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分析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分析小结范文1
FDI与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一)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2012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逆差,但直接投资依然保持着较大的净流入。全年,直接投资流入3 079亿美元,流出1 168亿美元,净流入1 91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7%。
1.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来华直接投资下降
自2011年11月以来,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FDI)连续6 个月出现负增长,引起各方关注。2012年,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535亿美元,较上年下降9%(见图1);其中,流入2845亿美元,流出311亿美元,降幅均为9%。从流入情况看,受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2012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新设及增资流入较上年下降9%。
2.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性变化,利用外资质量提高
随着中国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逐步进入一个调整适应期。制造业作为在外国直接投资最集中的产业,2001年吸收的投资占全部FDI的比重高达65.9% ,但2011年则降至44.9%,十年间下降了21个百分点。受外部需求减少、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2012年制造业外资流入较上年下降8%(见表1),占非金融部门利用外资总量的比重由46%下降至44%。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3.中国仍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由中国欧盟商会和罗兰贝格管理公司联合的《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2》显示,超过半数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带来的收入超过了企业全球总收入的10%,这个数据较2009 年增长了50%。从长期来看,中国作为全球加工制造中心的优势依然存在,吸引FDI的前景看好;而且,中国仍然是未来全球最具潜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二)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水平随着FDI逐年攀高的节奏也呈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环境压力高峰。
在中国的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仍然是最大的问题。近几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多次出现雾霾天气,且持续时间久,程度较为严重。监测表明,PM2.5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其中有森林火灾等自然因素,但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人为因 素是主要原因,它大量排放污染物,加剧了PM2.5的排放,更加重了霾的形成。中国在工业固体废物治理上有比较明显的效果,除个别年份有所上升外,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另外,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仍然是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可能会加重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由此可见,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要想改善空气与水的质量,治理好环境问题,尽快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引进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
(一)技术效应
技术溢出本身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即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指这种技术转让对东道国的外部经济影响。
如图2所示,2009年中国企业内部研发费用的支出较2000年增加了3.95倍;中国企业技术吸收费用在2000年到 2009 年增长了3.51倍。企业研发费用和技术吸收费用支出的增多,反映了外资企业在中国技术溢出效果比较明显。中国企业使用了外企的环境友好技术和有效率的管理技术,吸收了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 呈现出了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正效应。
(二)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 FDI 导致的经济规模变化使得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降低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多项有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表明,我国还没有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也就是说我国FDI 的规模处于曲线的左侧,规模的继续增加只会加重环境的污染。
(三) 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是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来分析对投资所在地环境的影响。我国FDI无论在产业上还是区域上都比较集中,产业上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约有88%的FDI工业增加值集中在污染密集型产业,其中有30%是重度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各地区的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差别较大。
这种引资结构和分布特征使得每个单位的国民生产总值排出的污染量远远大于其他同等国民收入的国家,会加剧污染的排放,对我国的环境产生更多的损害。
对策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引进 FDI 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进展,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与力量,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 FDI 对我国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在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必须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选择地利用外资,实现内资与外资相互补充,实现FDI和环境协调发展。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
在继续扩大引进外资规模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外资质量,在财政、税收等方面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特别是环保友好型技术;扶持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尽快形成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平台。
