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模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模型法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43-01
近些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模型在人们的日程生活和学习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与学生们息息相关的当属物理模型的应用。众所周知,物理研究略带复杂性,要想将极为复杂的客观现象转变成为较为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就需要我们很好的运用物理模型,来实现物理研究的简化和形象化。考虑到构建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对物理模型的构建,进而有效的提升物理教学效率。
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的重要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物理模型的构建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1]。比如,教学工作者在向学生们传授有关运动学中质点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建立其关于质点的结构模型,从而使学生们通过对质点模型的较为细致的认识和了解来打下后续有关质点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物体的平动和转动、电学中的“点电荷”模型以及光学中的“点光源”模型等较为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们较为容易和顺畅的接受其传授的关于运动的新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还可以使得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明了化,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有效的突出问题的主要矛盾。此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构建物理模型,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进而有效的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效率。
2 较为常见的物理模型
通常情况下,物理模型可以说是物理思想的产物,是科学地进行物理思维并从事物理研究的一种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们经常接触的物理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物理对象模型化
初中物理课本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客观实体,例如,质点-在某些问题中的研究中需要舍弃物体的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来强度它所处的位置以及质量的特性,仅通过一个有质量的点来描绘,实现对实际物体的简化。在物理问题的研究中,若是物体本身的大小可以不计的话就可以把其当做质点来看待。此外,与质点较相似的客观实体还包括刚体、点电荷、薄透镜、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等。
2.2物体所处的条件模型化
在进行有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时,由于粒子的重力比电场力小得多,因此可以忽略物理粒子的重力,这样就可以有效的简化问题。此外,力学中的光滑面;热学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都可以将所涉及到的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
2.3物理状态以及物理过程的模型化
举例来说,力学所涉及到的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电学所涉及到的稳恒电流、等幅振荡;热学所涉及到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等均可以看做是物理过程以及物理状态的模型化。
2.4理想化实验
在进行相关实验的前提下,把握其主要矛盾,不计次要矛盾,按照逻辑推理法则,对相关物理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而找到相关规律。
2.5物理中的数学模型
原则上,客观世界的一切规律均能够在数学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表现形式。所以,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构建物理模型时还需要不断的建造表现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规律的数学模型。考虑到物理模型作为客观实体的近似,将物理模型当做描述对象的数学模型,只可以作为客观实体的近似的定量描述。
3 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3.1建立模型概念
教学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建立模型概念的实质。概念主要是说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理性的。要想使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有深刻的反映,就需要把它和人脑中已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形象化、具体化。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物理模型都是把理想化模型当做对象而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建立概念模型主要是为了撇开和问题所涉及无关的因素和影响较小的次要因素。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抓主要因素,认清事物的本质,通过理想化的概念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2认清条件模型,突出主要矛盾
条件模型主要是说把已知的物理条件模型化,放弃条件中的次要因素,抓住条件中的主要因素,为问题的讨论以及求解起到搭桥铺路、化难为易的作用。条件模型的建立,能使我们研究的问题得到很大简化。
4 构建物理模型的注意事项
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想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来有效的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形象化,就必须注重对象引导和鼓励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概念、使用物理模型的意识以及与其他解题方法的影响有所了解和掌握,此外,还需要配合以其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物理教学活动,进而使得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的改善。
5 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构建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所扮演的较为重要的角色,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物理有关物理模型概念以具体模型的教学[2]。此外,还需要注重向学生们传授有关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进而有效的增强学生们建立和使用物理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模型法范文2
【关键词】物理模型 初中物理 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30-01
模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见到,它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具有很大的帮助。而物理模型就是将复杂问题转换为简单问题,通过画图形式直观表达知识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物理模型的学习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突出物理问题的重要部分,为学生清晰地建立物理图像,更直观地解决问题,让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了信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 初中物理简述
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课程的改革,物理问题研究的不断加深,学生学习物理变得困难。因此,部分学生因为物理的难度渐渐失去了兴趣,导致总体成绩不高,物理教育得不到完善,教育教学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比较难学,不能单凭死记硬背,要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不能因为物理的难度而放弃这门学科的学习。从目前初中物理的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对物理概念比较重视,还是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部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物理概念当成教学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导致学生很难理解物理概念的真正意义,从而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针对物理学科,我们要制订合适学生自己的学习计划,首先应独立做题,了解物理过程;其次应认真听讲并做好相关记录;最后应主动向别人学习。当然,仅凭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课后要针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加以复习,尤其是疑点难点,必须加深理解,这样才能学好物理,产生对物理学习的欲望。
二 物理模型的基本内涵
物理模型,就是利用图像进行疑难问题的解析,让学生很快地解决物理问题。物理模型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2)依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模型。(3)利用物理模型做出科学预言。物理模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模型与间接模型。直接模型是指通过对物理情景的描述,很快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图像。例如习题中的点、小球以及木块等作为研究对象。间接模型是指对描述的物理情景不能直观地在大脑中得以呈现,通过自身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形成的抽象图形。显而易见,间接模型和直接模型相比较,要比直接模型难得多。然而在物理教学中,大多都是以间接模型为核心,通过物理情景的描述以及学生的想象力,找出正确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等因素,针对这些抽象的事物,进行抽象的研究。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模型化能力,必须正确选择研究对象,根据题中的情景描述,清晰地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这样在物理学习中,一些疑点难点能快捷地解决,同时也降低了物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物理,产生对物理学习的求知欲,实现物理教学目标。
