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分析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分析小结范文1
FDI与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一)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2012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逆差,但直接投资依然保持着较大的净流入。全年,直接投资流入3 079亿美元,流出1 168亿美元,净流入1 91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7%。
1.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来华直接投资下降
自2011年11月以来,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FDI)连续6 个月出现负增长,引起各方关注。2012年,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535亿美元,较上年下降9%(见图1);其中,流入2845亿美元,流出311亿美元,降幅均为9%。从流入情况看,受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2012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新设及增资流入较上年下降9%。
2.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性变化,利用外资质量提高
随着中国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逐步进入一个调整适应期。制造业作为在外国直接投资最集中的产业,2001年吸收的投资占全部FDI的比重高达65.9% ,但2011年则降至44.9%,十年间下降了21个百分点。受外部需求减少、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2012年制造业外资流入较上年下降8%(见表1),占非金融部门利用外资总量的比重由46%下降至44%。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3.中国仍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由中国欧盟商会和罗兰贝格管理公司联合的《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2》显示,超过半数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带来的收入超过了企业全球总收入的10%,这个数据较2009 年增长了50%。从长期来看,中国作为全球加工制造中心的优势依然存在,吸引FDI的前景看好;而且,中国仍然是未来全球最具潜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二)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水平随着FDI逐年攀高的节奏也呈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环境压力高峰。
在中国的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仍然是最大的问题。近几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多次出现雾霾天气,且持续时间久,程度较为严重。监测表明,PM2.5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其中有森林火灾等自然因素,但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人为因 素是主要原因,它大量排放污染物,加剧了PM2.5的排放,更加重了霾的形成。中国在工业固体废物治理上有比较明显的效果,除个别年份有所上升外,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另外,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仍然是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可能会加重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由此可见,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要想改善空气与水的质量,治理好环境问题,尽快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引进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
(一)技术效应
技术溢出本身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即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指这种技术转让对东道国的外部经济影响。
如图2所示,2009年中国企业内部研发费用的支出较2000年增加了3.95倍;中国企业技术吸收费用在2000年到 2009 年增长了3.51倍。企业研发费用和技术吸收费用支出的增多,反映了外资企业在中国技术溢出效果比较明显。中国企业使用了外企的环境友好技术和有效率的管理技术,吸收了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 呈现出了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正效应。
(二)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 FDI 导致的经济规模变化使得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降低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多项有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表明,我国还没有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也就是说我国FDI 的规模处于曲线的左侧,规模的继续增加只会加重环境的污染。
(三) 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是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来分析对投资所在地环境的影响。我国FDI无论在产业上还是区域上都比较集中,产业上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约有88%的FDI工业增加值集中在污染密集型产业,其中有30%是重度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各地区的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差别较大。
这种引资结构和分布特征使得每个单位的国民生产总值排出的污染量远远大于其他同等国民收入的国家,会加剧污染的排放,对我国的环境产生更多的损害。
对策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引进 FDI 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进展,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与力量,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 FDI 对我国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在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必须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选择地利用外资,实现内资与外资相互补充,实现FDI和环境协调发展。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
在继续扩大引进外资规模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外资质量,在财政、税收等方面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特别是环保友好型技术;扶持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尽快形成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平台。
