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程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课程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课程特点

初中课程特点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造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61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136-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创造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学科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阵地,没有创造性的学科教学,创造教育研究就失去了依托,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也就失去了源泉。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而不可代替的重要作。

一、语文课程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的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具有深广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人文性的关怀。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材料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并着重强调的。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体现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指语文能力的学习要通过实践的途径来完成, 同时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一种实践行为。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富有多样化的,根据进行实践活动的场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语文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语文课程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及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二是语文课外的实践活动。

3、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语文课程的生活化,是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是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同外语、数学等学科不同,语文是母语教育,在学生走进学校之前就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被母语包围着,生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 走近我们生活的世界,欣赏生活中的美景,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初中语文创造性教学对策的构建

1、改变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念语文教学,在很多人甚至是一些教师的眼中,只是简单的教教写字,认认生字,甚至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汉语本来就是自己的母语,每个人都会讲,没有什么可以学的。错误的观念会导致错误的教学方式和错误的学习行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不断更新,语文教学不在仅仅局限于课本,只关注古人的千年遗训,语文教学开始和生活、社会、科技相联系,开始从单纯的书本教学向以书本为主,辅以丰富的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都是语文重要的人本资源,同样,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风光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更是呈现了历代中华文化的精髓,国内外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内涵的丰富,加强了语文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承,更是对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扬2,2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造力仅仅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只有当它与创造性的人格特征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能忽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语文课程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被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将学生同社会生活连接起来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生活化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教材中的篇篇文章无不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人文精神。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指得是热爱祖国语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有较强的语感和思维能力,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Vl语交际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维能力训练似乎更多地和理科教学相关,语文学习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乍一看,似乎和思维能力训练关联不大。

思维能力训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语文学习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例如,怎么样把学到的语文知识或情感、思想等归类后,再用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对学生分析一综合、归纳一演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课程特点范文2

一、新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构建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较为淡漠,师道尊严成为了许多教师的潜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并没有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对于师生关系更为敏感,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更要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和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无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都要积极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方法的辅导,也可以动员优秀生与学困生之间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和鼓励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论英雄,平等地看待不同成绩的学生,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增加成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满足、快乐,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升级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新型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学工作实际,将先进的教学手段与语文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技巧,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能力;其次,教师要注重创新,自主设计教学课件,将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接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以图片、文字、图表、视频相组合的形式,设计制作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课件,为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发挥促进作用。第三,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要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既要保证多媒体手段在最为需要的时候使用,不能铺天盖地、过多过滥,又要对使用的时机进行科学掌握,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在互动过程中补充信息,以及在思想渗透中深化情感等。

三、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差异兼顾提出了新要求

初中生因为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差异。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整体发展水平。传统的“一刀切”模式通常会顾此失彼,无法得到这一要求,因此,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分层模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是兼顾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让学生认识到分层教学的科学意义,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基础,选准层级;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分层的实际状况,差异性制定教学目标,开展师生互动,布置课后练习,以及开展考试考核,让学生的差异性兼顾融入到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基础,制定与他们最近发展区域相吻合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在教学互动中还专门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的探究和提问内容,在作业布置中科学区分难度、容量,并且在考核中运用AB卷形式,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模式优化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单向的模式制约了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新课程改革对于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应当对教学模式进行充分地改进,从单向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双向模式,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发挥启发点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一批先进的教改经验,能够较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能够精心设计逐层深入的研究提纲,将其作为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的整个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难点,区分是属于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凡是属于共性问题的方面,还应当针对教学对象群体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以此促进语文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五、新课程改革对课外活动拓展提出了新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当构建立体化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课内外相结合,尤其是要发挥课外活动的延伸、补充和拓展作用。教师一方面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延伸,满足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探究欲望,在更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范畴内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还应当搭建丰富的课外活动载体,如各类兴趣小组、研究小组、文学社团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载体,组织引导和指点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之中巩固语文学习成效,培养语文综合素养。实践证明,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能够拓展语文教学空间,摆脱空间与时间方面的限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满足,在课外活动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初中课程特点范文3

