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色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特色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特色文化

农村特色文化范文1

所谓的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以满足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生活为目的,仅仅依靠我国的市场不能够、不适合提供或者说市场不能够完全提供的,具有强大的外部效应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或者是文化活动。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有:信息咨询、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二、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我国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个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改变农村风貌,树立农村新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加强社会主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要求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的文化。然而,加快农村文化的发展,这又需要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推进。为了更好的统筹我国城乡发展和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从而实现我国农村全面、持续的发展,党和国家提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规划。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其中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属于文化建设的内容,面对我国农村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农村文化贫乏落后的现状,但是,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日渐明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国农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结合农村文化发展的具体实际,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

三、在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国农村文化贫乏落后,然而,文化软实力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受我国历史因素和当前的现实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农村文化变得很贫乏落后,最终造成我国农村文化一直滞后于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并且,科学技术是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加强我国农村文化的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协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其次,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已经实现由管理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并且,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正在向农村转移。服务型理念已经在我国人民心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正在我国开始积极地实践,我国政府的统治性职能逐渐弱化,社会性的职能正在得到广泛的认可。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我国政府也正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然而,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就在于向社会积极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从而满足社会公众的要求。现如今,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中来,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所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应该向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转移性支付。最后,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困境以及公共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正外部效应。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没有能力进行投资大、回报时间长、效益衡量难度大的公共文化建设,并且因为我国农村居民区较为分散,各地文化差异很大,所以,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更加需要统一的规划和差别的对待。也由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功能在于提高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稳定社会,受众广泛,不可能通过收费等手段来排除受益人,所以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

四、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法

首先,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我国政府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供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拥有政策的支持,这一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必须和我国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其次,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持;最后,在社会与市场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中给予引导和监管。其次,我国现在必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为农村提供符合人民意愿的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现有的供给机制。在我国当前的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下,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脱节而且效率较为低下。因此,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农民表达自己诉求和意愿的平台,充分了解人民的需要,从而,可以更好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最后,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进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尤其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具体对象的布局情况和人口情况。要以村级的公共文化建设为重心,公共文化建设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受众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应该满足更多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大多集中在乡镇一级,受农村布局分散影响受众较少。就目前大多数地区而言,加大村级的公共文化建设,要尽量做到细致全面。加大提供流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普法教育、文艺演出。

五、建设农村特色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首先,可以更好的构建社会农村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导向的功能,优秀的文化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修养的提高,从而可以整体的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风貌。其次,建设农村特色文化可以更好的加强农村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优秀文化的形成可以为培养人才提供基本的氛围,熏陶村民的精神文明素养,从而,为农村培养更多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人才服务。最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消遣方式。

六、结语

农村特色文化范文2

兰外形清雅,香远益清,是一种令人喜爱的植物,有关兰花的文化也因此在我国源远流长, 且大多寄寓着美好的理想,被许多大家入诗入文,以至兰的某些品性成为了民族优秀品德的象征。

基于这种传统文化和所处地域特性,学校决定以“兰韵”为核心,建立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培养“雅、清、韧、和”的“兰品儿童”。

一、自我发展理论及相应模式

如何让“兰品儿童”的培养有理性的指导而不随意,有理念的引领而能持续,有理论的支撑而不虚空?学校关注到了广州市教科所陈峰博士、冯国文教授依据自组织理论和系统论构建的“自我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意识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象性意识,另一种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意识,指向内在世界。自我意识对对象性意识具有反思性作用,因此,马克思所讲的人的类的特性,即自由自觉,必须以自我意识为根本。但长期以来 ,我们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象性意识,认为教育的职能也仅仅是促进学生对象性意识的发展,而遗忘了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学生发展自我意识。目前在全国许多学校大力推行的自我发展教育,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且还要使学生意识到“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

基于这一前提,学生通过教育获得自我发展,其基本意义就是指作为学生的个体或群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运用元认知能力强化自我意识,逐步主动自觉地发展自我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自我发展教育理论,他们提出了“四自四导模式”,如下图: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自定向,即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知识准备确定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制定学习策略。自运作,即围绕学习目标和内容实施学习活动,并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自评价,即学生对照目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内容、策略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得失,提出调整的措施。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三者构成了自我发展的监控过程,其动力系统在于自激励。在自定向阶段,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动机。在自运作阶段,自激励表现为责任心、意志力。在自调节阶段,自激励表现为对正反馈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负反馈的忍耐力、持久力。[1]

