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环境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环境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环境的概念

人工环境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城市形态学,穆拉特尼,罗西

Abstract: the Italian city morphology in general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context feature. First study occurred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in the subject, building as a bridge to a typology architect and urban designer to enter into the city level. Second study to design as the guidance, "the Italian architect, urban designer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 We will look at the whole city introduced, and the theory of rossi murat.", because the former Italian school in the core status and the latter in methodology. This paper to its own detailing.

Key words: urban morphology, murat. "and, delio rossi

2. 穆拉特尼,基于历史理性的类型学研究

赛维奥•穆拉特尼(Saverio Muratori)是意大利形态类型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继承了早期学者如Giovannoni关于城市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有机体的理论,并将其建立在一个有关历史理性的先验的哲学基础之上。除了哲学的思辨和推理,在方法论上穆拉特尼还兼有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故而被誉为意大利的结构主义之父。认为“不能孤立的理解一个建筑或形式的意义,其意义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层级结构中,存在于不同的尺度中。只有不断的参照建筑的组分和建筑物所属更高一级的形式系统才能把握建筑的丰富意义……他为认识人工环境建构了一个结构主义的理论框架。

运作的历史(operative history)。穆拉特尼的哲学受到黑格尔哲学和意大利的后唯心主义(post-idealistic philosophy)哲学的影响。其历史理性的概念类似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型,认为存在一种超验的、个人意志之外的理性和逻辑。针对关于现代主义的风格之争,认为艺术品是这个抽象的历史理性、逻辑的再现,个人性在艺术品中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这样就辩证的解决了个人的多样性和历史理性的唯一性之间的矛盾,艺术品中的个人性服从于统一的历史理性,前者是后者的多样化表达。在这个先验历史理性哲学基础上,穆拉特尼提出了其唯心主义的城市历史观,所谓的运作的历史(operative history)。历史对于穆拉特尼具有多重的含义,基本要义在于历史的意义不是客观的,而是建构的。历史是一种建造的工程,历史是主体对城市物质环境――各种历史机体、机理的重建;是主体对先验的历史法则的重建。主体重建的历史本身也在超验的历史法则历史理性之内。城市的连续性并不是个人的假设,而是历史理性的体现,同历史理性一样是先验的,无法经验证明也不需要证明。穆拉特尼于是得以将城市的连续性建立在了一个看似无从辩驳的先验哲学基础上,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前提。现代主义的历史危机是历史理性法则的运动,主体对该危机的解决将通过历史的重建完成,正如前所述,这个重建本身也是历史理性的体现。简单的理解,即历史理性将加诸于主体的历史重建工程来解决历史的危机,主体的意义正体现在其对历史的重建上。穆拉特尼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辨无疑是晦涩的,但对于理解他的类型学研究则是根本性的。

类型学过程(typological process)是对类型在历史长河中的阶段性演变的重建。所谓阶段性的演变涉及到一个相关的概念就是阶段(phase)指类型的发展总是呈现一定的阶段性,一个阶段跨越一定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对应类型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主导性的类型(leading type)。后一阶段中的类型通过对前任的部分改进和超越得以进化出新阶段的类型。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有关类型的进化发生。在新发展的区域,新的主导性的类型占据主流,对应的产生新的城市机体;在老的历史区域,由于城市旧的机体的物质性抵抗,往往在新的类型和旧的机体中折中。二者的交织,决定可能同时出现两种的新的类型的变体:在建筑内部对构成要素进行革新和突变而不改变总体结构;完全抹去旧的类型而重建。穆拉特尼区分了住宅和特殊功用的建筑。前者的类型较后者要稳定,变化缓慢,不易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传递。后者源自前者,应对变化较快的社会需求,因而类型的变化相对快速。类型学过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类型在历史中的进化,是历史理性的具体体现;二是指主体对这个类型进化过程的重建,以在历史的危机阶段通过主体的反思意识重建类型,这同样也是历史理性的体现。

3.罗西,城市建筑学研究

意大利的形态学研究在共性之下更多的呈现了差异性。如果说以穆拉特尼为核心、以罗马为基地的形态类型学研究尚表现出统一的学派特性,则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无疑是游离在在这个主流之外。“罗西在对城市形式的诠释上被认为是独树一帜的” (Marzot,2002)。由于罗西本人行文风格和语言的翻译问题,往往容易形成对其理论的误读。此处并不打算讨论这些问题,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罗西城市研究的方法论上。在有限的篇幅内,我们强调将罗西理论和他所运用的方法论置于一定的学术语境内,从整体上把握该理论的结构,方有可能穿越罗西游移不定的行文,捕捉其中闪烁的思想火花。这部分的参考资料主要是罗西的《城市建筑学》。