(二)因地制宜改善引资结构,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我国既要根据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阶梯性状态及趋势适当调整地区引资结构,又要积极引导外商投向第一和第三产业,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环境分析小结范文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建筑产业与房地产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经济效益有目共睹。伴随着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崛起,建筑业也逐渐成为了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建筑业在发展进程中,依旧保持着传统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存在着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率、高排放及不符合自然环境需求等特点,过于粗放型的发展,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节能低碳时代,建筑业的高碳性增长方式,对于自然环境的发展与保护十分不利,是导致温室气体大量出现的根本原因。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理念应运而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正式出台。
所谓绿色建筑,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可以达成最佳的节能、节水与节材目标,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高效、健康、和谐自自然的建筑。在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节能低碳的理念随之而来,为了更好的延续人类的文明,人们需要不断的减少温室气体,避免自然气候的恶化。节能低碳理念之下,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存在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概要
所谓低碳理念,即在全球变暖和温室效益的问题不断加剧情况下,人们所希望追求的“低碳、节能、环保”生活理念。在节能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低碳”理念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等。低碳的根本,在于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尤其是碳类的排放,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代替现有的不断减少的传统能源,推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绿色建筑的概念,就是从低碳理念中衍生而来,是基于这种理念之下的新生事物。
顾名思义,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最大差别,主要体现在“绿色”二字。所谓绿色,强调的是基于自然、和谐的环境基础。绿色建筑的概念,即在建筑的寿命周期内,可以崇恩的节约各种能源和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建筑材料资源等等,通过更多的使用自然资源,包括风能、光能和生物能量等新能源,减少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排放,避免或减少在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从全寿命周期费用而言,绿色建筑的费用涵盖能源费用、非能源运营费用、拆迁费用以及投资维护费用等等。从生产要素而言,主要包括运营方式、材料含能、建筑耗能及建筑后期等等。建筑中能量的部分输入,即建筑材料含能。在高含能材料的使用下,可以降低建筑的维护费用,同时提高材料的循环利用率与较高的使用效率。所以在绿色建筑的全周期寿命中,更多的去选择优质的材料,降低建筑中的能源消耗,提高有效的利用率,迎合节能低碳的发展理念。
绿色建筑的节能发展,需要通过整体和细节的全面考量与设计,在有机的组合之下,选择最佳的运营方式与建筑耗能情况,例如照明节能方案或制冷节约能源方案等等。当然,建筑除了前期的设计施工之外,还需要做好后期处理工作,即在技术过时或材料功能不足需要更换废弃的情况下,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在结合最初设计理念的情况下,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更多的为建筑增加适用性与寿命,节约后期处理成本。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尤其在房地产领域与建筑领域,更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然而,纵观我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中所出现了大量建筑物,大都属于高耗能建筑,其主要特点在于投资大、耗能多、高排放与低效率。这些建筑物通过以较高的碳排放量,换取了大量的回报,与此同时,也占据了全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5%。尤其是在我国北方的冬季,采暖的需求使得东北地区的碳排放量远远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甚至达到数倍之多。想要改变现状,营销和谐社会,除了需要从人文角度入手之外,更要从方方面面入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计划刻不容缓。
虽然,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不多,但是这种节能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概念,已经成为了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获得了很多消费者与设计师的关注与认可。当然,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有些人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例如在一些建筑小区中,宣传文案以绿色植被的多少来定义绿色建筑的本质,显然是曲解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同时也低估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不仅要具备绿色的植被,与自然形成和谐的关系,同时也要在能源的消耗与使用方面,做到与时俱进。
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浪潮,对于国内的建筑企业和居民而言,无论是从经济利益角度还是从生活舒适角度,都应该追求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开拓行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为居民打造一个温暖、健康、绿色的“家”。
三、碳排放交易下CO2减排价值
在全球号召节能低碳发展的理念之下,碳排放交易应运而生,其始于经济学家的排污权交易概念,在目前的欧美地区非常的流行。从一般角度而言,碳排放交易做法,就是政府通过评估一个区域内的满足低碳需求最大碳排放量,然后将其设定为多个份额,每一块份额对应着一个碳排放的权限。根据市场的招投标与拍卖方式,政府会将之前分好的碳排放权限出让给企业或碳排放者,并且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这种交易模式的根本,是有效的融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化目标与经济利益,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的激励性、环保性发展,是一种双赢模式的交易。
作为当前国际碳交易机制之一,清洁发展机制对于碳减排与绿色建筑所实现的碳减排价值,存在着参考性的价格评估。时下,欧洲的CO2减排价值一般在8到12欧元/吨价值区间,伴随着市场环境、谈判情况与项目的差异,这个价值存在着波动性与不同表现。客观而言,CO2减排价值与碳排放交易将是从企业角度,最好平价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关键性内容,有利于更好的计算出投资效益比例,更明确绿色建筑所作出的环境效益。
四、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节能、低碳、环保”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往往是传统建筑的经济增加值与碳排放减少效益的和值表现。简单来说,就是要利用无对比法,来衡量绿色建筑在使用了绿色科技之后的经济效益,通过适合的经济评价参数与指标选择,即可横向的去对比没有采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建筑的经济效益。期间,可以使用市场价值法来衡量建筑物的经济效益,就是用绿色技术的经济效益与没有使用绿色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差额计算,将其作为环境价值的计算方式。
节能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经济费用,主要涵盖一次性投资费用、委托人成本、运营费用以及残值,环境损失价值等等,包括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两个方面。从效益角度而言,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主要指绿化面积、价值回收与资源利用等。基于节能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可用于先进技术的使用,而后计算节约的能源与资源之和。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主要体现于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与为社会其他成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包括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环境改造,另一方面是对空气净化由于氧气排放的效益计算。衡量间接效益,可以采用替代市场法与机会成本法。后者是指在绿色建筑开发阶段,为了确保未来环境效益所得的净效益值;前者是指借助周边地区房产及其他商品服务市场的信息,透过见解的评估环境质量变化,而得出最终所得的变化损益结果。
