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业经济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业经济专业

林业经济专业范文1

关键词:林业经济;林下经济;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313-02

1引言

边发展边污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大量采伐森林获得利益来发展经济,这种完全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被淘汰。如何科学合理的引领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形成多样化的林下经济结构,可有效的维护生态环境的安全性能和维系了生态的平衡状态,促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下经济的概念

林下经济是林业经济的延伸,传统的林业经济仅依靠单一的林业产业为核心内容从事经营活动。而林下经济除了以林业为主的经营活动以外,还包括了以中药材、食用菌、疏菜等种植业发展经营,以畜牧、家禽养殖业发展经营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林下经济具有多样性,避免了传统林业经济单一模式所带来的经济周期长和产值低的问题,同时对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的安全,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发展林下经济的核心

林下经济以集体林场或林农专业合作企业为核心内容。这是由于贵州省大部分林业经营方式是以集体和个人为其主体所决定的。林下经济与林业经济一样具有很强的企业属性。一方面林下经济具备大部分的企业属性所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表现出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林下经济的经营和管理者都是从属于集体和林农合作企业,它们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仅仅是权属问题,还包括了管理层结构的不合理和管理机制的不科学所带来的系列问题,这都直接影响着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对林业产业的发展,阻碍着其各种优势的发挥。具体包括:资源和地域优势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以及技术优势的发挥。发展林下经济其核心是在保证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作为林下经济的核心的同时促进林下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充分的发挥它们的各种资源优势。

4把握林下经济发展核心内容的五大优势

4.1有利于落实相关政策

林下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是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对林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营。其核心内容使得林下经济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制定的关于林业资源的相关政策和出台的相关法律保护政策,都直接作用于林下经济的发展。政策的落实使得林下经济具备了一定的行政关联、单位关联、技术关联和市场关联。管理经营林下活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对于一系列国家政策的解读和落实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4.2有利于规模化经营的统筹

林下经济是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的人为使用林地、改变或者调整森林群落结构所从事的一系列的活动,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开发,充分合理利用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手中的林地为基础,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的统筹。

4.3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完善和网络开发利用的普遍性。人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开放空间之中,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是社会各个主体对未来事物发展预测、制定后期策划的主要原始资料。从事林下经济的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多层次的信息来源渠道,获得第一手信息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或发展措施,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安全。

4.4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吸收

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改进、更新和创新奠定了基础。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作为林下经济实体有着自身的专有技术资源,还拥有着一定的技术网络,可以从中获得先进的技术支持,这对林下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5有利于科学地利用人力资源

集体林场特别是林农合作企业在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的同时也有着相对集中的使用和调度这些人力资源的权利,其作为林下经济的核心内容,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5核心内容下多元化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5.1林下经济的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所享有的自然资源平均量在递减。然而,人们的物质需求量却在增加,有限的自然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迫切的社会问题,需要将能源开发的主要对象转向植物,以便研发出更多的生物能源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能源草和能源矮林的发现和利用解决了这一社会问题。它们的种植作为以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为核心内容的林下经济,得到大力的支持,解决当下迫切的能源紧缺问题。

5.2林下经济的园林资源模式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其精神文化需求。对生活栖息地的环境要求不断增高、对审美意识的不断升华、对养生之道的探索、对休闲娱乐方式的要求增多和对出行旅游的需求增多,都促使并完善了我国园林产业。作为拥有大量林地资源的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观赏性能较强的植物,为城市园林建设工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具备了发展园林资源形式的林下经济。

5.3林下经济的畜牧业发展模式

传统的林业经济的发展就开辟了养殖各类家禽增加林业经济收入的道路。作为改进后的林业经济的林下经济应当延续林业经济发展的可观的、合理的、科学的道路。积极发展畜牧业,一方面为提供充足的生活原材料保证充足的货源,稳定市场价格,促进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延续传统林业经济的开发模式,补充、丰富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形式,促使林下经济向多样化形式推进。

5.4林下经济的林药发展模式

以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为核心内容的林下经济,为了珍惜和充分利用每一份可用林地,增加林下经济的效益,利用未郁闭的林地进行中药材种植,可以增加林下经济的效益和丰富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形式,还可以不断地为我国的中医发展提供中药药材资源,稳定我国的中医药药品市场。

5.5林下经济的菜果菌综合种植模式

保持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形式,种植大量的蔬菜、水果和食用菌,是长期以来实践的经验。不同地区的林地具有不同的土质,可以种植出具有地方性特点的蔬菜、水果和食用菌。这些种植是最传统的和最基本的林业经济开发的发展模式,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林下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也离不开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的科学种植。

6结语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资生活需求,以科技作为推动力,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保留传统林业经济科学、有效、合理的开发,与时俱进,创新林业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向林下经济转移,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海英.浅谈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189.

