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特教学校;德育管理

据新华网北京5月17日报道,我国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宽带上网用户9700万户。由此可见,互联网在我国各地、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各门学科争相占据这一互动交往平台。网络所涉及的内容除了科学技术外,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也逐步地丰富了起来,蕴涵于其中的价值思想也是多种多样。网络内容呈现出多样复杂性特征,对于普通的网络使用者来说,由于时间和地理的跨度,以及内容的信息符号化,网络交往的确是具有虚拟隐蔽性。而从网络使用者的年龄分布来看,18岁以下的用户2000年1月仅占2.4%,到2002年7月就达到了16.3%,到2006年学生用户已经达到了40%,这体现了互联网生力军年轻化的国际性趋势。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而形成的特殊性格、心理往往使他们脱离集体,自我封闭,这使得他们更加愿意通过网络来倾诉自己的烦恼,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网络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最好渠道。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理性分辨是非的能力差,而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网络使得特教学校对学生德育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特别是多样复杂的内容,多元的价值,虚拟隐蔽的交往将使特教学校的德育在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网络化时代,特教学校德育管理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网络时代的德育管理者必须对网络影响德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不是一味简单地拒绝、抵制,而是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网络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我们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按照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适时地调整学校德育方法手段,发挥学校德育管理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应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致的前提下,遵循导、督、防、诲四项原则

一、因势利导原则

由于特教学校学生理性思维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较差,思想免疫力不强,学生主体行为容易失范。因此,要求教师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发挥德育管理的主导功能,优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开展多样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而引导的关键所在是,使学生进行目的性学习、娱乐活动,提供有益的网络活动场所。为此,学校应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益学习的网站,并自觉建设形式灵活多样、轻松活泼的校园网站,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放纵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流向非法网页或沉迷于游戏等,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品德。也不是一味的禁止,导致学生的逆反,或落后于时展的步伐。

为此,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基础。首先要有网络德育意识。在网络时代,增强教师网络德育意识是搞好德育管理的关键。在网络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中,我们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党和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政策进行德育管理,保证德育管理的方向的可靠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其次,是网络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互联网得以完整体现。为此,教师必须改变工作作风,认识到学生自主性对德育管理的意义,以“人本”关怀学生方能适应网络背景下的德育。第三,教师应有一定的网络资源意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只要能主动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选择信息提供指导。

二、勤查严督原则

目前,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普遍比较高,教师除了过硬的思想素质外,同时,还必须具有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因此,提高广大教师计算机技术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熟练地操纵网络、驾御网络能及时地处理网络中所产生的问题,比如说,制作网页,设置防火墙,服务器等等。不仅保证了德育的方向性,还使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只有在教师熟练地掌握了网络的技能和技巧后,教师才能真正在网络时代起到德育管理过程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随意性,互联网有使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的一面,但是,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形成与健全孩子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他们把握道德认知能力较差、政治方向的能力和思想抵御能力不强,因此,在积极引导,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勤查严督。经常性地检查浏览历史记录,对于合理的予以鼓励;对于非法地行为应及时地教育、制止。学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使用网络的主动性也较强,易于操控。较难的是,社会中的“网吧”和家庭网络的使用控制。因此除了学校外,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起责任来,加强德育网络的有机联系。这样才能对学生网络使用真正的“勤查严督”。

转贴于 三、防微杜渐原则

“防微杜渐”原则,不是禁止学生使用互联网,而是针对学生个体多样性、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而作出必要且适当的反应。在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形下,构建相关的监控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或运用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控制信息源也是必要的。

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这要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网络技术。特教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是比较有限,而目前的特教学校学生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有时也是有心无力,对学生的说教如“过耳之风”难见成效。有人说,新时代的文盲是不识电脑网络者。因此,不仅学校教师要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家长们也要对此问题加于重视。如今,不少家长还是“电脑盲”,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管理乏力。

就如此情况而言,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在思想价值等方面保护特教学校生的义务和责任。通过编写一定的程序限制学生登录不良网站浏览不良的信息,并为他们引入科学、健康的信息软件,搭建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平台。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借助行政手段加强对社会上网吧的监控和管理,取缔非法网吧。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黑、黄、赌、毒等信息垃圾的传播。贯彻“防微杜渐”原则,真正做到德育内容上纯洁性,增强学校德育效果。