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发展,将为现代和谐社会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在经济效益获得稳定发展的同时,绿色建筑更符合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在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各个开放商可以尝试性的认知并接触绿色建筑,推动其发展壮大,为消费者谋求更多福利。
环境分析小结范文3
长期以来,融资困难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和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国内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认识和研究才刚刚开始,一些金融机构尚未树立正确的中小企业融资系统观、风险观和效益观,对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特点、信贷风险管理特点、银企关系管理特点等关键问题的认识还流于表面,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还是有所滞后。当前融资环境还远未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研究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深入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现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分析
造成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原因复杂,既有宏观环境方面的原因,又有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和商业银行经营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因素
(1)金融机构因素。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约束中小企业融资。为有效地避免金融风险,银行金融机构采取了谨慎性原则,收缩信贷规模,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惜贷”,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首先受到伤害。
(2)信用担保体系因素。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机构少,使用成本高,并且担保基金的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3)直接投资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发行股票的股权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的债券融资,门槛太高,限制了中小企业获得直接融资机会。
(4)法律体系因素。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我国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少数法律对中小企业有一定的规范,但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上市等融资方面的保护甚少。
(二)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1)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差。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观念差,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这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向其发放贷款。
(2)中小企业缺乏担保物。中小企业仅有的抵押品就是其有限并且价值低廉的土地、房产和机器设备,其规模也就制约了这些抵押品的价值。
(3)中小企业人才匮乏。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的管理理念和领导力,不具有先进的融资理念,不能以较低的融资成本来筹集资金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中小企业留住人才的能力弱,先进理念和技术难以运用于企业。
三、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及思路
(一)提高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
(1)提高管理水平。市场倒逼,政府搭桥,院校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理念。使经营者敢于借鉴外界有效的管理模式,引进专门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从而使企业具有很好的融资人才条件。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明晰”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打造现代企业制度,以此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赖和支持。
(3)减少信息不对称。目前,银行在我国拥有全国70%以上信贷资金,这决定了它们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拥有更大的主导权。民营中小企业要想解决融资问题,最主要的是要不间断地给银行输送各种各样的信息,让银行了解你,尽量减少银企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量。
(二)建立完善融资体系,强化金融支持
(1)完善银行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信贷机制。根据中小企业信贷需求规模小、频率高、时间急、风险高的特点,制定特定的信贷机制。银行要积极响应银监会的政策,完善各项机制,为中小企业信贷提供良好环境。
(2)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中小融资机构,鼓励和支持股份制银行、城乡合作金融机构,并尽量消除地区差异,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
(3)大胆尝试股权和债券融资。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可能。创业板的推出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平台。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相比具有风险小的优点,这对于实力较弱的小企业来说,是其融资的有利方式。可转换债券更是一种集股票和债券优点于一身的融资工具,国家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4)规范民间资本融资。银行贷款困难,民间借款手续简便、利率相对较低,民间借贷市场十分活跃,在一定程度也取代了银行的功能。但是,民间借贷体系的不规范,需要相关部门依法监管,降低金融风险,同时,有序地将民间存量资金释放给中小企业,达到双赢。
(三)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从而使信用也成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凭借良好信用获得信贷或融资。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公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跨地区、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
(四)完善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扶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条文过于原则性,所以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具体的法律、法规,以便规范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
四、结论
