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科学探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科学探究范文1
所谓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规律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的要旨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重在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证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处理好师生的位置关系,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是过程的实施者;而教师则可以是组织者、参与者、学习者、指导者或评价者。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科的教学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如今我们的有效课堂教学对“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疼爱有加”,而忽视了一些传统的学习方式。现就此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要让学生学会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阅读对于理解掌握知识来说作用是明显的。可如今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常见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书始终没有打开。我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合理的,我更认为科学课必要的翻书不仅不能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强化。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它是科学课程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学科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尤其是概念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配合合理的自学目标,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可是目前我们广大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上课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作业本练习。这正是因为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这样有助于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要让学生学会写
可能大部分老师都认为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事,与科学这门学科无关,可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让学生写写“科学日记”、“科学小论文”将大有益处。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现如今在中考中科学探究题的比例在逐年加大,观察能力、叙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小论文”可以促使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或对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科学小论文”可以促使学生勤于观察,学习做实验,做调查,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习“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会“动手实验,自主探索”,逐步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的良好习惯。
三、要让学生学会做
如在《体内物质运输》的教学法中,可以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一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种细胞的模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会从颜色、大小、有无细胞核等不同点去制作这三种细胞的模型,而后让学生把制作的模型展示给大家看。做出的模型可能和真正的细胞有差异,但我觉得学生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在做,在做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三种细胞的结构。至于“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这一教学难点,就可以用有磁性的围棋代替氧气分子,结合上面的模型让学生演示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做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对知识理解感悟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升华的过程。
四、要让学生学会辩
一般说来,“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除了听老师讲、看老师做以外,要自己多做习题,而且要把自己的体会主动、大胆地讲给大家听,遇到问题要和同学、老师“辩一辩”,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例如在概念学习时,可以将模糊不清的概念一一列出,然后分成甲、乙两方进行辩论,直到弄清楚为止。而且进行辩论也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好形式、好方法。
五、要让学生学会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正在植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外显于课堂。在许多课堂特别是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上,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分组竞赛等新的学习方式也频频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些课堂上,学生讨论活跃,回答问题踊跃,课堂呈现出热闹的景象,执教者似乎不愿意让课堂出现一点安静的状态。这种热闹、流畅、华丽的课堂值得我们反思:课堂上难道只需要热闹而不需要安静吗?课堂不是菜市,也不是超市,而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学生用心思考的地方。科学概念的建立、规律的领悟和应用、学科知识的系统建构无不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深思、沉思、静思。古人讲“静能养性,静能生智”,回答问题需要学生静思,概念与规律的学习需要学生静悟,例题讲解之后需要学生静练课堂。
初中科学探究范文2
【关键词】初中 科学课堂 探究活动 效率
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科学知识占据学生课程的一大部分,不论是物理、还是生物,不论是化学、还是实验,都是科学的一部分。所以要想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这些课程,就必须提高学生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
一、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现状
初中科学课堂的开展是响应国家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造力与动手能力最直接的手段与方法。为了在人才培养上更加科学、有效,所以必须从学生的学习时代开始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但是在目前的国内教育中,处于初中的学生在初中科学素养的培养还远远不够,主要是在初中科学课堂探究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发达地区的初中学校不论在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上都可圈可点,但是在欠发达以及国内的二、三级城市中,初中学校却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问题。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弱,科学课堂依旧采用教师“全堂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提高科学学习效率,而且还会拉大本地学生与其他地区学生的差距,不利于初中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
(一)为学生提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必须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教师需要与学生平等,让学生愿意参与课堂学习。所以,在开展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在心灵舒畅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和汲取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具创造性。例如,在初中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关于植物分类的学习,应为这一部分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分散、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比较多,所以教师不能强制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探究这两种植物属性不同的原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积极查阅教材,甚至是将一些比较常见的植物进行解剖和分析。最后得出不同的植物内部构造是不同的,被子植物的胚珠外有子房包裹,发育后有果皮包裹,而裸子植物是不具备这种特性的。在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就将常见的几种植物进行比较和记忆,更能增强对植物的理解和把握。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的效率,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获得成长。
(二)构架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也是不可以小觑的,所以在学校中会有不同级别的班级。所以要想帮助学生提高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那么就需要让整个教学环境处于非常良好的氛围之中。教师在班级中要加强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信任教师,愿意听从教师的指挥,积极在班级建设中贡献和发挥出自己的力量。只有将整个班级都建立成一个热爱学习、愿意学习、互帮互助、积极进取的班级,那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都会发挥出比、学、赶、帮、超的优秀习惯。让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加浓郁,与教师配合更加默契,也会对学生在探究课堂的效率有较大帮助。
(三)培养学生互动性,增加学生沟通技巧
在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的互动性,加强学生的沟通技巧。初中教师一般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设置课堂提问的环节,但是不同的教师对待不同的回答所表现的行为足以影响学生尚在酝酿的想法。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当有一位学生给出了一个不恰当的答案,教师如果直接忽略学生的答案,找另一个学生回答,那么就不能清楚了解第一个学生真正的想法,所以对于学生的继续探究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扼杀。所以教师需要把握住互动的原则,对待学生的回答需要充满期望,不要打断学生的发言,更不能用自己的想法衡量学生的真实意图,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自信地思考和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互动的乐趣,更加愿意积极探索和研究问题,提高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沟通技巧,让学生更加愿意表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四)尊重学生,倾听学生
在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学会倾听,要善于利用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以及情绪,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探究的效率。初中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学生的心理以及情绪还存在许多变化,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那么就会出现厌学,甚至是敌对教师。所以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倾听学生的想法,不论是怎样的学生,教师都需要让学生在一种被理解和充满爱的环境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增加探究乐趣,提高探究效率。
结束语:
要想提高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就需要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的热情与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轻松。
【参考文献】
[1]杨德较.提高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效率三步曲[J].现代教育科学,2011,02:154-156+119.