四、谆谆教诲原则

一些学生“道听途说”,或使用搜索引擎时获得的某些网站极具蛊惑性和诱惑性的信息,只要思想上稍微懈怠就容易误入歧途。为了特教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贯彻“谆谆教诲”原则。正如孔子所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在这里,贯彻“谆谆教诲”原则,应以鼓励先进为主,批评教育为辅,树立榜样模范积极引导,逐步规范网络德育。

首先,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极抵制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吸收网络文化,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这也确实是网络德育的任务之一。并且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自觉规范网上行为,杜绝网上破坏性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通过网络取得的成绩予与鼓励和表彰,以模范榜样典型促进学生健康使用网络。其次,学校也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及时地对非正常心理行为进行疏导、纠偏,以解决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隐患。长时间的上网,对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很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建立网络心理咨询站,借助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在自身努力及老师的帮助下,可以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求得心理平衡,达到医治心理疾病的效果。最后,还应提及的是,对学生的监督教育也绝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也要求家长和社会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小环境,而且还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网络时代德育管理已经引起了不少德育理论工作者和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者的关注,网络德育管理是与网络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网络德育建设的滞后,将影响着特教学校德育效果的增强。由此,亟需特教学校的德育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在认清时展的形势,加强思想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与时俱进,全面认识“网络”特征,充分贯彻“导、督、防、诲”四项原则,加强德育网络联系,保障网络时代特教学校学生沿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健康地成长发展。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范文2

Abstract: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independent moral education idea, in the analysis independent moral education idea's foundation, how discusses to act according to this idea the request perfect moral education appraisal. key word: Independent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The moral education appraises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 德育 德育评估

Key words:Independent mor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appraisal

作者简介:钟玲会,女,华东师大政治学系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64-01

主体性德育理念不仅仅是德育实施过程中所应贯彻的理念,而且在德育评估当中更应该贯彻这一理念,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的德性,检测德育的实效性,反思德育方法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主体性德育理念即在教育者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参与性、创造性等,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的教育。它是现代德育的一种理念和发展方向,体现了人本精神。主体性德育理念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育新理念,理念是一种导向,是一种灵魂,是一种保证。

德育评估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也必然贯彻主体性德育理念。德育评估是检测德育运行机制,检验德育实践效果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德育科学化,优化德育实施过程,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也是督促受教育者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忽略德育理念的贯彻,将会使德育事倍功半。[1]

以往的德育评估缺乏对主体性德育理念的贯彻,通常以他评为主,缺少学生的自评,也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德育评估方案的设计当中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造成了学生对评估的不重视和反感。而且在他评中,德育评估也往往被当作例行公事,简单地做个鉴定,写出评语或打完分数之后,向学校或有关部门提交个报告就完事。结果使评估不仅没有发挥正确的诊断与调节作用,反而削弱了评估活动的效果,甚至引起学生和评估者之间的矛盾。

德育评估是德育的一个反馈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考评对象实现德育目标。德育实施过程中哪些做的好,好在哪里;哪些做的不好,症结在哪里,应该怎样纠正、改进,这些都要靠评估来诊断。德育目标是否达到,是否需要重新调整德育目标等问题,也要靠德育评估来调节,它可以使德育目标更具有可行性,在更大程度上调动评估对象的主动性。

主体性德育理念是 21 世纪德育理念的重大转变,它弥补了传统德育过于强调社会性而忽略学生主体性的缺陷。在德育评估中树立主体性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评估指标体系中突出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学生的参与性,才能真正实现其目的;在德育评估中树立主体性理念,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明确方向,更好地找准德育工作的战略位置,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讲,能否有效地开展德育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所遵循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性德育理念对德育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德育评估中,贯彻主体性的与理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让学生参与评估体系的设计。德育评估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能够进行自主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切实地承担选择的责任。德育评估不是一个单向的由评估者考评学生的简单活动,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复杂活动。[2]因此,整个评估过程采取公开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了解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心理动态和行为、价值趋向,了解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有效的指标体系,使德育评估成为评估者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其次,评估要具有层次性,突出个性特征。主体性德育虽然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但我们还要注意到每个学生又是有着个性的,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是有差别的,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三化”社会状态使现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化。而传统德育评估方式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因此,要充分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品德发展特点,用不同的指标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塑造。在德育评估中,不能一刀切,在设计指标体系中,应根据不同年龄、专业、院系等因素设计,突出个性特征,使评估更趋合理公正。

