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的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上市的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上市的要求

企业上市的要求范文1

台州企业上市的现状及前景

截止2007年6月底,台州已有11家企业在国内主板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在全省继杭、宁、绍之后,居第4位,从证券市场累计募集资金38.9亿元。在11家上市公司中,中小板上市的有7家,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台州板块”在深交所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2006年年报显示,台州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突出,成长性好,业绩优秀,市场形象较好。2006年台州上市公司(不含仙琚制药和东南电力)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5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3%,净利润为5.92亿元,同比增长4.5%,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3元,高于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0.24元)。特别是4家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市场表现相当显眼,去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19亿元,同比增长30.6%,净利润2.91亿元,同比增长39%,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53元,远高于中小板平均0.44元的水平。

从发展前景来看,台州民营企业上市的潜力较大。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是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今后几年将是企业上市的黄金季节。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资本市场的制度基本上得到解决;新《公司法》、《证券法》以及证监会一些具体实施办法的陆续出台和实施,企业上市的法律环境得以较大改善,企业上市将从软性约束,逐步转向刚性约束为主的渠道上,上市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上市的节奏和步子明显加快;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股市发展的政策措施,表明了中央政府希望我国股市健康向上的决心和态度,这将从根本上影响我国股市的走向;沪、深两个市场要求扩容的呼声较高,力推国内更多优秀民营企业上市,特别是深交所的中小板市场更是积极推动,全力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现上市目标,以期扩大中小板块,目前深交所已与台州签订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合作备忘录;同时,创业板市场也呼之欲出,一旦出台,将十分有利于台州市大量的优秀中小企业步入资本市场的殿堂。

二是从台州的现实条件和工作基础看,今后几年企业上市可望进入快速轨道。第一,台州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好,面广量大的规模企业为上市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后备资源。2006年台州共有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28家,超10亿元的有22家,这其中有许多企业符合上市的指标要求,有些在行业内或在细分市场上居国内国际领先水平,优质的上市资源相当丰富,上市的工作空间很大。第二,上市的工作基础较为扎实。经过前几年的努力,台州已初步建立了拟上市企业资源的发掘和培育机制,初步构建了从上市公司、申报公发企业、辅导企业、股份公司到规模企业的金字塔型的上市梯队,启动上市程序或准备启动上市程序的企业正在逐步增多,全市已列入上市后备资源的企业已达100多家,从技术层面分析,这些企业相当一部分可在近几年实现上市。第三,企业上市的氛围正逐步形成。近年来,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工作,把它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与此同时,部门配合支持企业上市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强,各县(市、区)也都陆续出台了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已上市公司的示范带动下,企业上市的积极性逐步增强,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由被动应付转向积极主动,并开始按上市公司的要求规范企业经营。

从目前发展的态势看,今后几年台州将进入上市的高峰期,全市已有21家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上市工作,每年可望有三五家企业实现上市,预计到2010年,上市公司数量可达25家左右,融资总额可达100亿元,完全有希望实现市委、市政府在2006年上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年年有上市,县县有上市,上市公司数量翻一番”的目标要求,在资本市场进一步打响“台州板块”。

台州民营企业上市工作存在的问题

除了宏观政策、市场等不确定因素外,台州自身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上市渠道比较单一。台州对便捷、快速的上市渠道没有有效利用,如在利用壳资源、实现借壳上市方面还没有突破,相比之下,绍兴市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就有7家。

二是企业在认识上存在局限性。许多企业认为上市就是融资。有的认为现在企业不缺钱,不用急于上市;有些认为上市的门槛太高,周期太长,付出的规范成本太大,且上市的不确定性太大,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企业的治理水平差距大。许多民营企业上市的具体指标、条件已经达到,但普遍存在产权封闭、家族式管理、主业不突出、关联交易突出等状况,与现代企业制度差距较大。

四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股权、税收、土地等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起来难度较大,且付出的成本较为可观。有些国有集体改制的企业,由于改制时规范性不够,特别是企业职工人人参股问题,给企业上市增加了障碍。

五是企业上市的配套环境欠缺,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台州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人才,致使在上市途径选择、方案制定等方面走了弯路,甚至一些做法成为上市的障碍。

加快推动民营企业上市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台州企业上市工作要按照“上市一批、培育一批、改制一批”的总体思路,拓宽服务理念,强化扶持力度,挖掘后备资源,提升公司质量,多头并举、梯度安排、重点突破,全力推动企业上市,着力打造民营企业“证券强市”,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台州板块”。

