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课文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课文笔记

高中课文笔记范文1

关键词:科学素养;有效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素养;同时为学生学习化学选修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与初中化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在中学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强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例如,在进行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书写CaO与盐酸,CO2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最后让学生通过书写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巩固.再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化合价的有关知识,分析反应2Na+Cl2=2NaCl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再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最后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45“问题解决”进行巩固.

二、正确处理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高中化学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仅是高中化学课程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内容的处理上要严格控制知识的深广度,不要一步到位.例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中仅要求学生能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1专题2第一单元中则要求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分析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如,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在化学2中主要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影响结果,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能用有效理论、过渡状态理论进行解释.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中学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化学1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总结出铝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的两性,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于是我们调整了教学顺序,先学习了氧化铝及氢氧化铝的性质,再学习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这样不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加深了对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的理解.

四、有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常见的教学方式有直观教学、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资料查阅、多媒体的应用等多种.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烃分子结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构建甲烷、乙烯、乙炔、苯、甲苯等常见烃分子的球棍模型,通过单键的旋转,让学生观察分子中原子的共线、共面情况,这样不但降低了难度,而且加深了对烃分子结构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如,在学习原电池时,我让学生利用所给实验仪器和用品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不但知道通过原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以及这种转化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而且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强化了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学习氯气的生产原理时,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清楚看到通电前后阴阳离子在溶液中的运动、在电极上的放电及电子在导线中的流动情况,不但加深了对氯气生产原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五、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倡导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中学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总之,我们在进行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时,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由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 刘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2001. 

[2] 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2006.6

高中课文笔记范文2

关键词: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课程设置;毕业会考

德国的教育由各联邦州负责,中学课程设置由各州设定操作细节,但一般大同小异。巴伐利亚州是德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州,其教育水平可以代表德国教育的最高水准。

德国基础教育①从五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流,分流后学生会进入3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中进入文理中学(Gymnasium)的学生在十二年级结束时需进行高中毕业会考(Abitur)。该考试类似于我国的高考,但与高考不同的是,它不是选拔性考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其成绩用来证明学生是否具有上大学的资质,只要通过即可。文章按照惯例将文理中学的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定义为高年级阶段,相当于我国的高二和高三年级。

一、课程设置与评分体系

(一)课程目标与重点

德国文理中学高年级阶段的课程目标与重点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第一,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广泛、深入的普及教育,并以此为获得普通高校入学资格做准备。第二,在高中毕业会考中,所有学生的必考科目须包括基础学科(德语、数学)和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第三,高中毕业会考共设5门考试科目,除德语和数学外,学生可自行安排考试科目。第四,在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从所在中学提供的课程范围中选课,并设置个人学习重点。第五,课程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也教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能,致力于为学生的大学学习、自主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第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自主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责任感。第七,课程特点体现在两类研讨课中,即科学导论类研讨课和针对大学学习及职业定位的研讨课。

(二)课程选择

十年级是高年级阶段的导入期。在结束导入期前半年的学习后,学生可以从学校提供的课程中选择一些科目,作为自己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重点。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包括四个半年)取得的成绩将被纳入高中毕业总评成绩。各文理中学根据学校的学科重点提供相应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如无例外,学生在整个高年级阶段的学习将受所选学科的约束。

1.各科目学时

在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学生所选科目包括必修科目、选修科目和旨在培养个人能力的研讨课。三门基础科目,即德语、数学和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每周学时数各为4学时。其余科目每周2~3学时,若学生将第二门长期学习的外语列为会考科目,则每周学习4学时(见表1)。

2.选课说明

学生必须填报所有的必修科目。对于选修科目,学生可在表1所示每行的几门科目中选取一门作为选修课程。其中,自然科学2(生物、化学或物理)或第二及第三外语或信息学只需在十一年级学习。对于研讨课程,学生须在十一年级全年和十二年级前半年选择两门研讨课。针对个人能力发展情况,学生可根据总体选课情况自行决定其他科目及其学习时间。