初中科学探究范文3
然而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是否已经真正落到实处,还只是流于形式?是否真正做到了“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基于这些问题,我做了如下调查,借此了解当前初中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施状况。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问卷概述
调查问卷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170份,收回154份,有效问卷为91%,调查对象为温州市部分学校初中科学教师。学生问卷680份,收回680份,有效问卷为100%。问卷题目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教师卷设计了18道问题(一道开放式题目),主要是了解初中科学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方面及学校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学生卷共有20道问题(一道开放式题目),主要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参与方式及学习效果。
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教师调查对象共154人,全部是在职初中科学教师,分别来自28所不同层次的学校,毕业于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不同专业,分别任教于七、八、九年级,学历、职称等背景也具有一定差异。学生调查对象是本校六、七、八、九年级15个班级的680名学生。这样的对象选择使我们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使调查数据更具说服力。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调查发现:科学探究的理念在科学教师心中已深深扎下了根,从统计图1中可见,教师充分认可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能很好地关注探究式教学的运用重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深深的探究意识有没有得以真正的实施,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的调查能看出一些问题:
如图2、3、4所示:近80%的教师对实施探究教学的课堂秩序没有充分的把握;近50%的八、九年级教师认为对中考而言科学探究教学很浪费时间;超过50%的教师认为自己现在任教的学生探究能力很弱;近60%的学生调查表明科学教师只是偶尔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具有很强的探究教学意识,然而实践如此之少,收效也如此不理想。可见在科学探究教学上需要投入更多。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科学课,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渴望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参与探究活动。因此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探究课例并加以实施,将会对初中科学探究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喜欢程度,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喜欢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而且都是随着年级段的增长兴趣在减退。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就会减退,还是因为科学教师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的不当处理导致?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方法能让学生持续地热爱探究,甚至痴迷于探究?对科学探究教学课例进行研究,选择典型的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借此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失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有效途径。
问卷的开放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最大困难主要来自于科学课时紧,课内时间不够;班级学生数多,秩序难控制;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缺乏理论上的深度认识与实践的经验,不能设计出很好的教学问题。学生对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建议主要有:课堂科学探究太仓促,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做一些课外的实验,不仅是书本上的,而且要选择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两者所体现的共同问题:科学探究活动开展太少,太浅。种种问题表明,我们需要开展更多、更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以满足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需要。
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虽然科学探究的理念已在科学教师的心中扎下了根,探究式教学也已广泛运用于科学教学,而且在科学课上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明显比以前多了,但是初中科学探究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由于课时不足,实验设施缺乏等硬件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缺乏目标意识,教学设计没有系统性、层次性……种种原因导致初中科学探究教学形式化、表面化,缺乏有效性,致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导致“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未能有效达成。
可见,在这样一个新课改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寻求既符合本校学生的需求,能对科学课程的科学探究教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也能对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起到积极有效作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探究课例并加以实施,将会对初中科学探究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宝山,李亦菲.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理论: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教育科学研究,2002(12).
[2]余自强.科学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4.