    一、研究目的

    初中生学业分化是影响整体教育质量提高的大问题,分化产生的差生转化、优生提高迫切需要科学的教育 策略的指导。从现状看,这个问题的解决并未找到令人满意的方法,究其原因,恐怕一方面在于学业分化本身 原因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由于对初中阶段不同学生的学习潜能缺乏足够认识。当前教育体制中的学业 评价体系主要是一种绝对判定标准,这种标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不失为是一种公平的选择尺度,而且对大多数 普通学生具有操作性方面的优点。但不容忽视的是,对学生分化群体的对象,这种绝对判定标准一定程度上掩 盖了学习活动中最为本质的内容,即学业潜能的发挥。而从学科成就值等相对判定标准角度分析研究初中生分 化群体,将不仅有助于正确诊断评价绝对标准下的优差生,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从教学论角度进一步认识初中生 各学科学业分化现象的本质及其诊治之道,从而为提高九年义务制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提供有 益的启示。

    二、研究方法

    1、取样:本市普通中学94级8个班组385人,从初一预备班到初二下学期连续跟踪三年,根据生物 学科历次考试总评平均成绩取超过@①+0.95sd的对象为优生组,共41人,其中男13人,女28人 ;取平均成绩低于@①-0.95sd为学业不良组(以下称差生组),共40人,其中男29人,女11人 ,差生组中包括留级生7人,其中男4人,女3人。分化组群体占总体21.05%。

    2、调查与测试:

    (1)生物、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成绩及总评统计及分析。

    (2)智力测试:采用北师大心理学系修订的瑞文测验(spm)进行团体施测。

    (3)问卷调查:自行设计,主要查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负担、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等。

    所有数据均在foxpro中建立数据库,最后以spss软件作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讨论

    (一)学科成绩调查及比较:

    为了探明分化群体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各学科学业成绩状况,将各种成绩标准化后作分析比较,结果见表1 。

    表1 生物及其他学科优差生成绩比较

    (附图 {图})

    表1数据表明,以生物成绩分化为基准的优差生组,在语、数、外和各科总评成绩上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 差异(p〈0.001),进一步作生物与各科成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生物与其他学科相关系数比较

    (附图 {图})

    **:p<0.01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初中学生总体上,生物学成绩与语、数、外及总评成绩均达强正相关程度,说明 生物成绩差异分布与语、数、外具有一致性。但在分化群体优生组、差生组中,生物学科成绩与其它各科成绩 均未达显著相关程度,留级生组中生物与外语、语文和总评分呈中强负相关,此结果说明在分化学生群体中, 生物成绩与语、数、外成绩具有与总体不同的变化趋势。

    (二)智力发展水平与学生成就的关系

    为了了解优差生分化与智力发展水平的联系,以瑞文量表对对象进行了智商测定,结果见表3。

    表3 优差生及留级生智商分布

    (附图 {图})

    从表3结果可见,优生、差生、留级生的智商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优生组平均智商显著高于差生组。智力 水平优良的一级和二级(p[,75]以上)优生组有33人,占优生组总数80.4%,差生和留级生中仅 13人,占32.5%。智力水平中下的四级和五级(p[,25]以下)优生组2人,占4.9%,而差生 、留级生中有24人,占60%,这说明智力是影响学业分化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分析智力与各学科成绩的关系,学生总体智商与各科成绩的相关性见表4。

    表4 生物及其他学科成绩与智商的相关系数

    (附图 {图})

    结果显示,在总体上智力与各科成绩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程度,其中数学成绩与智力相关系数最高,达0 .6417,生物成绩与智商的相关系数也较高,达0.5544,语文成绩相关系数最低为0.4877, 这个结果与伯特(c·l·burt)报道的语、数、外结果基本一致。

    在分化群体中,各组学生学科成绩与智商的关系见表5。

    表5 各组学生学科成绩与智力的关系

    (附图 {图})

    表5显示,在优、差、留级生分化群体内,各科成绩与智商均未达显著相关程度,这说明在同类分化群体 中智力已不再是影响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了。