(三)特色课程

1.研讨课

科学导论类研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方法技能,针对大学学习和职业定位的研讨课则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职场能力。研讨课通过拓展校外联系,让学生对学术和职业实践有初步了解,并使他们对大学学习和职业规划有广泛定位。在十年级时,学校会通知学生哪些主要科目会开设研讨课,以及这些研讨课的主题,同时会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对于研讨课的想法。研讨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工作的普遍方法,并着眼于高校和职场对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就这方面而言,无论主题是什么,所有的研讨课都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在研讨课中,学生会进行自主研究,而教师只是作为专业和方法层面的专家指导学生开展工作。许多文理中学与高校和职场上的伙伴建立了联系,因此,研讨课发挥着联接文理中学与高校和职场的桥梁作用。

(1)科学导论类研讨课

研讨主题包括世界宗教在德国(主要涉及科目:宗教学)、文学模型在电影作品中的表现(主要涉及科目:德语)、发现莎士比亚――人物、时代与作品(主要涉及科目:英语)、经济市场中的数学(主要涉及科目:数学)、未来能源(主要涉及科目:化学)、历史转折性事件对地区的影响(主要涉及科目:历史)。

在研讨课中期报告中,学生将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对研究工作的结果作出详细论述,并自主撰写研讨课论文(大约为10~15页),参与答辩。

(2)针对大学学习和职业定位的研讨课

学生在对大学学习和职业进行定位的过程中,会得到为期一年半的指导。通过参与一个以应用为主的项目,学生对于大学学习和职业的定位将更加深入,尤其是有目的、系统性的团队合作能力会得到提升。伴随着外部伙伴的加入,学生有机会对企业及其所提出的要求有更加切实的了解。可行的项目包括借助机器人组合部件的汽车安全理念的发展(伙伴:汽车供应商;主要涉及科目:信息学)、网页设计(伙伴:区域报社;主要涉及科目:德语)、针对地方企业的市场分析实践(伙伴:中小型企业;主要涉及科目:经济与法律)、关于“预防成瘾”的项目规划和实施(伙伴:社会机构;主要涉及科目:生物学)、商场的围墙外立面设计(伙伴:城市建设局;主要涉及科目:艺术)。

2.附加科目

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范围选择附加科目。通常,这些科目每周的学时数为2小时(见表2)。

3.外语科目

(1)长期学习的外语

指第一外语(从五年级起)、第二外语(从六年级起)以及文科类学生的第三外语(从八年级起)。学生必须在高年级阶段至少选择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作为高中毕业会考科目之一。

(2)较晚开始学习的外语

学生可以从十年级开始学习该外语,但必须选择该外语课程学习直至十二年级。由此,学生可以在十年级提前结束自己的第一外语或第二外语学习。

4.艺术或体育方面的附加科目

如果学生想把艺术或音乐选为会考笔试科目,那么除了正常的艺术课及音乐课学习之外,还须选择附加学时(艺术每周2学时,音乐每周1学时),以达到高中毕业会考对专业实践基础的要求。如果学生想选择体育作为会考科目,则须选择每周2学时的体育理论课程,以获得该科目的专业理论基础。

(四)评分体系

1.毕业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德国高中毕业总评成绩满分为900分,其中平时成绩600分,会考成绩300分。根据上述评分要求,学生从高年级阶段的第一天起就要为积累分数做好准备。在十一年级前半年、十一年级后半年、十二年级前半年和十二年级后半年4个阶段,学校将为学生确定半年成绩。最终,共有40门次科目的半年成绩计入毕业总评,每门次科目满分15分,共计600分。通过高中毕业会考,学生将获得总评要求中的另外300分。这300分由5门会考成绩组成,其中每门满分60分。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如果学生的最终成绩超过732分,那么等级为优秀。

学生在高中毕业总评中获得的分数将最终换算成等级,具体换算方法如表3所示。

2.平时成绩计算方法

各科目的半年成绩由大成绩和小成绩或研讨课成绩综合评定而成。大成绩指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每门所选科目的课堂考试成绩,不包括研讨课;小成绩指学生通过口试、实践、测验、报告展示和实习所获得的成绩,包括小论文。在每个阶段的所有科目学习中,学生需要至少获得两个小成绩,其中一份是口试成绩。关于如何确定研讨课成绩,学生可以从自己所在学校获得相关信息。

