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诗歌语言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诗歌语言的作用

诗歌语言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艺术语言 语言是人们情感交流和传达信息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做人的准则。语言是架起教授与学习的桥梁。现代教学手段灵活多变,但教学语言的作用和地位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师的语言对于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情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往往担当着主宰的角色。新课改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有利于教与学之间的沟通,教学过程也从原来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有利于释放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格。相应的学生由被动客体转变为学习主体,教师要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受体,理解、尊重学生,创造平等的民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在自主、独立的基础上自由主动的发展。

新课改的实践,为教育改革带来春风。但想要真正领略新课改的精神,我以为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新型关系应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的师生间。而要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的就是注重教师的形象和教学语言。做为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理解每个孩子,欣赏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教师身上对自己积极性、灵感、权利、尊严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效果、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肯定。

课堂上,教师忌说一些有损学生人格、尊严的话语,应该注重幽默语言的魅力。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力克习以为常的习惯性语言,力避使用一些负面性的、刺激性的词汇,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要落实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带着自信和拼劲儿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学习。

二、教师的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给予对方的心理感受也有所不同。语言是师生情感交流最多的。教师的话可能像一把刺刀刺入孩子心底,也可以像一股清泉滋润孩子心田。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语言带给学生的将是什么结果。激励性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心地里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从而产生不可抗拒的能量。教师坚持对学生的优点、进步、成绩、努力进行表扬与肯定,是学生前进脚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要熟谙表扬的艺术,觑准时机,善于表扬。

三、教师的要充分利用语言的魅力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

长期以来,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社会期待教师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老师说什么,学生有无意见都得无条件服从,这就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的教学不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走向未来,走向社会。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多地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具有的丰富的创造潜力及主体能动性,使他们展现出令人钦佩与敬重的生命力,学生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体。而正是这种富有生机的活力,才使得新课该的课堂连续不断地充实新的经验、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1.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的依赖教师启发

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自己主动找出更多的可能答案,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转变为创新性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依赖教师的适时点拨

3.教师鼓励学生树立科学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题疑问难,努力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享受创造后的成功感,且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生活,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展、拓宽。

诗歌语言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 高校化学 应用型化学 实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以满足或迎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目标,直接针对相关行业或产业发展中的难题或创新点展开研究。这种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既立足在高校化学教育教学、高校化学科研的扎实基础上,也以相关行业发展的内需为指针,打造了高校化学应用型发展的内外共同促进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

1 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1.1 解决疑难问题目标性

资源供需趋紧的形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形势下,提高资源利用率是解决当前资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立足当前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有轻重缓急,因此,要从当前最紧急或急需的疑难问题入手。作为高校化学教学也承担着这样的使命。其一,解决疑难知识性问题。即针对当前社会上反应比较强烈,或造成危险比较大的危急问题知识解决。例如针对当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食品污染问题,首先从成因上展开实验性的论证,即包括那些成分,各种元素造成的危害是什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个人如何应对,作为政府、企业或相关的部门等该怎么处置等。通过这种应用性的化学实验,去探索这种知识性的疑难问题,避免由于无知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等。其二,解决疑难技术性问题。即针对一些生产性的技术难题,由于企业等单位的设施或相关人员的知识储备等问题,难以实现根本性的突破,高校可以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开展相关的化学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和设施的技术,以提高其工艺进而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2 改进日常化学应用目标性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相关化工类企业的改造与提升,日常化学应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一是,环保性改进。即通过化学实验,对现有各种化学产品的生产与运用,如何提高其环保性能,例如低污染、低消耗等,尽可能地减少废气、废液与废渣的排放等。二是,健康性改进。即运用化学实验,来研究各种化工产品的性能,以及各种配方,争取获得最为安全副作用小的配方,以为各种生物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如药物的配方改进与生产工艺提升等。三是,节能性改进。即在实验中研究通过减少消耗,来获取同样性能或更高性能产品的配方与技术等,一方面可以节约原料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其他资源去开发其他的产品等。

2 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对高校化学发展的内驱作用

2.1 丰富高校化学教学内容

第一,丰富化学实验的技能内容。随着化学知识的丰富与化学的发展,对化学实验也产生了深刻变化要求。尤其化学实验的各种基础性的设施等,都实现了现代化、智能化,化学试剂、药品的种类等也不断增多,各种物品的性能与元素参数等,也掌握得更加细致。化学实验的技能种类也越来越多,如拓展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仿真性实验等等,对于一种实验或任务,甚至可以采取多种实验方法以及多种实验设施,并获得相接近或相同的实验结果等。这种技能性的丰富,主要来自不断的化学实践推动,以及各种应用型研究的需要,为了达成既定的实验目标,根据实验的现场情况或各种需要,做出设施、工艺等方面的改进,在增加其切实性的同(下转第85页)(上接第79页)时,把化学实验的技能内容极大地丰富与多样化起来。第二,丰富化学知识的实证理论性内容。这种内容的丰富,主要与实验数量的增多、实验内容的变化以及实验数据的积累有关,且成正比关系。应用型的化学实验越多,其获得各种实证性理论内容就越多,不仅对高校化学教育教学的内容作出了与时俱进的丰富,也对相关的实验理论知识作了丰富。

