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化学物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化学物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化学物质范文1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环境保护;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X3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周围的环境污染控制越来越严格。而化学实验室作为大量各种化学物品使用和反应的场所,其在实验过程可能产生许多污染物,包括一些有剧毒或能致癌的有机和无机的废气、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如果不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去就会污染环境,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2.化学实验室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2.1 化学实验室废气主要来源

由于化学实验室所承担的实验项目的特殊性,化学实验室空气中含有常用HCL、H2SO4、HNO3等强酸所散发的酸雾溶液,碘化钠、碘化钾等碘盐造成的碘蒸气污染,有机溶剂如苯、醚、酮、氯化烷烃等挥发性有毒蒸气等。

2.2 化学实验室废液主要来源

根据废液中所含主要污染物性质,可以分为有机、无机、及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废液三大类。无机废液主要含有重金属、重金属络合物、酸碱、氰化物、硫化物、卤素离子以及其他无机离子等。有机废液含有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机酸、醚类、多氯联苯、有机磷化合物、酚类、石油类、油脂类物质等。

2.3 化学实验室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

实验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残留固体试剂、沉淀絮凝所产生的沉淀残渣、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残留或失效的化学试剂。另外,还有实验室常用滤纸等。这些固体废弃物成分复杂。

3.化学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3.1 废气的处理

由于各类化学实验室的工作性质不同,产生的有害气体的类型也不同。目前针对无机类化学物产生的废气处理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处理方法的原理相同,主要靠水雾或水幕来捕捉含微粒,气液分离后所排放的气体中有害物的含量降到国家环保允许排放标准,对于酸性或碱性较强的气体,用适当的碱或酸进行吸收。对于含酸或碱类物质的废液,如浓度较大时,可利用废酸或废碱相互中和,再用pH试纸检验,若废液的pH值在5.8~8.6之间,如此废液中不含其它有害物质,则可加水稀释至含盐浓度在5%以下排出。第二类处理方法的原理为干式吸收法,主要靠具有较强吸附性能的吸附介质在与废气接触的过程中,利用其强大的吸附功能截住废气中的各种有害物,使排放气体中的有害物的含量降到国家环保允许排放标准。

3.2 废液的处理

3.2.1 废液的收集和存放

各实验室可根据废液的化学特性,将废液分类贮存在统一规定的密闭容器中,然后定期收集起来,统一进行处理。在收集废液时注意以下事项:(1)下面所列的废液不能互相混合

①过氧化物与有机物;②氰化物、硫化物、次氯酸盐与酸;③盐酸、氢氟酸等挥发性酸与不挥发性酸;④浓硫酸、磺酸、羟基酸、聚磷酸等酸类与其它的酸;⑤铵盐、挥发性胺与碱。

(2)要选择没有破损及不会被废液腐蚀的容器进行收集。将所收集的废液的成份及含量,贴上明显的标签,并置于安全的地点保存。特别是毒性大的废液,尤其要十分注意。(3)对硫醇、胺等会发出臭味的废液和会发生氰、磷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废液,以及易燃性大的二硫化碳之类废液,要先做适当的防止泄漏处理,并应尽快进行消焚。

3.2.2 实验室废夜处理的具体方法

首先谈一下无机类实验废液的处理方法,实验室中经常有大量的废酸液。废液可先过滤,滤液加碱中和,调至pH=6—8后就可排出,少量滤渣可埋于地下。较多的废铬酸洗液,可以用高锰酸钾氧化法使其再生,还可使用。少量的废铬酸洗液可加入废碱液或石灰使其生Cr(OH)3沉淀,埋于地下即可。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少量的含氰废液可加入NaOH调至pH=10以上,再加入几克高锰酸钾使CN—氧化分解。量大的含氰废液碱液氯化法处理,先用碱调至pH=10以上,再加入次氯酸钠,使CN—氧化成氰酸盐,并进一步分解为CO2和N2。含汞盐废液应先调pH至8—10后加适当过量的Na2S,使生成HgS沉淀,并加FeSO4与过量S2—生成FeS沉淀,从而吸附HgS共沉淀下来。少量残渣可埋于地下,大量残渣可用焙烧法回收汞。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加碱或加Na2S把重金属离子变成难溶性的氢氧化物或硫化物而沉积下来。

