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学习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教育的学习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教育的学习笔记

关于教育的学习笔记范文1

关键词:古典吉他教学一对一教学小组教学优势和弊端

古典吉他(Classical guitar)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全技术性弹拨乐器。它既可以作为独奏乐器,演奏旋律优美的独奏曲,又可以作为重奏、伴奏乐器,演奏逻辑严密的复调或色彩丰富的和声,还可以作为乐队领衔乐器,演奏声部复杂的协奏曲中的主旋律。自古典吉他传入我国以后,大多数从事古典吉他教学的教师只注意到古典吉他的独奏方面的特色,主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却忽略了重奏、协奏的教学,而这两方面对古典吉他的教学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近10年的古典吉他的专业教学中,笔者采用一对一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强调小组教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近6年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古典吉他教学中运用小组教学方法的经验和想法。

所谓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就是根据接受古典吉他教育的对象的年龄特点、专业基础、专业潜质和领悟能力等诸多影响教学的因素而划分出的以小组为基本教学单位的教学形式。小组内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接受专业教师统一的指导。根据古典吉他可以演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的专业特点,考虑到器乐教育的特殊性,根据笔者自身的古典吉他教学实践经验,小组教学的人数可以确定到4-6人较为合适。下面就从笔者关于小组教学的调研出发,简要探讨一下古典吉他小组教学的优势及弊端及其和一对一教学的关系。

一、关于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的教学效果及其和一对一教学的关系的调研报告

所有事物的发展,有利就有弊。古典吉他的一对一教学和小组教学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那么,在古典吉他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两种教学方式的扬长避短呢?笔者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给出一个答案。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总结一下二者的关系。

以下的表一、表二和表三是笔者对大庆蜚声吉他培训学校古典吉他演奏和教育专业特招班2004届至2009届学生第一学年的教学成绩和考核指标的跟踪调研,得到的调研数据如下(学生入学均无基础)。

(一)调研数据

(二)有关以上三个表的各项调研数据的分析

1.从表一不难看出小组教学的诸多优势,小组教学开展得越早、时间越长越好,它不但能促进古典吉他的教学,而且可以很好地控制学生中途辍学的比率。

2.从表二可以看出小组教学的学生人数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小组教学确实能促进古典吉他的学习,但随着人数的增加,教学效果在下降,小组人数在4到6人时,各项教学指标达到最高临界状态。但此图还反映出,随着人数的增加,学生演奏中的误差率一直在上升,在4-6人范围内,误差率控制在5%左右可以允许,同时更说明小组教学的弊端之一在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不能十分准确,因此小组教学必须和一对一教学密切结合,以弥补小组教学的不足。

3.从表三可以看出小组教学中学生平均年龄和可量化教学指标的关系。在小组教学学生人数相同(5人),且同时期采用小组教学(入学第3个月开始)的前提下,随着组内学生平均年龄的增大,各项教学指标并不是逐渐增长,而是在9-11岁这个阶段出现峰值。因此,小组教学比较适合的年龄段为9岁以上,最合适的年龄段为9-11岁。图中还能看出8岁以下的小学员不适合小组教学,应该采取一对一教学,原因在于学生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

(三)最终形成的调研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必须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为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刚入学时最好采用一对一教学(一般以3个月为宜),使其专业基本功掌握得非常正确,然后再进行小组教学。但必须注意到小组人数应控制在4-6人,学生年龄不宜偏小,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和传统的器乐教学中的一对一教学比较,古典吉他小组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能够很好地适应古典吉他可演奏重奏的专业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重奏能力。

古典吉他属全技术的、重音的弹拨乐器,古典吉他的发音方法是右手弹拨,发音的特点是断续的点式发音。而弦乐器主要指的是弓弦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发音的特点为持续的线式发音。二者虽有不同之处,但古典吉他的发音主体的属性和弦乐器本质相同,都是由琴弦震动发声,因此较为相似,所以古典吉他兼有弦乐和弹拨乐的特点,比较适合多声部的重奏。和弦乐重奏一样,古典吉他的重奏有着更为人性化的全技术性乐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如人所共知的由萨罗索尔作曲的古典吉他二重奏《月光》,由泰勒曼作曲的古典三重奏《D大调协奏曲》,以及由比才作曲、罗梅罗家族改编的古典四重奏《卡门组曲》等经典作品,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古典吉他的重奏不是简单地将几把吉他的演奏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演奏的乐曲在声部、织体、音乐对位及和声方面息息相关,演奏者无论在演奏技巧上还是基本音乐素养上都要有高度的默契与和谐。这种高度的默契与和谐不只是要求演奏者有过硬的演奏技巧,还要有彼此配合的感知和协调,因此,单独的一对一教学是无法适应古典吉他的重奏教学的。而小组教学正符合了古典吉他的这一特点,先由所有小组教学成员演奏同样的乐曲,进而演奏二重奏、三重奏以及四重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在严格把关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的前提下,小组教学进行得越早越好。

