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辩论的真正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辩论的真正意义范文1
关键词:湿疹;中医体质;皮肤病辨证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13-03
湿疹类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复杂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皮疹多样性、对称发作、渗出倾向、剧烈瘙痒等特点,常容易复发,病程迁延。湿疹在皮肤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约占全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58.53%[1]。近年来湿疹发病率正逐步呈上升趋势。由于湿疹皮疹瘙痒剧烈,急性期有较明显的渗出倾向,慢性反复发作使皮肤干燥、粗糙、苔藓样变,不但影响美观,而且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本类疾病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认为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但病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虽然,近年来湿疹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在遗传学、免疫学、超抗原、细胞因子等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是仍然缺乏特异性和针对性,不能真正、全面、完整地揭示其本质。目前湿疹的西医治疗无特效药物,大多为对症治疗,西药虽然能较快缓解症状,但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易复发,不良反应较多,也不能改变患者变态反应体质。而中药具有西药无法替代的优势,且中药能调理体质,达到提高巩固疗效的目的[2]。
1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研究现状
根据临床特征及发病部位的不同,湿疹相当于中医古籍中记载的“湿疮”、“浸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病。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中提到:“浸疮,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概括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湿热内搏,滞于肤腠,外为风乘,不得宣通”。现代中医医家继承前人的理论,并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湿疹的证治规律不断探索、研究、总结,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1.1 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湿疹是采用最广泛的方法,也是符合中医临床诊疗特色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中,将湿疹辨证分为湿热浸、脾虚湿蕴、血虚风燥三型。临床报道湿疹证型分类较多,名称各异。旷燕飞[3]对1992~2008年,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的相关1864篇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按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及证候规范方法整理分类,得出临床湿疹诊疗主要辨为:湿热证、血燥证、风热证、脾虚湿蕴证四大证型。
医生根据西医病情、病程分期的方法,采用分期辨治。针对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不同时期,进行中医辨证。运用辨证与病期相结合的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4~7]。
根据湿疹的病因大多围绕“风、湿、热”以及日久湿恋伤阴,血虚失润的机制,也有研究者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采用成方或验方加减治疗。亦或采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滋阴,活血等中药外洗外擦。以及内服外治结合,穴位注射等等。总之,湿疹中医药诊疗方法多样,内容丰富。
1.2 中医辨治湿疹存在的不足 虽然多种中医药治疗方法的应用,临床治疗湿疹疗效显著,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和争议,例如辨证类型繁多,湿疹分型和中医临床辨证的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湿疹由于临床表现多型,病程阶段不同表现各异,而且其复杂性还表现在,局部皮损辨证与整体辨证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证型组合较为复杂。例如旷燕飞[3]等的统计中,虽然主要证候类型只有四个,但是其中的亚型有26个证型之多。对分期辨治的方法有些学者[8]持不同意见,认为不能简单地以西医的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与中医辨证分型套用。许多报道疗效显著的单方验方及治疗手法,则难以有后续的研究和推广使用。
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来确切评价和比较药物及疗法间的疗效,导致了中医药辨证治疗湿疹虽然具有良好效果,但许多临床经验较难被统一、认可并上升到理论水平去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因此,加强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规律的研究十分必要。如何更加科学地归纳湿疹的证候规律,优化、规范其辨证方法,寻找湿疹诊疗的新思路和方法,值得积极探讨、研究。
2 中医体质学说与湿疹辨治的关系