林业经济专业范文2

    关键词: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管理、经济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涉农企业、相关政府工作部门和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管理、财会、金融投资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实验教学体系。高等教育课程实验教学是以课内实验为主体,社会实践为补充的教学体系。当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了适应21 世纪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根据专业市场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

    受教学条件、课程设置模式和考试方式等限制,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实验教学课程偏少等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普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IT类与非IT 类资源,依托校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角色扮演、模拟仿真、实战演练等形式的课内实训。这些课程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理念传统守旧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我国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

    响较大,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理念缺乏现代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因循守旧,重理论而轻实践,理论讲授占到教学课时的95%以上,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不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知识,既缺乏对实验环节的认识,也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经济建设、学科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

    (二)课程实验教学科目少、内容单薄

    我国现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然沿袭过去的“专才”培养模式,专业面欠广,课程实验设置僵化。目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验,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实验课程,但是针对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验较少,跨专业的综合实验课则更少。此外,已开出的实验课程的内容不够丰富,大多是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很少,实验内容欠深入拓展,缺乏融会贯通的实验课程体系。

    (三)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模拟实验平台,采用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实验目的、方法和实验内容后,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考核方式则以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为主要评分依据。这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仅针对课内知识,教学地点局限在机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师资设备薄弱

    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均承担的兼职教师,专职实验教师较少,而兼职教师较大的课务压力和科研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投入到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此外,许多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没有在实际工作单位从业过,实验经验严重缺乏,所以在实验教学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和突破。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的条件而言,普遍存在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实践基地流于形式等问题。实验设备主要是计算机硬件和各类软件系统,缺乏可进行实境仿真的专业型仪器设备。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农林经济管理课程实验教学培养过程中应坚持知识、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实验课程中获取直接知识,锻炼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从教学理念到实验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设备的创新型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一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新局面。

    (一)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企业越来越高的人才要求,高校教师应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特色意识,构建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应深入认识经济、管理类实验的特性,分析体系构建的基础,加强校企合作,围绕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考核等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本着系统性、效益性等原则,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合设计。

    (二)设计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农林科学理论知识以及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熟练掌握英语、计量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方法与技能。为了实现这一培养要求,应设计“多平台、多模块、多层次”的完整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依托校内模拟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外实体实践平台,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层次的理论课程开设实验课程,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对实验内容进行纵深拓展,加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实现从基础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的逐渐提高。当然,这样的课程体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和师资设备提出变革要求,可考虑适当延长课程总课时,以实现在理论课时不变或微缩的情况下增加实验课时;师资设备则需相应增强,并提高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此外,还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切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了培养既适应我国当前农林业经济发展要求,又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方法。1.课内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理论知识,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通过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等方法来实现。2.第二课堂实验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主要以专业技能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大赛、证券投资模拟大赛、ERP 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国际贸易实务大赛等,大赛结束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操作和成果进行评奖。这一方式可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信心、行动力及合作精神。3.项目管理式实验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通过参与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更高技术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理念。开放实验项目类型包括:⑴学生参予科研型:如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⑵学生科技活动型:学生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⑶自选实验项目型:由实验室定期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实验项目,学生自选。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指导教师及时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完成后提交实验结果,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中心鉴定合格的,可申请学分。4.社会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农林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分析,自拟或自选实践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而且通过进行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

    (四)增加投入,改善实验条件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条件是搞好实验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要加大人、财、物资源的投入;在校内实验室硬件方面,应扩大实验室的规模,购置满足学生实验要求的必需设备,通过不断地整合、深化、建设,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丰富的各类实验资源;在校内实验室软件方面,加快建设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辅助系统、个性化空间系统等,集成各种实验课程系统和经济资源数据库,借助校园网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设计提供良好的条件。实验中心应定期进行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安全环境检查,保证软硬件的配套性、完好率和利用率。

