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1

[关键词] 社区心理矫正;法律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12.64 [文献标识码] B

社区心理矫正在当前的社会管理活动中还是一项新兴事物,要使这项工作能有长足的发展,还需要司法行政机关、基层组织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共同的努力。对于运用社区心理矫正,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矫正效果。

社区心理矫正工作是对在社区内监外执行罪犯进行心理学矫正的专门方式,矫正服刑人员的意识,促使其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诱导其自发的改过,能够适应社会,并预防被矫正者重新犯罪的专业活动。社区服刑人员一般存在三类心理问题:一是一般心理问题,表现为忧郁、暴躁、冷漠或自卑;二是严重心理问题,表现为人格障碍;三是心理疾病,如被诊断患有情感性抑郁症等。心理矫正包括: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一、在社区矫正中,心理矫正的模式和一般方法

(一)心理矫正的模式

1.完全由行政机关主办:政府建立工作室,组织志愿者开展心理矫正工作;政府规划,向社会购买专业服务。

2.由行政机构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有心理咨询资质的社区矫正工作者自主开展的心理矫正工作;社会机构组织志愿团队,心理咨询师业余参与心理矫正工作。

(二)心理矫正的一般方法

心理矫正的一般方法包括:心理状态的基础性评估;对矫正对象心理状态的矫治性评估;对矫正对象心理矫正工作的跟进措施;矫正对象心理状态的预测性评估;对被矫正人员心理健康的教育;对被矫正人员心理咨询与治疗。

二、对社区矫正中心理矫正的评判和设计

(一)心理矫正对整体的社区矫正工作的支撑意义

为解决社区被矫正者回归社会,给社区被矫正者提供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社会化过度服务,提醒社区矫正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面临的婚姻、家庭、法律等事物,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辅助被矫正人员改掉原有的恶习,从新做人,正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感受,能自力更生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在这个矫正中,心理矫正担当的是,一是行动的监督人:收集整理被矫正人各种心理状况的资料。二是行为危险性的评判人:用心理干预手段检测被矫正人,对可能危险性进行监督。三是分类心理矫正的实施人:针对不同类型的被矫正人,注重其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心理矫正。

(二)心理矫正工作应达到的目标

1.让被矫正人员了解自身情况和特长。通过对心理矫治,让被矫正人反思自己从前所犯的错误,了解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消除被矫正人心理抵触情绪,诚恳地接受社区矫正。

2.调动被矫正人积极进取精神,唤醒重新生活的勇气。对有悲观绝望心理的被矫正人进行心理疏导,指导被矫正人消除悲观、绝望、忧郁、茫然等思想问题,保持平常心,学会控制情绪调节心情,保持心态平和。

3.改掉被矫正人员的不良生活习气,树立积极健康的奋斗目标。对被矫正人员的不良生活习惯,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地帮助其戒除恶习,纠正社会行为,使其周围的社会成员接纳矫正对象。

4.完善矫正对象的自控能力。对被矫正人员的冲动型犯罪人员,采取心理情绪训练方法增强自控力,培养被矫正人员融入社会的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合作的行为方式,教会被矫正人员克服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因外界刺激而产生冲动和过激行为的方式。

5.树立守法意识。使被矫正人员养成奉公守法心态,明白守法与违法的利弊衡量,确立起用合法手段谋生,满足生活需要的观念。

(三)社区矫正工作应当建立与监禁矫正形成对应关系的司法工作系统

在市区县及街道乡镇等各层级的社区矫正机构,设立专门部门,专职岗位,负责心理矫正工作。同时,组织社会团体及社会志愿者开展心理矫正活动。

社会工作团体在心理矫正方面,应突出服务型组织的助人理念,更好地展示出专业特性和服务功能,特别是突显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社会工作者。培养和训练社工运用相关专业技能开展社区心理矫正,依靠心理学博大精深的知识,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被矫正人员发生心理问题,体现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工作的独特作用。

