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1

1、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来讲,当前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建设不够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是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进行业绩考核的核心内容,考核指标的设置对于整体业绩考核过程中的导向性、包容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考核指标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的设置上,却经常出现考核指标的设置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和全局性考虑的现象,对于业绩考核指标设置过程中的系统性存在着较大的偏失。具体来讲,部分国有企业在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的设置上存在着好高骛远的现象,与当前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相符合,同时还有部分国有企业在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的设置上没有充分的考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只顾着考虑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目标,也是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脱离实际情况的重要体现。

1.2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过程实施不够科学。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过程实施的不够科学主要指的是当前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在业绩考核的整体实施过程中仍然缺乏标准统一的业绩考核程序,缺乏全面完善的业绩考核管理制度,甚至部分国有企业在业绩考核过程中缺乏与员工的及时沟通,造成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在业绩考核工作中存在着非常多的矛盾或者细节上的失误,而这些情况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目标上面却没有全面的显示出来,这也是当前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2、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过程中的优化措施

综合上述问题现象,国有企业在经营业绩考核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优化措施,保证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的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2.1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国有企业在经营业绩考核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工作,国有企业应该通过对日常经营过程中员工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完成的目标情况、员工在社会贡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完成的目标情况、员工在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完成的目标情况等三个方面的综合企业经营绩效考核指标的考核,来完成对员工在国有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贡献力量的考核,同时也更加全面的保证了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完善性以及规范性。此外,国有企业在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应该针对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国有企业的行业发展情况、上级规定的发展任务等等完成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考核指标内容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应该尊重市场规则、全面分析发展实际、遵循上级规定的发展任务,全面有效的规范和细致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保证指标内容建设过程中的前瞻性以及实际性。

2.2规范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程序的实施过程。国有企业在经营业绩考核程序的实施过程中还应该不断规范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过程中的实施过程,保证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过程中不会因为考核过程的实施造成企业内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矛盾,保证国有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创造力。国有企业应该在经营业绩考核程序的实施过程中积极重视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加强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的双向沟通、有效沟通以及加强绩效考核过程中的结果实施反馈的调查,保证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确实得到了广大职工的遵循和建议。同时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程序的实施过程中还应该合理设计并且规范应用业绩考核的最终成果,保证业绩考核的最终成果能够有效的与广大职工的薪酬实际息息相关,还能够有效的应用在职工的职位调整、外出培训过程中,保证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程序的公平性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的应用范围。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2

关键词:旅游景区;会计核算;问题;措施

一、旅游景区加强会计核算的意义

(一)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

旅游景区和较多的企业一样都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企业的自主性比较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旅游景区加强会计核算不但有利于将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有效监督,找到成本偏高的原因以便企业及时采取解决的措施,从而合理有效控制费用和成本支出,还可以确保企业收入核算的及时完整,使得企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样就可以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对旅游景区经济活动的监督力度

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将旅游景区的财务信息进行及时的汇总,并对相应的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反映给企业的相关利益者。良好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为分析旅游景区的财务状况,并对经营状况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业的发展营造稳定的环境。

(三)保障旅游景区的财产安全

旅游景区完善的会计核算可以实现对业内部的各项财产更高效的管理,可以在旅游景区日常的经营活动中监控各项物资的领用和结存情况,同时也可以对旅游景区资产所带来的收益进行全程监督,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同时进而保障了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和整体性。

(四)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智慧旅游的迅速发展,为财务相关信息的及时收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对游客信息、消费趋向等大数据的汇总和进一步分析,可以为企业的中远期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同时,各个层面及各个时点的数据汇总也为前期经营目标的考核总结及经营效果分析提供了数据分析基础。

二、旅游景区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

旅游景区的性质和财务管理的要求决定着旅游景区会计核算的重点,不同的旅游景区会计核算的任务也不同。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相对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作为依据,会计核算理论的完善程度影响着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国旅游业的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核算理论体系作保障,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迅猛发展中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需求。

(二)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支付结算方式越来越复杂,线上线下交易及移动客户端交易等各类结算方式的丰富使得会计核算工作较传统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工作量也大大增加,这就要求会计核算人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等专业素质。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会计核算人员的有效施行,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影响着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目前,一部分旅游景区内部较多的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具备相应的专业会计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专业财务会计课程的培训教育,对信息化系统更是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因此,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知识面狭窄,会计工作的积极性不强,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制约着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

