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年度内部审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年度内部审计范文1
关键词:媒体融合;报业;财务战略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使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目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报业未来转型发展的唯一出路。在报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财务战略已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制定适当的财务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报业财务在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预算管理存在缺陷
随着报业转型发展,预算管理的规划、沟通、协调、监控和绩效评估将在报业经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报社还没有重视起来,预算管理还存在很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管理意识淡薄,未能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二是预算目标不明确,与报社的发展战略相脱节;三是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刚性不足;四是预算管理缺乏成本意识、风险意识。
2.内部审计不能适应报业的转型发展
报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很多报社都存在内部审计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的报社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二是有的报社内部审计人员薄弱,不能满足审计工作要求;三是有的报社内部审计只是财务审计和事后审计,审计范围狭窄,只能起到查错纠弊的作用。
二、媒体融合发展中的财务战略探讨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可以将报社的未来发展目标定量化,并通过有效的配置和使用内部资源来实现目标。完善的预算管理需要有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障。
1.设立报社预算委员会。报社需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日常工作机构来进行具体工作,建议报社设立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主任由分管财务的副总担任,财务部经理担任执行主任,成员由财务、人事、经营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审核预算方案、分解预算指标、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报社党委会负责审批、下达预算方案,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2.规划报社年度经营目标。确定年度经营目标是编制预算的重要环节。一是要确定报社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报社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反应了报社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向;二是要确定报社的年度经营目标。年度经营目标是预算的“灵魂”,是报社战略目标中的短期目标,年度经营目标要与报社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3.编制年度预算。报社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以部门预算、项目预算为预算单位。首先,各部门要根据报社的战略目标制定本部门的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目标,使本部门的具体工作与报社的战略发展规划相一致;其次,各部门依照年度经营指标制定本部门的经营目标计划;再次,本部门依照年度经营目标计划,预计年度资源需求量,编制本部门的年度预算;最后,预算委员会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进行汇总形成报社的年度预算。
4.预算的执行和调整。经过报社党委会审批后的年度预算,各预算实施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将预算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并严格执行。同时,预算委员会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差距、查找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当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经营条件、经营方针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预算与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偏差时,应及时调整年度预算。
5.预算评价。报社要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评价会议,将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找出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矫正预算执行的偏差。
6.反馈预算评价结果。预算委员会要及时将预算评价结果反馈到报社党委会,编制本年度的预算评价报告,为报社的战略发展目标和明年编制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同时报社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对绩优部门进行适当的奖励,对绩差的部门进行适当的惩罚,也可以将绩效考核与工资、职务聘任、职称晋升等相挂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
随着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报社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经营业务呈多元化发展,管理的难度逐渐加大,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复杂,这就要求报社建立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
1.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是做好报社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报业经营转型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和高速发展的态势,要认识到依靠内部审计等内部治理工具才能够保证报社在经营工作中避免出现重大经济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2.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必须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2-3名专业审计人员独立开展工作,以排除不必要的干扰,顺利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否则,将无法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失去内部审计的意义。
3.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随着报业转型发展,内部审计工作面临很多新的任务和要求,只有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完成。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学习掌握与审计相关的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
公司年度内部审计范文2
[关键词]内部审计 外包 影响 假设 参考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内部审计外包的概念逐渐开始流行,发达国家一些企业为了重整组织和改造流程,逐渐将一些非核心业务或非专业领域外包。直到现在,内部审计外包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备受争论的问题。
目前研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的课题逐年增多,但是大多数是理论性的规范研究,倾向于分析内部审计外包的利与弊。但是,如果仅仅局限在内部审计外包的利弊问题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展望以适应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何研究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如何对国内外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决策做出指引和提供依据,个人认为,是关于此课题研究的重点。本文希望明确内部审计外包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为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外包作出评价标准和依据。
二、文献综述
Martin和Lavine(2000)阐述了内部审计外包的四种形式:(1)补充。通过补充,外部承包人和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一起完成短期内需大量时间或需要专门技术的工作(2)审计管理咨询。这是对原有咨询或审计项目的扩展,组织可能设立内部审计职能,也可能不设立(3)全外包。公司并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全部由外部机构提供内审职能(4)部分替代。用外部机构部分替代现有的内部审计部门,即通常所说的合作内审。
王光远和瞿曲(2005) 对内部审计外包做了述评与展望。他们对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发展做出了梳理,并从四个方面对内部审计外包问题进行了深层分析,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提出意见,作者认为应客观地分析内部审计外包问题,避免受职业利益的影响,还要考虑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不能忽视社会公开化程度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影响。最后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展望,从内部审计本质、内部审计外包解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三个方面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展望,他们认为运用实地研究来分析组织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相对实验研究或问卷调查而言,更具有重大意义。