三、开展社区心理矫正工作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心理治疗与辅导人员的业务培训

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心理矫正队伍,优化心理矫正资源是社区心理矫正向前发展的正确道路。社区心理矫治活动最终对被矫正人员有多大效果,很大程度是由社区心理矫正人员的专业水平决定。以黑龙江省为例,实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公检法等部门密切配合,基层司法所具体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来统一领导、部署和协调社区矫正试点的各项工作。在黑龙江省开展社区心理矫正工作的主要困难可以归纳为: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制约了社区心理矫正的顺利开展;社区心理矫正工作者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在专职、兼职心理矫正工作者的资格确认上有待明确;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与心理矫正工作要承担的任务不相称;经费保障不足,使社区心理矫正工作开展缓慢;社会公众对社区心理矫正的认知度不高,能参与其中的更是凤毛鳞角。因此,提高心理矫治队伍的专业素质,保证心理矫治活动的专业化运作,还应当以社会资源的整合为主。逐步建立起一支专门从事社区心理矫正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同时保持与社会其他心理学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是解决人才匮乏的好办法。

以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社区心理矫正人员的分工来看,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社区心理矫正工作中起着组织协调和辅作用,而他们一般缺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参与社区心理矫治的实际经验,因此提高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社区心理矫正方面的相关知识尤为必要。通过各种“心理矫正学讲座”“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相关知识,强化职能意识,可以确保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开展各项社区心理矫正工作。社区心理矫正的人员一般只负责对被矫正人员进行心理矫正,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更全面地掌握被矫正人员的全部情况,所以社工在社区心理矫正工作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应当鼓励社工通过短期培训、函授、自学等途径系统掌握与心理矫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育一支具备心理矫正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社工队伍。还可以通过以师带徒、同事间个案讨论等形式,不断提高社工实际工作能力。

在打造社区心理矫正专业化队伍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专业力量的参与和社会资源的挖掘。社区心理矫正的特点,决定了社区心理矫正立足社区、依赖社区、调动社会力量对被矫正人员开展心理矫正的工作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的心理专家参与心理矫正活动,来解决社区心理矫正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是解决社区心理矫正人才不足的好办法。

(二)克服经费不足的矛盾

各级财政历年来对社区心理矫正的经费投入都是不足的,社区心理矫正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财力的支持和投入,但由于社区心理矫正的开展还属初级阶段,资金不足在所难免。但开展社区心理矫正不能坐等物质保障完善后才开展,利用好现有的物质条件做好心理矫正也是有可能的。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工作原则是解决经费和场所实际问题的最好方法,把现有的社区办公场所利用起来,把在职、聘用的社区工作人员组织起来开展社区心理矫正培训交流,都是解决经费不足的好办法。

(三)确定心理矫正的内容和项目

针对被矫正人员的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正。一是在心理矫正人员与被矫正人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这就需要社区心理矫正人员熟悉被矫正人员的具体情况、家庭背景,对被矫正人员保持热情、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二是全面的心理测试,将其与心理评估结合起来,在专业心理测试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被矫正人员的不同心理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矫正,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通过取得成功的心理测试成果,根据被矫正人员所处的社会环境,选择性的引导被矫正人员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让他们了解自身特点、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为制定最恰当的矫正计划做好准备。三是在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的基础上,将被矫正人员一个阶段的矫正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为下一阶段的心理矫正做准备。

重视心理档案在心理矫正工作的实际意义。心理矫正档案是通过心理测评、心理评估、心理咨询等方法积累起来的有关被矫正人员个性特点、缺陷、矫正过程及其效果等方面心理资料的系统记载,反映了被矫正人员的心理矫正轨迹,对综合分析及预测其未来的行为倾向,具有重要意义。心理矫正档案既可以动态跟踪被矫正人员的心理状态,保证心理矫正的效果,也可以为开展日常管理、教育学习、公益劳动等提供参考依据,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因此建立社区被矫正人员的心理档案非常必要。各社区还应加强信息交流,摸索心理矫正的新模式、新办法。建立社区心理矫正网站或交流社区心理矫正工作报告,组织开展心理矫正科学知识讲座,及时国内外心理矫正方面的最新动态及科研成果,交流各自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促进社区心理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作为一项科学的社区矫正方式,心理矫正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构成特点,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心理矫正,探索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矫正的有效途径,是我们追求和想要达到的社区心理矫正工作目标。

[参 考 文 献]

[1]王文琤.监外罪犯心理矫正工作现状与思考[J].犯罪研究,2007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2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方法;知识耦合

作者简介:王秋生(1971-),男,河北丰润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崔勇(1982-),男,河南漯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探索和实践”(项目编号:40037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46-02