(三)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较差

旅游景区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它与其他企业的区别之一就是旅游景区的现金收付款项较多,日常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收付现金数量较大,现金来往的业务较多,资金现收现付的现象时常发生,这对会计核对入账和岗位牵制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有一部分的旅游景区通常只是在报销成本或者费用的报销单据上注明现收现付款项,并没有对游客缴纳的现金收入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这样就是账面上的收入减少。有的旅游景区的会计工作人员对旅客的退款缺乏必要的监管或不能及时入账,或者由于现金交易频繁,涉及人员复杂,一旦内部控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极容易发生跑单现象,这些都导致收入流失及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的经济活动指标失真,使得账实收支不符的情况实有发生,这就会为后期的财务管理及会计信息汇总和分析工作埋下隐患,账外经济业务的增多将导致监督难以控制,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与发展。

三、改进会计核算工作的措施

(一)规范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需要明确主要的会计科目,适应行业特点。一般情况下,主要的会计科目包括预收账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等,以下就是对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的简要阐述。

预收账款要求对本期收到的门票款等业务收入进行核算。按照会计入账原则,收到的门票款通常是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月末转入未结收入则借记“预收账款”中,贷记“主营业务收入”之中。旅游景区在开展日常的经济业务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预收账款进行明细科目处理,要分项分明细,做到细致真实可靠。同时,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处理预收账款时要谨慎稽核缴款单据和旅游合同,同时要对银行收款单据及时核查,要做到账实相符,单单相符。

应收账款通常是针对较大的客户,它一般是由于与旅行社协议先签单后结算而延期收款形成的没有收到款项时应该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收到款项时应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在进行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工作时,应收账款的明细科目要根据旅游团的不同来设立明细科目,以便能够清晰明确的管理应收款项。管理应收账款凭证时要注意保存发票记账联和旅游合同等重要文件,仔细核查合同与发票记账联的真实性和一致性。跟各旅行社的对账及结算工作需及时,减少错账和呆坏账的发生。

(二)完善财务处理程序及内控制度

一般情况下,旅游景区的经营业务主要有团队业务、散客业务和游览车、导游服务及场地租赁业务,这几类业务是旅游景区最重要的经济业务活动,它们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的经济利益来源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票务人员在处理售票结算业务产生的经济流时要十分谨慎。不但要区分各团队与散客,大门票、套票与单项票等的不同协议价格,还要仔细确认线上线下不同支付方式对应的不同价格,各种免费优惠价格及招待票必须与业务部门按流程签字核对办理。各收银点必须每日营业后与领班等主管人员清点核对备用金,上交现金款项并报送日结算报表。财务人员每日将报表按明细汇总后及时归类入账。

旅游景区的业务复杂且发生频繁,涉及的部门、客户、供应商很多,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单要入账及时,还需积极主动的不定期到各收银点抽查监盘以发现内控制度是否存在重大缺失。

(三)会计信息核算及时,加强大数据的分析能力

旅游景区的会计核算,不但要达到传统行业要求的信息及时准确,更需要对核算工作中取得的大数据加以汇总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导向依据。通过对游客各类信息,如地域、旅游方式、消费能力等的汇总分析,可以为营销部门提供市场开发参考;通过对结算方式的汇总分析,可以为线上线下支付方式的营销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企业根据当期的会计信息作出相应的经营决策和调整,以便于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根据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同时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制度建设,在规范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流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完善适合自身的理论体系。旅游企业不但要重视会计信息的披露,同时要重视会计信息的服务功能,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这样才能促进旅游行业整体会计环境的发展,满足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白晶.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J].北方经贸,2015(02).

[2]申瑞芳.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J].时代金融,2014(36).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3

关键词:绩效考核;薪酬体系

一、完善国有企业改制后绩效考核四步走战略

1.树立科学的绩效观

国有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过程中,想要使绩效考核能够真正实现其作用,第一步便要树立科学的绩效管理。由于绩效考核关系到的是员工发展的潜力、工作的效率能力以及晋升的潜力和依据,同时,通过定期的绩效考核以及量化的指标体现,也能更为直观地让员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当中的管理层需要切实落实执行科学的绩效考核,不能再继续轻视。

2.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由于当今许多国有企业由于中高层对绩效考核的不重视,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采用的依旧是靠财务指标来判断业绩。在这些国有企业中,其用于评价业绩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了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成本以及利润。这种评价标准存在的明显缺陷就是就财务指标本身来说,它只能反映企业已经发生的情况,而不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造成企业根据难以指标规划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使企业不能准确评价在创造未来价值能力上的业绩;同时,财务指标涉及到了企业的财务报告,很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为了增加融资或者其他的原因,运用会计方法来进行操纵;更重要的是,财务指标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财务报表资料,其中并不能包含到员工素质、技能以及员工的发展潜力和顾客的满意程度等影响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因素。

