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治理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治理方式范文1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简要回顾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十分重要,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有10余年,事业从无到有,资金从少到多,影响力从小到大,管理从散乱到基本成体系,基层政府和广大群众从不了解、不理解到主动申请项目,积极拥护并参与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进,加大资金投入,狠抓项目管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各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欢迎。通过多年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全面提高了项目区耕地质量,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等级,达到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及涝能排,基础设施完备,整体功能较强的高产农业区标准,不仅保证了耕地的“占补平衡”和“总量平衡”,进而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而且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对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态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现状分析
一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经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各类建设用地进入高峰期,各地区将重点放在保经济发展上,把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和加快用地报批作为头等大事。对推进当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资金多、任务重、压力大,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土地整治机构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存在多干事问题多的顾虑,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各级土地整治机构人员较少,专业性不强,力量相对不足。近几年,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基本上建立了专门的土地整治机构,取得了一定成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目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任务需要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地区仍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工作机构,力量薄弱,工作被动,大部分地区土地整治机构人员少,专业性不强,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三是全国范围内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现新增耕地已十分困难。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后,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已没有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同时,各地区为了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证占补平衡项目补充耕地,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补充耕地发生冲突,已成为影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安排的主要因素之一。四是专项资金使用范围较窄,现行预算体系已不能适应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需要。项目投资范围仅局限于耕地和基本农田整理范围,将农村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损毁土地复垦等排除在外,资金预算体系中,现行的预算定额、建设标准已不能满足各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建设实际需要。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0年以来,通过开展以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和以田、水、路、林与村综合整治为主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不仅实现了耕地总量平衡,还极大地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在资金和项目管理上的缺陷也逐渐显现。一是典型示范作用不明显。目前,已实施的各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工程建设突出、示范效果明显,可以成为样板工程的综合性项目不多。二是项目实施范围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始终围绕客土整理、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等工程建设进行投入,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用地整理等方面投入不够。三是项目建设周期往往拖延时间过长,且资金使用率不高。大量专项资金滞留在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没有落实到项目。
4强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的措施
4.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一是加强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基层人民政府的宣传力度。县、乡基层人民政府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建议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宣传重心放在县、乡基层人民政府,调动基层人民政府申报项目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人民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协调和监督作用,鼓励乡镇政府内部成立专门机构,派专人参与项目实施、管理、监督和协调等相关工作。二是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要性的认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搞好这项事业,关系重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量大,政策性强,对专业和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力度,严格监管,规范管理,切实搞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三是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树立依法、按规划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观念,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协调作用,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村群众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派专人担任群众监理员参与项目实施。
4.2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信息检测监管系统为抓手,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资金和项目管理一是要做好规划。有了规划,任务才能明确,工作才有方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是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协调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关各部门工作的重要抓手,因此,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应上升到政府层面,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子规划指导有关各部门的工作。二是搭建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监测监管信息平台。项目管理系统平台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效率,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时监督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作为项目管理系统,对各地区把握政策方向,规范项目实施也起到重要作用。
4.3规范资金使用,切实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管理,整合使用其他各类涉农建设资金项目专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或平衡预算,不得用于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无关的其他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单独建账、单独核算。项目资金必须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不得擅自调整、修改项目预算,严禁超预算开支,保证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优先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的投入。对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行为,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项目承担单位按计划、按预算、按进度、按质量拨付工程款。工程施工费由承担单位支付到施工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费用实行预算控制、据实列支、领导审核、统一结帐及集中支付。鼓励地方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使用涉农、涉地部门资金,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更多资金投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中,对于村庄宅基地和基础设施复垦之外的工程,如村庄道路、给排水、安全设施和电网等公用工程设施建设、住房改造、居住集中以及村庄公共设施建设等,各相关部门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将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等要求,积极统筹相关建设资金,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整村推进,进行“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在优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布局,推进节约集约整治模式、统筹资金、管理机制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乡村治理方式范文2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挖掘特色 提升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背景概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建设美丽城市,更需要建设美丽乡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什么样的乡村才是美丽乡村?如何建设、保护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核心在“美丽”二字。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的有机过程。美丽乡村既要求“外在美”,也要求“内在美”—既应该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合理的空间布局,也应该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较强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的社会风尚。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实践证明,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了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展开,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而十“美丽中国”全新概念的提出,不仅强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村庄规划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示范还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全面展开,都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作为前提。正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讲的,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村庄建设,就等于乱建设。多年来,城市规划师们虽然也一直致力于村庄规划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但编制的村庄规划大多仍陷入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对村庄特色挖掘不够,规划过程缺乏互动、规划成果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的尴尬境地。那么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呢?
