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1
第三条:财政审计局根据当年内部审计计划派出审计组,审计组可由机关专职审计人员和熟悉财务工作的人员组成,也可聘请中介机构专业审计人员。
第四条:审计组的主要职责:
(一)检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预决算、资金、财产,查阅有关的文件、资料。
(二)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并索取证明材料。
(三)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财经法纪、严重损失浪费行为,报经领导批准作出临时制止决定。
(四)提出改进财务管理,提高效益,以及纠正、处理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建议。
(五)对严重违反财经法纪和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人员,向领导提出追究其责任的建议。
(六)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违法事项移送监察室进一步审理。
第五条:审计人员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
第六条:内部审计包括:内部财务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题审计。
第八条:内部财务审计每两年进行一次。
第八条:内部财务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财务收入是否真实、合法;
(二)财务支出是否遵循财务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有无违规违纪行为,列支手续是否完备;
(三)银行开户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储蓄存款、公款私存行为和多头开户;
(四)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和使用情况,包括: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存量是否真实,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购建、调拨、报废和处理是否符合有关制度规定;
(五)有关财务收支的其他问题。
第九条:内部财务审计的主要程序
(一)实施审计前10日向被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二)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核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部门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
(三)审计终了,提出审计报告。
第十条:山水城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离任前,必须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第十一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对本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应负的责任;
(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对本单位国有资产流失应负的责任;
(三)重大经济事项进行调查研究、论证、集体讨论情况;对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后果应负的责任;
(四)重大问题反映、报告情况;对本单位财务数据及有关重大经济问题的报告失实、延误应负的责任;
(五)个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情况;
(六)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十二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程序
(一)对山水城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人事处提出建议,报局领导审批后实施;
(二)财政审计局在接到人事处建议15日内,组成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3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并抄送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
(三)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接到审计通知后,应当向审计组真实、完整的提供下列资料:
1、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总结;
2、内部管理制度及人员的职责和分工情况;
3、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
4、资产情况;
5、需要说明的其他情况;
(四)审计组在审计结束后,提出审计报告。
第十三条:专题审计是财务处根据管委会领导批示或有关部门的要求,对某些问题进行的审计。专题审计的程序和方式按照内部财务审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被审计单位必须与财政审计局派出的审计组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内部审计结果。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结果是指内部审计终结后,按规定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等反映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内部审计报告;
(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三)内部审计意见;
(四)内部审计决定
(五)内部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事项。
第十六条:内部审计结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符合法律、法规有关规定,遵循公正、合法、及时、有效的原则。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审计的基本情况、发现的问题、审计结论和建议。
第十八条:审计报告应当在审计终了15日内提出,并向被审单位征求意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同时征求被审单位负责人本人的意见后,报局领导审阅。
第十九条:被审单位自接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15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限期未提出的,视同无异议。
第二十条:财政审计局根据审计报告中存在问题的程度,分别作出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报经本单位领导批准,送达被审计单位执行。
第二十一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报经管委会领导批准后,送达被审计单位执行,并抄送被审单位负责人本人和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被审单位应当在接到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3个月内,向财务处书面报告执行情况(附被查出问题纠正的相关实证资料)。
第二十三条:审计发现的重大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应及时报管委会领导,经批准后移送监察室处理。
第二十四条:财政审计局向监察室移送审计事项时,应当将“审计结果移送处理书”(格式见附件)及相关证据一同移送。
第二十五条:监察室应将移送事项的审理结果向财政审计局反馈,以便财政审计局将审计情况完整归入审计档案。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2
一、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正确认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仍有部分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不深刻。有的负责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所以在审计中常常不能完全配合,给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负责人对经济责任认知不足,财务意识淡薄,不注重本机构内部的控制和管理,认为只要审计业绩就可以,不用审计其他情况,使得审查评价其他情况时缺乏足够的依据。除负责人外,有的机构工作人员也认为被审者都是领导干部,审计只不过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因此也不愿去配合审计人员的调查。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未有效开展。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未全面开展质量控制制度,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也缺乏有效的保障。在实践中,主要的问题有: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有些单位仅建立了质量控制的原则性规定,而无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内容;审计项目内部二级复核制度执行不严,如审计组长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不能及时进行复核,部门负责人不能及时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复核。
