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范文1

 

一 移动学习的内涵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移动学习的内涵 

移动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以携带的移动设备 (iPhone、iPod等 )进行的学习,它具有携带便利,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的特性。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是获取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英国开放大学沙普尔斯教授认为移动学习有两层含义:第一,需要理解学习是如何跨越时间、空间和不同技术的;第二,要理解学习如何在教室外、在非正规教育情境下发生。移动学习强调在传统情境外学习,并将其与传统情境下的学习相结合。移动学习关注如何在不同环境、不同设备、不同交互中顺利开展学习。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移动学习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的高校中已经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模式存在,并且与之相应地开发出了不少软件以及与之匹配的硬件设备。 国外的研究项目影响较大的有:移动学习,从数字学校到移动学习项目;MOBIlearn项目;意大利Porta-bile项目;美国的PEP计划、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WHIRL、非洲农村移动学习项目。英国的普渡大学2010年推出了Boiler Cast网站,已有超过37门课通过该平台向学生提供教授授课的Podcast。规模最大的当属BBC Janala and English in Action项目,约六百万人在该项目中使用手机学习英语。孟加拉国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英国发展部支持下推出该项目的手机服务。当今应用移动学习最成功的案例有两个:一是电子书,电子书阅读器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读文学名著。二是MOOCs,它为全世界的人提供了免费的学习课程。 

我国开展移动学习的项目和建设较发达国家相比要晚一些。国际远程教育专家 Desmond Keegan博士于2000年在上海电大20年校庆的中外专家学者办公会上做的D-learning,E-learning,M-learning的报告,将移动学习作为远程学习发展的新阶段引入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在 2001年了以建设移动学习平台为目标的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由北京大学承担此项目,开发了三个版本的移动教育平台,致力于教育资源研究;2002年5月,北京大学启动了国内首个校园无线局域网建设项目。2004年9月,英特尔联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宣布推出“中国无线大学计划”。2007年,上海电视大学和上海蓝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了“移动英语学习系统”,该系统以短信息的形式,每日都向电大学生自动发送英语测试题,并在第二天发送答案及详解,这是我国向真正的“移动语言交互教学”迈出的第一步。2008年 由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第五届无线、移动、普适技术教育应用国际会议 (WMUTE2008),标志着我国的移动教育/学习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承办了MULE2010国际知名会议,这些会议在一定程度表明我国在移动学习领域的开展已经具备有相当大的研究群体与雄厚的实力。目前,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为理论研究、支持性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及资源建设等。 

二 高职英语移动学习的可行性 

由于移动学习是一种灵活方便的学习方式,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律和教育方式,开展移动学习具有可行性,是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学生移动设备使用情况及对移动学习的认知态度 

4G时代的到来,让人们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高速上网,为移动学习视频、图像、音频及时传送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移动学习设备主要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词典/学习机,MP3/MP4等,其中手机作为移动学习工具获取资源更加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手机学习,把手机学习作为一种补充的学习方式,并促进和强化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选择手机资费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包月的上网流量包,价格便宜。 

2 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 

随着移动学习的不断深入,移动学习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网上可以使用的英语移动学习软件主要有掌中英语、沪江英语、唐僧英语、VOA每日英语、BBC英语及新概念英语等。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词汇、语法 、口语 ,提高听力和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了解背景文化知识、欣赏美文、关注时事等。 

3 移动学习理论依据与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支持移动学习的理论很多,其中包括非正式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境脉学习理论、活动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所遵循的,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移动学习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的技术条件,为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了可能。因此,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是可行的,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形式的补充。 

4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充足、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丰富的多媒体呈现形式、娱乐式的学习内容和高度自主按需学习的需求。移动学习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移动设备为辅助手段,以数字化资源为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 提高学生英语移动学习效率的策略 

 

移动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教学,不能将网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完全照搬到移动学习上,教师和学校仍需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改变观念,树立并坚持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环境,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1 确立新的教学理念 

移动学习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以学为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应该树立移动学习观念,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应从 “教”学生转变为 “导”学生。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移动学习的习惯,保持移动学习的兴趣,增加对移动学习的信任。 

