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研究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研究实践

教育研究实践范文1

关键词:韩愈;教育实践;《师说》;《进学解》;地方教化;教育管理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卒后谥曰文,世称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昌黎先生,又曾官居吏部侍郎,后世亦称韩吏部。韩愈生活在中唐时期,一生宦海沉浮,但一心卫道,著述颇多,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唐时期,正兴佛、道教,儒教独尊地位有所下降,世风日下,人们都“耻学于师”、“不耻为师”,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韩愈敢为人先、敢为人言,力排佛老,学为儒道,劝诫人们尊师重道,尤其他借《师说》、《进学解》等著作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所做出的教育实践,对中唐以后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韩愈的教育思想体系在学术界已经有了一番整理,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教育视野的角度却分析其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活动,以期对现代教育有所启示

1 《师说》——论“师道”,提倡“教学相长”

《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从理论角度较为全面地诠释“师道”的文章。韩愈,25岁举进士第,初任四门博士,提议恢复国子监生徒,积极推荐文学青年,在世风日下的情况下撰写了《师说》,一举奠定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崇高地位。韩愈通过《师说》阐述了教师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教师职责、教师标准、师生关系等内容,倡导尊师重道、能者为师、学无常师,师生之间要教学相长、互相学习、相互尊重,摒弃了传统中“弟子一定不比老师高明,老师一定比弟子贤明”的腐朽观念。

韩愈关于“师道”的论述,直至当代都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有“道”、“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现代教育推行素质教育,说白了,就是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这与韩愈所提到的“道”、“业”并没有本质区别,其宗旨都是人才培养。首先都是关注人、发展人,其次是进一步加强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然后是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才是传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技巧等,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教学相长”,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的擅长的东西都可能不同。简单的说,韩愈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勇于肯定学生的长处,并向其学习,共同进步。这一教学方式直到今日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倡。当然,韩愈对弟子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广纳贤才”,既是自己的门生,又是自己的老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现代教育看,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模式的弊端,明显突出了学生的核心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利于养成好学、乐学的学习习惯。

2 《进学解》——论“教与学”,鼓励后生求学

初任四门博士之后,韩愈两任国子博士,此官职在当时属于最高教育职位。在任期间,韩愈总结了个人多年的求学经历和前人的治学经验,撰写了《进学解》,对教学、学习做了更为精进的论述,以此来鼓励后生多多求学。在《进学解》中,韩愈针对“教与学”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教育实践理论。

第一,勤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韩愈在《进学解》中论述的学习方式。这句话的意思“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于因循苟且。”在韩愈的眼中,一个人的成功固然与先天因素分不开,但是与后天的勤奋、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他鼓励后生要孜孜不倦,努力学习,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才有可能成为有用之人。同时,这句话也蕴藏着另外两层含义。其一,倡导反思学习。学生要经常反思,实现对自我的再认识,促进自我促进成长;其二,反对因循守旧,要有真知灼见。创新是人进步的动力,如果不创新,就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第二,博学专精。在教学上,韩愈指出教师既要传授学生广播的知识,又要从中提炼出精华,这一见解在当时可谓是振聋发聩的,即使是现代教育理念支撑的当下,这一独到的见解也是十分有益的。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又要精通自己的本专业,正与韩愈的“博学专精”不谋而合。

3 贬任潮州刺史期间——兴地方教化

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谏迎佛骨得罪了宪宗皇帝,被贬到当时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潮州任刺史。一般情况下,朝廷大员被贬至地方任小官,往往都是甩手掌柜,也不追求什么政绩,可是韩愈不是,由最初的惶恐不安转为励精图治,十分关心当地政务。在任期间,韩愈驱鳄、兴学、勤农、释奴等,尤其兴学育才,启用贤人,极大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由于潮州地处边陲,经济、文化等事业尚不繁华,虽然此地之前有学校,但是读书人甚少,官府衙役、普通百姓的文化素质较低,韩愈看到这种情况后,在当地大兴“乡学”,经费不足甚至自掏腰包。在他的种种努力下,儒家文化在当地得以传播。据史料调查,韩愈任潮州刺史之前,当地只出了三位进士,可是在他到任之后,再到宋代之前,登科及第不下百人,从此,潮州便有了“海滨邹鲁”之美称。

