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1
科学探究在物理教材中尤其体现在实验上,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探究性实验作为相对于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笔者从教十几年来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以下见解,仅供同仁参考。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验证性实验在教材中已有完美精确的实验结论,实验之初不必猜想假设,实验完成也没有必要评估交流,学生无论实验效果如何,都可免费享用此结论,甚至不必花费任何气力便可坐享其成,谈不上能力培养。而探究性实验一般没有明确结论,学生实验之初就需认真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实验,评估交流猜想的正确与否,最终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结论。所以我个人认为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和评估交流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点。
1.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猜想假设是探究的指路灯,是实验探究的目标。猜想还可吊起学生的胃口,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中去,但猜想并非凭空瞎猜,不着边际的胡猜乱想。虽然有牛顿、爱因斯坦在当时看来不可想象的大胆猜想,才有了万有引力、相对论,但这些理论是他们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得出的,而非一时冲动,脱口而出。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1.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合理猜想
初中物理阶段的猜想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对探究问题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这对学生将来在高科技未知领域的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实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根据生活经验:拉一辆车,装的货越重,需要拉力越大;路面越“难走”,拉力越大。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当然猜想和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速度有关也是合情合理的,有错误才对正确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如:在探究并联电阻的总电阻时,依据串联电阻的特点很自然猜想出:(1)R=R1+R2,(2)R=R1+R2,(3)R=R1R2……尽管这些猜想都是错误的,甚至不可能猜出正确结论,但同学们都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实验中去,经历挫折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结论。无论探究过程、结论,记忆都尤为深刻,使学生探究能力得以快速提高。
1.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想敢说
在猜想中,有的学生怕猜错不敢说,这时正确对待猜想特别重要。要让学生明白:你的猜想在“猜想”这一环节中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之说。实验考试中猜想的填空是不能空的,猜上就是正确的,树立学生敢于猜想的自信心。
1.3对于学生的猜想,要不吝鼓励和表扬
恰到好处的表扬和夸奖会使人像喝了蜜一样甜,学生尤其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后,更感觉在同学面露了脸,甚为光荣,更加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对于错误猜想,是允许的,教师切忌否定,言语打击,甚至耻笑,否则,学生将低头沉寂,无人敢说。
1.4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上课时,老师板着面孔,对有“动作”的学生怒目而视,甚至大声呵斥,是不会有积极猜想的。给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学生不再受束缚,没有思想压力,自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此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最活跃状态。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绽放,各种猜想才会产生,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充分展示。
1.5适当引导,循序渐进
探究中的问题,学生不一定有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教师应适当引导,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例如: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的猜想往往仅局限于电压、电流,考虑不到这么多,教师要耐心引导,不可急躁。
2.培养学生的评估交流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猜想的正确与否,实验验证固然重要,但实际物理实验不是物理模型,它涉及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给实验现象和数据带来偏差,导致不完善或不正确的结论所以指导学生做好评估交流,去伪存真,获得探究成功,才能培养更深层的探究能力。
2.1指导学生评估实验步骤设计的是否合理
实验步骤设计的不合理,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失误。例如:在《测盐水的密度》时,我分给各小组一样的盐水,但测量结果有的组明显偏大,各小组又都坚持自己测的对,经过交流评估他们的实验步骤,发现测量过程中,有的小组是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再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用m2-m1得盐水的质量,然后倒入量筒测体积,这样做将使所测质量与体积不对应,因为烧杯壁上附着一部分水倒不出。有的小组是先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然后减去倒入量筒后剩下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1,得盐水质量m-m1。经评估交流,改正了不合理的步骤,提高了探究能力。
2.2评估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
实验结论与学习知识有明显出入,再次正确操作仍然如此,交流评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探究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后,发现小灯泡的电阻也随之改变,得出“电压越高,电阻越大”的结论,这与老师强调的“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极不相符。通过评估交流得出是“温度”对电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探究的能力。