2.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听辨音能力、节奏感和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和一对一教学相比,小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辨音准和强弱的能力。因为小组教学首先要对学生的古典吉他进行同音高的绝对定音,这就弥补了一个学生的相对定音的缺陷,从而使学生对标准音高有更清晰的认识;其次,小组教学中,多把吉他演奏同一乐曲,这虽然是简单的同声部重奏,但在音响效果上和一把吉他的演奏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使学生在自己演奏的同时,能够听到别人演奏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同音音程和和音的共鸣与对比,培养良好的听辨能力。另外,小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原因在于,在一对一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节奏不稳和不准的现象,而使用节拍机虽可以克服上述现象,但长期使用节拍机又可能使学生的节奏过于僵化。相比之下,小组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转贴于

3.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能够活跃教学氛围,提高学生演奏古典吉他的主观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器乐的一对一教学中,一名教师面对一名学生进行教学,教师的角色是教,而学生的任务是学,这样的教学虽然没有其他的影响因素,但容易出现教师因长时间面对同一教学对象,而失去比较饱满的教学情绪,学生也会因为没有比较和竞争而失去学习兴趣。这种客观上的单一的教学关系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的出现。如果学生课下不练琴,教师就无法进行新的教学,使得教师不得不从教授主体变成陪练,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而在小组教学中,受教育的学生不是一个人,学生客观上存在着比较和竞争,主观上也形成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情绪也因受教育对象的增加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出现而变得较为饱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表扬较好的学生,鼓励和适度批评较差的学生,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小组教学中,教师在点评一名学生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受到了相同的教育,同样的问题教师不用多次纠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4.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教学自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

古典吉他属于全技术性乐器,所谓“全技术性”,是指古典吉他的发声和钢琴不同,它需要演奏者左手按弦的同时右手去弹拨琴弦发声。左手按弦的位置和力度及右手弹弦的姿势、角度、发力关节、力度的不同,发出的声音就有所不同。因此,古典吉他的音色变化也相当大,没有良好的基本功训练,就无法驾驭古典吉他,更谈不上展示古典吉他的艺术魅力。但古典吉他左右手的基本功训练一般都十分单一和枯燥,如以增强左手灵活性和支配能力为目的的左手操和半音阶练习,以增强右手的弹弦力量和控制能力为目的的双指靠弦的练习等,一个学生练几分钟就烦了。加之古典吉他的基本功训练出成绩很慢,必须靠认真、细腻的训练和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所改变,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一对一的教学在基本功的培养方面远不如小组教学,在小组中,别人没停,学生自己也就坚持了。

5.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专业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众所周知,专业的乐器演奏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专业习惯做保障,而专业习惯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和小组教学分不开的。在一对一的教学中,学生没有来自其他学员的监督和技术对比,没有学员间适时的横向交流,也没有在众人面前演奏的锻炼机会。而小组教学则不然,学生不但可以及时交流学习心得,随时看到因学生个体差异而出现的技术差别,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6.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视奏能力。

在专业的器乐教学中,学生视奏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中,学生大多要求教师手把手地进行教学示范,学生只记指法,很少或根本不看谱子,从而忽略了视奏的训练,出现学生能演奏但找不到谱面位置的怪现象,即使教师的指法不科学,学生也根本无法发现更谈不上矫正。类似的现象在国内的古典吉他教学中比比皆是,甚至在包括像费尔南德兹这样国际赫赫有名的古典吉他的大师班中,接受大师指点的学生竟然出现看谱不会演奏的现象。小组教学中,学生因为人多而不能近距离观察教师的指法示范而不得不看谱,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视奏和识谱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科学编排指法的能力。

三、和传统的器乐教学中的一对一教学比较,古典吉他小组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因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教师的精力有限,有可能造成教师的技术指导不能像一对一教学那样到位和准确,影响学生技巧掌握的准确度。尤其在同声部的重奏里,可能会出现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

2.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因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潜质的不同,以及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可能会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以中间状态的学生为标准,不便对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有可能造成优秀的学生吃不饱,而落后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长期下去,会导致落后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而优秀学生失去上进的动力。

综上所述,古典吉他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在长期的吉他教学中采用这一教学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如何处理一对一教学和小组教学的结合上,还须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志主讲.古典吉他技巧与表现.音乐周报. 东方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2]吉他手册(修订本).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0月第2版,1999年7月第9次印刷.

