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环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探究的环节

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1

关键词:学前;科学领域;活动环节;问题与对策

0引言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一时期的幼儿,不仅要重视幼儿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还应该重视培养幼儿科学素养。通过科学领域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提高,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而科学领域教学对于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幼儿在繁忙的文化课程学习中得到放松,另一方面通过科学领域学习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进而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与喜爱,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提高。

1传统科学领域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难度明显增加

新课程标准下,调整了学前科学领域活动教学的内容,新内容有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扩展性。然而,新内容的增加给幼儿的科学领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幼儿的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1.2教学与实际生活缺乏联系

在传统的科学活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学大纲的内容为唯一标准,其教学活动缺乏灵活性,幼儿的科学知识往往来源于教师的示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

2促进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分析2.1注重教学创新,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幼儿科学领域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幼儿创建积极高效的教学环境,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目标,在进行学前科学领域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阶段幼儿所具有的不同能力,应该根据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实际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而促进所有幼儿的科学领域学习,使所有幼儿都能够保持积极良好的学习状态,最终实现科学领域教学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进行《摩擦起电》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幼儿展示"头发飘起来"这些类似的现象,并向幼儿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如棉布、塑料、实木、纸屑、丝绸、毛皮、橡胶棒、铁尺等,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幼儿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有效探索,理解了"头发站起来"、"纸片站起来"的基本原理,这时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其学习热情就会变得高涨,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变得积极主动。不能看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学幼儿良好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幼儿进行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注重教学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

科学领域教学对幼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开展科学领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幼儿间的相互借鉴与发展,帮助幼儿打破传统定式思维的束缚,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具体的科学领域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幼儿夯实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沟通,帮助幼儿扩展其思维与视野,进而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幼儿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幼儿科学领域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时,应该结合教材选择那些接近幼儿生活实际,且能够让幼儿获得有效学习体验的内容和素材,应该结合幼儿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其次,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勤于动手、勤于脑的习惯,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改变传统的随意性、目的性不强的提问方式,在有目的有针对性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

2.3注重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前科学领域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同时提高了科学领域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科学领域知识的特性,如针对一些抽象的科学、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使幼儿能够快速的理解和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学校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技术交流的平台,从而充分的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内容的更新,也为幼儿科学领域知识的更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如借助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特点呈现教学内容,进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2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要引入新的知识,首先要激起引学生的兴趣,一个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 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对学习感兴趣了,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并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努力探索的意志。

在高一《指数学函数》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如果清洁工罢工了,我们学校垃圾池的垃圾没人清理,两个星期内的垃圾是50立方米, 每个星期增加一倍,而假定我们学校总容积是120000立方米 ,那么多久后,垃圾会把我们整个校园覆盖?

这样有别于课本的引入, 使学生对这样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带着疑问去探索,去研究。学生们从具体问题研究出发,逐步探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生从垃圾体积的指数增长的严峻情况联系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养成平时自觉不随意扔垃圾的好习惯等。

二、开展探究活动,点燃创新火花

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若是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可以由教师预先设置好的问题展示出来,(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来展开,问题不宜设计过多。)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研究:(1)设想学校垃圾的体积每周继续加倍,则一个月后学校垃圾的体积是多少?

(2)根据你完成的表格信息,你估计一周前的垃圾体积是多少?

(3)如果n=2,这时的n,V表示什么信息?

(4)猜想n与V 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5)曲线可能与横坐标相交吗?为什么?

生(甲):我们小组计算的结果是这样的,一个月按四个星期算,那么一个月后学校垃圾的体积是:800立方米。

生(乙):我认为一个星期前的应该这样计算:x*21=50;则x=25即是:50*2-1 。

师:同学们研究得都很认真仔细,这两位同学回答都非常好。通过生(乙)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n=-1,V=25,这时,n出现了负数,是不是无意义呢?这时的n,V 表示什么信息?

生(丙):我认为n出现负数不符合实际,所以计算出来是无意义的。

生(丁):我不赞同生(丙)的看法,n 出现负数表示的是之前n个星期的垃圾,是符合实际的。

师:大家同意哪位同学的观点呢?(大部分同学都赞同生丁),这就是说思考问 题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想。生(丁)是好样的!

