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常见化学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常见化学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常见化学式

化学常见化学式范文1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见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77-01

新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也是一种实践教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就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其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掌握、理解化学知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帮助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特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使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和改进的,文章就此进行了分析。

1 探究实验―教学新思路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围绕着核心问题,学生充满了假设预期。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应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然后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是教师引导的活动搜集各种证据,并对证据、假设、问题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解释和推理,当问题、假设、证据之间都匹配自洽的时候,学生会得到合理的科学结论。化学探究实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进行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讲明此次实验的基本步骤,实验要点,注意事项等,先让学生以观察为主,弄清实验本质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下一步的具体实验操作。通过改进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创新意识。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且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改进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做人。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创新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化学实验趣味化改进,为化学课堂增加教学容量,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化学实验的设计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例如通过镁与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热的实验认识氢分子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要打破学生实验“照方抓药”的实验习惯,就应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具有趣味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内容,增加学生自选试剂、自己组装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的实践机会。这种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的过程。化学实验教学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才能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3 合作性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高中化学教学中用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态度和技能的培养。

(1)注重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探究科学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出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为了增加学生观察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3)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分工协作,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形成。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实验,创设丰富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又带领学生去快乐地学习化学这门科目。

4 以趣味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掌握创设情境的目的,充分挖掘趣味因素,创造轻松的教学情境,在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有利于学生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情景教学中,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就会由此辐射开去,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从而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使学生为之动情,即集中了注意力、乐于求知,努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巩固和加速记忆所学的知识。

5 结语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课堂手段。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有利于更好更切实际地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该更加重视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和进行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只有真正落到实处,采用层次化的教学阶段,循序渐进,又需要借助必要的教具和数字化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意义。任重而道远,需要化学教师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许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3).

[2] 周胜师.高中化学新课改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J].考试周刊,2009(3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化学常见化学式范文2

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现状,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探索学校德育教育的模式,引导学生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德育教育生活化”依据:

1.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2.教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的发展趋势,这是德育生活化的时代要求。

3.贴近生活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原则。

4.当前,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德育生活化的现实需要。

二、德育教育生活化的路径

1.引导学生学习生活

(1)引导学生适应性学习。随着近年来中学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大,一些学生不适应环境,教师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思想上的引导、生活上的督导、心理上的疏导、成才上的教导,帮助新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

(2)引导学生健康性学习。向学生介绍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以解决学生的心理活动中的学习障碍问题,使教师的“教”通畅、活跃。

(3)引导学生习惯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它一旦形成,其学习行为就能按照自主化的程序进行;在现代群体学习的形式下,良好的学风是维系学生高效学习和保证学习计划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学德育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

(4)引导学生科学性学习。科学性学习,是实现学习目的,取得学习成果的桥梁和手段。“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因此,中学德育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如可通过组织学法指导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为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2.指导学生交往生活

交往是德育的逻辑起点,是德育发生的重要前提,没有交往的德育无法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当代,作为大多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在交往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1)功利性: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2)封闭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的事物不适应或不感兴趣。(3)冲动性:对生活中发生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4)双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自给自足能力还没有实现,迫切需要父母的帮助;另一方面,他们又想从父母的束缚之中走出来,成为“自由人”。中学阶段在德育过程中,尤其是学校社团、学生会应经常组织开展学生集体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其道德信念,促进其道德发展。

3.在生活化情景中渗透德育

“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只有注重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在生活化情境中教育影响他们,道德教育才能成功。因此,中学德育必须把理论讲授与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注重在生活实践情景中探索、发现、体验。

4.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中渗透德育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群体意识,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设法使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自然化和情境化。

5.在社区生活中渗透德育

开放的校园是时代的呼唤,是德育回归生活的必然。开放的校园应充分体现社区性,将社区纳入学校的视野,拓展学生生活空间,开阔中学德育新视角。社区与校园的良性互动,将使中学德育落在生活的真义中,这也是中学德育的应有之义。

三、德育教育生活化措施

1.利用传统节假日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学校坚持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三大节活动,以及清明节、“五一”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传统节假日,从节庆主题的拟定、内容的安排、到活动项目的策划、组织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和特长,锻炼和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创设书香校园、温馨校园的校园文化情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校投资建立了地理园、植物园以及孔子文化广场,彰显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同时我们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组织班主任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讨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中通过各班提出班级口号、设计班徽、创设艺术角、绿化角、文化墙等形式,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我校进一步探索实践,研究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对师生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潜移默化的内化功能。