(三)审计中只注重查账找问题。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账面来考核、判断和评价该负责人的个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手段就是查帐。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只是要明确该负责人财务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也要明确其管理责任和个人廉洁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它作为一种内部审计也要肩负起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职责。所以,在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要查账找问题外,还要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关注该负责人的管理决策。
(四)先离任后审计问题依然存在。绝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是在组织部门决定对该负责人工作进行变动后才委托进行审计,造成先离后审的事实,这与国家“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背道而驰,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有一定的滞后性,使经济责任审计丧失了预警功能。此外,审计与任用的相分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同时,还有可能导致重复审计、延长审计时间,加大审计工作的负担。先离任后审计还会使新上任的负责人责任心降低,容易形成侥幸心理,认为审与不审已不影响工作调动与升迁,在以后工作中出现非善意行为的可能性增加。
二、加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一)健全内审工作和内审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基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不能采取常规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内部审计考核不仅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要考核质量。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考核,可由内部审计部门主管领导、组织部门、被审计机构几方打分,互相监督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主要与工作质量挂钩,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考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履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和重大责任事故,要追究其责任。
(二)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用回馈制度。首先,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应进一步加强,可以通过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用联席会议相互交流反馈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其次,组织部门协调审计意见的落实和审计成果的运用,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再次,管理部门将内部审计机构总结出的关于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在研究后回复审计部门,并在相关部门内通报,有需要的话可以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三)实施项目管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经常制度。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发展迅猛,任务重、范围广、周期长、活动复杂等因素造成了审计任务集中和审计时间不足的突出矛后,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则可以有效缓解这项矛盾。组织部门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充分与审计、人事、财会、纪检部门沟通,共同商定审计项目。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的任务承受能力和时效性的限制,尽可能做到每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均衡分配。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3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如下。
1.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不强
很多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管理了解比较少,甚至有错误的了解,特别是一些非经营性事业单位认为事业单位不是企业,不搞经营,所以内部控制管理没有多大意义。即使有的事业单位搞内部控制管理也只是着眼于资金的管理,错误地把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单一化。还有的单位仅注重管理制度本身,而忽视了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能动性、积极性,执行力度不够,执行效果不明显,内部控制管理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作用。
2.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有待改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的制度特点,有些机构在设置上不太合理,相关的管理监督体系也不太健全,管理流于形式。有些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知识,且防范风险的意识也不够。还有的工作人员不注意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不注重职业道德,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给单位、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3.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内外部有效监督
因为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很多单位对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没有树立全体人员参与风险管理的进步观念。即使有风险观念,也多是在风险发生时对风险的应对处理,而对风险的预防意识还很薄弱,导致了内部控制管理在风险预防、控制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很多事业单位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和外部审计的作用,导致自己监督自己,监督效力不够。
4.预算控制的控制力没有有效发挥
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核心。目前的现状是一些预算未得到严格执行,预算与实际支出还有很大差距,预算追加的现象频繁发生,资金的使用支出缺乏计划性、预见性,预算的控制力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
二、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措施
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不足,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应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强化经营理论,不断完善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为实施内部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成立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相关工作。对于风险较大的行业,领导小组成员中应由上级主管单位的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还可以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参与单位控制制度的制定工作。同时设置级别相对较高的内部控制常设机构,以确保其职责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其他机构设置也应合理,要适应单位管理需要,权责要分明,要积极配合内部控制部门的工作。
2.提高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建立一套健全的选拔制度,选拔高素质、高能力的人员进入内部控制管理岗位。其次要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在岗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最后要建立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保护机制,防止个别人干扰他们的工作,疏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或其他职工反映内部控制缺陷、检举违法犯罪行为的渠道,确保内部制度管理人员真正有效地履行职责。
