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审计问题归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审计问题归纳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 财务审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 03—0173—03
[作者简介]栾春玉,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022)
一、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财务审计教学目前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和个案教学。而财务审计很多流程式操作是需要实践环节辅助认识,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财务审计职能岗位、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缺乏感性认识,从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材乏味。在教学中一直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考,教学效果差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财务审计这门课程一直未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该课程一直从属于会计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各大专院校普遍重视“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开发,“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几乎没有。笔者曾经在2009—2011年对我校会计系1000多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70%的学生认为财务审计理论多、枯燥、抽象、难以理解,25%的学生认为,财务审计理论理解了,但不知实际如何操作和运用,只有5%的学生认为比较好理解。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什么是工作底稿,80%的学生不知工作底稿如何编制。其主要原因是:财务审计普遍采用“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堂上严重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目前,能采用的只是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综合性、系统性差,比较分散,所以无法从总体上领会财务审计工作的精髓。
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1.思想观念传统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不重视财务审计课程教学,存在“重会计、轻审计,重理论、轻实务”的状况。有些院校只开会计专业,没有审计专业,而财务审计课程一直是“大会计”专业下的主要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财务审计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及综合性学科,融汇会计、税务、统计学、经济法、计算机等理论与方法,它与这些学科相互渗透、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所以财务审计课程难度较高,本科院校将财务审计课程一般安排在三年级,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安排在快毕业的最后一年。由于有的学生会计基础不扎实,再加上有较多的学生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有的学生临近毕业又要找工作,时间紧张,心里不踏实,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积极性不高,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也不重视。
2.高职高专培养方案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高专在课程设计上,没有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过分强调理论教学,重视说教和灌输,在实践环节上蜻蜓点水,非常肤浅,没有深度和广度,没有发挥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和执业界的技术需求。
3.财务审计实践教材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一方面由于我国会计准则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完善、补充和修改,导致审计准则、制度、政策也处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从而使财务审计教材、实践教材都无法及时更新,也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致使有些内容失去了应用的价值。另一方面,我国审计实践发展较晚,审计课教师难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财务审计教材和实践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再加上财务审计课程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财务审计理论内容太多,各种理论互相穿插、渗透,导致学生一方面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难以一次性理解透彻。
4.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经调查,在财务审计方面具有“双师型”教师的学校平均仅占3%左右,这种现状使得财务审计教学只能停留在表面。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室对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懂得审计实务,还要懂计算机技术,不仅要懂会计电算化,还要懂计算机操作技能而真正适应这一要求的教师却是风毛麟角。
5.财务审计模拟实验成本高,设计难度大。会计模拟实验室实验资料,只需要一个典型企业一个月的业务,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和整理,到明细账、记账凭证汇总表,再到登记总账,最后到会计报表的填制就可以了。财务审计一般采用逆查法,先从会计报表审计,再到账簿、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审查时间一般需要一年或一年以上,所以财务审计实验资料时间跨度较大。实验资料除了会计实验所需资料以外,还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合同、契约书、协议章程等,除了准备正常资料以外,还要设置“审计障碍资料”。
同时根据审计目标,还要审查账实是否相符,需要对现金存货、同定资产、证券资产等通过盘点法以证实它的存在性。而实物资产的配备难度较大,它需要对银行存款、往来款项以及债权、负债采用函证法以证实它的存在性和所有权的归属,有时还需要直接观察法等其他方法来证实资产的存在。此外,一个单位一年以上的会计资料,企业一般不愿意给予提供,因为这会涉及到商业秘密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数据间的连续性、相关性与钩稽性,这就使得资料的筹集难度增大。随着计算机审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对财务审计实验资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充分考虑电算化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对数据和资料要求,不仅准备模拟手工资料,还要准备电子财务审计数据,要购买软件、计算机等,所以财务审计设计难度较大,需要耗费一定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同时硬件设备成本也较大。
6.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缺乏足够的资金。建立财务审计模拟实验除了设计难度大以外,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比如,对存货、现金、固定资产的盘点,对往来款项的函证等,而这些在实验室里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只能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弥补。联系校外实习基地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保证,但财务审计课程一直从属于大会计专业教育范畴,在“大会计”的观念下,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只重视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开发,而对审计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开发却不重视。所以很多院校财务审计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还处于探讨阶段。
