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辩论方法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辩论方法技巧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67-01
态度是一个人对某一特定事物所持有的一种内在的反映倾向,这种倾向有可能是肯定的,也有可能是否定的。不良态度是一种错误的态度,是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所具有的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偏见,它会直接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消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少教育对象持有各种不良态度,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对象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会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长足发展。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采取和运用相应的方法与技巧来逐渐转变教育对象的不良态度,使其重新形成正确的态度,从而促进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成才。
一、给教育对象提供大量新的、正面的知识、事实、观点和理论来否定其原有的不良态度
教育对象的信息不足、信息落后或认识偏差往往会造成错误的推论,如果能让教育对象看到自己立论的前提是错误的,那么要改变他的结论,以至于改变他的态度就会水到渠成。例如,有的教育对象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这可能是由于他到看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丑恶面或者受到了其家庭或一些落后腐朽观念的影响造成的,如果教育者多讲一些人们之间比金钱更为可贵的事迹,就会有利于教育对象改变唯金钱至上的态度,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同时,教育者在转变教育对象的态度时,其所提供的信息既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过分缩小,而必须是实事求是的观点和理论。否则,过分夸大会使人产生怀疑感与不信任感,过分缩小又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所以,教育者在转变教育对象的态度时,应该提供给教育对象广泛、全面而实事求是的信息,以增强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信任感。
二、通过行为转变不良态度,积极引导教育对象参加各种活动
态度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行为对一个人的态度转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积极引导教育对象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转变他们的原有态度。比如,对于一个不喜欢甚至反感体育运动的教育对象,我们可以直接把他拉到运动场跑两圈或者打一场羽毛球,让他亲自体验一下运动的好处,这比在他耳边无休止地劝说更具效果。引导教育对象参加实践活动能够促使他们转变态度,是因为教育对象会受到某些特定环境和氛围的感染与熏陶,这种感染和熏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教育对象产生不良态度的转变。
三、利用集体来改变教育对象的不良态度
集体的力量是无形又无穷的,它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集体的价值观念对教育对象有着不可忽视的牵引、导向和感染作用,因此,集体能够极大地促使教育对象转变态度。例如,我们可以将一个性格内向的教育对象安排到一个由性格外向的成员所组成的集体中来,使性格内向者在这样的集体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引起他与该集体成员的感情共鸣,使其态度逐渐趋向整个集体的价值观念和环境氛围,从而逐渐实现不良态度的转变。
四、通过表扬、鼓励来转变教育对象的不良态度
任何一个教育对象都希望自身能够得到外界和他人的肯定与赞同,同时,每一个教育对象总有各个方面的优点和长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高度赞扬教育对象的优点,并正确地加以进一步的引导和鼓励,从而使教育对象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激起教育对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促使其转变不良态度。例如,对于那些酷爱艺术而厌烦文化学习的艺术生,很显然他们在文化成绩上无法与其他学生相比。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的文化成绩偏低就忽略他们,看轻他们;而是应该鼓励他们克服不足,进一步发展自身优势,这样就可能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五、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转变教育对象的不良态度
严格的规章制度对转变教育对象的不良态度以及帮助他们形成新的正确的态度具有较为强制的约束作用,它可以成为教育对象行为的规范,明确规定教育对象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具有一定强制性。这种服从在初始阶段可能是不自愿的和被迫的,但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后,服从规章制度开始慢慢成为教育对象的习惯,进而教育对象开始自觉地履行规章制度的要求和规范,主动维护规章制度的尊严,最终其原有态度也就随之转变了。例如,高校住读生喜欢熬夜上网,如果对其进行说服劝说,其效果定会不佳,但是,如果学校制定出一项学生晚上就寝后按时断电的规章制度出来,学生就不得不在规定时间内就寝了,也许在初期学生很不习惯甚至很反感,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视其为理所当然并自觉按照规定践行,有的甚至终身保持在规定时间内就寝的良好习惯。在这些规章制度的强制下,不少学生的态度最终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在转变教育对象的不良态度时,教育者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的作用,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辩论方法技巧范文2
【关键词】辩论赛;高校;学风建设;作用
一、前言
辩论赛是一种考验学生反应能力、思考能力、答辩能力的有益活动,通过辩论赛,学生可以提升自我、增长知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高校通过开展高质量的辩论赛的方式来建立优良的学风着实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辩论赛主题