    (五)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

    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而言,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掌握专业新枝术、新工艺。高校要立足于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建立实验教学队伍的培养制度,对实验教师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同时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人才;聘任社会上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鼓励教师和实验教学人员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此外,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激励和监督教师搞好实验教学工作,也是促进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措施之一。

林业经济专业范文3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生态需求;北京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76-03

一、北京生态需求分析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是当前北京市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北京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大城市病”。北京面临人口膨胀、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人文资源丰富而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城市二元结构日益突出等问题[1]。随着居民生活质量、品味及生态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市民时刻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洁净的水源和安全的食品等已成为居民的迫切需求。

当前,由政府主导和开展的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北京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等都是政府围绕建设美丽北京、绿色北京、满足北京居民的生态需求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国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积累了较多经验,例如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影子规划”、新西兰怀塔克尔的“绿色蓝图”等,大多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空间绿化、交通运输方式、住宅和社区建设、城市自然区域的保护、能流和物流的规划、社会经济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实现[2]。这些生态城市的建设成果离不开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后盾[3],推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平衡相协调,实现城市中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生态下系统的和谐。当前农林业生产活动过程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资源环境。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关注范围也相应地由原来传统的农林经济问题扩展到农林业生产所涉及的资源环境问题[4]。在当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和农林经济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北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特别注意强化培养学生农林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主动适应北京生态的需求。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设置现状

(一)国内农林院校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设置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将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农业、林业和农村领域,研究如何促进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从市场运作的角度,对农业、林业生产以及农村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学科。笔者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于农林业知识的要求和课程设置中农林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情况,调查了5所当前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的农林类高校,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调查的5所高校中,除了中国农业大学外,其他4所高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明确提出了对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其中浙江农林大学对于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是“掌握”。其他三所是“具有”。在北京林业大学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别提到了“熟悉(农)林生产及经营管理过程”。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农林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提出了对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

分析调查的5所高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可知(见表1),农(林)业基础知识类课程主要以概论类课程为主,其中农业类高校侧重于农业概论,林业类高校侧重于林业概论。从开设相关课程数量和设置地位来看,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相关课程最多,均为5门,课程地位均是选修课;北京林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均开设2门相关课程,均为必修课;而中国农业大学未开设相关课程。

(二)北京农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以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使命。该专业目前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善于深入调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在政府部门、各类涉农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农村社区和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企业策划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4]。综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见表2),其中关于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在选修课模块,均为限选课,包括《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论》、《农学概论》和《森林资源管理》三门课程。

(三)改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农林经济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学和训练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农林经济管理是基于农林业领域的管理,学生就业岗位定位在农林业企业、农村社区、林区等相关部门,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农林业知识,该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强学科交叉型,因此农林业基础知识类课程是必不可缺的。国内有不少学者已关注此问题,有的提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涉农林知识薄弱,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这个问题“容易导致学生专业以内的不全会,专业以外的全不会”,并且难以吸引学生对农林领域的专业兴趣;针对“涉农知识薄弱、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建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农村、农民和农业基层,为“三农”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5]。有的认为,农林业的课程设置少,且没有针对性,应大力加强农业技能知识方面的课程设置[6]。在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中调查“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应加强哪方面课程设置”[7],统计结果发现,实践类课程是最受学生关注的,其次是农林类课程和经济类课程,可见学生对于农林业知识的需求比较强烈。在对浙江农林大学该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70.9%的学生反映需要加强实践类和农林类课程的教学力度。

通过以上观点和调查数据可以反映出,无论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于增加农林类基础知识课程都具有比较强烈的需求。

三、关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建议

针对首都生态需求和农林经济发展概况,同时突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笔者认为目前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北京生态建设需求和学生对农(林)业技能知识的学习需求,进而无法充分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议:一是尽快修订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北京生态功能定位,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需求,确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适应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步伐,及时推动学校“卓越农林经济师项目”,完善课程体系,在第二平台专业基础教学平台中添加《生态学基础》、《作物栽培学》和《动物养殖》三门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农林业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让学生了解农(林)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增强爱农、学农的自信性,激发学生“崇尚自然、热爱农林”的热情,培养学生未来从事维护自然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事业的理想情怀。通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既实现“具备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首都生态建设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开忠,李国平,等.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鞠美庭,王勇,孟伟庆,何迎,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王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环境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70-73.

