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基础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的教学章节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头戏,同时高中语文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在于对文言文知识系统的疏通和教学,高中语文教材大概选集了三四十篇文言文,这些篇目大多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言文选入教材,给高中生带来了丰富的文言知识,学生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要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明确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高中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我国古代的文学知识。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文章结合具体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方面的内容举例说明。

一、重视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的学习,首先离不开的就是朗读,朗读不仅能够疏通文章的字词句,培养语感,还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体会语感的第一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它包含着感知、情感和理解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停顿处,还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学生带着感情阅读文言文,把自己放在文本的角色中,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论语》是先秦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主要反映了孔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和当时社会的风貌,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哲学、文艺等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孔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提倡“仁”;在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重要主张;在学习方法上,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和“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论语》 语言具有生动、简朴、深刻等特点。因此,在学习论语这样对话式的文言文如果不通过朗读,学生就不容易把握各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例如,朗读子路、冉有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语气和应答能力,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

冉有、子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章通过孔子师生一问一答的模式排列,学生分角色朗读,情感投入其中,就可品味出孔子的观点和他的学生各自的观点以及想法。在理清情感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整体的把握,通过朗读有利于提高文言文理解的能力。

二、牢记文言虚实词

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是阅读过程的一个难点,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通常被句子里的某个词卡住,造成句子理解上的错误,导致翻译不准确,学生对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积累,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反应其文言的基本功。牢记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利于对文言文的理解,高中文言文中文言的实词非常之多,还得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总结,而虚词大致归纳有18个。

例如:虚词[何、而、乎、乃、其、且、者、为、焉、也、若、以、因、于、与、则、之、所]每一个虚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特别多,我们以“而”字为例。用作连词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表示并列关系时,一般不翻译,有时可作为“又”讲。例《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2.表示修饰关系时,做连接状语,不翻译。例《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表示递进关系时,可翻译成为“而且、并且”。例《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表示承接关系时,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鸿门宴》中“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三、加强基础训练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最为基础的是从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入手。学生只有不断的积累文言知识,才能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例如:

1.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生在学习方面都应该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自我学习最好的一种方法,提前疏通熟悉课文,学生可根据原文提供的相关注解试着翻译原文。

2.牢记文言句型: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大致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每一种句型的用法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必须要搞清楚各个句型的特点和翻译。

3.深入体会: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认真理解教师所讲解的文言知识外,还要学会深入体会文言文所带来的启示,深入理解文字内涵和作者所表达的心境,很多文言文都能给我们带来教导性的作用。

总之,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学习,学生必须要从基础入手,注重对字词句的疏通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规律和翻译,并且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不同的句型。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基础知识、难点和重点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增加阅读量,文言文的学习不仅限于高中的课本知识,学生还可通过其他途径阅读大量的文言读物,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芳梅,高中语文文言文探究[J];现代教育;2011年09期。

[2]沈竹阳,高中语文文言理解研究[J];现代阅读;2012年18期。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范文2

注重基础训练

语文是从事学习、工作、生活的信息载体,其基础表现在“听、说、读、写”4个方面。“听、读”是信息输入,“说、写”是信息输出,4者有机结合、平衡互补,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职校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主要有:(1)对字的书写和运用能力差;(2)对知识的灵活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差;(3)写作能力差;(4)社会应用能力差。这些现象决定了职校医学生的语文学习仍要注重基础训练,并且要全面训练。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解决学生“听、说、读、写”中的薄弱环节,纠正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在字、词、句、篇上对医学生加强训练,督促、指导医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

注重“实用”即“医用”