二、财务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围绕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形成“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验+校外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以培养审计专业技术为主线设计课程,将财务审计课程一分为二。其中,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性教学,在课时分配上,要尽量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为最佳,突出高职高专实践性教育的特点。
1.单项实训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实现的。案例教学法要求专业教师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的例子,对原理、理论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让学生深入审计情境的现场,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审计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审计思维模式和审计职业的洞察力。财务审计课程内容一般分成两块:一块是审计理论和方法,内容较少;一块是审计实务,内容占90%左右。在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这一块,笔者认为,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审计实务方面,主要以案例讨论、案例分析为主,案例分析旨在说明哪些违背了审计准则、会计制度、法规,说明存在的问题和弊病。案例讨论旨在说明解决的措施和途径,做哪些调整分录。但这种案例教学比较机械,没有设置多种情境,不能培养学生审计的应变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只有做到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综合实训包括模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财务审计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有贴近现实的感觉,犹如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财务审计理论的内涵。审计模拟实验就是先确定一个被审计单位,以该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基础,采用适当的审计的流程和方法,完全模拟实际工作中的做法。在获取审计的证据、出具审计报告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审计约定书的编制,审计计划的编制,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实践操作过程,熟悉财务审计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的评价、审计抽样、实质性测试,以及各种审计方法和概念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审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审计不再感到抽象,获得对审计的直观的认识,并能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满足工作要求。
三、财务审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1.改变观念,重视财务审计实践教学。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希望高职高专重视这项工作,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因此高职高专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会计、轻审计的观念,重视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对于建设审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一方面要指定专人负责,并派专人去会计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实践,尽快完成审计模拟实习资料的设计,联系好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基地;另一方面要增加经费的投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组建一个知识结构搭配合理的研发小组。无论是单项实训,还是综合实训,无论是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室建设,还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所以要成立研发小组来专门研究组织、设计实践教学。首先,案例教学特别是在案例选择上,既要符合教学需要,还要新颖、有时代感,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必须由研发小组搜集、组织设计案例,并编成案例习题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审计模拟实验室建设,需要配备整套财务背景资料和一到两年实际的财务数据与电子数据,同时还需适用配套的工作底稿。由于实践资料的收集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知识面广,所以要求研发人员不仅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只有组成这样知识结构合理的研发小组,才能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加强财务审计教材的建设。一方面以开发单项实训内容为主,根据教学环节,按照教学进度配备具有一定实践教学内容的教材,以便于学生尽快消化理论内容。另一方面,以综合实训为主,确定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作为模板,所需素材要求既能满足手工模拟实习,又能满足电算化模拟实习。在编写实践教材中,购货与付款循环、销售与生产循环,以及投资与筹资循环等业务要囊括在中。同时无论原始凭证、账簿、报表还是工作底稿都应按实际模板建设,除了全套财务资料,还要包括进行制度基础审计所要求的相关资料,以及各种内控制度和上一年的审计报告。在编写模拟审计对象财务资料时,应根据审计实务的特点,设置一些审计陷井。财务审计实验教学要具有扩容性和开发性,不设置答案,要由参加实习的学生自由判断。如对往来款项采用函证审查时,应对哪些客户进行函证,由学生自己判断。同时要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的要求,设置一套适用工作底稿。
4.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采取措施,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1)要安排教师到会计事务所、企业、审计机关去脱产学习或作兼职,提高他们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定期集中进行实践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3)可以聘请业务素质强、工作经验丰富的财务审计专家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强化审计的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承担实践课程教学的指导工作。这有利于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知识的交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鼓励专业审计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汁师)、CPI(注册会计师)考试,提高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以便获取更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洁玉等,新世纪我国审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5,(6).
[2]徐贵丽,审计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教育,2010,(10).
[3]鲁莹,对高校审计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工作研究,2011,(2).
