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范文1

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并不等同于化学反应中热量的释放与吸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以不同的能量形式呈现,如热、光的释放和吸收,电能、电磁波的释放和吸收等。许多化学反应伴随有热量的放出和吸收,在这些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也不一定全都以热量的形式呈现。注意帮助学生区分吸热反应与需要加热引发的化学反应。认识可逆反应的正反应和逆反应在能量变化上的区别。不要求学习热效应、燃烧热、中和热、焓变等概念。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中热量的计算时,不涉及盖斯定律的内容。教材通过“你知道吗”栏目,让学生交流和讨论,利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质能量转化四处可见、形式多样。在探讨化学反应放热、吸热本质时,要使学生明确三点:1.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2.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守恒;3.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引导学生从能量变化的高度来学习节内容。

【学习目标】

1、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质;

3、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

【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

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阅读、教师归纳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1、化学反应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分可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化学反应按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3、化学反应按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4、化学反应按是否有热量的放出和吸收可分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引导阅读〗课本32页

〖提问〗“你知道吗?”

〖板书并讲解〗一、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1)都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发生。

(2)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化学反应的本质(实质)

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指导阅读〗课本33页活动与探究

3、化学反应按热量的变化分类

(1)概念

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2)分类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补充讲解〗化学反应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成键时放出的能量

〖练习一〗判断下列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C(s)+CO2(g)2CO(g)

Ba(OH)28H2O(s)+2NH4Cl(s)=BaCl2(aq)+2NH3(g)+10H2O(l)

Zn+H2SO4=ZnSO4+H2

C(s)+H2O(g)CO(g)+H2(g)

〖板书〗4、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a、所有燃烧反应;b、酸碱中和反应;c、金属与酸生成气体的反应;d、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2)吸热反应:

a、C(s)+CO2(g)2CO(g);

b、Ba(OH)28H2O(s)+2NH4Cl(s)=BaCl2(aq)+2NH3(g)+10H2O(l)

c、C(s)+H2O(g)CO(g)+H2(g)

d、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练习〗关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除了热量外,还可以是光能、电能等

C、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也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指导练习〗课本33页“问题解决”

〖总结〗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化学能与热能及其能量的相互转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服务。化学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中必将起带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平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关心、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从而深切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作业〗预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完成巩固练习

【教后感】

①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和设计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范文2

一、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材地位

化学反应限度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

2.教学对象分析

在必修1中对可逆反应已有介绍,但对于大部分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都有反应限度,学生接受还有困难.

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可逆反应的概念,了解可逆反应的基本特征.

②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平衡状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帮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②利用图形分析体会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可逆反应.

3.教学难点

(1)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

(2)通过图形分析了解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4.教学过程

【设疑】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

设计意图:从工业生产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情境导入】回忆钠与水、氯气溶于水的反应现象,书写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识建立新知识体系.

【总结】很多反应都像氯气和水反应一样,是有限度的.

【活动与探究】氯化铁溶液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实验1:向碘化钾溶液中加氯化铁溶液.

实验2:在反应1的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实验3:取2的上层清液,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设问】实物投影展示不同学习小组实验现象的差异,为什么实验3的颜色深浅会不同呢?

【追问1】试剂量加的多了颜色会加深,说明什么呢?

【追问2】化学反应限度是孤立的吗?

【总结】化学反应到达限度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产生思维碰撞,激发探索热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认识.

【板书】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反应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可逆反应方程式的连接号: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可逆反应?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把3 mol氢气和1 mol氮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反应能够得到2 mol氨气吗?

【总结】3.可逆反应的特征:

(1)反应有一定限度.

(2)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总结可逆反应,培养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设计对应练习,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议一议】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是否就意味着反应停止了呢?

【交流与讨论】

(1)反应开始时,C(反应物)和C(生成物)哪个大?v(正)和v(逆)哪个大?

(2)反应进行时,C(反应物)和C(生成物)如何变化?v(正)和v(逆)怎样变化?

