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审计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审计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审计的特点

金融审计的特点范文1

【摘要】次贷危机爆发,衍生金融工具被指为罪魁祸首,尽管如此,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依然成为国内各大银行和证券机构的趋势。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增大了审计风险,增加了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难度。本文通过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指出了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一般程序和其中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特殊的审计程序。

一、引言

英国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导致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案件、中国中航油事件也均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衍生金融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转移风险,二是发现价格。衍生工具通过组合单个基础金融工具,利用衍生工具的多头或空头,转移风险,实现避险目的;衍生工具依照所有交易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定价,发现价格。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以下特点: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所以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重视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分析,指出审计测试的一般模式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殊的审计测试:模型审计测试。

二、文献综述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其中绝大部分文献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管理对策的,如:2002年,王蒙、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风险防范对策、审计测试的特殊要求;2008年,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在这些特点之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2008年,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揭示出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如何在其风险下的审计路径选择;而2007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编的《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指出衍生金融产品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和金融监管。

三、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并形成一个单位的金融资产及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金融创新衍生出大量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衍生金融工具为风险管理和投机行为提供了支持,同时伴随这些便利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与审计相关的特点有:

(一)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1.金融衍生工具如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模型建立和资产定价涉及金融研究领域。2.采用多种交易方法与组合技术,如:不同种期权的投资方式、股票指数期权、货币期权、期货期权、股票与期权的组合等,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

(二)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如组合投资、程序化交易、复杂的衍生金融组合产品。

(三)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一般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实现以小博大。这种杠杆效应在使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风险也成倍放大,微小的基础金融价格也许就会带来投资者巨大的收益或者损失,杠杆率可以达到100倍甚至更多。期货、外汇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

五、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中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可能对衍生活动及其审计产生影响的因素: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主要财务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持续经营;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具体应用在风险导向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了解具体事项,确定审计措施

1.了解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收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信息和资料,分析并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重大错报风险。2.针对认定的重大错报,设计风险总体应对措施与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实施控制程序

1.审核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2.制定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处理的适当性;服务机构的参与程度;期中实施的审计程序;衍生交易是常规还是非常规交易;在财务报表其他领域实施的程序。

具体实施实质性程序时从以下方面展开:在报表日向交易方核对在途交易。检查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和交易单据。验算年末计价和损益余额调节的正确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税收属性,将之与整个应实施的税务方面的审计程序相联系。

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具有特殊性,其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输出,其中伴随着复杂的计量和数理模型,所以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人员必须能独立地监督与衍生产品相关的定量技术,其目的不仅在于最小化模型风险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而且还在于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给高级管理层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就衍生产品的操作而言,管理信息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提供该信息的模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所使用的定量技术。

(一)了解和分析模型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模型和数理技术非常多,有的模型用于计算债券的久期和凸性,有些模型则用于计算利率期限结构;而布莱克——斯科尔斯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则是用一个随机过程来描述构成期权股票价格的动态变化,并根据模型的理论框架导出期权定价公式:无套利定价;还有银行波动性模型、回归模型或插补模型等,这些模型导出的结果常作为定价模型的输入信息。

审计人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了解和分析模型:

1.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金融工具的交易方式。2.所使用的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实际经济现象不符以及该模型的内在的局限性。3.模型常被使用的领域(特别是使用该模型的产品和市场类型)。

(二)模型的控制测试

在实施模型控制测试前,审汁人员应该已了解下列事项:

1.模型是用来做什么,模型用于何种产品的建模。2.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假设是什么。3.谁在使用模型,为什么要使用该模型,使用该模型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风险有多大。

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筛选和测试已由开发人员所开发的模型。基于此目的,模型错误的可能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模型不正确。亦即理论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二是模型正确但提供的解答不正确。即理论在运用出了偏差,可能是由于所选择的数值解决方法不当,或者是数据来源问题,而或者是数学计算中的四舍五入所致。三是编程错误。由于程序输入或者数据输入时出现差错。