“四自四导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确立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学校德育工作方法论价值。由此,学校确定以“四自四导模式”为基本策略开展德育实践。

二、培养“兰品儿童”的德育实践

在自我发展理论的引领下,学校积极开展“兰韵德育”实践,并在活动中注意过程的规范化、活动内容的系列化、激励机制的常态化,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建构“兰韵德育”体系,明确培养目标

为落实“兰韵德育”培养目标,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并增强可操作性,学校建立了三级德育目标体系。

“兰韵德育”是总目标,共分四个方面:“雅”,即气质高雅,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努力学习讲文明;“清”,具有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即遵章守纪讲卫生;“韧”,即有坚定的意志,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克服困难向上行;“和”,即与人友善,团结同学尊师敬长。[2]

各中队、各小队根据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中队、小队的长期、近期发展目标;个人则在中队、小队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成长目标。这样,就形成了从集体到个人的系列化、操作性强的评价序列,把“兰品”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可评价的具体内容,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被学生理解、执行。三级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细化和落实,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二)建设“兰韵”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积极开展“兰韵”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投入资金兴建了“兰花”雕塑。雕塑位于学校中心广场上,学生进入校园就可以看见一朵巨型兰花迎风开放。二是种兰养兰。学校利用空地种植兰花,让学生了解兰的生活习性,学会种养兰花。三是开辟兰花知识墙报专栏,专题介绍兰花的种类、特征等。

培养如兰品格,不仅要“知兰”,还要“爱兰”。为激发师生对兰花的兴趣,学校围绕兰花开展了系列活动,把对兰花的品赏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如学生在艺术节上用五彩的画笔勾画兰花,在读书节上用飘香的笔墨写作兰花,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歌颂兰花,乃至用自己创作的班歌歌唱兰花,等等,有效地培植了师生对兰的兴趣和情感。

(三)开展“兰品”儿童评选,激励学生发展

根据建设“兰韵”文化品牌的要求,学校以“四自四导”理论为指针,积极开展“兰品”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学生自我定向、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

1.制定公约,确定目标自定向。学校首先制定了“兰品儿童”“兰品小队”评选实施方案,组织了主题教育动员大会,并向家长进行通报。各年级再根据方案讨论确定适合本年级学生的“四品”培养目标,然后组织主题班会活动,请优秀队员分享学习经验、文明事例,共同学习如何成为“雅、清、韧、和”的兰品儿童。同时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国旗下的讲话等途径,大力宣传少先队员文明有礼、认真读书、乐于助人的光荣事迹,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然后,班主任组织讨论,确定班名和班级公约,引导学生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接着再组建小队,确定队名,根据班级公约讨论确定小队公约,制定“兰品小队”发展表,准备“兰品小队”记事本等。最后让队员个人“自画像”,进行自我分析研究,填写“自我规划表”。通过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和中队、小队公约,逐渐落实自我定向发展目标。

2.培训干部,规范管理自运作。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大队部和各班班主任定期进行小干部培训,每星期召开一至两次的队干会议,布置工作,指导工作方法。特别是利用寒假和暑假进行队干的集中培训,促使队干得到锻炼与提高。通过有计划的培养,锻炼了队员的组织、策划、管理等工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自我管理,每天由大、中队长轮流值日,负责全校的纪律、卫生、两操及大型活动等的巡查和评比工作,并将结果在大队部评比栏公布。中队长和各小队长负责班级内的管理,尤其留意同学们在课堂学习、班级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分奖励,对表现差的予以扣分提醒。每名同学的表现都认真记录在“兰品小队”记事本和“兰品中队”发展表上,并作为评选“兰品儿童”和“兰品小队”的依据。

3.定期总结,对照标准自评价。各班每周进行一次小结,要求学生对照自我规划表、小队公约及班级公约进行自评,看看目标是否达成,然后利用班会课进行交流,反思各个小队及部分同学的表现,并提出下周要求。如六(3)班坚持利用“兰韵中队发展表” ,通过分析每个队员的得分,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每月评比,给予激励等。班里的几名学困生在小队长和老师的激励下,学习面貌有了明显变化。在自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各周表现情况,各班每月评选出“兰品儿童”“兰品小队”,每学期评选学校“兰韵少年”,颁发奖状,并留影在校内外公布,使队员学有榜样,做有准则。