(3)反应进行到什么时候会“停止”?C(反应物)和C(生成物)如何变化?

(4)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设计意图:速率与时间的动态变化图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板书】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到一定程度,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讲述】化学平衡不是停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板书】2.化学平衡的特征:

①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②前提条件:一定条件

③内在本质: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零

④外在特征: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规范知识体系.

【思考】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

【学生回答】高炉炼铁是一个可逆反应,一旦达到平衡,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含量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使知识得到升华,培养学生化学严谨性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作业】1.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事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2.如果你是一家合成氨工厂的厂长,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结合本节所学回答)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巩固本节知识,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后反思

《化学反应限度》在必修阶段的学习要求较低,能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即可.学生学习过后常有这样的想法――“化学反应限度有什么用?”,因此,我们采用生产中的例子,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解决“工程师设想”的问题,感受到学习的收获.

在现行高考模式下,化学学科的学习时间被大大压缩,化学教师更应该立足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把“活动与探究”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会从观察中获取信息,从思考中发现问题,从合作讨论中获取知识.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较容易得出“化学反应存在限度”这个结论.将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究地热情.为什么氯化铁溶液的用量是5~6滴?两种反应物的用量能否颠倒?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品质,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严谨性.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中考化学 信息题

中考信息题是中考命题的亮点,它涉及的信息包括初中教材全部内容和高中教材的部分内容。也可以涉及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与化学有关的重要事件或新闻报道等。它的特点是情景真实、新颖,起点高,落点低,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以沈阳市2016年中考化学试卷第17题进行分析。

原题:根据表中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表中内容: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2)物质可以按照一定规律发生转化,请按要求各写出一个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H4)2SO4是农业上常用的铵态氮肥,在实验室检验其为铵态氮肥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H2S + SO2 = 3S + 2H2O,反应前后硫元素化合价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

(5)在实验室中,可用热的碱液除去试管内壁上附着的硫,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S + ___ NaOH = ___Na2SO3 + ___ ______ + __H2O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范文4

一、直观导入概念,引导学生感知概念

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需要从对具体物质和现象的感知开始,然后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实验或推理或观察,再逐步抽象出具体事物和现象中所共有的本质特点,最后以概念性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故而,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就需根据学生的实际而结合化学现象、化学的实验、实物、模型等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概念,进而进入到概念的本质特点探究过程中

首先,可结合生活实际而引入概念如在“分子”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拿起一瓶空气清洗剂喷向空中,问学生们闻到了什么气味?为什么会闻到?此时教师再补充,我们之所以闻到香味是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分子进入到了我们的鼻孔中而让我们感觉到了香味接着又举出糖溶于水、洗过的衣服经过晾晒后变干的例子,从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概念其次,要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引入概念如在“元素”的教学中,教师以复习电解水的实验引入,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二氧化硫、二氧化钛、氧化铝等),从而得出“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再引导学生分析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从而引入概念最后,要注重通过实验来引入概念如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教学中,教师以最直观的把纸撕碎和纸燃烧实验来引导学生对比,从而引出概念

当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化学概念之间有一定区别,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甄别选用如在物质分类上NaCl是盐,学生易于理解而Na2CO3俗名纯碱,纯碱虽具有较强的碱性,但它是盐不是碱食盐、纯碱是生活概念,在物质分类上归属盐类是科学概念

二、合作探究概念,理解概念内涵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外延指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在化学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因对概念的本质把握不当,常常混淆了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如元素和单质,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基本微粒是原子;单质是物质,微观上看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纯净物,宏观上看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教学中必须抓住概念的这种本质区别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对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概念的涵义如“分子”的概念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中“保持”就不能理解为“组成”;又如酸的概念是“溶于水时离解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全部” 是关键,如化合物如NaSO4,它在水溶液中既有阳离子+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异同如,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它们的联系点是判断依据都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多少,不同点是分解反应是“一变多”,而化合反应是“多变一” 原子与分子间区别: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而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可分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概念的共性、特性、联系和差别,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三、初步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掌握概念

