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1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学期教育 专业认同 现状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信息化的演变及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专业认同度越来越占重要地位。专业认同程度,指个体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具有与之相关的结构和发展进程,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1]。学者王顶明认为对专业认同的解释应该从其结构维度整体分析,即包含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方面[2]。本次研究采用这一观点就这三个维度展开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充分尊重成人高等教育背景的基础上,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了解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认同问题,层层分析现状,在此基础上为成人高等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建议。
1.调查对象。以浙江省萧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学生为调查对象,皆为成人大专全日制在读。共发放问卷344份,收回有效问卷313份,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 样本学生和年级分布情况
2.调查工具。采用《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调查问卷》(以下简称《学生问卷》),《学生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学生个人基本信息、专业认知信息、学习情感信息和学习行为情况。
3.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本次调查选择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填写问卷,并在填写问卷前统一说明注意事项,研究人员在场专门负责问卷答疑、现场回收,保证问卷质量。
数据采集结束后,采用SPSS22.0对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和观察资料录入、整理和相应分析,并与数据性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分析。
三、调查结果
1.专业认知信息:学生对专业信息的了解与认同。第一,在就读学前教育专业前,对专业认识了解较少。73.2%的学生表示,报考本专业前对专业不太了解(66.5%),甚至一无所知(6.7%)。相应的,学生对该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不太了解,占总人数的61.1%,其中15.8%的学生表示非常不了解。
第二,在就读该专业后,学生普遍认同专业学习的价值。调查显示,72.3%的学生认同专业理论课程的价值,77.5%的学生认同专业技能课程的价值。大多数学生能够认同专业学习的价值。
第三,对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认同程度有明显不同。经过具体分析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认同专业技能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的价值,但73.6%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课程相较于专业理论课程更有价值,并且59.8%的学生愿意花更多时间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上。
2.学习情感信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与意愿。首先,大部分学生喜爱本专业。调查显示,82.4%的学生入学后仍喜欢该专业,70.6%的学生表示喜欢目前专业的学习,不过72.9%的学生表示更有兴趣学习专业技能课程。还有不少学生表示,在课余他们仍对专业实践问题感兴趣,占49.5%。60.2%的学生表示和别人谈及专业时感到自豪,63.2%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使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喜爱该专业,并在专业学习中尤其专业技能课学习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其次,更倾向于选择对口职业。调查显示,85.5%的学生对将来成为幼儿教师有兴趣,其中15.4%的学生非常感兴趣,70.1%的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54.4%的学生表述对口职业的发展前景符合自己的人生长期规划目标。相对的,学生对对口职业的就业信心较为不足,44.8%的学生表示比较有信心,大多数则表示不能确定,占39.8%。由此可见,虽对职业有较高的意愿,但对就业的信心显得相对薄弱。
再次,专业学习氛围较为融洽。专业学习氛围是影响学生专业学习态度的不可忽视的情感因素。调查分析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能和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变得更加快乐,占69.5%。74.5%的学生表示与周围同学相处融洽。
3.学习行为信息: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动机及行为。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显示:在择业方面,58.5%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打算去幼儿园做一名教师,其中77.1%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成为公立幼儿园的教师,22.9%的学生希望毕业后去私立幼儿园做教师,还有24.3%的学生没有确定自己毕业后的打算,4.8%的学生打算自己办幼儿园,3.8%的学生选择继续升学,8.6%的学生选择改行。
学习过程中,57.2%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未来规划。49.8%的学生表示大多数时间都能专心投入专业学习。大部分学生热衷于学习之外的学生集体活动,占61.5%。业余时间,38.6%的学生能够阅读专业书籍,48.8%的学生会经常关注专业相关的新闻,50.8%的学生积极参与和专业有关的社会工作。
四、结论分析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2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鉴于《数字电路》课程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对学生能力的重要支撑作用,该文浅谈了《数字电路》在工程认证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措施,包括:讨论了“成果导向”理念的应用,根据需求设计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反复循环。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数字电路 成果导向 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70-02