生(A):该函数的关系式满足:V=50*2n ,通过图象,函数曲线不可能与横坐标 相交。

通过这样设置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兴趣,注意力集中,设置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对于新教材中的探究,我们应该根据课的类型来设置,适可而止,有些课本里边一个内容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探究活动,如果每一个问题都探究,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时间不够;另一方面,效果也不好,主要是学生能过对前面的探究花上了时间和精力,接下来的就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对于课本中的一些探究活动,有些过于偏难,学生难以找到切入点,即使是给时间给他们去思考,去交流等,最终效果也是很不明显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是重新设置这些探究的问题,从浅入深,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能通过探究活动去发现规律,获得成就感。

例如:在高一必修二第三章《直线与方程》P109页提出了一个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当λ变化时,方程:3x+4y-2+λ(2x+y+2)=0 表示什么图形,图形有何特点?这个探究问题如果不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就显得很抽象,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很难发现规律。因此,可以重新设置这个问题如下:

(1)在同一坐标系下作下列图象,当λ=0时;当λ=±1时;当λ=±2时。

(2)观察你所作出来的图象,你能发现图象有什么特点?

通过这样处理,使得问题变得很具体,大大降低了探究的难度,学生很快就能“动” 起来了,积极参与到课堂探究中去。

又例如:在选修2-3中第二章《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中的“独立重复试验 与二项分布P65的探究一方面是问题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有较高的能力,对于一般的学生较难找到突破口;另一方面就是设置的问题不够贴近生活。因此可以考虑这样来重新设置这个探究:某同学站在罚球线上罚球,投中的概率为P

(1)这位同学投不中的概率为多少?

(2)连续投3次,仅有一次投中的事件可表示为什么?仅有一次投中的概率是多少?仅有2次投中呢?

(3)连续投3次,有k(0≤k≤3)次投中的概率是多少?它与二项式 [(1-p)+p]3 的展开式有什么联系?若连续投n次,有k(0≤k≤n)次投中的概率又是多少?这样就可以把问题一般化,而每一个探究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梯度”,层层递进, 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角色,取得的效果也较好。

三、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3

    论文摘要: 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中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对机械设计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制度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构建了新的实践体系和实验管理模式,为提高机械设计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0引言 

    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对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测试仪器和设备落后,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内容脱离科技发展和企业需要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创造能力的提高[1-3]。在培养过程中,教师掌握实践教学的开发、设置、实施、管理和评价的主动权,学生只是被动完成和接受,教学互动较差,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学生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 

    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培养环节 

    实践教学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而且可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完善基础实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购置新式机械零件陈列柜、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等设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工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完善实验内容,将单纯的基础性实验转变为理论知识、测试手段、方法并重的交叉性综合实验项目。如带传动实验和滑动轴承动压油膜形成原理实验。在实验中,教师除了实验内容的介绍外,还要加强测试技术、设备的原理讲解。通过介绍测试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各种传感器及不同测量和数据处理方式有新的认识。 

    1.2 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学生特点和生产实际,增设和拓展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综合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类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实验重点、难点,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如机构运动方案创新组合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设计实验,利用各种运动副和构件搭建各种新型机构,验证机械传动设计方案,加深对机构组成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机构创新设计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3 增加创新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某个公式或结论,更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以后,便可给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以锻炼、提高其实验能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学院为学生提供科技制作场所,利用教学资源,广开兴趣小组,对一些在动脑、动手及创新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因材施教。在学生中,展开“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之类的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教改课题,拓展创新实践途径,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了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全面的能力,为机械设计课程提供好的选题和实践项目奠定基础。 

    2改革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相对其他课程枯燥乏味,图形复杂、结构抽象。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依托。 

    2.1 引入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口述+板书”的教学授课方式,扩充了课堂信息量,突破了实验设备的局限,扩大了现代实践教育的规模,提高了教学质量。如齿轮范成模拟实验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实验。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机构运用的录像,齿轮啮合和轴系运动的影片,将难以讲授和理解的内容表达的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2.2 利用froe等软件,扩充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匮乏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可有效地弥补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节约学生的实验时间,提高实践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将机械零部件、机构三维化,并进行各种装配、拆卸、组合实验,可达到一些在实验设备上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实验项目。在减速器装拆课程设计在中,学生不受所给设备和条件的限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减速器,模拟机构的运动和装配,检验机构的运动状况和故障等,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为毕业设计等工作提供参考。

    2.3 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将实践大纲、指导书、课程资源库等资料上传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预习实验、预定实验,提交作业,甚至与老师互动交流。“以趣引思,以疑引思,以用引思”,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同时,网络教学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严格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是设备顺利运转,教师辛勤工作,发挥专长,学生不懈努力,健康成长的保障。 