[4]于红莉,高职院校“审计实务”课程建设的构建与实施[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财务审计问题归纳范文2
一、当前房地产业资金管理现状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是以项目的融资为开端,经过项目的开发以及房子的交付使用,到项目的售后,其最终的过程是支付外部的融资成本,这几个过程形成了房地产行业循环反复使用,房产企业资金链的管理主要包括资金的筹措,资金的使用和资金的回流三个环节。在房地产生产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社会物化劳动投入,势必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以及建筑物的建设资金大部分需要上亿元甚至更多,所以在整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整个环节中必须保证资金链的良好运作。房地产项目资金环节是一个很长的周期,资金投入大,回笼慢,同时运营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偶然因素的制约,包括土地投资市场、综合开发市场以及房地产销售市场,项目资金投入后需要经过各个市场的一次性的完整流通才能获得最终的利润。
二、房地产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房地产经营模式简单可以归纳为置地-建设-销售三个部分,建设时间、市场环境以及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等,无法进行有效的盈利预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上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如公司治理结构,资金管理,工程财务管理以及整个项目资金账目的审计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资金管理存在漏洞
货币资金是企业变现能力最强的资产,可以用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流动支付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还本付息和依法纳税的重要保障,资金成本较高。此外,项目内部资金管理也很重要,如果某职位在财务管理上的权力较大,高度的资金集权会增大财务舞弊事件发生的概率。
(2)收入成本核算缺乏合理性
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周期一般是一年以上,项目较大的工程甚至要3至5年的时间。这期间,资金的收效慢,就会发生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例呈现出不合理的现象,大量的资金投入产生的费用无法与收入配比,需要注意的是,开发产品即便预售完毕,预售款项并不能确认是收入,房地产开发产品的成本载体是整个建设工程项目,项目销售单位却是单个楼层或者户型,单个楼层的售价与其成本自然就不是配比的。
(3)内部风险控制不当
虽然房地产开发公司大多依据国际管理经验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成效却不大,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只模仿了内部审计机制的外形,设置了机构,却没有学到内部审计机制的核心,国内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往往没有财务审计实权,审计报表的审批还是在领导手中,高度集中的财务集权设置,让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内容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三、房地产业开发财务管理的建议
面对日益加深的金融危机,在行业、企业目标资本结构式管控财务风险的同时要防范资金断流底线,开创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企业大规模融资,遵守风险收益均衡原则,建立完善统一的财务系统,对财务风险进行合理预测和防范,对资金的管理做到物尽其用。
(1)完善企业目标资本结构
企业在建立资本结构时,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偿还能力确立融资目标,负债份额,债源分布,还债时间,将投资回收时间与负债时间长短期联合起来,防止还债集中到来。创建良好的筹资环境,降低资金成本,避免到期物理偿债的现象发生,有效防范财务风险,良好的融资环境能够促进企业吸收到更多的投资。
构建内部集团资金结算中心是解决资金矛盾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各类单位在中心内开设收入户和支出户,通过资金预算管理,资金统筹管理,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综合评估,挖掘资金潜力,降低资金风险,提高资金调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将资金的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细化到每月每日,使得预算在不断变化中接近实际应用,为日后其他工程项目资金预算提高可行度和准确性的建议。有效的会计系统控制位企业提供了真实完整,有效可靠地资金流动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及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促进房地产行业资金链的有序运行。
(2)推进企业自身改善
企业自身要注重对项目开发可行性的研究,对项目进行开发背景、规模和经济形势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确定项目后,对市场供需情况、工程预算以及政策法规进行全面分析,确定项目资金链能够稳定持续的拓展。
银行借贷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房地产行业需求,房地产行业不能局限于当前的融资方式,除了传统借贷和风险投资以外,还要借助上市融资、信托投资的方式,注入优质资产,形成多元化融资资金链,提高项目资金流动性。
在审计控制方面,现代内部审计已不再是单一的财务审计,其功能已经逐步扩展到了经营审计领域,侧重对企业资产的安全、政策法规的遵循情况跟的内容控制,有效的财务审计能够对财务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使用舞弊情况,财务风险预警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要保障审计功能发挥作用,要严格遵照财务审计制度,实习财务分权制度,利益先关的领导、部门不能干涉审计部门的结果,加强内部审计部分的独立性,积极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监督作用,从而为房地产企业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财务审计问题归纳范文3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1、引言
房地产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它牵动着经济的发展,又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的房地产业经历了二十年的高速发展期,虽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生活条件,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种种质量问题和公司舞弊事件。如何让提高房地产产品质量,从而提升整个资源配置效率,成为房地产企业、政府管理者、消费者以及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产业链中房地产公司起着控制和主导的作用,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监督评价机制,也成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进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2、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模式
