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发展变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的发展变化

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1

亲爱的Hans:

你好!

那天你说上德语课时老师谈到了中国的发展变化。他感叹今日的中国已不是昔日之东亚那任人欺凌的弱势之国了。然后他希望你能向他全方位地介绍一下中国,以便他能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国。于是你就跟我谈起了这话题。

孩子,这话题值得我们探讨。我们的中国,正以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在世人面前。正如你们德语老师自己看到的,在中国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高铁的建成、共享单车的使用,支付宝的出现……让市民生活超级便利,简直可以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核心城市相媲美。美丽中国,离不开城市高楼灯光的闪耀,也离不开乡村青山绿水的环绕。孩子,你不妨向这个德语老师讲讲我们中国的美丽乡村。

许多外国朋友对中国的印象,可能还是停留在张艺谋的《红高粱》中描绘的旧农村形象:落后,愚昧。他们不知道,今日的中国农村,已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不必说污染河水的整治、垃圾分类工程的实施;也不必说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单说农村文化建设的推广就足够看到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了。

在此,你也不必说远方的美丽乡村如乌镇等地,不必说那早就走向富裕之路的强大乡村华西村等,你只需向他介绍我们的故乡——曾经多么贫穷的乡村——梅州就可以了。你也不必介绍家乡那宽宽的干净的沥青马路和一幢幢的崭新的楼房和楼房前面那一辆辆神气的小汽车。你只需告诉他,乡村的夜晚,如城里一样灯火通明,如城里一样大婶大妈们都在跳广场舞……

是的,你知道,中国老人爱跳广场舞是出了名的,全国大小城市随处可见。中国大妈还让广场舞走向了世界,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中国人快乐的舞姿,成了一张中国文化名片。而这张文化名片,正走向广大乡村。曾几何时,乡村的夜晚

由打麻将的喧闹声变成了广场舞的悠扬声!你也早已发现,此刻的乡村早今非昔比。乡村文化日益丰富,广场舞、腰鼓表演、合唱团等文化活动的兴起,把我们的家乡变得如此美丽多姿!

在过去的很多年头,中国人看西方,似乎在用望远镜看。西方所有的美好的东西,都被这个望远镜放大。同样,西方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在*,但是可能拿反了。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缩小了的、有众多问题的中国。他们忽视了最朴素的中国百姓,而正是这种改变命运的冲动和*,使我们国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美丽乡村广场舞,承载千年中国梦。孩子,这才是你向德语老师推介咱大中国魅力的重点啊!希望通过你的推介,让更多的西方人,有机会来看*。让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大而美丽的中国。

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2

一、发展县域旅游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主要将第一、二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第一二产业经济发展速度减慢,或已经进入瓶颈期。所以,推动县域旅游经济的增长,就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区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在使农民提高收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本地容纳和解决劳动力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等问题,致使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造成本地流失一些有效劳动力,这样不利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当今发展县域旅游业,安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得到拓展,有效解决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本地村民加入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收入,使人们更加积极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促进县域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县域旅游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相促进、此长彼长。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有无法取代的作用,更大的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青睐于乡村旅游的人们不但追求空气的清新、绿色蔬菜、瓜果飘香、趣味民俗外,还关注安全卫生、舒适便捷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所以要打造突出本地农村地方特色的优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本地乡村旅游品牌,让长期居住在城市的游客回归大自然,就必须以尊重乡村本地特色优势为前提,辅以恰如其分的创意,做到“淳而不土”。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先行规划设计,合理开发旅游产品

要认真规划设计,重视对乡村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保护。旅游部门为了指导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制定了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要使乡村旅游良好发展,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是必不可必的。可是在开发过程中不要盲目,严惩为游客提供低级而庸俗服务的经营者,严把旅游产品质量关。要尊重乡村本地特色,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对具有本地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动植物、工艺品服饰、饮食、文艺表演以及耕作方式等,进行深入挖掘并加以保护和开发。尽量做到保护好本地自然资源原来面貌,按照本地传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而且要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或特色服务,以提高本地旅游业的竞争实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有些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本地自然资源对旅游体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一些乡村把本地现有的一些古迹纳入开发的范围,制作出一系列主题旅游。