“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交流;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要求职校医学生语文教学应与医学职业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医用”。“医用”对医学生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因为职校医学生大都是在“为将来工作”的动机支配下进行学习的,这容易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将来工作有用的知识上。以往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是绅士式的文学熏陶和道德教育,这种脱离实际的学习在职业医学学校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当然,打基础的国学名篇、经典名篇还要继续加强学习,这样既可与初、高中语文教学保持衔接,还可培养医学生对经典名篇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提高职校医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除了使医学生能恰当运用一般应用文以外,还要加强其对医学相关文章的学习,以尽快让医学生热爱以后的工作,熟悉以后工作中用得上的医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从而顺利通过医用语文关。这包括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明确表达规范和准确的显性医用语文,还包括如态度、作风、品格等隐形医用语文。通过医学应用文的学习,诸如医学科普、医学演讲与口才、医卫情报、医护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医学论文、医护文书等,在掌握好基本文体的读写要领前提下,从记叙、议论、说明这3种基本文体入手,引导医学生将所学的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表达方式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医用文的学习和写作中来,由基础到专业应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对其进行学习、了解、掌握。运用医用文的语言、语体和文种,逐步形成有医用特色的语文知识应用体系。加强情感教育也是“医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医术乃仁术,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与大爱之心。医学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人,而非物件,因此,医学教育比其他学科更应强调对医学生情感的培养。针对现在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先天情感教育缺失的情况,我们对医学生的情感教育既要以医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出发点,又要以对医学生的情感培养为归宿,尊重他们情感发展的规律。医学生语文教育在选文时应注重选取培养仁爱之心和优秀品德的文章,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对人的尊重、对患者的理解同情,为其将来在工作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务工作者打好基础。

加强语文实践教学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范文3

论文摘要:2001年,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一改革浪潮下,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出现了令人忧思的不足。本文将对新教材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我们需要的怎样的教材。

一、当下语文教材建设的忧思

中学语文教材虽有所改进,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它的不足与弊端。对年轻教师来说,他们不能有效的利用教材;对学生来说,这些教材还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兴趣与求知欲。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一)高中教材的单一性

1.作者来源单一

近年来,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圣人孔子、唐宋著名诗词人李白、杜甫、苏轼,现代大家鲁迅、朱自清等名家作品占据了60%以上。其中,鲁迅的面孔频繁出现于中学语文课本中,他的作品有些晦涩难懂,难怪同学们说在语文学习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不可否认,这些名家的作品是佳作,但是,新生代作家中也不乏值得品位的好作品。如韩寒、郭敬明等。走进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内心世界,更能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与激情。

2.题材范围没有大胆的突破

高中生正处于情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形成期,男女学生之间难免会产生互相倾慕,彼此好感。对朦胧的爱情的向往,是发生早恋的初步表现。如何帮助他们摆正心理,防止早恋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让他们能够自然、平静、坦荡的对待感情问题。帮助他们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认清自己的不成熟,摆正自己的位置,使他们健康成长。而我们的教材中,只有《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这两篇课文涉及了一些懵懂感情问题外,没有更好的文章能给学生们真正启发。

人教版相对其他版本的教材来说,还是未能大幅度的扩张。像金庸的武侠小说、历史上各国军事机密、世界体育等内容还没有出现。[1]

此外,这套教材虽在多元文化的体现上有很大进步,但仍旧需要做更大的修改。在对待外国文化方面,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主要以欧美作家作品为主,非洲、大洋洲以及海外华文还是空白的。在时间跨度上,也多是以19、20世纪的作品为主。在中国文学作品方便,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作品基本上处于空白。选择有关文化生活方面的文章,多以城市为中心,反应农村文化作品的很少涉及。

(二)偏重强调人文性

新课标要求新教材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事实上,新教材明显地偏重人文性。将工具性渗透到人文性中。但是,如果忽略了对散文语言的把握,表现手法的把握,读者是无法深入理解散文所表达出的思想内容和审美境界的。在课后练习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解性,感悟性的题目比比皆是,基础训练少之又少。造成了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教育,淡化语法教学。

新课标本要求新教材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应是统一而又不可替代的。毋庸置疑,重视人文性,在发挥文学作品认识、教育、审美功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力、言语能力等方面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忽视工具性教学,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科学语文组织能力的养成。显然,新教材将人文性放在第一,工具性放在第二的做法基本上违背新课标的理念,更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三)选文时代性仍需考虑

时代感强的文章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而我们的教材是如何设计的呢?