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对责权利的一种安排,是一种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从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的实践来看,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分成三大类(表一)。
我国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采用的是第一种公司治理模式,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掌管公司重要经营决策,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一般由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承担监督职责,审计委员会全部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由于采用这种公司治理模式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完全分离,势必引起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要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公司治理需要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作为保障。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修订本)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应符合公司治理的要求和特点,遵循独立性、效率性、权威性、系统性、灵活性和经济性原则,并没有统一模式,归纳起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分为五种(见表二),五种模式各有利弊。
3、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体系
房地产企业和生产型企业不同,其产品是由各个不同的开发项目组成,其管理具有很强的项目管理特征。总结起来,完整的房地产企业的内部审计体系主要包括财务审计、工程审计和管理审计(图一)。
3.1、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是最常用的审计方法,是审计机构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和决定。房地产项目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成本构成复杂,各种税费名目繁杂,项目参与人众多,项目审计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着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的税务汇算清缴。房地产企业应根据开发周期,在项目的重要节点进行内部财务审计,使每一个重要环节的成本费用构成符合税务筹划要求,保证企业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做到合理避税。因此,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说,财务审计反映了企业的真实经济效益,既为经营者对项目的控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使企业所有者能掌握经营者的经营效果和效率,为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提供依据。
3.2、工程审计
房地产企业的工程审计主要包括工程造价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工程造价审计是由审计机构的造价工程师对单项、单位工程按照工程量、图纸、定额、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的相关条款和要求进行造价审核。房地产项目的总支出除了单项、单位工程外,还有前期开发费用、工程治理杂费等这些未通过造价审计的项目,因此,还需竣工决算审计才能确定建设项目的总造价。竣工结算审计一般由审计机构的注册会计师完成。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工程审计一般能做到工程造价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对结果的审计,轻视对过程的审计。造成在工程审计时,隐蔽工程已完工,无法再进行现场审查,而这往往成为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的机会,也给工程质量带来重大隐患。对于建设工程项目来说,只有良好的过程才能产生成功的结果。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求对工程进行“跟踪审计”,强调对过程进行监控,有效防范风险。
3.3、管理审计
传统的房地产企业属于资源主导型,关注的是如何获得资源,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企业成熟度的提高,现代房地产企业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更有效地配置资源。管理审计的目标就在于如何优化治理流程、提高效率,因此,也被称为效率审计。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管理审计主要包括四大内容:价格审计、经济合同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管理过程审计。其中,价格审计主要是针对营销定价和采购定价的审计,定价审计为企业的收入和支出提供价格决策服务;经济合同审计主要是通过对经济合同的合法性、企业权益和履行情的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检查管理机构和制度的健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权限的设置是否具有制约性,起到查漏补缺、查错防弊的作用,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管理过程审计是以房地产项目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规划设计、开发流程、工作关系、人力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评价来实现对房地产企业经营全过程的管理。
4、内部审计体系实施的要点
我国房地产企业很多由建筑商、个体老板发展而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普遍缺乏规范系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虽然我国在建设工程管理的相关法规中规定,建设工程结算必须进行审计,使房地产企业加强了审计意识,但很多房地产企业仅仅只是为了提交审计报告用于竣工验收,远远无法达到内部审计的效果。要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资源配置效率,必须要创建优良的环境和实施条件。