完善政策,着力构建宽松的改制环境。改制上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繁多,牵涉面广,需要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企业上市的若干政策意见》是一项推动企业上市的重要扶持政策,对引导企业上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辖的路桥、温岭、玉环、临海、黄岩等县市区也先后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对拟上市公司在改制上市时涉及的税收、土地、资产界定、有关收费等政策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在实践中,各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政策意见,及时兑现给予拟上市企业的各项优惠,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处于上市申报程序的企业,更要积极予以支持,必要时实施绿色通道进行办理。对于企业在上市过程中碰到一些特殊情况,而上市扶持政策又没有明确规定的,要在不构成上市法律障碍的原则下,在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内尽量给予支持,切忌因上市而额外增加企业负担,努力构建宽松的改制上市环境。

精心培育,不断充实优质的后备资源。后备资源的培育是企业上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抓紧组织制定符合台州实际的企业上市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对规模以上特别是“513”工程培育企业要进行调查分析,建立档案,确定近期、中期培育目标企业,进行重点跟踪、扶持、引导;要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培训,借当前台州送重点骨干企业管理者进名校培训学习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证券、投资方面的知识,让他们了解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要围绕汽摩及配件、缝制设备、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支柱产业中的行业骨干企业及城市交通、水务等基础设施类企业,做好规范引导,增强内在素质和运行质量。特别是要加强对拟上市企业规范运作的管理,着重解决股份公司运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控股股东行为不规范、“三会”议事规则不健全、制衡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使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形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规模大、业绩优、治理结构健全的龙头企业,实现台州产业层次的提升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抢抓机遇,推动更多企业登陆国内证券市场。尽管目前各境外交易所纷纷到国内各大城市巡回宣传推介,展现境外上市的各种优势,吸引民营企业到境外上市。但由于目前国家对境外上市的政策频繁变动和不确定因素增多,2006年9月以来有30多家企业申请到境外上市都没有获准,而国内证券市场正在发生一系列变革:股权分置问题初步得到解决,新股发行采用全流通模式;改制审批程序的取消、辅导期一年的取消、证监会审核周期的缩短、二级市场的持续向好,使得企业上市的周期得以大大缩短,再融资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创业板正在积极筹备,预计在2007年底前推出。届时企业上市门槛将更低,其条件将更适合台州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国内上市的各种优势正在逐渐增多,相反境外上市的一些严要求、高成本、语言文化差异等劣势也在不断暴露。因此,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集中精力选择一批资产经营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有计划地通过重组、改制、上市,推动我市优质企业早日登陆国内A股市场。

企业上市的要求范文2

我国证券市场建设起步较晚,金融企业上市的步伐也较慢。1988年深圳发展银行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我国证券市场第一只银行股。1999年浦东发展银行于沪市上市,拉开了我国金融机构上市浪潮的序幕。但直到2003年中信证券成功上市,我国才出现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上市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上市进程不仅慢于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进程,也比不上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企业。

二、IPO与买壳的比较

以直接上市或间接上市来划分,证券公司上市可分为IPO上市和买壳上市。目前,绝大多数的上市证券公司都是通过买壳上市,到了2007年下半年,IPO上市开始受到追捧;2007年后论述证券公司上市的文章大多都支持证券公司IPO上市,证券业协会也发表声明将支持优质证券公司IPO上市,新公布的预计上市的证券公司都表示要通过IPO上市。然而,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买壳上市仍然是适宜大部分券商上市的路径。

(一)IPO面临的困境

困境之一:IPO上市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赢利情况要求很高,只有少数优质证券公司能达到条件。

正常情况下,企业上市应当选择IPO途径,因为IPO的条件比较高,监管也比较严格,这样会促进企业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深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但按照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券商IPO上市面临的核心指标就是利润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近年来,证券公司之所以普遍采用买壳上市的方式,无法满足IPO在盈利等方面的要求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证券公司能通过调整2004年、2005年的会计报表转亏损为盈利,加之从2005年底开始的股市牛市,证券公司在2006年、2007年都盈利颇丰,“连续三年盈利”这一制约证券公司IPO上市的瓶颈被突破,在2007年就有多家证券公司达到IPO上市条件,到2007年底超过20家证券公司有条件IPO上市。有多家证券公司已经在着手IPO上市,招商证券、东方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这五家券商已经接受上市辅导。但是,在牛市结束后熊市到来时,在现有证券公司盈利能力情况下,还能达到盈利的条件吗?从整体看,IPO上市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赢利情况要求很高,一般来讲,考虑IPO上市的企业多数是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发展前景良好并有一支有效的管理团队。因此,IPO是一条较狭窄的路,只能容纳较少的企业走。由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获得批准的可能只有少数几家优质证券公司。