随着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并成为该协议的签约成员,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全国各高校专业陆续展开。根据对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文件理解[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的核心任务展开,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证专业教育质量。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的补充标准看,《数字电路》课程包含了此类专业的工程基础知识,对毕业生能力支撑有重要贡献。可见,《数字电路》在认证中具有重要的分量。该文浅谈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将认证的基本理念[2-3]应用于《数字电路》的教学改革[4-5],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支撑毕业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1 “成果导向”理念在《数字电路》教学中的应用
1.1 “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
“成果导向”也称为能力导向、目标导向,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而获得的学习成果。具体到《数字电路》课程,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能力。“成果导向”要求反向的教学设计,由需求决定课程目标。为此,需要研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的补充标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电子信息类的行业需求、课程系统的衔接需求,设计了详细的能力目标。
学习数字电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用集成器件原理、符号、功能,以及由常用器件组成的组合电路、时序电路等基本知识。
掌握组合电路、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进而分析和设计以中规模集成电路为主组成的数字系统,具有设计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的能力。
掌握脉冲电路、模数-数模转换电路、存储器及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原理及常用电路的设计。
掌握基本的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
掌握超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VHDL,并用VHDL设计各种数字电路和系统。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典型数字电路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1.2 “成果导向”的教学实施
为了适应成果导向的教学要求,有必要转变教学实施方法,从灌输知识的课堂转变为培养能力的课堂,从单向传输的课堂转变为多向交流开放的课堂,使得知识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传递、交流与互动。针对这些教学实施方法的转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补充大量工程实例,建立“慕课”形成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关于补充工程实例。在工程性较强的章节,包括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电路、数模-模数转换电路、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结合电路原理,加入若干工程实例的电路图、电路实物、调试测试过程。这些工程实例对课堂理论教学进行强有力的支撑,给学生留下了深刻映像,提高工程应用能力,使得课堂有趣,教学进程松紧适度。
关于建立“慕课”。将《数字电路》的全部课程划分成多达上百个知识点,为每个知识点制作10~15 min的视频,并讲解知识点的理论、应用等,同时为每个知识点配备练习题。慕课内容存放于学校指定服务器,学生可在自由时间、自由空间,学习任意的内容。课程论坛丰富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可见,“慕课”将封闭课堂转换成了开放课堂,延伸了学习时间、空间和内容。“慕课”是一种新手段,实现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革。
2 “持续改进”理念在《数字电路》教学中的应用
“持续改进”理念贯穿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全过程。持续改进的效果与课程教学质量密不可分。具体到《数字电路》课程,就是要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反复循环,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学生获得的能力与课程目标相符合。要求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时监控和定期评价,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并根据反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其再次产生。
为此,可行的做法包括:(1)每次课堂结束前5 min,进行小测验。由学生完成预先准备的、跟该次课堂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测验题目,形成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反馈。(2)根据“慕课”的测验结果,形成目标达成度的反馈。(3)学生定期作业,形成的反馈。将这些反馈结果登记在教学记录表中,掌握每名学生的学习轨迹,及时把握每个人的目标达成度,对偏离目标的个人予以及时关注、提醒、纠正,形成确保教学质量的“评价―反馈―改进”的反复循环。
3 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近年来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专业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从灌输知识向对话教学转化、封闭教学向开放课堂转化、知识教学向能力教学转化。该文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指导下,浅谈了《数字电路》的教学改革措施,为同行们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EB/OL].http://.cn/.
