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1
【关键词】古诗;课堂;语文
一、古诗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古诗词是中国几千年来遗传下来的经典,是中国人文化智慧的结晶,每一首古诗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古诗的背诵,已经是要求必备75首了,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全部学习完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古诗的学习任务是不一样的。
随着中国几千来的文化,古诗渐渐地传承下来,每一首古诗不是简单地表达,而背后是有深刻的含义,但在低学段、中学段、以及高学段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学生年龄的递增,对学生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不单单是会背就可以了。四年级属于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既属于小学段和中学段,课标上要求了 ,四年级前,学生已经能背诵22首古诗,缘由是每首古诗的讲解都是需要背诵的,这等于间接性去积累。如昔加上日积月累的经典诗句,学生的积累量就会大大增加。但是,就我们所观察,往往发现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升上高年级以后,以前学过的这些古诗却渐渐被淡忘,大体上只是依稀有点印象,纵然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反复背诵,并且加大力度的强度,也把这些倒背如流的古诗渐渐让它们消失在脑海中。
二、古诗教学的诵读
自古以来,诗人在创作佳句的时候,考虑的一个原因是琅琅上口, 而古诗不像古人在写诗的时候,吟诵出来,再提笔写作,而对于现代小学生的要求就是诵读,在低学段只需要背诵就可以了,五、六年级也就是高学段要求更高一些,要求学生理解之后,进行诵读。曾经朱熹在《训学斋规》这本书中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并且让我们后人根据他说的,理解 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熟读成诵、其意义就明白了。
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通常注意的就是诵读诗歌。学生初见诗歌的时候,在情感上就有一个倾向性,用自己的方法就读,并且也没有断句,因为低年级重诵读,乏记义,学生感知内容就可以了,而不是像高年级的解诗题、知作者、释诗意、悟诗情这四大步骤;而这些学习的基础也得会读诗歌,才能进行以后的教学过程,什么都不会,最最基础的东西也不会读,那接下来理解的也是错误的。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的适示范,言传身教就是这么来的,在完成以后,以学生读书为本。
初读古诗时,教师要设立目标和任务,学生做到什么程度,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先读第一遍;在根据诗歌所给的生字并进行圈画,做到读准准音,不丢字不多字,把诗读正确地、流利地朗读出来。前两遍的学体上学生有了了解,学生不仅仅复习了学过的汉语拼音,同时也便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自我的朗读能力。自读后,教师设立泛读,这就是言传身教,让学生快速地进行模仿,也就是诗歌的第三遍朗读,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相互评议,这是检验学生的最佳效果,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第四遍教师伴随着音乐,让自己在音乐的带动下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渐入佳境,渐渐地得到熏陶,再让学生利用绘声绘色的领读,做到耳、脑、口所有的诗歌活动。我们在第五遍朗读的过程中,要让W生慢慢感悟到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等更多的美感,从而渐入古诗意境。五遍的朗读之后,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变换多种的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全体读等。
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找到读的乐趣,才能逐渐领会读的乐趣,感悟到诗的意境,从而我们达成的要求,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的不累、学的不累,而且越读以后,他们的兴趣性越来越浓。朗读的韵味一次比一次浓厚,大多学生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的,也间接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扎稳脚跟,一步一步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开展古诗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对已背诵古诗的复习。
就我们所观察,往往发现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升上高年级以后,以前学过的这些古诗却渐渐被淡忘,大体上只是依稀有点印象,纵然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反复背诵,并且加大力度的强度,也把这些倒背如流的古诗渐渐让它们消失在脑海中。
而到高年级的时候,保存在学生脑海中的记忆痕迹不复存在;二者教师没有经常性地复习和应用。结果是,学过的古诗词渐渐遗忘是正常的。因此,从四年级起,建议老师们在教学古诗词当中,建立我们一直所用的教育理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内容的古诗。
(二)建立一个专题进行学习
每个诗人身上都有固有的特色,可以以诗人为专题,把古诗进行归类。比如学习《独坐敬亭山》,可以把李白的诗背一遍,并熟悉每首诗歌的大体意思,以内容为专题进行划分。比如学习《忆江南》,就把描写春天,甚或四季的古诗背一遍;如《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歌,可以以诗情为专题,建立送别诗歌的专题,方式上可以采用多种多样,没有固定限制。很多中高年级老师教学古诗,课末都不忘主题的拓展。如果能在课后或者课中对学生进行辅导,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就能很好地、以及最大限度地落实“积累”这个教学目标。
古诗文教学在中学的课堂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的教学中古诗文已经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在教学时要时刻关注。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你素质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 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内。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