2003年以来,长江大学学生会以“掘英育才,打造长大学子的辩论盛会”为主题,以“发掘优秀辩论精英,培育卓越辩论人才”为理念,十年如一日的开展“清晓杯”辩论赛,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辩论赛主要目的和做法
1、甄辩题,精选辩论话题,引导同学思考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征集辩题、院系推荐辩题、资深辩论专家命题、各兄弟高校辩论队交流辩题等形式,组建“清晓杯”辩论赛辩题题库,精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话题、当下时事政策、社会热点以及一些经典哲学辩题等等,如第九届“清晓杯”辩论赛的辩题主题即是“大学、实践、社会”,从辩题上吸引同学们对辩题积极思考和讨论,积极参与辩论赛当中,从而更深入的渗透辩论文化。
2、选辩才,笃定辩论精神,明确选拔标准
(一)广泛宣传扬辩论文化。通过活动宣传板、官方网站、新媒体、电子显示屏等平台,弘扬辩论的文化和历史,大力宣传最佳辩手、优秀辩手、口才明星成功事迹,增强长大青年学子的学习意识,在长江大学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辩论氛围。
(二)严格选拔甄辩论队员。通过设立严格但不刻板的选拔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辩论赛要求辩手首先要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其次,要对辩论有高度的热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及思辨能力;最后,要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完成自己辩位要求之外,配合其他队员顺利完成比赛。
(三)模拟比赛验辩论人才。通过设立常规性友谊赛、交流赛等模拟辩论赛与各院系辩论队的队员之间相互切磋,相互熟悉,互相磨合,在实战中成长,同时也通过实战演练,检验所选的辩论人才,根据比赛情况适当调整选拔标准和培养方案。
3、练辩能,夯实辩论才能,树立言行榜样
(一)强化辩手个人能力水平,了解辩论相关知识
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浏览网络资料,请教资深前辈等方法,学习和继承传统与现代辩论文化,博采众家之长,提升个人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二)深入院系队伍整体素质,落实辩手培训措施
(1)文化素养培训:由指导老师选定古诗词,辩论队成员诵读,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2)思辩能力培训:辩论队成员可选即兴话题辩论,或对某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提高思辩能力。
(3)辩论技巧培训:观看往届比赛精彩视频,分析选手台风、辩风及辩论技巧,同时请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实战能力培训:不定期举行模拟赛,提高实战能力,并请专业评委点评,总结分析实战中出现的问题。
4、践辩神,深化辩论精神,展现语言魅力
(一)组建长江大学辩论队,完善辩手管理系统的组织建设。通过“清晓杯”辩论赛以及各院系辩论赛系列活动,以个人报名、院系推荐、公开选拔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辩论人才,组建长江大学辩论队。配合学校育人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辩手培训和管理体系,致力于实现辩论队组织结构梯队化、选拔模式制度化、培训机制科学化。不断完善鼓励制度,加强组织纪律建设。
(二)以辩论赛为契机,加强校、院间交流。组织辩手积极研究辩论技巧、探讨辩论发展、推广辩论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各大辩论赛事,通过辩论与各地高校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将展示大学生精神风貌和探寻辩论艺术发展规律相结合。
(三)整合全校资源,搭建辩手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在全校各项辩论赛事中,为“清晓杯”辩论赛中产生的优秀辩手、最佳辩手、优秀主席提供机会,如指导“星火杯”新生辩论赛,对所有的参赛选手、主席、计时员、监时员进行一轮系统的培训,详细讲解辩论赛的赛制、规则、参赛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以友谊赛的形式积极的与院系进行交流,让其在发扬辩论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真正的实现成长成才。
四、辩论赛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
1、扩大了辩论的校园影响,引导了同学思考与学习
伴随着“清晓杯”辩论赛的成功举办,长大学子的辩论热情在校园内明显高涨。从各院系辩论赛的开展,到“清晓杯”小组赛、半决赛的激烈角逐,再到总决赛比赛现场的座无虚席,观众在比赛过程中不仅全程参与,而且对辩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多数观众对于贴近大学生活、深入社会热点的辩题比较感兴趣,部分同学建议辩论应该让经典更经典,辩题的选择应该走高雅文艺路线。与此同时,同学们对于辩题的分析更加透彻,对大学生活、教育科学、社会热点的思考更加深入。辩论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2、提高了同学的思辨能力,涌现了一批校园明星
通过“掘英育才”系列辩论活动的开展,长大学子中涌现了一批校园明星。2012年,长江大学代表队赴许昌大学参加“三国杯”电视辩论赛,摘得冠军,杜森林荣获全场最佳辩手;首届长江大学辩论队队员、经济学院代表队最佳辩手李晓宇率队蝉联“清晓杯”辩论赛三连冠,并在第七届“万人创百星”活动中荣获“口才明星”称号;优秀辩手李欣、万楷荣获“学干明星”称号,杨丹、张程荣获“口才明星”称号,颜娇、王格格、韩等多位同学也在其他领域分获校园明星称号。经过了“清晓杯”辩论赛的培养与锻炼,这些同学的思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不仅拥有了伶牙俐齿,而且拥有了开阔的思维与视野。因而这些同学在其他领域也能够脱颖而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3、升华了校园的文化品味,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十年来,“清晓杯”辩论赛不断完善 “发掘优秀辩论精英,培育卓越辩论人才”的理念,开展了“甄辩题、选辩才,练辩能,践辩神”的系列活动,将辩论队的建设细化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实战演练”三个部分,做到对辩论队员“文化素养、思辩能力、辩论技巧、实战能力”四级培训,将辩论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培养了同学们勤学善思、能言善辩的能力,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辩论方法技巧范文3