2.3评估交流实验中系统误差带来的差异,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中,器材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物理模型,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力,存在电阻,自身重力等,使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有出入。例如:理论上,动滑轮省一半力,即F=1/2G,但实验无论多么规范,实验数据都不可能得出F=1/2G,评估原因是动滑轮有重力,有摩擦,不可避免再如: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时,总电压U与各灯泡电压之和总有些误差,评估发现实验电线、灯座存在电阻,而理论分析通常忽略它们的电阻。通过评估,使学生对理论分析和实际实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未来更高层次的探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4评估交流实验是否单一、片面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幼儿;倾听;能力培B;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48-0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可见,倾听作为幼儿语言发展中的一种行为能力,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专家研究表明,3岁~12岁是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倾听能力的养成也要从学前教育开始。
一、培养幼儿倾听的兴趣
一般来说,3岁~6岁的幼儿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好动,理解力相对较差,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如果选择幼儿没有兴趣的教学方式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只有选择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可以理解的内容,才会让幼儿集中注意力。
(1)善于寻找并抓住幼儿关心的话题。幼儿关心的话题往往是他们感兴趣和喜爱的,例如电视里的动画片、少儿电视频道等,是幼儿每天都会关注的。作为教师,可以将幼儿关注的话题作为倾听的切入点,寓教于乐,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活动,让幼儿站起来说一说他看过的剧情,让其他幼儿听,听听他说的是不是和电视里的一样,只要他说出来,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幼儿下次讲得更好。幼儿本身就喜欢听故事,所以在其他幼儿讲述剧情的时候,都会认真倾听。这样一来,孩子们倾听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不仅能认真听同伴说,而且会更多地关注少儿节目,以便下次能够讲得更好。
(2)选择适合幼儿倾听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倾听内容。大班的孩子可以选一些相对较长、情节曲折、稍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聪明的喜羊羊和狡猾的灰太狼的斗智斗勇,虽然每次灰太狼都没有吃到羊,可是它依然不放弃,一直不停地向羊村进攻。而小羊们也非常勇敢和聪明,每次都能想到办法脱身。故事里面的每个人物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猜猜、讲讲、听听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兴趣,从而让孩子们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形成丰富的想象,从中收获兴趣和倾听的激情。
(3)及时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让幼儿在激励中认真倾听。幼儿总是希望得到大人的鼓励,教师在幼儿心里又是极其重要的人物,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指导,运用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例如,当教师在课堂上说错了一个词语,有的幼儿及时发现并勇敢地站起来纠正错误,这正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可以将一朵小红花奖给他,以鼓励他的认真倾听和勇敢纠正错误,引起班内幼儿的惊讶和羡慕,从而告诉他们,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
二、尝试多样化方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1)用提问的方式来调动幼儿倾听的积极性。用提问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人倾听的积极性,对幼儿也不例外。因为有了任务意识后,就会积极地完成任务,认真听讲。在听一个故事之前,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比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之前,事先提出问题,“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小动物?最后它们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妈妈的?”提出这些问题后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故事,等老师讲完故事后,请幼儿站起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好的可以奖励小红花或者小星星。
(2)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倾听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需要长期积累才可以形成的。例如,每天的点名就是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好机会。在点名的过程中一定让幼儿认真倾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的耳朵最灵敏,能一次就听清自己的名字。在这当中教师一定要进行鼓励,孩子因得到鼓励而更努力去倾听,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开始时是有规律地点名,然后把点名册上的学号打乱了无规则地点名,幼儿对这种方式特别感兴趣,每一次都会安静地倾听是否叫到自己的名字,慢慢地,就在点名时养成了好的倾听习惯。
三、家园共育形成合力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努力的同时,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由于部分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忽略了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没有进行倾听教育。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需要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可定期开展有关倾听内容的家长座谈会,广泛交流家庭教育中的倾听困惑。对家长而言,应积极主动与幼儿园教师保持联系,共同学习和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及教育经验,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倾听训练,从而逐步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是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重视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以幼儿为主体,以兴趣为中心,依据幼儿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将倾听渗透在幼儿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参考文献: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3
