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1

一.导语的设计须选择切入的角度,营造良好氛围。

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身心如沐春风,学习倍感轻松、愉悦。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是教学顺利的保障。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在做到简洁明了的基础上还应讲究点准确性和新颖性,应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合适的切入角度,使导语更有益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更有益于开启学生的思维。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人入胜的引子,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境中,牢牢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使之产生新奇感,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例如:曾经听过一节课:《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师首先出示课件,创设“竹林”的情境,接着,教师问: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从学生的回答中,足以说明教师创设的情境已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与氛围之中,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很自然的过渡到:让我们共同分享“竹”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吧!——教师配以多媒体出现的图片分别介绍有关竹子的知识、以及画家诗人所描绘的竹子的作品。介绍过后,教师说: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我国著名的竹乡----云南的西双版纳,走进这片如海的竹林,你听到了什么?(播放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片段)

整个导入过程,教师语言简洁、生动,语气亲切,设计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人入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有着浓浓人文色彩的课堂氛围。

二.提问的语言设计要新颖,富有启发性。

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示。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有时,语言的神秘和具有暗示性的提问设计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设计《渔舟唱晚》这一课中,在导入部分我提问:音乐可以描绘心情、抒感,那么音乐还有怎样的作用呢?(学生回答还可以描绘景色)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指向音乐本身,为教学埋下伏笔。再有:在初步听赏《渔舟唱晚》之后,我针对古筝的音色提出问题:听了这首乐曲你对古筝的音色有怎样的印象?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针对古筝的音色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来总结古筝的音色,这样更具说服力,印象更为深刻。在对乐曲初步感受之后,我提出这样问题:它的名字叫《渔舟唱晚》,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名字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把对乐曲的初步感受与想象,引入到对《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感知与想象上来,使我们想象有了具体的情境。同时,通过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呈上启下的作用。

三.过渡语的设计要自然,流畅,富有艺术美。

过渡语有如桥梁,在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就像“线索”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在音乐教学中,过渡语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同时语言自然、流畅。应该说过度语的方式有很多,通过提问的方式,在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的同时,还要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通过对上一环节的总结以及对下一环节的陈述,使学生体会到明晰的教学思路,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音乐教学的过度语还应讲究一定的艺术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一课,在初步感受乐曲的基础上,再次欣赏,教师是这样说的: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乐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的夜晚,微风轻拂凤尾竹,少女坐在竹楼望着窗外的明月,竹楼外的葫芦丝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耳畔响起《月光下的凤尾竹》优美的音乐)”教师没有枯燥的说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而是用富有诗意的话语将学生带入了乐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学生仿佛也已醉在这情景之中。通过这样富有艺术美的过渡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对乐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知。

四.评价语言的设计要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

评价,作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节,我想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关注评价对象。因为我们评价的目的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长,所以,我认为我们在作评价时应多采用积极、正面鼓励的话语。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之处。发挥自身教学机智并抓住时机,给学生们恰当即时又带有激励性的评价。评价时应用富有个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到他的与众不同,老师的表扬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例如:你的想法真有创意,可见你的想像力很丰富。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比上一次响亮多了。等等。一句富有创意的评价足以树立起学生的信心,甚至是心花怒放。

体态表达在教学评价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当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时,教师投以鼓励的微笑;当学生上课做小动作时,教师给予提醒的轻抚;当学生表现良好时,教师递上赞许的眼光。可能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张笑脸,一个手势就能让孩子一整节课都保持积极和热情。

五.结束语与音乐相融合。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小学音乐;游戏教学;设计;实践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而通过游戏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娱乐活动中,学会音乐知识和技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教学,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领悟与鉴赏能力,有不同的理解。

一、游戏教学的趣味性

游戏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趣味性。趣味性的应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学习的意识,有意识倾向。

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很大吸引力,教师经常会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会利用游戏所具有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并给学生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发挥。比如,教师课前会根据教案,先准备7个水瓶,注入不同高度的水,让学生通过敲击感受音高的变化。到了课上,学生利用手边的铅笔、直尺等,敲击水瓶的瓶口,感受音乐。随后,教师讲解休止符时,会用“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把音乐休止符作为红灯,休止符作为绿灯,因为红灯和绿灯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物,这种方式能够让其准确理解休止符具有的意义。而对于强弱音的讲解,则会运用不同的声音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形成回音,像是闹钟的闹铃等,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