城市建筑学:针对意大利的战后重建和城市扩张,60年代意大利的学术话语重心发生了变化,城市研究成为中心议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了关于城市形态的无政府主义,学术讨论话语中充斥着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舶来的专业术语和理论。罗西一方面同意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规模,一方面并不赞同这种无政府主义立场,《城市建筑学》正是针对前者作出的有力回应。因此,该书的宗旨皆在建立一门自治的城市科学,该科学试图通过类型学和形态学的分析阐明城市动力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关于城市科学的自治性,罗西有如下表述:“我相信城市科学有其自治性……只有我们将城市作为一个给定的事实,一个建造的工程,作为建筑学;只有面对城市人工环境(urban artifacts)本身,将其作为一系列复杂操作最后的建造结果――而所有这些操作是不能被如建筑史学、社会学或者其他科学所把握的――城市科学的自治性才得以实现”(Rossi, pp.22)。“城市建筑学触及城市这个复杂体的可被实证(verifiable)的部分,为我们研究城市问题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位置(concrete position)”(Rossi, pp.29)。

类型和类型学:“类型是永恒的、复杂的,是逻辑原则,先于实践这些原则的形式”,“它是规则,是建筑学的结构性原则……是恒常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典型元素,或简单的称为类型,存在于所有的人工环境之中”(Rossi , pp.40-41)。对于能否将罗西的类型概念的诠释为原型笔者在此处存而不论,但是不论在何种意义上都应该避免将罗西的类型概念等同于建筑类型。罗西写道“类型学是对类型的研究,这些类型元素是不可缩减的城市元素和建筑物的元素。一个单核的城市或建筑到底是向心的或非向心,这样的问题正是非常类型学的问题”(Rossi, pp.41)。由此可见类型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类型,而应该是城市人工环境的类型,是城市形式的逻辑法则。类型学研究的意义对于罗西而言,正是对城市人工环境的描述和分类 (Rossi, pp.27)。罗西提出的分类和前文所介绍的种种分类体系大异其趣,受到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罗西的分类的目的意在揭示城市形式中永恒的结构性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西提出所谓的基本要素(primary elements,在很多情况下指城市中的纪念性建筑)。这是一种固定的结构性因素,起着城市形态发生器的作用,和另一种结构性要素,住宅区,在构成意义和区位意义上的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了城市结构的总体。

人工环境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紧凑城市概念;城市设计;创新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运用紧凑城市概念进行城市设计,可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人地冲突的问题也愈加明显,所以在未来,我国的城市设计中也应该将紧凑城市的概念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对城市的蔓延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1紧凑城市概述

1900年欧共体在《城市环境绿皮书》首次提出紧凑城市的概念,到目前为止,紧凑概念已经广泛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中,它主要用于对城市的外延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紧凑城市概念中紧凑的含义不同于以往我们对于它的理解,它主要是对城市单元在空间中的分布同交通方式直接的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理解的,它的重点是对城市具有的高密度、具有的边界、功能的混合以及步行的尺度等方面进行强调,从而实现城市集约化的发展。现代城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楼大厦层出不穷,土地资源严重短缺,因此怎样将土地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紧凑城市的设计理念,正好符合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想,现在正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的建设中。在这种城市理念下对现代城市进行设计,在减少土地使用面积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减少人们对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频率,进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另外,紧凑城市的设计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

2紧凑城市概念下的城市设计

在紧凑城市的理念下对现代城市进行设计,要考虑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政治上的政策实施,以及土地的分配,环境、能源的使用,交通运行情况等都是在实行紧凑城市建设前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对城市建设进行紧凑设计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建设。

2.1明确城市设计优势

在对城市进行紧凑设计之前,设计者们首先要明确城市设计中的优势,然后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解决在紧凑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例如:在实现紧凑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首要面对的就是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密度性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密度较高的城市居住环境,居住的舒适度就会有所下降,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还是提高居住密集度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上,人们往往是矛盾的。这就要求设计者们要针对每个城市的特色,在紧凑城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满足人们对于居住城市的心理与生理上的需求,对城市的形态进行调整,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对城市进行紧凑性的设计,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