(二)因地制宜改善引资结构,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我国既要根据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阶梯性状态及趋势适当调整地区引资结构,又要积极引导外商投向第一和第三产业,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环境分析小结范文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建筑产业与房地产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经济效益有目共睹。伴随着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崛起,建筑业也逐渐成为了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建筑业在发展进程中,依旧保持着传统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存在着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率、高排放及不符合自然环境需求等特点,过于粗放型的发展,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节能低碳时代,建筑业的高碳性增长方式,对于自然环境的发展与保护十分不利,是导致温室气体大量出现的根本原因。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理念应运而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正式出台。
所谓绿色建筑,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可以达成最佳的节能、节水与节材目标,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高效、健康、和谐自自然的建筑。在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节能低碳的理念随之而来,为了更好的延续人类的文明,人们需要不断的减少温室气体,避免自然气候的恶化。节能低碳理念之下,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存在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概要
所谓低碳理念,即在全球变暖和温室效益的问题不断加剧情况下,人们所希望追求的“低碳、节能、环保”生活理念。在节能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低碳”理念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等。低碳的根本,在于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尤其是碳类的排放,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代替现有的不断减少的传统能源,推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绿色建筑的概念,就是从低碳理念中衍生而来,是基于这种理念之下的新生事物。
顾名思义,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最大差别,主要体现在“绿色”二字。所谓绿色,强调的是基于自然、和谐的环境基础。绿色建筑的概念,即在建筑的寿命周期内,可以崇恩的节约各种能源和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建筑材料资源等等,通过更多的使用自然资源,包括风能、光能和生物能量等新能源,减少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排放,避免或减少在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从全寿命周期费用而言,绿色建筑的费用涵盖能源费用、非能源运营费用、拆迁费用以及投资维护费用等等。从生产要素而言,主要包括运营方式、材料含能、建筑耗能及建筑后期等等。建筑中能量的部分输入,即建筑材料含能。在高含能材料的使用下,可以降低建筑的维护费用,同时提高材料的循环利用率与较高的使用效率。所以在绿色建筑的全周期寿命中,更多的去选择优质的材料,降低建筑中的能源消耗,提高有效的利用率,迎合节能低碳的发展理念。
绿色建筑的节能发展,需要通过整体和细节的全面考量与设计,在有机的组合之下,选择最佳的运营方式与建筑耗能情况,例如照明节能方案或制冷节约能源方案等等。当然,建筑除了前期的设计施工之外,还需要做好后期处理工作,即在技术过时或材料功能不足需要更换废弃的情况下,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在结合最初设计理念的情况下,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更多的为建筑增加适用性与寿命,节约后期处理成本。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尤其在房地产领域与建筑领域,更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然而,纵观我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中所出现了大量建筑物,大都属于高耗能建筑,其主要特点在于投资大、耗能多、高排放与低效率。这些建筑物通过以较高的碳排放量,换取了大量的回报,与此同时,也占据了全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5%。尤其是在我国北方的冬季,采暖的需求使得东北地区的碳排放量远远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甚至达到数倍之多。想要改变现状,营销和谐社会,除了需要从人文角度入手之外,更要从方方面面入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计划刻不容缓。
虽然,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不多,但是这种节能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概念,已经成为了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获得了很多消费者与设计师的关注与认可。当然,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有些人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例如在一些建筑小区中,宣传文案以绿色植被的多少来定义绿色建筑的本质,显然是曲解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同时也低估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不仅要具备绿色的植被,与自然形成和谐的关系,同时也要在能源的消耗与使用方面,做到与时俱进。
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浪潮,对于国内的建筑企业和居民而言,无论是从经济利益角度还是从生活舒适角度,都应该追求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开拓行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为居民打造一个温暖、健康、绿色的“家”。
三、碳排放交易下CO2减排价值
在全球号召节能低碳发展的理念之下,碳排放交易应运而生,其始于经济学家的排污权交易概念,在目前的欧美地区非常的流行。从一般角度而言,碳排放交易做法,就是政府通过评估一个区域内的满足低碳需求最大碳排放量,然后将其设定为多个份额,每一块份额对应着一个碳排放的权限。根据市场的招投标与拍卖方式,政府会将之前分好的碳排放权限出让给企业或碳排放者,并且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这种交易模式的根本,是有效的融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化目标与经济利益,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的激励性、环保性发展,是一种双赢模式的交易。
作为当前国际碳交易机制之一,清洁发展机制对于碳减排与绿色建筑所实现的碳减排价值,存在着参考性的价格评估。时下,欧洲的CO2减排价值一般在8到12欧元/吨价值区间,伴随着市场环境、谈判情况与项目的差异,这个价值存在着波动性与不同表现。客观而言,CO2减排价值与碳排放交易将是从企业角度,最好平价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关键性内容,有利于更好的计算出投资效益比例,更明确绿色建筑所作出的环境效益。
四、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节能、低碳、环保”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往往是传统建筑的经济增加值与碳排放减少效益的和值表现。简单来说,就是要利用无对比法,来衡量绿色建筑在使用了绿色科技之后的经济效益,通过适合的经济评价参数与指标选择,即可横向的去对比没有采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建筑的经济效益。期间,可以使用市场价值法来衡量建筑物的经济效益,就是用绿色技术的经济效益与没有使用绿色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差额计算,将其作为环境价值的计算方式。