对于有机类的实验废液总的来说尽量回收溶剂,在对实验没有妨碍的情况下,把它反复使用。具体的处理方法:(1)焚烧法,将可燃性物质的废液,置于燃烧炉中燃烧。如果数量很少,可把它装入铁制或瓷制容器,选择室外安全的地方把它燃烧。并且,必须监视至烧完为止。对难于燃烧的物质,可把它与可燃性物质混合燃烧,产生NO2、SO2或HCl之类有害气体的废液,必须用配备有洗涤器的焚烧炉燃烧。(2)溶剂萃取法,对含水的低浓度废液,用与水不相混合的正已烷之类挥发性溶剂进行萃取,分离出溶剂层后,把它进行焚烧。(3)氧化分解法,在含水的低浓度有机类废液中,对其易氧化分解的废液,用H2O2、KMnO4、NaOCl、H2SO4+HNO3、HNO3+HClO4、H2SO4+HClO4及废铬酸混合液等物质,将其氧化分解。然后,按上述无机类实验废液的处理方法加以处理。

3.3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在废液收集桶的桶口部位都放置了一个小的塑料篮,当学生把废液带着废渣倒入收集桶时,这个小塑料篮就会把一些废纸和废渣拦在篮上。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实验室也会提供专门的回收杯等用来回收实验废渣或多余产品等。玻璃废渣、废瓶、或有毒废渣集中存放后由学校统一收集。有些回收产品等可以再利用。

参考文献

[1]宗汉兴.十年化学实验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化学.1999,1(44):26

[2]甘礼华,陈龙武,钱君律.多层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再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6):8~9

[3]金丽萍编著.物理化学实验[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常见化学物质范文2

【关键词】  结肠肿瘤;rko细胞系;p物质;受体,神经激肽;免疫细胞化学

【摘要】 

目的 探讨p物质及其受体神经激肽1(nk1)在体外培养的结肠癌细胞系rko 中的表达及免疫细胞化学定位。方法 将rko细胞接种于提前放入盖玻片的6 孔板进行细胞培养,细胞融合30%时将盖玻片取出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在rko 细胞系中p物质和nk1呈阳性表达,p物质阳性表达多数位于细胞浆;而nk1阳性表达多数位于细胞浆,少数位于细胞膜。结论 神经内分泌机制可能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病过程。

【关键词】  结肠肿瘤;rko细胞系;p物质;受体,神经激肽;免疫细胞化学

immunocytochemical expressions of substance p and neurokinin1 in rko cells of colon cancer

zhao lingling, chen hua, wang jigang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munoexpressions of substance p and nk1 in rko cell lines of colon cancer. methods rko cells were inoculated on the cover glass and cultured on 6well plate. the cover glass was removed from the plate upon 30% of cell fusion, and the expressions of sp and nk1 of the cultured cells were checked via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positive expressions of substance p and nk1 were mainly found within the cytoplasm of the rko cells, while a few of nk1 noted on the membrane.  conclusion the neuroendocrine mechanism might involve in the process of morbidity of colon cancer.

   

[key words] colonic neoplasms; rko cell line; substance p; receptors, neurokinin1; immunocytochemistry