古代现代当代

必修1373

必修21151

必修31123

必修41323

必修5543

占总百分比(%)572617

从表中可以看出,古文的比重在选文中最重,当代作品所占比重最少。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是无益的。在我看来,陶渊明的诗歌在必修2和必修5中重复出现,分别是《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这两部作品都是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但是这种现象在现代我们可以说其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的态度,是不值得提倡的。新教材为什么还会将其反复出现呢?此外,被选入的当代作品中,其时效性也不是很强。比如说《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都不能反映当下,没有太多现实意义。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高中语文课本应该紧跟时代的需要,将选入一些时效性强的文章,更可以把热门话题、流行小说、网络作品有选择的编入教材中。

(四)教材改革出现依附高考趋势

科普文章的增多虽然说是一个创举,但是仔细观察我发现是在2001年高考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出现后,科普文章的数量普遍增加。在必修3的第四单元和必修5的第四单元,均出现了科普文章或科技小论文。从表面看来,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被动的为考试服务。[2]

科普、科技小说

必修3《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旅程》

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

高中语文教材应该不是考什么,学什么。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应作为考试的附属品,否则其就成为打压学生语言素养发展的毒瘤。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材的改革和建设可以说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基于当下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我们需要的语文教材应有何特点呢?

(一)走进语文

语文教材就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具有语文的味。其重点之一,就是要坚持其语用性,即“在用语文中学语文”。学生要在用语文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在用语文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史学、哲学、文学等学科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语文教材应合理地博采文学的、语言学的、文化学的东西在语用学框架下有序的、有选择的重组与整合,形成语文的东西,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此外,语文教材虽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但其决不能同于政治教材,不要为了政治而远离语文本身,否则就会“荒了自己的田,种了别人的地”。

(二)以生为本

语文教育作为人的教育,必须树立“生本位”的教育理念。一切以学生主体的学习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在教材的编写方面,一方面应该从选择素质教育对学生需要的角度来编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把那些具有生长型、迁移性和教育性的内容选入教材。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考虑到所选入的教材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是否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比如说经过时间和社会考验过的经典作品的选入,的确合情合理。但是在当下时代,学生的兴奋点是与当下这个时代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需要的是具有时效性的教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一方面能够坚守传统经典,另一方面要吸纳最新的能经得起推销的“经典”作品。

(三)重视实践

言语是实践的产物,有作用服务于实践,更重要的是人们的言语能力是在不断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提高和发展的。[3]因此语文教材要重视言语的实践性。它既不是单一的文章读本,也不是单一的知识讲义,而应当是科学化、序列化的实践教材。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考虑语文实践训练的需要,在编选课文,穿插知识,作业设计等方面,都应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使教材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锁,用这个钥锁可以开发无线的宝藏。”过去,我们的编者们将这把锁打造的熠熠生辉。将来,我们希望编者们能正式过去的不足,用这把钥匙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宝藏,给学生以熏陶,让学生在教材中收获喜悦。(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参考文献

[1] 王俊娜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分析与建议——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为例,教学探索[M],2006.03第39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一)口语交际概念的的内涵

什么叫“口语交际”?《语文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交际双方要不断地表达信息、理解信息,而且听者和说者的地位也随着交际的需要不断地变化。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绪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或语言材料;而听者呢,又得根据说者的表述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答。此时,双方的信息通道是畅通的,双方的表达是相互促进的。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口语交际还是一种行为。英国学者奥斯汀把“说话”看作“做事”,把“话语”看作“行为”,也就是把“行为”(主要是“言外行为”)看作话语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意义部分。事实上,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时时离不开这种意义的传达。当两人久别重逢说“你好”时,不也同时在向对方互致“祝贺”之意吗?也就是说人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构词造句,提供某种信息,同时还利用语句的信息来完成各种行为。因此,口语交际本身是一种行为,一种言语行为。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是交际的互动性与能力的综合性。

(二)目前高中语文口语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首先源于对现状的反思。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社会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生活化,而口语交流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成了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写更重要、更实际。然而,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从笔者教学调查的情况来看,实在令人担忧。很多学校把它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它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走进课堂,依然只有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惟独没有口语交际教学的一方天地。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问答,但我们看到的常是缺少民主、平等和关爱的师生问答,几乎没有对话交流的机会和氛围。

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越来越不敢说,越来越不想说,越来越不会说。高举着的手消失了,抬头直视的目光不见了,偶有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即使说出来的话,也语无伦次。这里面固然有学生生理心理的因素,但绝不能否认口语交际教学的忽视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1.对口语交际教学地位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地位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口语交际数学应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因此在实践中他们认为无需设计专门的系列,安排专门的课时来进行训练。