困境之二: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监管环境也不配合证券公司IPO上市。

第一,中国股民的资金供应能力已经透支。2007年中国内地过度的IPO已经透支了中国股民的资金供应能力,加之2008年初中国铁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新股上市,募集金额达50亿美元,2008年股市资金供应后继乏力。2007年大型企业的IPO也对股票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2008年4月,中国石油跌破发行价,大部分股民亏损严重。

第二,股市牛市的结束。这不仅影响证券公司首发上市的定价,使得公司推迟上市时间,监管当局出于对股市的影响也会对新股上市慎重其事。股市2008年以来持续下跌,如果券商选择此时发行上市,发行价格显然难以上去,融资额也会相应减少。另外,由于市场低迷,监管部门也会适度把握融资节奏与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券商的IPO进程。在2007年股市比较火暴时,券商股被市场给予较高市盈率,但经过2008年的大跌,券商股市盈率大幅下降,目前普遍在15倍左右,低的甚至已降到11倍。在目前券商板块整体定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显然不是券商IPO的好时机,由于目前券商仍是“靠天吃饭”,业绩往往受股市影响而波动比较大,因此监管部门对券商IPO审批可能会比较严格。

第三,许多券商欲将股权激励与IPO捆绑进行,但目前监管部门对券商股权激励态度比较谨慎,一些券商上报的方案难以得到认可,这也会延缓券商IPO进程。

第四,保荐人的选择。由于我国企业上市采取保荐人制度,在选择其他券商担任本公司上市保荐人时,如何保证公司机密不泄露,是一个大问题。光大证券和东方证券就选择了互相担任对方的上市辅导人接受上市辅导。其他公司如何做还是一个难题。

(二)买壳上市的优势。与IPO上市相比,买壳上市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硬性的规定,申请上市的程序也比较简便,这就促使很多证券公司选择买壳上市。证券公司买壳上市较IPO上市的优势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所需时间上来看,买壳上市不必经过漫长的审批、登记、公开发行手续,因此办理买壳上市的时间较短。不论国内外,IPO上市需要的时间都较长,我国规定拟IPO上市的公司首先必须经过一年的辅导期,所以在我国IPO上市耗费的时间超过一年,很容易错失良好的上市时机。以海通证券为例,海通证券买壳从上海市政府决定选择都市股份到签约,仅用数天时间,而从都市股份2006年12月公告到2007年6月复牌,海通证券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上市的全过程。

第二,从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来看,买壳上市不受承销商和市场状况的影响。IPO上市有时因承销商不力或市场不利而遇到上市的困难,而买壳上市则无此问题。所以,即便股市牛市结束,买壳上市也能开辟蹊径,成功上市。

第三,融资规模较小,股权稀释较少。如海通证券换股价格为每股2.01元,都市股份换股价格每股5.8元,由此确定每1股海通证券股份换0.347股都市股份股权。合并完成后都市股份总股本将增加至约33.89亿股,成为新的海通证券。公司在买壳完成后的净资产为39.79亿元,总股本为33.89亿股,在以13.15元定向增发10亿股后,海通证券总股本达到43.89亿股。

总之,上市是我国金融企业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证券公司的必然选择。而在上市方式的选择上,IPO上市适合较少数优质、顶尖的证券公司,且对市场状况要求高,审批难度大。买壳上市则限制较少,受外界情况影响较小,门槛较IPO低,多数情况下大多数证券公司都能采用。考虑到目前我国股市的情况和多数证券公司盈利的特点,大部分证券公司还是应该考虑买壳上市,才能在现有情况下,尽快达到上市的目的。

企业上市的要求范文3

当时间的年轮滑进2007年的时候,在海外资本市场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中国企业到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上市步伐突然开始提速。2007年5月3日,橡果国际和侨兴移动在纽交所挂牌交易,开创了两家中国公司同日在纽交所上市的先河。4月20日,来自江苏的先声药业在纽交所挂牌交易,融资额达2.27亿美元,远远超出其1.2亿美元的融资计划。3月16日,同济堂成功登陆纽交所,募资9865万美元,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中药企业。2007年已经有4家中国企业在纽交所上市,据悉,今年会有更多的企业选择在纽交所上市。

这家拥有215年历史的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共有2762家公司在此上市,总市值高达26万亿美元,其中有450家公司为非美国公司,代表着全球9.2万亿美元市场资本,这是众多企业家梦想的资本圣地,根据本刊记者统计,截至2007年5月17日,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已达到24家,总市值超过8000亿美元。

纽交所是一个上市门槛很高的市场,那么为什么2007年会有如此多的民营企业到纽交所上市?过去在很多企业眼中只认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纽交所为何会热捧中国民营企业?美国的公众市场投资者青睐什么类型的中国企业?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亚太区执行董事杨戈。

两套标准

《投资与合作》:据了解橡果国际起初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纽交所?