4 时任国子祭酒期间——严格教育管理

在唐代,国子祭酒属于国家最高教育行政官员,也是最高学府校长。唐穆宗长庆元年,韩愈任国子祭酒,成为当时最高教育管理者。“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经济由盛转衰,官学亦十分没落。所以韩愈在任期间,积极整顿国学,严肃学风,严选教官,希望通过此种方式振兴官学。当然,韩愈一生钟爱于教育事业,他不仅做了以上尝试,更经常举行会讲和辩诘活动,以此来吸引学生,并深受学生喜爱,因而才有了“韩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之语。韩愈之所以能如此受到学生欢迎,主要是他平易近人,从来不以尊卑、美丑来衡量人、对待人,学生们十分喜爱听他的演讲。

5 结束语

韩愈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不仅结合个人经验编撰了多本教育方面的名作,更做了许多多教育实践活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直至今日,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顾乃武.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0(5):7-9.

[2]闰永利丁全贵《韩愈对儒家文艺思想的强调与突破一论唐代古文运动的文艺思想基础》,《滨州教育学院学报》第5卷,1999年9月第3期.

[3]刘昫.旧唐书·韩愈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教育研究实践范文2

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实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策略;

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从和谐发展的理念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内涵概述

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张涛教授认为:所谓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要解决国家、地方及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根本制度问题,围绕

这个问题涉及到领导权力分配、机构设置等事务。【1】吴志宏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根据有关的法规、政策建立起来的管理教育事业的制度体系,它包括各级教

育机构的设置、功能作用的规定、相互间隶属关系的界定以及权限的分配与划定等诸多元素和要件。【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人员配属、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职能与承担的角色不清晰

参与的角色过多,使用权利过于集中,对高校的管理往往带有行政强制性。

(二)高校办学自落实不到位

高等教育依然对国家、政府的依赖性,附属性很强,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高等学校是政府机构的附属部分,而不是独立的运行实体。

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策略

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还是存在的,所以应进一步进行改革。

1、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议

首先,要加快政校分开的改革,进一步让学校成为真正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其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形成中央与地方两级管

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第三,国家教委与中央业务部门的关系。教委主管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良好的服务。第四,社会与高校的

关系;扩大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增强办学的活力与气氛,这样可以扩大教育投资渠道,筹集更多的教育经费,改变单一依靠政府拨款的局面,从而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

2、以和谐发展的理念实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大学管理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评价和充分发挥人的价值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建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机制,必须树立德

育为先,育人为本,师生为本的理念。这种机制强调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善于将教育的社会要求转变为个体的自我要求,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

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8】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要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相适应,要有利于管理者职责分明,职能规范,管理有序,要有利于充分调动

政府、社会、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办好学校,要有利于高校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通盘考虑,以严谨的态度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采取分别对待、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策略,同时借鉴外国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抓好试点改革,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以上是笔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浅见

,希望能给体制的改革带来一些参考。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与调整,关于这方面的探索任重而道远,还要继

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教育研究实践范文3

摘要:本文就大数据带给影视艺术产业的深刻变革与长远影响这一趋势,针对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人才应具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元文化背景、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等特征,提出了树立大学科意识,实施跨专业教育;探索项目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产业互动,注重应用性培养;关注技术革新,构建新型平台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影视艺术;人才培养