最后,在德育评估中突出自我评价的板块。德育评估不仅仅是检验德育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寻求自我发展及自我教育的需要。[3]德育评估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以便培养他们用自己掌握的道德观念去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能力。重视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我评价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单一的评价会不仅使评价没有影响力,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不服气的抵制心理,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使评估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可以学期或学年为阶段在在整个德育评估中进行,也可以针对某一实践活动进行。如把一学年的学习生活、人生感悟、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等写成书面总结,由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评判,并与学生交流,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自我、促进自我的完善与发展。

当前,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对德育对象的规范引导,德育评估是这方面的重要环节,也是难点内容。我们必须在德育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完善德育评估,充分发挥德育对象的主体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改进德育评估的方法,发挥德育评估在德育中应有的作用,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范文3

关键词:中职;德育工作;评估

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某事物或活动做出评述和估量。所谓中职学校工作绩效评估,是指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合理的评估指标、客观的评估方法,对中职德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准确的估量和评价。研究和开展德育评估,对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省教育厅在规划“十二五”教育工作时,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创新研究”确定为“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组织了专门力量,制定了评估体系,确定了评估方法,通过了试点评估,现计划在全省中职学校逐步展开。笔者就“为什么评”“如何评” “评有什么用”三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一、中职德育评估的必要性考量

面对名目繁多、要求不一的评估,很多中职德育工作者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评?依据在哪里?有什么意义?笔者以为,中职德育评估的必要性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 落实各级相关文件精神的需要。

200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德育进行督导评估”。2009年,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要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纳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和综合评价机制”。 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更进一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把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列入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并合理确定权重。建立健全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探索开展全省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德育评估工作,促进全省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规范管理和科学发展。”上述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开展科学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

(二) 贯彻政府战略决策的需要。

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发展壮大职业教育”中,明确提出要抓实抓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四大重点工作。由此可见,开展中职德育评估,提高中职办学质量,是贯彻政府战略决策的现实需要。

(三) 提高中职办学质量的需要。

1999年至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并没有很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等原因,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中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从某种程度上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还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大规模,而是提高办学质量。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中职德育评估的基本原则“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恰恰契合这种需要。

二、中职德育评估的科学性考量

既然有必要评,那么“如何评”就是很多人关心的重点问题。一个好的评估,其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办法一定要具有可测性和可行性,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清楚明了,便于操作。

(一) 评估内容的科学性。

一是德育评估指标的科学性。我们必须将原则性、概括性、抽象性的德育总目标和大要求逐级分解和细化,使之成为具体化、行为化、可量化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就是德育评估的“指标”。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往往决定着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评估指标不仅需要在总体上符合党和国家对中职德育工作的总方针和总要求,还要符合中职德育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中职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实际,评估指标的具体指向明确。二是德育评估指标权重的科学性。每一项指标的权重,反映出它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估指标与其自身的权重系数构成了德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如果指标的权重系数偏大或偏小,都不能真正反映出指标的价值和地位,进而使整个指标体系不合理,造成德育评估的结论失真,降低评估的有效性。