4.自我反思,发现进步自激励。学校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谈活动体会,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进步和闪光点。如一位同学在总结中写到:“三个月以来,我为自己能连续评为‘兰品儿童’感到自豪,我总结了几点原因:一是积极读英语报、数学报,提高思维能力;二是积极举手发言;三是积极认真地完成作业。所以凡事都要积极,只有积极才能干好每一件事。”一个小队则在心得中写到:“现在我们队已有很大进步,得分提高了三四十分。这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虽然我们现在不一定每个月都能评为‘兰品小队’,但只要我们继续努力,相信我们的愿望一定能达成。”

如此,在“四自四导模式”下,学校通过开展“兰品”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渐次养成。

“兰品儿童”的着意培养,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上进,取得了显著实效。各班班风明显好转,学生良好习惯逐渐养成;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逐步形成;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发展意识初步萌芽;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迄今累计共有500余人次学生获区级以上奖励,学校先后被评为“广州市德育示范校”“广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未来,学校将加深对“兰韵德育”内涵及意义的理解,增强实施“兰韵德育”的自觉性,将“兰品儿童”评比与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行为养成、品德形成、自律品质的形成有机结合,努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特色文化范文3

【关键词】 小学;特色班级建设;班级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 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明德小学。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8-0046-02

一、农村小学建设特色班级文化的意义

目前来看,全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还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机械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以分数高低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绩及学生学业水平。繁重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不堪重负,也让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同时,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尽管近年来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与信息时代的要求相比还相去甚远。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看,因为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户籍政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孩子们普遍缺乏家庭温暖与亲情抚慰,精神空虚,集体意识淡薄,团队协作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厌学现象时有发生。

基于这种现状,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更加重要。在开展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下工夫,努力建设班风正、学风浓的班集体,让班集体充满爱,让班集体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家园”。班级文化积极、健康、向上,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培养他们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学习、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学生大多具有自信、阳光、博爱的性格。他们勇于接受生活的挑战,敢于面对未来的风雨。

二、农村小学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途径

1.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应重视个性化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湖北省红安县明德小学(下文简称“我校”)鼓励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但这些探索不能是盲目的、无序的。在小学阶段,反复试验、运用新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固然可以收获不一样的效果,但花样过多的教育手段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心智成长也有不好的影响,久而久之也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之前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独特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呈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尽管年龄跨度不大,但其身心发展状况存在巨大差别,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其年龄跨度更大,对特色班级文化的需求有天壤之别。因此,在制定计划时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订个性化的方案,一来学生更容易接受,二来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才有成功的基础。

除了针对不同年级做出不同计划,还要帮学术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是前进的动力,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规划更能引领学生的成长,让学生为之努力奋斗。小学生还没有能力做出较为长远的规划,因此,应指导他们将目标细化,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按照从宏观到具体的原则,即: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把发展目标逐渐细化。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们从一个个的小目标着手,一段时间以后都能有所进步。有些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究其原因,并非规划不当,而是无法持之以恒。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比较高。一段时间以后,原有的热情渐渐消退,这个时候,完成下一个目标就需要教师进行有目的性和技巧性的激励。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跟近,班级文化建设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半途而废。

毋庸置疑,班级文化建设要有自身特色。不仅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也要贴合校情、班情。如笔者任教的班级是六年级,六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个性正在逐渐形成,尽管有些行为叛逆,但他们已有一定的能力来进行自我管理,所以,在不触犯班规的前提下,我有意减少了一些束缚而给予他们更多的个性发展自由,这种做法收效甚好。同时,该班级留守儿童居多,还有部分孩子来自单亲家庭,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突出了情感关怀这种教育方式,以结对帮扶的形式让孩子们在生活上互帮互助,在情感上互相关怀,留守的孩子有了伙伴的陪伴而不再孤单,优生与学困生结对也有利于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学生们在温馨快乐、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身心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 合理构建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的的过度宠爱氛围中长大,难免有自我中心、自私狭隘的个性特点。而学校的活动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开展的,如果不能让所有孩子完全融入到集体中来,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是空谈。构建优秀的班级文化,首先要建设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首先,合理分工,大胆放权。根据班委会各委员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让其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并教其方法,指导并帮助他们有效地开展工作。笔者实行了“值日小组轮流制”,以六人为单位将全班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小组每周轮值,根据全班共同商议的评分标准,负责本周各项工作的量化评分。这样就能避免仅由班干部打分而可能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同时也能更好地督促大家规范自身行为。各小组成员根据特长自荐或组长推荐担当纪律、学习、卫生等方面的监督员,力求大家平等分工、互相监督。