随着通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广泛用于军事、航天、航空、遥感、控制、雷达、医学等各种领域。[1,2]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不再局限于通信与电子工程学科,已逐步成为自动控制、模式识别、生物医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重要选修或必修课程。与此同时,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研究日益深入,涉及教学内容[3,4]、双语教学[5,6]、实验教学[7]、辅助教学[8]、教学改革[9-12]等方面。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有如下特点:一是内容抽象。用抽象的数学符号描述数字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二是内容丰富。包括数字信号和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处理技术和典型应用等。三是实践性强。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基本概念来源于工程问题,而分析和处理结果又应用于工程实践。

在自动化学院开设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存在如下问题:课程内容抽象使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与工程联系紧密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课程内容丰富与学时较少之间的矛盾突出;名称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较多,容易产生混淆;缺少先修课程基础(受学时所限没有开设“信号与系统”课程)使得学习困难;课程设置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适值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阶段,部分学生存在抵触情绪。

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方法。它充分利用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从宏观上理解和掌握授课内容,避免学习知识的孤立性和盲目性。

一、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方法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主要讲授数字信号/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典型应用。虽然涉及内容很多,但是彼此联系密切、耦合关系很强。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系统分析和信号分析两个方面。

1.系统分析的知识耦合关系

数字信号处理的系统分析以线性时不变系统为对象,以傅立叶变换和z变换为主要工具,以分析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因果性和稳定性为核心,在时域和频域分别论述有理系统的分析方法和实现技术,包括时域卷积、系统函数、信号流图、差分方程、有理函数系统(FIR和IIR系统)等。彼此之间的耦合关系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知识耦合关系中,时域卷积是从系统输入、系统输出和单位脉冲响应角度描述系统;系统函数是应用有理函数在复频域(z变换域)描述系统;差分方程是从输入与输出关系角度描述系统;信号流图是从实现系统的体系结构角度描述系统;频率响应是用特征函数在傅立叶变换域描述系统;有限长单位脉冲响应(FIR)和无限长单位脉冲响应(IIR)是线性时不变系统的两种重要形式。

根据图1所示的知识耦合关系,在授课过程中以时域卷积为出发点、以系统函数为中心,侧重强调时域卷积、系统函数、频率响应、差分方程和信号流图的等价条件和转换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讲授FIR系统和IIR系统,对于建立数字系统的概念结构和知识框架、从宏观和系统角度理解数字系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信号分析的知识耦合关系

数字信号分析涉及信号转换、信号表示等内容,授课内容的耦合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和分别表示模拟非周期信号和周期信号;和分别表示的拉普拉斯变换和傅立叶变换;和分别表示数字非周期信号和周期信号;和分别表示的z变换和傅立叶变换;和分别表示的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和的离散傅立叶级数(DFS)。

图2所示的知识耦合关系主要包括:模拟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和傅立叶变换及其相互关系、数字信号的z变换和傅立叶变换及其相互关系、数字非周期信号的离散傅立叶变换和周期信号的离散傅立叶级数及其相互关系等。此外还包括模拟信号的采样与重构、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的相互关系等。具体内容参见相关文献,不再赘述。

根据图2所示的知识耦合关系,在授课过程中以数字信号的转换关系和表示形式为中心,重点讲授采样和重构关系、时域和频域表示、离散傅里叶变换、离散傅里叶级数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既强调多种变换之间的转化条件、表示方法又强调数字信号表示方法的物理意义和转化关系,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概念和方法的混淆,降低学习过程的盲目性。

二、教学实践与体会

虽然图1和图2所示耦合关系分布在不同章节,但是它们的内在联系非常严谨,且涵盖了绝大部分的授课内容。在讲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时,充分利用授课内容的耦合关系,一方面能够使讲授内容更加系统,避免讲授知识的孤立性,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概念框架和知识体系,有利于正确和全面地掌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主体内容。

上述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思想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有效性已经得到教学实践检验。四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渗透基于知识的耦合关系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听课学生普遍反映,授课过程中的概念清楚、重点突出、内容完整,所学知识的印象深刻、联系密切;与此同时,基于知识耦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和赞同。

三、结论

针对数字信号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方法,并对系统分析和信号分析进行了全面论述。它通过建立授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概念体系,有利于全面掌握课程内容;所提出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教学实践检验,赢得了有关专家和广大学生的认可和赞同。该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概念抽象、内容多样、知识耦合关系复杂的专业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受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教改立项项目的支持和资助,特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Mitra S K.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A Computer-Based Approach(Second Editon)[M].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1:1-40.

[2]Oppenheim A V,Schafer R W,Buck J R.Discrete Time Signal Processing(Second Edition)[M].Pearson Education.1999:1-7.