2.2 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性推动高校化学教改

首先,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需求型推动。这种需求表现为对化工类实用产品种类、产品新性能等,由此,推动高校化学应用型实验的开展。例如各种日化产品,根据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同样是香皂或化妆品,人们已经不再满足老款产品的种类、包装与性能,就需要根据市场的供求,通过应用型化学实验加紧研发。在这种高校和企业分工的情况下,既可以实现科研的高效与专业化,也可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其次,经济社会发展突破提升型推动。此种实验即是为了创新或突破现有技术难题而做出了应用型努力。即立足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上开展的应用型实验,如针对过敏体质的过敏反应应急应对等,如何通过相关产品的实验与研发,去发明一种能起到缓冲性或根本治疗的药品等。或者通过实验来发现或掌握一种能简捷判断过敏源的技术或药品等,减少各种复杂且周期长的检验过程。

2.3 激活化学教学内实验教学与应用教学之间的反思

一是,激活实验与应用的结合反思。应用型化学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的为了开展化学教学而进行实验教学的传统认识,即把化学实验教学与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达成教育学生的目的,还可以实现切实研究成果的产生,把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职业发展和相关的行业甚至产业发展,都通过应用型的化学实验结合起来,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性与高校化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三位一体。二是,激活实验针对性创新反思。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不断的创新来支撑。高校化学作为基础性、应用性的学科,其创新的速度与数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随着化学知识的积累,理论创新不断出现的同时,也激活了应用实验创新,即通过实证的检验,来通过过程性的研究在不断的成功或失败的检验中,去探索全新的产品或技术等。创新的灵感激发,一方面靠个人才智,另一方面靠团队力量的积累。这些在应用型化学实验中,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运用,还是实际技能的发挥,都能起到内驱作用。

诗歌语言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写作;变化;差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057-02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元认知(metacogni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Flavell提出的,它通常被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cognition of cognition)。作为元认知和学习策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策略的重要性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而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能力可以反映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英语的巩固和内化。国内外研究证明,元认知策略的有效应用与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元认知储备,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并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个案分析、定性分析,探讨在英语写作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给高、中、低水平的3类学习者所带来的变化,以及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这些变化中存在的差异。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穿插在高二年级一个自然班的常规英语写作课中进行,研究者对这个班进行了元认知策略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对其中3人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定性研究。希望能通过访谈、课堂观察和学习日志获得的数据,重点研究不同水平学习者使用元认知策略后带给自身英语写作的变化、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差异以及影响其使用元认知策略的主要因素。下面是本研究的关键问题:

(1)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写作中使用元认知策略,他们的态度、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写作水平上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什么?

(2)影响元认知策略使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受试者为某中学高中二年级某实验班学生共46名同学,其中,3名受试者完整参与了实验的全过程,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略高于普通班学生。实验中,教师将全班划分为高、中、低不同水平的3个小组,每组抽取两名学生作为重点实验对象,最终代表着3种不同水平的3名学生被选作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穿插在高二年级一个实验班的常规英语写作课中进行,研究者对这个班进行了元认知策略的指导与培训。在指导过程中,对其中3人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定性研究,并通过对访谈、课堂观察和学习日志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

整个研究实施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写作任务和元认知策略;第二阶段是引导学生制定写作计划,确定写作目标,了解自己对写作主题是否熟悉、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同时,思考谋篇布局,在学习日志上及时记下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想办法解决;第三阶段是帮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自我监控策略,通过监控,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指导、调控和引导;第四阶段是采用相应的评分标准对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在这一阶段,自我评估、同伴评估和教师的评估要一起进行。实践证明,自我评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写作过程,而通过同伴评估,则能使计划和监控训练得到进一步强化。简言之,学生需具备元认知意识,要能调动元认知制定写作计划,并实现写作监控和评价的有效练习。