三、课题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赏析
诗人描写事物时,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多的还采用夸张、比喻、对偶等的修辞手法,若能稍加赏析,定能其乐无穷。“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只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体会感情和意境,切莫满堂“灌”。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
四、课题实验成效
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通过赏析,理解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达到会背诵。2.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与鉴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古诗教学并不是为了学古诗而教古诗,该实验研究让学生跳出了单纯学古诗的境界,拓宽学习空间,渗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五、课题反思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三步曲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读、译、说、背、默的基础上,面对知识多元化,信息多渠化,我们思考着如何让小学古诗教学更生动、更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让故事、唱歌、绘画走入课堂,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步:将古诗演绎成故事
在古诗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将一首首古诗演绎成一个个故事。每首古诗都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酝酿的一种情感、叙说的一个故事,其中蕴含的情志、理、趣,通过精炼的语言,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根据古诗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它演绎成这样一个故事:黄鹤楼上,这对相处多年、一起生活、一起作诗的好友即将分别,彼此都有着无限的惜别之情,二人握手话别,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转眼间,孟浩然的船如同一只渺小而寂寞的孤帆,在碧蓝的天空与蔚蓝的江水之间,一点一点地变小。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有长江之水还在奔流向东。李白伫立在远处的岸上,不忍离去,思念着老友。
将古诗演绎成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每首古诗都可以有一个学生自己心中的故事,学习古诗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第二步:让歌声回荡在课堂上
唱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曲调以歌曲形式将古诗内容哼唱出来,既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又温习了古诗的内容。
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我们可以将音乐引入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亲自教唱,亦可播放录音带或课件,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内容。如《渭城曲》的舒缓深情、《鹅》的高亢轻盈、《望庐山瀑布》的激昂雄浑。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唤醒学生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让旋律帮助学生记忆古诗的内容,进而体验诗人的情感。
第三步:用绘画的方式让古诗内容具象化
用绘画的方式捕捉诗中的意象,让意象具象化,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基本疏通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们用一副画来表现古诗的内容,以此巩固记忆。他们会画得千姿百态、形象各异,但对于古诗中的意象他们会基本抓准。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学生们会在纸上画出枝叶茂盛的树、站立枝头的鸟、飘洒落地的花,有的还会画上赏景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再给画涂上颜色。他们画得不一定很全面,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理解。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4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古诗课堂 美育途径
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都是千古传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都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佳素材。尤其对小学生来讲,小学阶段是美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可显著提高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认识美的能力。如何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育,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在朗读中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故事的典型特点是韵律感很强,这是因为大多数古诗都是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依据“平仄、对称、押韵”等规则创作出来的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作品,所以古诗课堂将通过朗读体会诗文的韵律美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其实与流行歌曲一样,古诗也具有动听、委婉的歌词及流畅、和谐的旋律,需要被读者恰当地朗读才能真切感知其中的语言美与韵律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古诗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古诗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古诗朗读活动,从而体会出蕴含在诗句中的韵律美。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年级上册《静夜思》一首古诗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文的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对诗文意思有一定了解之后,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知诗文语言,发现诗文中有三个字十分押韵:光、霜与乡,体会到诗文句内核句间有非常强的平仄交错。只要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押韵点具平仄交错点,朗读起来就会更加上口,并且易于理解与背诵,并且可明显感觉到诗文的语言美。