[3]高军萍,王霞,李琦,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19-21.

[4]李梅,陈玉东,崔艳云,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泰山学院学报,2005,27(3):96-100.

[5]阔永红.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体会[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82-85.

[6]彭启琼.“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4):12-14.

[7]袁小平,王艳芬,史良.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1):58-60.

[8]翟因虎,潘保昌.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改试验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s1):131-132.

[9]朱学勇,杨谏,蔡竟业,等.浅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4):13-15.

[10]汪西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63(5):95-98.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3

【关键词】前置胎盘;孕期护理;健康教育;影响研究

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覆盖子宫颈内口,被称为前置胎盘。前置胎盘不仅会导致妊娠晚期出血,还可能导致胎盘早剥和宫颈病变,给患者的生产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近年来,前置胎盘作为一种常见的产科并发症,其治疗和处置受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确保前置胎盘患者母婴健康,更是成为医疗工作者重点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大量的资料和案例表明,加强前置胎盘孕期护理和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孕妇的病情,使前置胎盘在孕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在前置胎盘发现后,如何做好孕期护理和健康教育,则成为广大医疗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某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前置胎盘病例47组为观察组,孕妇年龄介于21~45岁,其中完全性前置胎盘6例,部分性前置胎盘28例,低置和边缘性胎盘13例,患者文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以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前置胎盘孕妇41例为对照组,孕妇年龄介于22~41岁,其中完全性前置胎盘5例,部分性前置胎盘26例,低置或边缘性胎盘10例,患者文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患者的年龄、前置胎盘类型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P>0.05,案例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正常的孕期健康教育和孕期知识讲座,内容包括前置胎盘的危害性、病理学简介、应对策略及孕期营养管理、孕期生活作息管理、孕期生活习惯管理等内容。讲座主要由负责的医生和护士一对一对讲解为主,并给予正常的健康检查。观察组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孕期健康教育和孕期知识讲座,但加强了前置胎盘入院健康教育、急性期健康教育、稳定期健康教育、出院健康教育等内容。这些教育方法均采用医生或护士一对一口头教育的方式。其中入院期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疏导、病理学简介、紧急处理方案讲解等。急性期则主要给予详细的治疗策略和方案,并加强对患者和其家属注意事项的宣讲和要求。稳定期则主要开展详细的病理学介绍、治疗措施、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生活起居指导、正确的肢体训练和心理健康指导等。出院时则对预防复发、用药、饮食、休息、复诊等为要点进行健康教育,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完成统计,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共有47例患者,在经过系统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后,44例患者最终通过顺产或剖宫产等方式成功分娩,其中有3例在妊娠期由于病情加重保胎失败。观察组经后期调查表明,其中有46人对治疗表示满意,满意度达到97.87%,几名保胎失败患者均对再次怀孕有较大信心。对照组41例患者中有32例最终通过顺产或剖宫产等方式成功分娩,9例由于病情加重等原因保胎失败。经后期调查,满意度为75.61%,其中7名患者明显对妊娠有恐惧心理,表示不会再到本医院生产。经统计学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前置胎盘相比于其它孕期问题,由于会有出血现象,因而会给孕妇和其家属带来极大的恐慌和恐惧。普通的孕期健康教育并没有注意对孕妇和其家属这种恐惧心理的缓解,而是按照正常的医疗程序给予健康教育与管理。这导致孕妇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保护,孕妇由于对出血现象的恐惧心理,很容易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其孕期的心情和状态。除此之外,由于患者家属缺乏对病情的了解,很容易使他们见到出血现象后,将问题归咎于孕妇,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剧了孕妇的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的加大,抑郁情绪得不到控制,正是导致孕妇保胎失败的关键原因。除此之外,前置胎盘患者相比于普通孕妇,在孕期护理上需要格外注意卫生和保胎,如果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不到位,则容易导致孕妇在孕期不良的生理和生活习惯被放大,最终给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带来威胁。除此之外,前置胎盘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诸如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癌、阴道壁静脉曲张破裂等问题,这些问题同样会导致出血频率增加,并加大出血量。但通过保持患者良好的心情,教会患者和其家属正确的孕期健康知识,并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辅导,则能够有效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出现。通过本次研究与实践表明,加强前置胎盘孕妇的孕期护理和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方面。入院时由于患者和其家属承受较大心理压力,医护人员一定要照顾到患者和其家属的情绪,不能过于夸大前置胎盘的危害性,而是应该多采用积极、鼓励的话语,动员孕妇和其家属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孕期护理工作中。尤其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孕妇,医护人员更要加强其心理健康辅导,通过和患者和家属亲切的交流,尽量平复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向患者适当讲解部分病理学知识。待患者和家属初步接受病情后,医护人员可以在急性期加强健康教育,并为患者讲解诸如诊断检查、医疗方式等并针对性地向大出血的患者详细交代交叉合血,建立静脉通道,给氧,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尽力避免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增高腹压的动作,使患者主动配合各种急诊治疗及护理,以安全渡过急性期,最大程度地保证母婴安全。稳定期健康教育则应该以病理学讲解为主,指导患者用药和了解正确的饮食、起居以及生活注意事项。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策略性的孕期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降低前置胎盘并发症出现几率,最大的保证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石娟.持续健康教育对前置胎盘孕妇期待疗法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14):1325-1326.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4