(二)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乡村旅游要满足游客能看到美景、吃到佳肴,道路要通畅、住宿要方便安全卫生、能购买到地方特产、玩得新鲜刺激等,这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对于这种情况,要实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要采取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要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对乡村旅游投资的企业给予提高回报率的优惠政策,为乡村旅游拓宽融资渠道,如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共同开发本地资源,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促进本地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一些具有无限开发潜力的农村地区,政府应适当的给予资金支持。

(三)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

实事求是的讲,本地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本地信息通讯不通畅。要想把农业转变为农旅结合或农商结合,把靠体力劳作转变为靠脑力经营,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使乡村旅游能尽快地健康发展,最快的捷径是培训学习。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培训体系,组织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学习,使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规范服务和营销技能,使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规范化运作水平得到很快的提高,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三、结语

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3

郭寨村地处中国银杏第一镇泰兴市宣堡镇境内,位于国家3A级旅游景区泰兴国家古银杏公园南大门。

10年前,郭寨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差村。近年来,该村致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成熟的林果、花卉、苗木产业,实现了76%的村庄森林覆盖,打造出“村在树中显、雾在林间绕、绿在水边生、人在花中行”的生态郭寨。

而今,她已是苏中大地名闻遐迩的富村、强村、美村。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泰州市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自2008年被定为泰兴市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以来,该村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从2009年起,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先后集中流转土地2600多亩,注重生态农业发展。投入500多万元建设苗圃花卉基地650亩,招引浙江、苏州、如皋等地客商发展高效林业1350亩,招引安徽能人建立龙虾养殖基地650亩。至2012年底,郭寨村已成为宣堡镇以发展高效林业、花卉苗木产业为主的经济特色村,先后成立了泰兴市益民苗木、赛眙龙虾养殖、凌云苗木、新生苗木等5个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现代农业示范村、省首批“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生态美丽新家园

如今的郭寨村,村庄更绿了,河流更清了,环境更美了,重金建设的“郭家寨生态庄园”,集农家乐餐饮住宿、休闲垂钓、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于2013年6月建成投运。与此同时,郭寨村新建了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村民健身广场和数字电影广场,其中,郭寨村综合服务大楼内设医疗服务室、活动室、健身房、农家书屋和多功能会议室,村中心还建立了农民健身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健身养体的好去处,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4

[关键词] 乡村旅游格局 影响因子GIS 分析

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从2006年开始,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乡村旅游更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各省、市树立了一披乡村旅游示范点或龙头,如河北省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创建”工程,在全省11个地市扶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一种重要组成成分,也成为广大市民喜爱的一种出游方式。

任何一种旅游形式的出现,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乡村旅游也是如此。但从我国目前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认识水平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有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合理的总体规划,以便形成资源互补,市场共建的优化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及区域内部的恶性竞争。

一、乡村旅游格局影响因子体系

一般来讲,资源特色是规划区域旅游格局应考虑的首要因素,但格局是否能够形成,格局形成到什么阶段,区域格局内乡村旅游点发展分析、统计等,需要考虑多种要素,占有多种数据,并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持,才能得到直观、科学的结果。

乡村旅游具有其独特属性,如客源市场的单一性、集体经济的薄弱性、环境治理的艰巨性、从业人员意识的滞后性等,这些,都是乡村旅游旅游格局分析必须依据的数据因素。表中以河北省部分乡村旅游试点为例,分别列出了影响乡村旅游格局的主要因子及试点旅游发展情况。

乡村旅游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表现为区域内各子区域旅游资源、旅游文化特色鲜明,乡村旅游点接待设施完备,资源互补,市场共营。从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成熟程度、乡村旅游格局的形成是各级影响因子(如图)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讲,旅游资源特色是一般景区、也是乡村旅游生存发展的基础;由于市场条件决定区域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格局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乡村旅游发展基础条件是区域乡村旅游格局能否形成的关键保障;其他条件会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二、基于GIS技术的乡村旅游格局分析方案

