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法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1

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属性以及培养目标要求它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法律专业更是如此,所以学校的法律教学要不断随市场的变化调整法律教学模式以及课程的设置,要做到灵活、专而且精的教学,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学有序而且健康的发展。目前教育体制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需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教学质量,从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法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法律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职院校学习两年再就业,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二、面向社会需求,改革法律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市场的,法律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和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好法律知识,教育要和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毕业后对岗位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多数都是一线工作,所以说,在对法律课程进行设置时要以实训为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过时的课程内容要及时删除,不断吸纳新的知识,调整课程,让教学适应时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要达到各占一半,运用多种培训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认可的法律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要求来建立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学的方法,不仅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训练,还要让学生对法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升学机会,对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说,就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师需要重点培养他们对职业的兴趣,主要教授他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根据本人的意愿,如果想升学,就给他们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这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现代化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法律教学当中也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同时表达的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运用模拟仿真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把教学内容很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法律教学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庭,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法律的审判过程,给学生配置各种角色,进行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把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现代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当中体现人性化,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根据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程度等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

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要选择好是从理论开始,还是从实践课程开始,要想达到学习目标,需要把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爱好来选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对于已经达到了毕业水平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提前毕业;如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也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继续学习,让学生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存在产生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好好学习,而且,兴趣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如果学生对与法律相关的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兴趣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不能被忽视,兴趣可以激励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四、“多证式”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2

为贯彻党的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部署,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精神,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院校(机构)、中等职业学校要把贯彻落实《专业标准》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举措,认真制订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

各地、各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专业标准》学习宣传活动,帮助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师范生准确理解《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把握《专业标准》的内容要求,把《专业标准》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要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制订贯彻落实《专业标准》的具体措施。依据《专业标准》调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依据《专业标准》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指南。将《专业标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考核的内容和指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为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是履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关爱学生,团结协作。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职业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三)能力为重

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技能,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不断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职业教育工作的意义,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3.认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注重团队合作,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5.关爱学生,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学生人身与生命安全。

6.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和教育学生。

7.信任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

8.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9.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10.营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敢于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人文素养、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

1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12.富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坚定信念。

13.坚持实践导向,身体力行,做中教,做中学。

14.善于自我调节,保持平和心态。

15.乐观向上、细心耐心,有亲和力。

16.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五)教育知识

17.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18.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19.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以及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过渡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并掌握相关教育方法。

20.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

(六)职业背景知识

21.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行业现状趋势与人才需求、世界技术技能前沿水平等基本情况。

22.了解所教专业与相关职业的关系。

23.掌握所教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

24.了解学校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等情况。

25.掌握所教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

(七)课程教学知识

26.熟悉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27.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课程标准。

28.掌握学生专业学习认知特点和技术技能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9.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八)通识性知识

30.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1.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32.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3.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九)教学设计

34.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5.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

36.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37.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十)教学实施

38.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9.运用讲练结合、工学结合等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有效实施教学。

40.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有效调控教学过程。

4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

(十一)实训实习组织

42.掌握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方法,安排好实训实习计划,保证实训实习效果。

43.具有与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全程参与实训实习。

44.熟悉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十二)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

45.结合课程教学并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的特点开展育人和德育活动。

46.发挥共青团和各类学生组织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作用,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

47.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

48.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心理疏导。

49.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十三)教育教学评价

50.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

5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52.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学生对教师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四)沟通与合作

53.了解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4.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55.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56.配合和推动学校与企业、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提供社会服务。

(十五)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57.主动收集分析毕业生就业信息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等相关信息,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58.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59.参加校本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60.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三、实施要求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准入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职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3

关键词:贫困山区 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 建议

据报道,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6年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其中国债资金10亿元,支持了17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22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财政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了321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中央财政的引导和带动下,各级地方财政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地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资金是中央投入的两倍多,达到30多亿元。这些投入,大大地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央财政还落实了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专项资助资金8亿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经费也正在落实之中。[1]