其次,树立榜样。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多接触学生,凡事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还应该引导学生以优秀学生为榜样,开展向榜样学习的活动。小学阶段是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的重要阶段,可以根据每周的量化考核结果,在班会课上,请全班同学共同推举本周的“纪律之星”“学习之星”等等,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照片,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需要注意的是,在树立榜样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否则榜样效果会大打折扣。

3.书熏墨染,打造优秀的小学班级文化底蕴

作为教书育人的机构,学校理应弥漫着朗朗书声,飘洒着点点墨迹。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思想观念的进步,现代家庭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进行艺术方面的熏陶。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开办了各类兴趣小组,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建设特色班级文化,更需要借助艺术形式,提升班级的文化底蕴。

首先,一个班集体想要全面提升,必须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这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精神状态上,也体现在班级的整体风貌上。统一的班歌、班徽、口号都能让班级面貌焕然一新。各兴趣小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自己的组徽、口号等。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参与、精心打造的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更能为学生接受,也更能体现班级特色。

其次,文化底蕴不是人为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并深刻体悟。课堂教学要放开手脚,班级管理同样不能束缚手脚。文化的接受与创造都带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站在自己的视角能够看到老师看不到的层面。只有深入学生中间,和他们多进行分享交流,才能创造出充满童趣的特色班级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很好的桥梁,这种融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深受学生喜欢。应多注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打造班级文化,既能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

再次,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口号、班歌、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工具和载体。打造特色班级文化,还应紧密联系日常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育观念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要真正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还应进一步探索实践路径。只有将班级管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才能打造出特色班级。

总之,建设特色班级的灵魂就在于建设好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特色班级的建设趋势就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不仅是一种风向标,更是一种激励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应看到,特色班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班级文化建设尤其是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尽管得到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会有很多难以预测的问题出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理论结合实践,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

农村特色文化范文4

一、发展现状

1.博里农民画。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博里农民画,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至今,他们已创作出近万幅的优秀现代民问绘画作品,其中1000余幅在省级以上展览、发表、获奖和收藏, 有248幅在美国、日本、瑞典、挪威、澳大利亚、荷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作品曾代表国家赠送给日本、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2.仇桥杂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仇桥的民间杂技如鱼得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通过近30年的努力,全镇现已拥有26支杂技表演团队,1000多名演员,每年在全国各地演出近万场次创收千余万元。其中很多优秀节目和演员在市以上比赛中获奖,多次被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3.南闸民歌。南闸民歌这朵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白马湖畔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如今,近千人的民歌演出队伍中,不仅有年过古稀的老人,也有稚气末脱的学童,更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民歌手。近几年,在一年一度的白马湖区域文化联谊活动和美食文化节上,南闸民歌频频亮相, 深受群众亲睐。

4.“十番锣鼓”。楚州“十番锣鼓”着为古代宫廷音乐盛行于清朝道光年间, 后因日本军阀入侵驻楚遭毁销声匿迹。如今已由区文化局和区文化馆牵头利用4年时间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得以重新再现。

上述特色文化项目目前均巳被列入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特别是“十番锣鼓”2008年、2009年分别被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文化厅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除此之外,车桥的剪纸、泾口的高跷扑蝶以及其它乡镇的庙会文化、诗歌文化、花卉文化、联谊文化等也都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各地特色。