    (三)成就值(accomplishment score)差异比较

    (附图 {图})

    成就值是判定学生的学力是否同他的智力相适应的重要指标,其定义为学力离差与智力离差之差,若成就 值(as)为负值,可说明该学生不具备同其智力相称的学力,也就是说,学力潜力尚未或未能充分发挥,以 致未形成智力相称的现实学力,可视为学业落后或暂时落后。

    经对优差生各种成就值测算,结果见表6。

    表6 学生各科学力成就值比较

    (附图 {图})

    注:〈-8个体数:表示为低成就值人数。

    表6结果表明1生物学科成就值优差生组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如以as<-8为低成就值学业不良的标 准,则生物差生组as<-8的人数有24人,生物优生组有6人,与生物学科相似,外语学科成就值优、差 生组问亦存在显著差异,外语差生组as<-8的人数为22人,优生组有5人。而语文和数学两学科的优差 生组成就值差异不显著,各组as<-8的个体数也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物与外语学科在初中 阶段具有某些相似性。低成就值表明学习潜能来充分发挥,其中还包含有相当比例的假性差生,故教育措施的 效能更为突出,由此可见初中生物和外语学科的差生或学业不良生转化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四)低成就值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对低成就值学生学业分化的影响,对优差生学生进行了专项问卷调 查,问卷包括学科兴趣、学习时间、对难题态度、辅导环境、业余时间安排、作息时间、家务劳动、家庭环境 、人际关系等20个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优差生低成就值者在学习态度上有显著差异,差生回家作业多需父母检查、督促或辅导才 能完成。父母天天检查作业的,差生组低成就值者24人中有14人,优生组仅1人;父母很少检查作业的, 差生组8人,优生组5人。实际学业负担优差生低成就值者都不重,且无显著差异,无论优差生每天做作业时 间都在几个小时内能完成,上学往返路程时间极大多数不到1小时,夜间睡眠大多8小时以上,但自我感觉课 业负担重的,差生低成就值者显著高于优生组,24人中有15人(62.5%)认为学习负担太重,没有一 个差生主动希望再多学一些知识,这反映出差生低成就者有“怕学习”和“厌学”情绪倾向。在对待难题的态 度上,差生低成就值者24人中17人(70.8%)持放弃态度,这说明这类差生缺乏学习的毅力和信心, 在学习环境方面的项目中优差生低成就者多数无显著差异,个别项目差生组还优于优生组,如家教辅导,差生 占67.5%,优生组占21.9%,月零花钱差生组平均高于优生组2.4元。问卷调查总体结果表明,低 成就值差生一般并不缺乏外部学习条件,故学业落后主要因素应归结为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观努力,适当的教 育措施可使这些学生中的相当部分成员的学习效能得到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是在于实现“教会学生学 习”这个教育的基本目标。

    四、结论

    1、初中生物学业分化在总体上与语、数、外学科具有某种一致性,但在分化群体中各种学业分化不完全 一致。

    2、智力发育水平是影响生物等学科学业分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相近的智力水平可有显著不 同的学业成就。

    3、生物学业成就值在优差生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生物学业差生的转化具有较大可能性,初中生物和外 语学科的学业分化具有某些相似性。

    4、外部学习环境条件不是形成生物低成就值学业不良者的关键因素,对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可从学习态度 和学习方法等教育措施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黄志林、乐秀峻,《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6)20-21。

    2.周国韬等,《普教研究》,1995(3),32—24。

    3.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8。*

初中课程特点范文4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策略研究

一、科学课程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应要求的概述

从世界各国的中学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上来看,其对于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于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在中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学课程所体现出来的自然和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其创新创造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课程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上要求在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把握,作为该课程的授课老师一定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要重要情景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具体模式的创新创造,营造适合中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

目前科学课程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各级初级中学都加大了对于科学课程的资源资金投入力度,并且尝试了教育领域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时对于科学课程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加大了再培训的工作力度。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归纳总结起来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科学课程的特点内涵及其相应要求的有效解读和把握,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认识和作用定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知识传授大于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定位相对来说还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相对较低。第二,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情景式教学与科学课程特点的有效结合,使得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科学课程相应情景的创设不能有效地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的需要。目前初中科学课程的情景式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有效地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手段,所以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第三,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充分理解和与科学课程相结合的方案模式等的研究,使得科学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和应用方案的开发相对不足。