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出,在高校扩招引起的“普高热”和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就业难的双重挤压下,许多贫困山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陷入了学生“招不进来,分不出去”的困境。雷山职校目前就是一所百废待兴的学校。那么,雷山职校如何发展呢?作为职校的一名教师,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和长期实浅。笔者就当前制约雷山职校生存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些探讨与建议,以就请教于各位领导和同仁。

一、基本情况

雷山,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邻台江、剑河、榕江,南抵黔南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壤。全县总面积1218.5平方公里,辖4镇5乡157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5万多人,是一个有苗、侗、水、汉、布依、瑶、彝等多民族聚居的山区贫困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县境内地形切割强烈,平均海拔1600-1700米,苗岭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8米,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寒山区,亦是全州唯一没有坝区支掌的山区农业小县。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别具民族风情的天下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被称为“露天博物馆”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清末民族英雄杨大六故居郎德上寨以及贵州省与国际接轨的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村猫猫河、南猛、郎德等景区景点构成的“一山两寨一线”旅游总体布局,体现了雷山旅游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雷山的苗族建筑、服饰、歌舞、乐器、工艺品等均保持着古老传统、原汁原味的遗风,保存有较为完好的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等古朴的民族文化遗产。2004年,通过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评选,雷山被选入“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当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8,968万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1,470元,同比增长4.1%。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900万元,同比增长20%。由于历史、社会及自然的原因,雷山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被列为新阶段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

雷山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是雷山县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创建于1985年9月。1993年5月与雷山县委党校和党史研究室合并,1996年10月与雷山县委党校和党史研究室分开独立办学。2002年9又月与雷山民族中学合并,2006年7月又与雷山民族中学分开,并与雷山县委党校和雷山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合并办学。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的职业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的主流,但在中国,特别是在西部民族贫困山区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却产生了疑问,就其原因,既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客观现实因素;既有工作上的疏忽,又有体制上的弊端。

1、受“大气候”的影响,人们认识上存在偏颇

中专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年代曾经是许多农村初中学生的首选学校,既可学到专业生产技能,又可被国家包分配获得就业保障。但随着国家政策导向的改变,“重文凭之风”在社会上的兴起,受高等院校普遍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现行用人制度和考试制度的负面影响,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普通教育眼光看待职业教育,致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影响了贫困山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补充,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落榜生教育,也有的认为职业学校条件不好,文化知识学得少,跳不出“农门”,争不上“铁饭碗”等等。就雷山来说,近几年来,我们对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认识不足,没有将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且还把职中附属于普中,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办学条件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一些政策得不到落实。

2、学员锐减及生源基础较差

职业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形成“气候”,但在贫困山区由于人们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再加上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思想,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地位,把职业教育当作“二等教育”,导致了职校的生源萎缩。现实社会,使得一部分学生热衷于普通高中,寄希望于大学好找工作;另一部分学生热衷于打工,只顾眼前利益。就读职业学校成了多数学生及家长的无奈选择,只有分数极低、连升普通高中都无望的学生才会考虑就读,职校成了家长为了不至于自己子女无书可读的“托管所”。甚至有的学生把职校看成是“婚姻介绍所”,来学校主要是玩。这些后进生有的不仅文化知识基础差,而且思想品德也差。生源质量下降,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给用人单位造成对职教生的不信任。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度越来越低。

3、职校目前的 “硬件” 空白,“软件”滞后

虽然现在雷山职校的校址已落实在龙头小学,台江和雷山两县的职校实习基地州里也落实在雷山,近年内我们会拥有可以说堪称一流的教学楼和教学设施。但是目前连一间上课的教室都没有,可谓 “硬件”为“0”。而“软件”方面也显得极其薄弱。一是县里还没有制定出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二是职校的办学机制定位还不够明确,也还不够灵活,在专业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还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紧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教育与需求相脱节,“普高”不是、“职高”不像。学习方向不明导致学生厌学、弃学、逃学。三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四是管理体制陈旧落后等等。

4、社会上就业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

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法》规范劳动力市场形成的两项重要制度。然而,一方面,一些部门、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按《职业教育法》规定,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另一方面,在需要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中,由于执法不严,“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2002年我国从业人员中,具有初中和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员占75%左右,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者占12.7%。[2]可见,一些企业和单位用人用工只注重人力,不注重职业技能,一些用人单位在继续聘用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不但使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激励机制,而且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生源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三、未来发展方向的对策