显而易见,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势在必行。在辨别考核制度是否科学的问题上,首先要对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通过科学的方法,真正明确企业的发展规划,结构,各个岗位的职责以及岗位对于任职者能力的要求。其次,要确立企业的工作目标,并且,要将企业内部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目标实现统一,从而使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真正为企业出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奋斗。最后,还要借鉴科学的考核方法,不能生拉硬套,也不能采取鲁迅先生说过的拿来主义,要引进真正能够促进企业发展,适合企业发展的绩效考核方式,比如平衡计分卡等考核方式。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43%的企业正在运用平衡计分卡来管理企业,有30%计划在近期使用,21%的企业在考虑是否实施,至于不打算运用平衡计分卡的企业在全球仅占6%,可见平衡计分卡对于企业内部绩效考核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在我国现今大多数国有企业中,最受关注的指标依然是偿债、盈利以及营运三项财务指标。财务指标虽然能够直观的反映国有企业内部成本、利润、资产等状况,但简单的运用财务指标来判断企业的发展却在当今经济社会条件下显得僵化。财务指标并不能有效的反馈企业内部员工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比如在生产效率方面,财务指标仅仅能够反映企业整体生产效率,却不能够从整体效率中看出员工个人对于效率的贡献程度。平衡计分卡主要从财务、客户、业务管理和人员的培养开发四个角度来构建企业内部的衡量体系。这种多维的衡量体系比起单纯的财务指标来说,优势在于不仅能够衡量过去的发展状况,还能够通过数据来推断未来可能发展的结果以及方向,更有利于企业制定适合市场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还能够促使员工提升其工作效率,并不断选拔优秀员工予以奖励、升职,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3.提高员工支持度

绩效考核的精神实质是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企业内部的制度要能够真是反映企业的文化,因而企业需要不断的通过宣传等各种方式,增加企业内部员工对于考核制度认同度。

4.及时反馈员工绩效,

考核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绩效考核某种程度上是为企业培养人才,提升员工能力而存在的,因此要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与考核相结合,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同时也增强了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

二、完善国有企业改制后薪酬体系四步走战略

1.建立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的有效联系机制

薪酬体系只有与绩效考核相联系,才能真正发挥到薪酬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使员工努力的方向与企业的目标达到一致,并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目标。

2.结合国有企业的情况

薪酬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多发展方向,国有企业想要完善自己的薪酬体系,必定不能照搬现有的薪酬体系,而是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员工的情况来进行进一步的改良以及应用。中国有中国独特的文化传承,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行业带头人,在运用与借鉴的同时,更应当考虑国外的薪酬体系是否适合中国发展的国情以及国内的具体情况。

3.考虑其他非货币形式的报酬。

对员工成绩的认可,以及帮助员工进行职业发展的规划等也是对员工的一种报酬形式,而且这种形式比起薪酬,更能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以及其社会价值,薪酬体系在建立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整体报酬”的概念,即薪酬与其他非货币形式的报酬相结合来制定薪酬体系,能够更好、更有效的实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4.真正把握设置的基本原则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4

【关键词】合资恩替卡韦;国产恩替卡韦;慢性乙型肝炎;有效性;经济性

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高发病率,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部分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是原发性肝癌,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现象。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疾病具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长后患者有效生命周期。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笔者为进一步了解分析合资与国产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及经济性,特从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选取76例进行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符合WHO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并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8例,男29例,女9例;患者年龄为26―41岁,平均年龄为(33.52±1.16)岁;对照组38例,男30例,女8例;患者年龄为27―40岁,平均年龄为(33.56±1.02)岁。对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合资恩替卡韦进行治疗,患者每日口服1次由中美上海施贵宝生产的、批号为H20052237的合资恩替卡韦进行治疗,0.5mg/次,35.8元/粒,持续治疗48周。

1.2.2治疗组患者采用国产恩替卡韦进行治疗,患者每日口服1次由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H20100018的国产恩替卡韦进行治疗,0.5mg/次,23.8元/粒,持续治疗48周。

1.3观察指标[1]

观察两组患者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和成本。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x±s),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X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DNA转阴率,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对比两组患者成本,治疗组患者成本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P

3.讨论

在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给患者正常生活及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严重的威胁患者生命。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医护人员应采用相应措施对其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其属于一种2-戊环脱氧尿嘌呤核苷类似药物,主要是对患者反转录酶和HBV-DNA聚合酶起到显著作用,进而对其起到显著抑制作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国产恩替卡韦和合资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疾病临床上效果基本一致,且国产药剂的费用显著低于合资的,可有效降低患者临床治疗费用[2]。综上所述,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疾病临床上国产恩替卡韦同合资恩替卡韦具有相似的疗效,但国产恩替卡韦成本显著低于合资恩替卡韦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治疗成本。本次研究选取的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治疗组患者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DNA转阴率同对照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但治疗组患者成本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P