目前,广东教育厅根据广东中职德育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按板块、有重点地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每项指标按重要程度设定相应的权重,并对应出相应的分值,定性定量相结合,把定性转化为定量,由定量反映定性。具体为:一级指标4个,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基础(22%)、德育实施(53%)、德育效果(15%)、德育创新与特色(10%)。二级指标19个,其中一级指标“德育基础”下设5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理念(3%)、德育机构(5%)、德育制度(4%)、德育经费(4%)、全员育人(6%);一级指标“德育实施”下设9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班主任工作(11%)、德育课程(7%)、校园文化(7%)、团委学生会工作(5%)、实习实训(4%)、心理健康教育(5%)、专题教育(4%)、宿舍管理(5%)、合力育人(5%);一级指标“德育效果”下设3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教师表现(3%)、学生表现(5%)、学校综合评价(7%);一级指标“德育创新与特色”下设2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科研(6%)、德育工作获奖(4%);三级指标共66个,其中有“设立德育专项经费”等8个必达指标。该指标体系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既务实又创新,主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重视中职德育实施过程,一级指标“德育实施”下设9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权重达53%,这反映评估取向注重中职德育过程,只有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不打扣折规范开展德育工作,才能最终保证中职德育实效,这是当下中职教育由“量变”向“质变”转变过程中的最关键的考量因素。二是重视中职德育特色,一级指标单独设置“德育创新与特色”,权重为10%。这反映“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评估取向,注重中职德育的特色化构建,做到既能整体呈现德育工作的共性,又能突出职业教育职业性特点;做到既能整体显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又能个体凸显每所中职学校的个性特色、亮点品牌;做到既能整体反映我国中职德育的共性,又能彰显广东中职德育的地方特色,突出广东先行先试的实践探索和个性化追求。三是强调了中职德育的根本,在三级指标中明确开列出8项必须指标,从德育经费、全员育人、德育课程“五落实”等强调了中职德育的基本保障,又从学生犯罪、学校公共安全、学生人身安全等强调了中职德育的基本底线。

(二) 评估方式的科学性。

一是德育评估程序的科学性。为了保证评估结果可靠性,评估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步骤进行。每一次德育评估从组织机构到具体负责人,从具体规章制度到评估时间和地点,都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评估方案不仅要科学合理,工作程序更需要严格规范,这是德育评估有效性的内在科学性要求。二是评估信息收集的科学性。信息是德育评估中最基础的要素,德育评估要科学客观,就必须避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必须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程序,科学选取有代表的评估样本,灵活运用各种评估方法,使搜集的评估信息更加全面、客观、准确。三是评估信息分析的科学性,德育是一项长期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隐性很强的工作,评估收集上来的信息,如果只有定性没有定量,就无从把握德育工作的具体水平。如果只有定量没有定性,就无从进行深度分析,给出一个具体的结论。因此必须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做到既有定性分析又能量化显示,使评估“成绩总结恰当、问题指出准确、整改指导到位”。

在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职德育工作绩效试点评估中,制定了严格的评估程序,如规定了评估组一般由5人组成,组长、副组长由省市督学、市教育局主管中职学校德育副局长、市教育局德育科长或教育专家担任,组员分别由校长(书记)或主管德育副校长(副书记)、学生科长、德育课高级教师构成。明确规定了评估采取听、查、看、测、访、议等多维方式进行,“听”是指听取学校德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分别召开接收实习实训单位和用人单位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听取对学校工作的反映和意见,随机进入课室和实训场地听课(德育课为必听课);“查”是指查阅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会议记录、领导讲话、学生管理制度、学生活动方案及活动总结及其它档案资料;“看”是指察看校容校貌、校园秩序和校园文化设施、心理咨询辅导室、学生宿舍、饭堂,观摩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或社团活动;“问”是指对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是指专访校长(书记)、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学生科长、团委书记、班主任、教师、学生、企业代表;“议”是指评估组在听、查、看、问、访的基础上,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打分,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分析评议,形成初步反馈意见。另外,在具体评估的过程中,明确“分类指导与分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兼顾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与乡镇农村职校、公办职校与民办职校等方面的差异,在指标设计和具体评估中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同时采取省级、市级分层组织评估的方法,评估结论分市德育不达标学校、市德育达标学校、市德育示范学校、省德育示范学校四个层次。

三、中职德育评估的目标性考量

明确了评估的必要性,也知道了如何去评,但评到底会起什么作用?这同样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实施中职德育工作绩效评估的终极目标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大批德技双高、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具体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 对学校而言。

1.促进规范化管理。在中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每个地区、每所职校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育模式、德育内容、德育手段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通过评估,能指导和帮助中职学校总结德育工作经验,发现存在问题,排除发展隐忧,破解发展难题,引导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迈上规范化管理台阶,夯实德育根基。