二、游戏教学的活动性

活动是游戏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只有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才可以算一个好游戏。小学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音乐知识有基本的了解,运用身体的各个器官,表现音乐,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游戏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互相配合,优化教学效果。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其他事物的肢体动作与说话的形态,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展开活动。比如,《在农场里》这首歌,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农场中的动物,这些动物包括小鸡、鸭子、牛、羊等,根据自己的理解模仿动物的行动方式,发出与其叫声相近的声音,展示自我。课上,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想要扮演的动物,随着音乐的播放,做出动作,进入歌曲营造的氛围中,受到音乐的感染,展示音乐的趣味性。而当学生欣赏《在钟表店里》时,可以用身体模仿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走法,随着音乐摆出不同的时间。

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生活中真实的事物,摆出不同的动作,使得其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符合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其对音乐的理解将更加全面。

三、游戏教学的竞争性

游戏教学除了具有趣味性与活动性外,还具有竞争性。这种竞争性让游戏具有比赛性质,可以促进游戏教学的进行,也可能出现游戏分歧,所以,教师要选择性地使用,在适当的教学时机插入。

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让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有很高的斗志,加入竞争能够增加学生的斗志,学习音乐。比如《沂蒙山小调》,教师会先把歌曲分成数个部分,先逐一地播放,然后整体播放一遍,让学生猜出这首歌的歌名,会给说出歌名最接近的学生以奖励。例如,课上,学生听完歌曲后,会说出《沂蒙山歌》《歌唱大山》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小学音乐教师利用竞争性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年级展开教学。因为小学生所在的年级是不断上升的,随着年级的上升,心理认知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形成了思维模式,但尚未形成准确的认知,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想要表现自我,极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小学中年级学生对事物已经形成基本的认知,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更倾向于能够激发自己想象欲望的事物,用自己发散性的思维思考问题;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可以独立分析事物,判断事物的性质,形成成熟的心理,知道自己喜欢、厌恶哪些东西,只需教师和家长稍加引导即可。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的,以生理和心理发展为基础,选择竞争游戏的内容,以及竞争性的程度,使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紧密结合,加深游戏教学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

总之,游戏教学与小学音乐教学的结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的应用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课上教学顺利进行。为此,教师要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其具有活动性和竞争性,设计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会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惯,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郑大庇.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218.

[2]吴喻夏.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3(8):192.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社会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65-01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1]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们生活不能分割。中学音乐作为一门非应试科目,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并不被重视,但随着素质教育与进一步推进,中学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及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1.审美功能及价值

"审美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准则和敏锐的辨美能力。"[2]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所以,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社会价值之一应该是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音乐是高雅的艺术,美的音乐能陶冶身心,唤起学生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从而创造美好人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教育中学生们欣赏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优秀器乐作品,能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祖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从而唤起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再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使音乐之美陶冶他们的性情,树立健康的情趣。

2.社会交际功能及价值

人们需要尽可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自己。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有其一定的局限,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因此,中学音乐教育为中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为数不多的需要个人当众表现的学科,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发展自信,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们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社会交往价值的体现在日后人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3.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及价值

音乐是人的精神创造物,也是人的精神塑造物。这种特殊的精神塑造物在实现其审美价值、思想价值、认知价值等过程中,必然与道德价值紧密相连。这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有不同角度的论述。孔子说音乐应"尽善矣,又尽美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认为音乐可以"广教化,美风俗","感动人之善"。代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之精粹的《乐记》对音乐与道德的问题有更为具体的论述:"德音之为乐","乐者,德之华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音乐"可以善人心","通伦理者也"。在这些音乐美学思想中,虽然所强调的道德内容与现在所提倡的道德内容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它注重音乐对人的道德影响,把音乐的审美体验、审美过程及审美创作同道德的净化与完善结合起来,使音乐成为道德的美的感化者,毫无疑问是客观、正确的。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可以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古希腊,也有类似的音乐美学思想。由于地域、人文环境和民族背景的不同,他们在表达方式上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表达有所不同,但在强调音乐对道德的作用上其表现是一致的。首先是毕达哥拉斯确定了音乐首要的净化作用:"用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他还认为适当地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的健康。柏拉图说:"就音乐的好处应当由他所引起的快乐这一点来说,我也同意大多数人的意见。但是,这快乐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的快乐。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道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人快乐。""我们把教育和引导精神向善的音响作用称为摩西艺术,即音乐。"他认为音乐能使人们的心灵净化,使性格变得高尚。被恩格斯称为"古代黑格尔"的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音乐是"为了心灵的净化"。在他看来,音乐首先作为对人的"音调感"和"节奏感"的模仿而出现,这已经在音乐的音调、节奏与人的行为乃至心理之间产生了联系。他接着提出节奏、乐调表现人的道德品质的问题。他在其《问题》篇中提出问题:"节奏与乐调不过是些声音,为什么他们能表现道德品质而色香味却不能呢?"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育因其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教学方式与多维的教学内容而很大程度上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全面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及价值,因此中学音乐教育应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中音乐 学生为本 课程设计 思考