一、大数据带给影视艺术产业的深刻变革与长远影响

“大数据”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是借助网络软件工具与高科技智能技术分析出复杂数据的集合群。它的强大功能和智能性不在于获得数据的表层信息,而是在对数据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数据属性的内在关联和隐含信息,通过专业化处理让庞大的数据群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1]互联网作为大数据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和平台,网络音频、视频、图像、数字和一些公共交互平台层出不穷,在国家“互联网+”的重点工作指引下,中国大数据时代已经提前到来,并正在服务于信息化时代下的现代产业。大量微量数据作为影视艺术的新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大数据时代的强大功能下,不断革新着传统影视艺术行业的制作模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电影操作模式,即通过数据信息深入分析受众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充分预估,再以市场为目标生产和推广电影,进行衍生开发,实现产业价值。这种新型的制作模式是对传统制作模式的扬弃,是市场竞争发展的需求,也是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向与生存根基所在。以网络电影制作为例,当下热门的网络大电影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趋势持续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满足了现代网络社会和时代特征的发展趋势。从网络电影的制作过程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据大数据分析对电影进行的设计和生产。有数据表明,仅2014年一年,全网上线网络大电影450部,率先提出“网络大电影”概念的爱奇艺top20总分账票房601.6万。而到了2016年,网络大电影市场规模达10亿,爱奇艺top20总分账票房达1.98亿,在三年内增长了32.9倍。按照此增长趋势,预计到2017年底,整体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0亿元。当今社会的发展已趋于媒介化,网络等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影视艺术传播的途径和范围,也赋予了大众更多的选择自由,受众从大众化、被动的客体逐渐变为个性化的主体。尤其是互联网催生出的“网生代”,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受众,由“网生代”受众的观影心理、观影趣味和观影行为集成的大数据,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数据全面反映了用户导向和内容导向。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在关注大数据给影视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同时,还必须客观的认识到,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并不是万能的,只能作为创作生产和项目运营的参考依据,它解决不了影视创作中的艺术性问题。如何在结合“互联网+影视”背景下实现影视产业数据化、市场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影视产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这对影视艺术研究和影视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命题。

二、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人才需求特征

目前,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网络媒体公司等影视产业对影视专业人员的需求非常大,市场十分广阔。但就人才需求的质量及拥有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来看,仅仅掌握制作技术已无法满足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时代需要能真正适应数据化发展与应用,具有运用大数据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个性的复合型人才,影视艺术人才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以下特点:1.具有把控产业发展趋势,自觉开展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下,“双创”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影视产业领域也不例外。影视产业的“双创”工作,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将成为影视产业发展的核心,在未来影视产业的发展中,具备自主创新思维和艺术创新、创造能力的影视人才,才能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拥有可持续的发展力。2.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视作品的创造必须兼顾艺术与科学,艺术专业理论修养奠定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基础,而实际的作品创作,以及互联网时代媒介的技术性要求以及影视创作的经验性,需要这门学科不断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3.具有宽广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元文化背景。影视制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跨越多个学科。影视创作更是艺术的集体创作,打破“隔行如隔山”的传统行业模式,拥有跨界思维,掌握多学科知识,深入了解中西、地方、民族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显要特征。[2]这也是影视创作的源泉和不竭动力。4.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影视艺术作为传承文化形态的载体,必然要求创作主体具备相应的文化良知和文化使命感,并成为影视文化的生成者与建构者。因此,具有良好的媒介素质,恪守传播功能职责,担负起文化责任,是对影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影视产业的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得到大力传播,走向世界。

三、影视艺术教育的创新实践

数据技术加速了影视行业的改革,面对影视艺术瞬息变化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环境,高校需要更加冷静地思考什么样的专业人才能真正适应时代需求。影视艺术教育要在遵循影视艺术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找寻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平台,探求有实际意义的创新。

(一)树立大学科意识,实施跨专业教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打通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影视艺术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打破学科框架,树立“大学科”意识,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知识结构来拓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学科设置上由艺术学向哲学、经济、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范畴拓展,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作用和效能,完善影视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加强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传统影视专业课程设置的缺点是过于单一,影视艺术教育应逐步实施跨专业模式,在教学和实践内容结构的设计上趋向综合、融通与互补的特点,加强专业相关课程的联系性,科学设置学科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3]目前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单位多为综合类大学,学科设置完整,有助于扩宽影视艺术专业通识平台的基础课程,实现专业内外的跨专业教育,如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课程设置应结合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影视制作、编导、摄影影像等专业要实现知识融汇贯通,音乐、舞蹈、美术、传媒等艺术学科可互选课程。

