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1
一、我国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及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品牌的整合规划,缺乏品牌核心价值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战略的考虑,往往注重或片面强调一些短期的指标,如销售增长率、市场份额、利润等。部分企业虽然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还是停留在促进销售等短期目标上,重视商标的注册和广告宣传,关于品牌的整合意识比较薄弱。品牌的努力只停留在某个方面。忽视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品牌命名随意、个性雷同, 形象朝令夕改。
(二)忽视质量和服务,创新能力偏弱
许多中小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商品信用意识薄弱,急功近利,放松质量管理。同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整体上不尽如人意,企业层面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动力和压力,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且现有的资金投向也不尽合理,科技人员匮乏、科研条件差,难以保证技术创新所必须的条件。比如我国生产服装鞋帽以及玩具等企业,其主要特点是:加工能力强,而技术能力相当薄弱;产业规模大,而附加值却比较低。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不能通过有效的知识和信息来提升产品的档次,实现规模化、高效、高能、高品质生产;在市场创新方面也不能很好把握市场的走向并引领市场的时尚、开发出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新产品以发展和完善品牌的内涵。
(三)缺乏科学的品牌运营观
1.认为做品牌就是做销售量
很多中小企业常常以为强调销售量的提升,把产品销量作为企业追求的最大目标。认为只要销量上去了,品牌自然就会提升。片面追求销量的结果往往导致对品牌其他要素如品牌的忠诚度等的建设视而不见,最终导致品牌软弱无力。还导致企业做广告不注重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品牌资产的积累。
2. 把商标等同于品牌
很多中小企业错误地认为只要将一个名字或图案到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就成了品牌。其实品牌是一个管理和竞争概念,是企业满足顾客心理需求从而夺取市场的工具。而商标只是品牌的一部分,商标为企业所拥有,而品牌在终极意义上是属于消费者的。
3. 品牌缺乏鲜明的个性
部分中小企业不甘心将品牌定位于一个“卖点”,以为卖点越多吸引的顾客就越多。那些试图争取所有消费者的产品,实际上将被所有消费者不取。消费者在信息接受与处理过程中也会感到一片混乱,必然造成品牌核心利益的缺失。
(四)品牌文化竞争力弱
品牌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是品牌产生巨大附加价值以及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文化竞争力比较弱,对品牌文化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多数品牌都尚未建立起被广泛接受的品牌文化。
(五)中小企业集群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不足
一是中小企业集群的专业特色不明显,集群内各个行业的企业都有,因此企业集聚并没有真正促进产业集聚。二是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不够,核心企业的内聚力弱,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使中小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策略
(一)突出品牌个性,进行恰当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指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与结果。成功品牌的一个特性是他们被准确地定位,并进行有效地传播沟通,把品牌定位的信息明确地并以始终如一的形式传播给消费者。品牌定位是否正确是品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品牌定位中,要突显品牌的核心价值利益和个性。
(二)增强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
品牌竞争的核心技术是技术竞争,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尤其是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首先,中小企业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通过自主创新提升自主品牌。其次,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来提升自主品牌。中小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有效的知识和信息来提升产品的档次,实现规模化、高效、高能、高品质生产。
(三)进行适度品牌延伸和规模扩张
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的声誉,在原有品牌下连带推广新产品以扩大品牌覆盖范围的策略。利用品牌延伸策略,能将原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转移拓展到新产品上,避开了新产品被市场认知、接受的过程,降低了其广告宣传费用和防范了市场风险。适当的品牌延伸能够将原产品品牌上升为相对独立于具体产品的企业品牌,巩固品牌的市场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名牌的连带效应。
(四)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的背后必须有独特的文化支撑才能显示出生机和活力,因为只有拥有丰富、独特文化内涵的品牌才符合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追求。我国中小企业在塑造品牌文化时却常常忽视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企业自身的文化积淀,市场流行什么, 文化就朝什么方向努力,很难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品牌文化内涵,加强品牌文化竞争力。
(五)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要加强区域规划,制定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对于游离的单个中小企业而言,其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限制了品牌竞争力的构造和提升。但众多的企业集结成群后,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群体效应”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中小企业要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分工化和协作,从而增强集群的竞争优势。