节能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经济费用,主要涵盖一次性投资费用、委托人成本、运营费用以及残值,环境损失价值等等,包括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两个方面。从效益角度而言,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主要指绿化面积、价值回收与资源利用等。基于节能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可用于先进技术的使用,而后计算节约的能源与资源之和。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主要体现于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与为社会其他成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包括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环境改造,另一方面是对空气净化由于氧气排放的效益计算。衡量间接效益,可以采用替代市场法与机会成本法。后者是指在绿色建筑开发阶段,为了确保未来环境效益所得的净效益值;前者是指借助周边地区房产及其他商品服务市场的信息,透过见解的评估环境质量变化,而得出最终所得的变化损益结果。
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发展,将为现代和谐社会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在经济效益获得稳定发展的同时,绿色建筑更符合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在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各个开放商可以尝试性的认知并接触绿色建筑,推动其发展壮大,为消费者谋求更多福利。
环境分析小结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 硕士生 社会心态
硕士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的社会心态,不仅有利于硕士生自身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也意义深远。硕士生的社会心态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内心表达,培养其正确的社会心态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媒体环境下硕士生社会心态表现
(一)对于网络世界过度沉迷
新媒体的灵活性和虚拟性使得硕士生在网络空间时,行为受到的约束比现实中小得多,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硕士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微博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它具有着一般媒体共同的特性,在这平台大家可以平等交流与沟通,它不仅缩小不同行业的距离,而且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形成与稳定。[1]但是,由于硕士生对于虚拟世界的过多依赖,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非常单一与冷淡,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会造成人际关系危机。[2]
(二)过分轻信夸大不实的报道
新媒体每天都捕捉来自各个领域的消息与事件,且其习惯对事件进行过度夸大,这对硕士生心理造成了冲击。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使得硕士生对食品安全失去信心,以及在道德与诚信方面的价值观产生了不满,阻碍了其健康的社会心态的树立,这将影响到国家的整体综合素质与道德力量,以至于影响到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形象。此外,新媒体关于就业难的过分夸大,导致硕士生不良就业心态,对于学术研究失去积极性,促使人生迷茫和思想彷徨,甚至可能滋生偏激行为。
(三)对西方价值观盲目崇拜
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对硕士生社会价值观进行西化,催使社会价值观上趋向于西方。硕士生是学生群体中一员,与社会接触有限,易被新媒体传达的一些表面现象迷惑,从而迷失正确的社会心态。[3]在新媒体的搭建的平台上,很多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渐渐渗透入我们日常生活。他们过度把外国文化给神化,这是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感缺失表现。硕士生作为国家未来中坚力量,应当理性面对外国文化融合现象,积极养成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二、新媒体环境下硕士生社会心态原因分析
(一)新媒体化下催生现实人际关系困境
新媒体下的虚拟生活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另外一种生活形式,它在一定范围内培养和塑造着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并积淀在其内心深处,加强或改变着生活模式和心理倾向。新媒体环境下催生的符合青年群体自身特点的文化,它包含双重特征:一方面是积极正面的主流文化,它是形成积极社会心态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偏离主流文化的新文化,使得传统文化渐渐被分解与改变。在积极与消极影响的博弈下,大家往往易入误区,使硕士生产生不良的社会心态并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
(二)新媒体环境强化消极自我暗示
新媒体给硕士生带了更多方便接触到社会的途径,尽管这是个好的方式,但是一些夸大的报道,往往给其心理上的震撼。新媒体时代相互交流性强和信息传递速度快,硕士生通过新媒体进行自我暗示的机会增多,他们选择自我暗示的参照对象和比较范围增多,这进一步拓展了他们进行群体交流沟通质和量的度,促进其在不断地信息交流中形成各种社会表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比较从而得出结论。面对片面的结论,硕士生们习惯于消极地盲目地自我暗示,以此形成各种复杂矛盾的社会心态。
(三)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冲突及群体心理特性变化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积极与消极的价值观在新媒体平台上相互交融与碰撞,使硕士生陷入多元化价值观矛盾中,这成为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深层原因。新媒体平台上,许多的信息传播表现出不确定性和无屏障性,时常地冲击着硕士生的思想观念,导致青年的价值决择和价值判定的困难。尤其是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它们在新媒体网络领域中传播,导致硕士生群体的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排斥,乐氐赜跋斓贝硕士生社会心态。[4]
三、新媒体环境下硕士生社会心态消解策略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
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基本平台,是当代硕士生信息发接主要渠道。党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价值诉求标准,通过对硕士生进行精神激励、情绪疏导等调节机制发挥作用,促硕士生养成好社会心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硕士生社会心态调节起内在渗透作用,它规范着硕士生社会心态性质并引其发展趋势,指导其社会心态向着社会主流意识方向发展。因此,要利用新媒体深入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硕士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思想来充实自己,用正确理论来优化自己,从而形成积极社会心态。
(二)学校加强心理疏导
学校有教书育人宗旨,应对硕士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从而培育硕士生良好社会心态。关于硕士生社会心态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的辅导员群体应在进行心理疏导时从硕士生心理特点切入,传播更多的积极健康正面的信息,让他们树立健康社会心态。第二、学校要善于观察新媒体发展的态势及对于硕士生心态产生的效应,准备好事前的预防工作。第三、学校应当积极鼓励硕士生们到社会中进行调研与社会实践,真正地了解社会情况,自我矫正之前错误的看法,自觉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自身新媒体素养提升
新媒体是个自由与平等的领域,可以允许你自由言论。在这价值观多样复杂时代,硕士生更需要不断提高新媒介使用素养,这是促进硕士生社会心态调整的根本途径。硕士生应认真推敲新媒体传播信息内容,学会更加理性面对各种新媒体信息,不断提升自身在网络空间中屏蔽不良信息的能力和正确的判断力,进而提高自身对于网络信息的驾驭技能。同时,青年要提升新媒体的使用与维护能力,培养理性成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对是非有明确的认识与判定,能较为理性地参与新媒体信息的分享与传播,约束自身不正确地新媒体的使用行为,坚持道德标准、网络伦理。