影响乡村旅游格局形成的要素综合而复杂,对其分析需要占有大量基础数据,并且要充分考虑要素的时代特征和基础数据的变化更新,这就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从而能得出全面、正确、直观的结果,以便对区域乡村旅游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GIS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应用较为普遍得信息技术。GIS的数据图形化显示功能、专题电子地图功能、拓扑关系和图层叠加分析功能、空间分析功能等,对于乡村旅游格局形成的阶段性分析,具有具有强大的支持能力。利用GIS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有机结合的特点,可以把乡村旅游格局根据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图形化展现出来,从而能够得到形象直观的分析结果。下面我们介绍基于GIS技术的乡村旅游格局分析设计方案。

1.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实现分析统计和其他一切功能的基础,可依靠GIS软件平台提供的数据库技术(如ArcGIS、MapInfo、SuperMap平台等),同时结合Oracle、SQL Serve等大型网络数据构建。

(1)影响因子数据库。根据图构建的乡村旅游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建立影响因子数据库,随着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数据库结构应适时做出调整。

乡村旅游资源数据库。旅游资源数据库数据库包括特色资源和一般资源两部分,其色资源数据库是分析乡村旅游格局的主要依据,一般旅游资源数据库作为乡村旅游格局后期完善和调整的参考依据。各种旅游资源不仅要进行点、线、面类型划分,还要对其相关属性信息做出具体描述,描述可以是文本、图片或视频。

市场条件数据库。在市场条件数据库中,区位、交通、客源消费水平都需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存储各子要素的空间坐标信息,属性数据库存储子要素关键性描述。

乡村基础条件数据库。基础条件数据库中,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村民发展旅游意识是以乡村行政范围为单位的描述信息,可作为乡村行政区面状信息的属性数据存储;接待条件(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需要建立空间和属性两种数据库。

条件数据库。条件作为乡村行政区面状信息的属性数据存储。

(2)基础图形信息数据库。由于图形是乡村旅游格局影响因子及各种分析统计结果展示的主要载体,所以,基础图形信息数据库是各项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应包括各级行政区、交通干线、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划分、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分布等图形信息。

(3)乡村旅游景区信息数据库。本数据库的建立针对区域内已具备基本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景区,具体内容应包括景区内景点分布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设施信息、游客接待情况、经济收入状况、管理措施等。本数据库的不仅是分析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阶段的重要的数据源,而且为区域内部其它景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2.功能设计

(1)数据录入和编辑。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录入和编辑。由于乡村旅游格局分析需要的数据量大,一些数据(如旅游收入、旅游产品更新、接待设施改善等)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录入和编辑功能应设计拥有适当权限的客户端应用程序,以增加工作的效率,保证数据的实效性。

(2)专题图形展示及叠加。分析统计结果不仅需要总体展示,也需要单项显示,即专题图形功能。根据影响因子分析,一般应设计特色资源专题、市场等级专题、乡村基础条件专题等展示功能,也可设计更详细的影响因子专题图形,如特色文化资源专题、区位等级专题、服务设施专题等。各专题图层应具有叠加分析功能。

(3)格局形成模拟。根据乡村旅游格局基础信息数据,以年为单位动态展示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的过程、各影响因子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区域格局形成动态可以色彩变化、面积变化、曲线变化等多种形式展示。

(4)空间查询、分析、统计。空间查询、分析、统计是核心功能,为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决策服务。以地图为载体,设计乡村旅游点资源状况、旅游接待情况、设施建设情况、旅游产品开发状况等查询、统计功能,设计区域旅游格局形成阶段分析功能等。

3.模型和方法设计

模型和方法是一切功能实现的理论支持。依靠GIS软件自带的地图投影、拓扑分析、图层叠加、专题地图、属性查询等功能和方法,可解决乡村旅游格局分析的绝大多数问题,动态模拟展示等功能可以通过程序语言代码设计市场等级划分、影响因子权重分析等,可以通过引用或数学方法构建。

三、结束语

乡村旅游虽然是我国旅游业的生力军,但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成型的发展模式,其发展还需要有宏观的调空和指导,以便形成区域旅游格局合理、竞争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构建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影响因子体系,利用先进、成熟的GI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是合理而可行的方案,能实现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全面管理、实时监控,从而服务于区域整体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肖根如 帅 菲:GIS技术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地理空间信息,2007/01

[2]张立明 赵黎明:城郊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与空间格局.商业研究,2006/06