参考文献:

[1]仉海峰,闫秀萍,侯青顺等.国产干扰素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照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2,07(20):18.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5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

一、有机农业产业化基本概述

(一)有机农业的意义与特征

要探讨有机农业产业化就必须要先知晓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有着许多种类似的名称,例如生物动力农业、生物农业、持久农业、再生农业、生态农业等,其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和瑞士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其含义有着统一的解释,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2005年,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国情以及目前有机农业发展特点,颁布了中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该标准中的定义为:“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有机农业具有系统性

有机农业并非只是一个封闭的生产系统,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生物农药等,强调农作物、植物、禽畜三者的有机统一。它的生产是一个完整的良性的循环过程,一个系统循环的结束理应作为下一次生产过程的开始,并最终实现对土壤与环境的保护与改良。

2、有机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性

有机农业并非像传统农业那样单纯注重量的提高,其科学选种、合理耕作、应用生物技术等都对环境和土壤产生着不可估量的改良作用。同时,由于没有像传统农业那样不顾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而使用农药化肥,有机农业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有利用生命健康的有机食品。更为重要的是,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利于土地培养肥力,保护环境,它的生产、加工、储运、消费过程,都有平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动物、植物、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尽量循环利用有机农业自身系统物资,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

3、有机农业具有高成本、低产出的特性

有机农业并非简单的放弃农药化肥进行生产,它是一个完整的注重良性循环的系统,其以科技作为支撑的特性注定了要有更高的科技投入,并且,有机农业的产品与普通产品并无太多差别,不易被人鉴定,其得到认证的方法通常是得到有关机构的认证,而这笔不菲的认证费用在一定成度上增加了它的生产成本。同时,有机农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技发展并不完善,其在产出上并不能与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农业生产产量相比,这是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二)有机农业产业化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乔玉辉博士这样讲到:农业产业化是以农副产品为主导,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衔接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关系,所形成的一种体系较为完善的经营方式。而这种经营方式,则需要以市场为基本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把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并且这全过程的所有环节都要完全符合相关标准。

(三)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研究已久,成果颇丰。并且国内外学者对其外部性均做了深度的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方向大不相同。如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有机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国内学者却主要研究其经济效益。

事实上,有机农业产业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如制度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协作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可以成为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而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

1、就国外研究现状而言,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的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机农业耕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有机氮元素;明尼苏达州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通过对比2006―2009年明尼苏达州有机农业公司与常规农业公司的财务收支数据发现,有机农业公司的总体收益好于普通农业公司。

2、而在国内,张新民通过研究数据发现有机水稻的生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席运官提出5种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即公司租赁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国有农场模式、有机生产协会组织模式和地方政府带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等等。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1989 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IFOAM),成为中国第一个IFOAM 成员;1990年,浙江省临安县的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获得了荷兰SKAL 的有机颁证。

此后,中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根据 IFOAM 的基本标准制定了部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以开展相应的认证工作;并于2002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为起点,中国不断完善有机产品的相关法律规范,是我国有机产品事业走向规范化。

目前,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大豆、蔬菜、茶叶、杂粮等,主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并且其出口额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广大,已经超过200万公顷,在世界排名排名前五,居亚洲首位。并且截止到2012年3月,我国大陆处于有效状态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有23家,7 728家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共获得了 11 090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我国有机认证机构数量已超过1000余家,这对有机农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我国有机农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是,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仍有许多问题。

1、区域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大部分有机产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东北各省,西北地区虽然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宏观战略下,有机畜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是远远无法与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同时,从数量和面积来看,东北地区最大;从产品加工程度和质量来看,以上海、北京、江苏等城市较为占有优势。

2、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

虽然我国经过认证的产品有700多种,但是其主要集中于蔬菜类、五谷杂粮类、豆类、油料作物类等,动物性产品类较为缺乏。据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透露,目前中国有机食品的种类只占到全部食品种类的0.1%,而国际的平均水平是国内的20倍。我国有机农业比例的失衡,极大制约了良性循环系统的建立,加剧了对外来品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3、农村的发展状况制约着有机农业发展

我国农村普遍采取的是以为基础的土地制度,而由于我国9亿多农民的人口基数,导致了人均耕地少,造成了耕地极其零碎化的的现象。而这极大限制了土地的灌溉效率、生产效率,阻碍了新技术的推进与应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目前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遍布全国的村落。而这些人又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大都难以更新,其固有的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增加粮食产量的思想根深蒂固。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很难得到推广。