[4]赵连静,李华,何忠伟.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3+1”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5]杨红强,邬松涛,杨加猛,贾卫国,王浩.我国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维比较与改革创新[J].林业经济,2014,(9):123-128.

[6]苏红伟.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4,11(3):91.

林业经济专业范文4

[关键词]园林行业 就业前景 就业壁垒 必备素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94-01

近些年,城市建设加快,许多地方进行大改造,道路拓宽、广场建设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绿化景观设计。另外人们生活质量大幅度地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追求;居民住宅商品化市场化及房地产迅速发展,住宅区园林景观得到高度重视,房地产项目园林建设市场迅速扩张;一些事业单位也更加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之与城市环境相协调,更要以人为本,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旅游业的开发也大大刺激了园林绿化行业,促使更多的新兴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城市迅速崛起,这些园林景观的建设拉动了园林产业的发展。还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为园林产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关心的焦点,这样一来政府对环境问题便加大了投资力度,促进了环境和园林建设的发展拉动了园林产业。

08年北京奥运主题绿色奥运,这使得园林绿化业到了最高峰。为把绿色奥运这一理念贯彻彻底,各地设计人才纷纷献计,几年的创造改建,那些人才成功展现了自己也成就了奥运,创造了奇迹般的财富。接着上海世博会的开展又是园林行业的一大高峰。

因此此类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也因此我们这种选择园林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 那些既懂得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又懂得绿色经济经营管理的人便很是吃香。

按照上面园林行业发展的分析,这行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有艺术细胞的可以去做景观设计;有脑力的可以去做工程项目;想研究的可以去做组织培养…不过对于以后的就业,其中肯定会有很多人不选择园林这行业。奥运世博会这两个园林产业高峰期后,已经越多的人扑在了这上面,越来越多的园林公司建成,再这样下去会不会造成这一行业的饱和,然后就是停滞不前。还有,近来由于国家的调控,房地产已不如前几年那般红火,这时候房地产的开发必定会减少,所连带的效应就是这块的园林绿化不能大肆发展。这样的前景有些令人可畏。

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需要关注的则是现在及以后园林这一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在这其中所面临的就业壁垒。

从市场就业环境看,毕业生供需矛盾这些年一直在加剧,每年的毕业人数以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另外“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即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从学校本身来看,培养方案还不够完善。学生在学校三年,每学期都有不同的专业课程,所涉及知识范围很广---草坪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树木学、花卉识别、园林栽培、测量以及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几乎概括了园林这一行业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在上课学习的过程中,都是理论加实践,力求把这门课学到位。每门课就那么多的时间,内容多、知识复杂,再加上学习的时候不是很用心,差不多都是掌握个皮毛,实践技术也不够熟练。这使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打了折扣。所以很多人都说的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够硬。

从用人单位来看,很多单位用人标准高,追求高学历,人才消费现象愈来愈严重,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地挫伤了我们毕业生的积极性。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因此,作为大专生,同样的园林专业就业率比不过本科生。还要提到的是,对于园林这个专业,男生的需求量大于女生。

从毕业生来看,自己的就业期望和保守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这种矛盾导致一般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这些毕业生本身素质不过关,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时展的创新能力。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有很大影响。

因此,学生要在学校的专业学习中多取得那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各种证书---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photoshop 、CAD、以及工种证等。有较强的进取精神,明白自己为何向选择这份工作;储备发展潜力,那些脑子里所掌握知识关键时候能为自己开拓一片天地;自己的志向、知识、能力、特长、在所处单位能尽情挥洒;认清自己,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在努力工作同时,放宽眼界 不局限在某个行业或某些单位,为自己增加成功机率。在工作之初还要战胜那些通常所说的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如挫折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自卑心理、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

只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自己的心态,能够坦然地应对遇到的成功与挫折。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以及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满足于现状不好高骛远的同时也要放远目光不只顾眼前利益。有勇气面对将来的任何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达聪,芦丹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调查与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16-18.