2.1 中医体质与病证的关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毋庸置疑,其核心就是“个体化诊疗”。而“个体化”本身就包括了体质差异。体质与证候之间有内在、密切联系。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的偏颇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体质类型决定对病邪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体质因素参予并影响不同证候与病机的形成;体质特性影响着病程与转归[9]。可以说,证候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体质,在体质基础上演变和发展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
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发展的逐步完善、规范,围绕中医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日渐增多。通过体质调查研究,中风病、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甲状腺疾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脂肪肝、不孕症、老年抑郁症、亚健康、儿童哮喘、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中,各自都有着明显的临床体质类型特征。
2.2 中医体质与皮肤病辨治密切相关 在皮肤病方面,体质学说对许多皮肤疾病的防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早在《灵枢·经脉》中就有“虚则生疣”的说法;《诸病源侯论·漆疮侯》则记载:“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禀性即指人的体质;《医宗金鉴》中也认为“漆疮”的病因是“此证由人之腠理不密,感漆辛热之毒而生”。明·申斗垣《外科启玄》中也提到:“病分寒热者,是人素禀之偏。……虽万病莫越于此,岂止痈疽疔肿乎。”“肥人多湿多痰,多气虚,……故气虚之人生疮疡故多痈。……宜内托之,使邪不内陷则易溃而易完。夫瘦人多火多血虚,……筋骨瘦而不胜于寒,……如生疮疡则多疽,……属阴,……故疽多附于骨,肉色不变,故难溃,溃而难完。”
可见体质是疾病,包括皮肤病,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体质学说对皮肤病诊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发病、疾病的从化、治未病等方面,且有其独特性[10]。比如杨文信认为,禀赋不耐,气血不足之体质,是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基础,将中医学体质理论灵活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临床疗效良好[11]。
还有谢知音等人,关于银屑病的中医体质研究报道,虽然频数比例及体质类型有差别,但都发现患者容易表现出气虚型和气郁型体质[12~13]。其体质不同,证候类型,病情轻重等有着明显差异。
许多皮肤病,尤其湿疹,常常存在局部皮损辨证与整体辨证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更应当注重内在体质与外部皮损兼顾,整体状态的辨证,综合分析。辨质是辨证的前提,在辨质基础上再辨证,能够提高辨证的精确度;因质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将显著提高治疗效果[14]。
2.3 湿疹辨“质”论治的研究及思考 有学者认为,湿疹患者具有一定的过敏素质,湿疹是在遗传背景支配下,受环境因素和身体健康状态等因素的激发,导致机体处于一种致敏状态[15~16],有许多学者认为脾虚湿盛是导致湿疹类疾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脾虚是此类患者的体质倾向[17]。宋坪[18]在治疗慢性湿疹时,除分型施治外也提出,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随证加减,对获得较好的疗效至关重要。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探讨中医体质特点与湿疹的发生、变化与预后转归等方面关系的内容较少,仅有袁安香等根据著名体质学专家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通过小儿体质调查问卷判定小儿湿疹的体质类型,结论是小儿湿疹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密切:特禀质、痰湿质与小儿湿疹的关系密切;特禀质、痰湿质易迁延为慢性;痰湿质的小儿易患湿热并重证;易并发过敏性鼻炎[19]。
陈立翠[20],庄严[21]以六分法的分类标准,将湿疹患儿临床症状与各型体质相关的特点进行了对应分析,结果大致相同,各体质类型所占研究总数的比例分布由高到低均排列为肺热阳盛质、痰湿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与平和正常质。
由上可见,湿疹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拓展。目前只有关于小儿的少量研究,采用分类标准与国家认可的标准有一定差异,这可能与小儿的生理发育特点有关。没有相关成人湿疹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资料。而且也缺乏结合体质类型,开展治疗、预防干预的报道内容。
湿疹病的发病以及复发、加重都与遗传、性别、年龄、地域、诱发因素等体质因素密切相关,这些易感因素提示湿疹患者具有易感体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湿疹辨证与体质类型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探讨湿疹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通过对湿疹患者体质类型和证候特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归纳体质在湿疹发病、病理演变中发挥的作用,从而让临床诊疗更具有目的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诊疗中的特色和优势。为湿疹的防治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冬青.皮肤病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6~358.
[2]王远红,王相明,吴康君,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近况[J].黑龙江中医药,2009,3:54~56.
[3]旷飞燕,杨志波,曾碧君.湿疹中医临床证候分型及用药情况的文献调研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8,14(12):84~86.