二、几点做法

1.追根溯源,摸清“家底”。特色文化渊远流长,它扎根于民间丰沃的土壤,具有鲜明的民间属性。但由于历史的变迁,民风的变化,导致了一些传统特色文化的生存危机,甚至消亡。为了挖掘、恢复这些民间艺术瑰宝,我们组织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调研队伍,在全区各个乡镇以及村组农户进行走访调查,追根溯源,摸清特色文化资源的“家底”。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挖掘整理并恢复了传统特色文化项目如十番锣鼓、民问号子、高跷扑蝶、“笑人会”、庙会等七十多项,为加快楚州特色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精心“培植”,注重效果。一是勤“松土”,多“施肥”,为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纳入日标考核。以区政府的名义制定下发了《楚州区培植和发展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实施细则》, 明确职责和具体责任实施单位,形成了区乡村三级责任网络。在资金筹集上,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补贴一点,各部门和单位支持一点,企业赞助一点,动员社会各界捐赠一点,文化部门有偿服务挣一点。通过这些方法,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二是“剪枝育形”,枝繁叶茂,使民间特色文化得以茁壮成长。在这方面,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首先是抓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打基础。其次是通过活动展示,使农村特色文化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另外,采取“横向联系”举办跨地区、跨部门之问的联谊活动来增强特色文化的辐射力。三是努力实现一乡一品、一地一品,凸显农村特色文化风采。近几年,我们对创建特色文化乡镇进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期实施。在条件比较好、并有一定基础的乡镇树立典型,逐步向面上推广,使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在全区遍地开花。

3.打造品牌,集约发展。一是整合资源,打造具有楚州地方特色的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农村特色文化多年来囿于本乡本土,不能形成合力产生较大影响。对此, 我们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将零散在各个乡村的农村特色文化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整合和交流,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之目的。二是利用品牌优势,推介特色文化。通过利用文化阵地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努力形成品牌优势, 打造楚州民间特色文化“旗舰”。三是重视经济效益,盘大搞活市场。我们相继成立了文化服务公司开辟了文化礼仪服务、文化纪念品开发、文化中介等服务项目,利用举办各类展销会、洽谈会和赴国外学习考察等之机,及时推出楚州特色文化品牌,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三、几个问题

1.经费严重紧缺。由于苏北地区特别是楚州区经济欠发达,财政资金严重紧缺,特色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有的乡镇甚至无投入,百分之六十的乡镇特色文化建设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

2.观念比较陈腐。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主要领导主要精力忙于抓经济,而忽视了群众文化,给特色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被动。

3.艺术人才断层。许多民间老艺人都相继去世,新生力量非常薄弱,即使懂一点门道的所谓艺人也都外出打工糊口,从而造成了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后继无人。

四、几点建议

1.政府必须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繁荣城乡文化事业摆上一定的高度,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近几年也都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然而,苏北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各级政府制定的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由于乡镇机构合并其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为此,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必须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投入,要给民间特色文化艺术发展和壮大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让各类艺术人才有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另外,文化主管部门还要广泛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交流,让民间特色文化艺术逐步登上艺术大雅之堂。

2.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民间艺术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创作人员和艺术表演人才,但他们绝大多数是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因此,必须定期地对他们组织培训I,特别是楚州区的泾口高跷、车桥剪纸还要培养新人,要在相关备中小学组织建立特色文化兴趣小组,使这支队伍不断增加新生力量。同时,要认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开拓思路,扩大视野。

农村特色文化范文5

一、高度重视,共建特色文化之乡

为切实搞好特色文化建设,促进特色文化发展,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紧紧抓住筹备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的历史机遇,于20*年4月成立了创建“特色文化之乡”领导小组,由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村的村主任和居委会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创建“特色文化之乡”的工作规划和工作思路,组织和领导“特色文化之乡”创建活动的开展,督促各村认真落实各项创建措施,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与此同时,镇党委、镇政府还要求各村和居委会也成立了相应的创建“特色文化之乡”组织机构,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真正做到了全民参与创建活动,镇村共建“特色文化之乡”。

二、加大投入,夯实文化发展基础

为确保“特色文化之乡”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镇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夯实了特色文化的发展基础。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镇、村分别按照创建“特色文化之乡”要求,建立健全了《文化大院建设制度》、《文艺表演队伍培训制度》、《文化设备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坚持做到在创建活动中加以认真贯彻落实,为发展特色文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抓好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村文化活动室是农村发展民间文化的主要阵地。为此,镇、村高度重视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采取“一室多用、一室多能”的方式,在各村的村委会活动室中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购置了书籍、订阅了报刊、添置了音响设备,为广大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创造了条件,为文艺表演队提供了训练场地。腰鼓队、花杠队、弹唱队等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晴天就在广场或城楼上训练,雨雪天就在活动室中交流学习。