3.实施“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德育教育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主要条件,师生双方的积极关系可以带来积极情感,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从改变教师思想观念着手,倡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努力营造爱生的氛围,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德育教育者。

4.完善社团三级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所谓社团三级管理模式,就是由学校调度10个一级社团(涉及美术、音乐、体育、舞蹈、传媒、文学、心里、电脑、奥赛等),由学校团委管理;由年级部组建、管理20个二级社团(每分部10个,把关教师兼任指导教师);由班级成立三级社团(每班3~5个,科任教师兼任指导教师),班主任负责管理。社团活动的精髓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让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学习,使他们在智力、情感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使学生成为发展的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学校德育生活化与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有机结合

对学生而言,学习是其主要生活之一。因此,我们始终关注人文学科中的德育,例如在政治科目的教学中,组织学生收集生活案例,进行社会热点小调查,举办时政专题演讲,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民生;在历史科目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名人典故,历史故事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学校德育生活化效果分析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德育教育因与生活脱离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德育教育生活化”使德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使学习活动变单调为生动。

化学常见化学式范文3

摘 要: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是化学理论验证和检验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动手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综合;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化学实验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好坏,化学教师一定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实验教学进行总结,找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最终使化学教学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出以下拙见。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常见的问题分析

1.化学实验教学中极易不自觉地将学生实验改为演示性实验

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只在九年级开设,虽说此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理科实验基础及能力,但是化学实践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急于赶时间或是便于学生观察将这些实验改成了教师演示实验。因为老师去做这些实验很容易规避这些问题,而且老师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对于实验的把控、实验中该注意的问题十分清楚,这就保证了可以得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这样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体验化学的复杂性和逻辑性、学习化学的兴趣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2.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不能挣脱应试教育的禁锢

在国家已经提倡了这么多年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发现大部分初中化学教师还是围绕中考真题转,实验教学也是照葫芦画瓢,实验教学基本就是中考考哪个实验,老师就教哪个实验,学生就做哪个实验。一切都是围绕“考标”打转进行选择性教学,没有主动积极性,教学显得十分生硬、呆板,一切都是按部就班。这严重背离了我国多年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理念。

3.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实验操作,忽视实验现象

许多化学知识是学生在实验观察过程中获得的,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可以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本应该根据当代学生的个性和社会的要求以及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的不同,制定出具体的、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很多教师为了应付考试特别是学生的实验操作考试,只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操作和步骤的准确性,而不强调实验现象的观察,甚至有时候直接要求学生去记忆。

二、对于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之我见

1.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化学作为理科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很多。我们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一些趣味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我们也可以多开设一些实验课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学生;我们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化学实验和生活生产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和兴趣;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技能和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开启学习化学的大门。当然化学实验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课本已有的实验进行大胆改进。但是改进实验也不是胡来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的改进必须是科学的、可操作的、实用的,绝不能为标新立异而改。

2.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制取氧气这个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氧气不纯或是试管破裂等问题,这时候老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出现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制定应对的办法,对实验进行改进和修正。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验操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进行综合性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首位。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实验联系起来,在这些综合性探究实验的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初中化学中,有许多制取气体的方法,我们可以将这类实验放在一起,让学生在不同制取气体方法的分析、比较、讨论实践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综上所述,实验课程在整个初中化学课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必须清楚其重要性以及本课程突出的一些问题,而且应该为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校的教育添砖加瓦,为祖国伟大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梅香.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下),2010(14).