刘斌和石恒贵(2008)选取了703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证分析,这些公司都是在2007年披露内部审计职能的。研究发现,内审资产的专用性、内审活动的开展频率、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是影响内部审计外包程度的主要因素,即内审资产的专用性越低,内审活动开展越不频繁,审计委员会未成立或未有效运作,公司越可能将内部审计外包。
Peter、Nava(2006)等人运用回归分析模型来阐述内部审计外包的决定因素,他们对99家澳大利亚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内部审计外包的决定因素,这99家公司中,54.5%是完全内置审计部门的,而另外的45.5%将部分或者全部内部审计职能外包。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本和内部审计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内部审计外包决策显著相关。研究中还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则越趋于内部审计外包,规模越小,则更适合内设审计部门。
三、研究假设
本文认为,决定企业是否适合内部审计外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公司规模、内审部门审计技术及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财务报告是否出现日后更正、年度报表的审计结果。
1.受自身认识、资源和企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存在很多瓶颈,如内部审重视不够、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内部审计审计技术和设备落后等,因此,规模较小的企业适合内审外包;因而提出:
假设1:上市公司规模越小,越适合内部审计外包。
2.内审部门审计技术及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也是影响内审外包的重要方面,如果企业的内部审计技术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审计人员素质保证不了审计的质量水平,那么,这样的企业也可以考虑内审外包;于是提出:
假设2:上市公司内审技术落后和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则适合内部审计外包。
3.笔者认为,财务报告是否频繁出现日后补充更正是对内部审计实施效果的一个衡量标准,若企业出现报表报出后日后补充更正,那么至少我们可以设想,内部审计在职能履行上有一定的不足,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因此提出:
假设3:上市公司频繁出现财务报告日后补充更正,则适合内部审计外包。
4.最后,若年度审计报表出具的是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时,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内部审计是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职能的,因此提出:
假设4: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被审计为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则适合内部审计外包。
四、结论及不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外包无法避免,而企业如何进行内部审计外包相关问题的决策,之前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给出直接的依据。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内部审计外包的认识上进行再分析,并提出了影响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4项假设,上述假设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决策虽能提供一定参考,但缺乏事实数据的支持,这是本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公司年度内部审计范文3
一、对内部审计机构管理的四种模式
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不久前对上市公司的一次调查,在收回问卷的上市公司中,有64%在董事会里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其中,又有58.8%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这个数字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进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归属于审计委员会领导,已成为主流趋势(实际上,审计委员会是一个非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为了叙述问题方便,在此将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简称为内部审计机构)。
综观国内外公司管理实践,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模式大致有四种: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总监或公司财务负责人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由公司总经理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主管。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程度不一样,其服务对象和功能作用亦不一样。
在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或公司财务负责人)主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是会计监督功能的延伸。其指导观念是专业者理财。即财务专业人员为了保证更好地实现和落实会计监督职能,组织专门的审计人员来配合。但是,在财务负责人的眼里,财务比审计更重要,审计充其量只是配合企业的财务工作。公司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要求并不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受制于财会部门的约束,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工作配合程度等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均逊色于财务会计部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操作简便,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低。其缺点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审计力量薄弱,审计范围小,仅侧重于财务审计,不能更大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无法摆脱“内部人控制”的束缚。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这种“财审合一”模式已满足不了现代公司内部控制和治理的需要,其运用范围正在不断缩小。
在内部审计机构由公司总经理(或总裁、副总裁)主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均有所提升,成为与财会部门并列的职能机构,内部审计主管的地位也与财务主管的地位相当。这种管理模式的指导观念是经营者理财,它使内部审计更接近经营管理层,并直接为总经理日常经营决策服务,可以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的作用,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监督、评价、咨询和控制职能,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目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得以发挥,审计范围广,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非常便于开展,总经理接触内部审计的机会比较多,总经理可以随时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安排和指导,内部审计在遇到困难时还可以随时向总经理汇报反映,两者之间沟通的方式多、频率高,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依然较差,“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完善,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之时,将内部审计置于总经理领导之下还是一个比较符合现实的选择。
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主管的模式,这是落实出资者理财观念的具体组织形式。由于董事会处于公司最高权力层次,作为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它能够代表出资人对公司经营全过程和经营管理层进行审计监督,甚至可以独立有效地审计控股子公司,履行对经理层的业绩评价和检查职能。在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大大增加,内部审计的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经费开支等均有了保障,工作能力和监督作用也得到加强,对公司避免或摆脱“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其有利。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审计委员会并非一个常设机构,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成员参事、议事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监督不可能有充分的保障,让主要成员远离公司经营前端的审计委员会完全领导和监督内部审计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机构,在公司经营的日常性事务工作非常繁重和复杂的情况下,必然不能及时了解公司的经营状态,显得鞭长莫及、力不从心。靠审计委员会来具体指导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会使其工作效率下降。