以余姚市村庄规划编制为例
4.1总体概况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三角南翼、宁绍平原中部,东接宁波,西临绍兴,与上海隔海相望。全市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265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527平方公里。依据《余姚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余姚市城镇规划区外有166个村庄,其中40个中心村,105个基层村,21个逐步撤并迁移村。从规划编制情况看,40个中心村中,有36个村庄已编制过村庄规划。
4.2编制阶段
余姚市的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是从2003年浙江省启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此背景下余姚市掀起了第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的热潮,并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编制导则要求,各个乡镇组织编制了大批的村庄规划。此阶段的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系列村庄建设和整治行动的开展下,余姚市涌现了一批全国、浙江省、宁波市等不同层次的整治示范村、文明村。同时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成果中虽然增加了整治规划的内容,但整治对象基本停留在建筑整治,图纸表达也仅限于新建、拆除和整治建筑的分类,缺少具体的整治改造方式的引导。同时由于缺乏对资金、投资估算等现实问题的考虑,致使有些规划中拆除新建建筑过多,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另外由于此阶段的规划大多忽视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引导,致使村庄的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阶段为2011年开始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余姚市根据省、市开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此阶段的村庄规划编制以培育中心村、挖掘打造特色村、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为目标,期间完成了 “美丽乡村”——梨洲街道金冠村、鹿亭乡中村以及大隐镇芝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宁波市新一轮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若干意见》的主要精神,2011年,完成了首批山区15个村庄的整治提升规划。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完善了宏观方面的引导,也加强了微观方面的控制。如强化了村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村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规划引导。同时对整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如分为建筑整治、道路整治以及绿化整治等几个方面。较以前的村庄规划相比,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与具体整治项目的结合、以及对村庄特色挖掘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高。
第三个阶段为余姚市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精品村建设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实施,从2012年年底余姚市启动了30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4.3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
为了真正将规划落到实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总结以前村庄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余姚市制定了《余姚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该导则确定了村庄规划编制的任务、技术线路和主要内容,并突出强化五个特点:
(1)重视前期调研,抓住主要问题。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需求,并针对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规划编制。具体调研方式可采取实地踏勘、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根据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上位规划要求,余姚的村庄大致可为新村建设(中心村)、村落改造和古村保护等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应加强相关内容的调研:如古村保护型村庄规划需加强村庄历史文化、整体风貌、空间肌理、 现状建筑使用等情况的调查;新村建设型村庄(中心村)应重点调查村庄的产业情况、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落改造型村庄应重点加强村庄环境现状、产业发展等情况的调研。
(2)强化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与地域、地貌相融与自然特征的和谐,在规划中应根据村庄不同的地理区位,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村庄的特色塑造,余姚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不仅是史前文化、姚江文化、红色文化等三大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拥有种类繁多、璀璨耀眼的民俗民间文化。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求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个村庄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挖掘整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找准村庄的文化脉络,确定文化品位,形成特色文化。另外将村庄的特色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通过精心组织,合理策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除了特色文化外余姚还有许多特色农业资源,如杨梅、柿子、榨菜、蜜梨、水产养殖等,这些资源都以村庄为载体,规划中通过科学引导,强化特色,增强村庄的品牌性和归属性。
(3)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目前余姚的大部分村庄都配有卫生室,文化站,活动场地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能满足农民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有些村庄作为中心村,设施配置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缺乏对周边村落的服务和集聚功能。在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方面一些村庄的给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尚不完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本次村庄规划要求强化给排水等市政管管网的布置,并要求按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不同分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适应村庄长远发展的需求。