五、数据收集工具

研究者收集了138篇作文,由本班46名学生分3次完成;还有一学期的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日志和访谈。其中,对英语学习态度和动机的访谈旨在通过了解个案对自身的了解,来加强其元认知意识,为元认知策略在写作上的运用打下基础;元认知策略使用的倾向性访谈旨在通过了解高中生对元认知策略使用的倾向性(是否喜欢)以及在具体的写作中是不是已经无意识地使用了元认知策略,来优化策略使用。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意见反馈是用在每次写作课后的跟踪访谈,旨在及时了解个案的思想动态、在写作上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并对学生写作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最后访谈是在学期快结束时进行的,旨在了解个案在写作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看法和意见,并观察个案在课堂参与、学习动力培养、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改善。

六、数据分析工具

研究者重点分析个案研究对象的作文、课堂观察、学习日志和访谈结果。为了更客观地反映事实和分析问题,研究者采用三维数据分析法来克服片面性,增加数据分析的可信度。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日志、访谈来了解学生一方的意见,通过观察者写的记录和评论了解其感受和看法,从而使分析更加全面。

七、研究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所有的受试者不仅接受还喜欢使用元认知策略,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都有所改善。然而,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元认知策略还有如何使用元认知策略上却差异明显:水平高的学生对元认知策略充满了好奇和兴奋,且能接受并很快就爱上使用元认知策略;水平一般的学生起初显示了他对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怀疑,但渐渐也产生了兴趣;水平低的学生一开始表现得很冷淡,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兴趣。

此外,受试者在使用元认知策略时的频率、偏好还有写作进步等方面也不尽相同:高水平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英语写作中使用元认知策略,他们更青睐于使用自我监测和评估策略,以改善自己在写作中的语言组织和衔接问题;中等水平的学生能经常使用元认知策略,特别是计划和评估策略,在结构和用词的选择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水平低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计划策略,他们不经常使用元认知策略,除了书写越来越认真和能关注作文表面的错误外,其写作水平并没有太大进步。

在实验阶段,研究者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包括个人特征、学习风格、写作问题等方面。学生在动机、自信心和学习风格上发展出来的知识被称为个人知识,它是元认知的一种,也就是说,元认知和语言能力是影响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两大因素。元认知策略和知识是互补的:一方面,相应的元认知策略可以获得元认知的帮助――中等水平的学生由于缺乏动力和自信,不能有效使用自我监测和评估策略,低水平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很大,不愿意评估同学的作文;另一方面,研究者可以加强元认知及其策略的指导,使低水平者通过使用策略而显得更有动力,更自信。在教师的帮助下,水平低的学生参与到了团队合作,尝试学到更多。总之,语言能力和元认知是影响受试者使用元认知策略的主要因素。

八、结论

1. 所有受试者都喜欢元认知策略,并开始使用。高水平学习者使用频率高,提高了写作水平;中等水平学习者使用频率比较高,写作进步显著;低水平学习者尝试使用但没有掌握好方法,进步迟缓。

2. 受试者在使用元认知策略时存在差异。高水平学习者养成了使用元认知策略的习惯,偏好自我监控和评估策略,写作在组织和衔接上取得了进步;中等水平学习者能经常使用元认知策略,尤其是计划和监控策略,在作文结构和用词上进步迅速;低水平学习者只是有时使用元认知策略,即计划策略,作文时能做到书写清楚,避免简单的语法错误。

3. 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写作中的使用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语言水平和元认知(关于对动机、自信、学习风格的认识与改进)是影响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写作中使用的主要因素。

以上结果表明,在写作中使用元认知策略对高、中、低水平的学习者都很有益,但从整体效果上看,对高、中水平的学习者更有效。本结果证实了前人的研究,即元认知策略有利于英语写作教学效率的提高。本研究还发现元认知及其策略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证实和丰富了之前的研究,并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呈现了受试者一个动态和变化的发展过程。除此之外,本研究结果还揭示出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使用元认知策略时所表现出的主要个性差异,这不仅支持还进一步丰富、加强了先前的研究。

此外,本研究对中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了启示,建议高中英语教师对低水平学习者要有足够的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其学会使用并经常使用元认知策略来提高写作水平。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提高自己、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本次个案研究仅针对实验班三至五名受试者,收集到的数据不足以证明所有学生,所以本研究结论缺乏代表性,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论证。在未来的研究中,时间跨度延长和参与者的范围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韩春辉.元认知策略与英语写作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3-124.

[2] 付丽芳.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

[3] 黄美.元认知策略培训与大学英语写作的关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 汲寿荣.元认知策略与大学英语写作的相关性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

[5] 刘文宇,高荣涛.元认知策略培训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元分析研究[J].外语教学,2011,(2).