[2]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3]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5(16):33-35.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3
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事业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高中和职业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全纳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特殊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努力发展学前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扩大高等特殊教育规模,大力推进全纳教育体系建设,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全面发展乌鲁木齐市的特殊教育事业。
关键词:
乌鲁木齐;特殊教育;教育体系
0引言
特殊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对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战略等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推动整个新疆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新疆的和谐文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1.1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的总体情况
自1959年乌鲁木齐市成立第一所盲聋哑学校以来,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逐年增加,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均有所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目前,已逐步构建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互相衔接、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截至2015年年底,乌鲁木齐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3所,其中,公办特殊教育学校2所,民办公助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中,48.6%为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学生,51.4%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
1.2乌鲁木齐市残疾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乌鲁木齐市残疾人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目前乌鲁木齐市有近百名残疾儿童正在接受学前特殊教育,而承担学前特殊教育的是启聆聋儿康复幼儿园、爱心园孤独症康复中心、雨虹智障儿童康复中心等5所民办机构,并且均分布在市区。乌鲁木齐市仍没有一所公办的残疾儿童幼儿园或特殊教育学校附设的学前班,残疾幼儿的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民办的5所特殊教育机构也尚处于萌芽状态。
1.3乌鲁木齐市残疾人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乌鲁木齐市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共有3所,以盲、聋、弱智3类残疾儿童为主体,其中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有盲人学校、聋人学校共2所,民办公助的培智学校1所,3校合计安置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278人;有4所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安置残疾儿童79人;有184个普通学校普通班接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安置残疾儿童283人。
1.4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特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乌鲁木齐市的残疾人中等职业院校只有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乌鲁木齐推拿职业学校)一所,盲、聋、弱智学校初中班共10个。由此可见,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特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是较慢的。
2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当前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事业仍然滞后于全疆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特殊教育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乌鲁木齐市智力残疾和听力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主要由民办康复机构承担,由于招生规模有限和公办学校“幼小衔接”机制不健全,且家长经济投入较大,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康复训练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难以满足学前残疾儿童的康复需要,这不仅会令残疾儿童错过早期康复的关键时间、不利于残疾儿童的未来发展,也给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增加了压力。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开展学前教育在资质审批、教师编制、基础设施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经费和政策支持。
2.2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乌鲁木齐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人数近年来得到明显提升,但全市仍有一定比例的适龄残疾儿童未入学,水磨沟区、达坂城区既没有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缺乏指导,米东区培智学校尚属民办公助,但公助的力度还不够大。已有的特教学校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方面缺乏较新的政策依据,教材也相对陈旧,课堂教学模式较传统,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面临一定的挑战。
2.3高中和职业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随着近几年全疆各地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市盲人学校、市聋人学校高中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日益凸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学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多。由于学校现有专业设置还比较单一、专业教师和实训场地有限、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学生职业资格认定存在一定的困难,制约了全市高中和职业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乌鲁木齐市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还比较薄弱,也缺乏相关的毕业生“支持性就业”政策。
2.4全纳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全纳教育是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当前,乌鲁木齐市的全纳教育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虽然市聋人学校和盲人学校分别建设了“自治区听障教育资源中心”和“自治区视障教育资源中心”,但资源中心与各区县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沟通、协作有限,对普通学校全纳教育指导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有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中小学校在全纳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提升等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亟需得到特殊教育的专业支持。由于随班就读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不够理想,很多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又从普通学校回流到特殊教育学校。