关于教育的学习笔记范文2

一、考试性质和功能比较

传统的高中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其功能是检查、评价普通高中必修课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也是考核高中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考试。新课程实施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政府设立的以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为主的统一考试。其功能是检测普通高中教学状况,为评估学校教育、教学绩效提供依据;检测普通高中学生修业状况,为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基本标准提供依据;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提供基本学业信息。可见,传统的高中会考主要是评价高中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学业水平考试则是评价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同时为高校选才提供参考。天津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背景、性质和功能的革新决定了其考试组织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必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和创新。

二、考试组织管理理念比较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考试管理是引导、肯定和提倡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考试行为,防范、反对和制止消极的、滞后的、负面的考试行为。因此,考生考试行为正确与否成为考试管理的关键。

传统的高中会考将考试单纯地视为评判阶段性或终结性教育结果的标准,因此在考试组织管理中实行管制式、惩罚式的方式,其主要的管理理念是通过外界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维护考场纪律,杜绝作弊行为,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新课程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则认为考试不仅是评价学校,评价考生,评价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且提倡考试也是一种学习,考试也是一次教育,考试管理活动的目的提升为规范教学,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其主要的管理理念是通过教育、引导、激励等手段,帮助考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从而避免出现违规考试行为。

三、考试组织管理模式比较

教育考试的组织管理具有明显的系统特征,从管理的要素来看,它是一个由考试机构、考试工作人员、应考人员、考试政策与规定、考试管理技术和方法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从管理的职能来看,是由观念、计划、目标、组织、领导、控制等多种因素组成的综合性的动态系统。

1.管理主体及其行为方式比较。

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管理主体通常是由许多人构成的综合体。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的主要因素,管理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主体。传统的高中会考,管理主体系统主要由考试机构、考点、监考教师等组成,考生则是唯一不变的管理对象。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高中新课程的推进,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学生被赋予参与考试管理的权利,成为管理主体系统的成员之一,考试组织者成为考生应考的协作者、服务者和帮助者,以及考试过程中的教育者。

传统的高中会考,考试管理者主要是施行独断型管理。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把“杜绝学生考试舞弊,保证考试顺利进行”作为主要目标;把“制度化、规范化的考试规则”作为其管理的主要手段。管理者用强制、惩罚的办法,强制管理客体,依据规章制度、程序,按部就班的完成考试过程,使得考试管理者与考生之间是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惩罚与被惩罚的关系。整个过程中,考生对考试没有兴趣,没有考试主观意愿,对待考试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考试过程中产生的不信任感将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无益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和人格的健全。

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管理中,管理主体则施行民主型管理方式。管理过程中,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民主管理、人本管理为主要手段。新课程教学的多样化,教育评价手段的多元化,使得考试管理过程日益综合化和复杂化,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将学生从单纯的被管理对象转变为可以通过管理程序制约管理者的参与性力量,从而实现学生的民主参与管理,促使考生主动配合管理者共同实现考试组织目标。通过正确的自我管理及管理者在考试过程中的协作,利于考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采取正确的行为模式。

2.管理的基本方法比较。

为了使考试组织管理正常运转且处于良好状态,必须采用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传统的高中会考考试组织管理运用的基本方法。

传统的高中会考考试管理主要运用行政方法和法制方法。行政和法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被管理者所有成员对上级所采用的行政手段都必须服从和执行。市级考试机构、区县级考试机构之间,区县考试机构与考点之间,考点学校内部教师管理,监考教师与学生之间各个环节都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这就要求采用强制的行政管理办法,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统一所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意志和行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维持正常秩序的重要保证。传统的考试管理已经形成许多的规章制度,例如《考试管理规程》、《考试制度的实施办法》、《试卷的移交、印制、分发及保密制度》、《考试纪律》、《监考人员须知》、《巡考人员须知》、《考生须知》、《考试违纪处分规定》等。除此之外,对考务等具体工作也作了相关的规定,如试卷的管理、装订、阅卷、试卷分析、考场设置等。通过多层次、多层面的考试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使考试工作的各环节工作都有明确的考试规范,有效地保证了考试目标的实现。