    3.1 根据内容特点,改革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变一次性考核为过程考核,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实验中,随时对学生实验课程的预习情况、原理认知、注意事项、操作态度、实验进行状况等情况进行考核。在评价手段上,尽可能的采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专题报告、技能测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在学习成绩评定中,加大实验操作、平日表现等方面的成绩比重,实行实验成绩的“一票”否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检查与评定。鼓励学生进行“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入企业评价考核机制,及早与企业接轨。在培养方案允许的情况下,实行实践单独设课,保障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便于科学管理和评价。 

    3.2 规范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另一重要部分,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师和教学质量的考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规范教学档案,实现授课经验的制度化,鼓励优秀老师的“传、帮、带”。同时,组织教师互相学习,结成梯队,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制定规范的实验课程表和计划,将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同等对待。要求对开课老师进行严格的“试讲”和“试做”考核,并定期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对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将进行培训或停课的处理。除此之外,学院实验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检修,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对利用率低的设备,鼓励老师积极展开实验教研项目的研究,拓展实验,改进实验设备,杜绝设备的闲置。 

    4结语 

    实践教学是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社会实践的桥梁和过度,是关系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实践和思考,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与锻炼,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参加各类大赛的热情高涨,取得的成果明显增多。但是,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必须在各个环节上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后对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沈萌红,周震宇.现代实验教学模式和“机械设计教学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0):13-15. 

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4

关键词:基本思路;课堂流程;培训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103

初中数学教学能否打破应试教育的枷锁,走上一条以人为本,维系良好教育生态的教改之路?在现实条件下,能否把新课程的理念和策略落到实处?这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通过多次考察、学习,我们认识到了成功课堂都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博采众家之长,结合本区实际,经过反复的论证与实践,我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改革和实践,构建了“和谐高效‘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思路

“和谐高效‘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预习反馈、明确目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师生互动、拓展延伸,达标测评、巩固提高这五个教学步骤。其关键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上,教师要由“演员”变成“导演”,从台上走到台下,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指导他们学习,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交给学生,并让学生自主交流、自我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价能力,获得一种成就感。总的来说,“和谐高效‘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有利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堂流程

预习反馈、明确目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师生互动、拓展延伸,达标测评、巩固提高这五个环节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前后黑板始终展示着预习成果、探究过程和拓展的问题,对目标的阐述是通过课堂助理在组织教学中来实现的,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从预习、展示到拓展都在助理的协调中有序进行,达标测评则在拓展阶段用导学单辅助完成。

(一)预习展示

预习展示内容以前一天导学练预习部分为主,反馈中要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质疑和解疑,可以抽查4~6名学生互相印证完成。

(二)自主探究

这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灵魂,教师在反馈过程中应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尽可能地让语言表达能力强、逻辑思维严谨的学生来阐述,同时要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对学生确实不懂的问题,教师除提前做好导演外,还需及时做好补救工作,力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完成人员应控制在4~8人。

(三)拓展升华

这部分是教材内容的延续,知识点要贴近生活,拔高难度,此项任务主要由探索能力较强的学生和教师完成。

三、过程中的几个培训

(一)对课堂助理的培养

课堂助理是教师的助手,课堂需要他协调组织,目标要靠他来传递,师生之间的学习要靠他完成协调,测评更离不开他,因此对助理的要求很高。

刚开始,必须由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学科思维严谨且情商较高的学生来担任课堂助理,一旦选定就要做好培训工作,比如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师生间、生生间的语言协调,及时有效的补救方法,扎实有效的自我预习等,都是一个课堂助理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另外,助理还要找几位与自己关系要好的同学担任助手,以便在一周的组织过程中帮助自己收发作业,准备问题等。其他学生可以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前面好的做法,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自己担任助理做好铺垫。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助理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助理队伍也会越来越庞大。

(二)合作方法的培训

预习是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体现自学、互学、群学,把整个学习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来完成,其中学法指导是要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自学、互学、群学,逐步完善,以求每一个独立环节解决什么相关问题,达到什么目标都清楚明了,最后细化为一种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自然的过程。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呈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学习成果,大胆地展示,力求整个课堂活而有序,既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又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四、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充分认识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刻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神实质,把握好教材体系,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像一个导演,掌控好整个课堂,还要成为一个救火队员,哪里有无法解答的疑点,哪里就要有自己的身影。