[4]时水治.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湿疹初探[J].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4,1(2):160.
[5]许金华,佟雪梅.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浅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7~28.
[6]白彦萍.湿疹的中医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4):259~261.
[7]沈冬.湿疹的中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20~21.
[8]瞿幸.中医辨证治疗湿疹85例[J].中医杂志,1995,(10);615.
[9]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0]王亭,唐志坤.中医体质学说在皮肤病防治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2012,10(3):488.
[11]张剑,邓永琼,杨茜,等.杨文信教授辨质论治慢性荨麻疹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1,43(12):147.
[12]谢知音,白彦萍,杨顶权.银屑病的中医体质与辩证分型的相关性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823~825.
[13]卢传坚,姚丹霓,吴大嵘.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体质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255~1257.
[14]李斌,张成会,刘红霞.58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研究[J].四川中医,2010,28(10):62~64.
[15]崔媛媛,李波,郑义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1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867~868.
[16]陆丽明,陈楷涛.湿疹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7,3(9):76.
[17]何丹,林青,王研.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4):66~70.
[18]宋坪,李博鉴.慢性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2):857~858.
[19]袁安香,张茜,时贞红,等.中医体质类型对小儿湿疹发病及病理过程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895~896.
[20]陈立翠,谭艳,余涛.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0,6(1):37~39.
辩论的真正意义范文2
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辩论,常常是含蓄远胜于直率,远远超出了他们1929年春天在瑞士达沃斯的私人性遭遇。同样地,它也远非意味着一场关于康德或者学科的辩论。事实上,相当持久的卡西尔-海德格尔辩论的重要性,从1920年代持续到1940年代-从卡西尔3卷本的(1923,1925,1929)到他的最后一本完成了的著作《人论》(1944),从海德格尔的划的《存在与时间》(1927)到他的《一封关于人道主义的通信》(1946/1947),不仅仅是针对两种康德或哲学-一方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哲学”,另一方是Seinsfrage ,“存在”,对“存在形而上学”的批评-观点之间的对抗,它同时也代表着一个人道主义和反人道主义之间的冲突和关于西方内涵的辩论。
列维纳斯的人道主义标签贯穿于其作品,但特别集中在这三章-“意义与感觉”(1964),“人道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者”(1968)和“没有同一性”(1970)-这三章在1972年被收集在如今天版本列维纳斯名之为《他人人道主义》的书中-必须放在智力和精神文本以及由那场二十世纪的关于哲学本质和人道主义价值的深邃而广泛触及的的辩论所建立的参数之内来理解。这固然是一场多方涉及的辩论,有很多投稿者和对话者。但其真正深度却要在卡西尔和海德格尔间哲学的和个人的对抗之中来探明。
请注意这些章节都是在著名的“1968年5月事件”狂热的巴黎学生抗议之前、之中和之后写成并出版的,还有,我们也须知,甚至更强烈地,苏联和毛主义的极权主义、一战和二战中的大量屠杀、二十一年的纳粹恐怖统治、一百万犹太儿童和五百万犹太成人死于大屠杀以及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这些更大的背景。二十世纪,尽管在和技术上有许多进步,或许是人类历史中最血腥的。列维纳斯不仅仅是对悠久的哲学传统和其在当代哲学上的最大作出回应,也是痛苦地对二十世纪的法国、欧洲和世界境遇作出回应。
我们会忘记列维纳斯是在一个为法籍犹太士兵而建的战俘劳动营度过战争岁月,或者他的父母、兄弟还有数百万与他宗教信仰相同的人被纳粹杀害吗?列维纳斯肯定不会。他的第二本著作,《不一样的存在或者本质之外》(1974),献辞这样写道:“给最亲近的被国家主义者屠杀的六百万之一,肩并肩地成千上万的所有招供者和因相同的仇恨他者和反犹主义而成为牺牲品的国家。”但是,列维纳斯以爱来报答恨,“爱的智慧”,以“他人的人道主义”反对“仇恨他人”-一种艰难的爱,是的,但无疑也是一种“困难的自由”,无疑,微妙也正如从未如此吊诡的当代哲学的残酷。
《他人人道主义》这三章每一章都在捍卫人道主义-来自不同角度和建立在对不可还原的“人的尊严”之信念-一种在功效和价值上对人的自由的信念-上的世界观。每一个都反驳着不同的哲学对手-它们都将人还原成非人。
在“意义与感觉”-出版于1964年,比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整体与无限》(1961)稍晚几年,但已经预示了《不一样的存在或者本质之外》的最后-中,列维纳斯微妙地讨论了意义的起源及其与文化符号的关系。这里,没有指名道姓,对手是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我们将在后面回到此章。
辩论的真正意义范文3
甚至我都不觉得这样坚持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一直待在这里呀!因为一开始来到这里我就说了,学东西的呀,如果再也学不到东西,或者从凯当你开始发现你在这里学不到东西的话,你还会选择继续在这里呆下去吗?肯定是不会的呀。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你生气算什么呀对不对。