(2)新课程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基本方法。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的基本方法继承了会考的行政和法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同样,考试机构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应限制学生的自由,而应该保护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自由。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所包含的“公平”“分享”“关怀”等“公正原则”,应成为教育文化的背景和支撑,用以引导考试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考试管理过程中的“公平”,指的是学生能公平地参与考试管理活动,有权参与制定考试规则;“分享”指的是学生能够与教师和考试管理者一起分享他们自己的考试结果,一起分析考试成败的原因,从而找出改良学习的有效方法;“关怀”则是指考试管理者在考试管理过程中,通过“友情操作”,体现“人文关怀”,关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重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从而在此基础上建成既能实现竞争又能体现公正的教育法治文化,为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增加了如下管理方法。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提高素质的一种方法。教育的方法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民主、法制等许多方面。教育的方法在管理活动中是一项最根本的方法,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通过教育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的自觉、自警意识,从考试的行为主体深心处杜绝考试作弊的欲望,而非简单的以规定和惩罚制约学生的作弊行为。一是要让考生理解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以及其具有评价考生学习所达到水平的功能,使考生自愿了解自己在某些科目上所能达到的水平,具有报名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参与性;二是在教育过程中激励考生,给予考生以信任感,使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对于违规行为产生羞辱感,从而实现自我控制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具有间接性,但其体现的成果往往是长期的。

人本管理方法。目前很多的考试管理中,大量的依靠硬件和技术设施来预防考试作弊行为,其管理方法比较冷漠,既浪费人力、物力,也疏远了管理者与考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不利于考生人格的培养。在考试管理中体现人本管理,首先,要“依靠人、激励人、培育人、关心人”,把人作为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使考生受到应有的尊重;其次,把考生的个人价值与考试目标融为一体,为考生才能、智慧、个性的展现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发考生的主动精神;最后,要考虑考生的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因,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因素,人的全部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考试组织者在考试组织管理活动中,通过法律、命令、规范、指令等手段以及有效的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对考生的需要进行强化或削弱,引导考生担当自己的社会角色。

3.考试管理职能比较。

考试管理活动表现在管理的各种职能之中。关于管理的职能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现以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和最基本的活动作为比较研究对象。

(1)计划职能。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在预见未来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作出筹划和安排,以保证组织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传统的高中会考管理中,组织目标的制定由最高层管理者完成,下级管理者和参与者执行,目标的制定和目标的贯彻是相分离的,基本上是从上至下的层次性、直线型计划。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情况下开展的,采用的是目标管理法。各部门分目标和实现分目标实施方案的确定即是计划的制定,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由上下共同参与协商,广泛听取各级考试机构、考点,甚至考生的意见,采取“由上而下”和“上下结合”的方式制定,目标的制定者就是目标的执行者,其实现过程是“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的过程。以目标为依据制定的计划是最具有意义和实效性最强的,每位组织者都参加了自己拟定目标的工作,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明确目标的追求者,利于激励人们的主动精神,诱发人们的责任感。

(2)组织协调职能。

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为实现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手段和协调过程。

传统的高中会考等考试一般是直线制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命令系统单一直线传递,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实行一元化管理,决策迅速。考试管理中的协调职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沟通方面。沟通的方式为链式沟通,属于控制型结构,在组织系统中相当于纵向沟通网络。网络中的每个机构或个人处在不同的层次中。

新课程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矩阵结构的组织形式,其沟通方式为环式沟通,可以看成是链式形态的一个封闭式控制结构,表示几个人或几个机构之间依次联络和沟通。其中每个单位人都可同时与两侧的单元人沟通信息。这种组织协调方式有利于加强考试机构上下级之间,同级考试机构之间,甚至一级考试机构与考点之间、考生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3)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考试管理工作过程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职能。所谓控制,从其最传统的意义方面说,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所取得的成果并纠正所发生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高中会考管理在控制方法上主要采用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两种方法。反馈控制是一种事后的控制,即在考试完成后,总结考试组织管理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对于本次考试活动不再具有纠偏的作用,但通过制定或修订政策、规定可以防止将来再出现类似的偏差。前馈控制旨在获取有关未来的信息,依次进行反复认真地预测,将可能出现的结果与计划要求二者之间的偏差预先确定出来,或者事先察觉内外部环境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便提前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传统的高中会考能够较为有效的对考试进行控制,但是管理控制的标准不够明确,不够系统,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体系。现代管理理论指出,管理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手段需要标准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采用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同时,还采用了现场控制方法。现场控制方法是明确制定考试管理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实行实时监控,这种控制是在活动进展过程中随时监视环境因素的变动,一旦发现干扰因素介入,便立即采取对策,以防执行中的偏差出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管理将建立如下考试质量标准体系。

关于教育的学习笔记范文3

论文摘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应认识到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思路;为此冲破传统教育观念是关键,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是前提,科学研究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是保障,摸索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是发展方向,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重点。