(二)探索项目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项目合作能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在影视艺术人才培养上具有突出优势。第一,项目机制立足合作企业,按照市场的标准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要求,有利于学校明确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教学,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第二,项目合作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释放出来,为其提供了多维度的实践空间。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调动学生的创作灵感,促进其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真正缩短学生与社会的对接周期,从而为培养市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储备力量。第三,项目合作不仅让学生参与进来,还能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在实施过程中强化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其对影视艺术教育的认识,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四,高校通过项目合作机制与企业积极互动,能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交流平台和数据资源库,提高双方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时代拉近了市场与高校的密切联系,影视艺术教育应当积极地与业界对接,面向社会、面向产业,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为此,学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探索项目建设机制。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教育教学项目计划,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共同努力完成项目的制作,促进教学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推广,帮助高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可以对学校的项目提出要求和建议,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行业背景,不断拓宽的市场为学校提供支持,通过深度参与项目掌握和对接人才的情况,吸纳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有效地推动企业发展。[4]

(三)加强与产业互动,注重应用性培养

影视艺术教育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根据影视的高新技术、艺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实训内容。寻找更多与业界沟通的渠道,如到企业参观、访问、座谈、实习,加强与产业的互动,以产业需求带动教学,让教学更加贴近市场。现代化影视教育不仅要求全面的知识结构,还体现在技术手段上,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影视技术,就要加大影视设备投入,整合教学实验资源,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强化学生对影视制作、数字影像拍摄、网络音视频采集等相关专业技术的掌握。当然,影视艺术的应用性不能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艺术修养和文化责任的提升,甚至大数据时代的新运营方式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才能满足影视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关注技术革新,构建新型平台

在数据技术时代,教育方式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获取知识的路径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网络媒体和在线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学习将成为今后主要的教育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学会使用网络交流评价工具,更多地获取在线电子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找到适宜每名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定制出更符合个性化发展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措施。大数据技术也会为教师提供关于学生的性格特质、学习习惯等信息作为研究依据,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实施针对性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技术的革新不仅影响着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还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创客模式的兴起,使得“没有围墙的校园”成为可能。在大数据的推动下,高校将进一步向社会组织和企业开放。如何运用广博的数据信息和资源,加速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目标重构,深化教学改革;如何实现与企业无阻交流,协同创新,构建新型的教育平台,影视艺术教育还面临着很多实践性的问题。大数据时代为影视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将影视艺术教育带入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李梅.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模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6(09).

[2]喻琢,万丽.全媒体环境下高等影视艺术教育的技能缺失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3(4).

[3]王艳玲,王一博.“互联网+”态势下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新常态[J].电影评介,2015(20).

教育研究实践范文4

【关键词】教学评估;教学评价;实践教学;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140―03

引言

在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育环节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措施。良好有效的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并增强就业能力。同时,实践教育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团队精神的最佳场所。电工电子实践课程是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学生都必须经过的培训环节,是以后从事其专业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研究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评估理论,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并且能够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是很有意义的。

所谓教学评估,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革,监控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估的价值体现在其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评估分三类: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诊断性评估是指某项教育活动进行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估,其目的是了解评估对象的情况,判断是否具备条件。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来对教育活动进行实时的调节,保证教育目标实现而进行的价值判断。终结性评估是总结性的,是在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进行的评估。以上三种评估在实际的评估活动中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在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过程中,为了保证实践教育的质量,评估活动必须全面。对于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基层工作而言,形成性评估对于监控实验教学质量,随之调整教学过程更为重要。

一 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是观察、衡量和规定事物特征,反映事物内涵,标识某一事物的尺度。在教育评估问题内,指标是将教育质量进行量化的工具。评估目的和任务确定后,关键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准确、广泛、全面地收集和处理信息。指标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评估的准确性,继而影响教育水平的提高。