你总是说要尊重别人的选择,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可是你一直都在生气啊,就说明你从来都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一直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你一直都觉得别人做出这样的选择,对你这个角度来说是不利的,给你造成了很多麻烦,所以你才会生气,才会觉得那个人真的不行,可是那个人是真的不行吗?人家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而且我觉得现在的辩论真的是很让人难受,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真正的辩论技巧。就像我们今天采访过于宽老师,他说辩论,其实就是一种学问上的讨论。就是要打开那种深奥的学问了认真,可是我们平时呢就是把辩论当成互怼的一个平台,就是文明的骂架,我一点都不喜欢这样。 并且一点都不感觉这样的辩论是有意义的,我能从中学到什么东西呀?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无论到最后我们是留在这里还是选择离开我都希望我们能够好好的想一下,我们来到这里的初衷到底是什么?我们来到这里要学什么,或者是给他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辩论的真正意义范文4
【句1】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用书》的解释是:“这里的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和平环境像花朵一样美好,也像花朵一样娇嫩,容易受到破坏。”
笔者认为,《用书》中“表示特定的称谓”的解释欠妥。《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一词的注释是这样的: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称谓”一词的注释是这样的:称呼②,当面招呼时用来体现彼此身份、关系的名称。如老师、同学、师傅、厂长、同志、小姐等。两种权威词典都说明“称谓”是对人而言,而“和平之花”是针对“战争的硝烟”而言的。这个词语虽然出自一个特定的环境,但不宜视为特定的称谓。《手册》中引号的用法第2种说对“特定的词语”要用引号。笔者认同这种解释,这里加引号是“表示特定的词语”。教科书中可找出类似的例句,如“湖边的森林里,有列宁的‘绿色的办公室”’。“绿色的办公室”加引号,也用来表示特定的词语,即列宁在这一特定的环境里才有这样的办公室。
“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的例句教科书中也有,如《小萝卜头的故事》,“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友们都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并不是监狱难友送他的高雅的名号,而是对一个八个月大时就被赶进监狱、长期受监狱生活折磨的孩子的特殊称谓,可见狱中难友的疼爱之心。
【句2】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鱼游到了纸上》)
《用书》的解释是:“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聋哑青年与其他观鱼人不同,爱鱼画鱼到了痴迷的地步。”
笔者认为,“特别”没有特殊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特别”一词的注释是这样的:特别①,与众不同:不普通……“与众不同”在哪里?后半句已说明,“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用书》的解释有点哕唆,也没有必要,“爱鱼画鱼到了痴迷的地步”还比不上课文原句好。《用书》编者说的“特别”的特殊含义是指“聋哑青年与其他观鱼人不同”,这里的解释还是“与众不同”的意思,没有超越“特别”的义项①。“特别”在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词语,作者先概括写,后具体写(一个事例),都是为了凸显聋哑青年的“特别”——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对这里的引号,有的教师说是“表示着重论述的内容”。《手册》中引号的用法第2种说对“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词语”要用引号。笔者参考这些说法,认为这样解释更好些:这里的引号表示意义重要(或突出)的词语。“特别”是全句论述的重要词语,也是全文表达的重点,加上引号,是为了突出它。
【句3】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用书》的解释是:“这里的引号具有特殊含义,伽利略并不是真正的‘辩论家’,但勤于思考,能言善辩,这是同学们送给他的雅号。”
笔者认为,《用书》编者因为伽利略不是真正的“辩论家”,就把“勤于思考,能言善辩”视为特殊含义是不妥当的。应反过来说,因为伽利略“勤于思考,能言善辩”,所以同学们送他“辩论家”的雅号。这里标引号不表示否定的词语,“辩论家”也没有“特殊含义”。教师不可能去思考在校读书的伽利略是不是真正的“辩论家”,因为给学生送“小诗人、小画家、小歌星”等雅号,是教师常做的事,就是小学生也知道是老师夸奖他。“小诗人”,是夸他诗歌写得好;“小画家”,是夸他画画好;“小歌星”,是夸他歌唱得好。“辩论家”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是同学们夸伽利略善辩论。《手册》中引号的用法第8种是:“文章中的绰号要标引号。”“辩论家”是雅号,有的雅号也是绰号,标引号是行文必需的,因为也是引用别人的话(雅号没有自封的,绰号也没有自起的),有引起读者注意的作用。
【句4】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用书》的解释是:“这里的引号有特殊的含义。意思指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不是指‘摇篮’的一般意义,即养育婴儿之处。”
笔者认为,这里的引号没有特殊的含义。有教师说:“这里引号表示强调。课文第一句‘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加引号,但仍然应取词典的第2种解释,‘比喻人才成长的处所或重要事物的发源地’。可见,这一句加引号,并没有产生特殊的含义。之所以加,是为了强调‘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这一疑问。”笔者赞同这位教师的见解。为了让学生正确记忆引号的用法,建议这样表述:这里的引号表示需要强调的词语。
辩论的真正意义范文5