林业经济专业范文5

关键词:园林 风景园林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吉林农业大学校1997年设立园林专业,2011年设立风景园林专业,目前同时有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的迷茫和不理解:这两个专业什么关系?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所以探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首先从专业设置入手。

一、园林与风景园林

1.学科专业设置

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2012年颁布执行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同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关于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如下:

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专业代码090502,原专业代码090401)隶属于农学门类(代码09)下林学类(代码0905)的本科专业[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农学类(代码09)林学(代码0907)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

风景园林(注: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取代原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代码080708W)、景观学(专业代码080713S)、风景园林(专业代码080714S)三个专业,隶属于工学门类(代码08)下建筑类(代码0828)的本科专业,与建筑学(代码082801)、城乡规划(代码082802)平行设置[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工学类(代码08)风景园林(代码0834,可授工学、农学学位)一级学科(共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2]。

从上述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来看,“园林”和“风景园林”相去甚远,那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又是是怎么定义的呢?

2.园林学与风景园林学的关系

关于“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提出:“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学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城市绿化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大地景物规划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做资源,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评价,合理利用土地进行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明确地将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作为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3]。

关于“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风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构成图底关系,相辅相成,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学科外延涵盖包括:①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②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保护性用地的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③传统园林的鉴别、评价、保护、修缮与管理;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参与“园林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⑤旅游与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⑥各种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⑦风景园林建、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⑧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研究与评价,医疗康复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⑨园林植物应用[4]。

从上述对“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学科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园林”和“风景园林”的内涵是一致的,只是在外延上有了变化,“风景园林”的外延似乎要比“园林”的外延更加广泛,更加现代,也更加与国际接轨。所以说“风景园林”是社会发展至现代对“园林”的丰富,只是在名称上发生了变化,就如同“园林”是“风景园林”的曾用名,其实质是一个事物。

造成园林和风景园林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上不同的局面,应该是其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性质[4]造成的,其基础学科主要有建筑学、生态学、植物学、美学,分属于关系较远的学科门类。同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受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历史较短的美国等国家的影响所致。

二、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15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能力,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5]及《高等学校风景园林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6]为指导,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借鉴同类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1.专业定位

园林(或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所涵盖的知识非常庞杂,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和实践2个层次,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上述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安排在一个专业、4年学习是不现实的,于是在两个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或侧重。经过研究和论证,明确了我校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基本保证学科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的能力,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兼顾园林植物及其应用和园林工程与管理。

2.人才培养目标

园林(或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是应用型学科,根据社会调研,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是需要应用型人才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我们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3.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园林植物及其生产、繁殖、应用的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规划设计和植物应用方面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施工管理的能力。

4.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方面,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基本保证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及其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表现、园林工程与管理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但两个专业各有侧重。知识体系中两个专业都强调园林植物应用,是根据我校条件和特点,充分发挥了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强于建筑类、艺术类院校的基础优势。

5.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根据社会调查,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反馈的信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制定当中,更加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分量。具体实践教学安排如下:

园林专业:植物分类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园林苗圃学实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园林植物昆虫学、病理学实习、园林工程实习、测量与3S技术实习、园林植物育种实习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课程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树木学、花卉学独立实验、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

风景园林专业:素描实习、色彩实习 、植物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构造与结构实习 、测量学与3S技术实习 、园林工程实习、风景园林综合教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 、风景园林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

6.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下面按照知识体系,把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如下:

6.1园林专业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高等数学E、无机与分析化学B、有机化学B、大学计算机基础、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础生物化学B。

专业课:植物学基础、园林植物分类学、园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配置、花卉商品学、插花、干花与盆景艺术、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园林植物育种学、草坪与地被植物、园林植物昆虫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病理学、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园林设计初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美术、中外园林史(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6.2风景园林专业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D、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大学物理实验C。

专业课: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配置(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画法几何、素描、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构成、城市规划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风景园林设计表现技法、风景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施工图设计、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初步、色彩、阴影透视(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三、小结

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确定毕业生规格,在保证专业知识完整体系的前提下,两个专业各有侧重,同时利用我校条件,发挥我校特色。在教学环节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Z].2012.

[2] 教育部.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Z].2011.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3-5.

[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增设风景园林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 2011,27(5):4-8.