二、在想象中感知诗文的形象美
笔者研究发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古诗都是对某一个或一个以上形象的描绘,这些形象大多生动、丰满,而且和人们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知古诗描绘的形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一形象的特点,从而使得他们在深切感知诗文中的形象美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回乡偶书》这一首诗,借助简练的语言,把一个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用词洗练、精准的程度十分高深。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一边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找出描写游子想象的句子,一边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其更清晰地印刻在脑海里,甚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更直观地画出来,以突出其“鬓毛衰”的样子,与文中的“少小离家”相对应,从而更彰显作者离家时间之久。借助想象的方式学习诗文的形式,与教师直白的讲解与灌输知识相比,显得更生动与有趣,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语言与内容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形象美的全面感知。
三、在视听中欣赏诗文的意境美
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字里行间蕴含着优美的意境,但是小学生的抽象认知能力还较低下,要让他们通过单一的诵读形式较准确地体味与欣赏诗文中的意境美,还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实际古诗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感知能力,大胆摒弃传统的将古诗文中蕴含的意境美的具体内容直白地以文字形式传递给学生,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在全面而精准地理解故事字、词、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主动探究与思考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诗文意境,从而使得学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进而更深刻地体会诗文的意境美。视听联动就是一种高效的辅助学生自主感知与欣赏诗文意境美的有效方法,其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恰当地播放音乐、视频、文字、图片等信息,使得学生对诗文有更多层次、更深刻的理解与感知,从而可借助多种感官体会诗文的内外意思,最终真切感知到作者描绘的诗文意境,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望洞庭》这首古诗,就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优美意境的风景诗。为了在故事课堂教学中高效渗透美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诗文凝练的语言,清晰体会古诗意象蕴含的意境美,使得学生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并在“欣赏”诗文景色美的过程中感悟出自然风光的和谐美。在具体课堂中,由于小学生感知能力有限,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度感知古诗意境美,就可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诗文意思比较应景的音乐,并播放洞庭山相关图片,从而使得学生脑海中呈现出天水一色、造型精致、淡雅和谐的洞庭山景色,最终体会到缥缈、空灵的意境美。
总之,古诗作为一种蕴含有语言美、形象美及意境美的文学作品,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诗文文学价值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切实提高学生感知美、评价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推动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显著提升,最终显著优化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曹建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文的美育内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闫雪敏.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教学的有效实践分析[J].教师,2013,27:35.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5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利用甲骨文分析汉字,增强识字趣味性,增强识字知识性,把儿童时期的形象思维与甲骨文字的图画形象性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记率,运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字体,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甲骨文起源;教学可行性