2 确定学习目标,设计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意味着随时随地可以学习,意味着学习者的学习时空被无限制地放大从时间、空间到学习资料,移动学习呈现了非常美好的可能。移动学习的转变需要学习者内心的转变,需要学习者对自己学习时空的重新定义。对于当前多数大学生移动学习缺乏目的性、无计划、散漫等特点,设置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加强自我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当学生进入网页时,要首先列出他们要学习哪些内容,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学完之后能够做什么,以此让学生明确目标,不要被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冲昏,采用科学的信息管理,下载有用的学习软件,方便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在学习软件中添加点播系统,融和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使移动学习变得更加的实用。 

3 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管理,强化时间观念 

移动学习打破时空束缚,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比较零散,时间是不固定的,很难事先安排具体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对于很多零散的时间没有进行很好的安排。因此学习者需要重构自我的学习时空,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对于时间和自我的管理是最根本的策略,把这些零散时间用在移动学习上,安排每天的学习计划、移动学习的重点。这样就能使大学生更有效地利用零散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由于移动学习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影响,十分容易造成对移动学习的间断性,所以,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及时做好学习笔记,即对学习内容有条理地做记号,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安维民.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6).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范文2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9—01

项目:重庆邮电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ZDKC2010—7),重庆邮电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提升项目。重庆市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xjg201018)

一、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加强工科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便成为新型通信信息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等开设的数学分析[1]课程已相对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以工为主,经管、理等相结合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开设的工科数学分析[2]课程建设则相对滞后,为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我校工科数学分析课程于2000年开始在部分专业进行试点开设,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优化教学内容为基础,以丰富教学资源为抓手,以改革教学措施为突破,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思路,采取加强基础,注重能力;适应需求,重视应用;突出特色,适度拓展等课程建设实施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 紧扣工科专业需求,优化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

工科数学分析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高度抽象、逻辑严谨、应用广泛的一门基础学科。该课程的建设我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把学生培养成我国信息通信事业的杰出人才,根据“数学是基础,工学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的教育理念,从在试点班开设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扩大至普通班级中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同学,进一步拓展为工科数学分析[3]双语课程。通过研究工科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特点以及数学知识对工科人才未来发展趋势,结合课程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课程目标

根据工科专业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的特点,在制定工科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我校确定了“加强基础,注重能力;适应需求,重视应用;突出特色,提高能力”的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突出信息科学和通信工程的地位,采取“理工结合”模式,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型工科专业人才。

(二)根据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建设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了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保留精髓,突出特色,适应需求,适度拓展,推进国际化。具体为:

1.保留分析课程的精髓,体现分析课程的本质内涵。

2.突出课程的工科特色,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

3.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4]。

4.拓展工科学生的数学视野,打开面向现代数学的窗口。

5.开设工科数学分析双语教学,推进教学的国际化进程。

三、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构建优质立体化课程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教学资源的构建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持之以恒地开展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改革的研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根据课程的特点,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力求从学生数学基础出发,遵循“注重思想方法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

1.注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2.引入“案例教学”,融入建模思想。

3.加强学法指导,增强学习信心。

(二)整合信息技术,推动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精神和要求,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构建立体化工科数学分析课程资源。具体为:

1.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近年来团队教师先后编写出版了多本教材,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师生反映良好,先后被多所高校选用。

2.为配合实践性教学及实施教考分离,教学团队编写了相应的习题库和试题库。通过多年来的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3.研制“工科数学分析CAI”,成果获得重庆市第五届电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并被多所学校选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条件。通过该教学平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特点,依托学校特色,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立了将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教学融入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1.课程习题课教学的宗旨是通过问题讨论、例题演示、案例分析等,以便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的理解,逐步提高应用、运算和论证能力。

2.将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教学融入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在工科数学分析的教学中,团队老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将工科数学分析的课后综合作业(实验)和课程小论文(综合实践、作业、上机)引入到教学中,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思想融入讲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布置网络学习作业或实验,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中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数学竞赛中,我校学生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尤其是在过去的2011年,获得了4个全国一等奖,6个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 结论