化学常见化学式范文4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是根据大纲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教师应仔细钻研大纲,通览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体系和重点,在这个基础上弄清每个演示实验要给学生什么知识?建立什么概念?揭示什么原理?要示范哪些实验操作?要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其次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对于这些,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做演示实验,就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中的规定,让学生看看而已;其结果必然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或引导不当而降低教学效果。

二、操作要规范,面向学生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自然不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鲜明,操作规范。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所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让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也学会注意操作,并充分模仿和思考。

三、保证成功,现象鲜明

这是演示实验最重要的要求。如果走过场的实验,则演示实验的所有目的都达不到。要保证实验成功,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是关键。上课前应预做实验,用以检查药品的性能、装置的可靠性。对药品的浓度、用量、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所需的时间,成功的关键等诸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数。实验现象应使最后一排学生清晰观察为宜。对不够鲜明的现象,可以采取辅助观察手段,如让颜色浅淡的火焰、引燃纸屑、对溶液、沉淀、火焰等的颜色的观察,衬以白色或黑色背景;对现象变化细微的实验,利用与投影仪使用进行实验的方法等等。

四、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演示实验在教学中一般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某些化学知识提供化学事实和思维表象为目的。观察到的诸多现象只有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而认识物质,或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甚至理论。这个过程需教师认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教师的实验操作、板书、生动的讲述、师生的讨论等方式的协同配合来调动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维、实现知识的转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都得到发展。

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案例:在细铁丝燃烧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细致观察,然后提出以下问题:①本实验需要研究观察什么?怎样观察?②铁丝是什么颜色?③反应时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结束后产物形状、颜色是什么?⑤火柴的作用是什么?⑥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而在纯氧中却能?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在没有出示以上问题时就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察一段时间后,老师再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肯定有部分学生观察方法不当,老师可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观察中,要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六、应重视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知道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课本中有许多为学生准备的家庭小实验,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或指导学生去做。这样,不仅让学生验证了所学的知识,细心的学生往往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

七、预防事故,确保安全

化学实验中使用的物质,不可避免的有的有毒、有腐蚀性、易燃易爆、仪器易碎等因素。教师演示实验的安全程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同时,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实验,甚至化学科学的心理因素。所以演示实验一定要安全第一。对演示实验要精心设计,周密准备、严格按操作规程实验。有毒气体实验要进行尾气处理或在通风厨中进行;点燃气体时先验纯;用纸筒代替玻璃筒做爆鸣气实验等,都应熟悉预防事故和急救措施方面的知识。

总之,化学演示实验绝非简单的表演。

3、做全并补充部分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学生实验。实验前明确目的要求,让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后相互讨论,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个别发表,纠正错误操作方法。如:硫、磷等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在现有仪器条件下,如何加工制成具有防毒气逸出的装置,使实验更安全。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践的能力。

化学常见化学式范文5

关键词:化学实验;常见钠盐;常见钾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4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钠和钾同为IA族的元素,而且两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邻,它们的单质及其同类化合物之间的理化性质都比较相似,在中学阶段会用到多种钠和钾的化合物来进行实验。但笔者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中学化学实验室常备有高锰酸钾而不易找到高锰酸钠?为什么中学化学实验中常用到氯酸钾而很少用到氯酸钠?……

本文试通过分析钠、钾的化合物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揭秘它们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情况,以回答开篇提出的问题,供同行参考。

1、常用高锰酸钾而少用高锰酸钠

高锰酸钾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应用十分广泛的药品。它主要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配制具有强氧化性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等。高锰酸钠和高锰酸钾一样是红紫色到暗紫色的结晶或粉末,两者化学性质相似。

高锰酸钾的在240℃就会发生分解,比较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氧气。但高锰酸钠易潮解,不容易得到无水化合物,常以NaMnO4・3H2O的形式存在,因其熔点只有36℃,稍微加热便会熔化。室温下加热高锰酸钠固体时,一开始试管口应略低于试管底部,很快当固体开始熔化时又要立刻改变试管摆放方式,使试管口高于试管底部,操作较为麻烦,而这种非常规的操作不利于学生掌握固体药品加热的操作要领。

所以,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常用高锰酸钾固体而很少用高锰酸钠固体,但在用于强氧化剂时,通常情况下可用高锰酸钠替代高锰酸钾。

2、常用氯酸钾而少用氯酸钠

氯酸钾、氯酸钠的化学性质十分相似,两者在加热时、在酸性溶液中或用硫酸铜等作催化剂时都是强氧化剂。氯酸钾的熔点是368℃,加热到400℃以上时发生分解产生氧气(有催化剂时分解温度更低);氯酸钠的熔点为261℃,加热到300℃以上时发生分解产生氧气,似乎两者都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但氯酸钠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进而结块,一旦药品结块后取用较为不便、若结块较大使用前还应将药品粉碎(粉碎时若操作不当可能有爆炸的危险),这应该是导致氯酸钠晶体很少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原因。