甲骨文起源于图画,表意性很强,能直截了当、鲜活生动地显现一个文字最原始的意义,其表意特征具有深远的内涵和意蕴。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受汉字数量多、形体复杂,小学生年龄低、知识水平不高,教师教学方式沉闷、缺乏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学习汉字多采用死记硬背、重复抄写的方式记忆,十分吃力。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记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把儿童时期的形象思维与甲骨文字的图画形象性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运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字体,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了解古代历史的文化知识。
本文试着从甲骨文字形特点来分析甲骨文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可行性:
一、利用甲骨文分析汉字,增强识字趣味性
甲骨文具有图画性的特点,形象直观,小学生的求知欲强,教师在教授生字时若适当向学生拓展甲骨文知识,介绍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有趣的图像,将一个个汉字变活,甚至可让学生尝试写,增强识字的趣味性,这样既可以学习新知,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熟练掌握生字的目的。
小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大量学习表示动物的生字,数量之多使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结合小学生对图形的敏感度,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教授这些字,先出示动物的图片,再出示该字的甲骨文字形,最后带领学生学习该字的楷体。如:“马”的甲骨文为■,能看出马眼、马鬃、马尾等形状;“象”的甲骨文为■,长长的鼻子把大象的显著特征呈现眼前;“鹿”的甲骨文为■,其头角四足之形把鹿的特征表露无遗等。虽然这些字的楷体和甲骨文字形不尽相似,但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通过图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在图画与字形的比较中进行识字学习,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字体演变过程的奇妙性和趣味性,提高识字效果。
二、利用甲骨文分析汉字,提高学生识记率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构形的最大特点是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而在小学生的识字学习中,他们经常由于分不清字形结构、字体特点或字义而出现错别字书写。让学生初步了解甲骨文,或教师适当引入汉字学知识,可以很好地提高汉字教学质量,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强化记忆。
如学生经常混淆“卩”与“阝”这两个偏旁,若结合甲骨文和汉字学知识教学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避免错别字书写。“卩”的甲骨文为■,像跪坐的人形,带此偏旁的字多与人的动作有关,如“叩、印、卸”等。而“阝”可分为左耳旁和右耳旁,右“阝”是“邑”的变形,其甲骨文为■,上为囗,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表城邑,因此带右“阝”的字多与城邑、国别有关,如“都”本义指建有宗庙的城邑,“邦”本义指古代诸侯的封国等。虽然左耳旁和右耳旁不容易混淆,但如果能明确这两个偏旁的意义,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识记带这两个偏旁的字体意义。左“阝”是“阜”的变形,其甲骨文为■,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因此带左“阝”的字多与山、山势高下和阶梯等义有关,如“陵”本义指大土山,“阶”本义指台阶等。
三、利用甲骨文分析汉字,增强识字知识性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它除了记录语言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教师在教授生字时向学生介绍该字蕴藏的历史背景,增强字体的故事性,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该字的文化内涵,拓宽知识面。
如:“男”的甲骨文为■,“女”的甲骨文为■,李孝定认为“夫男女之别于文字之形体上殊难表示,故就男女工作之差异以为区别,女盖象两手所操有作之形,女工之事多在室内。男则以力田会意,男耕女织有所专司,故制字以见义。”从中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色文化。又如:“妻”的甲骨文为■,字形左部像长发女子形,右部为一只手,整个字形表示一长发女子被人手擒持,是上古掠夺婚姻在古文字中留下的痕迹。因此,通过甲骨文的字形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在小学识字教学课程中,教师只有了解和迎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教学才能得心应手。结合甲骨文“因形赋义”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降低识字的难度。教师只有在讲解汉字时讲清汉字的源头,才能把一个个汉字讲活,汉字才不至于仅仅成为语言交际的“工具”,而是具有“人文性”的符号。运用甲骨文知识科学地分析和讲解汉字,更有利于学生识字学习,有利于掌握汉字规律,有利于传承汉字文化。同时,将甲骨文知识适度地引进语文教学课堂,灵活地加以使用,将为教师传授知识带来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黄雪梅.幼儿甲骨象形识字教学可行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张亮.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反思[D].苏州大学.2003年
[3]毛显瑞.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邱若君.关于小学识字教学的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胡治农.汉字与汉字正字[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3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6