2.对口语交际教学内涵的认识存在肤浅性

许多教师肤浅地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等于听说教学。我们认为听说教学是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提出的概念。而口语交际教学是从言语交际学角度提出的概念。因此在言语交际学的视野中,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信息交流的运动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除了语言及其伴随手段之外,还包括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交际动机、交际环境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口语交际教学突破了听说教学的狭隘框架,使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发出一定意义的语音,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说出结构正确的句子,而且要指导学生较好地把握交际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能正确理解每一具体语境下的话语,说出正确、流利、得体的语言,较好地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3.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模糊性

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一些教师有着模糊的认识,他们中有人认为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是由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规定,有人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就是课本。我们认为教学大纲规定的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教材是教学内容外在的物质载体,教学内容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凭借,是隐含在教材之中的口语交际知识以及对口语交际知识的活用。指导学生根据每一个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言语的意图,准确、流利、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逐步形成自己的言语风格,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口语意图的教学,口语语境的教学及口语风格的教学,也许这种认识还不完整,但它能至少能揭示出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中最本质的部分。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对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努力从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选择口语交际的典型例子,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对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构建上存在着盲目性

如果我们对根据调查结果构建出的一条训练序列作认真的分析,就会发现很难找出其中的逻辑体系,即很难发现构建教学序列的科学依据,这是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缺乏一条科学、清晰道路的真实写照。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认为应当根据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特点、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言语知识技能训练的特点来构建言语交际的训练序列。

对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调查使我们无法对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现状持有乐观态度,关键概念认识上的偏差,教学中的盲目和随意,带来的只能是教学中的无序和低效,让我们很有理由马上加入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行列,使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向成熟。

三、高中语文口语训练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指导思想

探索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规律,探索口语交际训练的语文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基此,我们提出如下指导思想:

1、科学有序,遵循规律。根据现代言语交际学理论,遵循口语交际能力形成的规律,设计科学的口语交际训练全程序列。

2、训练为主,规范操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重在根据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规范化的“历练”,在“历练”中养成口语交际的良好习惯,形成口语交际能力。

3、立足教材,联系生活。以教材为例子,联系生活,即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因为生活决定了我们“训练什么”,同时也决定了我们“怎么训练”,因此必须面向生活,走进生活。

(二)设计与实施

1.设计训练序列

一级序列二级序列

1、口语表达基础训练普通话训练

朗读训练

2、口语表达领会训练听辨训练

听记训练

听答训练

听评训练

3、口语表达训练复述训练

解说训练

评议训练

演讲训练

交谈训练

采访训练

讨论训练

辩论训练

本序列设计注重循序渐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是螺旋式渐进的。训练中不能操之过急,要本着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另外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所谓阶段性,是指教学大纲中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要求要落实在高中各年级中;所谓连续性,是指各年级之间的训练要前后衔接,互相贯通。每个阶段是有侧重点的综合训练,彼此融合贯通,体现口语交际训练的整体性。

2.训练过程四阶段

根据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内部结构和言语技能形成的一般过程,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一般要经过感受、领悟、模拟、应用四个阶段。

理解感受阶段。教师直接呈示或间接渗透口语交际知识;学生吸收、理解,从整体上感受口语交际意蕴,为掌握口语交际技能奠定知识和情感基础。

体察领悟阶段。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体进行口语交际技能示范;学生体察,即看别人怎么说,怎么听,怎么运用体态语,怎么控制情绪等,进一步领悟口语交际技能要领。

模拟强化阶段。教师出示训练指令,学生模拟训练,强化口语交际技能。

实践应用阶段。这一阶段实现学用迁移,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中应用并检验训练的结果。

3.训练的教学实施

口语训练可以而且应该是形式多样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并将继续探索一些教学模式,如“语文口语训练”的课堂教学实施模式、多媒体下的“语文口语训练”的模式、“语文口语训练”的学生学习模式及“语文口语训练”的教学评价模式等等。我们认为。这些模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如鉴于口语交际的互动性特征,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互动教学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①在准备阶段: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学生分为2-6人异质组;并且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分配不同类型和难度的任务,确定小组的学习任务。口语训练课的双向互动多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分小组时,可以把优、中、差学生按比例加以合理搭配,也可以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选择观点相左的学生构成。因为有了差异,更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安排位置时,要尽可能使小组成员坐在一起,而小组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为了使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各成员拥有的学习材料应有区别。