通过工科数学分析课程的建设,对我校各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的提升,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现了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范文3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实效性;研究分析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课前准备是化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一定要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并制定出详细的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教案,我这节课应该完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应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还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等)、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疑惑(反应前后明明是不一样的物质,为什么还要质量守恒呢?)教师把这些方面全都要在课前进行考虑、总结,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课堂进度,提升教学效率。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它能够将复杂的知识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还原,从而创设出教学的情境,例如,在进行“酸和碱”的教学时,教师不可能把实验室里所有的酸、碱都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受,而且有的酸碱还具有腐蚀性,很危险,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常见的酸、碱以及酸碱反应的视频来让学生观看,这种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肯定要比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效果好得多;其次多媒体也具有可保存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来提前制作教学的PPT、视频在课堂上的时候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下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把这些资源分享到网络上,如果学生有上课没有听懂或者是有疑问的地方可以下载下来进行二次学习,这样的方式间接提升了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有很多的知识点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如果要求W生独立完成的话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证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进行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时,很多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疑问,他们不理解究竟什么是溶解度,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每五六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分享自己的观点、见解,最终把大家的建议进行总结、整合,这样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会更透彻一些。但是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这几点:首先就是小组内的成员分布要均衡,小组内既要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有“学困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其次,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合理,难度过大的话很有可能导致学生探究不出来,难度太小又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但是一定要遵守合作学习的原则。

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每个人天生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设置统一的要求、教学方法的话,那么总有一部分学生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化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比较困难的教学任务并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相对普通的教学任务并重点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对于化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相对简单的教学任务,并重点对他们进行指导,保证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有所收获。分层教学并不是对学生的歧视,而是采取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五、多元化评价,重在鼓励

在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化学成绩来进行,这种形式太过片面。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呢?首先,教师要少批评、多引导,保证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改进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再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看看学生自己的认知中有哪些缺陷并引导学生进行改进。这样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才更能激发学生改进现有的问题,提升学习的效率。

总之,近几年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越来越注重教学的额实效性研究,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呢?今天我们就如何保证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率做了一下研究,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也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能够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范文4

【关键词】 科学 分组 实验 探究式 教学

有关“实验”,可分类为科学实验、定性实验、实验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心理实验、教育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物理实验、实验法,以实验为基础的引导探索方法等。

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是学生亲手参与实验探究的活动,也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它是整体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和探究物质的变化规律,既能使学生加深记忆,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笔者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化学实验教学”加以探究。

1.教学实验探究式的形成及发展

实验探究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二三百年的历史过程。早在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俊就提出了探究教学的思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继承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用探究式的教学来促进儿童的积极思考。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开展了一场旨在提高理科教育质量的理科教育现代化运动。在这次改革中,实验探究教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著名科学家施瓦布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继续强调自主性、探究性和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更强调科学概念的掌握、探究能力的形成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在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而展开的探究过程中的统一。施瓦布等人的实验探究教学思想过分强调学生像“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发现,忽视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为此,日本有的学者提出了引导发现、引导探究的观点,强调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这正是今天实验探究教学发展的主流。

2.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

2.1 实验探究课题;

2.2 实验探究目的;

2.3 实验探究原理;

2.4 实验探究用品(药品、仪器、装置设备)及规格;

2.5 实验探究步骤;

2.6 实验现象及结果处理;

2.7 讨论与交流。

案例:“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化情况的实验”学习活动方案

实验探究课题]水与酒精混合体积变化情况。

[实验探究目的]同体积的同一种液体和同体积的不同种液体混合前后总体积的变化情况。

[实验探究原理]粒子之间是有一定空隙的。

[实验探究步骤、现象及结果处理]

用量筒分别进行下面的实验,事先预测结果并与记录值进行比较。

水与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变化(通过实验完成下表)

[讨论与交流]同体积的水与酒精混合前后的总体积为什么不同?

如何将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内容与科学探究内容以及实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以实验探究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此案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案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是:“微粒之间是有一定空隙的”。通过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这一结论。如何将这样一个实验设计成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探究性实验,是一个难点。此案例是这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1、在明确了要解决的实验问题后,引导学生先进行预测,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大胆地进行猜想与假设。

2、在“明确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之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案例中对实验按照“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进行了设计:体积不变,只改变物质的种类,即50mL水分别与50mL水、50mL酒精混合;50mL酒精分别与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

3、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要加以实施,“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案例中“进行实验”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是“测量”;“收集证据”所运用的方法是“观察”和“记录”。

4、对所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要进行整理和加工,案例中运用了“表格化”的处理方法。在加工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为此,案例中将“解释与结论”设计成“想一想”,使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来获得对问题的解释,得出相关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学生既学到了化学知识与技能,也学习了多种科学方法,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这也是化学新课程所期盼的一种追求。