三、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科学课程教学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科学课程的课程要求和课程体系,借鉴国外科学课程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首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重新认识自己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由知识传授型向促进学生发展型方向转变。科学课程中老师的角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于自然知识和客观世界规律的讲解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的成长作为基本出发点。第二,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加大情景式教学方法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抽象的科学问题和知识以学生可以具体感性感知的场合和情景来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情景式教学被认为是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第三,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按照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学生科学求实探索精神的基本要求,把探究式教学应用到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对于客观世界和现实的初步观察理解来探究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探究式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其充分地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律和意向特点。

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智力发展状况,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具体特点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转变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实现由知识传授型向发展促进型的转变,加大情景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创设恰当的科学课程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面规划和设计探究式教学模式和方案,以利于学生探索求实精神和思维的成长。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的主要方面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险峰,李丽. 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观念性支持[J]. 中国教育学刊,2005(02)

初中课程特点范文5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数学;运用;教学;实践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强调更多的是实用性和有效性,多种学习模式也成为创新教学理念的新方法之一.在信息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将微课程应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之中,在传授知识理论的同时,教师应该把教育重点转向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和态度[1].我国在教育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不断深入,重视在教育中应用网络技术服务于实践教学工作.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精炼、教学时间短以及针对性强,有助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微课程的概念和特点

(一)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指的是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师在课堂内绕知识的重难点,借助多媒体,以视频为主要的载体开展丰富而又精彩的教学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在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的背景下,微课程能进行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甚至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行远程学习.微课程成为网络web2.0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能提供学生深入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平台.微课程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发设计的以视频类、图文类以及数字类三种类型相结合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作为教师,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积极创新和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平台进行电子备课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得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学生,可以在微课程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满足学生对不同教学资源信息的需求,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个性学习,不仅能强化和巩固重要的知识点,还有助于学生查缺补漏,补充课外知识点,拓展学生的视野.便捷高效的微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探讨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四点.第一,时间短,内容精炼.微课程主要是对一个知识点或者实验等教学环节做一个简化的、细分的教学,相对于一般的教学模式来说,它是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小课程,它的教学内容少、时间短,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容易掌握,是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新模式.第二,突出重难点.微课程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实验而展开的教学,所以它的目标非常明确,重难点很突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知识.第三,灵活的教学模式.微课程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颖,学生可以在上课前或者上课中以及上课后观看微课程视频,不受课堂的局限,自主学习空间比较大.第四,资源很丰富.微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视频,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优秀的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把自己设计好的微课程教学视频进行上传,而学生或者教师在这些丰富的资源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借鉴运用,优化了教学模式,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范围,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加强学习能力[2].

三、微课程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和制作水平高的微课程课件

微课程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生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微课程中可以将讲授、问答、启发、讨论以及演示等教学类型进行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微课程时间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一节微课程只能使用一种或两种微课程类型的组合教学,但分类并不是唯一性的,而是具有开放性的.随着现代教学理念和授课形式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微课程类型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发展和完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微课程把讲授类和合作探究类相互结合运用,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和课时来划分两种形式不同的小组,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讲解,通过视频将课程内容展现出来,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效果,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理解.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教师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突破重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中深刻体会到就业的意义.教师善于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突破常规的学习思维,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能消除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课程产生的排斥心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思考和探究.

(二)找到微n程应用的切入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微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教师没有把握好微课程教学的切入点,他们不管教材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微课程,都强制性地在数学课堂上应用微课程进行教学,这样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的[3].在数学教学中,微课程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教师不能拥有“把微课程当成教学重点”这样的错误观点,而是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再根据内容选取合适的微课程课件.要想借助微课程的辅助作用强化数学教学的效果,就应该把握好教学重点的位置,找准微课程应用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微课程的作用.