论文关键词:创新;高职;经济学基础;效果

培养“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三支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得重点。《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法案中占有重要作用,但国内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模式虽然经过多次重大改造,但还存在着若干问题:(1)高职与大学本科之间,教学过程中应有的层次梯度不清晰,即各层次教学体系之间缺乏明确分工;(2)课时少,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空间少;(3)师资队伍科研工作薄弱,长期缺乏动态调整,不利于知识的更新;(4)很多学校单纯重视专业课,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陈旧;(5)教师国内外交流机会少,对世界前沿经济学教学发展水平和动态了解不够。为此经济学教学改革应体现我国的国情、充分论证当今时代的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化三大发展趋势,经济学教学活动必须走出校院、跨越教材,面向社会实践、面向时代与未来;必须面对我国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胆开拓、进行创新。

一、育人思路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动力

深入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育人思路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承担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教学要围绕国家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努力培育高尚人文精神、严谨经济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他们在人格、文化、技能等多方面的完整性追求,使他们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为此,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育人思路创新就必须首先认真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从“教”到“学”同时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首先要充分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人才需求,要深入分析国家以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育人思路创新应立足于经济学基础性人才与国际接轨、应用性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教育思路,推进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做到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热点,实施柔性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他们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二、课程体系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的难点

规划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需要,开展分层教学,避免与专业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雷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改革中,要增加文献阅读、学术论文、专题报告等,激励学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脱颖而出。制定措施使教学内容、方法、技术与经济实践的要求相适应,加大应用内容的比重,增强时代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实效,应将原有“课堂理论学习”为主,改为实施“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院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环节的研究和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逐渐创造条件,实施规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力,从中收到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创新、教材更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重点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及时吸收前沿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动向、新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使经济理论、方法、技术与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要跟踪国际上最新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将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推荐给学生。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造,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现代内容,突出教学的时代感和应用性。一些经济学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博弈论、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应当被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们注意用现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重新审视、组织和讲授,并且在教学要求上针对高职生降低深度,大大缩短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周期。其次,为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建立不同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师就近轮换上课制度,这样有利于教师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研究新领域,从而可优化基础课教学。第三,教材编写、课程标准的修订应始终处于动态的更新与调整过程中,教材编写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典型案例,反映了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了经济学的学科价值。第四,在教学管理中,尽管学校和各系对教师十分放手、使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各系每隔一段时期都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教师教学内容和质量进行监督考核。

四、师资队伍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改的基础

要办好高职学院最基本的是要建设一支强大、实力雄厚且具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眼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梯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对话与合作,推动现有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化升级,稳步使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资水平与国际接轨。要鼓励聘请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学者定期到学院做专题报告,并使之制度化,以便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五、教育手段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条件

(一)积极开展CAI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和建设,改善经济学教学条件和环境。利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工具,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课外复习、模拟考试、综合训练等,也可以进行课程预习,随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化处理,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条件与资源,利用网上的仿真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直观性。

(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网络资源,尽快建设电脑化、网络化以及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对于部分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上网查找和分析相关问题的方式来开拓经济学的教学途径,加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安排上机时间课程,利用网上的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实行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强化课后练习与实践,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提高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多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缩短就业的社会适应周期,增强社会综合适应能力。设立了校内、校外动态实践教学基地,结合授课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调查和分析。例如,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建造经济学实验室、校内超市、学生餐厅,校外教学基地可以与一些商场、城市周边村、乡等,为使校外实践基地保持稳定可以协商签订实践教学协议书。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教师的教学课件、教案,参考案例,方便学生的学习。

(四)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学,多方位、多触角、多层面地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和拓展。这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对学习绩效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反馈。

六、加强教学方法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关键

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首先,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高职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其次,目前的经济学基础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线,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第三,在理论介绍时大都以假设为条件,高职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第四,该课程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寻找经济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七、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突破口

关于教育的学习笔记范文4

[关键词]“基础”课;考评;小班化教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4-0033-03

[作者简介]衣仁翠(1969―),女,山东烟台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

“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的一门课。因为其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如果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则很可能扭曲了大多数学生思想品德的本质,很可能使某些平时品质不是很好的学生,凭记忆和集中突击而取得良好的成绩,部分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考得不够理想。为了解决这种现象,我校社科部采用平时成绩占60%,期末开卷考试占40%的方法决定学生本课程的最后成绩。这种方法规避了一考定终身的缺点,但还存在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的问题。开卷考试占40%,试题基本是主观题,透过学生对某些事件的看法,毕竟言为心之声,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客观社会事件的一些看法,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0%的日常表现是我这些年来试图解决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矛盾的一些尝试。

