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范文1

一、更新观念、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关于创造性的研究

树立这种观念,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实验、操作,还是记忆、理解、思维,时时都有创造的火花闪现,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处处都有创造的行为表现,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

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具有创造学习潜能的初中学生有良好行为。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力发展不平衡,知识面和思维不开阔。一贯演绎的思维训练方式占主导地位。在学习体验中给学生带来的新意甚少,学生与丰富物理现象和事实相互直接作用的机会少,许多知识,不是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建构,去整合。学生学物理往往只是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到试卷上的试题,解题成了学习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当今社会,信息传递之快捷,信息内容之丰富。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叚和新技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学生提出“怪”问,教师也不要有责怪之意。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决不能以问题简单、幼稚,甚至是不可能的,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老师要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建,和学生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三、改进物理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

改进物理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以知识的掌握为评价标准:评价目标上以知识为核心;评价方法上以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达成为量化标准;评价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准确性;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则是以分数第一,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因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物理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陈旧的教学评价,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能力培养的要求及评价。

学习要有创造性,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创造性人才的突出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遵循创造性思维的两条原则,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是科学家的创造思维逻辑,我们要用科学家的逻辑,接受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和行为。

四、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际能力

初中物理学习,没有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的考核、考查都是在试卷上进行,应当建立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核、考查的评价制度,实验操作成绩按适当比例计入总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多做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小实验。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建构知识。

物理实践活动,应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实践活动时,要避免规定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发现新现象,新问题,触动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的收获可多可少,应重在参与。只要学生参与,都应该给予鼓励。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用结合,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内容物理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内容,给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探究规律、定律的研究和发现,应注重前人创造思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启迪。让学生经常思考前人、科学家、发明家他们是怎么想到的,他们解决问题方法是什么,如果是我,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我们不仅要看到科学家成功的结果,还要更多地应了解他们探究的过程,成功的历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创造性教育的内容、题材不少。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范文2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性;认识;改进;促进

罗杰斯认为,“创造过程是与生产新有产物联系的具有个人独特的活动过程。”这一说法肯定了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中、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创造能力,当然更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

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和新技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学生提出“怪”问,教师也不要有责怪之意。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决不能以问题简单、幼稚,甚至是不可能的,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老师要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建,和学生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例如初中讲了发电机、电动机原理,总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用发电机给电动机供电,电动机又带动发电机,这样总会有电发出,电动机也会不停地转动。也有学生提出水能发电,电能带抽水机,抽水机可以抽水,抽到高处的水又可以发电,这样利用水的循环总能发电。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答案虽然是否定的,但学生在学习中能产生这种联想,包含有一种创新意识,应得到肯定。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学习要有创造性,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创造性人才的突出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遵循创造性思维的两条原则,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是科学家的创造思维逻辑,我们要用科学家的逻辑,接受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和行为。

三、重视实践活动

多年来,初中物理学习,没有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的考核、考查都是在试卷上进行,应当建立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核、考查的评价制度,实验操作成绩按适当比例计入总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多做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小实验。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建构知识。

物理实践活动,应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实践活动时,要避免规定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发现新现象,新问题,触动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的收获可多可少,应重在参与。只要学生参与,都应该给予鼓励。

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用结合,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期中的创造教育内容

物理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内容,给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探究规律、定律的研究和发现,应注重前人创造思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启迪。让学生经常思考前人、科学家、发明家他们是怎么想到的,他们解决问题方法是什么,如果是我,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我们不仅要看到科学家成功的结果,还要更多地应了解他们探究的过程,成功的历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创造性教育的内容、题材不少。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范文3

物理学习错误思维

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是本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或是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

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又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

二、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又往往不自觉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

三、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如一半以上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初中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如回答直流发电机与交流发电机在主要结构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先直接回答直流发电机的特点以后,再回答交流发电机的特点,而不去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同样,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如压力和压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构效率,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等。