(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权

教师要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发言的权利,即使错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因为学生一次次的补充和修正,必将使其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这样,也能让每位学生都找到自信,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

(三)处理好助理和合作团队的关系

每一个助理事先都要选好十个左右的合作伙伴,一周后还要对积极参与学习的其他同学做出正确的评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由此可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有力保障,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情商。

(四)处理好学生展示与媒体应用间的关系

多媒体的应用,使许多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直观,但过分地应用和依赖多媒体,把投影当黑板,用预设的结论代替师生推理的过程,不可能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教学中应避免一刀切、一边倒的现象出现。

从朴素的改革意识到明确的改革方向,从零散的尝试到整体改革,从经验上升到模式,青西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和探索过程,已经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这种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们只有时刻关注教育改革最前沿的信息和动态,关注实践,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改革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5

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七个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也就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七个教学环节。笔者认为,在第一次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学中,应把这七个教学环节全部加以经历,即使多花一个课时也值得。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则可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即选择其中的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加以重点突破,而不需要按步就班的七个环节逐步实施。

2要把科学研究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渗透到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内容的教学中。

《物理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研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干创新的探索精神。"

笔者认为:在各种教学内容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与理念,并不是非要是实验内容或涉及到实验的教学内容才进行科学探究。例如,在物理现象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这一个环节,使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做演示实验时,我们可以应用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这一个环节,可以在演示前,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以及推理、假设的能力。在某些涉及实验内容的教学中,重点实施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或"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这几个环节;对于某些实验内容,重点实施"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两个环节。我想强调指出的是:科学探究中的"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划与设计实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教学环节,在我们的所有教学内容的教学中,都非常适合应用。

3、实施科学探究的教学,必须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思想观念

我们实施科学探究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干创新的探索精神。"

4、科学探究中怎样进行猜想

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它始终贯穿着初中物理的教学。而在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环节中,"猜想与假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环节。但上前的教学现状是:在实际的探究教学中,一个要探究的问题提出后,教师本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学生本身的知识和感性经验的限制,猜想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

(1)毫无根据地乱猜。在探究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不经思考,随便猜。比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就猜跟物体的体积有关,跟物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跟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等。教师问之你是根据什么猜的,学生答不上来,而且学生也很难猜想到跟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也就是学生很难猜到关键点上。而且如果学生所有的猜想都去设计实验及进行实验,显然课堂上时间不够。此时,教师则会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探究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其它的你们有兴趣的课后自已去探究。"久而久之,"猜想"则成了学生随便猜,教师直奔主题,猜想等于作秀,流于形式。

(2)学生不愿动脑去猜,直接翻到书上的的结论来"猜"。比如在"探究电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就翻到书上的粗体写好的结论,于是乎便举起手来回答,电阻的大小可能跟导体的材料有关,跟导体的长度有关,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这样,学生就不劳而获,最终使猜想劳而无功。

(3)学生怕猜。每当进行科学探究的课题,到了"猜想"这一环节时,有部分学生就无所适从,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一声不吭,等着别人猜,成为猜想的陪客。

怎样在课堂上出现真正的猜想,我们应当以一定的策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做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从而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

①教师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做一个小实验或回想生活中的某一经历或看到的现象,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去猜想,这样的猜想就有了明确的指导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去繁求精。例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时,可让每一个学生拿一支铅笔,让笔尖和平的笔尾压在两手指间,先用更小的力压,后用更大的力压,比较两手指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在用同一个力压时,笔尖和笔尾接触的手指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通过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猜想,学生则很容易地猜想到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再如"探究液体的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想自已在漩泳时,从浅水区走到深水区的过程中,胸部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马上会说:"胸口感觉越来越闷。"教师做好引导,从这一事实,你有什么猜想呢?这样学生就也很容易猜想到液体的压强可能跟深度有关。

②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以日常中的物理现象为模型,让学生的猜想有形可依,有模可仿。例如,"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特点"时,可以用河流比做电流进行分析,支流的河水汇集到干流后,干流上的河水流量是各支流河水的流量之和。由此猜想,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可能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6

【摘要】《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的教学范式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教学策略雏形。是循单元总体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及整体性出发,有别于单课教学和单个知识的施教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文章对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整体规划构建的教学范式,让师生能明确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会梳理清楚单元知识体系里各知识点的联系,并构建起“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思维导图;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6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面上一般课题“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10B018)的研究结果之一。