一、“基础”课考评的直观性与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现状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的公共课教学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大班化的教学方式,少则一百多人,多则几百人,使学生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与老师产生强大的距离感。我们都明白“基础”课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不是一种技术教育;是观念价值教育而不是方法教育。而观念价值教育比技术教育更复杂,需要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教学效果。“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其教育的效果如何,这哪里是单单的一张考试卷能够下定论的,而大班上课的教育教学方式最后只能强化了考评的直观性与学生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这是“基础”课考评直观性不可回避的现状和事实。

因为人毕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就某些学生的主观愿望来说,其会将人性的某些瑕疵隐蔽或伪装起来的,在一定的情形下才能暴露出来。“基础”的考查是知与行的考查,知的考查通过一张试卷就能将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水平考查出来,却很难考查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能力。行的考查则需要时间、充分的接触和观察,时间、环境等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对于品行的坚守需要信念,否则在特定的情景下,人的品行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显而易见,大班化教育不具备考查一个学生道德水平和能力的条件。

二、小班化教学对解决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矛盾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能够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包括学生的心理、个好、特长和能力,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教育学生。小班化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普遍化,它为师生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使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小班化教学为素质教育创造了广阔又灵活的空间,能够让学生享受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增加接受教育,展现自我的机会,师生之间更容易形成充分的以课堂交往教学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使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基础”课考评的直观性和盲目性。

小班化教育教学为每个学生思想品质的展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通过这样一个教育教学过程对每个学生思想品质的把握会更确定一些,对学生表现出来正确的思想品质加以表扬,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正确的思想品质加以引导和纠正。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品质、对知错就改、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都可以做到随堂记录,并在“基础”课考评中给予适当的考虑。因为小班化教学涉及的学生数量有限,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更具体,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去评价学生,也必然提高了教师评价的客观真实性,使“基础”课评价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矛盾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学生的思想品质是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学生不是培养出来的特工,他们毕竟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的真情实感和对学生的充分关照,一定会唤起学生真实思想品德的展现,减少了“基础”课评价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矛盾。和小班化教学相比,大班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关照,因为大班化教学少则上百人,多则几百人,不要说和学生充分接触,就是考勤教师都力不从心;不要说了解学生,就是能完全认识学生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只有以考试和作业作为考评的依据了。因此,我认为“基础”课大班化教学无论采取怎样的方法都很难解决或弱化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之间的矛盾,只有小班化教学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和基础。

三、小班化教学对解决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矛盾的方法

(一)详细做好学生的日常考勤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内在动机有可能是隐蔽的,无法作客观的确认,但学生的行为确是客观的,不管我们是否能确认这是否是学生真实意思的表达。考量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必须通过其行为,而无端地揣摩其动机也只是徒劳无益的。即使要揣摩其动机也只能通过其行为,尽管这种方法可能不准确,却是必须使用的方法。根据这样一个事实,我会把学生日常的诸多表现记录在案。每个学生平时每次上课是否准时、是否迟到、是否请假、是否旷课,甚至把学生比较突出的言行都记录下来,如是谁主动捡拾垃圾,是谁主动打扫教室里的卫生,是谁主动擦黑板,是谁主动帮助他人等。这些日常琐碎的记录只有小班化教学的教师才能够做到。因为小班化教学,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每一个学生,并尽快做好各种日常记录,尽量使考评更客观。

(二)提前到教室

准时到教室是每个教师的工作准则,作为“基础”课教师,我认为提前到教室既可以将教学工作准备充分也可以很好地观察学生,做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记录。长期以来我都有学生这样的记录,而这样的记录经过调查实践确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在品质。记得有一个学期我在一个没人打扫卫生的教室上课,每天当我提前来到这个教室时,不久,一位学生也会来并且打扫教室的卫生。我默默地将这位学生的名字记录在案,在最后的考评中此生得了优,又联系该生班主任,得知这确实是一位很优秀的学生。

(三)连续记录学生的座次

大学上课一般是流动教室,学生坐在什么位置一般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而学生对位置前后左右的选择是有一定意义的,其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其他的心理目的。上课态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态度,也是学生对待教师劳动的态度。如果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一般情况下,一直喜欢坐在后面几排的学生,其学习态度和一直坐在前排的学生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对此,我也有一个习惯性的记录,一个学期下来,除了有个别因故变动位置,其他长期坐前排和长期坐后排的学生其学习效果基本上和他们的座次成正比。把这样的记录作为考评参考,我想应该有一定的意义。因为一个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喜欢听教师讲课的学生,一定能够汲取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和追求。相反,长期坐在后排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学习态度消极,不太尊重教师的劳动,喜欢做小动作或做自己喜欢的事,完全不听教师的授课,教师传授的正确理念和价值观念很难到达此类学生的思想中,达不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何以提高?