[6] 刘晓光.培养元认知策略提高英语写作效果实证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

诗歌语言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古诗 欣赏 教学 语言

诗词即用凝练而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语言和其它文学样式相比较,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和跳跃性。鉴赏诗词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引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和隽永,以及该诗人的语言风格特征。我们在教学当中可按三个方面去把握:①分析关键词的作用;②理解关键句的含义;③品味诗歌的整体表达和情感流向。

下面我们看看刘禹锡的《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萧萧送雁群”化无形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而至的秋风惟妙惟肖地写入诗篇。“朝来”一句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这就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它却依附其它事物的存在而随处可见。尤其是结尾句,更可以说明秋风已为“孤客”所“闻”。“秋风”是诗人吟咏之物,由秋风送来“雁群”,有由“雁群”引出庭树,由秋风中的“雁群”引起诗人“孤客最先闻”的共鸣。整首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风”一词中展开的,所以说“秋风”构成了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所在。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是把握一首诗的整体线索,或者由它来奠感情基调,抓住这个字或词,就可以更好的更准确的把握诗歌内涵。我们在讲解的时候,可以突出强调该字或词在一首诗词的结构上所起的主旨作用或达到的表达效果去给学生讲解,分析。

关键句的含义的讲解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我们看下面这首散曲的妙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年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在心头。(徐再思《水仙子・夜雨》)”。“叹新年”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传・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他,备受冷落。“落灯花棋未收”,又化用了赵师秀《有约》:“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人在这里化用典故和诗句,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抑扬顿挫,同时又渲染了他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涵更丰富,耐人寻味。纷纷落下的灯芯余烬及散乱的棋局,又从侧面表现了诗人梦前以棋解忧,梦后孤独对灯百无聊赖的情怀。可见,关键句的理解对把握一首诗歌的内涵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马周困新丰的典故和“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句,进一不参悟诗人的那种孤寂和冷落惆怅的情怀。至于他的这种情怀源于何处,我们就要进一步去分析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了。

把握诗歌情感流向的关键我以为还是要从语言入手,王安石的《京口瓜洲》最能说明这一点。诗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历来被大家推崇。但是,“绿”字好在何处?除了动感,其实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体现出了诗人思念家乡,归心似箭的情思。在时间的流转中,漂泊的旅人对亲人的思念甚是迫切。他们的思念在时间里日益加重,在作品中,他们往往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消解。再如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下江陵》)”,看起来像是描写夹岸风景,而实际上诗人在这里抒发的是一种孤寂忧愁之感,凄凉哀怨之思。这是因为“猿”这个意象本身的原因。古诗中“猿”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我们在古典诗歌教学当中,分析诗歌语言的时候要善于化大为小,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也要善于应用一些专业的术语。比如诗歌语言风格及特色,我们可以用清新、绚丽、明快、含蓄、沉郁等词去分析,这样既可以做到不失其偏颇,也能更好的把握住诗人的情感流向。

诗歌语言的教学当中,除了上述之外,在鉴赏诗歌语言时,了解诗歌语言的结构特点也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诗歌语言结构一般情况下有这么几种:①语序颠倒。诗歌中的倒装也被称为“倒文”,它主要是为了压韵,或为了照顾对仗。但颠倒之后,往往起强调作用;②叠词对句。叠词对句的使用能增强诗歌语言的韵律感,起到强调语意的作用。③特殊结构。古诗词中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特别是动词的省略常常会产生特别的艺术效果。古诗词中连用多个意象名词时,往往省略常规句中的动词,这样会使描写更加富有意境。这里面也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绿”字,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不但具有了动感,而且还把诗人的某种情怀也呈现出来了。

诗歌语言的作用范文5

人类语言的初始阶段无经验可寻。最初的语言应当是对自我的感觉的表达,而不是作为理性工具。诗歌在众多文学样式中第一个被语言出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诗歌产生于语言最简单的时期,简单的语言就成为诗歌显着的特征。唯有简单的语言才能最真实地抵达抒情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诗歌挽留了人类语言的纯洁和非功利性。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是语言生长过程中人类表达方式的历史选择,是语言不成熟时期生命冲动的外泄。因此,诗是语言不成熟的产物。在一个所谓成熟的语言环境,难于产生真正的诗歌。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不是一个语言过度成熟的环境?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相同的教科书,以及面目相似的媒体在教导我们如何说话,如何作文。语言作为工具被大量复制,穷于说明和诠释这个时代,内心的抒情世界被一个老大的市场渐渐掏空。早熟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早熟表示超前脱离幼稚和天真。而幼稚和天真是诗歌产生的最初动因。在成年之后还坚持以抒情方式写诗的人,多半被这个时代定格为不谙世故,不够成熟的那种人。因此,许多诗人抛弃抒情而专事叙事。

