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1

【关键词】古诗;课堂;语文

一、古诗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古诗词是中国几千年来遗传下来的经典,是中国人文化智慧的结晶,每一首古诗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古诗的背诵,已经是要求必备75首了,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全部学习完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古诗的学习任务是不一样的。

随着中国几千来的文化,古诗渐渐地传承下来,每一首古诗不是简单地表达,而背后是有深刻的含义,但在低学段、中学段、以及高学段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学生年龄的递增,对学生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不单单是会背就可以了。四年级属于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既属于小学段和中学段,课标上要求了 ,四年级前,学生已经能背诵22首古诗,缘由是每首古诗的讲解都是需要背诵的,这等于间接性去积累。如昔加上日积月累的经典诗句,学生的积累量就会大大增加。但是,就我们所观察,往往发现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升上高年级以后,以前学过的这些古诗却渐渐被淡忘,大体上只是依稀有点印象,纵然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反复背诵,并且加大力度的强度,也把这些倒背如流的古诗渐渐让它们消失在脑海中。

二、古诗教学的诵读

自古以来,诗人在创作佳句的时候,考虑的一个原因是琅琅上口, 而古诗不像古人在写诗的时候,吟诵出来,再提笔写作,而对于现代小学生的要求就是诵读,在低学段只需要背诵就可以了,五、六年级也就是高学段要求更高一些,要求学生理解之后,进行诵读。曾经朱熹在《训学斋规》这本书中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并且让我们后人根据他说的,理解 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熟读成诵、其意义就明白了。

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通常注意的就是诵读诗歌。学生初见诗歌的时候,在情感上就有一个倾向性,用自己的方法就读,并且也没有断句,因为低年级重诵读,乏记义,学生感知内容就可以了,而不是像高年级的解诗题、知作者、释诗意、悟诗情这四大步骤;而这些学习的基础也得会读诗歌,才能进行以后的教学过程,什么都不会,最最基础的东西也不会读,那接下来理解的也是错误的。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的适示范,言传身教就是这么来的,在完成以后,以学生读书为本。

初读古诗时,教师要设立目标和任务,学生做到什么程度,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先读第一遍;在根据诗歌所给的生字并进行圈画,做到读准准音,不丢字不多字,把诗读正确地、流利地朗读出来。前两遍的学体上学生有了了解,学生不仅仅复习了学过的汉语拼音,同时也便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自我的朗读能力。自读后,教师设立泛读,这就是言传身教,让学生快速地进行模仿,也就是诗歌的第三遍朗读,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相互评议,这是检验学生的最佳效果,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第四遍教师伴随着音乐,让自己在音乐的带动下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渐入佳境,渐渐地得到熏陶,再让学生利用绘声绘色的领读,做到耳、脑、口所有的诗歌活动。我们在第五遍朗读的过程中,要让W生慢慢感悟到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等更多的美感,从而渐入古诗意境。五遍的朗读之后,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变换多种的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全体读等。

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找到读的乐趣,才能逐渐领会读的乐趣,感悟到诗的意境,从而我们达成的要求,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的不累、学的不累,而且越读以后,他们的兴趣性越来越浓。朗读的韵味一次比一次浓厚,大多学生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的,也间接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扎稳脚跟,一步一步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开展古诗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对已背诵古诗的复习。

就我们所观察,往往发现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升上高年级以后,以前学过的这些古诗却渐渐被淡忘,大体上只是依稀有点印象,纵然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反复背诵,并且加大力度的强度,也把这些倒背如流的古诗渐渐让它们消失在脑海中。

而到高年级的时候,保存在学生脑海中的记忆痕迹不复存在;二者教师没有经常性地复习和应用。结果是,学过的古诗词渐渐遗忘是正常的。因此,从四年级起,建议老师们在教学古诗词当中,建立我们一直所用的教育理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内容的古诗。

(二)建立一个专题进行学习

每个诗人身上都有固有的特色,可以以诗人为专题,把古诗进行归类。比如学习《独坐敬亭山》,可以把李白的诗背一遍,并熟悉每首诗歌的大体意思,以内容为专题进行划分。比如学习《忆江南》,就把描写春天,甚或四季的古诗背一遍;如《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歌,可以以诗情为专题,建立送别诗歌的专题,方式上可以采用多种多样,没有固定限制。很多中高年级老师教学古诗,课末都不忘主题的拓展。如果能在课后或者课中对学生进行辅导,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就能很好地、以及最大限度地落实“积累”这个教学目标。