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演绎和归纳两种方式为主要的手段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理性思维和经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研究对象的部分根本规律和共性与特性。但是,过多地依赖于这两种研究方法难免会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概括不完全、不能充分发挥根本规律的功能,且较少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对象进行跟踪,实证的方法运用少,缺乏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比较的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状态,提出的对策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创建时间不长,在许多研究领域存在较多争议。

一是关于研究对象。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研究对象未形成一致观点。主要观点概括为:

(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胡凯指出“: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依据这种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王新山、王玉婷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乔立骐、梁丽萍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笔者认为,如何把握一般心理过程来探究新的、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互动因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施春华认为研究对象包括四个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状况、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的心理。针对第一种观点,本学科要特别注重研究如何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来实现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转变和提高,若不能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将很容易被认为是偷换普通心理学的概念、照搬其内容体系。第二种观点的范围更加宽广、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利于学科的内涵丰富、外延拓展。但可能会使研究范围泛化,致使学科边界模糊。现有研究表明,对于研究对象的阐述已经在对过程进行“心理分析”、“心理研究”上保持了原则性的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教育对象和过程的突破。但是尚未形成定论,不够清晰、明确。

二是关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对心理环境、心理效应、心理机制与心理功能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将思维、情绪、需要、动机等内容纳入研究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

(2)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学研究。致力于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和职业类别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性及其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针对性对策;研究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品质、能力结构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上述研究内容符合学界对于本学科研究的普遍观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没有切实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甚至是简单地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科界限比较模糊,不利于确立其学科地位。三是关于学科归属。由于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牵丝挂藤的联系,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代表性观点有:

(1)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雪从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对象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论述,认为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学者从“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角度出发,论证其学术立场。

(2)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此观点被普遍认同,因为学科交叉,兼具了两个学科的共同特点和性质。胡凯,王希永、杨芷英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分析,指出,一方面,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对教育过程进行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与特殊的心理规律,其范围包括在一般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之中。明晰学科归属问题,是构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重要动力是开展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但必须以明确的学科归属为前提。目前对此缺乏权威性的论证,致使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方面也颇有分歧: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与“以心理学为纲”的对峙。需要不断深入研讨,推动其逐渐走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新兴学科,困难和不足尤为突出。主要面临着一些在短时期难以得到完全解决的困境。

一是理论建构不完备。

(1)研究的基本范畴存在较大争议。学界普遍认同本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主体、相对客体以及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来解释其研究范畴。

(2)学科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大多学者认为本学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部分共同的特点和内容,应归属于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3)学科体系建构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主张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构成学科体系;也有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因素出发,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

(4)学科理论整合程度不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整合,构建特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现实难题。首先,对于二者在理论、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缺乏系统的论述,导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不清、特色不够鲜明;其次,需要长期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学的方法、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二是缺乏科学的范式。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范式上,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依然大量采用传统文本教育范式,封闭、知识化、教条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泛政治化,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未能实现相对主体同相对客体的良好互动;

(2)在研究范式上,高校具有广泛的教育网络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阵营,其主导型研究范式是经典教育学范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为主要理论资源,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要思维特色。但是实证研究还不够,其广度和深度还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研究结构不够优化。

(1)相对主体业务素质有限、整体协作程度不够。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方法,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同时,研究者缺乏联系和沟通的氛围和平台,协作不够,致使研究力量分散,学术观点难以达成一致。