1.“头脑风暴”小组活动。即指在一段时间内让大脑毫无拘束地就某一个主题进行密集的想象和思考。该活动员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能够激发高层次的创造意念,包括“原创性”和“补充性”创意,以及格个人的意见和想法清楚明确地表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将大家零散的、不成逻辑的思想火花汇集整理成完整的有价值的思想、方案、行动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头脑风暴”小组活动最佳规模在5一1o人之间,活动的组织者首先必须交给小组明确、并有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的主题。它应与其它活动联系起来进行。
2.“同伴互助”小组活动。该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使学生通过少年儿童特有的交流、解释和答疑方式,使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完全掌握知识和技巧的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和技巧,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复习和操练机会。该活动是教师运用最多的小组活动,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这种小组的组织应该是小范围的,三、四个人最佳。其次,小组讨论的问题要集中、明确,每次最好只有一个很小、很具体的主题,以便于学生相互解释、演示和说明。再次,必须挑选适合的组长,组长的职能是提出适当的问题,鼓励同学问问题、解决问题、讲解和演示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辨别同学的见解,给同学及时的反馈。
3.“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这种小组活动能够通过参与者扮演活动的过程,他们从所承担角色的角度和立场去学习、理解和表达。活动规模应按活动内容决定,但是三至七人更为适宜。活动包含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重点是学习讨论和尝试练习,即由小组成员集体探讨扮演活动主题和角色意义以及练习角色表现方法;第二个部分的重点是表演,将小组成员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展现出来。
4.“仿真课题”小组活动。活动过程是:由教师向各小组布里研究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资料,然后由学生活动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的方案,最后将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作品等)展现出来。是否需要采用“仿真课题”小组活动,取决于教学内容与目的,如教学内容涉及教学生如何决策,涉及让学生认识人与人、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涉及学生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难以获得的经验等,皆可采用这一活动方式。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中,都可运用“仿真课题”小组活动。该小组活动的选择广泛,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如“学生会年度活动及财政计划”,社会生活课题,如“社区环境调查计划”、“少年航天科研项目选择与设计”等都可用作仿真课。
5.小组“辩论”活动。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辩论活动尤其有用。课堂教学中使用辩论活动,通常把所有学生分为四组。两个正方两个反方,辩论两个问题。辩论的时候两组同学先辩,另两组同学先听;然后再交换。所有的学生又都有了发言、评判的机会。组织辩论活动,教师要注意以下技巧问题:(1)小组成员实力要均衡,人员性格要多样;(2)每组选一名主辩手,其他人也必须作为副辩手发言,并促使他们结成逻辑关系,使个人的发言产生“拓展”、“强化”、“补充”等结构联系。(3)论题必须明确、中性,以陈述句形式出现为佳。(4)教师要提供数、质量相当的资料和资料线索。(5)正方、反方抽签决定。(6)辩论发言的时间严格公正地控制。(7)评价胜负结果由评判的学生投票决定,每人一票制。(8)评判的标准是:①论点、论据是否充分合理;②发言是否明确有力。(9)教师自己,或投票选一位主持人。主持人的重点应该在于肯定学生在思维、语言和智慧方面的优点,尤其是学生的精彩之举。)。
辩论方法技巧范文4
大学英语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国际交往能力的重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英语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并向学生传递“人性发展型的现代西方教育理念”,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尊重、欣赏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引领学生探索世界之理、社会之理及人性之理,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知识、探索真理、增长智慧的目标。思辨情感是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所以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感导向有利于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减少机械性的语言操练,设计有效语言输出以及增加思考成分的活动,帮助学生借助于学习语言进行“有意义”和“有成效”的练习,引导学生不仅从理性角度而且从感性角度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对语言所承载的社会和文化信息的理解。例如,给学生布置有目的的阅读作业,让学生在阅读时,把感兴趣的部分摘抄在复式(double-entry)笔记本的左侧栏,同时在右侧栏写出自己的见解、想法及观点(小组讨论和自己写作用),使学生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开始觉醒,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启发和精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多采用讨论式和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Socratic approach),通过启发式提问与相互辩驳的方式开展教学,激活学生的思辨,引发推理性、分析性、综合性的思辨活动;鼓励不同意见的交锋,引导学生针对有挑战性的问题展开思辨;尝试采用 seminar 教学形式,教师提前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课上轮流进行发言(presentation),回答同学提问,并将自己的发言整理成小论文。