三、提高品牌竞争力的意义
品牌竞争是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焦点,体现了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的竞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提升品牌竞争力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总结
我国已经进入品牌消费时代,品牌已经决定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品牌竞争力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表现。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品牌并不是大企业的专利。笔者认为中小企业通过上述提高品牌竞争力的方法,能够改善目前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及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建设和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关于企业品牌竞争力的问题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胡成中.在危机中提升品牌竞争力[J].企业管理实践与思考,2009年第12期:22-23
[2]周玫.企业品牌运营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垄断;竞争
一、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与内涵
(一)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独有的技术和管理手段等,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巨大的垄断优势。比如说像苹果公司一样,它的iphone一面世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智能手机市场获得很长的市场占有率。其实竞争力可以看作是一种垄断力,下文中使用垄断力可以使得我们的分析更加形象。
核心竞争能力可以分为技术垄断力和管理竞争力。技术垄断能力,是指一家企业的技术能力在同行业中的不可模仿性,这个是可以实际测量出来的一种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是指通过改变企业的人员资源配置、业绩考核等企业深层次要素来提升的企业在市场的垄断能力。
财务核心竞争力属于企业管理竞争力,是一种“软”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管理在财务资源上的掌控力。财务核心竞争力主要是财务营运、 财务管理和财务应变等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组合,而不仅仅是三者的简单加总。财务核心竞争力体现的是一种协同效应,通过三种要素的有机组合达到比三者简单相加更大的作用。在没有其他要素的协调发展下,任何单独一种要素的提升,并不一定带来总体财务能力的提升。总体财务能力的提升需要三者的有机配合,有机协调,不能不注重内在逻辑。
(二)财务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从财务的角度来推动企业在行业内保持垄断地位重要的力量,我们从财务核心三个要素来看它的作用过程。
首先财务营运能力是体现一种资金的效率,具体来讲可以是存货周转率等指标,这种能力是一家企业有效率发展的基础。企业是以最大化利润或者股东利益为基本原则,财务运营能力是影响企业利润的直接影响因素,财务运营能力强的,则企业资金利用效率高,攫取更大的利润,拥有更强的行业垄断力和市场控制力。
其次,财务管理能力是指,通过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完成对上年度的财务分析和现阶段的财务信息解读,以根据财务目标来安排下一步的财务活动。具体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通过财务规划来设定目标,通过执行来达到目标。这是一个企业的管理活动,对企业发展及其重要的管理活动,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效率和财务目标完成情况。
最后,财务应变能力可以使得企业可以在面临市场风险时更从容的应对,在与市场风险的对抗中获胜;并在之后的财务学习上汲取各种有益的经验与教训,增强企业的市场掌控力。
二、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一)财务营运能力
财务营运能力是指对资金的运营能力,包括资金筹集、资本营运和利润分配。资金筹集能力是指企业在需要发展时,进行融资的能力,资金需求主要来自项目的投资建设。企业良好的资金筹集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因为没有了资金的支持,企业的发展与扩张就成为一句空话。资本运营能力,是指资金的流通效率,具体有可以看作是比率的管理,例如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些数值通过管理得到提升,意味着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在同步提升,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利润分配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如何处理企业获得利润,是将利润以股利的形式发放给股东,还是以留存收益的形式将利润留在企业为以后的业务拓展做准备等。良好的利润分配能力,是指当企业未来的项目的收益大于股东资金成本时,企业不应该发放股利;反之,应该发放。这样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通过利润的合理分配,可以有效的为股东谋取福利,也可以为未来的企业投资预留资金,而不是盲目筹措价格比较高的外部资金。
(二)财务管理能力
财务管理能力是通过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制定目标并执行最后达到目标的过程,包括预测、控制和决策。财务预测能力是指对未来企业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比如对未来企业成本的预测能力和对未来企业的销售收入的预测能力,这是企业为未来进行规划的基础。当财务预测能力越强时,企业的战略才可以更精准,企业的规划才可以更贴近实际。财务控制能力,是指资金企业流通过程中的管控能力,例如工厂车间的预算开支。财务决策能力是指企业进行民主财务决策的能力,如何使得财务决策符合企业各部门的利益,符合企业长远的发展愿景和股东利益。财务决策能力是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关键一环,是倾听各部门的预算和管理需求,并制定出合理规划的关键步骤,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财务应变能力