职业教育实质就是“就业教育”,应有明确的职业指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训练其职业能力为主要职责。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着中、初级实用型人才的双重任务。学校必须自始至终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方针,才能突显职教的办学特点,也才能注入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1、着力抓好“硬件”,增强办学的信心

2007年雷山县初中毕业生人数为2146人,而2006年雷山普中招生数为700人(实招633人)。预计2007年不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将达1446人以上;再加上大量的农民工和不能升学的普高学生都需要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仅生源这一要素来说,雷山职业教育发展空间非常可观。但是没有一定的“硬件”作为办学载体,办好职中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尽快把教学楼和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修建好,并根据市场对职业培养需求,添置和完善教学设施。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学校应注重实验实习场地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实验实习场地的管理,发挥应有设施的示范、育人、服务功能。只有不断改善教学环境(至少跟上普高)和设施(必须比普高更完善、更精良),才能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并让看得见的办学条件取信家长和吸引更多的求学者慕名而来。试想,倘若职中连最基本的办学设施都跟不上普中,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发展到中央要求的“职教与普教的在校生基本达到一比一”的办学规模呢?

2、走联合办学之路,确保学生就业有门路

在国外,职业教育被当作一种产业来经营,一切按产业的要求去运作,学校就如同是加工厂,学生是生产原料,毕业生是产品,他们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如果学校不能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高质量的毕业生,毕业生就没有出路,从而也就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学校就很难生存发展。我们也应树立这种产业思想,有整体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不能只把它当作一种公益事业,完全依赖上级安排。介于雷山的地理、经济发展的限制,加上职校目前办学条件和技能师资空白,短期内无法满足办学的需要,现在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与城市学校、与东部沿海地区学校合作办学、联合招生。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体现在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体现在与外校资源乃至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融通和共享上。我们有生源,但在没有设备、没有师资、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我们至多只能上一点基础文化课,而公共文化课一般也只上一年。因此,我们的学生还必须送到办学条件比较好的有关学校去进一步就读,才能学到一定的技能,也才能确保学生的就业。而外面许多学校拥有一应俱全的先进教学设备,就是缺少生源,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合作空间。当然,联合办学我们也必须有详细的实施计划,送去的学生我们也要有专职人员去管理。

同时,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也要求我们目前只能走联合办学之路,因为雷山除了没有办学设施外,也没有什么工厂。而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解决贫困山区职教经费不足问题,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成才就业的需要。

另外,目前雷山除了传统农业外,像茶叶开班也无人读,因为连茶叶公司的职工都已下岗。而旅游业只适合短期培训,且容量不大,培养的人才只能往外“销”。因此,走联合办学之路,才能有条件实施“订单式”、“双元制”的办学模式,也才能实行得了“招生——培训——就业”承诺制。只要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满足学生需求,就有利于吸收生源、有利于学校发展。

3、搞好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

职校要发展,要形成品牌,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建立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这是办学成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共识。而改革不是想当然,必须按需办学,按产业的要求办学,不能离开就业搞职改。要建立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坚持产教结合。专业设置也要根据自身的办学能力和社会需求,因时因需而异。有些专业教材不宜统编,应体现企业性,教材应突出实用部分,压缩理论部分。

在课程模式上,要把握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统一。技术技能教育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体现,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需要坚持不懈加强的内容。对于定向性不强的,就要加强文化基础教学,打好比较厚实的文化基础和比较宽泛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非定向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应是:高一通修(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高二渗透(就业指导、专业基础、专业技能),高三分流(实习某一方面的技术或技能)。在办学机制上最好要做到教育性和产业性的统一。例如建在凯里的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不仅面向市场,而且融入市场,早在20多年前就与沿海地区许多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学校根据这些企业的需要设置电工、车工、刨工、锻工、模型工、电机修理等专业,因而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又如刚到雷山来联系联合办学的广东高州迪奥(香港)第一理工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加强职业指导、提供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作为扩大学校招生规模的重要措施,现已与2300多个投资企业合作办学,专业与课程都是根据企业需要而设置的,使每位学生都能按厂方技术要求进行专业对口培训,就业后几乎都能够胜任厂家工作。学生“出口畅,进口自然能旺”。