2.5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特殊教育,师资先行。虽然这些年来,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但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以后,面对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仍显薄弱;特殊教育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缺乏掌握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实际操作能力、课程改革和科研开发能力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在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缺乏康复训练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普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负担重、专业性强,部分学校由于专业教师不足,往往由缺乏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普通教师担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师资队伍情况更不乐观,聘用教师的流动性强,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
3发展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的对策建议
3.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努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卫生、民政、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实现残疾儿童“发现—报告—诊断—评估—初期安置—随访—实施教育”等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为盲、聋、智障、脑瘫、孤独症等残疾学生提供更及时的学前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市盲人学校、市聋人学校、米东区培智学校试点先行,开设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儿童早治疗、早康复的需求;对有轻度智力残疾的儿童实施就近入学,随班就读,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
3.2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要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改善,同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并为其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仪器设备,采用“医教结合”的形式,对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在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专门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同时为其装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投建无障碍设施,为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和康复训练。
3.3积极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扩大高等特殊教育规模
高等院校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提供便利。结合新疆高校情况,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设置招收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学院或相关专业,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市盲人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师资与办学基础,做好与新疆医科大学中高职融通办学,开设全日制盲人大专、本科学制,使全疆各地盲生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
3.4大力推进全纳教育体系建设
首先要普及全纳教育的理念。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践全纳教育,即在现阶段有选择、分层次地实现部分儿童的全纳教育。其次,学校作为承担和开展全纳教育的主体,应配备相应的教学辅助设施,建立资源教室,进行校园无障碍设施改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再次,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也是实现全纳教育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研究相关课程的发展,制定出适合各类残疾儿童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
3.5改革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管理体制,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发展
规范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探索确定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教师等岗位条件。完善特殊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要为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普通教育师资培养相结合。如可依托新疆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尝试在乌鲁木齐开设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基地,或在高校小学教育或学前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方向,以满足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需求。实现特殊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既要将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还要实现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教育一体化,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结语
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首府城市,其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应在全疆起到标杆作用,并涉及教育公平是否能真正实现,同时还直接影响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立足的能力及其终身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乌鲁木齐市的特殊教育,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对构建乌鲁木齐市乃至全疆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自治区给予政策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心和帮助。
作者:何佳儒 王华丽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4
幼儿在儿童时期只有具体的形象思维,但是思维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在感知、记忆等能力的发展都很低,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很低,好动、爱玩,所以幼儿在学习环境上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儿童的脑部在6、7岁的时候就可以接近成人的重量,但是幼儿的大脑皮层发育还不够完善,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自制力。骨骼不够完善,肺活量也小,学前儿童的这些身心特点决定了在音乐课堂上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