财务应变能力包括学习、 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下,维持企业财务竞争的能力。财务学习能力,是指如何利用当前的财务案例和财务法规行规进行发展自身财务战略的一种能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这十分需要财务学习能力。财务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处理像宏观信息、行业信息以及其他企业财务信息等的外部信息和像企业财务信息等的内部信息。财务管理和决策以及企业的竞争的基础就是整理的财务结论,而如何将财务信息转化为有用的财务结论,是企业竞争获胜的关键要素。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是指面对外部、内部环境变化,如何管控好企业财务活动,使得风险对公司的影响降低至最小。根据木桶原理,最短的木板决定了桶的容积,管理财务风险就是在应对最短的一块木板,在给它增加高度。将最短的短板补长,就可以增加水桶的容积,对应过来,就是代表企业的价值的提升。
三、提高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对策
(一)制定企业财务战略,提高财务运营能力
企业财务战略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财务管理部门对财务管理活动的长期规划。企业财务战略对提高财务运营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针对资金筹集问题。为应对资金筹集问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可以事前建立配套的资金筹集战略,对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核心竞争力所需资金的类型和数量筹资进行规划,降低外部资金筹集的成本。同样,针对资本营运能力和利润分配能力也制定相对应的财务战略,建立对应的财务管理目标,来提升企业财务运营能力。
(二)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素质建设和执行力,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财务管理团队的人员素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质量。一个优良的财务管理团队可以制定更好的财务计划和完成更有力的财务控制,帮助企业完成财务管理活动。比如在完善企业内部考评机制,让才华的人员担当重任,同时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外部培训,可以利用年假或者平时,外聘一些高校或者部门专家,对人员进行管理培训。而提高企业财务执行力,这就要求从企业领导开始,都务必坚持遵守企业的计划,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增加财务管控的能力。
(三)建立企业财务信息一体化,提高财务应变能力
财务信息是企业财务决策的基础,也是财务应变能力的基石。没有当前的财务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分析和解读,财务学习、管理风险都无从谈起。我们建议,在全企业建立统一的信息化财务信息处理平台。首先,更多部门接入平台会产生更多的财务信息,为财务学习能力打下了海量信息的基础;同时有了更多的信息,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对信息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处理,从而提高财务信息处理能力;有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财务风险管理不再是一个伪命题,有了高度的时效性,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上设置相应的风险提示机制,提高风险的应急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建筑企业 核心竞争力 提升机理
1 研究背景
在金融危机的潮流影响下,建筑类企业无疑成为拉动经济的一个杠杆,进而形成了房地产的泡沫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成为必然,虽然市场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可是土地、原材料、人工费的不断上涨单位建筑面积成本必然上升,诸多外部因素使建筑类企业面临两难的境地。根据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战略范式,企业此时可以应用一些战略分析工具(如竞争的五力模型等), 选择进入最具超额利润潜力的行业进行竞争,然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新兴技术使得新价值创造方式和新游戏规则不断涌现,这些分析工具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失灵的境地。一般而言对企业竞争力我们常常认为是技术和管理的差距,其实技术和管理的背后都是文化,文化才是统领一切的,所以企业只有向内打造内涵建设,向外加强对市场顾客的服务能力建设,这是企业发展的必要路径。
2 企业文化和企业竞争力内涵
2.1 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和核心理念,以及受此影响和制约的组织和员工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为基础,制度文化为机制,精神文化为引领。企业形成的初级阶段,领导和员工目标一致,行为一致,都是在为企业生存拼搏奋斗,进而奠定了物质文化的产生,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需要良好的运行机制去保证“物质”的稳定,领导者需要有意识的制定并强化一系列管理制度,即把最初的“无形”化作“有形”,打造了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一次回归,就是把“有形”又还原成“无形”,当然这种“无形”已经不是企业建立之初的那种“无形”,就如沙因所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深层次基本假设和信念,产生出无意识的作用。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企业竞争力,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一直未能给出明确的界定,国外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的集合性知识;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两个大类所组成的。硬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新技术研发能力、企业资源的获取能力等等;软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文化。所以面对环境复杂多变,企业不仅在技术上要快速革新,还要在市场消费不足导致需求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加强企业的组织能力建设以及对产品的终端用户----顾客的服务能力建设,即企业的文化建设。
3 建筑企业文化特征
建筑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首先是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力要素构成中人的因素比例大,而且建筑企业的临时用工多,劳动者个人的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均衡,大量的隐蔽工程除靠有限的检查把关外,主要靠员工的负责精神和自觉性。其次是环境的复杂性,建设项目由于异地施工多、临时用工多,所处环境要跨地区、跨文化,造成管理的离散性。再次是时间管理的复杂性,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招投标与合同签订、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企业经营活动的长期性就决定了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最后是产品的复杂性,建筑产品在客观上自然条件、环境条件迥然不同,主观上要求各具特色,所以生产总是在全新的条件下进行,新条件、新要求、新设计、新施工方法、新施工组织决定施工现场文化建设的多样性。