指标体系的设计包括发散、收敛和实验修订三个阶段。

(1)发散阶段。发散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解教育目标,提出详尽的初拟指标。因为教育目标一般都比较抽象笼统,所以在拟订评估指标时需要对其进一步分解、细化,使之能够观察和测量。具体操作需要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力求完备。对于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质量的评估,初拟指标时应该征求理论教师、实验教师、管理人员、正在学习的学生以及毕业生的意见。

(2)收敛阶段。收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初拟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归并和筛选。归并和筛选时应注意三点:指标应具有重要性,体现评估的导向功能;指标应具有独立性,指标不重叠,避免冗余;指标应能反映评估对象的本质,应删除那些不能反映或者偏离目标本质属性的指标,提高评估的有效性。

(3)实验修订。在初步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后,应该选择对象进行小范围试验,可以对一门实验课,或者一个实验班进行评估。并根据试验结果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必要的修订。

为了全面评估清华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质量,我们按照以上过程,通过实验中心任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领导的集思广益,初步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

整个指标体系分三部分:“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是学生针对每次实验对实验内容、教师、设备和管理的评价;“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实验管理的评价;“实验技术人员评价指标体系”,是实验技术人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希望通过评估,能够全面反映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进行情况。在指标建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指标的全面性,同时也考虑到了各项指标的独立性,尽量减低数据采集的工作量。

表1是“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仅以“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

评估指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1)教学内容。主要对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合理性方面进行评价;(2)实验教师。从讲解情况、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评价;(3)实验设备。主要评价实验设备的配置与运行情况;(4)实验室管理。主要是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评价。评估在学生完成某个实验项目,并且返回实验报告后进行。

二 评价结果及对指标体系的讨论

在对评估指标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修订后,确立了“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估实践。对一些典型的实验项目进行了评估,评估学生数量为85人,限于篇幅,此处不能以列表的形式给出所有结果。下面对此85份“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使用SPSS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图1,图2,图3和图4。从图1~图4每组指标的相关矩阵可以看出,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比较小,多数在0.3左右,指标体系是合理的、不冗余的。相对例外的情况是“实验教师”评估指标组中的“实验讲解(X7)”与“对业务的熟悉程度(X9)”的相关系数为0.64,这两项指标密切相关是不难理解的。如果要精简指标,可以考虑去掉其中的一个。

表2给出了评估的信度分析结果,信度为0.8823,说明使用此指标体系评估得到的结果是可信的。同时,各项指标的评估结果中,“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一项的标准差最大,说明对所谓的“研究性”的理解是有差别的,或者说,“实验设计的研究性”的概念需要大家进一步探讨。去掉此项指标后,评估的信度稍有上升,从0.8823上升到0.8959,并不明显。图5是“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一项指标评估结果的正态Q-Q图,可以看出,学生对此项指标的打分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所以,评估结果也是客观的、可信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表1的实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是基本独立的,评估结果的信度比较高。对某个实验项目的评估结果平均分数为82.15,基本反映了该项目的实际水平。

三 结论

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起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效监控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整个过程。我国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与评估从认识到实施都起步较晚,对具体的一门或一类课程的评估与监控则更不被重视,特别是实践教育之类的课程。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评估体系。本文根据教育评估的最新理论,初步探讨了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评估的重要性,评估的过程,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并初步建立了适用于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学生评估实践,分析了评估结果,评估指标是合理的,能够反映评估对象的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及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的应用. 合肥: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2] 金娣, 王刚.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 Jen Harvey. EVALUATION COOKBOOK. The Learning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 Initiative, Heriot-Watt University

[4] CHING-YANG CHOU, CHIA-LUNG CHIN AND KUEN-DER LAIN. Th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Instrument Development for the Science Laboratory Teaching Competenc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s. Proc. Natl. Sci. Counc. ROC (D), 2001, 11(1): 11-19.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Practice Education

DUAN Yu-shengLIU YanXING Guang-junLIU Wen-wuREN Yong

(The Experimental Center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ach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教育研究实践范文5