在大学英语阅读和写作课堂上,向同伴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互相学习的机会,也创造了相应的交际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辨能力,并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创造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径。教师除布置运用语言探索知识的作业外,还可以成立学生英语发展中心,每学年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活动,比如英语角、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外语文化节、英语戏剧之夜等;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级各类英语竞赛,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
二、采用更主动、个性化的翻转式教学方法
例如,英语写作的授课难度在于精讲和多练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兼顾,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课堂的效率。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将写作的要点由课堂讲解改成学生通过微视频自主学习。微视频采用自制和借用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网易公开课等共享课程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整合和自制适合本课程教学的微视频。微视频针对性强,短小精悍,时长通常在 10 分钟左右,根据课程章节的教学目标准备微视频,每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写作技巧。电子课件或视频课件上传到校园写作精品网站,方便学生在线或下载学习。微视频是碎片化的知识,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采用回顾、测试等方式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理。课前要求3 人小组利用微视频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同步和异步网络交流与同学互动沟通,随后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反馈给各组长,由组长汇总问题后再反馈给教师。同时小组成员要查找资料、学习相关的拓展资源等,完成作文初稿。课堂教学,包括知识点检验和巩固―批判性阅读评价―话题讨论和辩论等环节。为检验学生对写作知识点掌握情况,先由各小组派 1 名代表(轮流)做口头陈述(presentation),谈论写作思路、写作技巧,重点谈论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其次,教师选择与知识点相关的例文示范和启发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和评价,口头评价例文在观点、逻辑、写作思路等方面的优缺点,为思辨能力培养做好过渡。再次,设置与知识点、例文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争议性的话题,在学生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话题辩论。辩论是培养思辨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全方位综合知识的运用,在辩论中辩者要运用、搜集、查找与辩题相关的知识与材料,然后分析、筛选,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口头表达、口头交流和话题辩论,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进行解答疑惑。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相互评判观点、相互评价,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均得以提升。课后学生先利用作文批改网等基于“云”信息的学习系统,自行提交作文网进行批改,修改句法和用词错误,再利用所学写作技巧和思路,综合教师和各小组的观点,取长补短,创造出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优秀作文。
三、开展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辩论式教学因其对思辨能力培养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写作能力提升的明显作用等优势,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口语和写作等产出性技能为主的课程教学中。辩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能力,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促进作用。辩论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的智力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辩论涉及的大多是冲突性的话题,这种智力的冲突会让学生更专注学习;辩论过程中的查资料、分析、整理和讨论,让学生很好地开展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开展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需要在选题上下足功夫。所选话题往往要带有一定争议性。辩论前学生要阅读和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把正反方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评价和建议。在辩论中,学生要明白如何推理,如何识别谬论,如何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懂得如何评价自己的和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此外,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的“辩”不仅仅存在于议论文的正反观点的辩论,而是从审题、布局、选材、观点陈述等贯穿写作的全过程的讨论和辩论。分出对错胜负不是目的,说理充分、自圆其说才是重点。在题材选择上,除了议论文之外,也可选用一些记叙文或说明文。用细节展开(show more than tell)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让讲述的故事更能打动读者。
辩论方法技巧范文5
关键词: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 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18-02