3.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管理的实质内容,要实行对风险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单位就需要对各项活动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逐步把风险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形成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传统和氛围,树立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开展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组,抽调相关业务骨干并充分发挥财会、审计、纪检等部门的作用,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风险评估应当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将评估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及时向单位领导班子提交,作为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的依据。单位领导班子要对风险评估报告充分重视,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要及时研究改进,对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发现的资产流失、舞弊和腐败问题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司法机关报告。
4.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外部审计的补充作用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在促进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强化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每年年初对单位上一年的预算业务、收支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进行例行的内部审计并就审计情况形成审计报告。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一般问题,要与单位领导班子或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及时沟通,研究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特别有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审计机构有权将审计报告直接提交被审计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外部审计的补充作用,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尚不健全、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的单位,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审计,作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补充。
5.加强对预算的管理,保证管理力度
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有效的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就必须严格执行单位预算,从源头上杜绝开支随意现象。基本支出要重点控制“三公”经费的支出,要防止公款吃喝、公款出国旅游等腐败情况的发生,不允许在人员经费与日常公用经费之间进行自主调整。项目支出要严格按照立项审批的用途专款专用,加强内部或外部审计工作。要充分保证预算管理的力度,成立预算执行考核部门,将年度预算控制指标分解到各月或各季度,每月末或季度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根据预算完成率等指标,及时分析预算完成的进度,对于预算超出阶段控制目标的项目要充分重视,及时对该项目的经费构成进行细化分析,查明超出预算的原因,写出书面分析材料及整改建议,及时提交预算执行部门及领导班子进行研究落实。要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增强预算单位财务收支的透明度,有效防止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4
一.行政事业财务管理概论:行政事业财务管理的特点、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实施行政事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确立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原则。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定员定额的概念、制定及管理;单位预算的编制、审批及执行程序;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支出及具体项目的管理。
三.国有资产和负债管理:国有资产的概念和分类;事业基金、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负债的概念及管理要求;应缴财政预算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资金的管理。
四.财务清算和财务报告:财务清算的原因和分类;清算财产的估价和变现;财务清偿和剩余财产分配。行政单位财务报表的主要内容及编制方法;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主要内容及编制方法;年度财务决算的编制和审批。
五.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作用、要求和形式;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及盈利能力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应用;杜邦分析体系;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部分公司财务管理
一.财务估价:货币的时间价值及计算;债券的概念、价值及必要报酬率;股票的概念及价值计算;风险和报酬;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
二.投资管理: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方法;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估计;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投资项目的风险处置
三.流动资产管理:现金管理的目标及最佳现金持有量;应收帐款及信用政策的制定;存货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及扩展。
四.筹资管理:资金需求量的预测;筹资的渠道和方式;股票筹资与债券筹资的比较;短期负债筹资的主要形式;营运资金政策的选择。
五.股利政策:利润的构成与分配;股利分配政策的类型;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的比较;目标利润规划。
第三部分审计
一.基本概念:审计的概念和种类;审计的职能和目标;审计的方法和程序;审计业务约定书与审计范围;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职业规范和审计责任。
二.内部控制及其测试与评价:内部控制的目标与要素;内部控制测试;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建议书。
三.企业会计报表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审计准则;企业主要会计报表的审计;流动资产审计;长期投资审计;固定资产审计;无形和递延资产审计;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审计;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费用及利润审计。
四.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基本类型;审计报告准则;审计报告的编制;期后事项;特殊目的审计。
五.内部审计:适当的审计程序;舞弊的发现;舞弊调查。
第四部分统计基础
一.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集中趋势的测度;算术平均值、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级差、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
二.概率和概率分布:概率的基本概念及计算;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三种常用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5
一、科研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的工作基础较好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比较简单,运转环节少,并且多年形成一套固定的工作流程,加上人员结构大多“以老带新”,人员相对稳定,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基础比较好,这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了条件。尽管科研单位经费来源渠道多,承担的科研课题涉及国家的各个领域,除了遵守《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外,还需要按照资金来源实行项目经费管理,遵守相关的会计制度。且科研单位每年都要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审计,为科研单位打下了扎实的审计工作基础。