一、探究能力在预习中培养
根据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预习,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预习必须结合实际有所选择,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进行预习,不是每种类型的课都适合进行预习,也不要在预习的过程中搞“一刀切”,人为地给学生画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性。
从预习的效果上看,学生完成预习的质量与他们认知水平、思维水平是紧密相关的。那些思维迟钝一点的学生展示的预习成品大多采用抄书的形式,从他们的预习成品中,很难发现他们通过预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那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往往采用标注的方式,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书上用一些自定的符号标注出来,这样,在听课时,就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可以说基本达到了预习目的。
二、探究能力在查找资料中培养
课前,我把要讲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查找相关的资料,由于学生认知风格各异,找到的资料也五花八门,而且有的与课上所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
课上,在讲清本节课的知识后,我都要安排讨论交流环节。通过这节课,要达到三个目的:①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大家,获得伙伴们的认可,从而体验到劳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②在小组或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将原来杂乱的信息条理化。③通过交流,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将本节课有关的信息纳入到各自不同的知识网络中去。对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与甄别,保留有用信息,剔除无关信息和错误信息。
三、探究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培养
学生的交流能力受他们认知水平、表达能力、综合素质等因素的限制。我在进行这个过程时,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分三个阶段进行的。
(1)师问生答形式:在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表达能力低,在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师问生答的交流形式。同时也要注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学生提出问题形式:到了中年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发展,而且在低年级,学生的置疑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培养,因此,部分学生根据课上所授的知识提出一些疑问。
(3)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形式: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上面简单的交流形式了,出现了师与生、生与生多边互动的交流形式。
四、探究能力在体验中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尝试着进行两种形式的体验。第一种是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另一种方法是引导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内在体验。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在已经初步建立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再体验,这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条途径。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4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1.创设愉快教学情境,激发实验兴趣。
情境是一种感情境界,创设良好情境是克服学习疲劳、增加愉快气氛的有效手段,可激发兴趣,诱导学习动机。奇妙的实验现象、直观教具的应用是最好的手段。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一些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的实验,如“白糖遇浓硫酸的碳化”、“白磷的自燃”、“试纸的变色”等实验,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增加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许多实验在试管或烧杯中进行,某些细微的现象不易被观察到,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要动一番脑筋,做一些工作,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兴趣。也可以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仪补充。电解饱和食盐水;铜、锌、稀硫酸组成原电池等实验,在培养皿中反应,经投影后在屏幕上可清楚地观察到现象,效果极佳。
实验尽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所用物品尽量是学生生活中熟知的,或者让学生自备。如氯气的漂白作用可让学生自备鲜花。“淀粉”、“蛋白质”、“石灰”等均可让学生在生活中索取,教师演示实验同样。在讲有机酸课时,拿出两个西红柿,学生兴趣倍增,他们急切想知道西红柿的用途,便用西红柿做如下实验:①测酸性:用吸管吸取一点西红柿汁,滴一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成红色。在微热条件下西红柿和锌反应冒气泡(H2);②电解质导电实验;③测有机酸实验:用毛笔蘸取一些西红柿汁在白纸上写字,让它自然干燥,纸上几乎看不出痕迹,然后将纸在火上烘烤一下,纸上很快出现黄色字迹,因为西红柿中的有机酸和纸中纤维生成了酯,酯燃点较低,因此涂有西红柿汁的纸就先被火烤焦变黄。特殊的实验手段创造了愉快的心理条件,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学生兴趣倍增。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可引发学习、探索动机。
2.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探索。
学生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广泛收集这方面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开展课外活动,弥补课堂不足。鼓励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帮助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解决问题,如教材问读材料中,介绍石蕊主要成份就是自然界地衣汁。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要求自制石蕊,我们就鼓励他们,有问题给予指导,有十几位同学成功地获取了石蕊,并以家用食醋、纯碱检验,现象明显效果很好。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实践经验,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使他们感觉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弥补了课堂不足。