关键词:馆藏文献评价;高校图书馆;评价系统;评价指标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文献资源建设始终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业务工作之一。在高等教育界,历来有文献资源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的说法,因而文献资源建设也历来是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图书馆业内人士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高校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依据学校教学、科研活动对文献资源的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文献体系的全过程。高校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文献资源保障,是为高校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是为满足读者对各类文献的需求。高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献资源建设,其效果如何是评价的关键。归根到底,要看是否构建了适应高校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需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因此,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价应以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为标准。
1 图书馆进行学科文献评价的背景
1.1 馆藏量非理性增长带来的反思
在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时期,高校招生规模的膨胀导致生均图书保障率的大幅度下滑,馆藏量的非理性增长给图书馆带来了馆藏结构的扭曲,经费的非理性投入使图书馆馆藏的发展不再科学、不可持续。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无论从整体结构,还是细节操作,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诸多问题。自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之后,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开始从数量级扩充、大规模建设、粗旷型发展,步入到理性、精细、重点、特色的文献资源建设阶段。大家开始反思之前大规模购买文献所带来的弊病,继而从进行馆藏文献评价入手,制定各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方针、政策、细则等。
1.2 财政经费预算申报、执行制度更加规范
(1)经费预算申报更加规范:学校每年都要进行下一年度的经费预算申报工作,那么馆藏文献评价的结论可以作为预算申报时各类型、各学科文献购买额度的依据。
(2)经费预算执行更加规范: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等形式越来越成为各馆购买文献资源的首选方式,尤其市属高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招标采购,近年来很多部属高校也开始招标采购。即使不招标,每年也要对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进行评价、总结。
1.3 图书馆运营成本的增加
国内外图书出版总量的逐年攀升,文献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馆藏文献量的不断加大,都会增加图书馆的日常运营成本。在此情况下,图书馆的管理者需要掌握客观的、标准化的馆藏资源状况的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馆藏文献评价是图书馆内部控制的工具,通过定期和持续的文献资源评价,可以确保馆藏文献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1.4 专项经费绩效考核机制不断完善
由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投入经费的持续增长,图书馆的母体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及学校开始越来越关心图书馆管理成本和维持日常运营所增加的成本。政府主管部门在专项经费执行情况的绩效考核方面越来越严格。将图书馆馆藏文献评价作为对馆藏情况的客观描述,可以向母体机构和资金资助单位证明馆藏的存在价值以及图书馆管理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高校学科文献资源建设评估与实践”项目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而进行申报,并开始研究的。
2 馆藏文献评价内容
馆藏文献评价,就是对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所具有的各个属性进行检测、评定,包括对馆藏文献数量、馆藏文献结构、馆藏文献本身的学术价值以及馆藏文献使用效果等各个方面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总体评价。古代的藏书楼因侧重于收藏和保存文献,评价馆藏文献往往只依据收藏数量和珍本的多寡。现代图书馆由重收藏发展到重使用,馆藏文献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已成为评价馆藏文献资源的重要标准。
2.1 馆藏文献保障率
馆藏数量是图书馆文献收藏规模的标志,也是文献收藏质量的依托和保障。一个图书馆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馆藏,也就不可能有馆藏的质量和使用效益。
文献保障率是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文献总量指标,它既是从数量角度评价馆藏文献的指标,也是馆藏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点。数量是质量的基本保证,馆藏文献在达到保障率的情况下,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因此,馆藏文献的保障率是评价馆藏文献数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馆藏文献覆盖率
馆藏文献覆盖率是文献占各学科领域文献的比例,它是衡量图书馆收藏文献完备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文献资源整体建设来看,从理论上说这种覆盖率越高越好,但就一个具体图书馆而言,也应根据本馆的需要和条件,使某一方面的文献(尤其是特色学科的文献)收藏达到较高的完备程度,否则,就难以形成馆藏文献特色,读者的满足率也将降低。任何一所高校图书馆其馆员、经费、馆舍都是有限的,要达到全学科的高覆盖率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2.3 馆藏文献结构
馆藏文献结构体现了文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构成状态,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馆藏文献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分析馆藏文献结构也是馆藏文献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1)学科结构。统计各学科文献的比例,分析这些比例是否与本馆读者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以及适应程度如何。