3.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

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其探究形式是实验探究。

案例: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

老师在上分组实验课时,先问学生最早接触的酸是哪一种酸,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醋酸。老师又问人类最早制得的酸是哪一种,学生猜测是盐酸、硫酸、硝酸等。老师接着给学生讲了人类认识酸的历史,这时学生明白了人类最早认识的酸是从生活中来的。接着,老师问到生活中与酸有关的问题和现象。有的说酸性土壤,有的说碳酸饮料,有的说酸奶,有的说酸雨……说得非常热烈。老师又问,能不能用所学酸的知识来认识胃酸、酸雨。学生们的注意力被集中起来,跃跃欲试。

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解释,符合“学习有用的化学”的新课程理念;

以上两个案例学习活动的难度并不大,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实验探究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4.分组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

学生参与分组实验探究时,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与所学反应不相符合的现象,就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不利于学生进行分析。然而,我们的实验仪器不一定洁净,药品有时不一定是纯净物,干扰现象时常会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资料,积极钻研探索,努力排除实验中的干扰因素。例如,学生在探究铁丝与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时,将打磨后的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铁丝表面竟出现了暗红色或变黑了!如果让学生做实验出现这种实验现象,就会对他们的思维产生严重的干扰。面对这种情况,是直接告诉学生为什么吗?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产生这一干扰因素的原因。结果收集到以下信息:(1)铁丝的含碳量过高,使生成的铜中可能混有碳而显黑色。(2)铁丝的表面镀了一层锌,放入硫酸铜溶液时发生了锌和酸的反应(说明:锌和酸反应时表面会变黑,我们制硫酸铜溶液时为抑制其水解,往往加入几滴硫酸)。(3)可能是氧化铜。(4)硫酸铜溶液可能太浓,反应速度快,使生成的粉末状的钢在铁丝表面排列不均匀,造成颜色变暗(说明:学生可能是联想铁和铁粉颜色的差别而得知)。听到学生提出的种种设想,我又启发学生怎样做才能排除这一干扰现象呢?一位学生的做法是:先用稀盐酸浸泡除去镀层,再用热碱液清洗除去油污,最后用砂纸打磨光亮。经过这样处理过的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再无变黑现象发生,从而使这次学生分组研探究活动顺利完成。

5.分组学生实验教学中的对比实验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范文5

论文摘要:“身份思考是一种强调思考行为“主体身份”的思考方式,美学家们在认识美学对象时将自身的特定身份介入进去,能历史地反思美的具体存在所具有的特性,弥补传统美学研究中的大一统性的缺陷,“主体身份”视角介入美学研究是可行的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西方传统美学的发展史主要就是寻找美的本质及其确立审美判断的过程。许多伟大的美学家为了捕获这个确切的答案,曾为之弹精竭虑,做出了长久的努力。但是美的本质始终无法寻得,普遍的审美判断亦无法建立起来。是世界上根本没有先验美的本质,还是美学家们的思考“位置”出现了失误?笔者认为,这实际上属于同一个问题,即思考范式(知识型)的构形直接决定着思维的逻辑及其结果,进一步说,人们“审视”美的特定视角就建构着某种具体的“美学事实”。下面笔者便从“身份”视角对西方传统美学中那个难解之谜作“换位”式思考。

何谓“身份”思考?它是一种强调思考行为的“主体身份”问题。思考作为观念陈述的一种方式,一端连接着思维的结果,另一端连接着行为主体,这是一个内在的连贯性过程,其中,各个组成因素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定义。简言之,某个思考行为及其所包含的结果并非意味着与主体的隔断,而是深层次地关联着思考主体的特定身份,诸如人的利益诉求、语境、陈述视野、各种成见等等。正是这类身份标志,才决定着人们的透视视野及其运思逻辑,并最终影响着思维的结果形态。就西方传统美学观念而言,它所遵奉的思考范式一直归属于“无身份”陈述。很多美学家在表述各自的美学观念时,试图立足于“真空”之中,从存在论上(或许是无意的)忽略或忘掉了自己的特定身份,即自己的有限性存在语境,从而割断了思考行为的连贯性或一体性,最终做出了各种欲强行推及一般却始终无法实现的美学结论。

反之,如果换个位置思考,美学家们将自身的各种特定身份介人进去,那么就会发现,所有的不同美学观念及其审美判断都有存在的合法理由,它们虽然是异质的,无法通约的,但并不妨碍其“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下面便结合着西方传统美学史中两位代表性思想家的美学观念,作一下佐证。