4、诚信危机问题十分严峻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很难直观上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只能依靠有机农产品标示或认证标志识别,可是很多生产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用普通农产品代替有机农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真实性有着很深的怀疑。

三、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前景

有机农业起源于欧洲,慢慢在全球发展开来,事实上,正如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中说的那样,有机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它的生产环节,其还涉及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而作为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让其所有环节都符合相关标准,对其进行产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目前,有机农业产业化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产业化模式,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采取以下模式:

1、“有机订单农业”模式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并且由于有机农业生产的认证成本高,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这导致了以公司带头的“公司+农户”模式成为了有机农业生产的不二选择。并且这种“公司+农户”又主要分为三种具体模式,即简单的“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合作社式。此外在此模式下还产生了,由公司把土地吸纳过来然后雇佣农民为员工从而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反租倒包式。

2、有机农场模式

有机农场是指由个人、家庭或集体所有并经营的有机农业生产单位、生产企业或生产组织。有机农场大小不等,小则几十亩,大则上千亩,而大规模有机农场主要以有机农业生产,小规模有机农场一般在进行有机种植的同时,还兼养殖、餐饮、休闲、旅游、娱乐于一身。其将种植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很好地促进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乡村经济和服务业的联合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乡的结合。

(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

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还很短暂,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有机农业产业化更是一个新生代的名词,还需要逐渐成长。我国政府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这为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目前而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下的三种模式已为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其发展开辟了道路。就全国有机农业发展状况,结合其短板,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1、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建立规范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的现实是认证机构管理上混乱,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来规范认证机构的行为,但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有些认证机构还是没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致使认证水平大打折扣。同时相关企业部门的监管工作也应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大立法的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及处罚力度,使监督机制涵盖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2、加强土地空间上的联合,促使其规模化发展。

下的农村土地十分分散,散户经营模式下很难承担有机农业的高成本、高技术和高风险。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在空间上的集合,形成“土地连成片”的现象,为有机农业的生产提供充足而富裕的土地资源,形成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发展。

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综合调控,从总量上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支持,转变支持方式,由补贴转向科技上的投入,从根源上促进有机农业在质上的提升,同时根据有机农业高风险的特性,加大对其保费的补贴力度,减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承担的风险。当然对有机农业相关产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也很有必要,进一步在税收这一环节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加快有机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薛恩玉,王焕群,李春英,《黑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年1月,第47-50页。

[2]张新民,《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给予农户认知角度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1年7月,第92-96页。

[3]席运官,《我国有机食品开发模式与保障体系建设》[J],环境保护,2005年7月,第25-28页。

[4]陈辉,《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乔玉辉博士》[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05年6月,第18-19页。

[5]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2月,第122-128页。

[6]吴魁斌,赵幸福《浅议我国有机农业》[J],现代化农业,2014年9月,第39-40页。

[7]黄慧英,《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此京市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6月。

[8]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9]周继强,《从有机认证制度到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10]王大鹏,吴文良,顾松东,牛新胜,毛文峰,《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8月,第250-255页。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文6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1999〕18号)和科技部等12个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科发政字〔1999〕143号)的规定,科研机构转制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做好这些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工作,根据《研究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转制过程中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国阅〔1999〕47号)要求,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

转制的科研机构,从1999年7月1日起,单位和个人按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分别以1999年7月的工资总额和个人缴费工资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1999年7月1日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养老保险费。

二、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

(一)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对有事业费的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所在城市1999年7月企业人均养老金标准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与原待遇标准的差额部分由原单位用事业费或自有资金支付;没有事业费的单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离退休费标准支付养老金。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按企业的办法执行,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

(二)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为保证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在5年过渡期内,按照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的养老金,如低于按原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办法计发的养老金,其差额部分(以下称待遇差),采用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其中,1999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90%;2000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70%;2001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50%;2002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30%;2003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10%;2004年7月1日后退休的,不再发给该项补贴。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过渡期内退休的人员,核定补贴标准时,企业平均基本养老金按所在城市1999年7月的标准计算;事业单位离退休金以1999年7月本人缴费工资为基数计算,一次核定后不再变动。

(三)转制后参加工作的人员,按照规定执行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三、组织实施及管理

(一)科研机构转制后的养老保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经贸委、科委、财政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密切配合,加强协调,使转制科研机构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工作平稳过渡,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各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基础管理,认真核定单位和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尽快为转制单位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要实行全额收缴的基金结算方式,及时拨付应由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养老金并实行社会化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