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较为局限,主要是以体能训练为主,缺乏注重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主要以个人竞技项目为主,一些集体项目也没有充分发挥项目的核心精神———团队合作。《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拓展训练以体验、经验分享的教学方式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并且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符合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那么,高职毕业生作为高技能人才,就更需要积极进行自我完善。拓展训练课程引入高职体育课程中,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欢,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拓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工体结合、服务专业、终身体育”的现代教育思想。通过体验式的培训让学生产生团队互动,在活动中促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体验在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感受。让学生消除因为陌生而产生的隔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服务于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提升。

1关于“拓展训练”

风靡全球50余年的素质拓展,1995年走进我国,不断发展,逐渐被列入机关、事业单位、外企和其它现代化企业的培训日程。拓展训练,又称素质拓展,外展训练(Out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一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的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海员葬身海底,针对这种情况,汉思等人便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撞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拓展训练课程以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崇尚自然与环保。利用崇山峻岭、湖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创意独特的专业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帮助企业和组织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达到提升团队生产力的目的。“二战”结束后,许多人认为这种训练仍然可以保留。

外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目标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拓展训练在经历了40年代的创始、50年代的扩大规模、60年代的长足发展、70年代的稳固和80年代的国际化之后,1995年我国北京出现了第一所拓展学校。我国的拓展训练运动以独特的方式,将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与我国自身的人文环境相结合。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以体验式的学习循环理论为基础,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生动有趣的互动游戏和挑战高难度的户外体验项目,通过分享讨论,把枯燥的管理活动理论在活动之中融会贯通,让每一位参与者亲身体验经历,从中感悟到平衡生活的魅力。拓展训练在我国逐渐开展起来并已形成体系。作为一种体验教育,它是我国现有传统教育必需和有用的补充。近年来拓展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也已逐渐步入正轨,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推崇,拓展训练的课程也将开展得更加丰富。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拓展训练必将在高职院校里得到发展,根据学生学习专业的领域不同开设不同主题的拓展训练课程,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符合高职课程项目教学的需要。

2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拓展训练并不是所谓的“娱乐体育”、“魔鬼训练”。它不仅是体能,更是意识;不仅是个人,更是团队。高职学生面对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就业已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活着”,更要注重怎样“活着”,从长远意义上来讲,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人素质决定了本人的生存“质量”,而团队的素质则决定了一个企业或集体的生存“水平”。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这种有形的资源,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强烈的进取心、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这种无形的内涵素质。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有限知识技能释放最大能量,拓展学生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为将来融入企业团队建设,培养团队意识,并能在工作合作中发挥应有的潜能效应。深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破除“个人自我”中心概念,增进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养成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是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动因。

高职学生通过拓展训练,力求使参加训练者在今后社会工作中有如下方面显著提高: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认识群体的作用,体会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提高对资源利用的有效认识,增进自我参与意识和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懂得珍惜、感恩,更融洽的与群体合作;学会欣赏、关注他人,快乐地工作、生活。拓展训练项目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实用,贴近生活,形式上灵活,方法上多样,把趣味性与人文体育资源融入到现代体育课中,使高职生在挑战各种困难中提高身心素质,在协同解决问题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更符合就业压力大环境中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的需要。

3“拓展训练”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要功能

列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如通用电器、IBM、惠普、柯达、摩托罗拉、诺基亚等都在员工培训中开展拓展培训活动,国内知名企业如联想集团、清华紫光、北大方正、海尔等企业也都把这种培训课程做为员工教育的必修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工商管理学院、暨南大学等学校的MBA/EM-BA教育中也纷纷把拓展训练作为指定课程内容。拓展训练在我国逐渐开展起来并形成体系,适应了现代人的工作、学习的内在需求。

3.1拓展训练直接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体验式学习理论对设计和开发终身学习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个理论已经成为很多拓展训练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核心理论。这种强调在“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正是高职学生将来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学习模式。#p#分页标题#e#