4 建筑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关系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大家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和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将二者割裂开,本文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是统一的一体,尤其是建筑企业。在大家的印象中,建筑类企业大部分都是“粗旷形”,与西方企业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依然相当粗浅。诚然,这些年来国内也有成功的建筑企业文化案例,比如万科地产,中海地产等,通过文化管理,使员工能在理念和行为上形成一致。
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包含着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表层为物质文化,包括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人力、财力等等。中层为制度文化,包含了保护企业技术产生的规则,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的使用规则等。底层为精神文化,文化的精髓是早已在人们头脑中生根的不被意识到的价值、信仰、规范等,由于它们大部分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层次,所以很难被观察到。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并且无论是文化的哪个层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三个层次还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处处展示企业的管理风格、经营状况和精神风貌,从而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5 建筑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机理模型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追求资本永远是企业的目标。在信息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建筑企业的“隐性收入”空间越来越小,向管理要效益成为企业发展的不二法则,认清管理、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的关系是解决企业管理桎梏的唯一途径。
我们认为管理的有效性包括效率与效果两个维度,这里用“效率”和“效果”来分别表达“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是指建筑企业创建初期在人员、技术、资金都匮乏的情况下敢于创新、尝试,并迅速的积累“第一桶金”,为企业发展奠定物质文化基础。伴随着企业发展制度文化建设应运而生。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企业将消亡于无形。建设制度文化,不仅包括建设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还包括企业运营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逐步形成完备科学的运行机制,使企业从最初的机会主义思想,上升为理性发展的阶段。“做正确的事”就是在企业稳步发展中,要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与外部因素制约,降低“机会主义思想”的威胁,大力发展内涵建设,统一思想,完善企业战略,进而打造企业的精神文化。我们认为三个层次文化的良性作用,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也能够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6 结论
随着建筑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新兴建筑技术的不断涌现,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建筑企业而言,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对于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与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途径和手段,但技术与管理背后的文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技术与管理这些硬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来说,企业技术、管理与文化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借助效率与效果的概念来阐述建筑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机理,其中建筑企业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在企业创立初期形成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制度文化是企业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形成的,是企业发展的理解阶段,这两种文化的形成伴随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从企业文化视角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建立完整的理论研究框架,本文仅对机理模型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尝试,后续研究将针对此模型进行详细剖析,设置调查问卷,选取典型建筑企业作为调研样本,通过统计分析进行实证研究,从而进一步验证机理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Edgar H.Schein,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John Wiley & Sons.Inc, 2004
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小微企业 竞争情报 研究 综合能力 实际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网络营销的逐渐发达,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为社会的不断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这类企业的特点是:灵活性突出、业务范围广、产业规模小、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一、小微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发展现状