4.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内部审计机制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内部审计必须具备的制度环境。目前,国内房地产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真正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特别是广大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未能彻底分离,所有者往往承担着总经理的职责,经营层得不到真正的授权。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发生所有者独断专行,草率决策的现象,公司的运行被个别人所掌握,而不是靠机制运行,内部审计也只是“走过场”而已。
4.2、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对内部审计的规定中,独立性的要求居于首位。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也使其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将为项目绩效或经营者绩效奖惩提供依据,内部审计人员不能承担经营责任,不能参与组织的业务经营活动,避免因利益联动关系影响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4.3、提高内部审计水平
首先,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由于房地产项目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要求内部审计团队必须要精通会计、审计、工程、造价、经济法规和管理等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规范。其次,内部审计的工作不应局限于财务领域,而应扩展到工程、造价、营销等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并结合项目的生命周期,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另外,信息是房地产项目的神经系统,要保证信息流的顺畅、有效率,审计部门和管理部门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加强对审计信息的利用。
4.4、关注过程审计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入大,资源消耗高,且一旦投入,不可逆转。这就意味着等到结果出来后再做审计,即便发现了问题,也为时已晚。因此,过程审计甚至比结果审计更为重要。当然,过程审计并不是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审计工作不应干扰正常的公司经营和项目建设。审计机构在项目启动时就应该制订完善的审计计划,审计计划应围绕着审计目标,结合房地产项目的生命周期,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实施方式、审计人员和费用等进行细致规划,特别对于容易出问题的关键节点要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任何项目的管理都存在PDCA的循环过程,审计能为项目的实施、检查和修正提供依据,保证项目始终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这也为公司治理打下了基础。
4.5、加强审计体系内部的协同性
在审计工作实践中,由于财务审计、工程审计和管理审计所要求的重点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因此,可能会派出不同的审计公司或审计团队来实施,很容易造成各项审计之间工作重复、空白、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加强审计体系内部的协同性是公司审计委员会的重要工作。项目管理具有多目标属性,不能因为一个方面的审计结果而全盘否定或肯定,审计委员会应以公司治理的角度,本着系统控制、综合平衡的原则参与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设计,降低审计的管理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使审计体系发挥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黄秋菊.浅析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1.
[2]陈留平,张珊珊.基于公司治理的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架构[J].江苏大学学报,2010,6.
[3]秦荣生.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监督[J]. 中国内部审计,2010,11.
[4]李荣梅.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财务审计问题归纳范文4
根据《审计署审计现场管理办法(试行)》的定义,"审计现场管理,是指自审计组进入被审计单位开始工作至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提交审计结果文书期间,对执行审计业务及相关事项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从定义可以看出,审计现场管理是审计程序包含的计划、实施、报告三阶段的重要一环,也是审计质量的基础和核心,审计现场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审计结果的质量和审计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是保证审计结果可靠、保证审计目标实现的需要
审计目标是审计的方向,特别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只有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并进行评价、鉴定、分析、归纳,才能得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建议。
(二)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的需要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组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第一步就在审计组",要求"审计组应研究解决好审计现场管理中通常会遇到的三对矛盾",其中第一对矛盾就是"缩短现场审计工作时间与保障审计质量之间的矛盾"。因此科学合理地搭配审计组成员、具体明确的工作分工、周密有序的现场组织能够合理利用审计资源,形成良好的整体合力,促进审计现场工作效率的提高,有效地节约审计成本。
(三)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是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需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而审计现场管理质量是审计质量的基础和核心。加强现场审计的质量管理,一是可以保证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步骤落实到位;二是可以规范审计记录的编制,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以及审计组成员之间相关审查事项的信息沟通和共享;三是可以建立指导、检查与监督制度,及时研究、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现场管理的实践