3.2拓展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利于自我教育

整个拓展训练活动的参与、操作、体验和总结,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很好的展示了人的主体性,既开发了潜能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3拓展训练通过高峰体验模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拓展训练过程就像是一个安全、真诚、充满挑战的群体心理实验场,通过强烈的体验,在特定空间环境和团队氛围中,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塑造良好意志品质。如“跳出真我”这个项目要求参与者站在离地8米的空中,从跳台上凌空跃起,抓前方一臂以外的空中悬着的一根单杠。只要及时调节心态,建立临危不惧的自信心,就能完成任务。因此,拓展训练是对传统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

3.4拓展训练培养积极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拓展训练以其特有的方式、内容和特点使团队中的每一位学生在实现共同目标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在参与中懂得团队力量、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能具有同理心,加上熟练的技巧,建立共同的目标还是不难的,这对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对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大有裨益。

3.5通过拓展训练整合团队,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和创造力

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针对高职学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培训内容,对学生的体力、智力、心理都是严峻的考验。例如,项目任务的解决只能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团队交流与沟通互助解决问题。培训师进行引导,学习者不断整合自己的知识,并迅速将其转化为行动。培训虽然没有直接给学习者灌输知识,但训练所引发的心灵感悟会让他们自身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今后将受益无穷。

4高职院校“拓展训练”的实践国内外的经验为学校开展拓展训练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4.1拓展课程必须要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

这是我们指导思想的基础部分。安全与不安全之间没有过渡,培训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要课程开始了第一步就要时刻注意安全细节,认真讲解、规范操作,严格按照安全程序、紧密监控活动全过程,确保活动的100%安全。“科学系统的课程设计、高度负责的安全意识、国际认证的器材装备、严格规范的操作方法、丰富实用的经验、灵活有效的安全预案”是拓展训练的安全保障方针。只有安全问题落到实处,我们才能享受拓展训练课程带给大家的快乐与收获。

4.2根据职业特点,确立拓展训练计划

拓展训练项目本身只是师生共同学习知能与完善自我的一个载体,参与人员的职业特点,能够参与何种项目,努力达到何种目标,团队参与中可能出现的不同认知与分歧,在课程计划之初都必须考虑周全。拓展训练虽然以模拟情境让学生感受,但能在特意设计的情境下让学生获得较强刺激的体验,理论水平提升,行为得到发展。拓展训练设计的场景与环境,是将生活中的许多可能遇到又可能发生的问题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科学的控制,给学生一个新奇、有趣、觉得有能力完成,但又需付出努力的过程,而且这种努力需要合理的个体与团队行动方式才可完成,这就引起了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促成了学生心理的矛盾运动,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种状态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使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例如,在潍坊职业学院2010年第一期教师拓展训练中,都感受很强的心理挑战,至今还对成功喜悦的分享和团队合作的融洽回味无穷。

4.3搞好训练前沟通,实现团队精神的正向迁移

拓展训练师在设计课程时就要与参训学生的辅导员沟通,观察和了解初步情况,需要做某些方面的改变,将培训中可能出现的情形与特点提前交流,并需要领导和辅导员配合。如果不能很好的进行前期的分析与研究,培训活动有可能会变成一种反悖与抱怨,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很好的控制,培训后会出现新的团队文化的假象,这种假象会导致小团体的互相认可与对立,并可能给团队组织结构的发展带来冲击,形成负迁移。因此,在实际培训中必须将感悟与理论结合,能够从中学习并达成和谐锻炼。

4.4潍坊职业学院的拓展训练工作

拓展训练的挑战性是魅力之一,活动中确实存在高风险,我们可以规避风险,将对学生产生较强冲击的项目,合理贯穿课程培训之中,完成项目,达到预期安全效果。拓展项目的设置,也应该考虑到个体体能消耗与心理活动冲击的合理比例与承受力,要对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实践、验证。

教育研究实践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实践性教学体系 教育资源 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对中低层次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由单一技术操作人员向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能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在担负这一类人才培养任务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推动实践性教学的发展。

一、我国职业教育中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中,虽然目前已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但教育理念、经费投入、师资配备、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限制了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1. 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配置紧张,实践性教学被削弱。