杨戈:橡果国际原计划是在纳斯达克上市,但后来我们跟他们接触之后,他们改变了主意。以前很多民营企业,大都认为纽交所的上市门槛很高,误解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是不能到纽交所上市的,只能去纳斯达克上市。无锡尚德是第一个达到纽交所上市标准的中国民营企业,它到纽交所上市之后,我们开始关注中国的民营企业。去年我们开始接触橡果国际、新东方、迈瑞三家企业,在此之前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纽交所上市的标准,在我们跟他们接触之后,他们经过内部讨论就改到纽交所上市了。

《投资与合作》: 企业在纽交所上市要具备哪些条件?

杨戈:我们有几套标准,其中最常用的是两套标准。第一套标准叫盈利标准,它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要求企业连续三年盈利,三年累计税前净利润超过1000万美元; 另一种情况是企业最近两年盈利,但倒数第三年亏损,那么我们要求企业三年税前净利润之和要超过1200万美元。

第二套标准叫市值标准。市值标准就不看盈利了,跟企业赚不赚钱没关系,只要企业的规模足够大。怎样来衡量规模?具体来说有两个指标:第一,企业年销售收入要超过7500万美元;第二,企业上市的市值要超过7.5亿美元,同时满足这两点也能在纽交所上市。

无锡尚德之前在美国上市的中国非国有企业,以互联网和无线业务为主,都达不到这两个标准,所以才会造成很多的误解,认为纽交所不适合TMT行业的公司。

《投资与合作》:目前中国A股正在经历历史上最大的牛市,上市企业的PE值都很高,相比来说海外上市无论是财务、法律等各项成本都很高,那么中国企业还有必要去海外上市吗?

杨戈:从全世界资本市场来讲,每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上市的主体市场肯定是国内市场,不可能是境外市场,中国也是这样。长远来看,我们不是希望跟上海、深圳竞争,而是定位于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上市的同时,在海外做第二上市的最好选择。我们对国内资本市场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在纽交所上市有以下几个好处。

第一,规模比较大。门槛比较高的市场上市,对企业本身的质量、业绩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本身就说明企业已经成功了。第二,在纽交所上市,对企业拓展国际业务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增加公司及其产品在海外上市的知名度和信任度,这对于中国企业打入国际市场非常有帮助。据我所知,中国有很多消费品企业都希望去纽交所这样的市场上市,因为现在很多消费品企业正在走向国际市场,在纽交所上市的话,对于欧美的终端市场,以及这里的消费者群体都会有很好的影响。第三,现在中国企业都要走向国际市场,还有很多中国公司计划去收购海外的企业,如果你不是一个海外上市公司的话,基本上就只能用现金去收购,如果是在纽交所上市的话,那么你的股票就可以作为一个收购货币进行收购。第四,美国的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比较多,比如说期权制度等,这样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可以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层激励制度来吸引和保留人才,当然中国这方面也正在完善,但还没有达到美国市场那么完善的程度。 第五,在海外市场上市,后续的融资相对容易,因为整个监管比较成熟,而批准相对比较容易,监管机构更多是把企业后续融资的权利交给公司和投资者来决定,而没有过多的监管。

A加N模式

《投资与合作》:据我们了解,纽交所现在积极推行国内交易所和纽交所两地上市的黄金组合,包括提供A加N更高的估值标准,你能给我们解释一下A加N模式吗?

杨戈:这种方式目前还处在探讨阶段。简单说就是纽交所和中国本土市场(比如上交所)两地同时挂牌。在此之前,在纽交所上市的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是H股加N股,就是纽约和香港两地同时挂牌。那么参照这种模式,我们考虑是否在制度完善之后,能够直接建立上海和纽约,即A加N两地上市模式。目前来说已有两种模式,一种是H加N,另一种是A加H加N,中石化就是在三地上市,即A股、香港、纽约三地同时上市。今后可以探讨如果没有香港在中间作为一个枢纽,国内和纽约两地同时上市,是否可以操作。当然,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可行的,但是具体到一些细节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解决。如果是A加N模式,那么就需要中国的监管机构和美国的监管机构密切合作,细节需要一段时间双方去沟通。

《投资与合作》: 如果未来中国企业选择A加N模式上市,此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杨戈:从资本上来讲,A加N模式的最大优势是真正既覆盖了国内的投资者,又覆盖了全球的投资者。因为纽交所现在在全球进行一系列战略整合,在美国收购全美第三大交易所――群岛控股(太平洋证券交易所),在欧洲,与泛欧交易所合并,在印度持有了印度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的股份,并且和东京交易所也有战略合作。那么现在A股还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还是割裂的,如果采取A加N模式,那就真正覆盖了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全球资本链中的一员。第二个优势就是,可以同时享有海外上市的一些优点,可以在国际上打响产品的品牌,通过国际上市的股票进行海外的扩张,进行收购、兼并。

青睐消费升级

《投资与合作》:美国公众市场的投资者青睐于什么类型的中国公司?