周济部长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转变办学模式,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三是转变办学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在现阶段,要着力抓好学生在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的推动工作。”[3]所以在专业的规划建设中,应处理好“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之间的关系,认真考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选好突破破口,确定好教育结构和方向。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办学质量

俗言,“名师出高徒”,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素质高低和敬业程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因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和调控者,其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以自己好的素质和人格影响受教育者,教师职业劳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职业教育“技能性、实践性”等特殊性又决定了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具有的双重素质: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而雷山目前没有“双师型”的师资,现有的几位教师都是从普通中学转改过来的,受普通基础教育的影响,都缺乏职教经验,只强于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指导和操作能力没有。这样,学校只好把普教的鞋子穿在职教的脚上,老师勉强执教使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实践技能不强,升学无门,就业困难,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声誉,使得学校越办越无法办下去。

2006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等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文化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到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3]

在无力聘请技师的情况下,我们在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可以派老师做外教的助手,一边协助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一边借机动手学习,提高自己,回来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5、切实抓好“软件”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学校内部制度必须齐全,我们工作才能“有法可依”;管理一定严谨,我们做事才能有序不乱。激励、管理、监督三大机制运行良好,学校工作才能正常运转。还要进一步重视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融入课堂和日常管理之中,推行“诚信做人、勤奋敬业、务实创新、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受人欢迎,学校才有好的声誉,也才有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个性发展的功能,是教育与经济最直接的一种结合形式,也是促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但职业教育在西部民族贫困山区还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与其他教育相比,创新的需要更迫切,创新的空间也更大。包括办学思想和观念、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都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我们相信,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社会共同关注下,通过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雷山职业中学一定度过难关,茁壮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思援,年终盘点:06年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N],中国教育报,2006-12-31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等职业院校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 中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普高热”不断升温,严重的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也冲击越来越大。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想站稳 “脚根”,就必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扎扎实实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1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表现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证实,职业教育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相对国内的职业教育而言,许多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更为全面和完善,在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

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来看,职业教育的层次多样化,从中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日益增多,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为从业人员文化基础、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带来了可能。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将逐渐提高教育的办学层次,由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逐渐往本科专业,甚至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发展,以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适应整个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1.2加强基础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教育

国外许多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较为重视学生的基础文化的学习,在扎实技能基础的同时,在教学中强化基础理论学习。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继续进行较高层次学习的能力。教学内容注重现代科技知识的发展与更新,并普遍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教育。扎实的基础教育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灵活运用使得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国家发展的原动力。

1.3实行课程选修制结构使得课程综合化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逐步增大,社会职业结构的日益变化,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完全按照其所学专业就业。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为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使学生具有更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并同时为学生的升学可能提供条件,接受职业教育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各学科之间跨科选修,同时,学校将相近学科合并为一个综合性大类学科。比如通信学科与物理电子学科合并为电子通信科,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为社会输送了许多人才,并有效的提高了就业率。

1.4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职业教育定义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其中包括自我谋职技能、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决定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基础知识体系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学习迅速提供,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有可能形成,因此国外职业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领先我国。

1.5拓宽办学渠道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采用地区与地区间合作、学校与企业、社区合作等多种层次类型的办学形式来开展职业教育及培训,并积极开展国际职业技术交流和学术交流,广泛吸取友国间的成功经验,进行有效资源共享。这一互利模式已得到许多职业教育专家们的共识,取得多方的资金支持,并且为学生的就业铺好路。

1.6做好职业指导

由于现代社会普及教育年限的延长,大多数学生对职业了解甚少,较缺乏择业意识。象我国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时,对其所选专业的情况并不了解,大多只是一味的盲从以及听从父母的意愿。因此从中学阶段开始进行的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职业教育成功的国家在现代学生的中学阶段就建立其职业意识,提供职业信息,按照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系统地进行职业知道,培养学生对社会职业的兴趣以及独立选择职业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职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基本技能,了解该职业的社会角色,培养学生们的职业意识,增强其学习兴趣,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使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