2.形成长效化机制。在当下不少职校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德育困局,究其原因,就是工作没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评估,接受评估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诊断和评定,就能帮助中职学校整改存在问题,加强工作薄弱环节,从而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建立起一套属于自身的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3.促进特色化发展。当下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与普通中学雷同、与其他中职学校雷同的一面,没有自身鲜明特色。所谓的特色化发展,就是在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上,进行的个性化操作。通过评估,在评估专家的指导下,总结成绩,发现优势,明确在今后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突出个性,打造品牌,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 对学生而言。

1.促进健康成长。通过评估,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养成社会公德、文明行为和职业道德,成为德技双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促进毕业就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过硬职业技能的中职毕业生无疑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通过评估,可促进中职学校整体德育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的德性成长和专业成才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培育学生的可持续能力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从而促进学生顺利毕业就业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三) 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

1.摸清德育现状。通过评估,检查各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国全省中职德育工作会议和相关文件精神的真实情况,客观、全面、真实地掌握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况和质量,为教育厅以及其他政府工作部门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的工作决策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和素材。

2.浓郁德育氛围。通过评估,及时向教育部门、其他相关政府工作部门、社会公众、中职学校提供中职德育的客观实况,让社会各方了解中职德育,关心中职德育,从而浓郁中职德育氛围,形成中职德育合力,促进中职德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3.建立监测体系。通过评估,逐步建立起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时管理。如及时公开公布评估结果,畅通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区组织、企业等多方监督渠道,实施中职德育工作的动态管理,建立中职德育工作动态绩效评估等,从而全面提升广东中职德育工作水平,提高广东中职学校办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范文4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调整和充实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我们必须要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突出创新教育。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教育。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军训活动,通过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等社会成员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使他们亲身体验,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要特别重视加强我国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以及传统美德教育,以期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尚情操和公正纯洁的灵魂。要通过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善于应变的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打下基础。要发扬优良校风,加强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得在“教化、养成、示范”诸方面,以强大的人文精神去有力地规范与熏陶学生,使之能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关注环境意识教育。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保扩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美化绿化活动,自觉承担植树义务,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化美化成果。

(5)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要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使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具备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具有独立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要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与环境协调一致,关心理解他人,与人相处关系和谐。

四、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评价体系,保证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利于以课程改革促进德育评价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的德育领域,优化学校的德育效果,有利于调动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迸发工作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扬个性特点,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家庭调动社会参与德育评价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参与德育评价的良好局面。

(1)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就评价的学段而言,要构建小学各年级、初中各年级、高中(中职)各年级的相互衔接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就评价范围而言,要构建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品德评价等方面相互联系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就评价内容而言,要构建评价德育条件、评价德育过程、评价德育效果等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就评价主体而言,要构建学生自评、学生群体互评、家长助评、教师导评、学校领导审核考评等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范文5

【关键词】 体育教学;有效性;道德性;原则;途径

体育教学有效性,所谓“有效”, 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在身体素质、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可表现为身体健康的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以及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习得等。为了实施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好课前的有效准备、课堂的有效组织和课后的有效练习等诸多环节。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执教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后,有人问他这堂课备课用了多少时间,他幽默的回答道:“你是问写教案所用的时间呢?还是问为上好这堂课所准备的时间呢?如果是问前者,我只用不到15分钟的时间写教案;如果是问后者,我几乎花去了过去的所有时间做准备。”精彩课堂来自精心准备。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1)目标的有效:教学目标要定位准确,清晰、简明。(2)内容的有效:教学内容要适量、适度。如《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明确规定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必学、限学和自选内容,各类内容的课时比重在水平一至水平四阶段都有明确要求。(3)教法的有效:教学方法要体现灵活、恰当。也就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体育课堂的有效组织,既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又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便捷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这一环节,要做到:常规组织要贯彻落实。教学组织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示范面的选择及运用,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热情。内容组织要重、难点突出。语言组织要准确、简练。时间组织要恰到好处。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完整,衔接流畅,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