杨戈: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总体表现都非常好,美国的投资者投资中国企业的兴趣也不断在提高和变化。在几年前,美国投资者对于中国企业的认识有一些局限性,第一种是拥有垄断资源的大型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参照美国的成功商业模式建立的中国公司,比如互联网企业。对于这两类企业,美国投资者都很容易认同。但是这个情况近年来逐渐发生转变,美国投资者开始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公司都发生了兴趣,像无锡尚德、新东方、如家,以及最近上市的几家健康医疗企业。尤其是中国消费概念的股票,美国投资者最感兴趣。因为大家现在看到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时代,投资者把中国大陆比喻成100年前的美国,50年前的日本,或者是30年前的中国台湾和香港。在这个阶段,经济快速发展,普通百姓可支配收入每年都在快速增长。例如,现在大家口袋里钱多了,都希望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很多人把子女送到海外留学,新东方抓住了英语教育培训的机会,每年增长都非常快。这个就是消费升级的概念,所以新东方股价有很好的表现。

《投资与合作》: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中,鲜有房地产公司,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大都选择在香港上市,是否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在美国投资者的眼中其投资价值不如其他行业呢?

杨戈:房地产企业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房地产企业的本土市场特点比较浓厚,所以对中国内地的房地产企业来讲,更容易在香港上市。香港市场本身对于房地产的行业理解比较深刻,香港市场上房地产股的权重很高,历史上来看,香港市场的房地产和金融股的权重就比较高,这是一个大背景。但事实上也有在纽交所上市的国际房地产企业,特别是新兴市场的房地产公司,比如巴西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墨西哥最大的房地产企业,都于近年在纽交所上市。上市后反响都很不错,目前市盈率都有30倍左右,美国本土房地产上市企业的市盈率大概是在15倍到20倍之间,说明投资者对于新兴市场的房地产企业愿意给更高的估价。因为新兴市场机会更多,企业的成长空间更大,所以愿意给更高的PE值。中国房地产企业考虑去美国上市的的确比较少,但是应该很快就会有内地的房地产企业去美国上市。

企业上市的要求范文4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国内仅实现上市的涉报企业就有9家,分别为博瑞传播、赛迪传媒、北青传媒、华闻传媒、新华传媒、粤传媒、新华悦动、中南传媒和浙报传媒;另外,还有多家报业集团正积极筹备上市。此前上市的传媒企业更倾向于将经营业务与采编业务分拆上市,即将经营业务注入集团旗下子公司,再运作此公司IPO。然而,此类模式将报业的价值链人为割裂、资产完整性存在瑕疵、后期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在如今传媒业IPO热潮下,等主管部门以及证监会自然要“优中选优”,传媒上市审核正在趋严。笔者发现,资产上市整体性较强的方案将更受青睐。

分拆上市流程分析

1.采编经营两分离

综合目前上市的传媒企业情况看,多数企业都是运作旗下子公司IPO,即分拆资产上市。

分析案例可以看到,如今,深、沪、港三地上市传媒企业都是将优质的经营资产剥离出来加以整合,再运作上市。 如成都商报社于1997年7月成立博瑞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实施采编经营“两分开”,1999年通过资产重组入主四川电器,成功借壳上市。后有北京青年报社在2001年剥离经营性业务,组建股份公司,开始上市前辅导。2004年6月,中央和北京市批准北青传媒可以申请上市的时候,公司恰好有三年连续经营业绩,而且资产清晰,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实现了香港H股上市。此外,赛迪传媒、华闻传媒、新华传媒、粤传媒等几家报业上市公司,都是“广告公司+印刷厂”的模式,即将广告、发行、印刷等经营业务与采编业务剥离后单独上市。