《审计署审计现场管理办法(试行)》颁发以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努力实践、根据当地实际大胆创新。2013年笔者作为审计组长组织了对本市某城司的审计。某城司主要承担全市建设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审计组紧紧围绕"揭示问题,促进加强管理,规范投融资行为,为公司发展建言献策,为市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的审计目标,着力加强调查了解管理和审计实施方案管理,选取"组织、进度、质量"三个关键点加强审计现场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提升审计工作成效。
(一)加强现场组织,奠定良好基础
审计组从建立层级型管理体系入手,加强审计组内部沟通,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1)建立层级型管理体系。审计组成立之初,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特点和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确定审计组成员,最终审计组由4名财务审计人员和3名工程审计人员共7人组成。首先把审计组设为层级型管理体系的第一层次,审计组长为总责任人;第二层次为财务审计分组与工程审计分组,分组组长由审计组长指定,负责各自分工范围内的工作和人员管理;第三层次是2个审计分组细分成的审计小组,审计小组组长由分组组长指定,对审计小组成员的具体审计工作进行直接指导;第四层次则是各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重点、步骤及分工,开展现场审计。
(2)每周召开审计组业务会议。听取审计分组汇报审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及遇到的困难后,审计组长布置下步工作,特殊情况也可以随时召开审计组业务会议。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有助于各审计分组、各审计小组及审计人员之间及时沟通信息,有助于审计组长对现场进度及审计现场质量的把控并及时协调解决审计人员遇到的困难。
(二)严控现场进度,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审计组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以及审计人员配备情况,合理预计现场审计时间;然后按照"倒计时"+"一定提前量"原则,对每一个审计事项进行具体的时间分配;在审计组业务会上,各分组组长汇报进度情况;审计组长在时限之前也主动提醒。实践证明,"倒计时"管理方法,便于控制实施审计的节奏和进度,有利于审计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争先创优的斗志。
(三)重视现场实施,确保审计质量
(1)深入调查了解,做好审计准备。审计实施阶段工作开始前,审计组组织审计人员全面学习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招投标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做好审前准备;了解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并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全市发展战略进行认真研究;将这些研究与工作安排结合起来,有的放矢,提高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2)认真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突出审计重点。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审计目标、明确审计实施方法与步骤、明确审计重点关注机制体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计人员分工和时间要求,使方案真正切实可行。
(3)切实落实审计实施方案,提高现场审计质量。一是要求审计人员认真执行审计实施方案,落实审计组人员分工和责任,重点关注政策执行和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规范审计取证,做到"有关联、讲程序、重事实",审计分组长及时复核审计人员的审计记录、审计组长定期对审计记录进行再复核,使审计现场质量得到较好控制。三是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审计组采取账面审计与实地检查相结合、个别访谈与集体座谈相结合等方式,紧紧围绕审计目标开展工作。四是突出审计效果,审计组在"两个关注"的基础上,加强归纳提炼,着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最后,从理顺管理体制、加快项目推进、探索财务预算管理模式、拓展业务范围等宏观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审计工作结束后,某城司表示:此次审计,审计评价客观、全面,审计建议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财务审计问题归纳范文5
[关键词]环境信息;环境报告;环境报告审计
[摘要]环境对经济的影响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环境信息逐渐成为人们决策必不可少的信息,而企业的环境报告是人们获得这一信息的主要来源。本文从环境信息类型和披露形式的分析出发,探讨了环境报告审计的有关问题。
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以及政府环境法规的日趋完善,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环境业绩、环境形象的关系日益紧密。对企业的广大关联方来说,环境信息已日益成为他们进行决策所需的信息。为了满足关联方的信息需求,为了更真实、完整地对外披露企业实际财务状况,也为了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形象,企业有必要对外披露环境信息。为规范地对外报告环境信息,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正逐渐兴起。
而审计界,特别是对民间审计来说,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环境报告审计加以研究和探索也很有必要,这是社会发展对审计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试从环境信息类型和披露形式的角度,探讨环境报告审计的有关问题,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环境信息类型和披露形式
根据环境会计的实践和有关理论论述,环境信息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
(一)环境财务信息