3、常用重铬酸钾而少用重铬酸钠

重铬酸钾和重铬酸钠都是强氧化剂,两者的其他化学性质也十分相似。

重铬酸钾在低温下的溶解度极小,又不含结晶水,很容易通过重结晶法制得极纯的重铬酸钾,故常作为分析化学中的基准试剂。而重铬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并易潮解而形成结晶水合物Na4Cr4O7・2H2O,在工业中还依据重铬酸钾和重铬酸钠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差异,用重铬酸钠与氯化钾或硫酸钾进行复分解反应而制得重铬酸钾。因而,在实验室中重铬酸钾比重铬酸钠应用广泛。

4、碳酸钠与碳酸钾的使用

教师在讲解氯离子检验时,往往会演示以下对比实验: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取等体积的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先滴入硝酸银溶液后,再滴入足量稀硝酸。在碳酸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淡黄色沉淀中逐滴加入过量稀硝酸时,只有部分沉淀溶解,总会剩下一些不能溶解的白色浑浊物,就算用分析纯的碳酸钠和蒸馏水配制成的碳酸钠溶液进行实验,也会有少许可见的沉淀物。若改用分析纯的碳酸钾代替碳酸钠做对比实验,生成的淡黄色碳酸银沉淀可以完全溶解,使溶液变得澄清。这主要是因为碳酸钠和碳酸钾的生产工艺不同。

当前,碳酸钠的生产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候氏制碱法:用食盐、氨水、二氧化碳为原料,于室温下从溶液中析出碳酸氢钠,将它加热,即分解为碳酸钠,这是当前生产碳酸钠的最主要方法。另一种是重结晶法:从自然界的一些富含碳酸钠的水体中,通过重结晶法得到碳酸钠。这两种方法制得的碳酸钠中都会含有氯化钠,就算是分析纯的碳酸钠中也难以避免的混有少量氯化钠。硝酸银是一种灵敏试剂,只要有微量氯离子存在,就有明显的浑浊现象(氯化银的溶度积常数Ksp=1.6×10-10)。目前碳酸钾的生产主要采用吕布兰法、电解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一些方法可制得含氯化物更少的碳酸钾。

所以,建议在演示氯离子检验的对比实验时选用分析纯的碳酸钾来代替碳酸钠。

5、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的使用

从碱的通性来讲,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而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氢氧化钠通常比氢氧化钾使用得多一些,主要原因是:其一,氢氧化钠通常比氢氧化钾便宜;再者,氢氧化钾的固体具有极强的吸水性,在空气中极易潮解,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强于氢氧化钠。所以,氢氧化钾固体的保存条件比氢氧化钠固体更为苛刻。这些原因导致氢氧化钾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受到一些限制。

6、硝酸钾和硝酸钠的使用

硝酸钾和硝酸钠都是易溶于水的盐类物质。在九年级下册(人教版,2006年版)教材中,讲解溶解度这一课题时有如下的实验:把较多量硝酸钾溶于室温时的水中,将制得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集聚在溶液底部的大量硝酸钾会完全溶解。该实验有助于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建立(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为后继课程中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埋下伏笔。

查阅教材可知,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3.3 g/100克水,在10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46 g/100克水,溶解度几乎增大了20倍,而硝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相对较小,不宜用于上述实验。

所以,教材中选用硝酸钾作为代表性的物质来说明一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

7、氯化钠和氯化钾的使用

化学常见化学式范文6

关键词:食品 化学 危害因素 油条 烧烤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23-02

油条与烧烤可以说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早餐与宵夜,但这两种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却常常被忽视。

1 油条的化学因素危害分析

1.1 微生物的危害

用于制作油条的原材料面粉很容易滋生微生物。如果原材料存放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不合适的话,那么就会滋生霉菌与细菌等,甚至会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纤维素分解菌等的滋生。存放环境的湿度越大,就越容易滋生纤维素分解菌。如果存放的时间过长,面粉就会出现发霉与结块的问题,细菌的繁殖速度也会加快。另外,油条的炸制多使用植物性油脂,这也有很多隐患存在。这是因为油料的种子容易被霉菌或是毒素等污染,使得油料种子制成的植物油含有毒素。