(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目前科研部门内部审计机构是属内部机构,且与其他科室是平行的,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利益的约束,当涉及全局和局部利益时,就不得不考虑本单位领导的意见。由于易受本单位行政领导的干扰,其审计工作很难行使独立监督的职能,特别是遇到违规违纪行为时,内部审计容易丧失客观的判断,从而影响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内部审计多限于常规审计和传统式审计两个方面,而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重审计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问题轻建议的倾向;审计监督和财务审核工作松弛,随意性大;审计工作没有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往往是等到某一单位发现“纰漏”或隐患时再考虑审计;另外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审计还未排到日程上来。
(四)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素质不高我国科研单位的内部审计最近几年才开始启动,审计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高水平的审计人员更为稀少,跟不上国家日新月异的社会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专业知识不够广泛,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多样的财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特别是近年来审计内容多、任务重,外出培训不仅经费缺乏,而且也挤不出时间,致使很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审计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素质得不到得高。
二、科研单位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分段质量控制制度。扎实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阶段质量控制制度:事前做好审计的预备阶段,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的选题制度,根据重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增值性原则,选准审计项目,认真编制审计方案和程序;事中的关键是抓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应采取适当抽样的方法和各级复核的程序,获取具有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证据,为证实审计事项和撰写审计结论提供依据;事后要突出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和审计结论的执行情况,审计报告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审计事项,报告应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意见,以推动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全面进步。
(二)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开展电算化,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工作质量。在电算化之前,必须进行大量审计证据的调查和收集,只有充分的审计调查,才能保证计算机审计的质量;要建立计算机审计的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建议有关单位加快开发适于科研单位标准化操作的内部审计软件,要求其功能不仅可以把不同财务软件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审计软件可识别处理的数据,而且对采取的数据可以分析、核对和评价,并形成审计决定。以推动科研单位内部审计更上一层;还要重视计算机审计结果的复核工作,可以通过内审前期和后期出现的线索及底稿资料进行复核,确保计算机审计的高质量水平。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6
【关键词】 “铬渣致污”事件;环境审计;问责
云南省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的5 000余吨铬渣被非法倾倒在曲靖市麒麟区农村的路边和山坡上,造成附近农家牲畜死亡,农田污染,而在南盘江边,露天堆放的28.84万吨铬渣至少在10年以上,与厂区相邻的兴隆村村民30多人得了癌症,水库的水变黑,569吨鱼死亡…… 在国际上,六价铬被列为对人体危害最大的8种化学物质之一,是公认的致癌物质,含铬废物被列入我国《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铬渣因为富含六价铬而毒性超强,且水溶性很好,在雨水的冲刷下,极易流淌至河中,严重污染水源和土壤。如此严重的污染谁之责?各级监管漏洞有多大?震惊、质疑之后,我们更需反思。而完善我国的环境审计是根治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问题
审计主体是指审计活动的执行者。明确环境审计的主体,便于工作分工,区分责任,强化我国环境审计的实践,促进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关于环境审计主体的问题,国内尚无定论,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认为“环境产品”属于公共产品,环境审计应以政府审计为主导 ;二是主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环境审计应以内部审计为主导;三是认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都是主体,不分主次。
笔者认为我国环境审计应以政府审计为主导,发展方向上逐步侧重于民间审计,调动企业内部审计积极参与,即依托现有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者共存的框架体系,分清职责,从环保资金的受托经济责任和环境审计的具体目的来考虑,结合审计的权威性和审计主体力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环境审计以政府审计为主导,重点发展民间审计,启动企业内部审计,并加强各主体之间的组织协调和统筹安排。因为三种环境审计主体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无法单独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
政府审计机构具有权威性,可以借助国家的力量对公共资金用于生态生活环境建设的林业工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和环境污染治理进行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较为灵活,但其自身的环境审计动力不足,国家应制定环境保护的企业自律政策,让企业内部审计行动起来,政府严格监管;而民间审计进行环境审计具有独立性和一定的权威性,有发展的潜力,但目前在我国尚未开展,属极大的浪费。如曲靖“铬渣致污”事件暴露出来我国有相当多的涉嫌环境污染的企业不在审计监督范围之内,包括化工、盐业、钢铁等领域的大量企业需要环境审计,仅靠政府审计无力也不可能来完成,这就需要政府制定规则,从严治污,下放权力,让注册会计师进行企业环境审计。民间审计通过独立检查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既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又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信息的有用性。从发达国家来看,民间的环境审计工作比政府的环境审计效率要高得多。
我国环境审计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都是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取得了很大成效。如2001年以来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资金审计、2004年国家审计署组织开展的对“三河一湖”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2005年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等等。但随着世界环保浪潮的兴起,绿色产品成为国际市场的新潮,一些国家就要求以环境标准等技术作为贸易保护武器,企业要走向国际化,就要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划和目标。因此环境审计的发展必将越来越侧重于民间审计。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客体问题
环境审计的客体是审计的载体,包括被审单位和被审单位影响环境的活动。只有明确环境审计客体问题,才能做到监督到位,顺利实施。当前我国环境审计客体存在着范围狭窄的缺陷。如曲靖“铬渣致污”事件,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铬渣堆放有责,铬渣运输、储存监管缺失,可是铬渣已露天堆放10年以上,媒体几次曝光,曲靖的环保部门、监测部门、市政府和云南省环保部门、省政府等就没有责任吗?