   

p物质属于速激肽家族,由ppta基因编码, 11 个氨基酸组成[1]。它能够特异性结合并激活其受体神经激肽1 (nk1),后者属于7 次跨膜g蛋白耦联受体[2]。nk1 受体激活后,以g 蛋白作为第二信使活化pkc 和mapk/erk 通路[23]。近年来研究显示,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赵双罗等[4]研究显示,从溃疡性结肠炎到癌前病变,再到结肠癌病人血浆中的p物质水平逐级增高。但目前还没有p物质在结肠组织及细胞中表达的报道。nk1在结肠癌组织及细胞可表达[5]。目前对p物质和nk1在结肠 rko 细胞系中表达情况及定位尚不清楚。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研究p物质和nk1 在体外培养的rko 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及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兔抗人p物质多克隆抗体(1∶200,工作液),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兔抗人nk1多克隆抗体(1∶200)购自millipore公司;正常山羊封闭血清、elivisiontm试剂盒、dab显色剂等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dmem(低糖)、胰酶(含有0.5 g/l胰酶和0.53 mol/l edta)购自gibco公司;胎牛血清购自paa公司。人结肠癌rko细胞系由浙江大学来茂德教授馈赠。

1.2  细胞培养

   

rko 细胞培养于含有体积分数0.05 胎牛血清的培养液中,隔天换液。在细胞90%融合时将其接种于预先置入盖玻片的6 孔板中,每孔细胞数约5×105个,置于37 ℃含体积分数0.05的co2培养箱(美国shel lab公司)中继续培养。在种板第2天,贴壁细胞融合30%将盖玻片取出,置40 g/l甲醛中固定15 min。

1.3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采用elivision 两步反应系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所有染色过程在室温下进行。细胞固定标本经pbs 冲洗后先用体积分数0.30 h2o2 孵育15 min,然后滴加非免疫山羊血清30 min 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一抗孵育1 h 后,pbs冲洗,后滴加试剂a (增强剂)作用30 min和试剂b (辣根过氧化物酶聚合物)作用20 min,用dab 显色3 min。最后,苏木精复染,盐酸乙醇分化,氨水返蓝,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以正常山羊封闭血清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采用乳癌冷冻组织切片作为阳性对照。1.4  结果判定

   

所有染色标本采用olympus bx51 显微镜观察,阳性判断标准参照文献[6]:以低倍镜下见到染色呈明显棕黄色的细胞为阳性。每个标本在高倍镜下(400倍) 随机选取10个视野计数阳性细胞数。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及ppms 1.5[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rko细胞贴壁良好,约30%融合,在盖玻片上呈树枝状,细胞呈多角形,界限清晰。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绝大多数细胞中p物质均呈阳性反应,棕黄色颗粒位于细胞浆。nk1在rko细胞系中定位于细胞浆,少数表达在细胞膜,绝大多数rko细胞呈强阳性表达。阴性对照未见阳性着色。每高倍视野rko细胞系中p物质和nk1阳性细胞数分别为(80.17±9.70)、(77.33±8.52)个,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37,p>0.05)。

3  讨论

   

nk1广泛分布于神经组织和非神经组织[7],参与了包括肿瘤在内的许多疾病过程。各种肿瘤细胞表达的nk1能够高度依赖于p物质的刺激,从而使细胞持续增殖。nk1能引起ca2+动员,pkc以及mapk/erk的活化。nk1活化后以g蛋白为第二信使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其β和γ亚单位能够活化raf1和erk1/2而引起细胞的转化,不同条件下这条途径既可引起细胞增殖也可促进细胞的凋亡[78]。本研究显示,p物质和nk1在体外培养的结肠癌细胞系rko中均呈阳性表达,提示两者可能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生。nk1受体在结肠癌细胞高表达与rosso等[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于p物质及nk1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提示神经内分泌机制可能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病过程。p物质能够上调nk1的表达水平[10],rko细胞系中p物质阳性表达也提示nk1高水平表达。singh等[11]认为,p物质刺激部分癌细胞的生长作用可能是通过它和一些细胞因子(il21、il26和scf等)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本文研究结果表明,rko结肠癌细胞本身存在p物质的高表达,这提示p物质以自分泌方式刺激肿瘤细胞的生长。另外,petel等[12]报道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存在p物质,这表明p物质也可能通过旁分泌方式上调并激活细胞膜上nk1受体,从而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引起肿瘤细胞的增殖。考虑到两种方式同时参与了p物质对结肠癌生长的影响过程,我们认为阻断其中任何一种方式都可能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免疫化学方法简单实用,用该法标记特定类型的肿瘤标志物一直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1314]。本研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证明p物质和nk1两种神经内分泌指标在rko细胞系高表达,这为临床上具有该细胞系特点的结肠癌提供了一种新的简单可靠的诊断指标。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不但提供了结肠癌rko细胞系的一种新特性,也为新的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p物质及其受体nk1与rko细胞系的关系,以阐明二者在该类型结肠癌中的作用,对研究结肠癌的发生机制有着新的意义,并可能为结肠癌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leeman s e, ferguson s l. substance p: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neuropeptides, 2000,34(5):249254.