辩论教学,即在课堂中采用分组辩论的方式来教学,通过辩论不仅让学生主动去熟悉和深刻理解教材中的思想观点,更锻炼了同学们发表自己见解的语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当今课堂中被广泛应用{1}。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对辩论教学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辩论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这在欧洲思想史及教育史上极具前瞻意识。
一、课堂辩论教学方法的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成为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辩论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尤其是在大学教育课堂中。新时期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满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他们是一群富有创新精神、个性鲜明的新新人类,他们更愿意自己去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辩论式教育把课堂转变成开放式和讨论式为主的课堂,更加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一起去探索新的知识。因此,在大学开展一些课堂辩论,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分析如下:
第一,辩论教学集读、写、听、说训练于一体,这些能力在学生准备收集材料、与对手对辨过程中都能够得到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创造性思维能力、勇敢自信大胆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思想作风等。
第二,辩论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当今大学生在自我表达的主动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多多引导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准确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等将自己的见解准确传达给别人,帮助其在今后的社交活动中凸显优势。通过辩论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对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与周围人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辩论教学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教师作为组织者,根据自己对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的认识,加上学生实际情况可自行设计教学模式,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2}。
管理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辩论教学应是首选之一。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根据前一节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的讨论,可以使模糊的概念得到澄清;通过在课堂上同学之间的辩论,帮助其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评价事物,克服思想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积极准备和讨论过程中,不仅对专业知识得到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知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课堂辩论的组织模式
课堂辩论的教学方法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得到锻炼,但《管理学》是全部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人数较多。如果按照一般辩论比赛规模组织,那就是90%以上的同学只能作为观众,这样就不能使大多数同学融入其中深入思考问题,这就有悖于当初的教学理念。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一般管理专业文理兼收,所以在课堂辩论上大部分时间文科学生占主动,这也挫伤了理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了消极对待的情绪,这也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课堂辩论组织中进行了以下调整。
1.小组规模确定。根据当年所带班级情况采用了班内对抗和班级对抗两种形式。如果整个课堂是一个自然班就采用班内对抗。如某班共有50名同学,以文科生为主,无论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面还是积极性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笔者将这50名同学按学号平均分成A、B两方,再在两方中按5人一组分成5组,即:A1,2,3,4,5,B1,2,3,4,5,并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小组长负责统筹安排同学的分工。在案例准备上,双方相对应的小组要选择同一案例,各自准备资料,辩论陈述和总结发言。两组辩论结束以后,其余同学可以根据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小组集体作出解答。如果是两个以上的自然班,则采用班级对抗形式。如某两班共80名同学,笔者将这两班同学自然分成A、B两方,具体的组织方式和班内对抗相同,只是在选择案例时会考虑到同学的兴趣,多选国内外大型企业管理的案例,以期提高同学对管理学的兴趣。