二、开设 “ 奥尔夫音乐教学”课程的必要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是当今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而从中所体现出的综合性、 基础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深受教师和儿童的喜爱。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原本性”一词在德文中有“原始、基础的” “初级的” “ 元素性的” “自然的” “富有生命力的”等多种涵义。这种核心观念统领、贯穿于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乐器等各个方面。原本性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人们亲身参与的音乐活动。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对音乐技能的完全掌握,也不仅仅是提高人的音乐素养,而应该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人的结构感、平衡感、独立个性、空间感、创造力、想象力、合作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特殊功能。
三、奥尔夫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属于所有的人”、“ 让孩子在每个伟大的艺术中活跃起来”、 “ 人的心灵中有的地方只有用音乐才可以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应该接受匈牙利最伟大的音乐作品的浩荡。” “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唱出自己的声音,每个孩子的歌声都应当得到他的尊重。”这是匈牙利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匈牙利是历史上唯一把音乐家与作曲家的号召付诸教育实践的国家。匈牙利的早期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 “ 音乐教育法”。至今,匈牙利的音乐启蒙教育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
目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被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将舞蹈、语言、动作和体态律动、即兴表演等艺术形式都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在玩乐中学习,特别适合在启蒙阶段的幼儿。该体系主要提出了如何让幼儿主动的加入到音乐活动中来,自觉的培养起对音乐的爱好,在音乐学习中培养起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等教学理念。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1、节奏、旋律练习
从朗诵入手,感受节奏。刚开始可以从儿童的儿歌四分之二拍的节奏为单位,作为教学的起点,也可以此进行多种形式的演奏和即兴演奏。让儿童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演奏训练,既简单又有趣。
2、基本形体动作教学
反应训练,体操训练,动作训练,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动作游戏,即兴练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遵循一切从儿童出发的首要原则,使儿童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来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五、学前教育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建议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数都没有正规学习音乐的经历,但是他们喜欢艺术,渴望表达,但对音乐的神秘感和技巧的缺乏使他们羞于表达。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应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了解幼儿,熟悉幼儿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以满足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与需求,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及能力;研究学前儿童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他们的起点,重视他们的心理要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给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的音乐环境,使他们能以自然开放的心态进入音乐体验学习
2、综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前儿童在音乐实践中的体验过程、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从而淡化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要求。作为将来的幼儿音乐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的是全方面的综合才艺,以及能把各种音乐技能整合、传递、融汇的技能,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高超技能。因此,把奥尔夫“综合性”的观念引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领域,将课程结构完美重组,真正使艺术各学科之间达到最佳组合。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学前儿童3― 6 岁这一年龄段,是他们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创造性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应该由创造力的学前音乐教师来进行。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提出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提供了一整套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幼儿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引导幼儿采用自我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4、拓宽音乐视野,注重实践过程。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念突破了我们以往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被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所在的教育体系所尊重与弘扬。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更多要向幼儿传递优秀的音乐艺术与多元音乐文化形态,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也应该拓宽艺术视野。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学习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体系,还要大量补充我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在音乐欣赏、儿童民间音乐等方面拓宽音乐理论视野。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创新的学习方法对幼儿的启发,增加时效性。
5、以审美为教育核心,注重综合评价。当今音乐学科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学科,评价工作亦应该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各种能力,重点评价幼儿的表现能力、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等多角度的综合性评价。努力做到教师评价、幼儿互评、自我评价的有效结合,使每个幼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都形成正确良好的自我认识,以获得成功感。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5
一、舞蹈教育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体现方式
1.自娱性幼儿舞蹈的具体体现方式