二、鼓励质疑,培养观察能力。
1.培养观察习惯,学会观察要领。
观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养成观察习惯、学会观察事物是提高实验探索能力的基础,也可使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终生受益。课堂教学是养成习惯、学会观察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让学生学会观察的基本方法:观察物质、观察实验仪器及装置、观察实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等,以及各观察要领,并进行分析、概括,作出结论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可用典型的实验作示范,如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我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回答,由此实验得出了哪些结论,如何得到的。于是引导学生注意下面的观察:①将钠投入水中是沉还是浮;②钠与水反应时发生什么现象;③怎样取用金属钠;④滴有酚酞的水颜色有何变化?等等。
这样既有助于培养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又可培养观察习惯。
只有实验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课文、习题中的图表、图象、化学式、实验装置等。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如图象观察要领。可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会观察。如水浴加热、蒸馏、制乙烯都要用到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有何不同。CH4、C2H2、C2H4都能在氧气中燃烧,且CH4、C2H4燃烧热高于C2H2,但只有氧炔焰温度高达3000度,而其它不可以。工业生产设备反应物加入有什么特点(逆向)?根据甘氨酸的结构模型图,写出化学式等。要让学生懂得,学习过程中许多地方都要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才能得出结论。
要鼓励、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全面提高观察能力。西红柿成熟过程中颜色变化、煤炉燃烧过程中现象及颜色变化、鱼汤冷却过程中变化及原因等,都需要留心观察。
2.鼓励学生质疑实验现象,激励观察兴趣。
在铜锌电池实验中,学生提出锌片上也有气泡产生的质疑。针对学生的问题:首先,肯定学生的观察是仔细认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值得提倡。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锌片上产生气泡的原因,是因铜片上很快聚集了许多氢气泡,把铜片与稀硫酸逐渐隔开,增加了电池内阻,电流不畅,锌极上形成的许多微电池而产生氢气,这就是电极极化,是电池应用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大胆提出质疑的同学得到了肯定和鼓励,而死守书本观察不细的同学受到了启发,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观察和质疑的兴趣,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以后的教学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质疑,如:酚酞试液加入酸中为什么有时会出现白色浑浊;H2、CO、CH4通过玻璃导管点燃,唯有氢气火焰不呈淡蓝色。实验室制得三溴本酚颜色为何略呈黄色。制乙酸乙酯的反应器能否用烧瓶等。对学生的质疑要耐心帮助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作出合理解释,教师切不可敷衍了事,更不能批评指责。长期坚持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其探索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丰富教师教学经验。
三、创新实验新境界,培养迁移创新能力。
加涅认为:“智慧技能中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高级规则可以通过解决问题习得。”在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和技能之后,可创设一些实验新情境,由表及里的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将所得知识技能与网络知识挂钩。
在氨的喷泉实验时,学生积累了一些有关喷泉实验的感性知识和技能,根据喷泉实验原理,设计引发喷泉方法。如用氨作喷泉实验,没有胶头滴管(单孔橡皮),只提供此装置,引发喷泉方法。首先,让学生设计出方案,再归纳学生方案展现:
(1)用手(或热手巾)将烧瓶捂热后,赶出玻璃管内空气,氨气与水接触,既发生喷泉。
(2)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手巾)将烧瓶捂热后,赶出玻璃管内空气,氨气与水接触,既发生喷泉。
(3)打开止水夹,用手指堵住导管口,将烧瓶立正,水进入烧瓶,放回原位,即发生喷泉。
(4)打开止水夹,用指挤压两导管间乳胶管,即可引发喷泉。
(5)打开止水夹,用手拿着石棉网,用酒精加热烧瓶,赶出玻璃管内空气,即可发生喷泉。
将方案以简单的板书板演在黑板上,教师提出问题:以上五种方案中合理的有哪些?不合理的方案,存在哪些不足?问题提出后,学生们思维活跃。他们逐一分析得:(1)中没有打开水夹,(4)操作不当,(5)不符合题目要求,使用了另外仪器和用品。最后得出结论:合理方案为(2)、(3)。最后教师小结:引发喷泉实验原理就是要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
实验情境的改变,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及对方案的评价,集思广益,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丰富了解题经验,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创造有意义的表征。有利于学生培养迁移创新能力。当然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仅靠几个实验就能完成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平时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收敛性知识加工能力、相近知识迁移能力、实验实际操作与设计能力、观察能力等,并始终注意贯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四、立足课本,培养综合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对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设计、操作、观察等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扎扎实实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讲清原理、方法、操作,打好坚实基本功。尤其注意在打好基础上发散迁移,如氯气的制法,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时,以课本制氯气装置为依据,可从不同角度,多模式,由浅入深进行发散。
(1)用此装置收集干燥、纯净的氯气,怎样改进?
(2)写出你知道的制氯气的离子方程式?
(3)收集到氯气总少于理论值,可能有哪些原因?还有哪些反应有类似情况?
(4)实验过程中浓盐酸用完,只有浓硝酸、浓硫酸能否继续制氯气?简述理由。
(5)制得的氯气有哪些用途?