这种分组的好处在于:首先,进行分组后的同学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案例,对案例中涉及到的概念、管理方法能够有一个深入的掌握,其余同学通过辩论小组之间的发言,对其提出的观点积极进行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保证了辩论参与的广泛性。而且,对于一个刚刚接触《管理学》的同学而言,其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是有限的,但通过几位同学的集思广益,使整个辩论更加充分和具有说服力。其次,对于不同专业班级组成的课堂辩论,各专业班级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多方位阐述了同一个辩题,这就使两个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宽度、眼界高度等方面都得到了互补。但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小问题,例如在某一次关于如何通过工人的工资调动其劳动的积极性方面的案例辩论中,就有学生对辩论小组提出很苛刻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发泄对社会分配不公平的不满。其次,辩论方抓不住核心内容,会造成辩论时间大大延长,而且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正确认识。最后,在班级对抗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辩论过程中个别学生往往由于对对方观点反驳的论据缺乏,转而对对方辩手进行人身攻击,各方班级为了维护己方的同学也会“出嘴相助”等,这都影响了辩论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班级的控制力度。
2.课堂辩论流程设计。为了保证同学们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根据课程内容,将课堂辩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问题解答。每一个案例后面都有相关的问题,每组开始第一步是解答案例附带的相关问题,这样双方及同学都能对对方的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内。
(2)双方辩论。双方根据对方的回答,找出认为对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锻炼同学的反向思维及应变能力,时间可根据辩论情况自由掌握。
(3)自由提问。通过双方的陈述和辩论,其余同学已经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辩论结束以后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对任何一组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互相讨论。目的是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也能够督促辩论小组的辩前充分准备。
(4)总结陈词。每组指定一人对案例所采取的措施做优劣两方面的总结陈词,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
3.教师点评。由于学生最初接触这门课时,在概念理解和原理掌握方面都比较薄弱,所以在课堂辩论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容易偏题和冷场,影响辩论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以保障辩论的顺利进行。
(1)专业方面。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对一些管理原理应用不当,或者对一些概念比较模糊,不能够在辩论中表现良好,这时要针对同学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一些模糊认识进行解答和引导纠正,同时把正确的管理思想传授给同学们,以达到我们教育的初衷。
(2)语言方面。辩论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项能力一方面需要同学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辩前的充分准备。在点评学生辩论中语言表达方面可从清晰流畅、层次清晰等方面进行总结点评,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3)仪表方面。除了在给辩论作专业知识方面的总结外,还需要在同学的仪态仪表方面进行指导。有的同学对自己的举止不太重视,穿着拖鞋或衣冠不整就开始上台辩论,这种形象使他的辩论可信度大打折扣。这些细节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指导,帮助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
三、辩论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案例。选择合适的辩题是辩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一个好的管理学辩题一方面能够满足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相关的理论知识面。笔者选择案例时一般从两方面准备:第一,辩题要具有代表性。该案例能够代表相关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样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管理学重点问题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辩题要具有焦点性。社会关注的话题一般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能够在课堂上引起大多数同学的共鸣。比如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等社会焦点问题,引导学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认识这些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国家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等。
2.辩论小组规模的控制。在人数少时辩论效果能够达到最好,但是在人数多的大班里,课堂控制力度不好的话,很容易出现偏题、混淆概念等错误。所以在设计辩论小组时需要考虑人数、人员构成、可对抗性等多方面因素。
3.辩论点评。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无法发现自己在辩论技巧和辩论内容方面的缺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辩论技巧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在辩论结束后,老师的点评尤其是对辩论内容的点评必不可少。在点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一味地批评,这将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并会降低学生对管理学的学习热情;也不要一味地表扬,一味地表扬无法让学生发现自己辩论时的缺点,特别是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因此,在点评时,首先应该肯定学生们辩论所取得效果以及辩论过程中的思维闪光点,然后再指出辩论内容方面的具体不足,并示鼓励。
四、总结