紧凑城市理念的实行,不可避免的会将城市变得高密度化,因此在高密度化的城市中,优化城市的内部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对城市空间的外部形态结构进行甄选。因为一个城市的外部形态结构它会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进行划定,同时对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整体框架进行构建。另外也会通国对交通的组织模式以及功能结构的分布来来实现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从而确定了每一个空间里合理的人口密度[3]。其次,要对城市内部进行紧凑单元的构建。密度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情况是城市形态整体模式的本质。因此,引导密度在城市内部的合理分配是其工作的重点。可以通过建设紧凑城市发展单元来实现对城市密度的合理分布。而紧凑发展单元指的是将生活区、办公区以及劳动区利用公交节点混合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单元中心。然后在围绕一个一个的单元中心由内而外的进行城市建设,其中中心的人口密度最大,越靠近边缘人口密度越小,这样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紧凑城市的建设。

2.3提高城市空间使用率

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直接影响紧凑城市的建设成果,因此要充分提高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来达到建设紧凑城市的目的。首先,要注重使用混合空间。所谓混合空间指的是对空中、地面以及地下还有室内、室外等多种空间层次进行合理、协调的充分利用,将城市的多种功能进行混合使用。利用混合空间可以将城市空间的使用强度大大提高,共享空间内的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空间的地面环境,从而解决人地矛盾,让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有序。其次,要提升城市空间的可达性。所谓空间可达性指的是可以到达理想的使用目的与能力[4]。城市使用者同城市空间的联系程度越高,说明空间的可达性越好,从而能够更好的实施紧凑性的城市设计理念。而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城市土地的利用模式决定了城市空间可达性的高低。因此城市空间的分布应该根据人们的喜好,同时也要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来增加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从而实现紧凑城市的建设。

2.4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紧凑城市的设计理念是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因此在进行紧凑城市的建设中,要使城市环境的质量有所提高。第一,城市的环境质量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工环境。所以我们应从这两方面入手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自然环境中的阳光、水源、空气、土壤等因素影响着城市设计结果的好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配置、建筑物的布局设置、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这些自然环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条件,从而保证居民可以享受到充足的阳光、水源以及良好的空气质量等。将高密度的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提高人工环境质量[5]。人工环境质量是指人们对于空间的使用感受,在进行人工环境的构建时,应注意运用良好的色彩、尺度、细节的设计来避免高密度城市下所产生的拥挤、隐私程度差、缺乏安全感等问题的出现,进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紧凑城市的建设进程。

3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的意义

将紧凑城市的概念融入到现代城市设计中,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频率,减少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紧凑型城市可以增加市民步行的机会,减少对交通工具的依赖程度,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紧凑城市的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城市的设计中,它符合我国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可以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

作者:黄杰祥 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力然.基于紧凑城市理论的山地小城镇新城拓展城市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4.

[2]王一名.基于紧凑城市理念的重庆中心步行区现状调查及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3.

[3]寿劲秋.基于学生行为的大学校园集约化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李道勇.大都市区多中心视角下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发展[D].天津大学,2014.

人工环境的概念范文3

——题记

“城雕显现出一种在当代城市文化中获得其存在意义上的态势,传统惯性的力量的要素逐渐被重组或消解,当代中国城雕已初步显现出现代城市文化归属感。”①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形式所在,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作用。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筑物的社会功能性之一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它的客观属性更多地被赋予精神内涵的品质,很多大型纪念性城市雕塑给予人们的并不比纪念性建筑少,在建筑所围合的某些公共交流空间中(如文化广场、城市广场等),建筑与雕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更显出一种互补关系:建筑为雕塑确定一个场所,而雕塑的精神则充盈了建筑围合的空间,各自为对方提供文化上的诠释。比起建筑来,雕塑的另一个特性是可移动性,室内的架上雕塑一旦移至室外,架上雕塑就可能成为城市雕塑,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因而城市雕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道德,其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周围的建筑,某些建筑因为雕塑的存在,而不得不做出退让,在互补的同时互为作用。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形态的审美功能,雕塑通常因仅具有审美功能而归属于美术学科。当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注重以形式美感来折射建筑的文化内涵时,建筑与雕塑就相差无几了。②由此可见,建筑更多地受到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的影响,而城市雕塑则更多的是影响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城市雕塑的特殊性,它必须与城市、建筑和空间构成以及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建筑与雕塑艺术都可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更应重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互融性,彼此构成具有综合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文化地域的特征。

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准确把握,对设计中的作品和置放的环境二者空间形象的直觉反映,并巧妙地融合,恰到好处地把握到一个切入点,这对环境中的雕塑主题设计成功与否是个关键。“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③也就是说环境空间的结构性质,具备魅力的环境雕塑作品,不能脱离环境因素,必须使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于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艺术气息和整体环境的内在联系所带来的视觉美感,陶冶公众美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司徒兆光在创作《郭沫若》时,把铜像设计在30厘米的磨光贴面红色花岗岩石板上,远看仿佛摆在草地上。这也是考虑到故居的庭院环境,不宜置于高台上,考虑的是雕塑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雕塑与建筑、绿化共同创造出反映人们良好生活质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艺术语言是朦胧、概括、象征性的。许正龙认为城市雕塑艺术对空间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在雕塑的创作中他总是强调雕塑设计的隐喻性、象征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以期让人深思作品,反复琢磨,而非就事论事地表现某种单一的具体内容,以此增加环境与雕塑的可读性内容,通过材质美、手工美、肌理美、环境美的创造共同传达个体的、连续性的、有意味的设计意识。 转贴于