1.突出主体地位。“辩”的主体是学生,主动权在学生手里,学生有什么想法,能说出什么见解,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全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是在其中起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辩”让教师找准了师生的角色定位,有效地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
2.悟得更加透彻。“悟”即理解、明白、觉醒。从错误到正确,从懵懂到明白,从失败到成功都需要一个“悟”的过程。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思维训练、活动经验,绝不仅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正如习武一样,拳师只能把招式传给你,而不能把他的功夫传给你。因此,教与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去“悟”的过程,最终学生悟得真理、悟得真知、悟得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悟”的能力也各不相同。那么如何让悟的层次有差异的学生缩小差距,让悟得不同的学生能达成一致,让悟得不明的学生豁然开朗呢?“辩”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辩论有助于让不同层次、不同想法、不同视角的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语言的交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去深刻领悟。
3.学得更加有趣。我们总是希望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因为有趣,孩子们才更容易被吸引,才能更加主动积极去思考。君不见在有学生辩论的课堂上,孩子们小手举得高高,小脸争得通红,神经绷得紧紧,双目炯炯有神地注视着辩论的选手吗?这种趣是数学思维本身的趣,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趣,是由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诱发的,也是由学生对身边最亲近的小伙伴的强烈的关注所决定的。其实,课堂辩论每节课都存在,教师抛出问题、引发思考、组织引导、讲解纠正不就是为了让学生接受你的观点,在和学生辩论吗?但那是师生之间的辩论,而且更多的是教师在唱主角,我们这里所提的则是生生之间的辩论,更平等、更有趣、更有利于激发不同思维的辩论。
4.培养思维品质。辩论其实就是辩驳争论,说明自己的观点需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驳斥对方的观点需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课中有“辩”对提升学生的四种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如,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一课有这样一道题目:“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我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会不会有危险?”这题学生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数学的因素,也要思考到淤泥、水草、水流等现实因素,让学生去辩一辩,将更有助于学生去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到底如何组织学生去进行课堂辩论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辩在关键处。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去辩论,有的问题结论一目了然,再去为辩而辩,只能是走过场,玩花样,实际收效甚微,为此有效辩论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可以是在旧知向新知迁移的过程中,如,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是在一、二、五年级学习的方向位置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用方向、角度、距离更加准确地进行位置确定。在课一开始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出示索马里海盗抢劫中国货轮的相关新闻视频。谈话:听说过索马里海盗吗?他们是一群专门在海上抢劫船只的犯罪者。在去年的11月,我国的一艘货轮就不幸被他们劫持,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具体看看事发地的位置。教师提问:如果以中国护航编队为观测点,你能用一句话向护航编队的队长汇报被劫持船只的正确位置吗?在孩子们经过讨论、汇报,辩论后,让学生发现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要想准确确定位置就必须知道方向(角度)、距离等要素,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选择切入点也可以是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选择辩一辩的方式让学生辩个明白,来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如,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可以抛出“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1/2吗?”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来辩论。通过思维的碰撞,最终认识到:这句话错就错在“一定”上,如果一定是1/2的话,前面应该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样的辩论不仅仅是对一句话的判断,在动手演示、唇枪舌剑之后学生所体悟到的其实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合适的切入点还可以是在知识的实际运用阶段,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用辩论的方式有助于让悟得不深不透的同学在辩论中梳理知识,形成正确认识。