三 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物理学习中,不要把物理概念当成重点,要实际结合物理模型来学习。通过物理模型的学习,不仅降低了物理学习的难度,让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让疑点难点得以解决。针对一些抽象事物,我们以画图形式清晰地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不仅拓展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逻辑思维。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头脑中出现直接模型的观念,以这样的形式开展情境教学,通过观察和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或者利用简单、有趣的模型口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节有关密度的口诀可以是:实验测密度,质量比体积,等量替换法,密度就可知。通过将物理模型运用到初中物理课堂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物理,对物理学习产生热情,提高物理成绩的同时达到物理教学目的。
四 结束语
初中物理模型法范文3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差异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而高中较多的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使学生在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初中物理模型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物理模型;作用
随着苏教版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集科学性、计算性、变化性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同时还有着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但它又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用到物理这门学科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而物理模型的存在能以其形象性与具体性等特征而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物理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物理模型的应用。本文,就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与作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初识物理模型
既然物理模型对我们的教学以及学习有这么大的帮助,那么什么才是物理模型呢?物理模型分为很多种。我们接触一道题,首先是读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关于题目的模型,比如说计算题实验题还是简答题,例题的目的就是解答。解答不能够盲目地进行,我们必须对问题也进行分类,比如说是验证型还是猜想型或者探究型。了解问题的题意及目的,接下来就是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建立解题模型对解题的准确性和快速性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有了模型我们就有了针对性,就可以省去很多的无用功,这无疑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那么具体的物理模型有哪些呢?下面,笔者来做简单的阐述。
二、物理模型的作用
我们明白了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学会了如何应用物理模型,那么物理模型究竟有哪些惊人的作用呢?
(1)物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们增强自信心。与其他科目相比,物理算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许多知识都不易理解,甚至有时候会不知所云。物理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面对陌生的题目,只要我们按照模型进行,答案都能够很快浮出水面。这样从短期看帮助了同学们解题,从长远看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们要遵从事物的根本,但是更应该在遵从事物规律的基础上谋求创新,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新。模型不是固定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们向科学空白的领域发展。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物理模型可以加强学生们团结合作能力。科学的发展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艰难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就要求同学们进行合作,因为物理模型的建立就像是科学的发展,布满了荆棘。只有同学们进行协作,成功的几率才会更高。这样不仅能够建立物理模型,同时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
三、物理模型分类
初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电学、力学、光学和热学。这些题目的解题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每一类却又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总结,在总结中建立模型,提升自己。
(1)计算题中的物理模型。①某个电阻接在4V的电路上,通过它的电流是200mA,若通过它的电流为300mA时,该导体的电阻是多少?它两端的电压是多少?②把电阻R1接入电压保持不变的电路中,通过R1的电流为2A,R1消耗的功率为P1,把R1和R2并联接入该电路中,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P2,且P2=2.5P1。若把R1与R2串联后仍接入该电路中,电路中,电阻R2消耗的功率为7.2瓦,则电阻R1的阻值是多少?
上面两道例题的特点分别是:一个电阻,电路是变化的;两个电阻,电路是变化的。这类型的题目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由不变到变化。像这种问题,我们就可以建立一种新的解题模型:先解原电路,将原电路中所给信息全部挖掘出来后,进行新电路的计算,从而将问题中所需要的信息全部列出来。通过这样模型的建立,我们可以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即碰到这种题目时候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不致乱了阵脚。有的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差,他们对于电路的构造不清楚。有了模型之后,就可以帮助同学们一步一步地将题解出来,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2)实验题中的物理模型。初中物理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实验题。大家都知道,物理这门学科最早是从实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实验才是物理之本。例如:小明家买的某品牌的牛奶喝着感觉比较稀,因此他想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测量一下这种牛奶的密度,请你说说他应该怎么做?①首先明白实验原理:漂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②然后选择实验器材:刻度尺,粗细均匀的直细木棒,一段金属丝,烧杯,水,牛奶。③然后构思实验步骤:在木棒的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蜡,并在木棒的一端绕上一段金属丝做成密度计,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再找来一个足够深的容器盛水。将密度计放入盛水的容器中,使其竖直漂浮在水中,并测量出露出水面的高度h,然后利用浮力公式就可以将牛奶的密度计算出来了。
通过以上的例题,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并能够总结出做物理实验题的模型步骤。即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明白实验原理,只有懂得了道理才能进行下面的分析和计算。然后就是设计实验,以及准备试验中会用到的器材。做到这一步后,模型的部分已经基本上结束了。接下来就要看题目的要求了,只要我们按照模型的步骤进行,并且仔细阅读题目,尊重出题者的意愿,即不要答非所问,相信物理实验题将变得非常容易。
初中物理模型法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物理教学 衔接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物理课程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培养上。它表明物理课程除了知识学习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兴趣的能力,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高一新生往往对物理这门功课望而生畏,但有一些初中物理成绩并不出色的学生,到高中后却能较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这值得我们深思。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是认识的不断提高。如果物理教师从认识规律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将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感到轻松、充满乐趣。那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一与初中物理衔接教学呢?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科学抽象法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就可把汽车当作质点。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