(三)模型的实质性测试

完成模型的审计测试后,应抽取使用该模型的不同业务线的实际交易样本,对该样本再作检验,进行模型的实质性测试。对选出来的交易样本要进行独立评估,同时还需验证其风险数据。这一做法可以强化模型的独立测试。具体为:

1.经交易双方的一致确认,对交易的细节正确记录。2.输入参数的有效性、正确的估价。3.是否经过外部的独立验证。4.正确的风险数据和信用风险流程。

七、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审计

随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面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交易商们将该模型以及它的一些变形程序化输入计算机应用于刚刚营业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衍生工具的扩展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富有效率,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不仅限于一国之内还涉及他国甚至多国,使得衍生金融交易全球化与复杂化,使得衍生金融市场更有活力。

(一)模型描述

c=sN(d1)-Xe-r(T-t)N(d2)

其中

S:股票价格;X:期权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T:未来时刻T;t:当前时刻t;σ:股票波动率

(二)模型假设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股票价格行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3.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4.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它所得(该假设后被放弃);5.该期权是欧式期权,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6.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7.证券交易是持续的;8.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

(三)模型审计注意事项

期权定价模型审计不仅要实施衍生金融工具模型一般的审计程序,还必须特别注意期权定价模型中假定股票服从高斯过程。高斯过程中假定股价的概率分布偏度为零,峰度为3且为瘦尾的正态分布,而实证研究说明并非如此。研究发现,金融过程的偏度不为零,且峰度大于3,并且是厚尾的。而在高斯过程的瘦尾假定下的期权定价,就意味着忽略了诸如股价大跌等极端情形的概率分布,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低估风险,造成严重后果。实施审计程序时必须注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标的资产价格的分布是否符合期权定价模型中所假设的高斯过程。

【参考文献】

[1]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生金融产品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JohnC.hull.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产品第三版[M].华夏出版社,2004.

金融审计的特点范文2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货币、债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为基础而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它以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以这些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这些金融工具决定。具体而言,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期货、互换或期权合约,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风险性。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是为规避金融价格波动风险而产生的,运作得当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降低基础工具的风险。但衍生金融工具也存在风险,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指南》中指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风险。更重要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性,交易时只需交付少量保证金即可签订大额合约成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一旦运作不当,便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2、衍生金融工具的时态性是未来的。衍生金融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一定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与传统的即期交易相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均为将要在未来某个时间完成的交易,即其时间属性是未来的。从合约的签订到履行,金融工具的价格将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动。

3、表外反映性。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有些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确认和计量的标准,因此在现行的财务报表中无法反映,只能作为表外项目列示,这就给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此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等特点,这些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与一般财务报表审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目标及程序

一般审计目标适用于所有项目的审计,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也不例外,如衍生金融工具在特定期间的存在状况,其归属权,增减变动和收益记录,计价依据,年末余额,披露情况等。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审计程序和财务报表审计中其他项目的审计程序基本一样,只不过在执行审计程序时所面对的有所不同。现就典型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所主要考虑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

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就要对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作一初步评价。一个健全、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结构至少应包括:(1)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一般说来,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2)衍生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如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其他人员负责接收来自交易对方对交易的确认凭证。(3)对交易伙伴的信誉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交易伙伴的信用风险。(4)建立健全的衍生金融工具保管制度和定期盘点核对制度。(5)由内部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定期审计。(6)经常以至视需要随时核对保证金的收付及金额,并指派特定人员监控保证金的收取。

审计计划阶段了解内部控制结构的程序主要有:询问被审计单位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的人员;查阅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内部控制文件;观察被审计单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内部控制运行情况;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进行穿行测试;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内部审计,考虑是否利用内部审计人员来协助工作。