(1)课堂音乐舞蹈游戏。幼儿园教师通常在课堂上提供节奏鲜明,富有动感的音乐,让幼儿伴随着音乐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这些动作通常是鲜明有趣的,同时通过融合竞赛、模仿等元素将舞蹈融合与游戏中,寓教于乐,在玩乐中强化幼儿对于音乐舞蹈的认知,提高幼儿的艺术能力和创造能力。
(2)幼儿律动课程。幼儿律动是指在音乐或节奏乐器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做有规律的动律性动作。其目的是发展幼儿的模仿能力,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以及训练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常见的幼儿律动动作有拍手、走步、蝴蝶飞、兔子跳等。
(3)幼儿集体舞。幼儿集体舞是集体娱乐的一种舞蹈形式,参加人数不限,一般进行在较短的歌曲或音乐的伴奏下,在指定位置、队形的幼儿,做简单一致、相互合作、自由即兴的舞蹈动作。它可以促进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相互理解、团结的目的,催生幼儿的集体意识。
2.表演性幼儿舞蹈的具体体现方式
表演性幼儿舞蹈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编导者通过这一形式,艺术性地表现幼儿的生活。幼儿通过参加表演性舞蹈,释放其天性,满足孩子与生俱来的表现欲。这一类舞蹈形式要求舞蹈教师具有一定的编排能力和艺术鉴赏力,选材新颖,动作合理,结构自然,符合幼儿的身心特征,充分表现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1.教学任务重、教师课时多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教师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数量逐年增加。随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教师的数量难以跟上学生数量增加的趋势,造成了教师教学任务重,课时多的状况;另一方面,全方位的扩招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加的负担,也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2.教学形式单一,过于程式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础层次不齐,大部分是相对薄弱的。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教学形式,统一采用相同的教学形式、统一的教学流程,同一组的学生基础水平不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进度,而一些基础较好地学生却学不到期望的新知识,造成教学过程灵活性不够,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够好。
3.重技轻艺,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主要集中在中国民族舞蹈和幼儿舞蹈的学习,对于舞蹈编创和舞蹈欣赏部分的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少,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中存在重技而轻艺。教师着眼于传授舞蹈技能,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然而,缺少基本的舞蹈欣赏能力和创意能力,难以在幼教舞蹈教学中创造出能够满足幼儿需求,充满吸引力的舞蹈作品,是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舞蹈教师的。
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策略
1.选择丰富的舞蹈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1)以学生常听得儿歌作为背景音乐。经典儿歌经久不衰,许多经典都是几代人喜闻乐见的歌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这些歌曲做创编练习,学生更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在幼儿园活动中有较好的实用性。通过儿歌的律动和表演的编排和表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年龄段和题材的歌曲表演特点,掌握动作编排方法。通过不断地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舞蹈,编排舞蹈的习惯和能力。
(2)选择媒体中的健康内容教学。在现代生活中充斥着各类媒体的信息。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们更早更快地熟悉电视、网络等内容。尤其是电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电视节目中的动画片对孩子们有着尤其强的吸引力。而那些优秀健康的动画片中的音乐就是我们教学的最佳工具。这些音乐是孩子们所最熟悉的,甚至都能自然地吟唱。那么拿这些音乐给孩子们教学可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3)选择中国舞蹈考级教材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中国舞蹈考级教材是适合少儿与幼儿学习的内容,舞蹈作品中大都是以幼儿歌曲为背景音乐。我们要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与要求,在课堂训练中,选择一些舞蹈考级素材进行教学。在这些组合中,舞蹈动作规范,难易适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较好的掌握动作的准确性、音乐的节奏性。一年级的学生通过这些组合的学习,能够很好的达到软开度训练,掌握基本技能,感受音乐情绪,幼儿舞蹈表现力这些教学目标。与今后的教学相衔接,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2.开展多种舞蹈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
(1)教学实践化。任何能力或者技能的学习,不仅仅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于舞蹈这种实践性极其强的技能课程,强调的就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就像一个人学习骑自行车,如果永远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在脑海去想象应该怎样去骑车,怎样去掌控车头,那么永远也不可能学会骑车。在舞蹈教学中,譬如讲到某个具体的动作时,一定要让学习者去亲身体验,找到一种感觉,久而久之,才能将舞蹈动作融会贯通,如自身相结合,做到身形合一、姿态优美。
(2)舞蹈游戏化。舞蹈游戏化就是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加入游戏中的角色和情节,让学生们扮演游戏中的人物,但实质仍是舞蹈教学的内容和知识传授。此种方法尤其适合在幼儿教学中。我们知道无论是学习幼儿学前教育的学生们还是那些在幼儿园里活泼的幼儿们,喜欢游戏都是他们的与生俱来的天赋,在游戏的过程中,人们能享受愉快和轻松,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由此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让他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享受乐趣,而不只是一味的去模仿动作,这样的效果往往得不偿失。
3.营造校园舞蹈交流氛围,提高学生编创能力
(1)赏析优秀作品,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在舞蹈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们多看一些优秀的舞蹈视频,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们传递舞蹈学习的一些要领,极具感染力的画面感能有效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舞蹈知识,还能是整个课堂变得生动具体,提高其学习效率。譬如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便捷方便和海量资源,在网上找到一些舞蹈名家的经典作品加以讲解分析,让学生们探讨其艺术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2)换位思考学习舞蹈编创。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们在舞蹈创编的过程中,要能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去为幼儿们想想他们喜欢怎样的舞蹈,而不只是从成人的眼光去分析舞蹈的技术含量和深层内涵。不能将一些还不适合幼儿接受或者他们达不到的舞蹈动作传授给他们。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6
关键词:儿童;成人;二语习得;关键期;年龄;优势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引言
我们常听说儿童习得第二语言比成人快的多、容易的多,确实也有这样的现象表明儿童比成人学的快、学得好,尤其在语音方面儿童较成人有很大优。因此,本文试图探究儿童在语言习得方面是否更有优势?都有哪些优势?