这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协调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和公司经营管理层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在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主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它突出的是民主理财观,即企业员工要通过这种组织形式来行使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由于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它由内部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其职权主要是对公司董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监督,对公司财务进行检查,必然使内部审计机构的检查功能强化,预控功能弱化,内审人员与经营管理层的“共同语言”减少。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内部审计独立性很强,监事会独立于董事会和经理层,从理论上讲,地位是真正的超脱,从而权威性也是最高的,法律赋予了监事会财务监督和监督管理层的权利,所以在监事会领导下,内部审计对这方面的监督有充分的保障。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由于监事会属于公司高层制衡机制组成部分,而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还包括通过审计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法律对监事会赋予的权利不能覆盖内部审计的范围和职能,所以,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虽有利于对公司财务的检查和对公司管理人员的监控,但它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而是侧重于事后监督,弱化了为企业提供评价和咨询服务方面的功能,难以实现通过内部审计来达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就现实而言,监事会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层中还是一个弱势机构,监事会本身实际运行效果并不佳,让监事会来主管内部审计并不能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目的。除非改变监事会在我国目前的现状和地位,否则,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的外部性过于强化,与外部审计存在较多的职能重复。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机构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其理财观念、独立性、地位、职能、工作范围、监督作用和工作效率是不同的。如上表。就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主管之下最大;就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在总经理主管之下最高。相比较而言,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主管和监事会主管,均不利于其提高效率和发挥作用。因此,现实中将是内部审计机构设于总经理主管之下和设于董事会主管之下这两种模式的较量。孰优孰劣,难分伯仲。但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无论是国际发展趋势抑或资本市场监管层的导向,均是有利于董事会主管模式的发展。
二、对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机构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一)审计委员会制度
审计委员会是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立的、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旨在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制度起源于1940年发生在美国的迈克森·罗宾逊(mekesson&robbins)药材公司倒闭案。这桩案件使得社会大众开始关注注册会计师为何没有能够发现公司管理当局虚列存货、高估资产的行为以及许多审查程序未能尽到审计师应有的责任。由此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产生了许多质疑。194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建议“由公司的外部独立董事组成一个特殊的委员会来选择公司的审计人员,并洽谈审计范围与合约”,以此来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这个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委员会就是后来的审计委员会。从此以后,各国纷纷效仿。
我国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是近几年的事情。2002年初,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8月颁布并实施了《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二章: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第七条规定:“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应当依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备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企业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当由熟悉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等方面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应业务能力的董事组成,其中主任委员应当由外部董事担任。”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
在世界范围内,针对安然事件和其后一连串公司与中介舞弊事件引发的诚信问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2002年4月向美国国会递交了加强公司治理的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健全审计委员会工作制度的建议,报告认为:审计委员会地位和作用的巩固与增强会加强内部审计的工作力度。200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s),该法案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
(二)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2002年的美国萨班斯法案对审计委员会职责规定是:1.负责聘请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给事务所支付报酬并监督其工作;2.受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3.可以接受并处理本公司会计、内部控制或审计方面的投诉;4.有权雇用独立的法律顾问或其他咨询顾问。
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于2002年1月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责: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8月颁布的《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审议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2.监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财务信息披露;3.监督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提出有关意见;4.监督企业社会中介审计等机构的聘用、更换和报酬支付;5.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并接受有关方面的投诉;6.其他重要审计事项。
对上述法规的简单比较,美国萨班斯法案主要强调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我国则强调了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那么是不是美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职责都遵循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其实并不完全如此。美国ge公司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规定就细致得多 :
“设立审计委员会的目的是协助董事会监督公司提供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是否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称职性以及内审外审功能的完善性。
“更进一步说,审计委员会应有以下的权利和职责。
1.和管理层及独立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复审已审年度财务报表和季度财务报表。包括须应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要求和纽约交易所要求重新审议的事项。
2.和管理当局及独立审计师协商收入分配、财务信息和向分析人士及评估机构提供的收入分配准则。
3.经股东推荐,独立审计师检查公司会计账簿、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事项。审计委员会有唯一的权利和责任选择、评估并解聘独立审计机构;同样有唯一的权利批准所有的审计经费和规章。独立审计机构提供非审计服务也先要得到委员会成员批准。
4.和管理层和独立审计机构商议审计方面的问题、困难及管理层的对策;商议风险评估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包括公司主要的财务风险披示及管理层监控和减少风险的措施。
5.审核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核会计政策和一些重大的财务会计政策变化及影响公司财务报表的关键决策活动。
6.审核和批准公司内部审计的职权范围,包括(1)目的、权利和组织;(2)年度的审计计划、预算和成员的组成;(3)同时任命、更替公司内部审计的负责人。
7.和公司高层财务经理、审计经理及其他委员会认可的人选审核公司内部审计体系、财务控制体系和内部审计的结果。
8.获得和审核每年至少一次的由独立审计机构审计的正式书面报告、审计公司(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程序以及过去五年里审计公司内部质量控制的各种材料和审计公司给政府或其它部门的调查材料。审计委员会还须审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程。为评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至少每年还要审核一下独立审计师与公司的关系。
