不得随意杜撰。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课程的所有教学案例全部来自于合作企业的真实的业务案例,比如,我们的教学环节的案例来自于合作企业-襄阳三珍食品公司的真实业务,课后实践练习环节的内容来自于襄阳进出口公司的业务案例。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上的支离破碎,另一方面让学生对真实的业务进行学习和操作练习,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具体做法为:一方面将企业专家能手请进课堂,为学生上课,用他们的实战经验现身说法,为学生提供指导、答疑解惑;另一方面让学生进入企业,将部分教学内容搬到企业去上,使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企业文化和氛围,更能将所学内容和今后的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用人单位和市场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自觉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三、结语 

 

清华大学教授王洪才阐述了教育的三种境界:知识的境界、人的境界和实践的境界,知识是教育的内涵,人是教育的主体,实践是教育的根本。〔5〕韩庆祥将人的能力分为五类: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与抉择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特别强调实践在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6〕当然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的主要宗旨也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即商务文函的写作能力,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基于这个宗旨。目前,这项改革在我校已经进行了快有一年的时间了,取得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但是,我们也知道,课程改革对于当今的高职院校来说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也是一项

非常艰巨的工作,当然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希望这项改革能够取得成效,也希望广大的同仁能够给予更好的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1]刘惠玲,王俊.国际商务函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3]何威.哈佛商学院与案例教学法[j].管理案例教学研究.1999,(1). 

[4]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王洪才.论教育学的三重视界[j].北京示范大学学报,2000,(0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