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嵌塞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乎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人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斜与中看到你的大斜是两回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134”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前言:与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一份学案、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训练)和四个模块(“学”即问题导学、“展”即探究展示、“点”即精讲点评、“练”即有效训练)构成的“13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高效”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保持生动、宽松、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又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潜能,养成积极获取知识、掌握规律的良好学习习惯的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本文中,我们以《浮力》这章的教学内容为例,与传统教学模式做对比分析。

1.教学理念尊重学生探寻物理规律的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中,尊从了以实验推导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理念。《浮力》是力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进而揭示物质世界相互作用规律。“134”教学模式在学案的设计中,增加物理学史知识的阅读内容,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向前延伸,通过“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感觉到物理学外延等于生活,物理学规律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2.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浮力》这章内容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层面,即: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了解并能够解释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4”教学模式着重强化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现象,用物理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把《浮力》放到力学的大背景中,理解浮力的实质及其与压力、压强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规律如何来源于生活、如何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如何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学生“探寻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3.教学程序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特点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浮力》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通过设计实验增强思维缜密性,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等。

“134”教学模式更多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扮演主导的角色。例如:

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

(1)学生分组作出猜想,并阐述猜想的依据;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浮力作用”的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3)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后,确定探究实验方案;

(4)从实验中学生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结论。

4.教学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和功能,多元化培养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采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等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在“134”教学模式中,至少提前一天把一份学案(师生共用)发到学生手中,将课堂向前延伸,让学生先入为主。

发挥“问题导学”的作用,例如:

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主总结浮力概念:

把苹果、番茄放入水中,放飞氢气球,观察它们的运动状态;将大皮球按入水中,感受按压皮球费力的感觉。

发挥“探究展示”的作用,例如:

(1)通过观察和体验,探究浮力的方向:

观察水槽倾斜时水中系住乒乓球的细线方向,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被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的测量方案。

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介绍“溢水等积”的思想,引出新器材溢水杯,介绍其使用方法。结合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大小的关系,并设计出实验数据表格。

发挥“精讲点评”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对应关系,联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加深对静止状态的物体受力平衡及二力合成的理解,为以后静力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发挥“有效训练”的作用,有针对性的精选习题,注重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主体方面体现教师和学生在不同课堂教学阶段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然而依然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成为课堂的主人。“134”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维导向,充分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中。

5.1课前教师统筹规划,学生先入为主。通过导学案把学生的思维提前引入课堂。把《浮力》的教学内容放到物理学发展的长河中,放到力学知识结构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现象蕴含着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规律,学习了解这些规律,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5.2课中教师点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以《浮力》这部分内容为例,它不是孤立存在于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重视学情分析,即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见过什么,也就时我们平时所说的备课中的“备学生”。把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感性认知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5.3课后教师总结反馈,学生形成系统。结合有效、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总结收获、查找不足,总结方法,举一反三。让学生水到渠成、形成完整、连续的知识体系。

结语:“134”课堂教学模式着重体现了物理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思维成长锻炼的过程。所以物理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承载着传授科学知识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本领、学习能力。探索科学、高效、符合教与学规律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范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造性思维;兴趣

一、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正是因为有了创新,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躯体,民族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行。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开拓认识新领域,开创认识新成果的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一般会表现为首先发明新技术、形成新的观念,然后提出新的方案和决策,最后创建成一门新理论。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急需创造型、创新型和探究型人才。因此,在知识信息、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便成了教师的重要任务。特别是物理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应该怎么做呢?