(2)相对客体覆盖面不够广泛。研究人群主要是高校学生,较少涉及不同年龄层和其他行业的群体。

(3)动态研究、对策性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变化而进行的动态研究以及个案和小样本的长期、追踪研究相对薄弱;同时,用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性研究有待加强。

(4)对教育过程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较多关注于从理论上探讨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功能开发、利用的研究鲜见,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此外,对于受教育者如何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外化为行为的研究少,不利于受教育者良好行为的强化与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改进。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该坚定发展的信心,攻坚克难。基于对现状和面临困境的理性分析,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

第一,推进范畴及体系的理论完善和创新。对学科范畴及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和提升一些新的范畴,使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

(1)推进学科化建设。要创新理论体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术语和话语体系从本学科研究的“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概括、提升和创新范畴,避免从心理学中简单照搬、机械拼接;要整合学科资源,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最新成果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探讨激发其兴趣的方法与对策。

(2)推进科学化建设。学科发展“科学化”的趋势要求教育过程更加关注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研究。以现实为基础,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分析教育现象,作出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质和规律的概括。

(3)推进现代化建设。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新的理论分析,对本质和规律进行前瞻性的概括,总结出预见性的理论和应对方法。对现有的范式理论框架加以检验和论证,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以新的观点、范畴、原则加以补充;构建既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又适应时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二,发展“人本”的研究范式。范式是学科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的信念、遵循的一套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与方法。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本学科逐步向科学化和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学范式强调以人为本,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又要教育对象生存方式的优化提升。在坚持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事实进行客观、数据型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体、系统的探究,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2)要扩大研究对象的覆盖领域。研究的相对客体由以大学生为主,逐步涉及中学生、儿童、其他群体,如:少数民族地区、军队、企业、社区等群体。同时,群体与个体心理的比较研究,以及针对群体人际互动、集体意识的研究将受到重视。

第三,扩展新的载体和方法。

(1)在教育实践方面,探索公共、虚拟空间的运用。教育过程呈虚拟化和模糊化的发展趋势,要突破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加强公共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提高无意识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能力,强化互动性和渗透性。

(2)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量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研究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其相互关系及整体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过程研究的起点。在用实证方法进行宏观概括的同时,也要注重小样本、个案研究,进行深入、动态的跟踪。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范例的标准化工具、实验来研究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融合的具体途径;研究已有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用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结果为参考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第四,加强复合型的研究队伍建设。

(1)从长远来看,应当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针对研究者或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操作技术的培训,使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既能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能够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5

【关键词】产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36-02

就孕产妇而言,因其本身对产科知识的不甚了解,使得其在妊娠期极易出现不安、焦虑与恐惧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的出现,则会大大增加临床剖宫产率与产后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母婴预后。对此,我院就给予了孕产妇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妊娠期健康宣教,结果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140例孕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年龄均在20~40岁间,平均年龄为(29±3)岁;初产妇110例,经产妇30例,孕周均在32~42周间,平均孕周为(38±2)周。采取数字随机法将孕产妇分成甲乙两组各70例,且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甲组孕产妇均被给予产科常规护理,如构建对应孕期档案,展开简单产科知识宣传,定期产检等;而乙组则在此基础上被给予了对应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具体有:

(1)心理护理。①产前心理护理。针对妊娠妇女特别是初产妇对妊娠知识的不了解情况,护士需向产妇与家属详细讲解不同时期胎儿生长情况与孕妇生理变化等情况,让孕妇了解妊娠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稳定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待产,以免因不良情绪而影响到胎儿生长[1];②分娩中的心理护理。第一产程中,助产护士需耐心同产妇交流,把握产妇对分娩知识的了解情况,评估产妇需求,从而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第二产程中,需及时给予产妇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提高其信心,鼓励引导产妇宫缩闭气,引导产妇配合用力,促进胎儿分娩;第三产程,产妇在看到胎儿分娩后,可能会出现激动、兴奋与沮丧等情绪,而这些情绪的出现都将经神经中枢而影响到产妇产后子宫收缩情况,引发宫缩无力或产后大出血[2]。对此,护士需及时给予产妇心理安慰,引导其不可过度激动,保持情绪稳定,以免出现大出血;