2.做足功夫,发挥引领作用。为什么要提出做足功夫呢?教师如果不在课前做足功夫,充分预设,那么辩论起来将不连贯、不系统、不深入,甚至滑向不可控制的方向,辩论赛的主席是不好当的。要想做好课堂辩论赛的主席,教师就要在课前去认真充分地备教材、备学生、备生成。备教材就是要备内容、备目标、备重难点、备知识体系;备学生就是要备年龄特点、备认知水平、备学习习惯、备经验积累;备生成就是要根据前两“备”去充分考虑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辩论观点、生成性资源、论点论据等,在辩得不深、辩得不透时还要思考如何去“推”一把将辩论引向深入。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学生们在经过讨论探究以后,明白了分数、比、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在此基础上抛出了一个“百分数是不是一个分数”的问题。
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其实就是把一个普通分数变成了分母是100的分数,所以百分数是一个分数。”其他同学对他的回答都表示赞同没有任何不同意见。但教师并不满足于此,因为这种回答还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解释,缺少深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于是,教师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那么分母是100的分数是百分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经过了解,有三种不同的意见:是;不是;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接下来教师让三方代表各自表述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的争论,最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成共识。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不仅是为了判断,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运用已学的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来做出解释,但教学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及时抛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在辩论区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百分数、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3.组织好学生辩论,功在平时。学生辩论需要教师蹲下身子,平时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若老师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缺乏宽容之心,学生就会紧张,这种氛围下是辨不出什么效果来的。组织好学生辩论还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注意总结,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自己的思维。不会倾听的教师将错过学生精彩的辩词,不注意总结鼓励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辩论更需要教师的课堂机智,课堂中的生成不是做足功夫就一定可以预见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成教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辩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年月日”一课,在学生经过探索、讨论、争辩之后逐步发现闰年是一个偶数且每四年一闰后,教师让学生去找到判断闰年的方法。有学生指出“只要给我一个年历表我就能找到哪些年份是闰年?”立即有学生站起来反驳“如果你的身边没有年历表怎么办?”“没有年历表我也能知道哪些年份是闰年?”接下来好几个学生报了1988、2004、1986等年份,这个学生都迅速做出了回答,教师心中暗暗窃喜,以为这个学生肯定发现了判断的窍门,于是,教师问道:“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说给大家听听。”这个学生说:“通过年历表我知道2000年是闰年,既然是闰年是一个偶数又4年一闰,我就先看是不是偶数,如果是偶数,比2000大的我就加4,比2000小的我就减4,自然就能判断他们说的年份了?”其他同学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眼光。这个想法不可谓不好,有其思维独特性,但与真正的窍门还有一段距离。教师灵机一动提出“1086年是闰年吗?”这下这个同学傻了眼,这要减到什么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就1086年联系年历表来讨论判断,不一会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既然通过减4可以得到闰年,那么把闰年一直减4肯定能减成0,就说明闰年都是4的倍数,所以用闰年除以4就可以判断是不是闰年?”真是晴天霹雳,让教师欣喜若狂,尽管他说完班级只有少数同学明白了他说的意思,更多的人还是云里雾里,但这已经足够,他能从第一级运算减法中悟得第二级运算除法,我们还能奢求什么,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加法是四则运算的根本,从没有想过用减法去解释除法,可今天他做到了,这是意料之外的收获。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开始尝试判断闰年时孩子们从年历表中获得的信息还远不能支撑所有的孩子都想到用除法去进行判断,更多的可能还是一种类比想象,或者是从第一级运算去尝试判断,要找出真正的窍门是一个渐悟的过程,在渐悟中的突然省悟,悟得方法,孩子们收获的何止是那一点点的知识。
辩论的真正意义范文6
概述
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辩论式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室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是体现和实现新课标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资源库、主题资源网站、Internet、电子光盘等信息载体自主搜集并建构有关的文本、图片、音频或视频等资料,利用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创设生生、师生平等的对话平台,在民主氛围中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氛围,塑造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点,实现通力合作,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探究和获取知识。