[2] beaujouan j c, torrens y, saffroy m, et al. a 25 year adventure in the field of tachykinins[j]. peptides, 2004,25(3):339357.

[3] luo w, sharif t r, sharif m. substance pinducedmitogenesis in human astrocytoma cells correlates with activation of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j]. cancer res, 1996,56(21):49834991.

[4] 赵双罗,潘秀峰,李素晓,等. 结肠癌患者血浆脑肠肽水平改变的意义[j]. natl med j chin, 1997, 77(10):796.

[5] rosso m, roblesfras m j, coveas r, et al. nk1 receptor is expressed in human primary gastric and colon adenocarcinomas and is involved in the antitumor action of l733,060 and the mitogenic action of substance p on huma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cell lines[j]. tumor biol, 2008,29(11):245254.

[6] domotor a, peidl z, vincze a,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distribution of vanilloid receptor, calcitoningene related peptide and substance p in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 inflammo pharmacology, 2005,13(123):161177.

[7] rameshwar p, gascdn p. hematopoietic modulation by the tachykinins[j]. acta haematol, 1997,98(2):5964.

[8] nowicki m, ostalska2nowicka d. the significance of substance p in physiological and malignant haematopoiesis[j]. j clin pathol, 2007,60(7):749755.

[9] horstmann s, kahl e p j, borasio g d. inhibitors of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romote neuronal survival in vitro[j]. j neurosci res, 1998,52(4):483490.

[10] lee c m, johnson c g, stauderman k a, et al. functional substance p receptors on a human astrocytoma cell line (u2373 mg)[j]. b rain res, 1989,488(1/2):328331.

[11] singh d, joshi d d, hameed m, et al.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preprotachykinin1 and neurokinin receptors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implications for bone marrow metastasi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0,97(1):388393.

[12] patel h j, ramkissoon s h, patel p s, et al. transformation of breast cells by truncated neurokinin1 receptor is secondary to activation by preprotachykinina peptide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102(48):1743617441.

常见化学物质范文3

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及(初中升学化学考试说明),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专题复习,复习第一大模块内容“身边的化学物质”。“身边的化学物质”包括四大部分内容,依次为空气、金属、水与溶液、酸碱盐,其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是贯穿于上、下两册课本的重要物质,在刚刚结束中考一轮复习的时候,学生对于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已淡忘了许多,这时提出对身边的化学物质进行系统的复习很必要。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专题复习中往往存在较大的缺陷,特别是已形成的错误的生活和学习概念,使学生不能将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正确整合,而且部分学生在做题中往往考虑不全面而导致判断错误,再加易错点知识掌握不牢,易混点分不清,导致错误率比较高,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正确引导点拨,找出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通过比一比、论一论,帮助学生对易错易混知识梳理归纳,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概念,建立起科学概念,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知识体系。

三、设计思想

1.以空气为线索组织教学策略

看到“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课题学生存在很多困惑,明确指出身边的化学物质包括哪些物质,以学生熟悉的空气为切入点展开复习,改变一轮复习中孤立的复习,让学生在枯燥的复习阶段耳目一新,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复习过程中,展示化学学习的多样性。

2.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复习知识,在整理知识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发现自己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热情,将课堂转化为老师为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转换为传授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身边的化学物质,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

态度

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深刻体会生活中的化学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空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

气体和杂质

强调:各物质含量

【ppt展示】身边的化学物质

【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氮气有哪些用途?