高中音乐课程的设计过程,就是要建立起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已有知识、兴趣和爱好,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处于一种相对轻松的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音乐发展和成长。

一、关注学生发展,确立生本目标

在对音乐教学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立课程教学的目标。在进行教学目标确立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尊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只有确立生本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一种音乐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感变化,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学习人音社的高中音乐中的第一册中的《音乐与人生》的时候,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选取的时候,就需要选用学生喜欢的音乐来让学生进行欣赏,比如腾格尔的《天堂》,学生对于这首歌比较熟悉,在欣赏的时候也能够静下心来,很快进入到一种音乐的美好世界中。教师为了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也可以让学生来选取自己喜欢的音乐,让学生将自己认为的积极向上的音乐拿到课堂中和别的同学进行分享,比如有的学生选取了《明天会更好》、《童年》以及《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这样轻快的歌曲,这些曲目都是学生熟悉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都是一些朗朗上口的曲目,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要仅仅用课本上曲目来束缚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中感受到一种音乐的包容,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单个的曲目,更是学会了音乐曲目中表现出的积极人生观,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形成。

二、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参与

以学生为基础的音乐课堂,需要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教师就需要丰富课堂的内容,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课堂中。音乐教学不仅仅使局限于教师的教学,任何一种和音乐有关的活动都应该被教师借鉴进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强化音乐的学习。比如班级里面可以形成音乐学习小组,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或者让学生观看音乐电影,让学生感受音乐在电影中起到的作用,还有可以让学生表演音乐剧,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比如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的话,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样的教学质量也会不好。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班级体面分的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来选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民族音乐,然后收集视频或者音频来在整个班级同学面前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在进行音乐搜集的时候,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学生都会用心进行准备,在进行同学面前展示的时候也会集中注意力,而同学之间有一种亲切感,在别的同学展示的时候也会静下心来,经过这样的过程,每个学生不仅掌握了自己喜欢的民族音乐,对别的同学喜欢的音乐也有了了解,这样的课堂质量就比较好。

三、增加音乐活动,促进音乐应用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要在学校开展多样的音乐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有关音乐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可以设置多样的奖项,使得学生愿意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准备,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水平,而且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努力所带来的成功。

比如在每年的时候可以在全校开展歌唱比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可以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曲目,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作的曲目,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有的学校都举办一二九歌唱比赛,学生在《红旗飘飘》、《祖国颂》等红歌的演唱中感受到青年人身上应该具备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气。为了提升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在去欣赏音乐剧,让学生感受到高雅音乐的熏陶,高中生很容易受到一些低俗的音乐的感染,尽管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还需要能够培养学生鉴赏高雅音乐的水平,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逐渐摒弃低俗的思想,树立起来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对于一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比如喜欢民族乐器葫芦丝、古筝的学生就需要提供机会让学生练习,必要的时候对这些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从而使得学生的音乐水平提高。

总而言之,音乐的学习对于高中生的发展极为关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形成高雅的情操,此时就需要教师按照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来进行课程的设计,使得学生喜欢上音乐的学习,在欣赏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 史炯华.《基于学生学习的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思考》,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 辛锌.《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设计研究》,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5