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我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议题。作者通过深入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认为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原因复杂,但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及由它引起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信贷配给和金融缺口等;而我国宏观环境不健全、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缺陷更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构成问题的次要原因。
本文认为,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缓解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关键;从人才培养入手,尽快打造中小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从征信制度、信用担保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小银行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建立一套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体系,建设多种融资平台。
环境分析小结范文4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路径; 护理成效; 患者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30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关节置换手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对关节的功能障碍和畸形进行纠正,使关节的运动功能得到恢复及改观[1]。而临床路径主要是依照患者的病情或手术方法而制定出的一种特定的治疗模式,并依照临床路径表的流程安排进行标准化的治疗和护理,形成统一的治疗及护理模式[2]。本文将2010年1月-2011年7月本院共对40例全脆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临床路径的方式进行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总结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7月在本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40例,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各20例。其中,女18例,男22例;年龄为32~78岁,平均年龄为56.21岁;股骨干陈旧性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10例、骨性关节炎8例、无菌性股骨头坏死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术前均有明显的临床病症,如: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跛行、肿胀、甚至难以行走等,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采取了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办法,即疾病知识的宣教,对肢体活动功能进行指导,嘱咐家属协助护理等。实验组采取科室统一制订安排的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以时间安排为横轴,以入院后的检查、诊断、治疗、用药、护理、功能康复、活动、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出院指导等为纵轴,展开针对性的护理,并制订出护理的日程流程安排表,以时间作为主要标准,定时的执行护理任务安排,并详细准确的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路径对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影响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患者,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2.43±0.18)d,平均住院费用为(2986.20±468.39)元;而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5.64±4.36)d,平均住院费用为(3898.64±589.23)元;两组相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整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临床路径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实验组与对照组护理质量相比较,实验组术后首次功能锻炼的时间为8.45 h,只有1例患者产生并发症;而对照组术后首次功能锻炼的时间为13.65 h,有5例患者有并发症产生。由此,看出实验组的护理质量大大高于对照组,临床效果显著。
2.3 临床路径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实验组20例患者对临床路径的满意度调查为:满意者14例,较满意者5例,不满意者1例,患者满意率95%;对照组对临床路径的满意度调查为:满意者12例,较满意者6例,不满意者2例,患者满意率90%;实验组比对照组满意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临床路径有效控制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临床路径具有较为严格的时间安排和工作程序,贯穿于患者从入院至出院的每个环节[3-5],临床路径可以使患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各项治疗、检查及护理,大大减少了术前的等待时间,对无用的住院时间进行了控制,在节约医疗资源的同时,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得到了减轻。
3.2 临床路径提高了护理质量 通过对患者展开临床路径的护理,定时的对实验组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生理准备、康复训练、术后康复训练等,这样有利于患者早日下床活动,使术后的卧床时间明显得到缩短,同时还采取了适当的药物护理措施[6]。结果表明,采取临床路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减少便秘、尿潴留、肺部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各种并发症。
3.3 临床路径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使护理服务趋于一致性,加强了医护人员的沟通,明确了每一位护士的职责,也明确了医生与护士的合作分工,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协调能力,合理引导护理人员根据路径表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工作安排,实现人性化的服务,患者也更容易接受,并对其产生信任感,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在保证患者早日康复的同时,其满意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以实现护理的程序化、规范化、流程化、合理化,让主要的病种都可以依照特定的流程进行具体化的护理,可以对有关的护理行为进行规范、干预和控制,减少了医疗护理工作的随意性,有效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医疗成本,还可以使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表现的更为专业,使医疗护理工作更贴近患者的心理,使护理服务的品质不断得到提高,进一步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工作效率[7]。
参考文献
[1] 唐永利,张国惠,陈洁,等.临床路径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1,8(8):1584-1585.
[2] 林燕,彭凌,陈建芬.临床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09,21(1):70-71.
[3] 王文阁.临床护理路径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中健康教育的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0(17):4069-4070.
[4] 罗晓梅,张映芬,陈尔.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2010,23(33):3032-3033.
[5] 杜桂珍,刘雁,张劼,等.临床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7(9):40-42.
[6] 张晓雨.全骨宽关节置换术后50例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6(9):115-116.