(二)符合性测试。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如果准备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减少实质性测试,就应实施符合性测试。典型的符合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检查交易执行情况与规定政策的一致性;检查交易的单据和记录是否完整,审计人员可抽取样本函证交易对方,详细核对交易细节,对交易情况进行判断;检查所采用的计价模型;检查企业通过抵押、担保等减少信用风险的政策和措施;检查用于核准交易伙伴的程序,用于监控交易伙伴信用等级的程序。

(三)实质性测试。

由于衍生工具的复杂性和高度风险性,审计人员需进行大量的实质性测试,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降低审计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应进行以下的实质性测试:(1)检查衍生金融工具明细帐余额与总帐余额是否相等。(2)盘点检查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和交易单据。(3)验证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年末计价和损益确认的正确性。衍生金融工具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存在活跃市场、可获取市场价值的衍生金融工具,应审查其公允价值是否为交易数乘以市价;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则应审查公允价值的估算是否合理、正确。并应审查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是作为所有者权益记入资产负债表还是作为综合收益。(4)在报表日向交易对方核对在途交易。(5)确定衍生金融工具是否已在报表上恰当披露。企业除应在报表中反映已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还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围、性质、交易目的、政策和。可能的风险等内容。

(四)其他审计程序和审计考虑。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内在的不确定性、杠杆性及计量上的灵活性,在对其审计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利用金融、等其他专家的意见。衍生金融工具涉及较深的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可能因此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审计时可考虑聘请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协助项目的审计,仅审计人员在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作为审计证据时,应当评价其充分性和适当性,以确定能否支持会计报表的有关认定。

2、运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技术,使用大量的数学性和佐证据。衍生金融工具的未来价格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审计人员必须使用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对其风险价值和定价模式进行测定和验证,以大量的数学性和分析佐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审计意见。

金融审计的特点范文3

当前,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还未给予足够重视。之前,有审计界人士认为金融业的审计理论和实务足以涵盖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领域,无需建立金融衍生工具审计的特殊方法,直到我国“327”事件爆发,审计界才开始关注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因此,如何应对金融衍生产品快速发展带来的金融审计变化,如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有效控制与监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性质及特征

1、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

金融衍生工具数量庞大,又正处于发展中,因此,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并非易事。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它是由买卖双方达成的一种金融契约或商业合同,其价值由基础资产的未来价值衍生而来。

最初的金融衍生工具以某种实物商品为基础资产。后来,除了以这些初级产品为基础的衍生工具在继续交易之外,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都被用作衍生品交易的基础资产,而且一跃占据了衍生工具市场的主要份额。如今,金融衍生工具转变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众多银行、公司管理人普遍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来调节风险水平、进行资本配置及调整投资组合。

2、不同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及比较分析

衍生产品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远期承诺,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互换;二是或有债权,如期权;三是资产支持证券,如CMOs、CLOs、CBOs;四是混合证券,如可转换证券、指数连动债券。其中经常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有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这些衍生工具各有特点。为了更好地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审计,有必要对其特征有进一步的了解。表1归纳了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对比。

二、金融衍生工具审计的特殊性及风险点

1、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特殊性

(1)从审计方法来看。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性、表外性和虚拟性,使得对其审计时要运用一些比较特殊的程序和方法。一是符合性测试程序。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必须进行符合性测试,如判断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价值的测定方法是否合理,评价风险管理制度的整体质量和风险管理报告披露的信息是否充分、公允等。二是分析性复核。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通过对金融与非金融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深刻揭示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合理性与公允性。三是利用好专家意见。衍生金融工具通常涉及较深的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时,发现有疑虑的地方,都应当及时向专家咨询。

(2)从审计报告来看。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性,在审计结束后、出具审计报告前必须做特殊的处理以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对单位衍生金融工具及风险的审计结论披露得越充分、合理,其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就越小。