(6)在制得氯水中加入碳酸钙、二氧化硫等,氯水漂白能力如何变化?其原因。
(7)用制得氯水滴定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最后一滴恰好褪色,可能有哪两种原因?用实验证明是哪种原因。
(8)制氯气主要操作步骤。
……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化学;观察探究;培养
一、实验观察探究能力的基本内容
所谓观察、探究能力,就是对事物的探究性知觉能力。它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是能注意到某个事物或现象的不甚明显的特点;二是能将这些特点与过去经验中的某些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索,以探究其实质和规律。学生的验观察、探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观察、探究的目的性 即要明确观察的对象、条件和要求。实验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探究活动。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对观察、探究的现象或结果要做到心中有数,减少观察、探究的盲目性。
2.观察、探究的条理性 观察时要遵循合理顺序,有计划地观察和探究。按照某一先后顺序或位置的前后顺序进行观察、探究,这样才能不至于漏掉实质性的实验现象。
3.观察、探究的敏锐性 即对观察到的现象迅速做出整理,为探究作准备。化学实验现象千变万化,没有对化学现象观察敏锐的反应能力,就不能获得准确的观察信息,即使观察到极微小的异常,它也可能隐含着重大的发现。
4.观察、探究的理解性 在观察过程中,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以理解观察对象,使探究更有理论基础。
二、实验观察探究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1.认识观察、探究的重要性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对任何理论知识的掌握,都必须建立在通过观察而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非简单地表现在是否注意到某个事物或实验现象的不甚明显的特点,而是更多地表现在能否就此进行探究性思索,以透过其表面把握其本质和规律。科学家断言:任何联系实际的自然科学都始于观察。通过事例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一切有成就的人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对周围环境、周围事物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研究开始于观察,没有观察、探究就没有科学的新发现。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及日常生活中坚持对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探究,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
2.做好演示实验,激发观察兴趣,提高观察、探究质量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实验,它能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对于教材中的每个演示实验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决不能随便找些理由,敷衍搪塞了事。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提高观察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有精彩的实验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如在能量变化教学中不用火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学生置疑,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后再蘸取高锰酸钾,立即放到酒精灯的燃蕊上,酒精灯点燃。如此“奇怪”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探究。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6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9―0116―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应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那么,如何抓住幼儿的年龄和生活特点,让幼儿积极参加探究性科学活动, 真正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优秀的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创作激情以及好奇心,要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在这其中,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幼儿感知,使幼儿能投入到相应的情境中,让其思维随着新创设的情境线索走,从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科学知识。
2.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在活动“冰与水”中,幼儿先是在我的指导下进行观察,认识了水的特性,然后我结合当时的天气情况,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又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水”的活动:我把装有一杯水的透明塑料杯(杯子里还放着几粒玉米粒),放在外面的阳台上,一边给幼儿讲解日常生活中水的形态,一边让他们观察外面的水杯。不一会儿,有的幼儿就发现了放在外面的水杯的变化,我很自然地提问:为什么教室里面的水杯没有结冰?而外面的水杯却结冰了?通过引导和询问,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示范引导,积极鼓励,教会幼儿探究问题的方法
1.开展常见现象探究,鼓励幼儿“想一想”、“试一试”。 如,在活动“神奇的瓶子”中,我要求每个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瓶子里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有的没有发生变化?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利用大小不同的瓶子试一试,从而发现瓶盖里面的秘密。通过“想一想”、“试一试”,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起幼儿再次探索的愿望。
2.努力创造活动条件,示范引导幼儿“做一做”。 如,在活动“有趣的磁铁”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铁制品、塑料用品和陶瓷制品,我先示范表演了磁铁的磁现象,然后让幼儿自己摆弄。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津津有味地玩起来。许多幼儿都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这时,我对幼儿的发现给予肯定,并让他们在“做一做”中饱尝发现的快乐,激发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
三、进行规范思维训练,培养幼儿探究问题的能力
1.注重点拨,启发提问,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科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幼儿观察、探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激励幼儿思维能动性和求知欲方面的提问,并鼓励幼儿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活动“声音从哪里来”中,我通过拍手、用筷子敲打瓶子等方式,让幼儿在说话的过程中亲自摸一摸自己的喉部,让幼儿感知物体振动的存在,然后设计这样的问题:“你感觉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并逐步展开讨论这些问题,通过提问有效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