环境分析小结范文5
关键词:教育环境;高校;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结合
随着社会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革新,计算机相关应用遍及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高院计算机教学状况和计算机技术相关人才的培训能力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1]。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能够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与方向的各方面关键要素的变化,形成了当下的高校教育环境。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持久动力,高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责任,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要不断适应教育环境的要求。对于当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来说,为学校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同时,也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既可能包含有传统问题,也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但是,挑战的存在也同样意味着机遇的到来,结合当下教学环境对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性的探索和分析,不断更新“硬件”与“软件”,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建立更广泛、更深刻的的学生认知与理解基础等等是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尝试。作为一名高校计算机教师,结合当下教学环境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归纳总结如下。
1 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的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得到增强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但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剖析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好的形成有针对性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传统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观念并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一方面来讲,就现代受教育群体而言,自我意识比较强,教师过多的参与学生学习过程,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一种抵抗和消极情绪,不利于学习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学生对于一些问题或知识点缺乏亲身的参与和思考导致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另一方面,教师减少在学生学习中所占比重,以“灵活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自身对高校计算机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建立自身的思维模式和知识构建体系,从而能够以更加良性的循环来推动学生进步。
2 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特点及内容,与教学相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民生活,人们对于互联网并不陌生,其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形成了一种产业链。高校作为人才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肩负着重大责任。其计算机教学需要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特点和内容,与教学相融合才能提高教学的实际作用和意义,从而对学生今后毕业进入社会的就业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上,对于当下互联网的拓展及应用要引起注重。例如各种知名网站如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的经营模式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学习互联网经济下的一些运作方式。
3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校教学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培养中高校计算机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教学的方式、内容、层次和结构的实施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高校计算机教学要求上更加注重了对高校计算机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和目标入手,不断的提升和完善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从而满足新形势下向社会输送计算机人才的供给量[3]。当今社会,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已经毋庸置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即使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而是今后步入社会、融入社会进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来说,既要奠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理论,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一套适合于自身情况的有效学习方式的同时发掘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新模式。
4 坚持“硬件”与“软件”相配套,共同发展、作用于学生学习的办学理念
高校计算机教学既需要国家和学习的重视和投入,通知物质帮助提高“硬件”设施水准,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保障。而“软件”的提升同样不能被忽视,结合当下教育环境,高校计算机“软件”包括:教育软件与平台、教师教育观念、社会形势的主客观认知能力及标准、专业特色及文化理念等等。高校计算机“软件”的内容是建立在高校文化软实力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特征不断延生和发展的。通过坚持“硬件”与“软件”相配套,共同发展、作用于学生学习的办学理念,能够促使高校计算机教学更加全方位的健康发展,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提供正确的方式方法和发展方向。
总之,为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结合当下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关键要素作用于的教学环境来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分析。教育符合当下教学环境的客观要求,并且适应于这个客观要求,才能从根本上为高校计算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保障与发展方向。对此,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其中、建言献策,为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开展谋求更好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爱香.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浅析[J]. 中国科技信息,2013(09).
[2]李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1(09).
环境分析小结范文6
关键词:珠三角FDI环境污染
一、引言
珠三角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同时珠三角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珠三角这种以盲目追求GDP增长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的发展战略,极大的破坏了珠三角地区的环境,也可以说,之所以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如此高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根据下面表1,从1996~2009年随着珠三角每年FDI逐年增多,本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气、烟尘的排放量表现出一直上升的趋势,1996年以来,没有任何放缓的趋势。所以说,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工业污染的形势已相当严峻,污染的防治任务已十分艰巨。下面从珠三角FDI流入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三个方面做一般分析。