(4)深化整治内容,制定项目和时序。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应避免大拆大建,应以整治为主。而规划真正要便于实施者实施,应加强整治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次规划要求整治规划围绕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展开。具体包括建筑改造、绿化建设、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整治等内容。方案可结合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确定整治重点。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可选择村庄的主要景观节点、通道以及展现村庄面貌的主要界面和核心区块,并结合每个点、每条线以及每个区块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提升方案,深度需要达到详细设计方案的深度。同时要求规划要与整治项目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5)广泛征求意见,强化民众参与。村庄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在居住上、生产上以及文化需求上提供良好的空间设施和环境,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幸福感,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的意愿,要他们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真正了解认同村庄规划,才能激发实施主体实施规划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村庄规划为村庄、为村民服务的目的。
结语
乡村治理方式范文3
【关键词】护理干预;冠心病;焦虑状态;生活质量;生存方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45-02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该病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血管的官腔狭窄,或者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者痉挛而引起心肌缺氧和缺血导致心脏病[1-3]。该病的病程比较长,容易导致焦虑,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对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观察其对患者焦虑状态、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方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且经过焦虑评价伴有焦虑症状,所有患者均存在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以及高盐高脂饮食[4]。排除标准:排除严重精神障碍者、意识障碍、心脏瓣膜疾病严重者以及其他严重的基础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介于46-80岁,平均年龄为(59.2±1.5)岁,病程介于2-16年,平均病程为(6.9±0.4)年,对照组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介于45-80岁,平均年龄为(59.5±1.7)岁,病程介于2-16年,平均病程为(6.9±0.6)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冠心病的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具体做法如下:(1)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指导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急救的措施以及长期病程中会出现的疾病。(2)行为干预:和患者沟通,尽量取得患者的信任,倾听患者的不适症状,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危险因素,并且给予纠正,对于患者存在错误认识者进行纠正,患者出现不合理的思想时耐心的进行讲解,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谱。对于有吸烟和酗酒嗜好的患者,应用一定的方式让其戒烟戒酒,对于运动缺乏的患者,根据其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量。(3)心理护理: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存在的心理压力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并且鼓励患者,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多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期待其的合作,及时给予患者精神支持。
1.3评价指标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生存质量量表(SAQ)对患者进行评价,其中SAS的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焦虑症状越轻,SAQ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5]。
1.4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其中计量资料用( ±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2检验,检验标准以P
2结果
2.1两组SAS和SAQ评分比较 由表1可知,干预后研究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S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改变的病因复杂,由于多种危险因素共同的作用而导致,随着疾病的发展,改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也较高[6]。改病是一种慢性病,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会存在许多的压力,很多患者或多或少的存在焦虑症状。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对于病人不仅仅给予药物治疗,而且还给予精神上的帮助[7-8]。本文对冠心病患者给予护理干预,通过健康指导,可以让患者了解病情,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指导,可以让患者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消除存在的危险因素。通过行为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戒烟戒酒,对于患者的不良嗜好,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可以了解患者的情况,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运动量,可以帮助患者做适量的运动。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对于患者存在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可以给予及时的相应的治疗,使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本文研究发现,干预后研究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S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可以知道护理干预来治疗冠心病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还发现,研究组生存方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可以说明护理干预可以帮助冠心病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消除其不良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病,该病是一种慢性病,会给患者带来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降低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安祥.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状态、不良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27-329.
[2] 胡文亚.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2,55(3):649.
[3] 张静萍.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36):71-72.
[4] 关尊红.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626-627.
[5] 胡来娣.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35.
[6] 吴玉玲,叶惠坚.系统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8):79-80.