雕塑的艺术语言,可以是鲜明的、具体的。因此它能赋予环境以鲜明确切的思想性,用形象来突显环境的主题,这种显现不是简单肤浅的说明,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加以升华,创造并赋予艺术感染力。王克庆谈到创作《和平少女》在选择适合的环境时提到:作为城市室外雕塑,需紧密配合环境进行创作,不仅研究选点和作品的形体及姿态,还研究了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光线节奏及人流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课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室内进行泥塑创作时,灯光照明尽量按照和平公园的环境的光线进行设计。安装之前我们要用小样探索光线的效果,最后才确定雕塑安装的方位……④城市雕塑比起建筑和环境艺术小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其完整的艺术性更容易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缓解现代城市的躁动不安,进行文化上的交融,以弥补建筑师在建筑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所受到的工程技术的约束。城市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重视人工环境的建设和开发,环境建设与开发的优劣,其艺术性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城市雕塑则是评价指标的一个部分,雕塑与建筑同为人工材料筑成,但雕塑能够弱化现代材料的冷漠感,从纯艺术中提升出来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艺术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受到环境的制约。正所谓“环境制约雕塑,雕塑充实环境。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并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体”。⑤雕塑的尺度、色彩、材质、形体以及所表达语言的抽象或具象性,都与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雕塑忠实地记录了城市的这些特性,记录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和人工环境的兴衰。因此,城市雕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环境对它的认可。城市雕塑与环境如此紧密地结合,也是雕塑与环境独立个性的协调统一。雕塑的作用,从整体文化角度而言,是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个体参与、社会承认的创作行为。因此,雕塑家的创作不应是对环境的强加,也不应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形式的重复。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在交流、实验中求变,在探索和继承中扩大视野,适应变化,使环境因雕塑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定位。

注释:

①张坚.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文化属性的理论思考.雕塑,1998(1):6.

②郭瑞本.雕塑·建筑·环境——论城市雕塑的整体和谐.雕塑,1997(4):6.

③于美成,邹广天,李大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警言.雕塑,1998(2):7.

④王克庆.参加和平纪念像的创作体会.美术研究,1985(4):55.

⑤许正龙.走出雕塑的误区——有感于当前雕塑的现状.美苑,1996(4):64.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版.

人工环境的概念范文4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人工环境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构成秩序;立体构成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建筑设计的水平和质量也逐渐提高。而建筑构成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建筑物造型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新型建筑学科。我们要想掌握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构成秩序,就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审美艺术和视觉原理等。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构成秩序的设计会影响到建筑物外观形态及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因此,需要对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构成秩序予以充分重视,做好建筑构成秩序的相关设计工作。

1建筑设计中建筑构成秩序的观念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构成秩序观念直接影响到建筑最终的设计结果。只有树立良好的建筑设计理念,才能提高建筑构成秩序观念的准确性。虽然不同的建筑师对建筑设计中建筑构成秩序观念的理解不同,但是几乎所有的建筑师都肯定了建筑构成秩序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为了保证现代建筑满足用户对舒适度和美观度的要求,需要比较系统、完善地描述建筑物构成秩序的具体过程。大规模的建筑群尤其要做好系统化的秩序描述,以确保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因此,建筑设计相关人员需要准确把握建筑构成秩序观念,做好建筑构成秩序的设计工作,实现建筑的整体性、美观性和舒适性。

2建筑秩序的特征

建筑中的秩序并非纯客观的性质,秩序仅仅体现了人们脑海中的一种逻辑思想。对于每一个人为的设计,不存在“绝对秩序”——即使存在,也必定是没有生命的、不灵活的,同时也不存在不具备任何秩序的建筑。建筑秩序设计是由人来完成的,通过某种组织方式把建筑的多个部分结合成整体。即使它的结构秩序是本来存在的,也与人们意识中的秩序不一样。设计秩序是与自然无序相反的做法,是设计中精心制作的结果。有非常多的方式可以设计秩序,并不需要某个统一的标准,偶尔显得比较无序的建筑也是经过个性化设计将各种元素结合到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对于建筑来说,其秩序不仅体现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气息,它的空间和造型的设计也给人们一种逻辑感觉。这是通过对建筑环境以及自身的技能进行逻辑构思而形成的,再在形式上体现出来。