职业教育为更多的适龄青年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但是在我国,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投资基本上还是倾向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得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明显不足,使得各职业学校的布局不太合理,普遍出现校舍紧张、教学空间拥挤、人均占用实验室面积以及生均使用实验设备量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时数减少等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不得不采取合并、裁减、模拟,甚至“以讲代练”等权宜之计。由于在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

2. 评价机制不合理,实践性教学被忽视。

目前各职业学校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已经把实践性教学提到了日程上,但“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管理思潮仍占主流。学校的教学奖励也通常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在这方面设有“课堂优秀教师”、“优秀教案”等诸多奖项,而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成果奖励和专项奖励则寥寥无几。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同样是重视学术理论研究的奖励,轻视技术工艺革新和操作技能训练教学的奖励。在教师评定职称中,职评条件就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若干篇教科研论文,而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则很难作为成绩被专家认定。在这种评价机制之下,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普遍重视科研学术研究、忽视实验实训研究,这种观念的存在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使职业教育质量停留在原地,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 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

职业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撑,需要教师实际能力的支持。虽然目前各职业学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人才引入机制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还是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的问题,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例如计算机组装、网络综合布线、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编写等,有的教师在理论上讲得有理有据,但一遇到实际操作就手忙脚乱,纰漏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又如何能得到有利于他们技能积累的实践锻炼呢?如此看来,职业教育中“教师型”和“师傅型”还不能统一起来。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倾向严重,已经导致了教风学风浮泛、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势必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问题。

4. 教材滞后,实践性教学缺乏理论指导。

职业教育教材滞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教材滞后尤为严重。目前,在人才市场有个怪圈:一方面IT行业、电子行业人才匮乏,企业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找不到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的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许多职业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已经严重落后于整个行业的实际需要。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实践教学,妥善处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普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合理分配教学资源,首要的任务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到最合适比例。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它们的实践教学时数在教学中都超过了50%。我们认为若两者比例在1:1则较为合适,使两者相互结合,可以促进能力训练的加强。我们应当纠正偏重理论知识教学而轻视实践性教学的观念,在强化技能训练中适度降低理论的深度和精简其内容,突出“实用”特色,理论上“够用为度”。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前的学科系统的组织结构“提出概念、原理举例说明实验、实训求证习题加深”,实施“任务的提出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完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又一新任务的提出”的路子。以前课程体系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仅仅把实践看作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和附属品。正确的关系应当是理论服务于实践,打破学科系统,以工作项目或任务来形成技能训练体系。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在做中学”的理论,他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学生的活力和阻碍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生命所在。

同时,根据最新技术的发展变化,编写反映职业特色的实践环节教学指导性手册、校本教材,制定“技能训练计划”。通过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按照当地就业市场的需要,每年进行教学计划和技能训练计划的修改,增强实训教材的实用性、可读性,使实训教材与科技发展相适应。

2. 开拓渠道,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一些与基础知识、能力结构相关联的、必需的学生实验、基础性的技能训练,必须在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完成培养。而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较强的技能训练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校外实习基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着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实习渠道,要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要依靠行业共同确定专业学科教学人才培养核心能力的要求,制订各项实践技能特别是人才培养核心能力的考核标准和奖励办法,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用制度创新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 广开“才”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要求,有计划地派出一些教学骨干到企事业单位顶岗锻炼,直接参与生产现场的实践活动,参加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和科研工作等,以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管理制度和薪酬政策上进行倾斜扶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聘请一批来自生产单位、管理部门的工程师、专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参与实训指导,及时用生产一线的实践知识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4. 优化评价机制,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

在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上应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建立多重标准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在成绩评定办法上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将终结性评价改为阶段性评价,可以把阶段考核、技能考核和期中、期末考核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评定,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加强平时的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考核办法上,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可到专业实训现场进行实际操作考试,变“笔试”为实际操作。综合实践教学还可将课程考核与计算机考试、厂商认证等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测试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又可以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认证,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除了在学生的学习上要改变评价机制之外,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实训教师也应该建立相应的一套评价机制。提高实训教师的待遇,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实训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和完善实训教师评聘机制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