在(大西庇阿斯》篇中,柏拉图做了给美下定义的最初尝试,即找出“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是那件事物成其为美的”所谓美本质来。柏拉图虽表示出了“美是难的”无奈,却还是横下心来挖出了美的本质:美是理念。这个对美本身的判断真不真实?它有无普遍性?后起的美学思哲们可谓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衡量美的观念及审美判断不适宜用“真假”或“正误”的标准,而应该由“身份”的立场审视其合理与否,即其有无根据。如柏拉图的“美在理念”说,如果转换成完整的合乎语境的陈述形式应该为:“我”(柏拉图)认为美在理念。这个“认为”作为柏拉图的行为方式包含着许多含义,诸如确信、感知、体验、推论、判断等等。

柏拉图作为特定的生存个体,一方面会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体验着美,另一方面作为一位伟大的美学思哲,又试图确定地“知道”美。柏拉图对美所下的判断实质上是从后一立场上作出的,他力图客观地告知人们美的普遍意义是什么。柏拉图的意图是神圣的,因为他想提供给人们知识,然而他的思考规范行为却显得有些粗暴,因为他将自己作为有限个体所把握到的审美经验升华为绝对之物,进而推及到一般。这其中隐含着由或然性的“是”到必然性的“应该”的价值转换。按照尼采的隐喻说法,这是“权力意志”在作怪,亦或称之为福柯式的“知识权力”游戏。

在笔者看来,柏拉图的美学观念有其合法性,这联系到柏拉图的个人“身份”就会自明。柏拉图作为特定的贵族阶层,其存在立场决定了他对于包括艺术与美在内的诸多现象的认识都受制于某种特定的历史语境。同时,柏拉图作为“理念”哲学的创建者,他从作为至高实体的“理念”推论出“美在理念”的观念,就表明了这种逻辑推论的合法性。换个立场看,假如一个作为农奴身份的“西庇阿斯”说“美是一只汤罐”,这又有何不可呢?

再比如亚理斯多德,亚理斯多德一反柏拉图的做法,在客观的现实世界本身去寻找美与艺术的本质。他认为,美不是理念,美主要取决于体积的大小适中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和谐统一。依照通俗的说法,亚理斯多德的美学观念和柏拉图的美学观念可谓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二者截然不同,但他们却都声称自己发现了“美”的本质。这是为何呢?与柏拉图一样,亚理斯多德作为古典时代的一位认识者,他的思考身份与柏拉图相较,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很多差异。相似之处在于,他犯了与柏拉图同样的错误,即同样忽略了自己的主体身份,把从自己思想系统中演泽出的美的特有属性强行推广至普遍性;差异之处在于,他的特定个人身份与柏拉图分属于特殊的个案,故而殊途殊归。

根据上面的例证,笔者可以初步总结出立足于“身份”视角所展开的美学反思将要贯彻的主要思想原则。

第一,“身份”强调立足于“主体视角”来认识美学对象。这种特定的透视主义不从“大写的人”出发而抹掉一切有限性来寻找所谓美的绝对本质,相反,它着眼于个体自身的有限性,包括经验背景、利益立场、知识视野等诸多方面所限定的身份标志,由此出发,认识者才能历史地反思美的具体存在所具有的特性。这种对美的把握方式必然不是全视角的,而是存在着盲点,其对美所作出的评价和分析仅仅局限于他自身的认知视野,所获得的美学成果也相应具有一些片面性。

第二,“身份”标志不预先假定研究对象存在着所谓的“客观事实”。与西方传统美学孜孜以求美的本质或审美判断的普遍性不同,身份视角彻底阻断了通向美的先验本质的通道,它主张此类先在的独断中心是传统经验意识的幻觉,是根本不存在的,故而有限的认识个体不可能遭遇到美的绝对存在,相反,特定的个体身份只能捕捉到有关美的相对性。

第三,“身份”主张美的相对性、多元性,尊重一系列有限性审美实践的差异性,强调它们之间的“异质”与“平等”。“身份”的介人将取消先验美的绝对存在的,这就为审美认识的多元平等性开辟了存在的空间。“在场”之美既不在场,便从根本上打消了某些权力知识分子试图借此获得支配一切的逻辑或事实前提。