3序列空间的构成

建筑空间序列的形成不仅需要对空间及其共时性结构进行组合,同时也需要对空间的艺术氛围以及序列中人的动作顺序进行安排。建筑设计是一种空间上的艺术,是利用实体的组合设计使得空间形成具有一定效果的形式。建筑的整体布局规划与空间序列组织有着直接的关系,需要在确保功能结合合理、符合一般人流规律的前提下,在建筑中建立一套统一的序列。通常情况下,序列是在平面上产生,它一般包括两种形式,即有规则的序列和无规则的序列。通常,前者的平面比较均匀、对称。一些欧洲国家的教堂将动线作为轴线对空间进行排列,而我国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比如四合院)是以不可穿越的动线为主轴。而无规则的序列是将曲线作为基准,用一种灵活的方式替换对称的均衡方式。建筑设计是以空间内部活动的动线为基础而进行的空间组合序列,人们在建筑空间内行动的假想路线是通过动线来表述的。将观察点放在动线上,就会有相应视觉感受产生,将这些感受用某些形式组合,就能体会建筑的整体感受。

4建筑构成秩序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4.1立体构成

在整个建筑构成中,其关键组成元素是点、线、面、体,而且构成方法通常包括两种,即加法和减法。把类型相似或者相同的单体结合在一起,称为“加法”,这样就出现了“重复”。以设计一个基本单元为基础,一般需要通过加法构成对建筑整体进行设计。而减法是结合每个单体的特点以及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它们组合,同时因其能够表现出非常好的节奏感和艺术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构成秩序方面。建筑构成秩序中最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立体构成,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4.2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是指构成建筑物的彩色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颜色搭配的过程。建筑设计中的色彩构成也是决定建筑构成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构成不仅要兼顾建筑立面的色彩平衡,还要具有一定的设计风格,这样才能使建筑物呈现较好的构成效果。因此,色彩构成对于现代建筑的构成秩序非常重要,是体现建筑美观度和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5建筑场地中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才能设计出最佳方案。城市是各种建筑的载体,城市的需求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条件,进行建筑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到其与城市产生的互动。设计过程要以全局为重,建筑自身的使用价值要体现出整个系统的功能性。建筑师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将建筑置于环境的角度,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才能与环境和谐相处,发挥自身的功能。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结合不同环境的特点,建筑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在自然环境部分,侧重于在场地环境中建筑师对建筑构成的选择性策略,而人工环境侧重于场地环境对建筑构成的制约性。

6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有一个逻辑秩序作为总体思路,设计才能有据所依,才能避免设计过程中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而造成场面的杂乱。利用结构的秩序来捋顺复杂多变的建筑形式,可以使我国目前只注重表面的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摒弃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作者:杨韬 单位: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伍颖明.建筑空间形式的秩序建构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05.

[2]李威.建筑秩序的回归[D].天津:天津大学,2004.

人工环境的概念范文6

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是针对某个环境系统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总体环境视觉形象得到优化,是规划理念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也协调了各个专业设计。自然环境要素是由水文、地理、植物和气象等。不同的地形,所形成的景观绝然不同,差异明显。

不同的气象环境,影响了不同城市的许多设施和人类的生活习惯。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往往形成了城市环境的重要特色。人工环境要素主要是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自由的使用色彩、声音和光影等要素,让其与地形、建筑等产生不一样的环境特色。从宏观角度来讲,环境艺术的综合设计所要掌控的内容有比例尺度控制、空间形体控制、材料肌理控制和光照色彩控制等。从微观角度来讲,环境艺术综合设计所要掌控的内容有植物品种的控制、建筑界面控制和公共设施控制等。

结果

环境艺术经历了五个阶段:(1)实用建筑学阶段,追求适用、坚固、美观的建筑;(2)艺术建筑学阶段,视建筑为“凝固的艺术”;(3)机器建筑学阶段,把建筑看作“住人的机器”;(4)空间建筑学阶段,认识到“空间是建筑的主角”;(5)环境建筑学阶段,认为建筑是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本世纪,建筑价值观已开始进入第六阶段--生态建筑学阶段。环境艺术是一种还处于发展中的学科,是一种比工程更加富有感情的艺术。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策划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先确立环境场所的平面布局以后,再进行空间视觉设计;另一种是先引入空间视觉形象,然后再调节平面功能布局。设计概念的总体策划因为特定的环境来主导设计实施,还需要对空间形象的发展方向进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