【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提问】稀有气体包括哪些气体?有什么用途

【自我归纳】氧气的性质及用途

【总结】制取氧气的方法及催化剂

【自我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自我归纳】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问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为什么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各物质显著的特点,补充木炭、活性炭的知识点

【讨论题】物质的推断

【金属】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突出有颜色的金属,液态的金属,化学性质中突出金属铁

【小组讨论】课后练习题

【水】复习水的电解实验

知道氢气如何验纯

【溶液】介绍溶液的组成、溶液的状态、溶液的浓度

【结束】

聆听、整理自己所学知识

思考、归纳氮气的用途

巩固稀有气体知识点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归纳总结知识点

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性质的差异

聆听、思考有关碳的单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小组讨论,击破难点

思考,查找自己遗漏点

小组讨论回答

总结水和溶液的内容

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归纳

巩固基础知识

氮气的用途是易错点,通过提问引起学生重视

稀有气体包括哪些气体,稀有气体是混合物,纠正学生错误的概念

这三种气体涉及内容较多,也是重点考查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学习物质的方法

联系已经所学的知识,会应用知识点

将物质的化学性质总结后,便于做推断题

金属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还可以,但得纠正易错点

该知识点为难点,学生不断练习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

身边的化学物质

H2O2

C

H2O

CO2

KClO3

CaCO3

H2CO3

【练习题】

1.进行下列对比实验,不需要控制变量的是(

A.用酚酞溶液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B.用红磷和白磷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用MnO2、CuO和H202溶液比较MnO2、CuO的催化效果

D.用镁、锌和稀盐酸比较镁、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平衡。在两烧杯里注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然后分别放入质量相同的铝和镁。待充分反应后,镁有剩余,则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天平保持平衡

B.铝也有剩余

C.天平指针先偏左再平衡

D.天平指针先偏向右再平衡

3.某化学小组向AgNO3和Cu

(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向滤渣和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下列对滤渣和滤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滤液中一定有Zn(NO3)2

B.滤渣中一定有Cu

C.滤液中一定没有AgNO3

D.滤渣中一定有Ag

4.请根据有关实验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作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的水的目的是

(2)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首先要进行的操作是

(3)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工业上可用来

(4)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一定不变的微粒是

5.

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六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图(物质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A中含有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C中不含相同元素,C、D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6.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备、干燥、收集装置。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选择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装置B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制取过程中,先加入的药品名称是

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4)装置B和装置C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两装置相比较,C装置的优点是。

(5)实验室可以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已知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为了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且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在上述装置中选出最佳的实验装置组合是

常见化学物质范文4

【关键词】REACH指令;高关注物质SVHC;应对方案

REACH指令是欧盟自RoHS指令后实施的更加严格的环保指令。虽然指令只对化学品进行管控,却直接影响到出口到欧盟的各种产品。REACH指令中第57条规定的高关注物质SVHC清单不断在增加,目前已增加到了138项,国内企业疲于应对。笔者总结了目前国内企业常规的应对办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的大环境,提出了应对的建议供企业参考。

1.法规介绍

1.1 REACH指令

REACH指令(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是欧盟对进入其市场的所有化学品进行预防性管理的法规,并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实施[1]。

注册(Registration):年产量或进口量超过1吨的所有化学物质需要注册,年产量货进口量10吨以上的化学物质还应提交化学安全报告。

评估(Evaluation):包括档案评估和物质评估。档案评估是核查企业提交注册卷宗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物质评估是指确认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与环境的风险性。

许可(Authorization):对具有一定危险性特性并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化学物质的生产和进口进行授权,包括包括CMR、PBT、vPvB等。

限制(Restriction):如果认为某种物质或其配置品、制品的制造、投放市场或使用导致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不能被充分控制,将限制其在欧盟境内生产或进口。