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课教材都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编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一个体系来学习科学知识,使学生更系统、更科学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但是笔者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发现课堂里多数小组探究活动都是按着教师的预设进行,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欠了适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激发,缺少了学生自主探究动机的体现,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知识关联性不强,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较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形式,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标的设计,从而使得学生的小组探究学习显得没有深度。

《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的教学范式就是在改变现时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这种现象而构建起来的。“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儿童约在7~12岁时,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具有运算的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依据这个规律,我们课题组向一线教学的老师推荐“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范式”,目的是让老师为学生设计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理解科学教材里的知识结构体系,及掌握好有效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的教学范式应用目标

1.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让教师的引导教学更有效。

2.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的科学知识更有系统性及整体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让教师更灵活地使用教材,更合理地安排教学课时。

4.拓展科学课堂的教学资源,让科学知识的天地更广阔。

5.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学素养。

6.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的路子来。

二、教学范式的特点

本“教学范式”以小学科学单元的教学为导向,在不同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背景的基础上,用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策略为逻辑起点,通过目标体系、评价体系和资源建设,并通过确定目标—选择资源—实践策略—评价改进—确立范式的研究过程,构建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体系,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科学知识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

三、教学范式的具体操作

1.教学范式的结构简图。

2.教学范式的操作。从单元知识目标出发,逐一完成以下各教学环节:

(1)了解知识结构,找出递进关系,这是一个先发散再集中的思维培训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归纳的基本能力,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该单元知识的“前概念”,为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教学实施做好准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将要学习的知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的重要学习环节。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从向学生展示单元的一级学习目标入手,运用指引、激发启迪的方法,让学生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交流自己对将要学习的单元中各课(学习知识)的认识,完成对本单元里需要学习知识网络的初步了解,从而形成单元的二级学习目标的认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一级学习目标与这些二级学习目标的关系图。

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在“关系图”的基础上进行“图”的交流,指导学生对“关系图”进行整理,让学生从各自的“关系图”进行交流比较,从中找出相同的知识点,归纳、整理各知识点间相关的递进关系,画出初步的思维导图。

(2)建立探究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本学习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初步形成感知,让学生学会怎样梳理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和怎样寻找学习切入点,以展开下一步学习的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将学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筛选”、“归类”和初步掌握选择自主探究的目标,通过“建立探究目标”的学习,使得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得到提高。

在这个环节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按前面所画的初步思维导图结构相近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四人或六人为一组较适宜),然后让学生从思维导图出发,在组内对单元的二级学习目标展开研讨活动,通过议论或聆听别人的发言等活动,逐步将二级学习目标(知识点)进行“认知”的“筛选”,对哪些是已经“认识”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验证”的,哪些是自己还“未知道”需要探究了解的进行归类,整理出知识的“脉络”,在思维导图中画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从中找出探究的活动的切入点,建立起小组共同认可的起始探究目标,使下一步探究学习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

前两个教学环节建议在1个或2个课时内完成。

(3)主动、合作、探究、形成感知,这是一个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素质,逐步提高探究能力的学习环节,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动手探究,感知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选择的问题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会综合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事物形成感知。

建立起小组的起始探究目标后,侧重点就是让学习小组对所选择的问题进行探究,由于所探究的问题是学生选择的,学生的探究兴趣会很浓,而且参与的意识呈主动的态势。此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材要达成的能力目标,注意根据教材里对每个探究活动应注重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探究环节的点拨,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小组所选择的问题开展科学探究,达到对事物的感知。这一个教学环节建议用3或4个课时完成。

(4)整理、交流感知,形成知识体系,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提升的归纳综合能力的学习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组织各学习小组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和进行互相学习的活动,并将交流所得到的知识对自己小组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完善,使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更有系统性及整体性,从而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促进学生科学知识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这一个教学环节建议在1或2个课时内完成。

完成了前面的各教学环节后,还必须对学生知识学习的程度进行检测和巩固。教师可针对学生对单元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情况和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掌握情况,进行有系统地巩固和提高,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在《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中关于“教学范式”所做的探讨,希望该“教学范式”能给小学科学的教师们在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加强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能最大程度地使用教材和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的科学知识更有系统性及整体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莱斯利·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LindaCampbell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张之仁.自然课改革实践[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

(编辑:朱泽玲)

兰州市“千进八百”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