学生在掌握了概念的特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概念来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应用中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遵循新课程标准,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初中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缺乏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锻炼与培养,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同时,由于部分化学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打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初中生对化学课堂感到厌烦。在新时期,初中化学教师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有效的改革,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激发初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模式。下面,笔者将主要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希望给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化学学习氛围,让初中生在化学课堂既能够学到知识,又能够收获到快乐。同时,教师还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对初中化学的重视程度,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真正实现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比如,在讲初中化学“氧气”时,这节内容主要包括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两部分,在教课时需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初中生认识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因此,我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和尝试,首先向初中生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给学生演示和观看电子课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这样可以让初中生感受到化学是有趣的,能够自主的投入到化学学习中。然后,我让学生去探究总结,得出氧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再详细讲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进而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在讲台桌面上摆上没有标签的两瓶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并提问学生如何区别。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化学知识的多元化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初中教学中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真正实现了化学教学的目标。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拓宽教学范围,促进化学知识的延伸,另一方面还能够彰显时代特色,打造现代化的化学课堂。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要把握好度,切记夸大多媒体的作用,根据实际学情选择教学方案,以全面提高初中生的化学素养。比如在讲初中化学“爱护水资源”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还让学生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对此,在新课导入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我国的各大水系和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等,让学生对水资源有深刻的认识。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要喝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这时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互动,有的说水可以解渴,有的说水可以用来灌溉,有的说水可以做饭,还有的说水可以洗衣服,等等。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的答案符合实际即可。

三、结合初中生日常生活,注重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学生的生活具有指导作用。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必须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具有生活化的课堂,提高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鼓励初中生自主实验,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化学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还要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做铺垫,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在讲“燃烧和灭火”时,教学重点是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学难点是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因此,我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利用燃烧的反应已有几十万年了。你知道燃烧的条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然后,我会跟学生一起进行燃烧的实验,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让学生回忆“烧不坏手帕”实验,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接下来,我会给学生讲解一些生活化的知识:燃烧的现象有利有弊,当我们方法不当时就会造成火灾,所以我们要学会灭火的技能。那么,哪些方法可以灭火呢?这样的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对学生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学生的化学基础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组成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关键。良好的化学课堂练习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化学基础,还能够优化师生关系,提高初中生对化学的喜爱程度。在设计化学练习时需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过难会打击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初中生的思维发散。如果问题太简单会让初中生不重视,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我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会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改进,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练习内容,面向全体初中生,促进初中生共同进步。比如讲完初中化学“溶解度”,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堂练习题。对于化学上等生,我给他们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和逻辑性的问题,如:25℃时,5克水最多能溶解物质A2克;20℃时,25克水最多能溶解物质B10克。如果在24℃的相同温度下,A与B的溶解度(SA和SB)的关系是什么?对于化学下等生,我给他们选择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做法能够改变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总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才能够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达到统筹兼顾、学以致用、寓教于乐的目标。

作者:刘燕霞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城关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范文6

例1.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

答案:水的电离H2OH++OH-是一个吸热反应。室温时,纯水中[H+]=[OH-]=10-7摩/升,因而pH=-1g[H+]=7.但温度升高到80℃时,水的电离度增大,[H+]和[H-]均大于10-7摩/升,故pH=-lg[H+]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易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往往错误认为在任何温度下纯水的pH值都是7.80℃时,纯水的pH值虽小于7,但仍是中性的,[H+]=[OH-],这是不以温度升降而改变的。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度增大,80℃时,水中[H+]和[OH-]均大于10-7摩/升,故纯水的pH值小于7.答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着重要求回答:为什么".不少学生仅回答"因为[H+]>10-7",这只是pH

例2.当化学反应PCl5(气)≒PCl3(气)+Cl2(气)处于平衡状态时,向其中加入一种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平衡发生移动,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状态时是否会增加?请说明理由。

答案: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

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

例3.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摩/升和0.1摩/升,则甲、乙两瓶氧水中[OH-]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说明理由。

答案: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应小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