2、金融衍生工具审计关注的风险点

金融衍生产品在买卖契约或交易合约签订之后便确定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却在将来某一时刻履行或完成。这种衍生品交易的时间差会涉及很多风险,需要引起金融机构经营者的注意,同时这些风险也是审计的着眼点。一是市场风险,即由于对利率、汇率或证券价格波动预期的失误,导致价格反向变动带来损失的风险。二是信用风险,即在衍生品交易中,交易对手到期可能违约造成的风险。三是操作风险,指因流程缺陷、无效的技术、不完善的报告及业务中断事件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四是流动性风险,指手头有头寸,但在市场上找不到对冲工具的风险。五是内控风险,即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设计的缺失、执行的失效所带来的经营上的风险。六是法律风险,即由于交易对手不赔偿损失,转而采取诉讼的可能性。

三、金融衍生工具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面临的难题

(1)衍生工具审计的依据问题。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多样性和交易活动的复杂性,对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难度非常大,传统的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理论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均遇到了难题。此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没有依据,使得整个实务工作难以规范发展,也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问题。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涉及到法律、金融等多方面专业知识,而且其发展也日新月异,审计人员很难把握,这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对金融衍生业务的审计。虽然审计人员可就其不清楚的问题向专家咨询,但是审计人员并不能过度依赖于专家的意见,还要对专家意见的可信性作出判断。此外,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相应的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也在发展,这都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更新自身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3)审计程序的问题。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并且其创新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对场外的非标准化金融衍生工具合约,金融专家可以就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以满足客户充分保值避险的需要。对在交易所(场内)上市挂牌的标准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合约,也能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更加细分化的衍生工具品种。但这种工具创新的速度之快,给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2、对策建议

(1)宏观方面。一是建立金融衍生工具的公认会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有关部门必须制定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和披露的准则,逐步把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栏目进行核算,或者另附一张专门报表,以利于企业全面系统地反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时间、交割期限、种类和保证金的收付等,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全面把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动态信息变化,从而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二是加强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政策法规建设。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特征,对其具体的管理制度也应该规范和一致。但是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到规范发展,而且由于交易制度的问题,大量违规事件令我国的国债期货市场在推出两年多后不得不停业整顿。因此,国家应该加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法规的建设,以保证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有序进行,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2)内部控制方面。一是改善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结构以适应各种需要。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虚拟性、高杠杆性使得审计人员的一个小小疏忽就会对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应该结合从事的业务,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多了解被审计部门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以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强化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调查。内部控制环境对被审计单位非常重要,对于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单位就更加重要。在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单位中,内部控制稍有疏漏,就会给人以可乘之机,也可能会使单位在短时间内遭受很大的损失,因此,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至关重要。

三是加强对往来收入、费用等科目的审计。审计人员应对巨额投资收益加以关注,通过对巨额投资的审计,可得到被审计单位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如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损益的处理,辅助账簿或其他登记簿的设置及记录等,以便与金融衍生工具中的明细表进行核对,查漏补缺。在对费用科目的审计中,加强对金融机构专业咨询费的分析。这种专业咨询费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最终用户是费用,对于交易商而言则是咨询费收入,除科目不同以外,其他方面对审计程序无实质性影响。

四是注重审计建议的针对性。部分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动因是为了规避当时的金融管制,利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达到金融投机的目的。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促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金融审计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68-02

审计署从1998年开始明确信息化建设,到2002年5月“金审工程”正式启动作为标志审计信息化建设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在金融审计领域,由于金融企业实行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数据复杂、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金融审计必须运用信息化审计技术,即运用计算机审计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审计目标、创造审计信息化的新模式。本文结合实际,谈谈对商业银行审计中运用计算机审计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 金融审计必须开展计算机审计

金融企业业务量大、数据量大、贷款档案和会计凭证多,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下,只能根据报表、明细帐、内外审计报告等有关资料进行经验分析,确定抽查的重点和对象,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难以全面性反映问题,但若采用详查方式人力物力又难以组织和实施。计算机审计的开展,使金融审计人员能够从大量原始、繁琐的数据和枯燥、重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运用计算机知识从容的提取、分析和判断被审计单位海量的财务、业务信息,扩大了审计覆盖面,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2 审计方法的改变决定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的变化