同时,我镇还认真抓好文化户和文明户的建设,将热心民间文化事业、喜爱民间文化活动的村民,列为本村的文化户和文明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各村有效开展好民间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体制的群众文化网络。三是为演出队伍购置必需的服装和器具。为搞好“特色文化之乡”创建活动,我镇先后组建成立了“快板队、秧歌队、龙灯队、狮灯队、牛灯队、琵琶弹唱队、花杠队、回民女子腰鼓队”等特色文化表演队伍。采取“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争取一点资金、镇村解决一点资金、队员自行筹措一点资金”的办法,为各个表演队购置了必需的演出服装和器具,满足了演出需要。四是强化对演出人员的培训。特色文化演出队伍离不开人员的专业培训。为此,镇党委、镇政府积极与县文化部门联系,由文化部门安排专业的老师对各村的文艺表演队伍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了表演技能,提高了文艺演出节目的编排水平和表演技巧,充分展示了*特色文化的魅力和神韵。近年来,全镇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0余次,培训人数达1000多人次。

三、突出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亮点

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亮点是我镇创建“特色文化之乡”的工作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镇充分挖掘各民族和各村文化的历史根源,重点发展壮大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和多民族文化,先后组建了的秧歌队、龙灯队、琵琶弹唱队和快板表演队,中江一村的狮灯队,中江二村的女子回民腰鼓队,岷山一二村的女子花杠队、牛灯队、龙灯队等9支民间文艺表演队,建立了民间艺人档案。与此同时,我镇在发展特色文化中坚持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要求每支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既要继承传统表演风格,又要在表演方式上有所创新,以满足当代人观赏传统文艺表演的精神需求。让每支民间文艺表演队充分体现了参与性与大众性,让群众耳熟能详、记忆犹新的传统文化重新涣发了生机与活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亮点。

四、开展活动,展示特色文化魅力

参加大中型文艺表演和举办群众性文娱活动,是我镇发展和利用特色文化的主要方式。20*年,全镇5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为前来参加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的各位嘉宾成功进行了民间文艺演出,随后又参加了“黄龙国际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示了我镇民族特色文化的魅力。另外,我镇还在五一节、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举办群众性文娱活动,组织民间艺人、民间文艺表演队向广大群众表演民间艺术、民歌、民族舞蹈,增强了广大群众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与此同时,我镇还组织各文艺表演队和民间艺人为前来参观考察松州古城的各级领导和嘉宾进行了文艺表演,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赞誉。据统计,5年来,各村文艺表演队共参加州、县组织的大型演出5次,参加节日演出20余次,参加群众性文娱活动演出100余次,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表演经验,建立了一支骨干的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农村特色文化范文6

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的原则,继续巩固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和“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完善内部设施,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更加注重建成后文化阵地的使用与管理,努力提高运行质态,让文化阵地真正成为农民群众读书休闲、健身娱乐、科普培训的好场所。积极争取资金,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市的建设进度,加强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结合,有条件的乡镇建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逐步实现基层服务点的全覆盖。

二、继续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做好“三送”(来源:文秘站 )和“三下乡”活动,全年计划送戏下乡80场,送图书19万元,送电影3000场以上,送文艺下乡4次以上,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和活动质量的提高,努力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

三、大力开展以“四特”为中心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把文化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放在基层,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在全市广泛开展“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创建活动,研究制定具体的创建标准和评选命名办法,积极培育地方文化品牌,带动基层文化活动的整体推进。继续开展“优秀文化活动评选”,举办第五届农民艺术节和农村文艺新作调演,引导、示范、带动城乡文化活动。

四、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研究制定高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长期保护规划。组织评审、命名第一批高邮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各项任务,组织好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等工作。

五、培育发展农村文化市场。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多形式、多渠道地兴办农村文化经营活动点,提高农村文化娱乐消费的品位和档次;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加强网吧、游戏厅监管力度,净化各类文化市场,有效遏止各种侵权盗版行为,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文化站是乡(镇)文化市场的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管理,促进农村文化市场朝着繁荣、活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业务指导与管理。文化局机关继续实行与基层挂钩联系点制度。市文化馆、图书馆做好业务人员与乡镇结对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培育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总结提高,适时组织开展农村文化经验交流活动。市文化局还将编印《、优秀文化活动评选获奖案例汇编》,供基层互相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