2.分拆上市存在问题

这种模式将报业核心的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分开,使新闻出版产业的链条被人为割裂,因而一些传媒股上市后都因为成长性不足而表现乏力,給上市传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因为上市公司要使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报业企业的特殊社会责任不同于一般上市企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与股东效益的双向平衡。而在报业上市采编经营“两分开”的情况下,报社采编者追求受众满意度,看重长期利益,而上市公司经营者则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采编部门是事业编制,而经营部门则是市场化运作;采编业务不上市,经营性业务上市。这二者最终目标的不一致容易导致协调上的问题,成为报业上市企业的一大难题。

3.部分企业解决方式

为此,不少企业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比如,采用“两分开”上市后,再择机注入采编资产。例如,江西出版集团借壳上市将旗下的《致富快报》等1报5刊整体注入,因此成为国内非时政类报刊采编资产上市第一股(中文传媒,600373),旗下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江西晨报》暂未注入。

但也应看到,上述提到的采编资产上市,只是包含于出版发行企业里的非时政类报刊,意识形态属性相对较弱,且业务权重较小,因此,对报业企业来说,这些案例的可借鉴性不强。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对于报刊业采编资产的上市,管理层也有意通过非时政类报刊的试点来寻求突破。目前,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正在全面推开,计划于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此项改革对晚报、都市报及财经类报刊没有强制性要求,只是“经批准可进行转制”,原因是其不同于一般的非时政类报刊,承担着重要的舆论引导职责。转企改制是报业上市的前提工作。由此不难发现,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晚报、都市报及财经类报刊,其采编资产上市的开闸还需时日,时政类报刊采编资产上市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在报业采编资产上市未放开的情况下,部分企业正采用先“两分开”模式实现经营性资产上市,承诺将来政策允许时再注入采编资产。

整体上市探究

1.采编经营“合二为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媒企业倾向于直接实施“采编经营整体上市”。毕竟,整体上市有利于规避同业竞争,确保上市主体的独立性。随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业务独立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体上市越来越成为报业企业上市的主要模式。

2007年12月,辽宁出版传媒的成功上市,实现了出版编辑和经营业务捆绑上市的突破。长江出版集团也已推出旗下非时政类报刊采编经营整体上市的方案,拟注入湖北大家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3报6刊),以及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权(8刊)。

但出版社的编辑业务与报刊采编业务区别较大,业内普遍认为,辽宁出版传媒的上市突破,并不意味着报刊采编业务的上市有机会可寻,这方面的突破还需耐心等待。而且对于已上市的报业企业而言,出版权和采编业务以怎样的方式完成出版权的转移合法化和规范化,还有待政策进一步澄清,这也成为已上市涉报企业面临的又一运营难题。

2.尚存难点

报业的采编业务不能上市,拟上市主体与控股集团关联交易比例过高,难以通过证监会的上市审核。现实中,报业类传媒上市面临双重审核,即:、新闻出版总署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前置性审批,明确规定报刊企业的采编资产不能上市;证监会则要求产业链完整,没有同业竞争,关联交易“干净”。

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不允许存在同业竞争关系,同业竞争被誉为上市的“高压线”。正因如此,报业企业的上市一直处于两难境地,不少企业的改制上市工作甚至因此出现认识摇摆,难以迈出实质性步伐。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今年以来启动借壳上市计划,却因前置性审批拿不到批文而暂停或终止。业内分析,其中主因是由于上市整体性不强,导致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问题突出。

传媒上市利与弊

1.上市之利

笔者认为,对于传媒业来讲,迟上市不如早上市,早上市早受益。另外,已上市传媒成功融资,靠自身积累至少得3~8年;国办114号文件已加大对传媒改制上市的扶持力度,有效期限到2013年底;国家拟培育10~15家大型综合传媒集团,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实施跨媒体、跨区域的并购与重组,届时落后者将可能被并购。而从长远来看,报业上市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产生持续内动力。

2.上市之弊

首先,报业企业上市之后需要执行更加严格的财务制度,按照法规及时披露信息,并且面临市场与监管部门更加严厉的监管。对那些资产优良但缺乏资本市场经验、经营业绩欠佳的报业上市企业来说,上市还意味着将面临被收购或兼并的风险。

其次,很多报业企业选择了借壳上市,但借壳上市未必能够融资。如果报业企业借壳上市后经营业绩未有实质性改观,则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融不了资,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以赛迪传媒为例,2000年10月30日,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以其所拥有的《中国计算机报》51%股权,与ST港澳进行资产置换,确定以IT传媒为新的主业方向,赛迪为此付出的代价约为1.6亿元。然而,赛迪借壳上市后经营成效平平,2004年7月14日,赛迪传媒拟增发不超过6200万股A股方案被证监会否决。