林业经济专业范文6

1缺乏责任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全行业并未得到全面落实,依靠科技振兴林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林业系统职工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一些生产单位缺乏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科技成果不配套,单项多、综合少,转化率低。全市64项林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仅有12项,转化率不到20%,大面积见效的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不到10%。

3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

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且生态与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其直接经济效益。而林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对象大多数是比较偏辟地区的农民。如果没有国家扶持的配套资金,再好的技术,群众也无力接受。再加上当地科技成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各部门缺乏协调和衔接,相互之间没有起到连动和促进作用,没有形成合力。

4推广体系不健全

推广体系不健全,现有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全市现有推广人员整体不协调,专业技术人员只占30%.且大部分集中在县以上单位,真正在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很少,有些推广机构只能应付完成生产任务。培训无场所,示范无基地,难以正常开展试验、示范、技术咨询和服务工作。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机构改革,不少地方的县(乡)推广机构出现“脱钩”现象,甚至有些已撤、并、转,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推广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

加速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

1)摸准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前题是做好市场调研,面向生产实际。要求成果具有成熟性、适应性、效益性和组合性。如,推广林木良种,尽量将种子、植保、土肥、栽培等各专业的科技成果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实现科技成果系列化开发。2)认识林业科技成果的地域适应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条件。必须因地制宜,防止盲目引进。如,20世纪80年代我市大面积发展山碴、红富士苹果,90年代用银杏作通道绿化,不是气候不适宜,就是措施不到位。因此,尊重科学、讲究科学,科学规划,筛选本区域适用面广、见效快、效益好的科技成果是保证尽快形成生产力的关键。3)对产业化成果,要了解市场信息和走势。实践证明,产业化成果的转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龙头确立主攻方向,逐步形成系列化技术。如,保德县红枣综合丰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就是按照市场的需求,取得初步成果后再到生产中检验、应用。并根据反馈,由推广应用单项丰产技术措施发展到推广应用4项综合丰产技术;由推广生产优质产品技术发展到产品采收后的坑枣技术。这种逐步拓展的系列技术,为枣区人民打开致富之门,仅红枣年收入近500元/人,占人均总收入的30%以上,2/3的贫困人口因发展红枣产业解决了温饱问题。事例说明,只有形成产业,才能扩大成果转化率,产生规模效益,达到最佳的推广效果。

2健全推广体系

1)抓好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要建设以省(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为“龙头”,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骨干,乡(镇)林业推广站为基础,村级推广组织为网络,科技示范户为榜样的林业技术推广网络。2)从政策上倾斜,从经济上扶持,增强推广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推广成果的实力。按照中央六部委下发的《关于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和《农业推广法》,认真做好稳定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及推广队伍工作,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调动他们在成果转化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发挥媒介作用。通过示范、讲授、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为生产力部门培养技术骨干力量,使新技术及时为广大林业生产者所掌握。同时,通过有效的宣传工作,提高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速度和效益,使它在提高广大林农的科技意识和致富本领上产生积极的作用。

3坚持样板示范

林业生产周期长、直接经济效益慢,而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选择代表性强、基础较好、规模适当、条件具备的地区,建立不同类型的林业科技试验室及实用技术组装配套的技术开发示范基地,探索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走边试验、边示范,以试验带动示范,以示范促进推广的新路子,为大面积、大范围内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提供经验。

4建立“四位一体”的转化机制

通过计划的导向作用,财务的资金保障作用,生产依靠科技、科技面向生产的协调机制,来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计划部门要把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作为立项依据;财务部门多层次开辟资金渠道,起到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作用;生产部门结合实际及时提出对科技的需求,积极主动采用科技成果;科技部门面向生产及时为生产建设提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解决生产中突出的技术问题。在成果鉴定时要有计划、财务、生产、推广部门参加,既鉴定成果,又研究推广应用,保证林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加大推广力度

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推广以集水造林为中心的汇集径流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容器育苗技术、封山育林技术,枣树四项丰产技术、核桃去雄技术、青杨与沙棘乔灌混交的营林技术,ABT生根粉、吸水剂、植物抗寒剂、防啃剂等林业新材料及新产品应用技术。特别是要抓好重点林业工程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优势集成,提高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