转贴于

2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中等职业学校定位不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特色,学生没有竞争力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办学层次,强调理论的学习,忽略实践教学,模仿本科层次的教学,这不但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缺少了核心竞争力,在学历落后于人的同时,实际操作能力也落后,久而久之,学生的就业率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2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学校在用人标准时往往只注重学历,乐意聘请高学历的教师,却往往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许多刚刚毕业的高学历者并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使得教学过程缺乏生动具体的事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没有兴趣,缺乏竞争力。

2.3教材理论性过强,而实践性较弱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主编写各种课程的系列教材,市面上关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书籍层出不穷,然而大致内容相差不大。大多教材普遍关注的是理论知识的构筑,忽略了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如何运用相关知识的案例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老师备课的难度,学生往往学完了一门课,感觉空洞无趣,在工作中也会感觉无从下手。

3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而我国大概75%左右的工作岗位也由中小企业提供。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就业逐渐成为我国中等职业院校毕业后的主要选择方向。针对这一现象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中的一些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3.1政府应注重宏观调控,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宏观政策这一大环境背景的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在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规范,并在相应的经济上给于充分的支持,比如人才的引进,专业设备的完善,都离不开经济这一大的环境。

3.2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理论和实践经验双重结合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导体,无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学校的培养目的是学生的技术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具有完整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很好的联系实践进行理论教学。

3.3完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

目前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缺少一本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书。因此,这需要国家在中等教育领域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突出的教师们共同合作完成一套具有创新性及有效的中等职业教育教材。

3.4以为企业制定人才为目的,以产学研模式为载体

学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能在许多中小企业就业,因此对于学校而言的理想状态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某家企业的需求,并且解决学生的就业。学校可以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为企业量身定做适用型人才,为企业培养出具有职业特色和理论知识的实用型人才,同时与企业签订毕业就业协议,优秀的毕业生可以适当解决工作,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达成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卫民.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 骆孟波,尚晓梅.高职教育现状及对策浅析[J].职教论坛,2005,1.

[3] 叶广荃.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与借鉴[J].教育教学研究,2005,6.

[4] 杨薇.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特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2).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5

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研究

长久以来,收到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未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此,在实际应用当中难免高不成低不就,如果学校高等教育的模式,以知识的灌输为中心,一切围绕知识进行,就会导致学生记住了知识却不知从何用起,这对中等职业教育是致命的,因为中职教育最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实际运用要高于理论知识。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习知识而忽略了实际操作,那么就远远偏离了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我国中职教育的现状,还是在片面强调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提倡考试机制,不够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无论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学校教育往往存在一个弊端,就是过分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制约。虽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可磨灭。当时传统模式下的教师的作用往往是传授更多的知识,并没有注重学生能够接受多少知识,能够应用多少知识。而改革教学方法必定要以人为本,“人”指的就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以学生能学到多少、掌握多少,怎么样能够让学生多学习到掌握到更多的实际技能作为评判改革是否进步的标准。必须杜绝被动的一刀切、填鸭式的课堂灌输知识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来。教师少讲一些不要紧,关键是学生能够充分的消化吸收。

过去的教学组织模式制约了当代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应用。城市与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当前仍然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大部分都是从以往的城镇中学和乡村中学改建转制来的。教学组织模式依然沿用以往普通教育的模式,以班级为授课主体,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授为辅。我们所说的现代教育组织模式应该是,合作教学、现场教授、因材施教、开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形式。教师在当代教学模式中依然有重要作用,好的导师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正面的影响。然而,我国中等教育的落后也导致了,中职教育教学团队整体的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首先,是教师队伍很多都是学历到一定水平就参与了中职教育,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理论水平未达标,即使理论几个实际操作的技能水平也远远不够。其次,实践课的专业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能力不足,教师往往也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做有效的创新,无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状况就更加令人堪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合作,相辅相成的过程。