(三)分散知识点,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初中数学最重要的特点是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这也是让广大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最头痛的问题之一[4].在教学^程中,如果教师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会因为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而产生知识点混乱的情况.微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宽泛的数学知识体系分为小块的知识点,采用分段式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同时,对于不同章节中的知识点采用分散记忆且反复记忆.微课程的这个突出特点同样也是解决初中数学知识点多、记忆量大的最好的方法,教师通过运用微课程,把知识点分散开来讲解,不仅方便学生进行记忆,还能将知识点分析清楚、讲解透彻,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得他们更容易掌握和记忆知识.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每个版块分成3个教学任务,每个任务包括3~4个微课程,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对课程重难点和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教师课前制作ppt或者录制相关的视频,在微课程中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将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和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不同,通过微课程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的内容.

(四)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在应用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同行的有效教学方法方式,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当中,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教师通过开发微课程,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理解能力,展现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对微课程进行使用时,可以掌握新的教学技巧,增强自己的教学技能.所以,开发和运用微课程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建设,还可以帮助教师把教育理念跟教育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让教师更好地将实践带入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微课程还使得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发展.

四、结束语

微课程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围绕某个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以移动媒体的形式而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微课程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深入实践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有效渠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之中,需要积极地推广微课程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还需要更加积极地寻求适用性方法,为初中数学教育质量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樊雅琴,解月光.基于微课程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352(05):65-71.

[2]于大平.初中数学微课程的实践探索――以“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微课程开发为例[J].数字教育,2016,05(01):77-81.

初中课程特点范文6

关键词:移动学习;初中;科学课程;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8;G434

引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新媒体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全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前,很多学校也将这种移动设备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并建立移动应用的学习平台,让初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互式学习,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一、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应用的必要性

移动学习模式就是利用全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辅助工具进行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模式具有移动性、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等特点,可以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弥补了初中科学课堂上的不足,使初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听课学习、写作业、与老师互动交流,极大的提高了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民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1]。当前,各种移动设备深受广大初中学生的喜爱,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移动设备。学校和老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机会将移动设备应用到教学中去,构建移动学习模式,丰富初中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S多知识也比较抽象难学,再加上练习与考试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知识,以往的许多学生在经历一次次考试失败后,对科学产生畏学情绪,进而丧失了学习科学这门课的兴趣。但是当前的移动设备可以帮助解决这个瓶颈问题。移动设备顺应当前初中学生的的学习爱好和生活方式,教师可以选用初中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包括科学在内各学科的均衡发展与提高。

二、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应用的意义

(一)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教授模式单一,只是老师一味的在课堂上讲授科学的基础知识,学生在下面很被动地听,缺少互动,缺少思考的过程,从而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枯燥平淡的科学知识很难提起初中学生的听课兴趣。而移动学习模式在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全屏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带进科学课堂,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随时随地的接触科学知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习,进而提升中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2]。

(二)提高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初中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老师可以利用移动设备作为课堂科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将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制作成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将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以简单的、生动的、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们,有利于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科学老师也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的移动性的特点,随时随地的向学生们传授科学知识,在线与学生们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的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进而有效的提高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移动学习在中学科学课程学习中应用的方法

(一)合理安排科学课堂时间,引导中学生的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使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初中科学老师要充分的了解移动学习设备的特点以及每节课堂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合理的安排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有效的引导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移动学习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只是老师进行科学知识讲授的辅助工具,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的辅助工具。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利用移动学习设备的方法和技术,充分的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适时、适量的运用移动学习设备,,让学生们积极自主的学习科学知识,从而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与初中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课上课下的交互式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老师在利用移动学习设备进行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移动设备和科学课程教材进行情境创设,提升中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要合理的设置科学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启发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充分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例如,幽默的科学小视频,有趣的小动漫,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等等。利用这些活泼轻快的手法,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的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总而言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移动学习设备对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要充分了解移动学习设备的特点,合理的安排科学课程的课堂时间,引导中学生进行有效地移动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随时随地的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文阳,胡卫平. 移动学习在中学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探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No.16004: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