②在课堂教学阶段:首先,鼓励学生合作,创设学习情境。其次,既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又要求学生相互支持和激励。让学生迅速、安静地找到自己的小组坐下来后,各小组要合作组织学习有关的学习的内容。教师必须加强调控,促进互动活动不断深入。作为教师,还可以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去,成为学生口语交际的伙伴,如成为辩论赛中的一个辩手、游戏活动中的一个角色、接受采访的一个对象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监控学生的学习互动。最后教师评价小组的学习情况,对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合作互动情况进行评价。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强调学生要特别熟练地掌握几种主要口语表达方式:朗读、做报告、讲演、访问、讨论。我们在训练这几种口头表达方式时尽量运用辅助手段,使训练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我们一直在实施的“利用多媒体进行口语训练”是这样操作的:

(1)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朗读训练

①学生边看课文边听朗读录音。

②轻声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句流畅。

③有感情跟读,读好语气语调。

④不看课文,跟录音或光盘同步朗读。

⑤摆脱录音,独立朗读,检查结果,发现问题可根据需要重复以上的某一步骤。扬长避短,提高效益。

(2)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想象说话

如:听录音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情联系起来编故事;看幻灯投影故事的主要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续编故事的经过和结尾,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再根据镜头表演出来等等。

(3)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讲训练

我在教学中,经常播放《李敖有话说》等视频演讲节目,然后开展《我有话说》节目,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每次一人或俩人,学生的兴致很浓,而且从李敖先生身上学到了许多演讲的技巧。

(4)利用多媒体技术,及时反馈信息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快捷、便利的优点,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反馈学生表达的过程,在提高口语训练效率上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用录音机或摄像机当场录下几位同学口头表达的不同情况,当场反馈交流,然后利用音像教材,与教材作比较。师生共同评析,谈谈优点,评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

四、高中语文口语训练成效阐述

丽水中学学生辩论队参加第一届、第二届浙江省中学生电视辩论赛分获亚军和冠军既是我们着手研究口语训练的动因,也是一种精神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迈上了口语教学的改革之路,探索了一些语文口语教学的相关模式,同时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范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有较大的收获。

1.口语教学的探究激活了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从学习内容上看,语文学习片面强调书本的学习;从学习方法上,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从学习功能上看,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割裂失衡,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人’的整体素质相背离。”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落后模式,以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模式,建构开放与生成的生命课堂,是新课程的必然呼唤。

2.口语教学的探究改变和优化了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现实是,大多教师上课则高踞讲台之上,下课则端坐办公室之中,远离学生,即使有时有辅导,也主要是权威的说教,缺少心灵交流。而在学科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突出口语交际,让师生互动起来,课堂上多对话多互动,生活中多谈心多商讨,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学会了宽容与理解,注重了交往与反思。

3.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认识更深刻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与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知道口语交际教学是从言语交际学角度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双向信息交流的运动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复合系统,同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促使我们努力从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选择口语交际的典型例子,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

4.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在各个训练的实践中,学生兴趣很高,掌握了口语交际的最基本的方法并能恰当地运用于生活实践,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实践结果表明,口语表达是思维活动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口语训练本身就是最好的思维训练。通过口语训练,不仅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而且能增大思维训练的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反思与展望

尽管我们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从实际训练来看,问题仍然很多,如氛围还不够浓厚,效果还不甚理想,训练材料不足,除教材外,可供借鉴的东西不多,尤其是音响材料缺乏,自行制作耗时费力。此外,在解决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厚实与语文教学时间紧张的矛盾以及语文学科口语交际能力测评方法等问题上我们还做得很不够。对此我们将继续认真总结,努力探索,为深化口语交际训练,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鸿芩著:《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杨再隋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出版社,2001版

3.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赵福祺李菀编著《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范文5