大量的小微企业尚处在创业初级阶段,小微企业大多以简单、迅速、高效和低成本为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原则。基本上是一个人负责多项信息情报工作,且没有明显的工作界限,基本没有特定的竞争情报部门, 基本没有专职人员,甚至没有专门的研究经费, 因此小微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必须有极高的投入回报比。
(一)大量小微企业对于情报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地了解情报价值,对于竞争情报的相关内容了解少,影响了自身获取竞争情报的整体水平
通过对200多家小微企业相关的网络调查显示,有93.5 % 的企业没有竞争情报的概念,只有5.5 %的企业意识到了信息的价值,知道竞争情报的概念。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情报机构或专业负责人,更不用说确定的情报研究目标。很多企业的决策仅凭突击的网络搜索或靠关系咨询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二)大量企业没有完整全面的情报工作体系,决策仍然以主观经验判断为主
在对200 多家小微企业相关网络调查显示,企业很少做相关市场调研,或仅凭主观经验进行大概的市场预判,比如准备开始新的小商品生产,老板们仅凭着往日的经验来确定生产量,从不进行科学分析,对竞争对手也只进行价格方面的了解,对产品质量和客户群一概不知,但是这些企业中对竞争对手的进行调查的企业也占到40 %以上,制订详细的系统方案,进行调查分析或委托专业咨询机构进行市场调查的企业仅占15.5%,尤其是以网络为依托的微企业和家庭作坊为主的小企业,很少做市场调研或粗略进行估计。
(三)多数企业没有专项的竞争情报经费
小微企业对于竞争情报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必要的保障机制。在对竞争情报搜集的过程中,没有设立高效的情报机构,再加上小微企业本身规模小,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致使很多的小微企业没有开展竞争情报搜集工作,加大了市场竞争过程中投资风险发生的几率,影响了获取竞争情报的综合能力。
(四)企业竞争情报人才缺乏, 获取情报手段和渠道单一
自小微企业诞生之日起, 他们大都忙于被动应付,没有形成实质的企业竞争机制。根据调查,目前小微企业获得相关竞争情报基本依赖于自己的销售人员,主要通过询问买方、卖方人员,与同行业人员交流套话、上网咨询、看电视、听广播、玩儿微信。而通过组织委托进行专门的市场调查、实地调查、互联网调查或从情报信息咨询机构获取竞争情报的比例很低,通过情报信息咨询中介组织提供竞争情报等企业情报工作都还不是主要信息渠道。
二、小微企业如何增强竞争情报能力
小微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竞争情报获取分析能力,成为了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他们非常希望通过获取竞争情报来对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提升、市场定位、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政策法规分析等方面提供帮助。
(一)利用好优势做好情报分析
小微企业规模小, 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各方面都不强,没有办法与大中企业正面竞争,所以要根据自身的有是“船小好行舟”的优势,及时的根据竞争情报来分析市场需求,达到随缺随产、不缺不产等快速反应能力,在市场上起到市场需求风向标的作用,引导市场发展,在大中企业的夹缝中觅得生存空间,所以产品开发方面的情报成为他们的第一需求。
(二)增强小微企业间的竞争情报交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交流能力,技术产品的开发,设备与工具的开发,生产工艺的互相模仿等等,小微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低,技术人员少,开发新技术设备等能力弱,所以要及时的了解网络上最新最快的市场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微信等手段进行交流。
(三)充分解读国家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可能离开国家的政策指导和法律保护,尤其在知识产权日益突出的今天,只有及时了解这类信息, 才能避免企业的决策、经营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及经济发展趋势相背离, 保证各项经济活动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国家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小微企业对政策、法规信息、管理信息的需求也较为迫切。
(四)增强获取情报的综合能力
小微企业的规模小,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客观存在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些企业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强获取情报的综合能力。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充分地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及时地获取市场动态变化信息,为战略部署及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提供可靠地保障。
(五)改变自身的情报观念
因为国家在对工业产品质量管理中加强了宏观调控,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这对不太重视标准化的小微企业来说,是有着重要影响的,所以小微企业普遍需要国内标准的文献和专利等,做好竞争情报工作是小微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前提,必须从企业的高层做起,重视情报工作和研究成果。
三、结束语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的数量正不断庞大,其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中企业,并在国民经济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小微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启动资金匮乏、人才短缺、管理落后、竞争情报获取能力匮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小微企业们去创造,去发掘自身的优势,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力的政策扶持,利用发达的网络环境,根据自己“小快灵”的特点完成自己的市场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亦亮.集聚发展:中小微企业成长的着力点[J].理论探索,2013,(06).
[2]姚星垣.小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因和路径[J].企业经济,2012,(09).