手工审计下一般根据审前调查的情况,以资产或者贷款规模为标准初步确定抽查的支行,审计人员分成几个小组到抽查支行进行审计,审计中接触和询问较多的部门主要是总行和各支行的财会部、信贷部。采用计算机审计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将散布在各个分支银行和营业网点的业务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向总行进行上收的数据大集中,实行扁平化管理的“大总行、小分行”模式,审前调点集中于总行一级,接触较多的是银行计算机系统管理部门,审计人员首先在该部门了解系统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需求下载和转换数据,获取审计所需要的电子数据,集中力量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出有疑点的数据,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线索,审计进点后就可以安排审计组对相关支行进行重点和有针对性的审计,避免了现场审计的盲目性。另一方面计算机审计需要审计人员与计算机技术人员的相互沟通和配合。金融审计人员可以独立操作简单的查询、筛选、统计、分析功能,比如利用关键字查询银行自办实体,统计贷款大户的贷款总额等。

3 审计内容从电子数据审计发展到尝试对计算机系统的审计

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数据一般分为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两部分,计算机审计按审计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电子数据审计,即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发现和查找问题,实现审计目标;二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是一个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其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地使用等方面作出判断的过程。商业银行数据实行大集中后风险也更加集中,如系统受到黑客攻击或不法分子利用系统的安全漏洞实施犯罪,系统程序设计上存在不足造成数据核算和处理不完整不准确。数据集中后对于银行的风险管理,特别是对操作风险管理和灾难备份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电子数据审计的基础上对处理、存储电子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显得尤为必要。

4 确定计算机审计的范围和重点是关键

商业银行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le、Sybase、DB2等,由于银行的经营业务品种较多,其对应开发的系统也较多,如我们对某商业银行审前调查了解到该行使用的系统总体分为综合业务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信贷业务系统三大类,各类下又分为若干的子系统,如果对这些系统都审计一遍,显然审计资源是无法满足的。为此,就需要审计人员深入了解银行的经营业务及在业务中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情况,结合审计目标、以往审计情况、审计人员经验和已取得的电子数据、数据字典和数据库说明等技术资料,进行审计需求分析,确定能利用现有数据进行分析的具体问题,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然后根据法律法规、业务逻辑关系、数据间的勾稽关系等建立分析性“中间表”和审计分析模型进行审计。该次审计我们结合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的要求、该行自行开发系统特点、存贷款计息情况审计较少等情况,最终选择将与财务报表直接相关的核心系统、贷款业务系统、存贷款计息系统、银行承兑汇票系统作为审计范围和重点,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实现了审计目标。

5 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审计有机结合,确保审计质量

计算机审计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扩展了审计范围,使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内容进行全面、迅速、有效的分析,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一方面审计人员运用Access、Excel、SQL Server等工具软件审查问题,当审计人员掌握的情况不充分、分析不深入时,编制的程序就会存在不足,而计算机运行是客观的执行,并没有主观的判断,得出的数据和结果就不一定准确,有时还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要对计算机审计程序运行的结果进行抽查验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根据抽查的反馈情况逐步调整、完善程序,得到正确的审计结果。另一方面如果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存在虚假、修改等情况或者审计人员过分依赖计算机运行所得出的结果,而没有对各种疑点线索进行必要的复查,都会形成审计风险。所以,应该明确计算机审计并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在加快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和发展的同时,也要将调阅被审计单位资料、进行抽样审计、问卷调查、延伸审计等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方法与计算机审计有机结合,确保审计质量。