乡村治理方式范文4
【关键词】乡村治理农民福利农村社会工作
在村治变迁为背景下,考察乡村治理与农民福利的内在发展逻辑,即乡村治理经历了村民自治到乡村治理的发展过程,从注重“民主”话语、大词到关注实际治理状态,从注重自治的法律文本分析到关注治理的基础的发展过程。但在以往的研究实践中,乡村治理和农民福利似乎是互不相关的话题或实践,仅仅把乡村治理当作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手段,把增进农民的物质福利当作了唯一的发展诉求,而忽视了乡村生活方式和主观福利感受的建立和发掘。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乡村治理的目的不仅要切实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要着眼于农民主观福利感受的提升,注重乡村生活方式的倡导、建立,以及农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乡村治理,也被称为“村治”。这里的“村”,并非特指“行政村”、“建制村”抑或“自然村”,而是指农村、乡村。“治理”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过程。”所以,治理包括了“国家权力和社会自治两个部分。”
随着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而兴起乡村治理的研究热潮。这股热潮从关注村民自治研究扩展到了乡村治理研究、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和政策基础研究,再到区域差异的比较研究、价值基础等的研究。从关注乡村社会乃至中国社会的民主、法治的“宏大关怀”再到农村政治研究的“多元交汇”。这些研究成果,从宏观层面上看,既关注了“民主、法治”的大词,还关注了乡村治理作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条件,即“如何才能让农村充当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从微观层面上看,关注了中国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乃至村庄传统的差异,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差异,农民家庭和价值观念的变迁。这些为乡村治理研究的深化,为深入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理解农民的处境提供了许多的真知灼见。
但是,乡村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从宏观层面上说,是为了国家的现代化,抑或是为了乡村社会乃至中国社会的稳定,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从农民自身生活体验、生活方式的角度,或者说是从农民本位上来看呢?笔者认为,乡村治理的目的应该从农民本位出发,提升农民的福利水平。
乡村生活方式与农民福利
现代化作为全球性的力量、时髦抑或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其合理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但是,是否所有的山区、乡村或村庄都可以或者必须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实现经济方面的工业化、社会方面的城市化和市民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则值得思考。
中国是仍拥有8~9亿乡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①可以说接近60~70的人口依然是乡村人口,他们过着的还不是城市生活,而主要是乡村生活。但是,我们今天所倡导和建构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城市生活方式,而不是乡村生活方式。甚至有一种简单的发展观认为:只要国民经济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人口就可以转变为城市人口,从而过上现代城市的生活,拥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需要关注数以亿计的农民的福利问题,“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从“全人的概念”出发,我们需要把乡村中的农民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心理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棋子而已。
下面以笔者近年来所调查的三个村落为例,②考察乡村治理、农民的生活和福利问题。
鄂中溪泉村。该村位于湖北中部,下辖8个村民组,425户村民,1680余人,人均耕地6分左右,由于人多地少,村同一直有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习惯。这是一个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相对和谐的村庄,但又是地方性规范和道德力量日渐式微的村庄。村庄生活日益丧失意义和价值,公共品供给日益困难,农民合作的能力和意愿日益瓦解。闲暇生活主要是打麻将,外出者对家乡建设几乎没有兴趣,逢年过节也较少回家。村民的主要念头就是逃离家乡,能够做“城里人”。在多数村民眼里,村庄政治和村庄选举是少数精英的“游戏”,与他们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就是几年一次的投票而已。
滇中山原村。该村地处滇中地区,地广人稀,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在到以前是一个大队,现为某建制村下辖的7个村民小组,共160多户村民,650余人。这是个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农业村,村民较少外出务工,但又是地方性规范和道德力量日益式微、村民合作能力和意愿日益下滑的村庄。年青人的闲暇生活基本被麻将所占据,民间山歌、中草药等技艺被日益抛弃和丧失。村民对村庄政治和选举缺少联系。村民之间更为关注的是“面子竞争”,人与人的关系是日益疏远。
黔中旧溪村。该村位于贵州中部,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个屯堡村寨。全村现有1100余户村民,4300多人,人均近一亩耕地,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故一直保持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习惯。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厚,村民富于合作精神,地方性规范和道德力量对村庄治理和村民生活依然保持了较强的控制和整合作用。农民闲暇生活的基调积极健康。在旧溪村,村庄政治和选举,绝不是少数精英的“游戏”,而是与村民们的生活很有关系的大事。
以上所述三个不同地域的村庄,都是“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村庄,展现出了不同的乡村治理、村庄生活和村民的生活感受,对我们理解乡村生活方式和农民福利具有不少的启发。
农民福利的建构
福利(welfare)是指“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或满意的生活质量,它是个体或群体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③一般认为,“好的生活”在物质生活方面要求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乐,也要关注精神和道德上的状态;同时,福利还与社会政治相关联,与治理状态和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探讨农民福利的建构问题,需要考虑以下的因素:
首先,农民福利建构涉及的是农民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中国8~9亿的农民要不要建立起适合自己生存的乡村生活方式,并且是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的具有丰富性和全面性的乡村生活方式,而不仅为单一的城市生活方式或者说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农民只有去适应她,追逐她。
其次,农民福利的建构如何与乡村生活方式的建立、乡村治理状况和人际关系的改善联系起来。当前的乡村治理和农民福利似乎是互不相关的话题或实践,乡村治理仅仅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手段,把增进农民的物质福利当作了唯一的发展诉求,而忽视了乡村生活方式和主观福利感受的建立和发掘。
最后,乡村治理的目的不仅是使乡村作为稳定器。乡村治理不仅要切实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要适当着眼于农民主观福利感受的提升,注重乡村生活方式的倡导、建立和农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
农村社会工作的出路
李昌平研究三农问题中提出,中国主要的话语有四套,一是学术话语,二是官方话语,三是农民话语,四是NGO话语。他特别提醒,四套话语体系之间的交流是很难的。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界的主要话语也可以归结为四种:学术话语,倾向于欧美、港台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想借鉴或照搬其模式来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官方话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但是,我们从什么领域入手,采取什么样的福利服务提供模式和组织模式,现在依然值得研究和探讨;NGO话语关注的是某些人群的声音、权力,希望透过赋权的方式去解决这些人的问题,改变困境。
回到农村社会工作领域中来,我们到底要采用什么样的话语体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我们需要用历史的视野、民族和国家的眼光去思考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从微观层面上,我们要用农民的话语体系去理解农民的生活和感受,在切实推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的同时,也要适当着眼于农民主观福利感受的提升,注重乡村生活方式的倡导、建立以及农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作者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研室主任)
注释
①2000年,根据户籍统计,乡村人口数为9.28亿,占总人口的73.3%,城镇人口数为3.38亿。而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居住在乡村的总人口是8.07亿,占总人口的63.9%。