1.2 高关注物质SVHC

SVHC:SVHC-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1],是指一些对环境、人体毒性较大且风险高的化学物质。根据欧盟REACH法规的规定,SVHC的生产、进口和在市场上销售必须先获得欧盟化学品管理局的授权,属于REACH法规的“物品”,如果其中的SVHC含量超过0.1%,且年出口该SVHC的数量超过1吨,则生产商或进口商必须向欧盟化学品管理局通报。根据REACH法规的规定,在2010年12月1日前列入候选清单中的SVHC,必须在2011年6月1日前完成通报;在2010年12月1日或在之后归入候选清单中的SVHC,必须在归入后的六个月内完成通报,否则,禁止相关产品在欧盟市场上销售和使用。而欧盟进口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纷纷要求生产企业证明自己的产品中的SVHC符合REACH法规要求,否则,拒绝接受货物。

自2008年10月28日,欧盟化学品管理局首次公布第一批SVHC候选清单,截至2012年12月19日,SVHC候选清单物质已更新8次。目前正式公布的候选清单中包含138项SVHC物质,包括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应用遍布各个行业。

2.国内企业应对SVHC时常见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2.1 常见做法

目前国内企业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向欧盟进口商进行SVHC物质信息传递:

1)提品中SVHC含量的第三方检测报告(自己将产品送检,或者是上游供应商提供对应的检测报告);

2)按照进口商要求填写产品中有害物质调查表或者提供不含SVHC物质的声明。

2.2 存在问题

虽然提品中SVHC含量的第三方检测报告,是最直接明了的方法,但表1所述,SVHC清单在不断增加,目前估算,清单会增加到约2000种,若产品不定期的进行外送检测,企业将不堪负重。另外,SVHC不同于RoHS,只公布了限制的物质清单,但没有公布对应的检测方法,导致了不同的实验室之间的操作不尽相同,以至于实验室之间的REACH检测(SVHC含量检测),很可能是不可复制的检测。

在进行SVHC检测时,笔者遇到有企业是很明确自身产品哪些材料是需要进行检测的,目标性很强。但也遇到不少客户,自身对政策不了解,直接就将一台整机送过来进行检测的。

不少企业目前都本着“既然大家都受影响,我们也不着急的侥幸心理”,处于被动应对。企业只有遇到了下游企业施加压力时,才会匆忙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这样,很可能会导致出口延迟或被欧盟海关扣留。

有部企业在不了解产品中SVHC的情况下仍选择采取提供自我声明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不了解自身产品而提供的自我声明不仅仅存在高风险,其欧盟消费者接受程度也值得商榷。

3.企业应对方案

目前公布出来的SVHC已经有138项,今后欧洲化学品管理局还将根据情况不断增加SVHC清单中的物质,据预计,清单会增加到约2000项。对于一般企业可参考以下的应对方案:

1)企业应熟悉REACH法规的内容,尤其是技术文件内容。REACH法规本身和附件长达900多页,还有大量的指南性文件,且都是英文资料,企业可以派相关员工去参加培训。近年来,国内的一些行业组织正在积极动起来,组织举办了大量的学习班普及了REACH知识,并成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为企业提供了REACH法规事务的服务。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也有专门的部分从事REACH事物服务。企业可以从多途径得到相关培训的信息。

2)企业应熟悉自己的产品,并应该主动去了解REACH法规中,企业出口产品是属于化学物质本身,还是物品或者配置品,因为这会极大的影响企业所要承担的义务。如某企业生产出口欧洲的是电动工具,这在REACH法规下不属于物质或者配置品范畴,而是物品,则需要应对的是REACH法规对物品的要求。

3)欧盟的环保壁垒层出不穷,企业若总是通过将产品外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一则疲于应对;二则,成本大幅度增加;三则,会出现相同项目重复检测(因不同的环保法规中的一些限制项目会有重复);四则,被动应对,容易造成错失商机。鉴于企业在RoHS应对上的成功经验,企业应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产品有害物质管控系统,可以通过次系统来对整个产品的SVHC情况做出分析评估,生成该产品的REACH符合评估报告到处。所以产品外送检测SVHC是应对REACH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