6 提高计算机审计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方面改进和完善

传统的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是必然的趋势,计算机审计能力决定审计的效果和质量。为了提高计算机审计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一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硬件设施和审计软件功能。针对银行的海量数据,审计机关应该全面提升硬件存储设备和审计软件等方面的性能,提高数据的处理能力,有条件的可开展审计现场联网审计。二是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水平。地方审计机关特别是西部地区、基层审计局由于审计对象即地方金融机构较少、审计规模较小、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等原因,使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审计的锻炼和学习机会相对较少,其审计能力和效果与审计署特派办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要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应加大培训和交流学习的力度,提高对审计软件的应用水平,如有条件可以派业务骨干参加审计署组织的大型银行审计进行“练兵”,培养既懂审计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在审计中归纳银行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开发一些实用的操作小程序。三是审计人员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式。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学习氛围,提高审计人员学习、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审计人员相互交流、积极探索银行计算机审计方面的方法和经验。四是加强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计算机审计法制化建设,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的取得,注意数据的安全和保密。注重计算机审计的事前与事中审计,加强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分析,合理评估银行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金融审计的特点范文5

一、精心组织,协调配合,整体联动。

1.为了全面优质完成对中国银行的审计,成立了以副特派员为组长的专门领导小组,对各审计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并成立中心组,负责与金融司及各地审计组的沟通联系。

2.为保证各审计小组的审计顺利进行,分管特派员定期到各审计小组听取情况,现场解决问题。

3信息共享。对审计中发现的宏观性问题,涉及其他分行的问题,以及具有共性的违纪问题,要求各审计小组及时通过网络与中心组沟通,由中心组全面推广。

同时,对各小组审计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碰头,研究对策。如我们在审计某支行时发现,该行利用代办人员多提费用存放账外,用于职工福利奖励等支出。针对这一做法,我们进行了研究,并将这种违纪做法向各审计小组及时予以通报,从而使各级能够及时对这一问题予以查处。

4.建立片区中心组与审计署金融司之间的联系制度,注重从制度环节完善分行审计与总行审计间的沟通。中心组根据本片区各小组的审计情况。线索及需要请示的问题,不定期编发《审计信息》和《审计线索》,直报署金融司,把与审计署的联系通过这种程序化、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上下结合落到实处。

二、围绕审计方案,结合当前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中心,突出审计重点。

根据中央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中心工作,及沈阳是全国最大的货币回笼城市、全国三大票据贴现市场之一的特点,我们把规范和维护金融市场经济秩序作为中行辽宁片区审计的一个重点。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注重通过常规审计,发现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重大问题,并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为国家决策机关纠正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决策依据。例如,我们在审计时发现,某行营业部保证金户有两笔证券公司存入的保证金,为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某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开出无商品交易的银行承兑汇票作担保的情况。通过对这两家企业的延伸审计,发现两企业开出的承兑汇票无真实的贸易背景,并贴现后,转入股市。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组织专门人员,进一步延伸到某票据贴现市场及相关金融机构,查清4家银行的10余个分支机构,利用假合同、假增值税发票,套取信贷资金高利转入证券机构。其主要手法是:由证券公司提供100%资金担保,银行向证券公司关联企业开出无贸易背景的承兑汇票,然后由关联企业状况后,转入股市。其中,仅从某票据贴现市场和某支行为13家企业贴现的资金延伸追查,发现有上亿元贴现资金转入证券市场。为此,我及时撰写《票据市场违规操作,金融风险积聚》、《某分行违规操作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假增值税发票泛滥票据市场》等简报,上报审计署后,被朱总理和李岚清副总理批示,人民银行在接到总理批示后,迅速派出调查组,并对有关金融机构负责人给予了撤职、记过、警告等处分。同时人民银行据此颁布《关于切实加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对全国的银行票据市场的违规行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顿,维护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起到了审计一点,带动全面的作用。