在每半个学年结束时,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所有成绩为其计算出半年成绩。其中,大成绩和小成绩的平均分在半年成绩中权重相同。若学生有一个半年成绩为0分,则视该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未选此课程。通常,这种情况意味着该学生将不能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且必须留级。

3.成绩录入规定

从十一年级前半年至十二年级后半年,共40门次半年成绩将会被纳入学生的总评成绩,包括来自必修、选修范围的30次成绩和来自能力培养范围的10次成绩,学生可选择删去一个较差的半年成绩。5门会考科目的成绩必须全部纳入总评成绩(见表4)。

二、高中毕业会考

在十二年级结束时,学生将参加包含5门科目的高中毕业会考。面向所有学生的必考科目是德语、数学和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另外包含一门社会科学范畴中的科目,如宗教学或伦理学、历史和社会学、地理或经济与法律;一门其他科目,如生物或化学或物理、另一门外语、信息学、艺术或音乐、体育。

在毕业会考中,德语、数学和另一门科目以笔试的形式进行,其他两门以口试(学术讨论)的形式进行。笔试为全联邦州统考。

(一)笔试

高中毕业会考笔试于每年5月进行。在5门会考科目中,3门会考科目是笔试,其中德语和数学必须笔试,第3门会考笔试科目可以从另外3门中任选一门。选择艺术或音乐、体育科目的学生还需参加特殊专业考核(包括理论笔试和专业实践)。

(二)口试(学术讨论)

高中毕业会考口试最迟于会考笔试开始前6周举行。学生必须确定自己的会考口试科目,除德语和数学以外,其他所有的必修、选修科目都可选为口试科目。考试委员会将针对学生4个阶段的学习确定主题范围,这些主题范围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基础。

(三)考试结果

最终,5门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是每门考试分数乘以4(即最高15分×4),因此,每门科目的最高分数为60分,5门科目满分共300分。

三、获得普通高校入学资格的前提条件

如果未满足表5中的某一规定,或学生退出高中毕业会考,则视为第一次会考不及格。

四、启示

德国文理中学高中课程体系给我国带来如下五点启示。第一,研讨课为学生顺利过渡到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充分明白在大学将如何学习所选专业,且将来如何在这一领域发展。第二,选课系统为学生在必修、选修和能力培养范围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与天赋选择学习重点。第三,平时成绩占毕业总评成绩2/3、会考成绩占毕业总评成绩1/3的评分体系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能够充分选拔人才,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平时打好学习基础。第四,平时成绩中40门次科目的成绩会被带入毕业总评成绩的规定,避免了学生在高中阶段只注重会考科目,忽视其他科目的现象,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第五,会考科目成绩必须计入总评成绩,其他科目可以忽略一次最差成绩的规定,尊重了学生天赋和特长不同的事实,使偏科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照。

高中课文笔记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认识语文;使用教材;积累;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03-01

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新课程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经过新课程语文必修教材及部分选修教材的教学,关于高中生应该怎么学语文的问题,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一、认识语文的美丽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她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点、每一刻。有时候,社会生活使我们对人生的认识太现实、太粗糙、太浅薄。而语文,却能够使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充满理想,富有激情!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发现美、鉴赏美、丰富美、创造美。我们说话、写字、阅读、作文,就是一个个发现美、鉴赏美、丰富美、创造美的过程。语文,教诲人去如何完成自己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传统语文课本往往以文体或知识点串成单元,造成一种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则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在5本必修本中,有22个专题,均是根据某一话题的深浅编排展开。诚然,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但是,任何教材,说到底,仅仅是个例子,把这个例子掌握得再好,也不等于就学好了语文。

如果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平时要注意摘抄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朗读;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研习;收集资料,重组信息,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把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比较和分析;……拿阅读报刊来说,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拜读、提取、整合、运用这些信息,就是在很好地学习语文。看每天的新闻,我们也可学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光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的标题,我们都能够受益良多。