当前, 在科学主义强势影响下, 人文教育在我国高校走向失落的边缘, 音乐专业教育也不能有幸免于难。作为一门古老的人文学科, 音乐知识与技能成为高校音乐教学实践的首要追求目标: 首先, 音乐专业教学的价值理念上, 音乐专业长期的培养人的情操的教育目的让位于社会功利性的价值追求。随着社会谋职竞争愈来愈激烈, 为了让学生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赢得优势, 高校音乐教学强调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音乐专业的学生更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 在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些显性的指标上花费大量的实践与精力; 第二,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与教学过程中, 课堂曾成为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地, 全然成为一个关涉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授 受 封闭式课堂; 教学方式局限于讲授、谈论等传统方法。开放式教学为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文教育吹来了屡屡春风。开放式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 是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的、封闭式的教学方式提出的。开放式教学理念源于英国人尼尔,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由、平等、互助、自信的理念。开放式教学将人发展的情意目标置于首要位置, 体现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 开放式教学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 符合音乐艺术情感性的特点, 是音乐专业实现学科陶冶情操功能的重要条件, 开放式教学民主尊重 的核心价值诉求, 有利于高校音乐教学建设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是音乐专业提高课堂教育而成效的有力保障, 为实现高校音乐专业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高校音乐专业开放式教学理念

开放式教学的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的理念提出的,它力图通过的开放的、多元的、弹性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实践的开放式教学包含了教学目的的开放、教学时间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等四方面。

( 一) 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目的的开放, 是开放式教学在音乐专业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

音乐专业开放式教学目的, 是指将学生的情感、意志、精神、价值观等情意目标作为专业教学的首要目标。这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人文目标的遮蔽而提出的。音乐专业本身就是一门陶冶人情操的学科, 人文淘养 是音乐专业的学科价值根源, 失去了这个价值, 音乐教育学科便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根基。在科学主义的强势影响下,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大多追求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被高校音乐专业师生漠视。开放式教学目标将人发展的情意目标置于首位, 彰显了人文精神在音乐专业教学的重要价值意义。另外, 音乐专业教学目标始终坚持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的三维目标, 是符合我国现代教育教学培养目的的。音乐专业开放式教学目标是开放式教学实施的导航。

( 二) 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内容的开放, 即打破音乐专业的学科壁垒, 综合多元的教学内容, 是开放式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

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链接的桥梁,是学生与社会连接的纽带。传统的教学内容, 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要课程资源, 强调知识的系统系与逻辑性, 教学内容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范围内。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科之间的综合与分化越来越精细, 各专业函需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 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与音乐专业有着紧密联系, 高校音乐专业教学需及时融人上述学科的积极理论成果, 以实现本专业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例如, 今年音乐专业出现了与心理学、医学的渗透与融合, 开创了音乐治疗的这一新型专业。开放式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异质交互的机会, 为学生的情感创设了丰富的情景, 为学生的想象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融合了多元学科文化的教学资源中, 学生的情感、精神、意志、想象、直觉等等重要的心理质素将获得全面发展。高校音乐专业开放式教学内容的开放为音乐专业践行陶冶情操之终极价值追求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 三) 高校音乐专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开放

音乐专业开放式教学课堂打破僵化的时间管理体制, 可以实行弹性的时间管理,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以15 分钟为单位, 灵活地实施教学过程, 以促进个性化教学; 音乐专业开放式教学的空间开放是指打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 把教师作为专业教学主要场所。音乐是一门艺术,本质上具有开放性, 组织多样的课程教学模式, 如艺术活动观摩、民间采风、各类讲座、各类音乐比赛都可以是音乐专业教学的的形式, 实现音乐教学从课堂走向课外。

三、高校音乐专业开放式教学原则

( 一) 情感性原则

音乐专业教学实践必然遵循情感性原则, 这是音乐的艺术特征决定的,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表达人情感的艺术形式。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实践中, 教师、学生、音乐之间本质上是一场情感的交流。开放式教学将人的情意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首要追求, 彰显了开放式教学情感性的原则, 因此是符合音乐 情感性 的学科特征的。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以全面刺激学生的情感感受。第斯多惠曾说: 我们认为教育额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 。音乐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 音乐的每一个跳动的声曲。例如, 在练声过程中, 模拟动物发声或车子等来发声, 这样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发声欲望, 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歌唱的兴趣。