9.在公司的委托陈述中提供和公布年度审计委员会报告。
10.制定关于公司独立审计机构的雇用和再聘的政策。
11.审核和调查任何和公司管理真诚度相关的事项,包括利益的纷争和公司政策以及公司行为的标准。以上应包括定期的一般性检查和公司特殊要求的检查,与此相关,审计委员会将尽可能适当地与公司的法律顾问,公司领导及职员会晤。
至少每个季度审计委员会应单独与公司经理、公司的审计成员、独立审计机构会晤。
当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其有权保留外部专家和其他顾问。审计委员会有单独的权利批准相关费用和保留条款。
委员会在每次委员会会议之后向董事会报告建议情况,并且向董事会呈交委员会的年度业绩考评。
委员会每年至少一次检查本章程的充分性并提交任何预期的变化以得到批准。”
这样细致的职责规定,显然已经超出了中美两国相关法规规定的范围。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到底应该管多宽,恐怕也只能基于相关法规,由公司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
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的目标。”从这个定义看,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公司的目标完全一致,为的是增加企业价值、提高运作效率、控制企业风险、评价治理程序。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义则更多地突出了监督职能:“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可见,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除了监督以外,更有控制风险、改善管理、提高效率、促进实现组织目标的职责。同样,基于权威专业团体或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机构职责的界定,各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范围也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规定的。
(四)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与分工
审计委员会本身是一个非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它是董事会工作职能的延伸,其活动定位于决策层面,要对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常设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及其重要人事任免、工作计划、计划执行履行指导职责;内部审计机构是根据相关制度和工作计划,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重要岗位人员的经济责任,开展审计监督、检查评价、咨询服务的常设工作机构,其活动定位于执行层面。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谁负责,在2006年9月颁发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五十九条中规定:公司应按照本指引第十三条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定期检查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评估其执行的效果和效率,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对内部审计机构定位的要求。
事实上,内部审计机构也不能完全视同为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审计委员会的一些职责是不能够由内部审计机构来履行的。如,与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在决策方面的职责等等。同样,内部审计机构的许多活动是审计委员会管不了的。如,对基层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具体经营活动的实时监控等等。审计委员会管不了的许多活动,恰恰是经营管理层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机构来完成的。所以,对审计委员会而言,与外部审计机构、董事会秘书和内部审计机构保持工作联系,是履行其职责的必要条件;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而言,在接受审计委员会工作指导的同时,还要接受公司经营管理当局的工作安排。由常设的公司行政管理当局根据审计计划和公司日常营运需要来安排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也是落实审计委员会要求的方式。据此,西方许多企业在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上都采取了一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 。内部审计机构的这种双向负责、接受双重领导的工作模式,或许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最佳定位模式。
其理由: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地位明显增强,权威性增加。董事会和行政管理当局是企业的主要领导机构,故在其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较好地体现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该准则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该组织的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内部审计所要协助的本组织的“管理成员”,是“包括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两方面的成员的。
公司年度内部审计范文4
【关键词】内部审计;作用;发展方向
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制定了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此规范的颁布,是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加强经济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实现内部近期经济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拟结合具体实际,就内部审计的作用及发展方向等问题做些简要探讨。
一、内部审计的涵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职能有如下明确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可见,内部审计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去了解掌握具体情况,及时的发现和处理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本职工作的要求。内部审计通过经常性的调查、分析、评估和预测,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未来影响,及时向管理当局提出解决或防范的建议,或随时接受他们的咨询,可以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增加企业价值。从控制论的角度说,内部审计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监督,而是一种控制。控制包含监督,监督只是控制的一大要素和控制过程中的一项职能。所以,用控制代替监督更能准确的解释内部审计的本质。并且,这种控制是以服务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的宗旨就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不讲服务,内部审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服务意识必须贯穿于内部审计监督、评价、控制的全过程。正如内部审计协会在其的《内部审计责任书》中认为的,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检查各种业务活动以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独立评价活动,是一种通过计量和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控制。
二、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识别经营风险的作用
作为安徽电力公司下属企业--XX供电公司,2008年度采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将风险大的项目纳入年度计划,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实现经济平安。首先,审计部门在调查阶段设计了涵盖全部风险测试点的调查表,调查表设计了监督模块、重点审计环节以及认为该环节风险等级是高中低。根据各部门反馈的调查表,充分分析,统计得分,确定审计风险点,并形成审计评估报告。对热点问题及管理薄弱的环节开展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内部审计在改制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中,通过拓展审计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深入调查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现状,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结果,识别企业主要的内部控制和经营过程存在的风险,找出薄弱环节和经营不善之处,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指导和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水平。
(二)监控经营全过程的作用