初中科学探究范文4
一、制定复习计划,强化复习目标。
周密、系统的复习计划是保证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为了避免复习的盲目性,以及改变“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有必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在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根据初中科学学习规律及学生学习情况,整合相关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三阶段系统复习法”,复习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分块复习。引导学生将知识块按体系进行整理、分类、回忆、对比、联想。每个专题中既有问题情景分析,又有小测验,还有试卷讲评,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通过这样分块的复习,使整个初中科学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只有抓住这些知识的网络结构,复习质量才会提高。此阶段是复习的主旋律,所占时间较长。
第二阶段——综合训练、模拟测试。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同时,还应提高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对本省近三年中考试卷进行分析和研究,精心编写若干套中考模拟试题供学生练习。综合训练题和模拟测试题都不宜过多,花两周左右时间,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主。
第三阶段——查漏补缺。在临近中考两周时,我们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整理,如看书、看做过的练习、看错题集。使学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另外,我们对照考纲和知识点以及近3年中考试题的特点,并从学生练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知识、思维和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编选练习题,进行查漏补缺,特别要重视学生在“双基”知识方面存在的缺漏。总之,正确采用“三阶段系统复习法”,学生获得的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真正做到了强化复习目标的有效性。
二、合理设计习题,激活学生思维
1、选题新颖,发展思维。
总复习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适当的训练,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知识。如果在复习课中既能选择来自生活中的典型例子作背景,设计的问题又具有综合性,这样既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又注重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复习的兴趣,提高复习的效率。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电动车为线索,知识综合性强,来自生活,学生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连学困生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重视实验,拓展延伸。
在实验复习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基本实验器材进行归纳和总结,对有些遗忘较多的实验,应带回实验室重新操作,如显微镜的使用、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中的电学实验等,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并体会仪器的原理,就谈不上让他们正确判断,更不可能去设计实验。
利用核心实验,不仅可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该实验为中心拓展延伸。以电学复习为例。笔者尝试对教材内容整合,调整以学业考试试题创设情境,做核心实验。
3、关注热点,迁移复习。
教师在选题时,充分利用热点知识作为信息迁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复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应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收集、多概括社会热点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热点问题牵涉到的科学知识。
如上海世博会,一在世博规划建设方面,突出绿色环保、生态节能、和谐宜居的理念,充分展示了技术创新。二是在新能源应用方面,突出绿色世博和低碳世博的理念,重点开展了清洁能源技术的科技攻关,满足了节能减排的需求。三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突出生态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四是安全健康方面,突出以人为本安全健康的理念。根据以上特点对学生迁移复习。其次还有:地震海啸、限酒令、有毒胶囊、地沟油、空间对接等热点知识的探讨,在复习中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以学定教,创设和谐课堂
近年来随着“以生为本”观念深入人心,“教师中心”的教学观受到了挑战。在复习课中,本人采用“独学,交流,引导”教学法在复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初中科学探究范文5
一、假设与与假设验证原则
实验的第一个要素是“假设”;第一项原则是“假设验证原则”。
通常,科学探究起源于假设。假设亦称假说,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假设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即:提出假设;作出预期(或推断);验证假设。如果假设得到证实,预期得以实现,则假设或假说就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故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假设是科学发展的第一个要素。同理,假设验证是科学实验的必要环节和应遵循的程序准则,故假设验证是科学实验的第一项原则。
二、变量与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的第二个要素是“变量”,第二项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
变量,亦称因子,指实验操纵控制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通常有以下两类四种变量,即: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给定的因素或条件;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自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二者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捕获解释这种前因后果。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亦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能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亦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因变量起干扰作用。
单一变量原则,是处理科学探究实验中复杂变量关系的准则之一。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确保“单一变量”的实验观测;二是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在初中科学探究实验中几乎都涉及这一原则。
三、控制与平衡控制原则
实验的第三个要素是“控制”;第三项原则是“平衡控制原则”。
控制,是处理实验中变量关系的又一准则,指实验要严格地操纵自变量,以获取因变量;与此同时,还要严格地均衡无关变量,以消除额外变量。一句话,通过实验控制,尽量消除实验误差,以取得较为精确的实验结果。
如果说“单一变量原则”主要是对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的控制而言,而这里的“平衡控制原则”,则主要是对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的控制而言。意思是说,实验中的无关变量的因素条件很难避免,只有设法平衡和抵消它们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有: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轮组实验法。
四、对照与实验对照原则
实验的第四个要素是“对照”,第四项原则是“实验对照原则”。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至于哪一个作为实验组,哪一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以认定为是来自自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实验对照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即:1、空白对照;2、自身对照;3、条件对照;4、相互对照。
五、捕获解释和真实客观原则
实验的第五个要素是“捕获”和“解释”,第五项原则是“客观真实原则”。
观察、实验的实质即在于捕获事实和解释事实。捕获,即捕捉、记录实验中的事实、现象和数据,用术语说,即捕捉记录由自变量带来的因变量。解释,即论证、说明实验中的事实、现象、数据,用术语说,即论证、说明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进行讨论。
真实客观原则是科学实验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实验中的捕获、解释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获取的材料(事实、现象、数据)尽可能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主观臆造,不能凭空胡诌,不能片面武断。所谓事实,有两类性质:一类是“客观事实”,一类是“经验事实”。实验即在于捕获真实客观的能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经验事实,并加以合理的解释。
六、实验与观察的联系与区别