表1:珠三角FDI、人均GDP、及环境污染数据1996~2009
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2010年《广东统计年鉴》经作者整理计算而得。
注:1.本表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
2009年5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这是近年来广东省人民政府就某项具体环保工作制定的为数不多的政府规章之一。办法不仅明确提出建立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而且对区域内不再规划布点新建燃煤燃油电厂、淘汰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高的油漆、涂料产品、城市饮食服务行业污染控制等重要工作,作出了许多创新的规定。2010年2月8日,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另一项指导文件出台。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国家发改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公安厅、财政厅、质监局等6部门联合制定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印发实施。计划不仅提出了“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全面推进,十年卓有成效”的区域空气污染治理目标,而且明确了污染治理的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
1、珠三角FDI的规模效应导致了环境负担的加重
珠三角FDI流入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生产活动的增加,污染排放量增加。从表1上看,可以发现珠三角实际利用FDI的规模和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即随着FDI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珠三角工业大气污染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幅攀升;而工业烟尘排放量由于治理增加得不是太快,这表明珠三角FDI流入规模的扩大对固体废物排放量的影响不大;但对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的负面影响较大。而且废气的影响比较深远,由于废气的特性,治理非常困难,特别是排放后扩散的区域很大,影响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工业废气排放量来代表环境污染的程度比较有代表性。即随着FDI流入规模的扩大,珠三角的环境负担加重了。
2、珠三角FDI的规模效应并未使环境污染
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减少FDI流入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生产活动的增加,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6~2009期间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增长了322.69%,地区生产总值也增长了七倍多。根据环境Kuznets曲线,收入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在收入水平较低时,收入的增长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在收入达到一定数量时,环境污染程度不再加深并且会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长而减轻。在本章的下一节的回归分析中得出目前阶段人均GDP的增加会带来工业污染的更多排放量。
从总体上来看,珠三角FDI的规模效应的主要方面是FDI所带来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了环境负担的加重,负面影响在规模效应中占据了主导作用。
二、 珠三角FDI的结构效应
所谓FDI的结构效应是指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对环境的影响,即指FDI的流入对一国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广东FDI流入的主要产业是第二产业,各行业的流入则主要在制造业、其次是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第三产业中,除房地产发展迅速外,其他一些行业,特别是直接服务于生产的交通运输、通讯、金融和咨询服务等行业的FDI在2002年以前流入缓慢,但近年来流入第三产业FDI比例逐年增高。
FDI在第二产业内部,外商对广东省及珠三角重工业中的基础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投资不积极,一般是趋向于投资利润率高、回收期短的轻工业项目。香港环境保护署资料表明,由于香港地区1989年左右开始禁止在本地区生产泡沫、制冷、清洗等产品,其有关产业基本上都转移到大陆。1997年对广东省1994-1996年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泡沫和清洗行业共有120家,深圳占48.33%,广州、惠州和番禺各占6.67%,这些高污染企业大部分都集中在了珠三角地区。可以说,珠三角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乐观。
珠三角FDI流入的地区分布对环境的结构效应: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外经贸发展滞后,在2006~2009年期间,占全省土地面积近30%珠三角,外贸出口却占全省95%以上,实际吸收FDI也占全省的近90%。而占全省土地面积近70%的东西两翼和山区12个市外贸出口只占全省5%还不到,实际吸收外FDI只占全省的10%多点。因此,FDI流入对环境的影响也主要是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珠三角FDI的环境结构效应的负影响正在逐渐减弱。
三、珠三角FDI的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是指国际贸易具有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传播与扩散的正效应,同时也会带来不利环境保护的技术传播。如果有害环境的技术更具有经济效率,就会替代传统的环境友好技术,从而产生环境的负效应。
1、珠三角FDI的技术效应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基于FDI的技术效应是指FDI的流入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对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具体来看,珠三角FDI的技术效应从两个方面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FDI投入技术溢出效应为正。外资企业给国内的生产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其溢出效应也提升了整体社会效益。随着FDI的增加,珠三角制造业的增长同FDI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从技术溢出效应和直接效应来看,FDI的进入对珠三角制造业产生的主要作用在于技术溢出效应。FDI的投入也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即投入一产出效率的提高可以减少生产中资源的投入和能源的消耗,对环境是有利的。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高耗能、污染性产业被限制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小,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很多企业在进行着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另一方面,FDI的投入促进了清洁生产。联合国环境署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因此,从提高生产效率和清洁生产的角度来看,珠三角FDI流入的技术效应具有正面的影响。
2、珠三角FDI的技术效应对环境造成可能的消极影响
外商对华投资对广东省环境产生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些外商将ODS(臭氧层消耗物质Ozone layer Depleting Substance)的生产与消费转移到中国。
四、结语
FDI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这三个途径对珠三角的环境产生影响。根据分析,FDI的规模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是负面的;结构效应有的方面是积极的,有方面是消极的;而技术效应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我们要引导FDI流向积极方面,避免流向消极方面。这样FDI才更为珠三角及全国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海生等.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
[2]张轶男,李倩倩等.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指数(RAQI)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
[3]梁琦,张春叶,陈鹏.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扩散现状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