乡村治理方式范文5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X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受X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影响,考验着我党能否为期实现全面小康和完成脱贫攻坚。近年来,脱贫攻坚效果显著,社会反响热烈,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有效衔接。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继续坚持绿色减贫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一是在观念继承层面,生态振兴要继续以“两山”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起来,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与资金有序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二是在实施方法上,采取法律方式保证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切实落地,通过立法来保护乡村整体环境。
三是在内容上,要从生态保护、农业新业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绿色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促进组织衔接及强化,实现治理有效。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取得关键就在于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一是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组织力量,将脱贫攻坚的组织机制与乡村振兴衔接,利用驻村干部振兴、第一书记振兴、对口帮扶振兴等方式,奠定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提升乡村治理的领导能力。
二是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其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
乡村治理方式范文6
市加大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近年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乡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乡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农业种植和水产、畜禽养殖面源污染十分严重,工业污染不断向乡村蔓延,城市淘汰“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向乡村转移,主要河流污染严重,乡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环保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等已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乡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搞好乡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把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任务与措施落实到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中,作为乡村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乡村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改善乡村环境质量为出发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大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主要目标:乡村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处理(资源化)率达到75%以上;湖泊、水库围网养殖进一步规范,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无围网养殖及投肥养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60%以上;乡村沼气普及率达到35%以上;乡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乡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8%以上;乡村危险废弃物(包括医疗废物、农药包装物等,下同)安全处置率达到70%以上;全市建设1-2处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建设100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创建1个以上生态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创建3个市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8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2个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5个省级以上生态村;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以上。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乡村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乡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农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三、着力解决乡村环境突出问题
(一)切实保护好乡村饮用水源地。各地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提高乡村地区自来水覆盖率,确保饮用水安全卫生。各地要加快制定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牌,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和监管,严格控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各项开发活动,集中整治可能造成饮用水源水质污染和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周边排污单位,依法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制定乡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应急预案和重点排污单位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对乡村集中式供水水源及分散式供水水源的水质和卫生监测;加强乡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
(二)进一步加大乡村工业污染监管力度。按照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科学规划乡村发展布局,推动乡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乡村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进一步加大乡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要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制定乡(镇)村环境保护规划。加快乡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各地要选择有条件的区域优先建设一批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结合乡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要制定城乡生活垃圾处置规划,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积极推行生活垃圾“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方式。继续抓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乡村危险废弃物的安全集中处置工作,加强危险废弃物收集网络建设,危险废物要在专业场所集中处置。
(四)进一步加大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各地要科学编制畜禽养殖发展规划。禁养区内不得新建畜禽养殖场,已建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搬迁、关闭或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现有、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管,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大力推广生态化养殖方式,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乡村年,各地要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3个以上,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大对养殖水域水环境监测力度,进一步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科学、合理规划水库、湖泊、河流水产养殖的规模和数量,禁止在水库、湖泊、河港内养殖珍珠,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围网养殖,逐步减少湖泊、水库围网养殖面积,控制投肥养殖,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要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水环境敏感区域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方式。