环境财务信息反映的是环境事项给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的影响。所谓环境事项,根据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公布的《受环境问题影响的财务报表的审计》指南和国际审计实务公告第1010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环保事项的考虑》,主要由这样四方面组成:一是积极从事预防、降低和修复环境污染或者是致力于保护资源的活动(包括自愿的、合同规定的以及法律法规要求的);二是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后果;三是对其它单位或自然资源造成环境损害的后果;四是由法律法规要求而导致的负债。这些环境事项的存在可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财务影响:如可能损害资产,从而需要减低它们的账面价值;由于违反法规而需要预提用于赔偿、诉讼、清理的准备金;由于给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形成真实的确定性负债及或有负债;在经营成果方面,主要的影响是各种各样的环境支出,包括环境管理费用、排污收费、罚款、污染清理支出、恢复支出、停工损失等。这些财务影响即构成了环境财务信息的主要内容。
根据环境财务信息的性质,对其确认和计量完全可以在现有的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下进行,也可以通过现有的财务报告进行披露。当然,为使信息使用者获得更明确的信息,仍需要改进财务会计的处理和报告方式。而对环境财务信息进行专门的和详细的披露,具体可通过在现有的财务报表内增加项目,或增加附表、补充报表来揭示。不管其具体披露方式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信息也需要独立的民间审计师的审计鉴证。包含环境财务信息的财务报告,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报告了,从环境会计角度看,它也是环境报告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是一种非独立的方式。我们可称之为“非独立的环境报告”,把它作为我们环境报告审计的对象之一。
(二)环境绩效信息
环境绩效信息主要反映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应环境责任的要求,企业需加强对其所使用的资源的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报告环境绩效信息。
对于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在理论和实务上还处于研究和尝试阶段。从各国学者对环境绩效报告的论述看,虽然看法不尽一致,但还是能归纳出一些共同点来:(1)和环境财务信息的披露不同,环境绩效信息宜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来披露,可称之为独立的环境绩效报告。因环境绩效信息若在现有的信息披露工具中加以揭示,必然造成信息分散,从而不利于对环境绩效直接得出结论。而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将使环境绩效的披露更加集中、全面和系统,有利于对环境绩效进行恰当的评价。(2)与财务报表不同,环境报告的编制可能更多地使用非货币指标。由于环境问题的特点,相当一些环境问题不能以货币衡量,而只能采用某种技术或实物指标。当然,随着环境会计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来有可能实现货币量化,用经济和财务指标来衡量环境绩效,但可以想见,那样的经济和财务指标与传统会计中所理解的也将大不相同。(3))环境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质量情况,如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质量指标的达标率等;环境绩效指标和计量结果,如环境效益和环境成本费用的计算分析。(4)编制环境报告可同时采取文字叙述、表格、图形等多种方法。(5)编制的环境报告应和财务报表一样是通用报表,要同时适用多方面的信息需要。(6)环境报告也需要由独立的第三者进行审查验证。
二、环境报告审计问题探讨
(一)非独立环境报告-环境财务信息的审计
如前所述,非独立环境报告审计主要指对财务报告中的环境财务信息的审计。执行该项审计的审计人员仍应是注册会计师,从审计类型上看,仍属于财务审计范畴,可继续采用财务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验证;审计过程中仍应遵循现有审计准则。
对这样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和传统的财务报告审计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审计目标略有不同
一般而言,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就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在诸如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等所有重要方面根据公认会计原则或其它要求公允地予以披露而表达意见。那么考虑到环境问题,审计人员的目标还包括要取得足够的证据,以此来证实企业的财务报表(或报告)中对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的项目已经公允地揭示。
2.审计依据有所变化
毫无疑问,环境审计中有关环境法规将成为新的审计依据。另外,由于环境事项的特殊性,从长远看,务必制定权威的会计准则来明确地规范环境事项给财务报表带来的影响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到那时,这些会计准则将成为审计人员判断环境财务信息披露公允性的依据。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制定了这类准则,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只能根据已有的会计准则来作判断,这客观上给审计人员的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3.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
一方面,由于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等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与环境知识、环境法规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环境及法规知识,来对这些项目的合理性、可靠性作出判断。因为环境法规往往很复杂、具体,环境知识有较强的专业性,通常已超出了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为此,需要利用工程师、律师等环境专家的工作。但不管如何,审计人员还是会被要求有足够的环境法律法规知识,以发现因违反法规行为而导致财务报表重要错报的情况。
另一方面,因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特别是对未来的影响)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在确认和计量时需要更多的判断、估计,这显然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在还未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的情况下。
4.审计风险相对较大
一方面,环境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专业性的特点,难免给审计人员带来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从环境问题可能导致的严重财务后果看,也孕育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随着社会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企业为破坏环境而承担的成本和负债数额可能非常大,并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如二十世纪北美最严重的灾难性事件——Hooker化学公司案例中,Hooker公司为其几十年前的废料掩埋行为被判承担了约2.6亿美元的清除费。这种巨额的支出会给企业财务状况带来严重影响,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可以设想,一旦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中后来被证实没有正确完整反映出环境支出、或有负债这些信息,虽然并非审计人员的过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注册会计师的声誉。