4)企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发替代物质,在保证产品功能实现的前提下,减少产品的危害化学物质应用,从而降低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应对REACH法规,不应该是企业的独角戏,政府机构和行业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首先: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让企业更多地了解REACH法规;其次:收集和整理出口数据,如对哪些出口产品归属于物质或物品或配置品,给予企业足够的指引;再次,联合同类企业进行讨论,把共性的资料整理出来,并实现内部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

常见化学物质范文5

关键词:化学游戏;网络游戏;学习兴趣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关注网络游戏,探索如何使网络游戏为教育服务。本文将从如何使网络游戏与化学游戏有机结合这个切入点,探讨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展推动学生持久学习的动力,真正地做到寓学习于娱乐。下面笔者以网络游戏《大富翁》为例,设计出一款新型的游戏――“化学网游”,详细阐述与分析怎样将化学游戏和网络游戏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巧妙地将化学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对新游戏的兴趣远甚于他们过去所喜爱的网络游戏。

一、“化学网游”的设计探究

顾名思义,“化学网游”就是将化学知识融入到网络游戏之中,即化学游戏和网络游戏的结合体。

(一)游戏的来源

新时代的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重,对网络游戏也是偏爱有加。近几年,网络游戏的推出层出不穷,各种热门游戏让人眼花缭乱,如《英雄联盟》《魔兽世界》等都成为中学生爱不释手的游戏,但这些游戏都过于复杂和暴力,不适合运用到化学教学过程中,所以,笔者选择了一款较简单、容易学会的网络游戏作为“化学网游”的母体――《大富翁》。这款游戏的规则基于经典游戏《大富翁》,同样是以掷骰点数前进,但与之不同的是,这款《化学大富翁》游戏用化学物质取代地名,这些化学物质包括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种。玩家可以通过占领这些物质占据游戏的优势。另外,与经典《大富翁》是以金钱为衡量胜负的标准不同,笔者设计的游戏是以这些化学物质的卡牌数为衡量胜负的标准。这款游戏可以让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对化学物质的基础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各种化学方程式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加深印象,寓教于乐,有很优良的应用前景。

(二)游戏的设计

《化学大富翁》是基于传统游戏《大富翁》设计的一款化学游戏,界面如图1所示。

1.游戏准备

①打印图1;

②制作写有常见化学物质的纸牌共200张;

③骰子一枚,不同颜色的标志物若干(视玩家个数而定)。

游戏玩家2~4人,庄家1人(负责验证化学方程式及问题的正确性)。

2.游戏基本规则

①游戏开始前,每人随机抽取10张写有化学物质的纸牌,作为初始筹码。

②玩家按固定顺序掷骰前进,投掷的数字是几,就向前走几步,第一个停留在写有化学物质方格(如图1所示)的玩家,有权将其占有,条件是回答有关该方格上写有的化学物质的一个随机问题,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所含元素的电子分布情况等等,这些问题可写在便签上让玩家抽取,玩家在第一次占有方格后,可以立即获取额外的卡牌3张(便签和额外的纸牌由庄家给予)。

③玩家若走到已被其他玩家占有的方格上,需要在自己拥有的纸牌中寻找1个能与该物质同时出现在某个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并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丢弃这张纸牌,方可安全。找到2个可以将这2张纸牌给所在方格的占有者,将方格“买下”,其占有权归自己所有。若找不出这样的纸牌,或者无法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则需将任意2张自己的纸牌给所在方格占有者。例如:玩家1走到CO2上,而CO2归玩家2所有,若玩家1手中有C,并写出C + O2=CO2,在丢弃C这张纸牌后,方可安全;若玩家1同时拥有C和O2可将这两张纸牌交予玩家2,则CO2的所有权归玩家1所有;若玩家1手中找不到物质能与CO2处于同一化学方程式,或者玩家1无法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那么玩家1需要从自己手中选择2张纸牌交予玩家2。