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5
>> 基于食品角度研究产品竞争力的养成途径 基于企业竞争力的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研究 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价值型员工 基于会计角度的产品竞争力特性辨析 构建和谐企业内部环境 提升企业竞争力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增强企业竞争力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防范舞弊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高管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会计电算化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传统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企业内部审计途径研究 基于网络的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数字产品定价研究 基于产品再造的企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CRM的速递物流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会计理论的物流企业创新研究 基于资源整合的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商业智能技术的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柳州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郑克俊, 迟青梅. 企业产品竞争力的识别与提升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06.1
[4] 盛小平、巩丽娟、刘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产品竞争力研究述评[J]. 图书情报工作, 2007年02期
[5] 吴丽娟,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筑企业产品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12年第03期
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演进;竞争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毋庸置疑,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长期以来,企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以及评价一直是学术界炙手可热的命题。
一、企业竞争力内涵及理论的演进
继张伯伦(1939)首先提出“竞争优势”的概念,并由霍弗和申德尔(1939)将其引入战略管理领域以后,P. Selznick(1957)将“能力”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战略理论,并得到很多西方战略管理专家的高度重视。企业竞争力逐渐成为企业战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形成了资源学派、能力学派、结构学派相互影响、共同演进的态势。
1.资源学派
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所控制的战略性资源。它以两个假设作为分析前提:(1)企业所拥有的战略资源是异质的,所以某些企业因为拥有其他企业所缺乏的资源而获得竞争优势;(2)这些资源在企业之间不能完全流动,所以异质性得以持续。
2.能力学派
能力学派认为,企业的专有能力、资产和独特机制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基本因素。早在1937年,哈耶克就提出对于企业来说,知识主要表现为能力的论断。受Penrose(1959)的启发,Richardson(1972)首次使用“能力”概念来表示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Spender (1989)认为企业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系列共同价值系统、管理者所拥有的独立管理和诀窍,而Alfred D. Chandler, JR.(1992)更为强调企业的组织能力。
3.结构学派
1980年代以来,Michael E. Porter相继提出了有关国家竞争力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产业竞争力的“5种竞争作用力模型”、企业竞争力的“价值链”分析方法等理论观点,形成了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理论体系。Michael E. Porter(1997)从产业角度入手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处于最佳的定位,保卫自己,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影响这五种竞争力。”基于此,他提出了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三种基本战略:(1)总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目标集聚战略。
二、不同理论学派简要评价与比较
整体上看,各个学派各有其理论渊源,同时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又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并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结构学派实际上是从新古典经济学贝恩理论出发,将以结构—行为—绩效(SCP)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在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上建立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基础。资源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彭罗斯的企业理论,强调以均衡分析为基础,重视有形资产对降低短期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业绩,增进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作用。能力学派更为注重无形的知识和能力,更加强调组织性的因素,“动态能力”战略观更是以反均衡的演化经济学为基础,将研究重心集中于如何通过企业能力的形成与演化,获取支撑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结构学派偏重于竞争力的外生性,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合理的战略设计。而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则更为强调竞争力的内生性,认为长期积累形成的资源和能力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事实上,不同学派之间,特别是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三、国内企业竞争力研究评述
国内有关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企业竞争力的识别及评价方面。
1.企业竞争力内涵
国内学者基本承袭了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的学术观点,形成了企业竞争力的资源—能力观,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黄津孚认为,竞争力是能力和资源的结合,其中企业的核心资源包括销售网络、品牌及信誉、客户等,企业的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商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而且能力比资源更重要。也有学者将资源学派、能力学派和结构学派的观点融合起来,将企业竞争力视为外部环境、企业资源、企业能力和知识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内研究中基本上没有严格界定企业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魏江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用各种知识载体来指示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
2.企业竞争力评价
企业竞争力评价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富》、《商业周刊》、《福布斯》等针对全球企业的排名并不能够代表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国内很多机构和学者对企业竞争力评价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兴趣,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不少机构和学者都对企业竞争力评价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机构才能够进行持续的研究和评价,并产生广泛影响,比如金碚(1997,2003,2008)主持的中国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和中国企业联合会(1999)主持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论坛,它们都持续多年以年会或年度报告形式公布我国企业竞争力年度评价结果,在学界和实业界引起很大反响。而学者的独立研究主要的贡献往往在于评价体系的完善和评价方法的改进,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评价结果往往很难引起较大的关注。
四、企业竞争力研究趋势展望
归根到底,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的结果,即通过企业具有的一系列能力,包括产业因素、资源因素和单个企业特有的能力,以获取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利润,占有有利的市场份额(Calcagno, 1996)。所以,未来的企业竞争力研究应该以企业战略为导向,融合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资源—能力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同时,企业竞争力评价也应该紧扣企业竞争力内涵,从企业战略与行为入手,避免大量运用企业绩效和资源状况的定量指标表征竞争力的做法,形成以定性指标为主,能够真正衡量企业竞争力动态变化的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津孚.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1(20):4-9.
[2]姜林奎,付存军,曹玉昆.基于BP方法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因素探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10):1188-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