企业上市的要求范文5

论文提要:本文介绍了我国证券公司的上市情况,通过对IPO和买壳上市的比较分析,认为目前对多数证券公司而言,买壳更能满足其上市需求。

论文关键词:证券公司;上市;IPO;买壳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是实力雄厚的跨国金融集团的竞争,同时混业经营作为国际潮流,也必然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在成熟的股票市场中,金融企业上市已成为一种惯例,并且金融企业通常占到上市公司的相当比例。

一、我国证券公司上市情况概述

我国证券市场建设起步较晚,金融企业上市的步伐也较慢。1988年深圳发展银行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我国证券市场第一只银行股。1999年浦东发展银行于沪市上市,拉开了我国金融机构上市浪潮的序幕。但直到2003年中信证券成功上市,我国才出现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上市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上市进程不仅慢于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进程,也比不上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企业。

二、IPO与买壳的比较

以直接上市或间接上市来划分,证券公司上市可分为IPO上市和买壳上市。目前,绝大多数的上市证券公司都是通过买壳上市,到了2007年下半年,IPO上市开始受到追捧;2007年后论述证券公司上市的文章大多都支持证券公司IPO上市,证券业协会也发表声明将支持优质证券公司IPO上市,新公布的预计上市的证券公司都表示要通过IPO上市。然而,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买壳上市仍然是适宜大部分券商上市的路径。

(一)IPO面临的困境

困境之一:IPO上市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赢利情况要求很高,只有少数优质证券公司能达到条件。

正常情况下,企业上市应当选择IPO途径,因为IPO的条件比较高,监管也比较严格,这样会促进企业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深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但按照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券商IPO上市面临的核心指标就是利润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近年来,证券公司之所以普遍采用买壳上市的方式,无法满足IPO在盈利等方面的要求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证券公司能通过调整2004年、2005年的会计报表转亏损为盈利,加之从2005年底开始的股市牛市,证券公司在2006年、2007年都盈利颇丰,“连续三年盈利”这一制约证券公司IPO上市的瓶颈被突破,在2007年就有多家证券公司达到IPO上市条件,到2007年底超过20家证券公司有条件IPO上市。有多家证券公司已经在着手IPO上市,招商证券、东方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这五家券商已经接受上市辅导。但是,在牛市结束后熊市到来时,在现有证券公司盈利能力情况下,还能达到盈利的条件吗?从整体看,IPO上市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赢利情况要求很高,一般来讲,考虑IPO上市的企业多数是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发展前景良好并有一支有效的管理团队。因此,IPO是一条较狭窄的路,只能容纳较少的企业走。由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获得批准的可能只有少数几家优质证券公司。

困境之二: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监管环境也不配合证券公司IPO上市。

第一,中国股民的资金供应能力已经透支。2007年中国内地过度的IPO已经透支了中国股民的资金供应能力,加之2008年初中国铁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新股上市,募集金额达50亿美元,2008年股市资金供应后继乏力。2007年大型企业的IPO也对股票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2008年4月,中国石油跌破发行价,大部分股民亏损严重。

第二,股市牛市的结束。这不仅影响证券公司首发上市的定价,使得公司推迟上市时间,监管当局出于对股市的影响也会对新股上市慎重其事。股市2008年以来持续下跌,如果券商选择此时发行上市,发行价格显然难以上去,融资额也会相应减少。另外,由于市场低迷,监管部门也会适度把握融资节奏与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券商的IPO进程。在2007年股市比较火暴时,券商股被市场给予较高市盈率,但经过2008年的大跌,券商股市盈率大幅下降,目前普遍在15倍左右,低的甚至已降到11倍。在目前券商板块整体定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显然不是券商IPO的好时机,由于目前券商仍是“靠天吃饭”,业绩往往受股市影响而波动比较大,因此监管部门对券商IPO审批可能会比较严格。

第三,许多券商欲将股权激励与IPO捆绑进行,但目前监管部门对券商股权激励态度比较谨慎,一些券商上报的方案难以得到认可,这也会延缓券商IPO进程。

第四,保荐人的选择。由于我国企业上市采取保荐人制度,在选择其他券商担任本公司上市保荐人时,如何保证公司机密不泄露,是一个大问题。光大证券和东方证券就选择了互相担任对方的上市辅导人接受上市辅导。其他公司如何做还是一个难题。

(二)买壳上市的优势。与IPO上市相比,买壳上市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硬性的规定,申请上市的程序也比较简便,这就促使很多证券公司选择买壳上市。证券公司买壳上市较IPO上市的优势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所需时间上来看,买壳上市不必经过漫长的审批、登记、公开发行手续,因此办理买壳上市的时间较短。不论国内外,IPO上市需要的时间都较长,我国规定拟IPO上市的公司首先必须经过一年的辅导期,所以在我国IPO上市耗费的时间超过一年,很容易错失良好的上市时机。以海通证券为例,海通证券买壳从上海市政府决定选择都市股份到签约,仅用数天时间,而从都市股份2006年12月公告到2007年6月复牌,海通证券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上市的全过程。