参考文献
[1]甘乐.2011年中国青年的社会心态[J].当代青年研究,2012.
[2]杨蔚.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引导与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
[3]朱耀斌.思想政治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规律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1.
环境分析小结范文4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人工髋关节 置换术 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020-02
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是股骨头下端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骨折局部会出现血运不良情况, 因此,骨折不愈合率较高。老年人由于体质下降,特别容易扭伤,导致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较常用的方法[1]。指的是用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肢来重建关节功能,可有效缓解病人的病痛,提高其生活质量。而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对比病人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分析其护理效果,本文作者对我院骨科25例患者进行护理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于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5例股骨颈骨折病人,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35~74岁,50岁以上者20例,其余患者5例,病程最短者为42天,最长者为5个月。其中高处跌伤11例,车祸伤3例,撞击伤11例。25例均为新鲜骨折。合并症:糖尿病6例,高血压5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肺炎2例,哮喘4例。25例患者均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会出现恐慌心理,对治疗缺乏信任。护士应在语言以及行为上安慰和平复患者紧张不安的心理。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多交流,帮助患者熟悉所处的环境,与患者家属一起进行患者情绪的平复工作。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喜恶,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以及生活细节,要耐性细致的解释置换术的安全性以及好处,让患者产生信任,对手术树立信心。手术时间的延搁可导致并发症,增加病死率,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宣传早治疗、早手术的重要性,避免错过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2]。
2.1.2 术前准备 高龄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其他肾脏器官疾病,所以,在手术进行前一定要给患者进行全身检查,提前进行治疗,预防意外事件发生,对于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的降压、降糖治疗;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抗炎治疗;哮喘患者进行药物治疗[3]。
2.1.3皮肤准备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感染率较高,所以,在手术前一定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处理。手术前3天,护理人员用肥皂水仔细擦洗患者手术区皮肤,清洗面积可扩大,防止其他部位细菌近距离感染。手术前一天,剔除患者手术区毛发,切记不能损伤皮肤,皮肤表层损坏时术后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剃除毛发后 ,彻底清洗手术区皮肤 ,以 0.5%碘伏消毒后 ,无菌巾包好。
2.1.4饮食护理 术前患者的饮食要保证患者的营养所需,增强其抗感染的能力。患者应多食用高蛋白、 高钙、 高维生素、 粗纤维等营养丰富的食物, 对于老年骨折的病人要加强营养吸收[4]。
2.2 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监测 手术后患者容易感染,而这期间也是患者生命最脆弱的阶段,手术后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患者的意识情况,若出现异常要立即上报处理。观察患者的肢端皮肤的颜色、 温度以及肿胀情况, 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等,观察有无血栓形成现象。术后要保持负压引流管的通畅,避免阻塞,引流管远端和引流袋要始终低于近端,从而防止逆行感染,移动患者时要稳、轻,避免过度牵拉导致脱出。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以及颜色,若出现异常要立即报告医生。
2.2.2饮食护理 患者恢复意识后,要选择流质饮食,不能进食硬物,术后一天食物以易吸收、易消化的高营养食物为主,鼓励患者多进食一些水果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2.3术肢护理 术后患肢要保持 25°外展中立位,在两大腿之间置一软物,防止患肢外旋内收;患者不得翻身,要保持仰卧;在大小便时患肢不能弯曲;在不影响患肢的情况下要注意病人的清洁,防止褥疮、 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5]。
2.3功能锻炼
2.3.1早期功能锻炼 患者恢复意识后,踝关节可以进行主动背伸与跖屈活动,保持膝关节处于伸直位,使小腿肌群有效舒缩;术后两天,护理人员要帮助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的收缩练习,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患者下肢呈中立位,前脚掌上抬,注意膝关节不能弯曲,每次要坚持5~10秒,刚开始可以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时间,每天4次,每次可间隔4个小时,每次 5~10分钟。患者刚开始进行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护理人员要在旁辅导[6]。
2.4出院指导
股骨颈骨折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的恢复时间较长,患者出院后的家庭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护理人员应帮助指导患者家属做好出院后的护理。第一,患者手术后3个月内要保持仰卧或半卧,必须侧卧时要避免压迫患肢,要向健肢方向翻身;第二,禁止患肢进行大幅度的活动,患者术后除了必要的恢复锻炼外最好卧床休息,坐位时要尽量选择有扶手的凳子,防止髋关节脱位。第三,帮助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更衣,术后 3 个月后,患者避免提取与运送重物,避免一切剧烈活动;第四,患者定期进行复查。
3 讨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术前、术后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处。而次手术多为老年人,其自身疾病较多,体质弱,抗感染的能力低,导致患者的手术耐受力较差。而手术并发症以及死亡率也是老年人所面对的重大障碍。所以,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护理,可以有效防止患者病症出现危机情况,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降低死亡率。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回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冰,徐祥伟.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J]. 临床骨科杂志, 2008, 11 (5): 440~441.
[2] 刘保霞.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30例康复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8): 742.