XX供电公司在2006年启用合同管理系统,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合同会签,大修、技改、基建、采购等合同由基层生产部门根据生产需要将合同草本上传至合同管理系统,经过生产管理部门、纪检部门会签后,由审计部门对合同的发生事由、金额、是否招标、生产厂家的资质等进行审核,一旦发现不符合内部控制程序时,一律退回合同,审核无误后继续进行合同流转。合同管理系统让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了公司日常业务的管理,并对公司的管理过程进行监督,杜绝了公司采购等风险,对金额的审查也最大限度的节约了企业的资源。XX供电公司通过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进行初步审计、界定审计、审核评估报告和终结审计,对改制方案执行全过程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检查,全过程监控,改制分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三)评价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而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试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查账人员在进行审计时,首先要研究与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这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2007年,安徽省电力公司以《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为依据,组织公司系统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发的“内控评价体系”项目成果,通过对评价项目及内容细化,将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与市级供电公司的业务实际相结合,建立一套有安徽电力公司特色的内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07年对公司电费管理风险情况进行了内部控制评价测试,本次测试内容主要涉及电费管理业务流程、营销MIS数据的风险管理情况、抄核收的风险管理、电费资金的安全管理、发票管理以及电价执行情况。利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公司关键点进行测评,围绕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使之日趋完善,运作更加有效。规范各项业务应具有的内控标准,为全面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构建了平台。为公司及时、有效地降低经济风险,防止了公司资产的流失。
三、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审计方式,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翻阅财务账簿及相关报表,面对一年甚至几年的财务凭证及账簿报表,由于审计期间的长短及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可能做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财务收支情况有准确的评价,一般都是查错纠弊,查找财务人员账务处理是否合适,财务报表是否准确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的数据量,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转变审计思路及审计方式,这样才能对企业提供更客观准确的评价,才能实际解决管理上问题。
(一)在审计内容上,由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风险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为主发展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延伸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也不断加大,从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信息传递和管理制度的滞后以及某些方面的缺陷。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些都需要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以及咨询服务上来。内部审计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以及咨询业务方向发展。2008年安徽省电力公司在由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为主转变做了以下探索和实践:以广泛开展审计调查为切入点,推动内部审计发展。公司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开展经营风险评估,围绕企业“四重一大”(即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重要环节、重大风险、大额资金)等领域,积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2008年安徽省电力公司根据经营风险评估情况,计划内共安排了废旧物资处置管理、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电价执行、电费发票管理、县公司农维费管理及小型基建项目管理六个专项审计调查。同时根据公司领导要求,适时增加了县公司线损管理、应收电热费余额管理、营销业扩报装、关联方交易及自营工程人工费定额管理等五项调查。努力使内部审计围绕领导关注的重点、经营管理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发挥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功能。
(二)在审计方式上,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及事中审计发展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的作用将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安徽省电力公司以2006年课题研究成果《安徽省市级供电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为基础,广泛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上半年安排十七个市级供电公司集中使用该体系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共计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漏洞50个,发现可能形成小金库的源头5个,提出建议和意见101条,有效地化解了经营风险。同时还将内控评价与日常审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省公司2008年开展的届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运用内部控制评价,积极查找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点、关键点和失控点。共查找出风险环节(点)862个,其中无内控制度25个、内控制度需完善121个、内控制度有瑕疵264个(内控制度瑕疵是指内控制度未能得到不折不扣、到边到角和始终如一地执行),目前已完善和新制定的制度有123个。该改举措最大限度的规避了企业经营风险,成功实现了审计方式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控制。
(三)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方式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内部审计要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身就需要信息化。即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环境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技术方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当前,最迫切的就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的统一部署,加快SG186工程中的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可以说,内部审计信息化将是内审工作的革命性变革,是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转变的重要标志。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能不能在这场革命中掌握主动权,直接关系今后审计事业的发展”。2009年安徽省电力公司将全力推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建设。审计人员应积极参与ERP的实施,了解ERP内在结构、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等,对ERP环境下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分析,有助于将来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为顺利地开展内审工作,向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奠定基础。反之,如果内部审计没有全面深入参与信息化建设过程,等信息化实施完成后,仅面对信息化运行的数字化结果,内部审计管理职能的实现是难以想象的。
面对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担负的职责,为适应这一更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国际内审的发展趋势,以新观念、新视野、新思维,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不断前进,内部审计才能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为实现企业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智芳,张运琴.从内部审计定义的演进看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 (1)
[2]刘明朝.浅谈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知识经济.2007(11)
[3]宋义灵.强化内部审计完善企业管理--浅议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时代金融.2006(11)
公司年度内部审计范文5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查处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改善经营环境,提高决策效率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管理跨度过大,信息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等原因,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停留在被审计单位,而没有借鉴到集团公司全范围,这就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内部审计风险共享信息库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8年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09年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随后,陆续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形成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是我国借鉴COSO风险管理框架,并考虑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对于改善企业内部管控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一、传统内部审计在信息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国有大型企业系统内部大部分实行多级管理,各子公司独立开展的内部审计实行独立统计、分析、利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有形成信息共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的整合功能不明显