古诗文教学在中学的课堂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的教学中古诗文已经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在教学时要时刻关注。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你素质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 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内。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

三、课题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赏析

诗人描写事物时,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多的还采用夸张、比喻、对偶等的修辞手法,若能稍加赏析,定能其乐无穷。“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只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体会感情和意境,切莫满堂“灌”。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

四、课题实验成效

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通过赏析,理解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达到会背诵。2.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与鉴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古诗教学并不是为了学古诗而教古诗,该实验研究让学生跳出了单纯学古诗的境界,拓宽学习空间,渗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五、课题反思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对古诗词进行透彻的理解,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否则会降低教学质量。目前,在大多数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很多教学问题需要解决。

一、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背诵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方式中,多采用死记硬背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领会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义,仅仅只是将古诗词的词句背诵下来。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尤其是对于不爱背诵的学生而言,更是有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古诗词的意境理解

古诗词是一种古代文明传承的表现,通常诗人会通过诗句呈现出一种意境,或许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也或许是诗人或高兴或忧愁的心情。但是,在现代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对意境的感受,只重视基础知识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枯燥与乏味,无法理解古诗词所蕴藏的魅力。

3.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授课前,教师通常会将古诗词的翻译、古诗词作者的背景准备好进行授课。但是,这样传统的备课方式是不健全的。每一首古诗词的创作都会具有一定的背景,教师应当在课前将古诗词作词时所处的背景状况进行详细整理。在正式对古诗词进行讲解之前,让小学生先领略到背景状况,才能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来提升教学水平,确保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1.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将自身的角色进行转换,从过去的主体地位转换为引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当带领学生融入古诗词的情境当中,让古诗词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熏陶。

例如,教师在教授《春晓》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通过描绘出一幅雨过春晨的景象,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春晓所表达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2.采用现代科技进行教学

科技的发展推动各个领域快速发展,其中,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也有重大作用。教师在教授小学语文古诗词课程时,可以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前,需要根据所教授的诗词内容选择视频或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先融入教师所给予的情景中去,再开展之后的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授《锄禾》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出农民耕田、种地的视频或者照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烈日阳光下农民的辛苦,再进行诗文的讲授。这样,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农民的不易,让学生能够真正读懂诗词中的含义,感受到何为“粒粒皆辛苦”,提高教学质量。

3.采用合作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到讨论中去,甚至连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改变传统教师严肃、严厉的形象。

例如,教师在教授《游子吟》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阅读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讲述诗文中所表达的内容。最后每组再派出一位代表同学进行组间总结,教师在学生总结后可以进行指点与添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采用合作学习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沟通、协作能力,是一种优质的教学方法。

4.采用情景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情景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在情景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重要的引导地位,在学生进行情景表演时,教师需要将课堂的氛围控制在有序状况中,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教授《小儿垂钓》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钓鱼的情景,让学生能够了解钓鱼的步骤,以及自身钓鱼的心情。通过情景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了解诗词所表达的内容。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工作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智力仍然处于成长期。教师如果一味采用单一的文字表述教学方式,会让小学生感到理解困难,进而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会让产生产生抵触情绪。而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会使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21):80.

[2]戴银燕. 从意境到意象――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6(20):68-70.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4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古诗课堂 美育途径

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都是千古传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都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佳素材。尤其对小学生来讲,小学阶段是美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可显著提高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认识美的能力。如何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育,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在朗读中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故事的典型特点是韵律感很强,这是因为大多数古诗都是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依据“平仄、对称、押韵”等规则创作出来的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作品,所以古诗课堂将通过朗读体会诗文的韵律美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其实与流行歌曲一样,古诗也具有动听、委婉的歌词及流畅、和谐的旋律,需要被读者恰当地朗读才能真切感知其中的语言美与韵律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古诗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古诗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古诗朗读活动,从而体会出蕴含在诗句中的韵律美。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年级上册《静夜思》一首古诗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文的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对诗文意思有一定了解之后,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知诗文语言,发现诗文中有三个字十分押韵:光、霜与乡,体会到诗文句内核句间有非常强的平仄交错。只要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押韵点具平仄交错点,朗读起来就会更加上口,并且易于理解与背诵,并且可明显感觉到诗文的语言美。