在21世纪,网络课程作为传统课程教学的辅助工具,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上归纳了很多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和疑难点的解答。平台有网络作业系统、课程所需资源、网上学习交流、分析和统计数据跟进组成,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掌握课程知识,科学合理的运用网络辅助激发学生的热情。

关键词:

中学语文;网络辅助教学;网络学习平台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的学习条件有很大的提高,再也不像上个世纪一样,知识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以纸张为载体的书本知识形式为主,现在知识的传播有很多种方式,网络课程复制工具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就像一个教师一样,代替着教书育人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除课堂外最好的第二课堂,还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和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工作的研究人员需要将网络辅助系统充分的运用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还需要的长时间的研究和分析,才能完成线上线下的知识结合,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

一、网络辅助课程研究概述和条件

新课程的改革是传统教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正是有了新课程的改革,才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是共同发展、教学相长、和谐互动的过程。此次教学研究的对象是课后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其特有的优势使得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不懂和理解不够透彻的内容可以重复收听,直到揉和吸收为止,既节约了教学成本,有提高了学习效率,丰富了课本上的知识,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本次研究以高中语文科目的研究为例,实现教学--学习--反馈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对教学的特点以及网络辅助教育系统的阐述。

1、网络辅助课程研究的大概内容

网络辅助语文教的基本意思是指在保留传统基本教学的前提下,利用网络辅助系统和信息资源,提高教学环境和教学效率。对语文课程起辅助作用的基本上在下述三个方面:

1)提供一个高效学习环境

在现有的条件下,提供一个支持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环境,其中包括课前备课、课后巩固和辅导、考前复习、完成作业、课后讨论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学习环境系统,知识的更新和反馈更为便捷。

2)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

师生都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辅导软件都能完成资源共享,通过网络资源课程形成的课程资料包括课标、教案、材料、考题、参考资料等,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所需要的教学资料。

3)网络教学的各种计算机辅助系统交互的功能

提供网络教学辅助交互式学习的优势,比如BBS、blog进行观点交流,提高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再学生的交流遇到困难时,老师可以及时进行解答。

2、网络辅助教学具备的条件

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和专业的教学计算机,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建立共同的校园区域网,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室应该配有个人计算机,并且能连接英特网,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能制作学生上课时的课件,构建起一个方便的教学平台,为老师网络授课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学生的家里也应该有一台用于学习的个人计算机,掌握可以自己使用计算机上的网络知识,借助网络获取到有用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网络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高效合理的利用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网络辅助教学的具体形式

建立英特的辅助教学,教室要在网上建立自己的教学系统,包括个人主页、公告板、留言板、教学博客等,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个能在课后交流的平台。网络的应用的普及,使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日趋完善,对于网络辅助教学,有利于实现建构主义的环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信息技术能模仿真情节,还能记录真实感受,将时空格局延伸到课外。网上辅助系统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形式包括以下几个:

1、备课

教师的备课能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备写教案,对各个阶段练习的内容有不同的讲解有不同的认识。有关教学内容方法的知道和参考资料的来源更全面和更接近实际生活的优势,这对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有很大帮助。

2、授课

教师的授课不仅限制于一堂课的时间,地点也不限制于教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上对教师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的口头讲课不再是学生唯一获得知识的渠道,教师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一对多的网络辅导,使课程听讲与课后的网上学习互为补充和协调。

3、练习

学生做练习在以往的时候只能独自一人在房间内写作业,虽然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但是同学之间的知识水平相当,不能提高学生写作业的效率。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改往日的不便,在网上的专题讨论区,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互相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对学生进行答疑。

4、课程内容

课件和教学资源等基础资源,各类版本不同,各有优劣,教师可以通过甄选和使用这些资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提供素材的支持,网络课件网罗了很多的新闻和文章模板,给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提供高效安全的素材资源,同时在教学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5、成果展示

历届优秀的一些文章可以在平台上面展示,作业的范例试卷也可以供学生下载练习,学生在欣赏优秀范例的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改正和进步,在及格的基础上达到优秀的程度。除了优秀作业语文试卷之外,还增加“优秀美文欣赏”,其中包括材料和满分的优势等等。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欣赏的同时,明确自己应该如何提高学习水平。除此之外,成果展示还应包括学生学习优秀范例时的疑难问题和教师解答,为更多的学生解除疑惑,尤其是对于多个同学都存在疑问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为学生的进步扫除障碍。