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方法,或者说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的事实现象进行捕获、解释的方法。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方法,通常包括观察。观察与实验在结构要素和方法要素等方面既有联系,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和差异。其共同点为:都是有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活动;都要使用感官、仪器、设备等中介手段;都是研究对象的事实现象;都在于对研究对象进行捕获和解释。其不同点为:1、观察以不变革对象为特征,处于自然常态条件下;而实验以变革对象为特征,处于控制操纵条件下。2、观察的方法控制变量比较直观、简单,观测比较被动;而实验是使用假设、变量、控制、对照等中介手段,能使对象纯化、强化,增进了可观测性和可重复性等。
初中科学探究范文6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
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领域知识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好科学对认识科学现象、了解科学规律、探究科学奥秘有很大帮助。但传统科学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的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在科学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拓展,符合现阶段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以下是笔者有关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实践的点滴经验。
一、探究式教学需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教育的一个黄金时期,初中生在生活经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策略、思维方式等更趋于多样化,这为我们导入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要以科学、民主的师生关系为桥梁,畅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以此来不断适应和满足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轻松愉悦的方式将探究题材引入课堂。比如:在讲“水的密度”时,可通过往装有鸡蛋的清水中加入食盐搅拌,让学生观察鸡蛋的运动方式来将有关“密度”的探究课题引入课堂之中,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适时对其做出点评。教师在对学生点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敏感、自尊心强的特点,坚持先肯定后指正的原则,即使学生提出的见解存在不合理之处,也应首先肯定其敢于探索的勇气,然后再指出其不当之处和努力方向。反之,则很容易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精英化教学,应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全体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在平等中实现差异化发展。总之,善于挖掘、善于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将更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开展。
二、探究式教学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自觉且能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在不断探究中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入手,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那么,我们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把“要我探究”变成“我要探究、我能探究”呢?
1.重组课本探究题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去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并将其融入探究教学实践中,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笔者通过对教材中原有的探究题材进行了重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种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笔者将整个探究过程进行了调整,一开始笔者便直接在讲台上推动一辆玩具车行驶,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远?”学生通过讨论说了很多让小车运动得更远的方法。“小车能不能永远运动下去?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你能说出每个步骤的设计目的吗?”这种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立竿见影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还原出了课本中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实验。当然,此时还有较多的设计缺陷。这时,笔者通过学生对实验设计意图的疑惑,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改进,最终得出了最完善的实验方案。课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简单创设,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有目的、适应学生认知能力的自发问题。学生在自我设计和对设计缺陷不断修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便掌握了课本的实验意图及实验注意要点。本课不仅轻松完成了教学目标,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而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设计成果和牛顿不谋而合时,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生活就是科学,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科学的原理,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些生活中的科学“视而不见”,因为他们没有探究的热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关注生活?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科学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呢?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思考与尝试。
如在上“杠杆原理”一课时,笔者以自行车为教具,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自行车各部分的构造原理。一开始,学生只会愣愣地回答:“自行车就是这么设计的呗。”后来,笔者通过让他们摸车把手、坐车座、观察车后反光片等,让他们慢慢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摩擦力学、压强原理、反射原理等物理学原理。这种以生活素材为教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顿时表现出了“我想探究”的渴望。之后,笔者围绕自行车脚蹬给学生讲解了力臂与力矩的杠杆学原理,此课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杠杆原理的认识。从学生后来的表现中,笔者觉得这次的引导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下课聊天时常会围绕“为什么,怎么做?”这个话题进行交流,班级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三、探究式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可见,传授给人学习方法比传授给人既有知识显得更为重要,科学教学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会设计一些探究课题,让学生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并在适当时机加以引导,以便多层次、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才智。
笔者曾在课堂上提出过如何辨别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么一个开放性的探究课题,要求学生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加以甄别。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案:①将两种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其是否变浑浊;②用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其是否能复燃;③通入石蕊试液中,观察其是否变色;④称量法,认为同等体积下质量大的便是二氧化碳;⑤利用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特性,运用植物和动物实验加以甄别。那么,对于这么多的方案,教师该如何指导呢?笔者首先对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做了肯定评价,又适时地指出了部分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如称量法虽也能完成本次探究,但鉴于气体密度小的事实,这种方案在目前实验条件下较难完成;利用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生物上的特性确实能加以辨别,但植物实验所需时间久,且过程观察不明显,而动物实验又要以牺牲小动物为代价,不人性化,所以此方案不予提倡。鉴于此,正面指出前几种利用化学方法加以鉴别的设计方案更便捷,进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自主探究设计时尽量向科学化和生活化的方向靠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科学的探究式教学中,目的是要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学习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求知的积极欲望,为我们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忠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J].科学课,2011,(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