(2)健康教育。①产前健康教育。产前展开健康教育时,对应责任护士需主动同患者交流沟通,做自我介绍,而后详细向产妇介绍医院产科的环境、相关制度与科室护士、主治医生等情况,让产妇对产科情况有个基本了解[3]。如对胎膜早破产妇,就需给予其卧床休息、外阴清洁与适当抬高臀部作用、羊水性状等相关知识的宣教;而对妊高症产妇,则需给予其左侧卧位、自数胎动与间隙吸氧等相关知识的宣教;②产时健康宣教。产时,针对具有规律痛觉但产妇不适应情况,护士需告知产妇在这是正常生理现象,无需害怕,指导其放松心态,以免因体力消耗而出现难产。如在产妇腹痛时,可引导其进行腹式呼吸,引导其取侧卧位来缓解压迫,促进胎儿正常分娩;

1.3观察指标

采用SDS评分量表与SAS评分量表对产妇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评定,采取统一问卷调查形式调查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对相关产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知识掌握程度程度越高)与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4]。同时,观察记录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与母乳喂养成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 ( ±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果P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与产科知识掌握情况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经护理后,两组产妇心理状态均有所好转,而对产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所提升,且乙组护理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与对产科知识掌握情况更好,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2.2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分析

如表2所示,乙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自然分娩率与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些年来,伴随临床医学模式的逐步发展完善与护理理念的日渐革新,基于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模式显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以产科护理为例,具体针对孕产妇不同时期的心理情况与对产科知识的把握程度,给予其不同时期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可明显提升孕产妇的分娩主动性,缓解其分娩痛苦,相对减少生产时间,改善母婴预后[5]。如本次研究结果所示,乙组产妇在被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后,其心理状态改善与对产科知识的了解产妇明显优于本组护理前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甲组护理后,且该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自然分娩情况与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也显著优于甲组。可见,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在临床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对提高产科护理效果,改善母婴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整体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火补莫木作.孕期健康教育在产科门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5,11(04):74.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6

关键词 白血病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近年来,白血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静脉化疗,然而焦虑、抑郁是大多数白血病患者最突出和最常见的心态,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1]。因此,对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护理中通过灵活应用心理学知识,结合不同治疗时期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取得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使其配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白血病患者113例,男51例,女62例,年龄30~70岁,平均55岁,均为临床上明确诊断的患者(血常规,骨髓细胞学分析,外周血涂片),其中M1 23例,M2 35例,M3 43例,浆细胞白血病5例,M5 7例。其中,实施化疗后心理干预70例作为干预组,其余进行基本护理的43例为基本护理组。经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基本护理组给予基础护理、常规治疗及化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另外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频率40分钟/次,3次/周,共4~6周。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均接受化疗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然后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疏导,并对心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方式包括:改变患者对白血病的认知、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及给予患者最大的心理支持等。

判定标准:①判断患者抑郁情绪变化的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有20个选项,采取由轻到重的4级评分法,其中50~59分判断轻度抑郁;60~69分判定为中度抑郁;70分及以上者判定为重度抑郁。②判定患者焦虑情绪变化的焦虑自评量表(SAS),亦采取相似的标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化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化疗后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前后焦虑程度比较,见表2。

干预组化疗后抑郁程度较自身化疗前有显著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前后抑郁程度比较,见表3。

讨 论

焦虑和抑郁是白血病患者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研究报道,参与化疗后心理反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如焦虑、抑郁。而发生作用的主要神经递质是5-羟色胺,即情绪波动可使5-羟色胺较正常低,导致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积极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改善了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异常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本研究显示,化疗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与基础护理组的心理状况指标如SAS、SDS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而基本护理组化疗后SAS、SDS评分均显著高于化疗前(P<0.05),临床观察也发现,通过定期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化疗后白血病患者心理问题明显减少,心理状况得到改善。研究还发现,干预组患者在化疗前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现象比较,表明定期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够大大缓解白血病患者焦虑、抑郁等常见的情绪障碍,使患者情绪得到明显好转从而更利于患者的配合治疗,提高疗效。

对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方面是由于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减轻患者部分精神负担及心理压力,纠正白血病不等于死亡的正确认识[2],用合理情绪疗法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患者在一种较为轻松的心情下接受治疗,并且这种轻松地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刺激神经-内分泌-免疫三重的作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定期健康教育使许多患者懂得白血病知识,消除部分患者的担心,增强他们的保健意识及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热情[3]。综上所述,通过分析113例白血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情况,认为心理护理对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及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也起到一定作用。总之,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方面还有一定距离,相信通过努力,医院及社会对其作用的认识会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丽华.恶性肿瘤患者围化疗期的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