建构基础分析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其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辩论式课堂就承担了意义建构的载体,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辅助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主动探究、理解并接受课本的某些知识或观点。
辩论具有竞赛性质,要取胜,辩手必须在准备阶段有很好的交流,才能配合默契,获得成功。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今初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不仅在讨论问题时能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能够对他人的思想、观点加以评论。心理学的研究还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年龄相同、地位平等的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更容易批判地吸收、接受彼此的观点及意见,更好地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现今,在知识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具有独立见解、创新与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才能适应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辩论式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成为新世纪所需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所。
教学程序
1.选择辩题
如何巧妙地设计与选取辩题,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兴趣,是辩论式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辩题的选择一般应坚持这样几条原则。
(1)选择教学重点或难点为辩题。
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之外,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2)选择学生感兴趣或较关注的内容为辩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或较关注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地“辩论”起来。
(3)选择中性的内容为辩题。
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要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让学生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
(4)选择难度适宜的内容为辩题。
辩题的难度要把握在“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程度,若是辩题的难度太高,学生不仅无法就题目产生出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搜集到完整的资料,在阅读时也会有理解上的困难。
在坚持这几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辩题的选择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也可以发动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提出来,由师生双方共同协商确定。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小组学习与辩论的基础。自主学习即学生接受任务后,带着问题进入计算机网络,去阅读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和图片,收集课外书籍、报刊资料和影视图片资料,并根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去建立和论证其观点。教师在这一环节有两项主要任务。
(1)根据辩题内容制作教学主题资源网站。
主题资源网站包括辩论话题、教材学习、交互学习、辩论博客、拓展知识、在线帮助和Internet资源等几个部分。学生可以在“教材学习区”了解辩题基本知识及链接的相关内容;通过交互教学区或辩论博客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可针对教师的提问和别人的看法进行讨论;通过在线帮助功能向同学和教师在线求助;还可到提供的Internet站点上查找探索。
(2)布置学生个人学习任务并指导完成任务。
任务的布置应该是由简单、具体的选题,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的选题。一定要指导学生了解主题资源网站的结构和操作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收集、整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辩论任务的布置可以提前一至两周,以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找、收集和整理资料。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或其他地方进入教学资源库、主题资源网站及相关的网站或资料,将感兴趣或与辩题相关的内容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里备用。