[3]高卫国:关于旅游空间格局与旅游区位的思考.思想战线,2001/03

[4]地理信息系统_GIS_组成原理其发展的趋势

[5]吴 焱 惠 军 赵 直 荆耀栋:强化空间格局突出资源特色_以石羊古镇旅游总体规划为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

[6]吕 君 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及空间格局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6/04

[7]杨新军 刘军民:城市旅游开发中的产品类型与空间格局.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

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5

1基本情况

全县农业人口为106.28万人,乡镇地方财政收入为10706万元,地方财政支出为16716.15万元,预算外收入为257.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为7321万元,由乡镇发放工资人员为9663人,其中编外人员为492人。随着农村改革尤其是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乡村两级债务问题凸显出来。据了解,全县2007年底乡镇级债务总额18391.45万元,债权总额为7141.18万元,净债务为11250.27万元;村级债务总额为8487万元,债权总额为2602万元,净债务为5885万元。

2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

乡村债务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经济发展滞后与公益建设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是引发债务的主要原因苍山县是农业大县,乡镇财政收支历年来主要依靠农业税收维持,缺乏大宗而又稳定的税源。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公益设施,保证农村稳定,相当多的乡镇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举债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目前,乡村基础条件有了较大的改观,但长期形成的债务又对乡村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2多年来不合理的财政体制是债务规模逐渐扩大的直接原因上级要求乡村办的事情很多,但上级却很少给予相应的财力保证,给基层政府运行造成了很大压力。乡镇政府为了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保证干部教师工资发放,保证社会稳定,保证完成上级交办任务,就只好大量举债,事事举债,日积月累,造成基层债务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

2.3一定时期的行政号召和部分行政干预是债务造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以前各级号召大办乡镇企业,大搞达标升级活动,不少乡镇本论文出自为出政绩树形象,盲目举债上项目、办企业。而多数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差,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变化,因而企业建成之后,也是亏损到来之时。留下来的都是一堆债务,为了挽回败局,再贷再生产,越贷越赔,最终不得不关门破产。

2.4人员膨胀、乡镇机构庞大以及现行干部管理体制对债务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矛盾的不断增多,乡村工作量日益加大,客观上为增人提供了前提。因此,财政供给人员逐年攀升。为了解决不断膨胀的人员供给问题,乡村两级不得不靠借贷至高息集资保障供给。举债度日与人员膨胀现象并存,这是基层债务越来越多的重要因素。

3化解乡村债务的主要措施

这些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的乡村债务,已成为乡村沉重的包袱不能解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从当前来看,我们认为要按照制止新债、搞清旧债、分类处理、逐步消化的思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

3.1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消化乡村债务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壮大地方经济。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大凡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债务一般较少,一般形不成对财政预算正常执行的冲击。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才能有条件逐步化解历史债务。目前必须抓住各级重视基层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自身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增加经济总量,壮大财政实力,为逐步偿还债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区分债务渠道,分类化解债务根据乡村债务的性质,划清地方政府和乡村各自应对债务承担的份额。在分清性质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偿债的基本原则:对于挥霍浪费、非法占有等形成的债务由当事人负责;乡村经营举债以及提留形成的债务由乡村负责偿还;因地方政府转嫁负担形成的债务由地方政府负责;举办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举债以及教育达标等所形成的债务,按事权由各级财政承担;由部门政策或者法规导致的负债,由部门负责偿还。超级秘书网

3.3加强乡村债权清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尾欠,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以保证基层财政收入和税法的严肃性;村提留、乡统筹尾欠,要根据数额大小和农民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分年度计划,逐步进行清收;对农户普通欠款,可区别对待。对有偿还能力的农户,可通过各种办法,促其主动偿还,不还的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对贫困户欠债应通过国家救济的方式偿还。

3.4实行债权债务重组对于乡村与单位和群众个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可通过乡村协调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办法,让债权人与债务人协商挂钩,进行债权置换。对于以乡村名义为乡村企业贷款或担保形成的债务,企业尚在运转的,划拨给企本论文出自业;企业已经合并、改制的,由接收单位或者兼并单位负责偿还。

3.5盘活乡村资产对经营不善的乡镇、村组的集体企业,可通过公开拍卖变现;对集体的荒地、荒山、荒湖、荒坡等可采取产权转让、承包、租赁和拍卖等方式来开发利用。

4参考文献

[1]王翾锋.破解乡镇债务困局—刍汉乡镇债务的现状和对策[J].浙江经济,2007(3):11-13.