笔者认为环境审计客体即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组织和单位及其行为,包括利用环境进行生产经营及在进行环境行政管理中负有对环境保护和改善的直接与间接责任的主体。其实,美国早在1980年颁布的《综合环境的反应、补偿与责任法案》和1990年的《净化大气环境法》中就规定,环境审计的客体即工业污染环境责任的主体,包括过去的与当前的、直接的与间接的有关方面,都可成为环境责任的主体。
我国环境审计客体可以从被审单位职责范围和具体影响环境的行为两方面来划分。
按照职责范围划分,包括环保政策和措施的制定部门,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管实施部门,如环境检测监督单位;各级企事业单位,如城建规划部门和工程建设单位、环保工程承建单位、城市公用事业单位、生产性工业企业、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管理单位等等,它们都是实施环境治理的主体。此外,鉴于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性,还可以尝试将环境保护责任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考核中,所以环境审计客体也该包括各级人民政府。
按照具体行为活动划分,环境审计的客体行为主要包括:政府的环境管理监督行为;国有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行为;国家环境保护的规划、实施、管理行为;工业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交通运输部门、能源供应部门等公用事业单位的服务供给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具体行为和活动。
三、我国环境审计的内容问题
审计内容解决的是审计什么的问题,环境审计内容是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目标和指南,明确了审计内容,才能把握环境审计的方向和重点。当前我国不少学者专家对环境审计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借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环境审计定义,结合中国环境审计实际,笔者认为环境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生活)环境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大类(《宪法》规定,我国的环境保护分为生态(生活)环境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两个方面)。其各自具体的审计内容又包括:环境常规审计、环境政策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我国已经进行的环境审计主要立足于环保资金和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管理和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对有关环境资金投向以及环境报告等的审计可以采取财务审计的方法。二是对于有关环境保护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参考有关合规性审计的方式与方法。三是对环保部门的工作绩效等进行的审计主要是考查有关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效果,可以采取绩效审计的方法。此三者中,尤其要加强环境效益审计。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一些原本已改善的环境又被重新污染,形成“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导致环境审计投入了大量工作却收效甚微。环境审计项目,不仅要有数量上的开展,更要有质量上的成效,不单是看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更要考核它是否真正提升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试想,产生大量铬渣的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若通过严格的环境常规审计、环境政策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应该会消灭污染问题。
四、我国环境审计结果的运用问题
环境审计结果首先表现在环境审计报告上,审计报告是审计意见的载体,审计意见正确与否,不仅为被审计单位关心,而且为与之相关的广大利益相关者所关心。我国还没有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报告研究没有定论,也无制度规范。环境审计报告应分为一般企业环境审计报告和政府专项环境审计报告两种。对于一般企业环境审计,采用评价、鉴定的方式,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对于政府专项环境审计,不仅要鉴定并指出问题,还要提出改进建议或作出处理决定。具体讲,我国环境审计报告应该包括下列内容。
一是环境状态评价。指环境状况及面临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存在的风险及其影响,所采取的措施、成效及未解决的问题。二是环境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关于环境财务审计,审计报告应该包括相关资金的财务核算和列报是否真实公允,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关于环境合规性审计,应该披露遵守环保法规和达到环保标准的状况;对于环境绩效审计,要包括所有与审计目标相关的不合规的重要事项。三是审计建议,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方面的意见或建议,有的还包括对审计对象违规事实的处理意见,无论是处罚建议还是管理建议,都需要具有可操作性。
环境审计结果的运用就是让环境审计报告发挥作用,通过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客体的环境状态进行评价、鉴证,或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从而解除或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责任。由于有环境审计监督使得各企业和相关部门不敢忽视环境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由于有环境审计经常监督,使得被审计单位必须强化自身的环境责任。通过环境审计报告的公开,披露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问责、处理,使得问题加快整改;更可以通过环境审计报告为国家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监管信息,进行制度规范。只有环境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才能彰显出我国环境审计的价值。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多多,有环境意识不强、缺少环保立法、环境责任不够等原因,更有环境审计覆盖面不宽、环境审计结果运用不力的因素。
因此要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强化环境审计和环境审计结果的运用,初步建议有三。
一是出台适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审计准则,加大环境审计范围,公开环境审计结果,让人们、企业明确利用环境生存和生产的规则及环境审计的具体要求,并通过环境审计,发现一个污染环境的企业就曝光一个企业。
二是与政府其他部门联合审计,建立问责制。曝光一个污染环境的企业就处理一个,更要问责,然后重罚,进行制度补救。环境审计涉及多学科,与行业管理、环保、监测等多部门有关联。加强部门间数据的共享,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利与义务,共同追责,环境审计效果才会更好。如我国2011年6月发现的蓬莱19-3油田漏油事件,至今原因不明,污染损失不清,康菲公司与中海油环境责任含糊,渤海湾渔民维权困难,则是非联合审计、多部门联动不能解决的。
三是环境审计结果处理不可手段单一,需要环境经济政策配合。目前的行政手段处理,虽立竿见影,但长期效果却十分有限。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要有一套激励各级政府和企业长期有效配置环境资源的机制。总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经济手段是指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再如,对利用城市垃圾生产的电力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废旧物资经营单位销售废旧物资免税,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水节能项目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等;反之,重税或加大其经营成本。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企业都是以追逐利益为目的的组织,对于硬性法制法规,企业只是被动地执行,而弹性的经济政策,将极大地激发企业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铬渣致污”事件的背后究竟还有多少疑团?[N].城市晚报,20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