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将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控制活动与公司规章制度,以及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利用审计信息形成互动管理平台,审计活动多维度、多角度对公司经营管理的透视结果没有得到体现,导致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效率低下,与公司建立的审计整改机制不相适应。
2.信息共享机制建设落后
在内审工作重个体积累、轻交流共享的现象较普遍。审计任务分到各人手上后,同事之间很少与他人交流,有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同事已有的信息资料,做着重复的劳动,不能共享已掌握的审计信息资源,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及工作质量。在审计结果的报告方式上,主要以向上级机关报送为主,一般只局限于审计单位内部成为内部参阅资料,其他人员接触不到审计信息,以至同类问题其他单位或个人还会重复发生。
3.审计信息综合挖掘不够
在一个审计项目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目前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等审计文书形式,有的企业内审部门将审计资料形成审计档案后却被束之高阁,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审计取得的“纸质”资料没有转化为“电子化”数据,不利以后开展审计工作时对信息的采集、检索和利用。
二、国有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的构建
本文在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指引下,从公司内部审计角度,通过具体的审计活动,在流程制度上揭示存在的问题,建立公司典型风险信息库,为识别风险,进而为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提供依据。
(一)内部控制风险矩阵模型原理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从组织构架、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等18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规范。对于一个管理制度较完善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公司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等部委的内部控制指引存在基本对应关系,如企业制定的采购制度、研究开发制度、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等,分别和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第10号—研究与开发、第11号—工程项目相对应。
(二)内部控制风险矩阵构建
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入应用指引18个方面,并且可溯及具体违反了公司哪条或哪几条规章制度,这样将财政部指引、公司规章制度通过审计风险点进行了串接,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三)以工程项目为例说明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的构建
国有大型企业工程投资巨大,既有小型投资,也有大型基建投资等,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对于节约国家资源,盘活企业资金,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立项、招投标管理、合同确定、工程施工、工程变更、工程结算等几个主要步骤。各个阶段都存在许多风险点,这些风险点和企业内控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以及公司工程管理制度存在对应关系。(如图2)
公司审计过程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审计,对发现的每一错误或风险点,都需要对其描述,并且要对应到内部控制和控制活动,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对于公司新增风险类型,应根据风险类型管理权限,由总公司审计部门核定。
三、简历内部控制风险信息库的重要意义
建立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对加强集团公司下属各子公司、分公司等下属单位审计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防范重点风险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并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有重要作用。
(一)科学制定审计计划,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奠定基础
典型风险信息库为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编制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计划提供了支持。年度审计计划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总公司下达的年度审计任务、公司经营发展计划和管理需求、审计内容和审计实施的复杂程度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平衡有赖于内审部门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总体把握和具体认知,典型风险信息库提供了积累的知识库,将增强年度审计计划制定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且为审计目的和范围的确定、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资源分配、审计方法和程序的制定等提供依据。
按照内部控制反应的业务流程,提供审计发现问题在某一时期的集中程度和分布情况,为内部审计在公司业务流程审计上确定风险导向。将审计资源集中于公司流程管理中反映较多的问题,有利于普遍性问题的解决和推动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便于审计人员更好地识别风险,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同时为便于公司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更好地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根据风险内控矩阵模型和公司风险库的研究成果,可编制形成公司内部审计典型风险点控制指导手册。通过典型风险信息库动态输出公司风险分布状况,从而根据风险集中情况和表现特征,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改善企业控制活动,使内部控制变为可操作可实施的内容。
(二)有助于企业管理科学化
从典型风险信息库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效果是按照内控风险矩阵模型实现了审计报告的集中管理,加强了审计整改和推进了审计成果转化,为审计管理咨询服务提供了充分依据,为公司各职能部门依法经营和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了审计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发现问题或风险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控性,在过程、处理和结果中体现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充分考虑的,往往只有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制度,对于管理中发现的风险和问题,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从总体上归集和反映,并反馈到业务流程控制与制度完善中,而当内外环境改变、经营目标调整、业务流程变更情况下,更是缺乏快速的风险预警机制,对监督和控制造成影响。因此,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经营政策、制度设计时,对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防范。
(三)为审计结论的正确得出提供指引
内部审计典型风险信息库是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与财政部的内部控制指引和企业规章制度形成对应关系。当审计人员发现审计问题时可迅速地将其定性,该问题违背的是企业哪条规章制度,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哪些漏洞等。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对公司历年审计发现问题即风险点建立内部控制分级分类标准、概况公司主要控制活动及对应的相关法规与规章制度,按照风险控制内控矩阵模型,对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进行归集,形成基于审计报告的企业风险信息库,并随着审计工作的持续开展,它是一个动态建立和更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功.电力体制改革中国家电网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设计[J].财会通讯,2005,(03).
[2]许峰.电网企业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实践与思考[J].电力信息化,2011,(09).
[3]唐忠良.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价值工程[J].价值工程,2012,(27).
[4]刘兆光.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研究[J].财经界,2013,(09).
[5]张国胜.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
[6]贾宏飞.电网企业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12).