[2]宋崇豪.农村债务成因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44-145.

[3]谢志杰.浅谈县乡财政风险及政策[J].现代商业,2007(30):183.

[4]宋玲妹.乡镇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及化解对策[J].中国市场,2008(1):16-17.

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6

【关键词】个体化;农村;宗教发展

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已成为乡村个体化的需求,乡村个体化也为农村宗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机会,对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必须结合改革开放前后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个体化的出现对中国农村宗教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这说明,乡村的个体化形成推动了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本文就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的问题进行以下研究。

一、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现状

(一)宗教在中国农村迅速发展

随着宗教在中国农村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世俗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日益严重,当代中国农村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不能仅通过宗教本身发展变化与国家政策中追寻答案,不能单一从宗教本身性质方面进行探讨,更不能否定宗教本身特点的重要性,将视线拓展到社会中,综合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农村的个体化促进了农村宗教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农村宗教迅速发展的现状。

(二)以基督教为主要的

在农民生活的流动性为农村宗教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的前提下,基督教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根据基督教本身的特点而言,基督教组织性极强,崇尚自由平等的理念,增强了信徒的归属感,其独特的管理体系,提升了教会信徒的凝聚力,并通过极强的传播性从而够成了这个庞大的组织。在其教会内部,信徒相亲友爱、团结互助,富有极强的归属感。乡村个体化在促进基督教发展中同样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基督教自身的特点与农村个体化的融合,为基督教契合个体化农村社会需要创造了坚实基础。因此,中国农村大多选择基督教为重要。

(三)多种并存现象

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较为多样化,基督教、家庭教会、三自教会等遍布城乡社会,通过其组织结构的严密与完善的管理体系,促使的传播更加广泛,进而形成了巨大的组织机构。近年来,为给行动不便、年老体衰的信徒提供方便,许多农村地区频繁的出现家庭教会现象,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集会的形式,通过互助的方法使人舒缓愁闷、焦虑的心情,家庭教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信徒的日常生活需要。使每位信徒有着共同的信仰与理念,借助精神理念使集体更加团结,随着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多种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个体化在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中的关系

(一)个体化与基督教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的基督教在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督教在个体化之前并没有在中国农村广泛推广,通过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理念得以改变,农民逐渐了解的自由性,由排斥转变为认可。个体化的出现,在改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将农民从传统的束缚中得以解脱,加强农民选择自由的意识,由于农民在信仰上逐渐实现自由化、多元化,致使基督教在中国农村得以快速发展,从社会角度分析,个体化便是造成基督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个体化与新兴宗教的关系

中国农村的宗教主要属于分散性宗教,当代社会逐渐趋于个体化,中国原有传统的理念以逐渐消散,在此时期,的自由性得以实现,新兴宗教成为了当下中国农村社会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兴宗教之间的竞争当中,基督教在农村宗教市场占据强有力地位,在众多新兴的宗教中,基督教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在个体化的村庄里新兴宗教得以崛起。这些新兴宗教的传播,历史关联性极强,个体化的出现为新兴宗教提供转变的契机。

(三)个体化与农村宗教组织的关系

农村宗教组织的发展依赖于个体化的存在,改革开放以前,宗教组织在农村体系中并不被看好,农村居民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其发展状况十分困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体系得到巨大改变,农民的思想逐渐开放,乡村体系个体化之后,人们不再干涉他人的,在传统社会中,农民主要靠各个阶层的领导解决问题,进入个体化后,农民的自主意识增强,个体化将意味着传统意识的消失,使人在行动上得以自由,严格意义上讲个体化是导致中国农村宗教组织发展的必要因素。

三、结语

当代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经历了及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农村实现个体化发展,为宗教发展创造了条件,对于宗教的迅速发展,农民应保持理性对待,尊重信徒的宗教活动与信仰,提倡言论自由,思想自由,通过了解宗教在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与个体化在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中的关系,得出结论:个体化的存在促进了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荣.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2(02):155-159.

[2] 洪艺郡.当前中国农村宗教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