第二,从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来看,买壳上市不受承销商和市场状况的影响。IPO上市有时因承销商不力或市场不利而遇到上市的困难,而买壳上市则无此问题。所以,即便股市牛市结束,买壳上市也能开辟蹊径,成功上市。

企业上市的要求范文6

新加坡交易所的前身为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73年5月24日,1999年12月与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合并成立了现在的新加坡交易所。交易所分两个市场,一个为创业板市场(SES-SESDAQ),另一个为主板市场(SES-Mainboard)。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资企业开始寻求海外上市之路,香港、纽约和新加坡等证券交易所是中资企业的主要海外筹资地。最早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均为国企。1993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招商蛇口公司于1995年7月24日在新加坡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新加坡作第二上市的挂牌公司,1997年5月9日,天津中新药业集团在新加坡上市,成为第一家以在中国企业身份上市的“S股”。

随后,民营企业在新加坡的上市形成热潮,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主体。1999年2月8日,中国的第一家民营企业鹰牌控股公司在新加坡上市。2001年有4家中资企业在新加坡上市,它们是大众食品、联合食品、源光亚明和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前3家均为民营企业。2006年5月5日,中南控股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它成为第100家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

新交所上市的好处

一、门槛低

新加坡股市在国际上以严格和稳定著称,但是目前对中国企业还是非常欢迎的。与中国国内证券市场相比,新交所公司上市的条件也较低,主板市场没有连续三年盈利甚至存续3年的要求,创业板市场的条件更低,对税前盈利、资本额等均无要求。更为诱人的是,企业上市后再融资也更为便利,只要市场投资者接受,再融资没有间隔期的要求,融资量也没有上限。

新加坡股市是独立开放的公开市场,上市条件明确。公司可自由选择注册地,也无须在新加坡有经营业务。在企业适用的会计标准上,可选择新加坡、美国或国际会计标准。

新加坡的创业板市场上市条件更为宽松:对税前利润和上市市值均不做要求,没有营业记录的公司必须证明其募集资金是用于项目或产品开发,且必须已进行充分研发,发行不少于15%股份或5万股,有不少于500名公众股东。公司上市满两年后,达到主板任一上市标准,即可转向主板。

二、市场活跃

中国公司在新交所上市可以融集外资供公司进一步发展之用。新交所根据新型经济发展而设计的上市标准,有利于新兴而且具有潜力的中国公司在新加坡市场融资。新加坡拥有来自几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金融机构800余家,是世界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在新加坡所管理的基金总额超过3000亿新元,它为来此上市的企业提供了国际化融资渠道及交易平台。同时,新加坡股票市场的流通性较好,交易值和市值较高,市场十分活跃。此外,新加坡没有外汇及资金流动管制,发行新股及出售旧股所募集的资金可自由流入、流出新加坡。

三、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天堂

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第一级股市上市的企业,一般划分为多元行业、制造业、商贸业、交通与通信业、金融业、建筑业、房地产、酒店与餐饮业、服务业、水电与煤气、农业等11类。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的行业分布中,主要涉及到多元行业、制造业、交通、仓储与通信、水电与煤气、商贸、房地产、服务业,其中以制造业企业占多数。

新加坡市场对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有更深的认识,估价较高。目前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中,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的企业占据着大多数。

新交所的局限

一、融资成本高于国内

尽管与欧美日及香港等地证券市场相比,新交所的上市成本比较低,与国内证券市场相比,其融资成本无疑要高得多。新加坡市场的融资成本约为8%~10%,而香港主板市场约为20%、创业板为10%-15%,国内主板市场5%,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约为13%~18%。从融资额看,香港主板目前平均市盈率已下滑至5~7倍,创业板约为13~14倍,纳斯达克(NASDAQ)下滑到20~30倍。新加坡市场虽已跌至14~15倍,相比其他市场仍具有一定诱惑力。

与国内证券市场相比,新加坡证券市场企业股票发行的市盈率普遍要低,同样的企业,如能在国内市场上市,其所能筹集到的资金往往要更多。

二、公司治理繁杂

整个上市准备阶段中,最麻烦的就是企业重组。中国企业即使改制成股份公司后也不易在短时间内完善治理结构。企业重组中最重要的是对上市方式进行选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途径主要有直接上市、间接上市、存托凭证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