二、在想象中感知诗文的形象美

笔者研究发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古诗都是对某一个或一个以上形象的描绘,这些形象大多生动、丰满,而且和人们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知古诗描绘的形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一形象的特点,从而使得他们在深切感知诗文中的形象美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回乡偶书》这一首诗,借助简练的语言,把一个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用词洗练、精准的程度十分高深。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一边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找出描写游子想象的句子,一边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其更清晰地印刻在脑海里,甚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更直观地画出来,以突出其“鬓毛衰”的样子,与文中的“少小离家”相对应,从而更彰显作者离家时间之久。借助想象的方式学习诗文的形式,与教师直白的讲解与灌输知识相比,显得更生动与有趣,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语言与内容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形象美的全面感知。

三、在视听中欣赏诗文的意境美

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字里行间蕴含着优美的意境,但是小学生的抽象认知能力还较低下,要让他们通过单一的诵读形式较准确地体味与欣赏诗文中的意境美,还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实际古诗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感知能力,大胆摒弃传统的将古诗文中蕴含的意境美的具体内容直白地以文字形式传递给学生,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在全面而精准地理解故事字、词、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主动探究与思考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诗文意境,从而使得学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进而更深刻地体会诗文的意境美。视听联动就是一种高效的辅助学生自主感知与欣赏诗文意境美的有效方法,其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恰当地播放音乐、视频、文字、图片等信息,使得学生对诗文有更多层次、更深刻的理解与感知,从而可借助多种感官体会诗文的内外意思,最终真切感知到作者描绘的诗文意境,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望洞庭》这首古诗,就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优美意境的风景诗。为了在故事课堂教学中高效渗透美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诗文凝练的语言,清晰体会古诗意象蕴含的意境美,使得学生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并在“欣赏”诗文景色美的过程中感悟出自然风光的和谐美。在具体课堂中,由于小学生感知能力有限,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度感知古诗意境美,就可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诗文意思比较应景的音乐,并播放洞庭山相关图片,从而使得学生脑海中呈现出天水一色、造型精致、淡雅和谐的洞庭山景色,最终体会到缥缈、空灵的意境美。

总之,古诗作为一种蕴含有语言美、形象美及意境美的文学作品,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诗文文学价值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切实提高学生感知美、评价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推动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显著提升,最终显著优化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曹建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文的美育内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闫雪敏.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教学的有效实践分析[J].教师,2013,27:35.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5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利用甲骨文分析汉字,增强识字趣味性,增强识字知识性,把儿童时期的形象思维与甲骨文字的图画形象性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记率,运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字体,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甲骨文起源;教学可行性

甲骨文起源于图画,表意性很强,能直截了当、鲜活生动地显现一个文字最原始的意义,其表意特征具有深远的内涵和意蕴。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受汉字数量多、形体复杂,小学生年龄低、知识水平不高,教师教学方式沉闷、缺乏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学习汉字多采用死记硬背、重复抄写的方式记忆,十分吃力。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记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把儿童时期的形象思维与甲骨文字的图画形象性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运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字体,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了解古代历史的文化知识。

本文试着从甲骨文字形特点来分析甲骨文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可行性:

一、利用甲骨文分析汉字,增强识字趣味性

甲骨文具有图画性的特点,形象直观,小学生的求知欲强,教师在教授生字时若适当向学生拓展甲骨文知识,介绍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有趣的图像,将一个个汉字变活,甚至可让学生尝试写,增强识字的趣味性,这样既可以学习新知,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熟练掌握生字的目的。

小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大量学习表示动物的生字,数量之多使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结合小学生对图形的敏感度,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教授这些字,先出示动物的图片,再出示该字的甲骨文字形,最后带领学生学习该字的楷体。如:“马”的甲骨文为■,能看出马眼、马鬃、马尾等形状;“象”的甲骨文为■,长长的鼻子把大象的显著特征呈现眼前;“鹿”的甲骨文为■,其头角四足之形把鹿的特征表露无遗等。虽然这些字的楷体和甲骨文字形不尽相似,但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通过图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在图画与字形的比较中进行识字学习,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字体演变过程的奇妙性和趣味性,提高识字效果。

二、利用甲骨文分析汉字,提高学生识记率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构形的最大特点是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而在小学生的识字学习中,他们经常由于分不清字形结构、字体特点或字义而出现错别字书写。让学生初步了解甲骨文,或教师适当引入汉字学知识,可以很好地提高汉字教学质量,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强化记忆。