曾经说过:“我的文学功底之所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对书的爱不释手。”多进阅览室,多去图书馆,也会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语文知识的摄取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像我们有些同学认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语文课本;或只能从课堂上得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教材,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就掌握不到更好的语文能力。

三、做好积累工作,练好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同学们进入高中后,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平时在听老师示范朗读,看电视台的节目时,留心学习他人正确的发音及朗读的技巧;早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并请老师、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的发音。学习语文,既要重视书面语言,又要重视口头语言。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你学好语文。朗读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控制声调的高低,最重要的要理解课文的词句,边读边思索,边读边体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得好,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男儿风流一笔字”,高考对书写要求也很严。把每次写作业、记笔记的机会,都当做练字的机会;或者每天抽出10分钟的时间临帖,三年下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三,要努力养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当你写出一个美丽的句子,找到一种恰当的表达,树立一个鲜明的形象,发现一个崭新的观点……那种创造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妙!其实,我们高中生的习作,与作家的作品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都是一种创造,所以我们有骄傲的权利。任何人的写作水平,都是在勤奋练笔中提高的。练笔的题材广泛得很,校园中、家庭里、社会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成为练笔内容;文体也可不限,除常见文体外,诗歌、剧本、对联……什么都可试试;长短随意,每次既可写全篇,也可写片段,还可写“小说连载”式的文学作品。写多了,思维也就敏捷了,慢慢地就能写出新内容,写出新水平。

记语文笔记是传统的学习法,在新课改中也是万万丢弃不得的。有关知识点、运用实例、病句典型、文学常识、诗词名句、写作技巧、阅读要领……都值得我们抄在语文笔记上。

四、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综合素养

新课改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如果同学们还像过去一样满足于教师的“满堂灌”,习惯于“题海战术”,沉醉于“书本知识”,那么,在这场教育变革中,你无疑是一个落伍者和失败者!新教材的每个模块都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如体验式学习、问题探讨及文本研习等,多强调感悟体验,形成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学到语文知识!比如文言文教学,过去老师是串讲,现在很多老师则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问题,课堂上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或许,在课上,语文老师还会经常组织大家对一些问题进行辩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

现在的课文,给了学生更多的与人对话的平台,可以跟文本对话,和同学交流,与老师探讨,还可以和家长共同学习。比如,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如果你仅把它理解为歌颂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的诗歌,可能对诗歌的多重主题理解的还不够全面。

在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它给同学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潜移默化后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家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

学无定法,以上浅见仅供各位学生参考。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必备技能指导》中国出版集团2008年7月第一版

高中课文笔记范文4

一、正确处理初高中的过渡衔接

通过摸底了解学生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

对基础差的学生可利用自习时间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系统复习,也可在上正课时穿插复习。高中与初中教学有很大的区别,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从高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后要多与学生接触,尽快和学生熟悉。

二、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贯彻交际性原则就是要把课堂教学活化为实际应用:

1.设计“Free Talk”,培养课堂交际氛围。如一进课堂老师说:“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It’s fine today,isn’t?/How are you today?”星期一上课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in the weekend?”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对话,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2.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针对近期所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然后在课堂表演。

3.每周一次的“English Corner”也成了英语爱好者的最喜欢的去处。学生们在此期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口语的日益娴熟。

4.多鼓励,少批评。为了使学生爱开口,在练习中,要重视运用鼓励性语言,不断强化学生参加交际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运用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大量的独立阅读,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求学生人人必备一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学生勤查字典,并具体地指导如何使用字典,如何分析例句中词的用法,这是学生自学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学会了查字典,学生就可以自己预习课文,并进行大量阅读。另外,要求学生人人必备一个英文笔记本,教会他们如何整理所学知识。

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具体做法是把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上课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给学生讲有关政治、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开展第二课堂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近几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模式,使之成为英语教学的一大特色。

为了开展第二课堂,在教师和英语科代表的组织下,展开了一系列的英语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英文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英文话剧大赛、单词王大赛、英文手抄报活动、小记者活动等等。此外,我校还开办了无线英文广播电台,学生们从中受益匪浅,尤其是学困生。通过以上活动,老师们从课堂提问、大赛的参与情况感觉到学生跟以前有明显的不同,教学也走向了良性循环。