(四)记录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

社会实践是加深学生对课堂教育教学的理解,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尤其重要,通过对社会实体性的接触和观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社会实践教育相对课堂教育显得松散,使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学生在看似形散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中出现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教师在对学生作正面的教育外,也可以将此作详细的记录,作为教师考评的参考是不无道理的。

(五)重视学生平时的作业

平时的作业是教师根据阶段性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教育成果的一个观察,它表明这个阶段里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成长。有些学生认为平时的作业无关紧要,只要期末考试考好就可以了,这是大学某些科目留给学生的基本印象和惯例。“基础”课是素质课,平时的一言一行皆在教师的考评参照范围内,何况作业。所以,学生平时的作业我都有留底,并将每个学生思想中错误的观念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在每次作业中,尽量使每次作业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细心通过作业观察学生思想是否有一定进步,并将详细情况记录在案,作为期末考评的参考。

(六)关注学生的各种评价

让学生以自评、互评的方式参与到期末考评中是我们桂林师专一贯的作法。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中,可以对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反思,对他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思考并学习。通过这样的一次评价活动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是否是客观的,也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我们还会找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尽量通过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行最后的考评,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隐蔽性和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考评直观性之间的矛盾。

以上是我在我校“基础”课考评大背景下自己对学生平时考核的一些方法,尽管它不是学生全部思想品质的表现,但它毕竟是客观的,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学生的思想品质。这只是我在教学工作中对解决“基础”课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矛盾的一些浅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期待探索更有价值的方法,使学生的考评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最真实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韦冬雪,彭俊桦.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环节的优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徐海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及标准体系论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3]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指标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关于教育的学习笔记范文5

关键词:扶他林凝乳;喜疗妥乳膏;PICC;静脉炎;疗效比较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现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而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比较常见,血液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化疗药物毒性大,疗程长,化疗后患者骨髓抑制明显等原因,造成血液病患者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较一般患者发生率高,据报道发生率高达10~15%[1,2]。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静脉炎药物有喜疗妥乳膏,如意金黄散等,都有明显的疗效,但不能迅速解除肿痛,鉴于此,我科于2010年1月~2013年6月,对住院血液病置入PICC导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经微波治疗后分别涂抹扶他林凝乳与喜疗妥乳膏,观察两组疗效,发现扶他林凝乳能迅速缓解局部肿痛,炎症症状消失快,疗效优于喜疗妥乳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发生静脉炎的血液病患者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7.9岁。两组患者中主要观察发生II级及III级静脉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38.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7.3岁,其中观察组20例中二级静脉炎10例,三级静脉炎10例;对照组20例中也是二级静脉炎10例,三级静脉炎10例。两组患者病种、年龄、性别、治疗情况、置管人员技术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置管均由2名经过专业培训,取得资质的主管以上护师完成。

1.2材料方法

1.2.1材料 观察组:扶他林凝乳(全称: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剂)微波治疗仪;对照组:喜疗妥乳膏(全称: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微波治疗仪

1.2.2方法 两组均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师,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对照组经微波治疗后以穿刺点为中心按PICC换药流程,常规换药后沿导管方向局部红肿热痛处涂抹扶他林凝乳,范围为红肿疼痛部位扩延2cm,涂抹后导管穿刺点以优韧宁或纱布覆盖保护,根据静脉炎严重程度1~3次/d,连续4~7d;观察组以同样的方法经微波治疗后局部红肿热痛处涂抹喜疗妥乳膏。

2评价方法及统计学处理

2.1静脉炎判断标准 静脉炎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3],0级:无自觉症状;I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I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2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机械性静脉炎症状改善情况,每天或每班护士认真观察并询问患者用药后红、肿、热、痛、硬结消退情况,患肢活动情况,详细记录具体时间,同时进行交班。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 ,无痛及轻微疼痛0~3分,中度疼痛4~5分,重度疼痛6~7分,剧烈疼痛及无法忍受8~10分。硬结、红肿程度:采用直尺测量,每天或每班记录硬结红肿消退情况,并进行交班。治愈: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及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消失,硬结消失、肢体活动自如;显效:用药后灼热、疼痛消失,红肿消退面积大于或等于80%;有效:用药后灼热、疼痛减轻、红肿消退面积小于80%,条索状红线变浅,未完全消失,硬结变小,患肢活动部分受限[5]。

将两组II级、III级静脉炎患者所得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

3结果

3.1两组患者中II级静脉炎使用不同的乳剂后红肿及疼痛消失时间比较,见表1。

3.2两组患者中III级静脉炎使用不同的乳剂后红肿及疼痛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