因此,对这种非独立环境报告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加强风险意识,在审计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性质,以及该行业所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了解可能涉及报表中环境信息认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涉及或有负债的认定或会计估计的政策与程序;充分了解企业与受环境问题影响的账户和业务有关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时充分考虑环境固有风险;必要时寻求环境专家的帮助等。
(二)独立的环境报告——环境绩效报告的审计问题
非独立的环境报告审计还是注册会计师比较熟悉的业务,而环境绩效报告审计是注册会计师的一项新业务。下面着重从审计人员的资格要求,审计技术和方法及审计依据这几方面来分析这两类报告审计的异同。
1.审计人员的资格要求
(1)从职业道德水准上说,不管是非独立环境报告还是独立环境报告的审计,都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独立、客观、公正。所谓独立,是要求审计人员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毫无利害关系,既具备形式上的独立,又具备实质上的独立;所谓客观是指审计人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使主观与客观一致,做到审计结论有理有据;所谓公正是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公平正直、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不以牺牲一方利益为条件,而使另一方受益。
(2)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上来说,两类报告的审计有较大的差异
①独立环境报告的审计人员必须拥有更多的环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环境绩效报告中技术、实物等非货币指标占很大的比例,即使是货币指标也可能和传统财务会计中所理解的大不相同。对这样的报告进行审查验证,对环境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远比会计、财务、审计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和非独立环境报告审计相比,环境绩效报告审计对环境专业知识的要求要高得多。业务本身要求从业人员除懂得财务、审计知识外,还要涉猎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从技术上认清考察对象可能受到影响的媒体——空气、水、废水、危险废弃物、固体废弃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否则,就无法衡量被审事项的环境成本和效益,审计报告也就没有充分的说明力。
②对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和技能也有更多的要求。环境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与其他环境审计人员共同合作,进行沟通。审计人员要有根据证据进行合理判断的能力,要有对于审计项目所在地区的文化和作出积极反映的能力。
③从培训以及认证上说,独立环境报告的审计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及通过一定的资格认证后才能进行环境审计,这种认证不同于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认证。如在我国,只有通过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下设的“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前期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并在之后接受在职培训,通过一定标准的审计人员才可能开展环境审计业务。
2.审计技术和方法方面
很明显,环境绩效报告的审计不同于常规的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也有别于常规的绩效审计,因此审计技术和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通常认为,常规的审计方法,如观察、函证、检查、计算等也适用于环境审计,但是这些方法要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治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用于环境审计,其对审计取证的重要性也有所降低。除运用一般常规审计方法外,也必然要求运用一些不同于常规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方法往往是“非审计技术”,而是相关学科的方法。如为验证诸如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浓度等指标的真实性,需要环境测量的技术和方法;对披露的环境效益和费用信息,需要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评价法验证其合理性。
费用效益分析方法,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净贡献的大小。它不同于纯财务上的分析。企业财务上的分析主要是指企业内部费用和效益问题的评价,而费用效益分析是指从全社会角度考虑费用效益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环境公害事件屡屡发生,经济学家开始将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应用于环境污染控制的决策分析,对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价。近十年来,我国在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作了不少工作,除了宏观区域的费用效益分析之外,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费用效益分析也作了尝试。环境效益和环境成本费用将是企业环境绩效报告的重要内容,对此内容进行审计,自然要用到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环境经济评价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对环境的状况、质量和为环境提供的服务的经济价值直接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主要使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调查评价法等方法来对环境质量效益和环境质量费用进行评价。
3.审计依据方面
财务审计问题归纳范文6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