1.2 化学因素的危害

在油条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化学因素的危害是最大的。

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喷洒农药、化肥,而农药与化肥中的有害化学元素会部分残留在小麦中。因而用小麦制成的面粉也可能会含有少量的化学有害物质残留其中。现在的人们为了面粉的美观效果常常在面粉制作加工中加入增白剂。在油条的传统加工过程中,在面粉中加入矾碱,这样炸制出来的油条比较蓬松。但矾碱加入后会在醒面的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铝,这两种物质的存在就是成品蓬松的原因。铝元素在人体中累积后会阻碍人体对铁、锌以及钙元素的正常吸收,并与体内的某些蛋白质、酶、重要的必须微量元素等发生作用,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小孩摄入过多的铝还会影响到智力的发育状况,而成人摄入过量的铝则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症。由此可见,油条中的化学有害因素会对人体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

1.3 有效控制手段

第一,醒面过程。醒面工序中会出现滋生乳酸菌、醋酸菌等状况,这些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是醒面的时间和温度。掌握好醒面的时间与静置温度,不仅可以让面团的弹性与光滑度提高,还能增加其延伸性,让制作出的油条口感更酥脆。因此,为了避免在醒面过程中出现酸味过重、面空洞的大小不均等问题的出现,必须掌握好醒面的温度与时间。

另外,矾碱的使用必须按照国家标准严格的执行,避免铝元素的过量摄入。最新开发出的膨松剂是复合无铝型的,既能达到美观的效果,也可以避免铝化物带来的健康危害,还能让油条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

第二,炸制过程。油条的炸制过程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油的反复使用。在炸制油条的高温下,会导致热氧化物、致突变物、热聚合物、丙烯酰胺等多种热分解物质的产生,这些物质都可能会引发癌症。而含毒素的油在反复的使用过程中则会产生更多的毒素,危害人体。对于炸制过程中可能会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新型的油炸工艺来解决。比如,真空低温油炸、高压油炸等。

2 烧烤的化学有害因素分析

2.1 油脂带来的危害

油脂的温度如果超过250摄氏度,就会发生热分解产生PAHs.烧烤时食物与火直接接触,温度远不止250摄氏度,因此一定会产生PAHs,导致食品被污染。据报道,PAHs有导致皮肤癌与肺癌、胃癌的可能性。

2.2 烤肉本身带来的危害

烤肉在20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时,所含的有机物会受热分解。在发生环化、聚合以后,产生一种五环的芳香烃,而这种物质具有极高的致癌性。

2.3 香味剂以及发色剂带来的危害

烧烤所用的发色剂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香味剂则有味精和花椒。

过量的亚硝酸盐在人体中的存在,会让血液中的铁离子从二价转为三价,这种转变发生以后,人体中的正常血红蛋白会因为与三价铁离子结合而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没有携氧能力,人体就会因此出现个脏器的缺氧,导致呼吸中枢神经系统的麻痹甚至窒息。

在烤肉的表面呈现焦黄时,会有诱人的香味散发出来。但这种香味却是在告诉我们,烤肉中的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已经发生了变质,并且产生了“梅德拉反应”。“梅德拉反应”发生时,肉类中的核酸会与某些氨基酸发生分解,产生基因突变物质,这些物质极易诱发人体的病变。

香味剂中多含有谷氨酸盐,是调味的良品。但当温度超过130摄氏度时,谷氨酸盐就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焦谷氨酸钠不仅会让食物失去鲜味,同时带有毒性。

2.4 解决方法

对于烧烤食品,完全抑制有害物质的出现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常规的生产方法下所食用的烧烤食品是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危害的。这就要求加工工艺的规范性了。对烧烤设备、热原材料进行改进等基本可以达到该有的效果。

3 结语

传统的食品虽然可以满足我们对美食的追求,但它们本身的危害却是不能忽视的。为了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国家应该加大对食品的检测力度,并从源头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对于不可避免的因素,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大家清楚这些食物中所含化学物质的危害,让大家可以意识到这些危害可能造成的可怕后果,从而有节制的食用。

参考文献

[1]陶洪华.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J].河北化工,2011(9).

[2]金成,章宇,陆柏益等.食品中Maillard反应伴生化学危害物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