抒情的难度在于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处于抒情的状态。她需要酝酿和等待那种诗感觉的出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对机遇的等待和把握。

叙事以貌似简单的形式,突破诗歌文本,马上复制了大批的诗人。诗歌产量急剧上升,而读诗的人却越来越少。诗歌评估体系开始崩溃,其标准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无所适从。诗歌评论多在宏观层面指点江山,或热衷于诗歌文本的创建。诗歌审美功能逐渐弱化,有被拉入以“说事”为特征的再现艺术的趋势。有人站出来宣布一个抒情时代的结束,我对此始终表示怀疑。那些以叙事的手法作出的好诗,并非是所指场景的再现,其文字的背后,仍然是强烈的抒情,只不过是面孔冷一点而已。拒绝抒情的诗人尤如拒绝思想的哲学家,是不存在的。

抒情的另一个难度,是在创作过程中对“情真”与“诗美”的处理。

语言的过分圆熟,给人是语言的另一种美,是那种城府很深,深谋远虑的策划。在安顿词语的过程中被流失的是抒情本质中的那点“真”,语言既是抒情的载体,也是对抒情的干扰。因此,“诗到语言为止”的说法,就显得有些道理。我理解那就是节制语法与节制词语的过程。语言形式的变化只能是抒情方式的变化。

诗不是因为意义而存在。诗人也不是为意义而作诗。一首诗,是对一个诗人内在的抒情世界的突破,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其指涉与象征都应是整体的。显形的语言所指越清晰,读者进入就越轻松,诗在审美过程中,撞击读者的能量来自于能指在整体语境裂变作用下产生的歧义,联想。每一个进入的读者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艺术修养、人生经验从一首诗的语境场获取对应的信息而激活自己潜在的体验。语言的出场,应符合一首诗整体性的需要。而不是零碎的孤立的细节和佳句的堆砌。

诗是抒情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是在同一个窖里相互作用而发酵。

诗歌的抒情,是把自己内心的疼痛和愉悦以自己的方式说出来,她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她绝不是为了去诉说别人的感受。那样做叫伪抒情。我们曾经经历过一个伪抒情的时代,高举着“抒人民之情”的旗帜。诗人们首先把自己排斥在“人民”之外,“人民”究竟感受如何并不重要,诗人们可以去猜度,去体验“别人”的生活,根据需要去制造“人民”的感受。而真正的人民却无言以对。一个泛情的虚假时代,给诗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或许这也是当今许多诗人避讳抒情的原因之一。

伪抒情不是抒情,那是借诗歌的名义,用貌似抒情的语言在干着另外的勾当。

抒情,是诗人与诗人之间差异与个性鉴别最靠得住的举证;是诗人不经意间在诗歌文本里留下的指纹。

诗歌语言的作用范文6

1、鉴赏诗歌的形象(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考试说明可以知道,诗歌鉴赏考察的知识点有: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意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里我们重点研究诗歌的语言。

赏析语言是进行诗歌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鉴赏。语言鉴赏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诗歌语言的整体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

高考考查诗歌语言主要有三种题型:

1.炼字型(字)

2.诗眼型(词)

3.语言特色(风格、艺术)

了解了考查题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规范化答题呢?

第一类题型:炼字型

高考真题再现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提问的是:为什么?

我们要明确:从哪个角度来答“为什么”,这就得找到答题的方向(角度)。也就是要找到这道题的提问变体是什么。

提问变体就是:要答出它传神在哪里?怎样传神了。(题干中说它传神,问为什么?我们自然要回答)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结合意境展开联想再现情景。

我们一起来研究参考答案,看能否找出规律。

答案:步骤一: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或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其尽地表现了离别酸楚的心情。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使用的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又如:

薛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

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寒在句中指天冷,微在句中指力气弱。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筋疲力尽。表现出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第二种考查题型:诗眼型(一词领全诗)

高考真题再现: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转贴于 寓意不难答(隐含的意义,映衬怎样的主题),关键是回答“为什么”是关键词?从哪个角度答。

探究变体的提问:“折柳”一词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使诗的结构明朗,抓住这个词,就可以把握了整首诗,所以命题者往往出这类考题考我们。

我们还是从研究答案找规律:

步骤一:“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二、三答的就是“为什么”是关键。步骤二:同意,因为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是从线索结构上讲它的作用)步骤三: “折柳”二字真切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题步骤:

(1)该词的隐喻是什么?对突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词的寓意答题方式)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或(线索、情感基调)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3)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又如: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睿清。

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这首诗的“诗眼”是那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睿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第三种考查模式:语言特色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一般从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两个角度来答。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分析:对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位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答题步骤:(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参考答案:

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