3.3两组患者治愈时间比较,见表3。

4讨论

4.1 PICC置管导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机制 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摩擦刺激引发的变态反应[6]表现为红、肿、热、痛及静脉条索状改变或触及硬结。

4.2原因分析 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机械性刺激 机械性静脉炎一般在PICC置管3~7d左右发生,主要是在置管过程中导管在血管内潜行对血管壁的刺激造成,送管速度越快血管越细越容易发生;穿刺技术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或导管尖端异位,需调整位置,会造成反复送管现象,两者均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容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敷料包扎过紧 置管初期由于穿刺点容易出血尤其是血液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为了尽快止血,往往会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手臂,容易造成血管壁与导管接触与摩擦,刺激血管壁产生机械性损伤;血管因素 头静脉的解剖学特点为前粗后细,静脉瓣较多,在选择头静脉置入PICC导管时,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高于正中和贵腰静脉。

4.3患者状况评析因素 血液病患者,由于成熟细胞计数减少,功能发生了改变,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静脉炎,表现为置管初期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较一般人要高,程度较一般人要重;血液病患者进行化疗时疗程一般较长,化疗药物毒性大,对血管刺激性损伤大,容易损失血管内膜,加上导管的刺激,更容易出现机械性静脉炎;血液病患者,由于化疗期间骨髓抑制明显,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易发生全身感染,留置导管肢体容易出现静脉炎。

4.4扶他林凝乳 又名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是一种外用消炎镇痛药,其活性物质含量相当于1%的双氯芬酸纳,使用时,局部外涂通过按摩很容易穿透皮肤组织,聚集于皮下,并由于其含醇-水基质起到抚慰和清凉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再生,有抗炎、抗渗出的作用,并能迅速缓解疼痛和压迫感,对皮肤无刺激。研究表明,采用扶他林凝乳的方法,能很快消除II级III级静脉炎患者的局部疼痛、红肿,患者不适症状消除快,而且静脉炎治愈时间短。通过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扶他林凝乳在静脉炎治疗中效果优于喜疗妥乳膏。在平时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静脉炎的患者,为了尽快解除症状,可首选使用扶他林凝乳再配合微波治疗,能很快解除患者局部红肿热痛症状,促进炎症早日愈合,适合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参考文献:

[1]陈小红,骆惠玉,孙陈芬.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ICC与CVC置管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1,11(7):4.

[2]杜华.湿热敷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7-8.

[3]安娜,席延荣,王效影.硫酸镁混合液外敷治疗云克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07,21(1):65.

[4]王黎红.癌症痛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489-490.

关于教育的学习笔记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课改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工作重点,兼顾其他方面。在学校工作计划的安排下,我们认真落实学校《20132014学年度学校工作计划纲要》中关于教科研工作的意见,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魂、继续探索“先学后教,训练矫正”的教学模式,继续落实教学常规,开发校本课程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生存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坚定不移地树立教学质量为中心,狠抓双基确立教学质量在全市领先地位。

2、继续探索“先学后教,训练矫正”的教学模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强化教案的二次备课与反思,使它成为高效课堂、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4、加强作业批改的探索与评价,让作业批改成为巩固写字教育、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

5、通过常识组老师的教研活动,真正解决学生在英语方面语音语调的问题、科学实验方面的问题以及品社课堂高效的问题。

三、具体措施

1、抓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继续开展说课、赛课、评课、反思活动,将说课、赛课、评课、反思作为减负增效,提升教师素质的主渠道。有效地组织好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研讨、教材分析等活动,对照新课标,反思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法,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并配合教导处定期做好落实常规的检查、督促工作,注重发挥“帮带”的作用,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教研重点要进一步转移到研究课堂、研究学生上,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充分地发展。

2、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

通过理论学习,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和经验总结,提出新的课题设想。抓实研究过程,注重知识的积累,把课题研究与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实施中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真正做到以科研推动

教学改革的发展,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从而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丰富多彩的活动,焕发了校园的生机和活力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学期,我们组织开展英语书写比赛、英语朗诵比赛、情景剧表演、科学实验课操作比赛以及品社课的速背比赛等。

各月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

1、制定教研组及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2、检查各项计划

3、教案、作业的检查方案

三月

1、上课、磨课

2、继续实施赛课。

3、教案、学习笔记、教学反思检查

四月:

1、期中学生学业成绩检测

2、教案、学习笔记、教学反思检查

3、学生英语书写、朗读比赛

五月:

1、教案、学习笔记、教学反思检查

2、品社速背比赛

六月:

1、教学常规大检查及优秀常规展示活动;

2、制定复习计划;

3、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