④若走到“机会”,可以从“机会”卡牌中抽取一张。“机会”卡牌包括:获取额外2张纸牌、失去2张纸牌、向任意玩家索要纸牌等等奖惩条件,可自行添加。若走到“答题”,需从“答题”卡牌中抽取一张化学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自行设计,若答对,获得2张纸牌;若答错,失去2张纸牌。

⑤玩家手中物质纸牌用完,则失败,失去所占有的物质并离开游戏;坚持到最后的玩家获得游戏胜利。

(三)游戏的应用

“化学网游”以卡片作为游戏载体,制作过程方便简捷,因此应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既可以应用于普通中学化学学科教学、高等教育化学类课程、教师培训进修等以学科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中,也可以应用于化学原理探究、实验化学等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活动课程中,但其最主要的效用在于提高广大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1]。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将平淡乏味的化学知识变得灵动起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为了赢得游戏的胜利,更加努力地加强化学知识的记忆,并且在与其他玩家竞争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使得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牢固和壮大。同时,教师也可以打破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僵局,参与到游戏当中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和学生共同进步。

二、“化学网游”的价值剖析

“化学网游”作为化学游戏与网络游戏的结合体,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从教学和学习两个方面,对“化学网游”的价值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 从教师的教学上看“化学网游”的几点作用

常见化学物质范文6

久而久之,夫妻的关系逐渐由沉默、不满,到埋怨、争吵、反抗、离家出走,以至法庭相见,婚姻的悲剧产生了。有的夫妻考虑到子女,考虑到社会舆论,或者考虑到双方家庭承受的压力,虽然没走到分居或离婚这一步,但夫妻间冷若冰霜,成为凑合式的家庭。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夫妻之间的爱情逐渐消减,是有一定迹象可寻的,常见的九大先兆有以下几种:

一、对性生活的兴趣降低,用种种借口回避和对方亲热,对表示爱情的动作,则以“例行公事”的态度处之。

二、脾气变得烦躁易怒,经常为小事而向对方诸多挑剔责难。

三、对伴侣的言谈感到不耐烦,失去兴趣,故意做出与对方愿望相违的举动。

四、故意自我孤立,减少双方可以共同参与的活动。发展个人兴趣,把对方摒弃于自己活动圈子之外。

五、尽量减少与伴侣相处的时间。诸如延长工作时间,故意在工作之余在外流连。

六、对异性朋友的兴趣越来越大,甚至公开表示对其他异性的思慕。

七、逐渐减少热情的举动,对伴侣的感情流露予以抗拒,一派冷若冰霜、心如铁石的样子。

八、激烈的争吵及暴戾的举动频繁出现,即使在公众场合中,亦会毫不忌讳地与伴侣争吵,而且争吵的严重程度越来越大。

九、自我中心的心态越来越明显,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再为对方着想。

夫妻关系出现上述情况时,表明感情破裂的警钟已经敲响。此时,应寻找原因,弥合裂缝,不要使其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白头偕老缘自三种力量

海伦・费希尔教授在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执教,研究人类的爱情行为。费希尔指出,促使一对夫妻白头偕老的力量有三:欲望、迷恋和粘着力。

第一种力量:欲望

费希尔认为,欲望不等同于爱情。欲望受大脑中分泌的化学物质支配,简单明了。但如果只是为了性的需要而发生,也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这时人身体里的催产素和升压素的水平会偏高,对健康造成伤害。而且,这些化学物质会使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但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合适的对象,就糟糕了。

第二种力量:迷恋

浪漫的爱情,涉及到的化学物质与第一种力量有所不同。费希尔认为,浪漫的爱情产生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使人对产生过分迷恋的情绪。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自然的迷恋情绪促使雌雄动物呆在一起,共同度过雌性动物的怀孕期。有调查显示,处在迷恋期的人有90%以上的时间在想他们的爱侣。

费希尔指出,爱侣间的浪漫爱情会随时间推移而渐渐淡漠,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大脑的神经末端长期处在高水平的刺激下,逐渐变得麻木;二是大脑化学物质的分泌水平逐渐下降。不管是由哪种原因引起,一般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热情会渐渐冷却。

第三种力量:粘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