二、初中物理教学对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重要性

(1)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可以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物理有三个特点:其一,物理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其二,富有逻辑性地解释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物理规律,客观性地反映了世界;其三,通过一定的规律,论证了事物之间的必要联系与关系。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他们逐渐获得了对规律的认知,也就是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更有利于探索物理世界。

(2)建立了规律性的思维方式,体验到物理美的所在。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经过笔者归纳总结,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仔细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第二,通过一定数量的实验数据与必要的数学处理方法得出一定的结论,例如,光的反射定律、力矩的平衡条件等;第三,通过各种实验得出结论,或者是在分析前人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经过分析与总结得出结论,例如牛顿定律、焦耳定律、欧姆定律以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思维得到一定训练,由此模糊(初中生年龄较小,在理解上有一定限制)地感受到了物理中处处存在的哲学——规律。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满足主体需要并合乎客观规律,学生在无形中也会感受到物理之美:“对称、简洁、和谐、多样统一”,为以后实现创造性思维有开拓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初中物理日常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对策

(1)启迪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一个人对陌生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基础条件。一个人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就不太可能去发掘事物中存在的美。与此相反,当一个人对事物有极大兴趣,甚至达到了迷恋的程度,则更有利于创新,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亦是如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和兴趣,并由此产生对物理课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分子”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为学生展示了以下实验:准备一根大约一米左右的密封玻璃管、一个注射器、一瓶酒精、一杯红色的水、一个橡皮塞,最后是一根细铁丝。我用注射器在玻璃管中首先注入一半红色的水,然后又注满酒精,用橡皮塞塞紧。做完这一切后,我把玻璃管反复颠倒,摇晃。结果,学生惊奇地发现,玻璃管中混合液体的体积变小了。所以,学生会立即结合有关知识进行思考,通过我的引导,他们最后深刻理解了“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含义。

(2)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实验过程的研究。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一些很重要的章节,所得出的结论都需要通过实验的手段加以解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平台。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干扰,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轻视实验,甚至只是口头上演示实验。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改变物理实验教学的观念,改变过去以验证为主的实验,改变以往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不良习惯。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材料和用品,要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用品,探索不一样的实验步骤,同时,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或许一次偶然,就会发现物理世界的一个未知之谜。这样,会使同学们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利用课余时间,大量查阅资料,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材料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因教学任务过重,很多教师无法将大量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物理知识也较少。因此,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坚持适度性和合理性,不能贪图急于求成,要学会结合现代传媒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例如,在教授电的基本原理的时候,为了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出电的基本原理,可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可采用高清晰的3D动画形式,采用趣味的方式,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物理场景,将物理实验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对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学生对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学生上课进行讨论是必要的。一方面,当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以为学生上课搞小动作,因而进行责备,这样会逐渐让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一定要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并且鼓励学生学会质疑,这样更有利于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讲课中一定要注意细节,善于引导,善于鼓励,为学生提供有效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创造性思维真正成为鼓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傅忠.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7(33).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范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170-01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初中物理教学立足于学生认知的主动建构,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因而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是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寻求物理规律并应用于实际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高,具体的作用有:

1、有利于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在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时,必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加工活动。这个过程,是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思维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往往能反映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存在的思维误区,这就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时的困惑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提供帮助。

2、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在课堂上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物理知识,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发展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以后获取更多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4、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智慧,大胆想象,发展逆向思维的能力,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1、把握培养问题意识的正确时机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教学表面的“创新”而进行问题讨论,要注意培养问题意识培养的时机。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即可展开讨论;在小范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带到较大范围内进行讨论;学生不易发现而又值得研究的问题需要教师适当铺垫,分层次地引导思考和质疑。教师要努力避免在学生充分思考之前过早地主动发问、超前解答。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不同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时机也不同,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体验与把握。

2、营造宽松和谐的提问环境

目前,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还普遍习惯于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来学习。因此,物理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去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要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去发现、去研究。要通过师生互动,从问题出发,充分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参与者、帮助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要给学生造成自己是真理的化身、是知识权威的感觉,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合理性,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强硬地纠正。宽松和谐的问题环境能保持学生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心和热情,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3、倡导多向提问,鼓励发散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必定是一个有利于发展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还可以多人参与,集思广益,互相补充,互相启发,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让学生内在潜能充分展现,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多向提问、多向思考、多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