三、结合抓大案要案线索,强化中行审计力度。

审计中我们认真贯彻中国银行审计方案的要求,根据北方地区中国银行不良资产占比较大的特点,把违规开证、新增不良贷款等严重违规问题作为审计的突破口,并注意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如我们在审计某分行时发现,该分行违规开证形成垫款高达上万美元,占全行不良贷款的48%。通过审查进而发现某私营业主,涉嫌通过其下属三个合资公司骗取银行资金近万美元的重大违法问题,审计署高度重视并以《审计要目》的形式上报国务院;再如,我们对某分行审计时发现企业逃避债务问题,虽经过国家三令五申,已有所收敛,但仍是造成中国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某总公司改制重组,新组建的有限公司接收了有效资产和进出口权,但中行某分行的贷款和利息却由已成为空壳的该总公司承担,总公司以收取管理费维持职工开支。因无力还本付息,目前该贷款已成为呆滞贷款。我们将本片区此类问题进行归类,报审计署以《审计要情》的形式上报给国务院领导,较好的发挥了审计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目的。

四、结合审计项目,加强宏观调研工作,为宏观决策服务。

审计中,我们把宏观调研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审计前我们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调研题目,使每一个同志在审计中能够带着题目审计,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根据审计中发现的微观问题及行业性的情况,及时召开会议研究探讨审计中发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撰写审计信息。如我们针对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撰写了《票据市场违规操作,金融风险积聚》获朱总理的批示;针对中行新增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撰写的审计简报(商业银行掩盖不良贷款的几种方式),获副总理批示。到目前我们共撰写审计信息50余份,被国务院办公厅、审计署采用30余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金融审计的特点范文6

一、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特点、架构与一般业务流程

(一)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特点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一般具有下列特点:系统结构复杂,对硬件、软件的质量和安全性能要求高;数据量大(各行数据普遍实行总行大集中);本外币一体化的统一会计核算方式;以客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的设计理念;衍生金融新产品多;业务实时性强,支持24小时服务等。目前,商业银行系统中业务网操作系统基本是UNIX操作系统,办公网基本是WINDOWS操作系统,并根据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配备相应的客户端防病毒系统;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系统都是通过INTERNET公网。另外,银行的中间业务需要同相关单位的局域网互联。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基本采用Client/Server模式,并配备相应的备份与灾难恢复系统。

(二)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一般可分为信息管理类系统、渠道类系统和外部清算结算类系统。信息管理类系统与决策、管理和业务相关,以提高效率和规避风险为目的,主要有贷款系统、授权和授信系统、征信系统、客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后督系统、档案系统(票据影像缩微系统和光学字符识别OCR)、数字终端录像系统、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等。渠道类系统是商业银行面向市场和客户的窗口,也是对外服务使用的载体,包括人工渠道、电子渠道和第三方渠道。人工渠道有柜面服务和职能部门的业务终端(例如会计帐查询系统、信贷审批系统等);电子渠道分为自助服务系统(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企业银行)和自助服务终端(ATM和POS);第三方渠道包括银联交易、区域性通存通兑和同城跨行通存通兑等。外部清算结算类系统是指有外部接口的系统,包括行间资金转账系统SHIFT(主要有大额清算系统、小额清算系统、区域性专项业务清算系统)、同城交换系统、央行往来清算系统、同业往来清算系统和第三方存管清算系统。

(三)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一般流程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有业务核心系统和系统两部分。业务核心系统主要包括存款系统、贷款系统、国际业务系统、支付清算系统、资金交易系统和衍生业务系统等,其余为系统,主要包括内部后台系统和连接外部系统两部分。业务核心系统一般分为基础支持、业务处理和管理分析三个部分,基础支持是指依据核心业务支撑平台(数据逻辑和数据),来完成基本指令(包括账务体系、权限和机构管理等);业务处理是指商业银行各应用系统完成核心业务逻辑,包括相关的各类银行业务(如存款、信贷、结售汇和柜面服务等);管理分析包括会计报表和资产负债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核心业务一般流程是由“客户”依次到“柜面服务人员”、“中间业务平台”和“银行中心机房”,再由“银行中心机房”依次返回到“客户”的双向循环。商业银行通常以业务核心系统为中心,系统可以直接与核心系统通讯,也可以通过中间系统与核心系统通讯。