二、成人二语习得与儿童二语习得差异
1. 语言习得环境不同
儿童具有有利的语言习得环境。儿童习得母语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习得的,周围的人都是母语的使用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习得母语,儿童听到的都是真正地道的,为交际目的说出的语言。而成年人的二语习得主要是在课堂上,是在一种人为创造的语言环境而不是真正的语言环境中。
2. 习得方法不同。
父母在教孩子学习语言时,总是用简单的句子,加上形象生动的道具,真实的语境,身临其境地为孩子讲解,直到孩子学会为止。父母甚至还会利用“游戏”等手段,创造一种兴致勃勃的氛围,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摆脱沉重的心理负担,消除疲劳感,轻轻松松地学习母语。而对成年人二语教学,教师总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将知识掌握得准确无误,因此学生需要用相当多的时间记忆单词、词组、句型及某些特殊的语法规则,学生的语言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的记忆过程,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
3. 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不同
儿童从开始学习语言,就一直在用语言做事情,因为对儿童的语言输入涉及到实际交往问题,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讲的是当时当地发生的事情,语言学习的重点是教会儿童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而成年人在课堂上总是使用语言做不真实的事情,比如在炎热的夏日里高谈寒冷的冬季。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一般都是以教科书为基础,语言学习的重点放在语言的语法规则上,教师控制课堂交际,学生使用语言进行练习的机会很少。
4. 来自其他语言的干扰不同。
儿童的大脑好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语言先入为主,儿童可以接受任何语言的刺激,没有来自其它语言的干扰,这对于儿童习得母语,是十分有利的。而成年人习得二语 ,由于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成年人的大脑里,早已有了母语的思维模式,因而难免要受到来自母语思维习惯的干扰。
三、儿童学习语言的相对优势
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其中包括年龄、动机、认知方式等因素。而相比儿童和成人的这些特征来看,儿童学习英语要比成年人学习英语更具有优势。
1.年龄优势
Lenneber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关键期假说”,他认为人的大脑在两岁至青春期(10―12岁)之前,由于受到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影响能够自然轻松地习得语言。这时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参与了语言学习,所以理解和产生语言就容易些。而在青春期后,由于大脑发生侧化(1ateralization),用于语言加工和学习的人脑已经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就开始失去作用,语言学习的自然性递减,学习障碍增加,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困难。另外,年龄越小,母语的干扰也就越小。随着年龄的增大,母语日趋流利与完善,每个人的母语习惯也变得越来越巩同。成年人开始学习外语,特别是学习与自己的母语截然不同的一种语言时,他们的母语习惯往往会潜意识地抵制这一语言。他们容易无意识地以自己的母语为标准来衡量,接受所学语言。这种受母语干扰的心理情绪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而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母语语言习惯还没养成或完全养成,所以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受到的母语干扰就要比成年人小得多。
2.心理优势
儿童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不同,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包括实现某个目标的愿望,为了实现该目标所做的努力,以及对任务完成情况的满意度。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完全处于自我中心地位,很少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学习语言,这种无意识的语言习得过程更能帮助儿童在这种不知不觉,没有压力的条件下接受一门新的语言。而成人随着社会意识和心理上的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更倾向于考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运用外语时,有一种潜在的紧张感,怕出错误,担心自己的语言水平低而闹出笑话。这些社会、心理方面的不利因素,不但减少了学习者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的机会,而且也妨碍了认知过程对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处理。这也就是说,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儿童比成人更能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3.认知优势
克拉申认为,认知的发展对第二语言的习得有滞后的影响。儿童和成人的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不同的过程。前者主要引用语言习得机制,如同习得第一语言一样习得第二语言,而后者除“自然”习得语言外,还侧重于利用一般的认知能力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儿童习得语言主要依赖语言习得机制,可以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中自然习得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利用语言习得机制的能力逐渐降低。但儿童的认知水平因处于发展阶段,认知能力还不成熟,所以他们的大脑功能没有固定化,短时记忆强,接受新事物快。成人学习外语时往往依赖其他的一些大脑机制,如逻辑和数理机制等,向已有的知识寻求总体的相似性,接受新事物相对较慢。
四、结论
从儿童时期开始英语教育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大势所趋。英语教育要从儿童做起,让儿童习得第二语言的优势充分发挥作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广泛的实验,扬长避短,深入探讨儿童英语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手段,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从儿童时期就给孩子提供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这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具有实际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Cook,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Krashen,S.Et al.(eds.)Child-adult Differ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owley Mass:Newbury House,1982.
[3] Lenneberg,E.1982.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M].New York:Wiley,1982.
[4] 戴曼纯.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的年龄差异[J].外语界,1994,2.
[5] 贾冠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1.
[6] 彭坚.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思性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7.
[7] 邬春芹.越早学习外语越好[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1.
[8] 杨连瑞.关于外语教学中的年龄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