[3] 金荷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116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8): 29~30.
[4] 贾勤,朱红英.4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3): 161~162.
环境分析小结范文5
关键词:教育环境;高校;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结合
随着社会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革新,计算机相关应用遍及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高院计算机教学状况和计算机技术相关人才的培训能力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1]。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能够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与方向的各方面关键要素的变化,形成了当下的高校教育环境。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持久动力,高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责任,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要不断适应教育环境的要求。对于当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来说,为学校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同时,也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既可能包含有传统问题,也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但是,挑战的存在也同样意味着机遇的到来,结合当下教学环境对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性的探索和分析,不断更新“硬件”与“软件”,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建立更广泛、更深刻的的学生认知与理解基础等等是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尝试。作为一名高校计算机教师,结合当下教学环境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归纳总结如下。
1 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的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得到增强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但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剖析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好的形成有针对性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传统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观念并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一方面来讲,就现代受教育群体而言,自我意识比较强,教师过多的参与学生学习过程,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一种抵抗和消极情绪,不利于学习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学生对于一些问题或知识点缺乏亲身的参与和思考导致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另一方面,教师减少在学生学习中所占比重,以“灵活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自身对高校计算机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建立自身的思维模式和知识构建体系,从而能够以更加良性的循环来推动学生进步。
2 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特点及内容,与教学相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民生活,人们对于互联网并不陌生,其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形成了一种产业链。高校作为人才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肩负着重大责任。其计算机教学需要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特点和内容,与教学相融合才能提高教学的实际作用和意义,从而对学生今后毕业进入社会的就业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上,对于当下互联网的拓展及应用要引起注重。例如各种知名网站如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的经营模式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学习互联网经济下的一些运作方式。
3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校教学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培养中高校计算机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教学的方式、内容、层次和结构的实施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高校计算机教学要求上更加注重了对高校计算机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和目标入手,不断的提升和完善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从而满足新形势下向社会输送计算机人才的供给量[3]。当今社会,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已经毋庸置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即使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而是今后步入社会、融入社会进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来说,既要奠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理论,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一套适合于自身情况的有效学习方式的同时发掘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新模式。
4 坚持“硬件”与“软件”相配套,共同发展、作用于学生学习的办学理念
高校计算机教学既需要国家和学习的重视和投入,通知物质帮助提高“硬件”设施水准,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保障。而“软件”的提升同样不能被忽视,结合当下教育环境,高校计算机“软件”包括:教育软件与平台、教师教育观念、社会形势的主客观认知能力及标准、专业特色及文化理念等等。高校计算机“软件”的内容是建立在高校文化软实力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特征不断延生和发展的。通过坚持“硬件”与“软件”相配套,共同发展、作用于学生学习的办学理念,能够促使高校计算机教学更加全方位的健康发展,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提供正确的方式方法和发展方向。
总之,为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结合当下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关键要素作用于的教学环境来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分析。教育符合当下教学环境的客观要求,并且适应于这个客观要求,才能从根本上为高校计算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保障与发展方向。对此,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其中、建言献策,为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开展谋求更好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爱香.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浅析[J]. 中国科技信息,2013(09).