第四,“身份”视角倡导美学学科的历史性与创新性。由于美的观念形态不再来源于非时间性的绝对存的,而是受视角和观念的限制,这势必将美学思考拉向具体的认识语境。置身于具体的语境中,某些美学观念的意义才能合法地呈现出来,由此,美学才能够进人历史。

按照德里达的说法,语境的存在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身份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而在此根基上生长出来的美学观念也将相应的发生改变,这势必引起原有的美学结构的调整,从而导致美学学科不断走向创新。这对于打破原先由单一性美学概念所支配的美学原理体系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学习兴趣度;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267-02

一、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延伸和发展,促进了互联网的进一步完善。物联网具有信息感知等基本功能,并在感知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交互技术,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1]“物联网技术”是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十三五”规划时期新开设的专业,在2016年学院进一步完善了的“物联网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并对物联网专业学生进行导师指导制,在大三以后的学习中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度选择物联网专业小方向。此次的创新改革体现了将创新性课程且符合信息产业新需求、培养创新性人才等目标。课程创新规划旨在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能够满足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需要、适应和引领未来的物联网发展方向的工程师。[2]

二、关联分析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数据

关联分析是数据挖掘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方法,其中Apriori算法作为关联分析的主要应用方法已经十分稳定成熟。Apriori算法的基本思想是:第一步先找出所有的频集,这些项集出现的频繁性至少和预定义的最小支持度一样。然后由频集产生强关联规则,这些规则必须满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接下来使用第一步找到的频集所产生期望的规则,产生只包含集合的项的所有规则,其中每一条规则的右部只有一项,这里采用的是中规则的定义。一旦这些规则被生成,那么只有那些大于用户给定的最小可信度的规则才被留下来。为了生成所有频集,使用了递推的方法。总的来说:首先找出支持度大于最小支持度的项集;然后使用该项集产生的期望规则;接着对项集进行连接、剪枝;最后得出频繁项集。[3-5]当前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大学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企业的期望往往不相符,学生质量在不断下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就是学生没有选择好自己的就业方向,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

物联网专业可以大致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向。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适合哪个就业方向,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各科成绩及科目偏科的方向来进行分析,从数据中找出一些规律,亩指导学生进行对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以下关联分析数据为本校2012级物联网专业的100位同学在大学前两个学年的专业课(C语言,数据结构,数字电路以及模拟电子技术)的原始成绩为研究样本。我们将通过Apriori算法对物联网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的专业课成绩进行分析,帮助他们确定大学后两年的专业侧重方向,在专业课学习中发挥自己最大的兴趣度和能力。经过关联规则的初步分析如表1所示。

支持度计算(设支持度阈值为0.5),support:C语言:11/20=0.55;support:数据结构:15/20=0.75;support:数电:15/20=0.75;support:模电:17/20=0.85;

置信度计算

confidence(模电,C语言)=0.529 confidence(数据结构,C语言)=0.714

confidence(模电,数据结构)=0.706 confidence(数电,C语言)=0.315

confidence(数电,模电)=0.8 confidence(数据结构,数电)=0.311

confidence(模电,数电)=1 confidence(数据结构,模电)=0.414

confidence(C语言,数据结构)=0.72 confidence(C语言,模电)=0.215

confidence(数电,C语言)=0.467

经整理得到表2的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模电和数电关联度比较高,是偏硬件方向的,C语言和数据结构关联度比较高,是偏软件方向的,所以模电和数电成绩相对好的可以选择硬件方向,C语言和数据结构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软件方向的。

三、结语

当前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大学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企业的期望往往不相符,学生专业知识不符合工作需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没有选择好自己的方向,学生在大学专业课学习的重要环节不能很好地将自己兴趣度与专业相结合。因此本文使用Apriori算法对物联网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的专业课成绩进行分析,帮助他们确定专业侧重方向,更好地开展专业课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在专业学习中发挥自己最大的兴趣度和能力,成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物联网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李宇.探析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J].信息通信,2015,(8):133-133.

[2]吴B,王春枝,叶志伟.面向信息时展的物联网技术课程创新规划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233-234.

[3]毛国君,刘椿年.基于项目序列集操作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J].计算机学报,2002,25(4):417-422.

[4]毛国君,王实.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第1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黄德才.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Research on Relevance Analysis of Interest Degree of Learning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WU Jun,YE Zhi-wei,ZHONG Xiao-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