如何通过辩论式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循序渐进、不断总结与完善的过程。在多次的辩论式教学的运用中,均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改进中寻求新的突破。以上所述只是笔者近五年教学的经验小结,今后应不断根据教学内容和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课堂辩论的内容、方法和技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红菊.辩论教学在管理学课堂中的应用探讨[J].硅谷,2008(10)
2.刘亚丁.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
3.彭曼君,熊丽君.“课堂辩论”行动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2)
辩论方法技巧范文6
一、让辩论激活历史课堂
首先,适量的课前调查研究是激活历史课堂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必须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较为详细地调查和了解,调查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途径和侧重点,了解他们对辩论比赛的兴趣和熟悉程度。经过一番调查和了解,我们发现,学生主要通过阅读书籍、旅游、上网、观看影视剧等方式对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事件特别感兴趣。同时,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学生们普遍观看过国际大专华语辩论赛和浙江卫视周末版等电视台实况转播的中学生辩论赛。同学们为选手仪态端庄、落落大方的辩论风格所沉迷,为选手妙语连珠、口若悬河的辩论语言所折服,为选手扬长避短、机智灵活的辩论技巧所倾倒,因而,他们对各种辩论的兴趣都很高,这些都为我们把辩论带入课堂、激活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和实践平台。
其次,适中的辩题是激活历史课堂的基础。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为把辩论引入历史课堂营造了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外部环境。在确定辩论题目时,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
1.可辩性。即要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辩题,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太高了,辩手的实际水平达不到,无法辩好。反之,太低了,没有可钻研之处,辩手辩起来不过瘾,观众同学听起来也很枯燥。因此,设置的辩题要难易适中,让辩手感觉有值得钻研和辩驳之处,促使双方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有一种立即投入到辩论中交锋的冲动和欲望。
2.公平性。即辩题双方不存在一头重一头轻、一边难一边易的情况,而是基本公平。当然,任何辩题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只要不是明显有偏重就可以了。
3.可听性。即不仅要从辩手的角度去考虑,还要从观众同学的角度去考虑。教师应该设置那些不仅让观众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之后有思考价值的辩题。太深奥的学术问题、高难问题,不仅辩手不容易辩,听众听起来也沉闷、吃力。太直露、太浅白的琐屑问题,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生活问题,观众听起来也觉得乏味,甚感无聊。
4.指导性。即辩题能够对辩手、观众在学习、生活、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或某一方面的正确导向作用。那种只停留在斗斗嘴皮、练练口舌层次上的“辩论”只是一种肤浅的争论,不能真正激起学生的辩论兴趣。
再次,适当的辩论方式是激活历史课堂的有效途径。
历史课堂的辩论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即一般性辩论和专题式辩论。一般性辩论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某些历史现象产生疑问并发表议论时,有人附和,有人反对,由此带有很大随机性而产生的辩论。它没有固定的人数,也没有一定的规则,是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观点的对立,自发产生的,它主要依靠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灵敏的反应。
专题式辩论是历史课堂辩论中最有意义的辩论方式。它是教师有组织有准备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按预定的程序来进行的。一般来说,正反双方的四个辩手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还有各司其职的主持人、计时员、记录员和评审员。它实际上是一种由辩论双方围绕同一辩题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抨击对方观点的一种团体演讲比赛。这种辩论,由于双方当面交锋,短兵相接,因此,它最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容易对观众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当然,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一般性辩论和专题式辩论结合起来进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用播放录像、诗歌朗诵、屏幕投影等方式来创设、营造历史氛围和辩论情境,相信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适时的引导、评价和总结是让辩论激活历史课堂的终极目标
不管哪种方式的辩论赛一定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辩论之前要加强指导,以教材为中心,规范学生的辩论方法和手段,防止学生在辩论中进行人身攻击和纯粹的狡辩。辩论结束以后,应该请正、反双方的辩手代表分别谈谈辩论中的得与失。最后,要由教师这个策划组织者对整场辩论赛进行客观公正地点评。点评内容一般包括是否审题立场清晰、论据充分合理、推理严密有力、辩驳技巧卓有成效和仪态是否沉稳端庄等方面。教师在点评总结时,应该以鼓励性、赞赏性的语言为主,对辩论中的精彩之处更要特别提出来加以肯定,借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再现历史
1.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学习历史
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权利。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为此,教师要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思考。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