三、课后的有效评价

课后评价应该围绕两个主体展开:教师和学生。教师层面,课后要客观及时地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达成,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学重、难点界定是否正确、突出,教法、学法运用是否得当、灵活,练习密度的安排是否恰当,运动负荷的把握是否适中等。学生层面,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要把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课堂学习评定的范围,重视过程性评价,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教得生动,学得主动”,真正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体育教学的道德性,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和规则要求,创设教学情境,发扬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或者德育渗透。通过道德性教学,使学生尊重自己,关爱他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体育教学的道德性是通过德育来一步步实施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效果,学生更易领会和接受。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

2.内化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体育教师要善于洞悉和启迪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他们去探索和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他们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

3.差异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思想认识、教育程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将德育所包涵的各项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以促使全体学生德育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1.结合教学,介绍我国体育发展史、体育文化和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纪律教育、挫折教育和审美情趣培养。比如学习篮球、足球、排球、合作跑等项目,教师要在讲技、战术配合时,特别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集体主义的精髓和团结协作的力量。如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应很好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如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体育比赛都是通过规则的约束,才富有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在组织教学比赛时,教师严格执法,让学生认识到犯规就会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犯规将会造成被罚下,失去竞争的机会,就此教师应顺势提醒学生纪律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职责。如舞蹈、韵律操、健美操教学时,体育教师应把握住美的瞬间,让学生去观察和感受。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追求美是生活的需要,并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范文6

【关键词】技工教育 法制教育 法制课程建设

一、技工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成因分析

1、社会与学校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国务院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略。在发展的大前提下,技工学校的德育工作方向、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学生违规违纪司空见惯,社会犯罪年轻化也已成不争的事实。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德育教育作为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同时技工学校由于生源整体素质较差的特点,其法制教育更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处于:“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时可不要”的尴尬地位,相关的精神只停留于传达,而得不到贯彻落实。

2、法制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教育教学方法不当

技工学校法制教育一般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著的《法律基础知识》,教材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通用性强。但却不大适用于技校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所以对于行政法、刑法种类、处罚种类、让刚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感到很遥远,所以不想认真学习,他们关心的象经济、财务等行业规范却学不到。在教法上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以书教生”的空洞说教,由于缺乏法律专业培训,在专业术语讲解上很容易产生偏差,无法与学生产生教学共鸣,这势必造成课堂纪律松散、教学效果不佳的后果,中职学校法制教育自然就得不到贯彻落实,落个“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时可不要”的尴尬地位。

3、法制教育的机构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

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相应的机构和能开展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持这项工程的建设。目前大多数中职校还没有法制教育机构,法制教育缺乏领导组织机构,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具体目标、计划安排,“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致使一些中职校的法制教育只是流于一般的号召,或作为解决某些突发事件的临时措施。大多由德育课教师兼职,多数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缺乏法律专业培训,因而法制教育往往是“与己无关”。在经费投入上,中职校有限的经费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之需,法制教育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经费保障,因而难以有效开展。

二、加强技工学校法制教育的途径

1、完善法制教学工作,教学应当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首先,技工学校对法制基础课的性质应该予以明确定位,把法制教育纳入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有计划地制定教学目标,逐步建立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其次,法制教学过程中应当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应充当引导角色,尽量避免以讲授为主,降低法制教育理论知识的难度,让学生分析生活中最常见或自己身边的事例。如讲授民法中的物权时,没有必要详细分析物权的性质、特征等,学生听到这些理论较强的内容会感觉很枯燥,我们只需要举身边实例让他们对物权有所理解即可;再如,法律课中有很多都是讲法条的,如果只是照着法条讲,学生也难以接受。再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借鉴有些中职学校的做法,设立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明确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职责,建立法制副校长培训和考核制度。

2、要重视和加快学校法制师资队伍的建设。

法制教育课内容多数包含在德育课、政治课中,法制教育课教师基本上是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解释法律知识准确程度不高的问题,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另外,法制教育也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上,不能使学生形成与法律规范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不能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行为,不能使学生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守法的行为习惯,收到预防犯罪的效果,反而让一部分学生由于了解法律规定而钻法律的空子,心怀侥幸,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实施法律教育,要配备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法制教育除要求教师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质,其中包括教师的创造意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判断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诊断学生心理状态的能力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状态调节的能力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他自身的特点,作为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要能够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活动。学校也要重视法制教育专门师资的引进和培养,以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