6、课程资源

除基础知识,课外阅读等模块的资源外,还包括历届的习题、在世界上发生的新闻、跨地区的高考题目等数据库资源。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既能学习到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又能提高语文文章理解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较之传统课堂语文教师的讲解,这一模块对语文学习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既有针对性训练,也有基础训练,在掌握的同时又得到扩展和延伸。同时这种放射科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整合各类资料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完善而且有效的学习信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便引导学生对某些敏感和负面新闻的理解。学生团体意识比较薄弱,所以教师的适时引导至关重要。帮助他们进行新闻和资料的筛选,以便他们更准确、更高效、更愉悦的学习和交流。

三、网络辅助课程教学的优势分析

1、网络辅助教学相比于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

传统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主,教师一对多进行教学,学生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接受式,知识教学以封闭式的课程模式为主要目标,而教师课上结束教学,学生课下的学习得不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既不利于练习实际生活,教学内容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只能依靠书本和老师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高分低能,尤其是语文的学习,语文课程的学习本就是一门需要密切关注实际生活的科目,它需要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常识和灵感,若一味的强调文字的理解概念,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更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网络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明显的不同,网络辅助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来学习,运用媒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增加了教师指导学生和为学生解答难题的机会,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果。它更多的是课堂之外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不仅仅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便捷,更为高质量的教育和学习提供了高水准的平台。

2、网络辅助教学开放性的特点

语文是一个多学科结合的科目,规范性和社会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网络辅助教学是真正的跨时间、空间的教学,重视自然、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关注生活。把数字图书馆和网站资源衔接学生的学习,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开放自主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鲜明的个人观点,不断吸收社会生活常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网络教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生人格的正确树立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提供很好的机会。

四、网络辅助教学案例

以高一课文《我与地坛》为例,教学课题是: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真谛,从而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掌握重点难词,了解作者主要背景和作品;理清作者的散文思路,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变化,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1、教材准备

关于地坛的照片和身残志坚的人物图片,对其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接近文章的素材,在上课时播放给同学。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做视频朗读,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做到理清思路,了解主题。然后在百度上搜索《我与地坛》的相关材料,用适当的教案做参考,根据教学需求,找相关的图片,完成教学内容。

2、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先用一组天坛的图片,让学生猜这是哪里,然后是教师对地坛进行简介。引出作者史铁生,他在最满怀志气的时候因为意外忽然失去双腿,使他万念俱灰,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同时在他身边陪伴他的人是母亲,是他母亲给了他希望,陪伴他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日子,史铁生在克服了困难之后,最终战胜了命运,他也更珍惜生命。

2)走近作者

21岁的史铁生在清平突然双腿残废,现实生活中一个健全的人突然残疾了,除了不适应,还有很多的困难。然后屏幕展示史铁生的图片和他的其他作品。在音乐声中细细品读这篇文章。

3、互动探究

先是教师范读,然后提问同学:“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学生回答的有荒芜,颓废。再问:“史铁生借地坛来比喻自己,此时的史铁生的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颓废、落魄。提示小结,通过史铁生的个人经历,顽强拼搏的过程,关于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日子,但是这是一个不能瞬间解决的问题。思考德国的赫尔曼.黑塞说:“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在好生忍受生活的同时,一棵树对我们平静瞧着我。如果地坛也能说话,他会对史铁生说什么?如果是你,你会对史铁生说什么?网络辅助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不仅增加了和学生的交流机会,也培养和学生的情感。网络辅助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更为亲近的去感受作者的文章和情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境和所要表达的观点,引发教学反思。

五、结语

通过对网络辅助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效果分析,网络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通过对网络辅助中学语文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本次论文研究认为目前的网络辅助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还存在问题。现在的网络技术飞进,新课程的改革正在全面实施,网络教学势在必行。没有更为广阔的教学资源和发展空间,就不能带给学生们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本文希望中学教师们能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提供借鉴,也能支持网络辅助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形成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作者:黄珊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耿红卫,张丽娟.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113-115.

[2]沙凤林.网络多媒体教室条件下中学语文整合课的教学张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2,02: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