公司年度内部审计范文6
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内部审计
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该制度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起源于震惊审计界的美国迈克森。罗宾逊药材公司倒闭案。1987年,美国欺诈性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TreadwayCommission)就审计委员会问题发表了一份报告,较具体地提出了审计委员会的功能。199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与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等组织新发起成立的蓝带委员会(BlueRibbonCommittee)起草了一份《关于提高审计委员会效果的报告和建议》,全面扩展了审计委员会的功能。安然、世通等一系列财务造假案后,2002年7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Act)进一步强调了审计委员会的责任和独立性。我国的上市公司虽只有10余年的历史,但财务造假案却触目惊心,琼民源、郑百文、黎明股份、蓝田股份、银广厦等案件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公司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2002年1月7日,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下简称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究竟有何功能,现阶段如何保障其发挥应有作用?本文拟对此作详细探讨。
一、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功能
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究竟有哪些功能,自其产生之日至今,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机构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表述如下:
(一)美国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
1987年,美国欺诈性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提出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应熟悉、关注并有效地监督公司的财务报告过程和内部控制活动;(2)管理当局和审计委员会应保证内部审计师适当地参加整个财务报告过程的审计,并与注册会计师进行协调;(3)应具有足够的财力和权力来履行职责,包括进行调查和聘用外部专家的权力;(4)应就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价,监督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5)审核拟聘请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咨询计划;(6)管理当局在重大会计问题的处理上应听取审计委员会的意见等。
199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公共监督委员会提出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复核年度财务报表;(2)与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协商年度财务报表事宜;(3)从会计师事务所获取注册会计师应遵循的审计准则的信息;(4)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完整,是否与所了解的信息相一致;(5)评价财务报表是否遵循了恰当的会计准则。
1999年,蓝带委员会提出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监督财务报表,如复核年度已审财务报表、中期未审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报告;(2)保证审计质量,包括主持外部审计事务,领导与监督内部审计;(3)评价内部控制,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监督公司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2002年,萨班斯法案提出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负责聘请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给事务所支付报酬并监督其工作;(2)受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3)可以接受并处理本公司会计、内部控制或审计方面的投诉;(4)有权雇用独立的法律顾问或其他咨询顾问。为了保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萨班斯法案要求审计委员会的每一位成员应是公司董事会的成员,除其以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董事会的其他专门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外,不可以接受公司的任何咨询费、顾问费或其他报酬,也不能是公司或其任何子公司的关联人。
(二)加拿大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
1990年,加拿大证券管理局提出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复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计划;(2)检查有关重大会计政策的变更、重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关键的会计估计和判断;(3)讨论协商审计过程的重要问题;(4)检查年度财务报表,询问管理当局各年度间的重大差异;(5)检查从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处获取的管理当局声明及其对内部薄弱环节的反映和采取的对策;(6)复核所有的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公布前已审计过的和未审计财务信息;(7)检查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依据;(8)检查CFO和其他主要财务官员的聘任。
(三)证监会国际组织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
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最近提出的审计委员会在监督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方面的职责是:(1)审计委员会应作为与外部审计师沟通的首要代表机构;(2)评价注册会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是否足以完成出具审计意见所需的工作;(3)与注册会计师会谈其在审计过程中与管理当局的分歧,以及这些分歧的处理最后是否让注册会计师满意;(4)选聘或续聘注册会计师时应由审计委员会认同其独立性;(5)监督注册会计师履行非审计业务的计划和程序;(6)向股东大会报告为保证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以及非审计服务合同的内容及收费情况。
(四)我国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提出的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国家和机构对审计委员会功能的表述均不相同,但其基本功能都包括:监督财务报表,管理内部审计,负责与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审核内部控制制度等。与审计委员会制度较发达的国家比,我国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还不够全面、具体,但考虑到我国审计委员会尚处于试运行阶段,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作如此规定基本合适。我们认为关键问题是在实务中怎样发挥审计委员会的功能,而不仅仅是一纸空文。
二、如何保障审计委员会发挥应有的功能
(一)确保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证监会2001年8月16日的《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董事会成员中应有1/3以上为独立董事,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平均人数约为9.88人,独立董事应为3~4人。目前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独立董事“不独立”,现行独立董事主要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董事会或董事长聘任,独立董事的任免权掌握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手中,从而造成独立董事不够独立的现象;二是独立董事“不懂事”,很多公司聘请独立董事时过分看中其名望与社会地位,陷入“名人误区”,而不管该名人是否有空“光顾”公司。三是对独立董事没有明确的约束机制,如谁来监督独立董事的工作即不明确。四是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人数未达到法定要求,多数上市公司只有2名独立董事。如果专门委员会由3人组成,这2名独立董事便是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3个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和召集人,若专门委员会由5人以上组成,则独立董事不可能占多数。
为此我们建议:(1)成立独立董事的职业组织,制定有关独立董事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的任职标准,凡符合独立董事条件的财会、法律、经济、管理、科技界等专家人士经考试或考核加入行业协会,接受协会指导与监督。上市公司通过行业组织遴选任命独立董事。(2)强制要求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达到法定人数,确保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独立董事占多数。(3)完善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独立董事应一方面接受行业组织监督,另一方面接受证监会的监督,行业组织应规定独立董事的年工作时间,并考核其工作业绩。(4)建立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独立董事责任重大,单是审计委员会成员一职就有诸多职责,还要负责和参与提名、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事务,并对重大关联交易进行审核和发表意见,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谁来当独立董事?必须给独立董事合适的待遇使其尽职尽责工作并有能力应对风险。
(二)制定规范的审计委员会章程并保证实施
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并配备适当的成员后,还必须制定严格、规范的章程来约束审计委员会的工作。通常审计委员会章程应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人员组成。规定审计委员会成员人数及产生办法,召集人的选举办法,委员的任期年限等。审计委员会下应设置日常办事机构,配备专人负责审计委员会日常工作联络及组织会议等。(2)规定职责权限。上市公司应依据治理准则的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具体规定审计委员会在聘请注册会计师、监督内部审计、审核财务信息、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的权限和责任。(3)拟定议事程序。由审计委员会下设的日常办事机构做好审计委员会议事的前期准备,提供公司有关财务报告及其他信息披露情况、内部审计工作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约定书及相关报告、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报告等书面资料,组织召开审计委员会会议,委员对相关书面资料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报告董事会。(4)制定议事规则。确定审计委员会例会次数及时间安排、临时会议的召开程序,指定会议主持人,规定委员到会率、委员表决办法、相关人员列席会议方案,明确委员对表决结果的责任等。同时必须对审计委员会章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三)划清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在监督方面的职责