(五)进一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全面提高监测能力。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着力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开展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严禁在已不满足水环境容量、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水环境敏感的水域最高水位线外1公里范围内从事种植蔬菜、花卉等施用化肥强度大的农业活动。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改进农膜使用技术,减少农膜对土壤的危害。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等综合利用技术,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行清洁种植,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
(六)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不定期对土壤进行监测。建立全市土壤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预案,建立预警机制,有效消减土壤污染事故的环境影响和损害。加强土壤监管,严格限制粮食主产区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开展污染土壤修复和治理工作,重点抓好重金属污染土壤及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基本农田保护区、菜篮子”基地等与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地,创建一批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七)进一步加强乡村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搞好环境功能分区,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古树名木。乡村建设应当统筹规划山、水、田、林、路、草、房、厕、池、管线等,合理布局乡村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结合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加大乡村河流、水库、湖泊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落实责任,努力恢复乡村水系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重点抓好大别山等重点地区生态建设,开展示范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合理开发矿产、水、旅游等资源,遏制新的人为破坏。开展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病原微生物和转基因生物的控制与监管,保护乡村生物多样性。
(八)积极发展农业循环。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鼓励建设户用沼气,采用一户一池或多户一池联建的方式,将农户粪便和畜禽废物资源化。鼓励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施生态型、循环型的新型养殖模式。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及秸秆气化等项目。城郊村镇应逐步纳入城市能源供应体系规划,提倡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大力进行节能设施的推广与改造,改变目前乡村生活用能方式和习惯。积极推进农田内循环、种养循环、生态链循环与“种、养、加”相结合的循环模式。大力构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九)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优先在自然条件好,利于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地区建设示范基地。积极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街道办事处)生态村为重点的四级联创”活动,把创建工作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一批社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率先达到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环境保护的要求。
四、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乡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艰巨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要把乡村环境保护作为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抓紧解决乡村环境保护的难点问题和影响乡村居民健康的重点问题。要逐步推行和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定乡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政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各级政府要迅速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将乡村环境保护纳入中心工作,要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同、联合推进”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落实专班,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共同做好乡村环境保护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乡村环保工作目标和任务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快乡村环境保护工作步伐。
1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乡村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规划的审核、乡村环境保护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及审批工作。
2建设部门负责指导制定全市村镇建设整治规划。整体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落实、指导开展乡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项目、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3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制订全市乡村环境保护规划;负责乡村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建立稳定达标制度;开展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监管;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乡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4农业部门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组织指导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建设、农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农业外来物种入侵生物防治;组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指导乡村“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配合建设部门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5水产部门负责开展水产养殖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管,取缔无证养殖和超环境容量水产养殖。组织实施生态养殖示范工程建设。
6畜牧部门负责开展畜禽养殖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组织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7规划部门负责指导乡村乡(镇、街道办事处)村湾环境规划的编制工作。
8财政部门负责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分级落实乡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积极探索乡村环境保护投入增长机制。
9水利部门负责制定乡村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测与管理,负责乡村饮水安全和水土保持工作,组织乡村水系整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10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开展乡村卫生工作。组织乡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卫生学评价及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对乡村改厕予以技术指导。
11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组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勘查治理工程。
12林业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建设、物种资源保护和安全管理、植树造林。
(二)建立健全乡村环保投入机制。乡村环境保护是公益性事业。征收的排污费中用于乡村环境保护的比例不得低于20%。相关部门的涉农资金中,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乡村环境保护工作。要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筹工筹劳,参与乡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加强乡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各地要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制定乡村环境保护工作计划,指导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参与乡村环境保护,把乡村环保工作职责落实到位。尽快建立、健全推广乡村环境保护服务体系,推广乡村环境保护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