如学生经常混淆“卩”与“阝”这两个偏旁,若结合甲骨文和汉字学知识教学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避免错别字书写。“卩”的甲骨文为■,像跪坐的人形,带此偏旁的字多与人的动作有关,如“叩、印、卸”等。而“阝”可分为左耳旁和右耳旁,右“阝”是“邑”的变形,其甲骨文为■,上为囗,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表城邑,因此带右“阝”的字多与城邑、国别有关,如“都”本义指建有宗庙的城邑,“邦”本义指古代诸侯的封国等。虽然左耳旁和右耳旁不容易混淆,但如果能明确这两个偏旁的意义,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识记带这两个偏旁的字体意义。左“阝”是“阜”的变形,其甲骨文为■,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因此带左“阝”的字多与山、山势高下和阶梯等义有关,如“陵”本义指大土山,“阶”本义指台阶等。

三、利用甲骨文分析汉字,增强识字知识性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它除了记录语言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教师在教授生字时向学生介绍该字蕴藏的历史背景,增强字体的故事性,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该字的文化内涵,拓宽知识面。

如:“男”的甲骨文为■,“女”的甲骨文为■,李孝定认为“夫男女之别于文字之形体上殊难表示,故就男女工作之差异以为区别,女盖象两手所操有作之形,女工之事多在室内。男则以力田会意,男耕女织有所专司,故制字以见义。”从中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色文化。又如:“妻”的甲骨文为■,字形左部像长发女子形,右部为一只手,整个字形表示一长发女子被人手擒持,是上古掠夺婚姻在古文字中留下的痕迹。因此,通过甲骨文的字形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在小学识字教学课程中,教师只有了解和迎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教学才能得心应手。结合甲骨文“因形赋义”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降低识字的难度。教师只有在讲解汉字时讲清汉字的源头,才能把一个个汉字讲活,汉字才不至于仅仅成为语言交际的“工具”,而是具有“人文性”的符号。运用甲骨文知识科学地分析和讲解汉字,更有利于学生识字学习,有利于掌握汉字规律,有利于传承汉字文化。同时,将甲骨文知识适度地引进语文教学课堂,灵活地加以使用,将为教师传授知识带来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黄雪梅.幼儿甲骨象形识字教学可行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张亮.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反思[D].苏州大学.2003年

[3]毛显瑞.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邱若君.关于小学识字教学的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胡治农.汉字与汉字正字[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3

小学语文课文故事范文6

本文旨在剖析这些问题并尝试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对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即然文章就是围绕“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那么我们首先就对“有效性”进行一个界定。而这个有效性又必须从中国的教育现状出发,那就是既要考虑到应试教育的一面,但同时又不能脱离素质教育这一我们的教育事业所追寻的理想目标。

“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两个模块,所以,能否在高考中答好这两道题,能否经得起高考这块“试金石”的检验,是衡量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而理想的诗歌教育又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诗歌这一部分的分数,同时它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责任。对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阐释: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所以,这里的“有效性”就包含着两层基本要求:一是不与高考相冲突,并且要有助于得分:二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帮助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形成传统文化底蕴,进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二、当前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当前诗歌教学中的误区可以简单概括为“走向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唯考试论”、“唯实用论”,在诗歌教学中紧密围绕着高考诗歌题目这一中心,不谈“美”,只谈“分”,结果就是一首首千古传唱的名篇佳作、一朵朵精神之花被肢解为各种题目,诸如“炼字题”、“分析意象题”、“分析表达技巧题”等等,从而使诗歌毫无美感可言,使诗歌教学毫无心灵体验,将感性的东西彻底物化了。

另一个极端就是高举“新课标”、“新课改”的旗帜,对高考、对分数讳莫如深,觉得谈分数、谈答题技巧就是玷污了新课标、亵渎了素质教育。于是,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纷纷呈现,老师对答题技巧缄口不言,整个课堂就沦为了学生热烈讨论、展示的舞台。但热闹过后,当学生面对考试题目时却一筹莫展,毫无头绪。

三、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1.如何确保高考时,在“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两个必考的模块能够拿到较为理想的分数?首先,必须抓好学生的背诵,因为通过背诵就可以解决“名句默写”的问题,而同时,背诵又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和写作素材获取的重要途径。其次,老师还应针对高考中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比如“炼字型”、“分析意象型”、“分析表现手法型”、“对比鉴赏型”等,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从而使学生答题时游刃有余,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2.如何帮助学生获取审美体验,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的五项要求作为衡量自己课堂环节、课堂行为的重要依据,比照自己的诗歌教学与新课标的吻合度。甚至,我们可以将五项要求中的内容直接转化为我们的具体操作。比如第二条中的“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以及第五条中的“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采用,必将拉近学生与中国传统诗歌、传统文化的精神距离,激发学生学习传统诗歌、品味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