(2)等级结构。目前,对文献等级划分的标准有许多种,根据《研究图书馆组织大纲》(Research Librares’Griup Conspectus)描述的五级结构,考察各馆收藏的各学科、各类型文献是否与馆藏发展政策中规定的等级结构相符合,是否体现了一定的层次级别,这种级别与读者的需求类型、需求层次是否相适应。
(3)时间结构。主要检测馆藏文献的新旧程度,用文献的半衰期规律来测定文献的时间价值和使用价值。
(4)文种结构。统计馆藏文献的文种比例,分析这些比例是否与馆藏发展的规定相符合,是否与本馆读者掌握的语言状况相符合。
(5)文献类型结构。主要统计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出版形式的文献比例以及与读者需求相适应的程度。
2.4 文献的增长率
根据“二八定律”,含有新信息的文献约占现有文献总量的25%。这就是说,只要购入这25%,就能保证近乎100%的信息完备性。所以,把新书增长率作为图书馆文献质量评价内容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鼓励图书馆加快文献的更新,以保证馆藏的信息知识含量及被利用的活力。
“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是北京高校图工委领导下的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一。课题组依托BALIS资源协调中心进行文献的联合评价。以前馆藏文献评价都是各馆根据不同的原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由于目前各馆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都是比较弱的,不能根据我们提出的大量数据和指标分析。我们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根据学科对文献进行评价,各馆会有很多共性的方面。因此,课题组根据各学科文献特性及评价指标,与第三方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文献评价平台,真正实现各馆文献资源联合评价:共用评价平台、共享评价数据,为学科馆员提供学科文献评价的平台,为决策者提供馆藏文献数据支撑。目前,已经完成中文印刷本资源的评价工作。
3 学科文献评价系统功能
建立系统平台,利用统一检索、数据挖掘处理、数据统计分析、规范控制等技术建立可供网上和线下使用的文献资源建设分析管理系统。
3.1 统一检索比对
可以对用户要求的学校图书馆的某类文献按照题名、标准号、责任者、出版社、出版年、学科、分类号等排序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排序方式对馆藏书目进行数据比对。
3.2 数据挖掘处理
通过比较条件选择、它馆之间去重、本馆与他馆比较,处理本馆索引或处理他馆索引。
3.3 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选择保存因子或者选择本馆与他馆比较或他馆之间比较,实现各馆馆藏量统计、出版量统计、馆藏重复量统计、未采购的他馆图书统计、未采购的目录图书统计等。
3.4 推荐图书目录
经过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按要求给出推荐的馆藏书目信息。
3.5 参数配置管理
通过参数类别(比较馆、分类类目、分类排名、出版社维护、出版社排名)的选择,来进行新增、设置和保存。
3.6 数据维护功能
系统提供检索功能,检索结果可编辑、查看相关数据和打印输出等操作。
3.7 日志查询
对馆藏书目的所有新增、修改和删除操作记录日志,包括书目、馆藏及数据库等,可按馆代码或全部检索、浏览日志并输出。
3.8 浏览界面显示
系统有数据处理、数据统计比较、推荐采购书目、馆藏查询、名称规范、参数维护等主要模块。
4 学科文献评价方法
利用高校图书馆的OPAC数据,网上信息抓取数据去重、整理,针对目标馆的目标学科文献,通过统一检索、数据挖掘处理、数据统计分析、推荐目录对比、著者规范控制、参数配置管理等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建设高校图书馆采访评价、馆藏评价、对比分析、缺藏补充等模型,为用户的利用提供标准模板和应用案例。
4.1 学科分析及学科分类对照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9年全国学科排名,并参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将一级学科及二级学科进行分析,与中图法分类进行匹配,做出学科分类对照简表。
4.2 建立系统基础数据库
选择相关学科排名前三的高校进行分析,并抓取其OPAC数据,经过分析共抓取全国30家高校图书馆的OPAC数据,并分析年度文献资源采购的学科分布情况,建立学科文献采访参照数据库;分析该馆馆藏资源的学科分布情况,建立学科文献馆藏参照数据库。
通过采集新闻出版总署的CIP数据、全国总书目、出版社的新书出版目录、发行机构的书目,建立学术出版专题数据库。
通过采集相关学科排名前三的高校采访和馆藏数据与出版社的新书出版目录进行关联和比对,建立专业出版社数据库。
通过采集相关学科排名前三的高校采访和馆藏数据、出版社的新书出版目录,参照作者规范库进行关联和比对,建立学科专家(作者)参考数据库。
4.3 学科文献各项指标比对
各高校图书馆根据学科建设需求,利用系统对本校需要评价的学科文献提出要比对的条件,通过数据库进行比对后,统计出结果,各馆根据结果可以分析出本校学科文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学科文献建设提供依据。
5 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长。图书馆管理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学地、有效地使用文献购置经费,以便在购买图书与期刊之间、购买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之间,以及购买文献与通过资源共享方式获取文献之间做出取舍,使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效益最大化,使馆藏文献资源结构更趋合理。课题组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各馆文献资源联合评价,共用评价平台、共享评价数据,探索建立文献资源采购评价模型,支持、促进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实现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水平和文献资源使用效益“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戴龙基. 文献资源发展政策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赵继英. 审计视角下高校文献资源建设绩效评价研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7): 66-68
[3] 阎亚矢. 基于采访工作的学科文献馆藏质量评价――以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 2010增刊(2): 154-156,187
[4] 宋其兰,朱亚丽. 我馆研究级学科藏书的调查、分析和评估[J]. 晋图学刊, 1989(4): 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