3.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辩论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小组学习要达到最佳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学习一般可自由组合或持“同类观点”者组合,这样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融洽地交流。
(2)各小组的任务要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职责要分明。
(3)小组需推选负责人,该学生不但责任心强,而且善于收集有效信息和归纳整理材料,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他应该是小组的主要发言人。
(4)一般各小组人数宜在5~8人,人数太多反而不利于组内交流。
(5)教师要及时根据各小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予以个别化辅导。
4.班级辩论
班级辩论是辩论式课堂教学的主场戏。一般可由教师或科代表主持,也可另选他人。首先是各小组代言人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己方同学可补充发言;然后是自由辩论,每位同学都有权利对他方的观点予以质疑,也有权利为己方进行答辩;最后由主持人进行小结。班级辩论中的主持人必须公平、公正,避免坚持某种观点不放并处于支配地位;辩论开始的气氛要热烈,议程不宜太呆板;学生个人发言应控制在2~3分钟以内;辩论的主要发言人应有发言提纲;在可能情况下要注意调整座位,尽可能让多数人看见发言人;教师要根据情况适当提示与诱导,以避免“冷场”;对“离题太远”和“攻击性语气”应及时制止,并要注意保护少数人的意见;对那些性格腼腆不善辞令的学生,在发言时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5.总结陈词
总结陈词是课堂辩论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课堂辩论的总结陈词与一般辩论赛应有所不同,它除了由辩论小组各自进行小结外,主要的是教师进行全局性的总结陈词,它既不代表某一小组的观点,也不单是分析辩论、点评辩论,而应该代表一节课的总结。因此,它在课堂辩论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节辩论课“收”得怎样,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总结陈词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充分辩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的基础上这样总结陈词:“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辩论非常激烈,也说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从大家的辩论中感到希望重建圆明园的同学是多么热爱这座美丽的园林;我还感受到不希望重建圆明园的同学是多么憎恨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让我们为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而自豪,同时也不能忘了这段使中国人民感到耻辱的历史。”这样的总结陈词,既尊重了学生辩论的结果,又达成了教学目标,还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感和民族责任感,可谓一举三得。
6.归纳成文
归纳成文,是课堂辩论得以深化的重要环节。辩论之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此时,应及时布置学生将自己的看法或将辩论的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写成文章。通过写,能使思想更臻完善,论证更趋严密,对事物的认识分析也就更深化了。而且,在写的过程中,还会发展更新更深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再度向纵深方面思考和挖掘,在辩论的基础上再度提高。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会学生认真甄别网络资源
网络是开放的信息集散平台,其信息容量上的庞杂、内容上的鱼目混珠与良莠不齐都是学生难以正确把握的,学生往往看到一段新奇材料就急忙下载下来构建或证明自己的观点,经常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引起不良的课堂效果。为此,必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新信息、新技术的能力,教会学生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养成认真辨别真伪、细心选用素材的习惯。
2.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计算机网络教室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但由于网络资源十分丰富,观点各异,当学生对某一有违事实的新观点感兴趣时,老师不能横加指责,要善于引导,用辩证的方法和胜于雄辩的事实帮助学生分析这些观点的正误。
3.辩论环节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辩论式教学,不应视为辩论与教学简单的叠加。作为每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各有其鲜明的教学目标,辩论应该是服务于教学,促成教学目标完美实现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式的辩论不同于比赛性质的辩论,课堂中的辩论指向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适时地根据学生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
4.“倾听”与“指导”的有机结合
学生在独立思考或集体探讨中,提炼出自己思路的时候,需要教师在旁边耐心地、静静地倾听,用心分析观察:每个学生是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又在关注着什么样的事物;他们如何将这些事实建立起联系,又是如何作出判断的;是怎样通过自主探索和反思以及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争辩发生变化的;又是如何以“争辩”为媒介深化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认识的。然后,在这种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援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