高中课文笔记范文5

高中生阅读包括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其中,课堂阅读是阅读兴趣调动与激发的主要途径,历来师生都比较重视;课外阅读是对课堂阅读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拓展价值。

一、精心预设、巧妙引导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询问,学生的回答,师生之间对于文本的研读与探究步步深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带着热情与疑问去探索、去研读课文,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渐渐爱上阅读。

1.妙语连珠,巧妙导入,在导入阶段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导入是语文文本研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设置出特定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导向课内,由发散引向集聚。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在教学《长江三峡》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笔者问:“请问,谁知道哪段长江最美?”生答:“三峡。”又问:“你们去过三峡吗?”学生摇头。笔者紧接着问:“你们想去吗?”学生异口同声:“想!”笔者笑着说:“老师也没有去过,和你们一样,也很想去。听说那儿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呢!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跟随刘白羽的视角去饱览三峡风光,好吗?”随即板书课题,请学生自读课文。这种导游式的入题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把学生带进了学习、阅读课文的氛围之中。学生们纷纷捧起书本,埋头研读课文,在畅游文本的过程中神游三峡,无不被壮美的三峡风光和作者的爱国热情所深深打动。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感,阅读的兴致空前高涨。

2.精心设计,循循善诱,在课文研读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研读经典美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的探讨逐步深入,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的理解进一步明晰,很多学生沉醉于经典文章的精彩情节之中,兴致盎然。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介与文章选文相关的一些经典名著。

如笔者在教学《辛德勒名单》时,与学生一起对课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选文透过震撼人心的情节,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以及耐人寻味的道白,展示了辛德勒在杀戮阴云下解救犹太人的全过程,表现了人性的回归的深刻主题。学生们无一例外地被作品的深刻主题所震撼。笔者顺势发问:其实,在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分子对于犹太民族犯下的罪行是罄竹难书的,但磨难深重的犹太人却用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与超人的智慧创造出辉煌的历史,为世界人民所瞩目。你们想重温他们的这段难忘历史吗?就请大家阅读包括《安妮日记》在内的相关反映二战历史的作品。

结果,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课后,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了很多相关书籍。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犹太民族的不幸遭遇。通过阅读,学生获得了厚重的历史体验。

3.因势利导、内引外延,在文本总结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为最大限度发挥阅读的效用,我们要尽力拓展阅读的时空。在课堂上进入总结环节时,要巧妙引导学生阅读兴趣向课外有效延伸。

仍以《长江三峡》教学过程为例。通过师生互动,完成对文本探究和研读后,进入总结环节。笔者向学生发问:“学习了《三峡》一文后,我们都被三峡壮美的景色所震撼,对祖国江山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课后,我们将开展一次我为大家做导游的读书交流活动,请各位同学认真阅读相关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我们将集中进行交流活动,让每位同学成为一个导游,借力个人的读后感,带领我们的团队畅游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班同学跃跃欲试,纷纷利用课后时间认真研读相关散文,读书热潮在班级中迅速高涨。

二、创设情境、开展活动

1.创设情境,拓展空间,在书香氛围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无所不在的。对于高中生,我们要尽可能创设出浓郁的读书环境,帮助他们尽快养成喜欢读书、乐于读书的习惯。

只要稍稍用心,我们就能打造出一个身边的“图书馆”:在走廊和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在教室前面一角设置“图书角”,在教室后面一侧设置“图书漂流站”。这个身边“图书馆”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阅读;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书香校园”活动,让每位教师也融入其中。静谧的环境、浓浓的书香和教师们专注读书的神情,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读书氛围之中,养成爱读书、乐读书的习惯。

2.构建载体,指向明确,在读书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高中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的有效支撑。学校定期召开“好书推荐会”、“美文赏析沙龙”、“课本剧表演”、“朗诵与欣赏评读交流”等活动,并在校园网上开辟《书评园地》专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分享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成果,以活动促读书,以活动促交流,以活动提素养。在每次活动后,均要及时进行评选,颁发奖状,让每位参与者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读书成为每位高中生学习生活的常态。