[2]李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1(09).
环境分析小结范文6
关键词: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与评价;银川市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02903
1引言
现阶段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不同区域的的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效益做出了分析[1~9],产业结构作为联系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不仅是一个“资源配置器”,更是环境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的质和量的“控制器”[5]。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约束已越演越烈矛盾突出,据此情况在我国的十的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所以在此起点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推出生态型的产业结构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宁夏统计年鉴2011年和宁夏各地市2012年统计公报。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该区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份力量,为以后环境和经济可以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1研究区域概况
银川市,简称“银”,总面积9555.38km2,其地域范围在北纬37°29′~38°53′,东经105°49′~106°53′之间。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等。年平均气温8.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3000h,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mm左右,无霜期185d左右。
2.2数据来源
本文产业结构数据来自《宁夏统计年鉴》2011年,以及宁夏、各地市2012年统计公报。
3银川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1空气污染
据宁夏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银川市平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03.86t/万人,而全国二氧化硫的平均排放量为149.92t/万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98%,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一直在增长,到2012年平均排放量到达398.79t/万人,增长速度是48.88%。虽然银川市的生态环境比其他省份要好,但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2水污染
2010年银川市废水产生量为16417.6万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893.7万t,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5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0523.9万t,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5.52%。银川市的水压力一直在加重,所以应有效利用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循环。
3.3固体废弃物排放
银川市2011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量是627.7479万t,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6080万t,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526.0922万t,,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28.1767万t,工业固体的处置量是73.479万t,分别占生产总量的83.8%,4.5%,11.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3.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银川市在近半年内16.2%固体废弃物没有循环利用,这导致了资源浪费且破坏了生态环境。
6讨论
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以产业结构标准来衡量是全国统一的一个指标,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后的高级化是首当其冲的,本文运用生态环境影响方法定量地评价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避免单一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的影响,避
收稿日期:20140815
作者简介:吴大旬(1963―),男,湖南新晃人,侗族,主要从事中国南方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
免评价的不全面性,进而综合反映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文以银川市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上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市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呈现出三个阶段,在1994年第二产业最高时环境影响系数影响最大,当时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是16.6%、47.1%、36.3%。在2002年第三产业最高时环境影响系数最小,当时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是9.3%、40.5%、50.2%。从以上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和下降了,这时生态环境影响指数也随之上升下降,但这结构证明不是第一产业单一下降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就会下降,2011、2012年第一产业分别降到了5.08%、4.77%、4.48%,但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还上升了,上升了0.03%。所以证明产业结构的合理才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指数,我们应以银川市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提出合理高级化的产业结构。需要提出的是,研究时间尺度选择比较短,产业类型上选择不全面,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干扰强度较大的第二产业中只选择建筑业、轻工业、重工业三个指标,认为应从更长时间尺度、更多的产业类型和更广空间单元格的角度去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将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这将是课题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双成,赵志强,王仰麟.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益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63~70.
[2]赵雪雁.甘肃省产业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益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102~106.
[3]王宜虎,崔旭,陈雯.南京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42~146.
[4]王西琴,李芬.天津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J].地理研究,2005,24(6):834~842.
[5]崔凤军,杨永慎.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2):166~169.
[6]于文金,邹欣庆.基于产业调整的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5):124~128.
[7]彭建,王仰麟,叶敏婷,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地理学报,2005,60(5):798~806.
[8]HayoMG.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esticides on the environment[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996,60:81~96.
[9]RobertG.Environmental sustain ability in agriculture diet matter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3:18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