二、中等职业教育方法改革措施研究

长期以来,中职教育仿效传统教育模式的方法应该予以摒弃,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只要求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方式也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为了让偏离的航舵驶向正轨,需要做更多工作。首先,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不应该采用,教师起到导向作用,是带领学生掌握技能基础学习的重要一环,教师不应一味的扮演主角,而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让学生主动的接受学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多思多想,多观察,在同教师的互动和交流中加深理解,获取知识和技能。

中等职业教育法范文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等职业教育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不断扩招使得绝大多数初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各级普通高中,而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非技工类中专学校的大多是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自中职学校扩大招生以来,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比并轨之前有所下降。随之而来的免试入学政策,学生的整体水平更是不容乐观。尤其是数学学科,不少学生入学分数低、数学理解能力差。从非智力因素上则表现为学习的兴趣、动机、习惯、毅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整体性差距。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让高职学生重视数学、学好数学,笔者根据多年一线教学实践及对所在学校百余名学生的调查研究,在此提出当前高职学校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队伍现状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水平代表了相应的教育水准。目前,职业学校数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师范毕业,优势是有着较强的教学功底,劣势是由于所学的是学科式课程,习惯于学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理论性较强,课堂上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面对的学生基础较差,既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也不能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厌学心理被进一步强化,从而进入又一个恶性循环。作为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应具备2个基本条件,一是有相应的学历,二是要有一定的专业职业技能。因此,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从相识到相对稳定地度过一段共同的学校生活,到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既能自立自强又对社会有用之人,师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情感交流。然而,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上只管知识的传授,课下对学生的情感无暇顾及,使得师生之间的情感一度冻结,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若能有意识地与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的良好情感,必将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并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健康人生观的建立和完善。

生源基础偏差,学习能力较弱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绝大多数是无法升入高中不得已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有90%的学生习惯并且愿意做计算题,但对理论抽象概念有着天然的抵触。由于这些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混张文凭”好找一个工作的想法,所以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缺乏热情,不能主动学习,数学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再到很反感。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注重素质教育,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中多处涉及数学史介绍与中国成就,教学时可结合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尘观、世界观和道德观。补充讲解相关史实,既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面对中等职业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做法。在教学方面,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和学生有数学知识、理论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思路和情感上的共鸣,特别是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感染吸引学生;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最好能扩大批改范围,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老师时刻在关注自己的感觉,激发其努力学下去;同时,一些客观的具体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增加考试检验次数,设立奖学金等一些学生在意的奖惩措施,还有学校用就业机会来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好数学。在情感方面,前面已经提到,走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他们的数学学习上大多走得很艰辛,多数学生学习上自信心不足,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不强,不够踏实;心理较脆弱,自尊心强,情绪易波动,偏激易冲动;缺乏责任感,生活学习没有目标。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注重学生间竞争精神的培养,帮他们确立生活的目标。同时还要满足他们寻求教师督促、依赖教师的心理需求。从一段时间的调查与实践来看,中等职业数学教学的特点和对策研究直接影响到数学教育的成功与否。

运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要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数学的应用题的解答,好多学生不会从具体题目中概括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又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用到各种解题方法,如消元法、换元法等,但是有很多学生不能将这些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推广,进行创造性的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一般说来,应注意启发学生领会和运用以下基本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集合对应的思想方法;等价变换的思想方法;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方法;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可以通过如下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解题和证明定理;让学生回答比较灵活的问题;鼓励学生每解一个问题时要寻求最简单的或独创的解法。在进行上述活动中,不要怕学生出错,要善于利用正误对比,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另外,布置的作业也要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思维活动发现一些新现象、新特点或创造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精神,增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使它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及现代化教学形式做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中职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并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激发求知欲望,为他们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常规工艺、常规业务、常规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条件,选择和应用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高职大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如电子教案、数学软件、多媒体等,可以从数学对象的不同侧面(如数值、图形、公式),更完美、更有效地突出数学对象的本质,使得数学教学更为直观、生动、清晰、表现力强,使得课堂效率高、信息量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