( 二) 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激起幼儿唱歌的兴趣

唱歌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 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及一些生动活波、富有幼儿情趣的活动来调动幼儿学唱歌曲的主动性, 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唱歌教学活动, 作者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唱歌教学模式, 注重教与学的协调统一。笔者认为在对幼儿进行歌唱教学时, 幼儿歌唱课应该要以快乐的、J渝悦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充分让幼儿动起来, 例如通过拍击节奏、歌唱游戏、歌唱表演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外也正因为幼儿有好动、贪玩这一心理特征, 教师利用这一心理特征才更容易调动幼儿来营造欢快、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让幼儿能够在快乐中轻松学习唱歌, 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获得满足。让生活与音乐教育有机联系取来, 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音乐作为背景, 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 选择不同种类的乐曲或歌曲, 这样既可以让幼儿欣赏、体会、和学习其中的知识, 又可以激发和培养幼儿对歌唱的兴趣。

( 三) 鼓励和创新结合, 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

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幼儿具有创造天分, 对于幼儿的创造行为, 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予以帮助和引导; 在幼儿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之上, 我们应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创造和大胆表现的机会, 对幼儿循循善诱, 由浅人深、由具体向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引导幼儿向更高层次发展, 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和对事物真实的体验出发,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展示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所以在学习唱歌的时候不管他唱得怎么样, 教师或家长都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 这样才会增进幼儿的自信心, 从而好好的学习歌唱并对歌唱感兴趣。用 注人式 、填鸭式 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后果就是只会让幼儿记忆更加机械化、思想更加僵硬化, 对待事物幼儿只会机械性的模仿, 没有任何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使幼儿对音乐缺乏兴趣、反应也变得迟钝。所以, 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时, 幼儿的兴趣性更不能被忽视, 只有让幼儿在活动情景中亲身体参与, 才能激发幼儿对歌唱的兴趣, 幼儿才能用心去倾听去感受音乐, 才能进一步更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的歌唱活动中去, 进而才能获得相应的歌唱知识和一定的歌唱技能, 由于是幼儿的亲身参与, 可以刺激幼儿的多种记忆器官, 所记忆的东西所学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更加长久。作为教师, 应该以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创造力的能力为根本目的, 其余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个根本目的而展开, 去引导幼儿向最终的目标走近, 而不是直接把孩子硬性地安排到期望的目的地, 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和引导者。在给孩子组织的歌唱活动中, 应注意启发幼儿的形象思维, 有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6

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制约因素有:

第一,学习、宣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不到位。《纲要》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诞生的,是一件新生事物,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它还比较陌生。大多数农村教师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质了解不够,更谈不上理解其重要意义了。

第二,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而导致理解错位。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很不错了,已经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可谓根深蒂固,一些教育工作者没意识到我们正经历着剧烈的变迁,致使心理课程被放到比所谓副科还副科的位置上。

第三,由于认识不足导致心理误区。有些教师认为,什么心理健康教育,不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吗?班会、队会、思想品德课等各学科均可做到,没有必要专门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的内容其他学科兼而有之,不必独立开设。否则,势必增加许多麻烦。

第四,专业教师缺乏。广大农村教师虽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基础知识,但也是多年以前学的了,与当前的农村教育状况不能接轨,因此很难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在一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卷访谈中,有105个教学班参与,只有7个教学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此外,我们还发现,在一些农村开设此课的学校有的是给学生读一读,就像讲《西游记》的故事一样,不够专业;87.4的学校干脆束之高阁。开设此课程真是困难重重。其原因就是缺乏专业教师队伍,学校领导对此课程不够重视。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对策,来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第一,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各级行政领导的重视,要有专家的呼吁,需要有专业人员的管理,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为培养广大农村青少年健全的人格提供心理动力。

第二,要提高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课落到实处。教育工作者要率先转变理念,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去,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心理特征的学习、生活、心理环境,不断引导学生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要及时向老师求助,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第三,心理师资队伍建设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键。《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加大培训力度。”

第四,学校努力建立具有可行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使之纳入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考评之中来,督促和激励广大师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几年来,我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级教育行政机关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欠缺,如每年的各级各类培训就很少涉及到此内容。笔者呼吁,今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专业化。

目前,我市阜阳一中、太和一中、阜阳城郊中学等校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心理咨询室,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之,我们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科学管理,特别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此项工作要给予大力指导,积极支持科研部门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健康地发展。同时为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创设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稿件编号:09081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