3.关注个体,积极评价,在成功体验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就感永远是学生追求进步的最大动力。高中生自尊感尤其强烈并迫切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老师的认可。

为了让学生永久地保持阅读兴趣,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关注,与他们进行读书心得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亮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获得读书的收获和成功,品味阅读的愉悦与满足,得到阅读的幸福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考虑学生的身心实际,推荐文化品位高、思想境界深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开展阅读,并要求撰写读书笔记。每周开设一堂阅读交流课,让学生将自己阅读的每一本书或一部作品的心得与全班同学和老师分享,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并及时将优秀作品向文学社推荐,刊发在校刊校报上。通过这些举措,学生既阅读了书籍,交流了思想,锤炼了文笔,锻练了口才,又得到了老师的悉心帮助和指点,极容易体会到阅读的兴趣和成就感,这样,他们阅读的幸福感会进一步增强,阅读积极性会与日俱增。

高中课文笔记范文6

一、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1.思想上不够重视

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上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思想上不够重视,这主要是受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应试的影响以及教材本身的原因所致。

2.汉语影响,生词造句

由于初学者在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认知心理表征训练,所以在用英语表达意思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母语的影响,其表达方式不遵从英语的表达或思维习惯,而按照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或思维方式强行组成词句,致使在写作中错误百出,出现了大量的“中式英语”。

3.语言基础知识的贫乏

语音、词汇、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要想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前提,准确理解词的涵义是基础,能写出语法正确、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是目的。语言基础知识的贫乏是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所存在的一个问题。

4.不良的写作心理和写作习惯

据调查,目前有很多高中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存在着紧张、焦虑、担心、惧怕和厌恶等心理状态。在写作过程中也有许多不良习惯,如忽视审题,忽视格式;盲目落笔,仓促成文;拒绝修改,厌烦推敲;不讲规范,轻视书法等。

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源于兴趣。而写作兴趣的持久浓厚又依赖于写作成就感的获得。可利用学习园地,开展英语作文展览,交流写作经验,增强高中生写作兴趣,提高中低水平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英语作文教学。英语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评选出写作能力较好的一部分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一次较具规模的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作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使他们自觉参与与借鉴,增强写作能力。同时选拔一定数量的作文,给予奖励。总之要利用多种形式来激发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

2.阅读优秀范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汉语的一种学习方法,同样可借鉴于英语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一种好方法。在阅读方面下的功夫越深,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要写好英语先要读好英语,在语言学习方面狠下苦功,教科书要读透,因为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一些很好的范文。文笔流畅、语言规范,精彩的一些课文段落要背诵。再就是要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并记住一些好文章的篇章结构。

3.通过积累词汇量

如果说英语是一个高楼大厦,那每个词汇就是这个楼里的一块砖。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也是制约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记忆单词,记住单词的拼读、用法、意思等。记忆单词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要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不断积累大量的词汇,为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听说能力

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提高听说能力必定会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教师要尽可能地用英语授课,多开展专门的听说训练,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让学生在英语海洋中去领略、去体会、去使用英语,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使用正确的、地道的英语进行交谈与写作。

5.加强练词造句训练,了解英语写作格式

要加强练词造句的训练。词句对作文相当于造房的材料,没有好材料就造不出好房子。平时在学习阅读时要注意收集积累,把好的词语、短语、句型做好笔记。平时在练习中的错误也要做好记录,再对照正确句子,使地道的英语句子如同条件反射,落笔就对。

还有,要了解英语写作的不同体裁与格式。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英语写作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如怎么写议论文,如何提出论据,如何展开,如何确定中心句;又如,英语信的格式,如何根据不同身份写不同结束语等,然后根据不同的体裁进行写作练习。

6.指导学生善于修改,鼓励学生互评互议

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对共同性错误的讲评,尤其是语言、文化性错误的讲评,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是帮助学生避免中式英语表达的方法之一;对拼写、结构等低级错误,可以采用学生互动原则修改;对于措辞表达不当问题,则应采取个别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修改。采用学生互评互议的方法,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7.排除母语干扰,强化英语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