治理准则实施以前,很多上市公司由监事会担负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大多数是由主管部门“安排”的,多数监事是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缺乏会计或法律工作背景的政工、纪检、工会干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难以发挥监督作用。设立审计委员会后,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之间存在职责交叉重叠、划分不清的现象。即使治理准则本身,对两者在监督方面的职责划分也较模糊。如治理准则第59条指出监事会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对公司财务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如何监督?与内部审计是何关系?与审计委员会是何关系?没有明确规范。我们认为应由上市公司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对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在财务信息监督方面的职责进行划分,合理分工,审计委员会履行治理准则规定的职责,监事会在增强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同时,应履行审计委员会以外的监督职能,包括监督管理当局执行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议的情况、执行公司章程的情况、有无违法行为、有无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行为等,两者要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
(四)明确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审计委员会制度实质上也是内部审计,但从公司整体组织架构而言,审计委员会的地位要高于内部审计部门。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后,内部审计部门受审计委员会领导还是总经理领导或是双重领导?不少人提出内部审计应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摆脱总经理的控制。但在我国现阶段审计委员会人员不到位、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若审计委员会全权负责内部审计部门,可能会使内部审计疏于管理,更无法保障其审计效果。为此我们建议内部审计部门受审计委员会和总经理的双重领导,行政上由总经理领导,总经理负责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人事编制;业务上由审计委员会监督,审计委员会应负责:(1)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的业务测试,保证内部审计部门有足够的人员和胜任能力;(2)与总经理协商确定内部审计人员的报酬与晋升;(3)确定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权限,指导内部审计部门制定其工作计划;(4)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程序,保证其按相关准则制度进行;(5)复核内部审计报告。同时,审计委员会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成果,依赖内部审计来完成部分工作职责。
(五)切实保证由审计委员会提议选聘或改聘注册会计师
按照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须经股东大会批准,但我国的上市公司因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如国有股股东在董事会中实质上的缺位导致公司被内部人控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在股权结构中一股独大,从而使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权完全掌握在管理当局手中,被审计者变成了审计委托人,为管理当局“购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创造了条件。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坚持准则,不按公司要求出具指定意见的报告,竟被上市公司以莫须有的理由更换掉。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上市公司审计强制性轮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政策,但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比国外频繁,2002年年度报告审计有113家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指出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将受到重点监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亦对变更事务所的审计工作严格重申要求,密切关注审计变更情况,对异常情况及时给予警示和指导。在美国萨班斯法案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应实行强制性轮换,其他国家也作出积极响应的情况下,我国证监会和中注协所采取的不同政策足以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确实存在严重问题。
治理准则要求由审计委员会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这对遏制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将发挥重大作用,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独立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为此,审计委员会应履行如下职责:(1)熟悉行业组织与监管机构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要求,了解会计师事务所为保证自身独立性所采取的措施与政策;(2)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在相关行业的执业经验,考察执行本公司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检查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监控体系并与之沟通讨论;(3)了解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签定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性质、时间和范围;(4)了解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与公司管理当局的分歧,并熟知对这些分歧的处理结果;(5)定期与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谈,认真听取注册会计师提出的有关管理当局提高管理质量的建议;(6)认真审核管理当局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理由,并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沟通;(7)复核注册会计师的非审计服务并确认其收费情况;(8)定期向董事会报告为保证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为提高审计质量而采取的措施。同时应注意,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其会计关系网要比上市公司大得多,由其建议选聘的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如何保证?如果独立董事本人有“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心理,审计委员会将失去功能,甚至还有副作用。归根到底,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是发挥审计委员会功能的核心。
(六)认真审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审核的财务信息负应有责任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薄弱,管理权限失控,舞弊行为时有发生,单位和国家财产受损,给企业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带来较大的操作空间。为规范会计行为,防范经营管理风险,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和完整,财政部陆续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和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具体规范,为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供了纲领性文件。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但由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合一的现象,控股股东没有对外提供真实财务会计信息的积极动机,因此内部控制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方面的作用减弱,我国发生的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中,内部会计控制失控问题都很突出。当然,形式上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能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我们知道,安然董事会17名董事中有15名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7名成员全是独立董事,如此完善的制衡机制并没有堵住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所以,我国上市公司设立的审计委员会,应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顺利实施方面发挥切实的作用。
毫无疑问,审计委员会制度将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不解决,审计委员会的进言献策就难以生效。审计委员会不是万能的,决不能把应由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承担的责任推给审计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刘力云。审计委员会制度评述[J].审计研究,2000,(3)。
[2]张龙平。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3]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1,(10)。
[4]陈汉文,张志毅。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1)。
[5]美国萨班斯法案简介[J].学术动态与法规信息,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