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都是理想模型,还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等,这就要求在初中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学习这种方法的自觉性。教学中要向学生明确提出:合理假设逻辑推理验证结论是研究物理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很有帮助。这样,为高中阶段学习建立理想模型作了铺垫。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弹力的概念时,初中阶段只涉及了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也讲了压力的大小,但没有涉及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方向,那么如何使知识同化呢?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做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当学生出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现弹簧的伸长与压缩现象,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及方向,目的是用旧知识来固定新知识。最后做微小形变实验,得到只要物体之间存在着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必然会产生形变的结论,从而形成弹力的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发现、创造的过程,并把许多物理思想,如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等渗透给学生。这样教学过程既跟初中物理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轻松。
三、注重探究实验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无法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本实验,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多做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迷你实验室”,这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生对这些实验充满好奇,正是这份好奇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探索知识,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讲摩檫力这节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要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难学生之所难。面对一个问题,不要只讲“应该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想的?”,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评价,从中得到启发。通过探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四、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重要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较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学习困难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如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注意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面对实际,讲求实效,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学习衔接。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模型法范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思维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52
高中物理既要承接延续初中物理的内容,又要为学生进入大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课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了“物理思想方法”相关的具体要求,这里所提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其实就是一种“物理思维”的引导建立,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本质,同时在了解物质本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理观点和思维的理解、运用。
物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探索,而且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外部因素影响下会呈现不同的形态,物理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教师需要针对高中物理课程大纲的相关要求,并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通过合理的教学引导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一、充分认识高中物理
要想针对学生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就需要教师对进行教学的学科有一个较为细致的全面认识,找出该学科的特点,并对该学科的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把握,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以此为基础,再来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首先是对高中物理形成全新的概念。 在初中阶段虽然对物理进行了学习,但是初中物理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只要掌握了简单公式和相关的理论,即可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例如速度公式v=s/t(t是时间,v是速度,s是路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把另外两个简单推导的公式s=vt、t=s/v一起教给学生,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根据题目直接套公式即可进行解题。
然而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开始变得抽象起来,很多概念都是物理学家对事物现象的研究所得出的规律性总结,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再得出的概括性的物理定律、定则。初中物理是以点到线的延伸,而高中物理是以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延伸,所以高中物理的知识体系更为庞杂。
例如关于能的概念,动能、势能、机械能等之间是可以进行相互转化的,比方说,手机的充放电就是一个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的电能可以由发电厂得来,就火力发电厂而言,其向用户提供的电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再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借由能的转化,教师就可以把许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讲解,从而形成知识网,由此可见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更为深入和复杂。
其次是物理与数学之间的相互渗透,物理是依靠数学为基础来进行研究发展的,物理知识的建模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然后运用模型来探索出更多未知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结构单一,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要求不高;到了高中阶段,物理对数学的运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光要运用初中、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再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才能解决问题。例如速度对时间的导数等于加速度,这就要求学生对数学中导数的知识有较为熟练的掌握,这样才能对问题进行快速的解决。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时常在课堂上提到“物理模型”一词,在这里所指的“物理模型”包含了“物质模型”“状态模型”“过程模型”三种。例如物理课中力学题常出现的轻质弹簧就属于物质模型;解题中遇到的比热容和温度传递的问题就属于过程模型;同样是物理题中出现的高频知识点,气态平衡问题就属于状态模型的范畴。把相应的物理问题模型化是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
教师不光是要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首先,目前很多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经常在讲台上对学生做“无用功”。在所学知识和实际无法形成有机联系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得不到激发,学习太过于被动,只知道学习老师所教的内容,不会对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疑问。然而对物理这一学科来说,思考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学习手段,或者说是学习物理必备的一种技能。
课堂上老师对知识点都是简单讲述,很多细节并没有涉及,如果学生不进行独立思考,那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其次,很多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学生的思维相对来说较为感性,缺乏学习物理所需要的理性思维,在理解问题的时候不会把问题拆分为一个个对应的知识点,仅从字面上进行理解。例如在解决两滑块速度不一且组合移动的问题时,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分离两滑块的运动状态,什么时候该组合两滑块的运动状态。
三、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逐渐改变其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多问为什么以及学会思考问题。学生如果长期不进行思考、提问,思维就会逐渐疲软,在理解老师所讲知识的时候大打折扣,所以我们需要一边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边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的。学生会多问为什么就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方式,如果单纯的老师讲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点,那么形成的只是机械记忆,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更不用说形成清晰的脉络。
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有问题但不会表述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后续的学习,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学生能够多问为什么,那么通过老师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就会对不了解的知识进行思考、再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来越活跃,慢慢培养起良好的物理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