二、传统金融审计方式的局限性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传统金融审计目前仍停留在查错纠弊阶段。随着商业银行信息化程度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种审计方式的缺陷和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无法科学评价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状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由于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及海量数据在总行大集中等因素影响,审计机关现有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尚无法对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与原始电子数据的一致性作出准确地判断,无法核实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由于受人力、时间、设备以及审计技术等因素影响,审计机关难以对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的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科学评价。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机关对商业银行的审计结果只能回答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而无法保证是否遗漏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另外,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办法(试行)》规定要求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评价,而各级审计机关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查出问题多少和严重程度来作为评价基础,缺乏更加直接的审计证据支持,评价内容比较笼统,评价依据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

(二)无法保证所采集的电子数据的唯一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由于商业银行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缺陷或者手工输入错误等原因,系统中的数据质量可能会存在问题,数据重复与冗余、数据不完整或缺失等现象会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在单数据源的情况下相对容易解决,但在多数据源集成时,如果不加以纠正会使数据失真情况放大。因此,直接采集的被审单位的审计数据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审计需求,要对存在质量问题的电子数据进行清理。由于商业银行数据过于庞大及其特殊的安全性要求,审计机关通常依赖于被审单位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无法关注程序中源代码的逻辑错误,无法检查信息系统的输入输出控制,无法解决非法嵌入舞弊程序而篡改数据问题。因此,就无法保证所采集电子数据的唯一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假电子数据真审”的现象就难以避免。近年来的审计中,被审单位提供数据时常不及时、不完整和不准确。例如,2007年在审计某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时,该行会计和业务部门对同一业务提供的数据不一致、不准确且有明显的筛选和过滤情况(最终通过比较数据差异发现账外经营问题),给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难以做到审计方法的全面性、统一性和系统性

审计机关对商业银行的审计目标是全面性、统一性和系统性。通过对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特点、架构与一般业务流程的了解,我们会发现,审计机关目前对商业银行的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还比较狭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受人员少和时间短等因素影响,往往不能进行全面性、系统性审计,审计的内容仅包括对公存款业务、信贷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和会计管理业务等,并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抽查审计。在执行具体审计实施方案时,因侧重点不同也缺乏统一性。因此,现有审计技术与方法无法保证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性、统一性和系统性的审计。

三、对商业银行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必要性

(一)能够切实加强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监管

内部制度失控是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商业银行系统的合法使用者或系统管理人员由于误操作或故意违规,以及利用系统缺陷非法攻击等行为,致使系统数据篡改、泄露秘密、资产遭受损失。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主观故意违法行为会给银行经营安全带来巨大的灾难。例如,2005年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河松街支行原行长高山内外勾结金融诈骗客户存款10亿元;2001年中国银行广东开平分行前后三任行长在长达十年多的时间里向海外非法转移资金近40亿元等案件,均由于内控完全失效给银行造成了重大损失。在信息系统审计方式下,审计机关通过系统运行控制审计和系统访问控制审计等技术方法,比较容易发现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漏洞和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监管。

(二)能够有效地发现和防范金融审计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都要在信息系统中操作,故其所有的操作都会在系统中产生动态或静态的痕迹,操作行为与痕迹之间必然会存在相应的关系。因此,对商业银行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以操作行为的正常规律与规则为依据,对相关痕迹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和发现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当操作与非法操作,通过对一般具有显著特征的不合理行为和重大异常点的有效甄别,能够识别影响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异常和风险事件,最终也必然会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和大案要案线索。与传统的商业银行审计方法相比,信息系统审计因为对应用过程能够进行有效控制而能够更广泛、更有效地发现和防范金融风险。随着审计技术水平的提高,甚至可以通过系统审计软件对商业银行的异常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审计,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三)能够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更加有效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