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1
关键词 马铃薯;种业发展;陕西延安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133-01
1 马铃薯种业发展的现状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气候冷凉,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属薯类作物优生区。马铃薯在延安市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7万hm2左右,年产量达75万t以上,是仅次于玉米的大宗粮菜饲兼用型作物,也是直接关系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收入来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群众自发种植的积极性很高。在消费习惯上,南部县基本将其作为蔬菜鲜食,北部县种植面积较大的子长、志丹、吴起、安塞等县,有10%左右留作种用,外销和加工不足10%,其余80%都作蔬菜、粮食或饲料使用,加工率和商品率都很低。近年来,全膜双垄沟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使商品薯及脱毒薯产量和品质均得到较大改善。
1.1 品种选育方面
生产用种主要以从内蒙、榆林、山东和甘肃等地引进为主,目前尚没有自主选育或审定的品种在生产中应用。主栽品种目前仍以紫花白、东北白、沙杂等老牌品种为主,市场上急需的专用品种尚处于小面积试验示范阶段。脱毒马铃薯品种引进筛选方面,仅子长县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一家专门单位,吴起、志丹、安塞等县主要依靠农民或专业合作社自发进行小规模试验示范,自主创新能力极低,品种选育短期内无法摆脱外部引进的格局[1-2]。
1.2 良种繁育方面
种薯供应主要依赖于外部调入的办法解决,延安市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已经完全掌握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但尚未形成大规模供种的繁育体系,生产上没有建立市、县、乡不同层级,从基础种到合格种的明确分工,供种渠道多、乱、杂现象较为普遍,未经过考察或充分试验盲目引进推广等不规范行为依然存在,加剧了品种混杂退化的局面。由于良种繁育多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栽培上的一些新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种薯处理、病害防治等标准化技术推广进度缓慢。
1.3 品种结构方面
全局上缺乏对不同熟期、不同用途品种的科学安排,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的弊端,在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往往出现早熟、加工品种供不应求,而部分鲜薯供过于求的现象。由于观念滞后、资金紧张、投入分散、设备陈旧和管理落后等原因,导致规模稍大的加工企业经常濒临瘫痪或经营亏损的边缘,产业发展始终难以形成整体规模[3]。
1.4 种薯质量方面
种薯质量得不到保障也是制约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外部调种普遍距离远、损耗大、成本高、价格贵,大多数农民只能采取自留薯种,反复使用的原始留种方式,品种老旧、种性退化、病害严重等问题突出,良种覆盖率低,脱毒种薯利用率更低。质量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有效的病毒检测手段和健全的质量保证措施,全市除子长县外,其余县均没有单列机构,种薯质量主要由当地种子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管工作。
2 马铃薯种业发展对策
马铃薯是高产兼用型作物,加工用途广,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对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延安市农业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扭转全市脱毒薯品种覆盖率及生产效能“双低” 的局面,提出以下建议。
2.1 总体思路上
以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收为目标,以转变马铃薯种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强化市场监管,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体系,全面加强全市马铃薯良种生产能力建设。
2.2 技术研究上
加强马铃薯晚疫病、品质改良等遗传机理研究,开发种薯病虫害快速检测技术,引进、选育和推广抗病、抗逆、优质鲜薯实用型品种、抗病淀粉加工型品种,加强高效低成本种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4]。由于生产上存在品种与市场销售严重脱节的问题,全市十分短缺发展潜力较大的食品加工和淀粉加工型品种,应尽快将早熟品种、淀粉和全粉加工、油炸加工品种的引进推广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时满足生产发展和市场营销的需要。
2.3 繁育体系上
应健全马铃薯脱毒种繁育和窖藏体系,形成合理的布局马铃薯种薯供应体系,扶持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马铃薯供种商品化率和集约化供种水平。
2.4 基地建设上
延安市的马铃薯生产基地的重点,应以气候冷凉、病害发生较轻、产业化水平高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宝塔等区域为宜,通过“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的原原种、原种、合格种3级繁供体系,依靠质量和品牌,建立多渠道销售体系,促进种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2.5 质量控制上
严格执行《马铃薯脱毒种薯(GB18133-2000)》和《马铃薯产地检验规程(GB7330-2003)》,建立完善生产登记、质量认证、产地标识和销售追踪等制度,加强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强化种子管理部门对种薯质量检测及市场监管工作力度,防范用种风险,确保生产安全。
2.6 措施保障上
积极协调、多方争取,努力推动地方政府对马铃薯种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成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指导和组织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繁殖生产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工作;二是实行项目扶持政策的同时,启动种薯、生产机械、贮窖建设及加工精选等方面资金补助措施;三是扶持和组建产业协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开放马铃薯脱毒种运输销售绿色通道等[5-6]。
3 参考文献
[1] 连中学.渭源县马铃薯种业发展优势及发展途径[J].甘肃农业科技,2005(5):5-7.
[2] 杨海鹰,云庭,段跃,等.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1):10-13.
[3] 杨海鹰,云庭,段跃,等.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1):3-7.
[4] 张玉霜.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整合种业资源,增加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鼓励企业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保护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巩固基地优势,提高竞争力,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使我市逐步由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跨越,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根本性保障。
二、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我市水稻亲本繁殖和种子出口两大优势,加快推进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力争2015年建成交通方便、能排能灌、耕地质量好、配套设施齐全的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加快种业企业商业育种机构的引进、培育,力争2015年建成1-2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科研力量强、成果显著的商业育种机构;提升种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确保杂交水稻种子产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力争2015年成为“水稻制种基地重点县”;加快建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着力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加强种子质量监测和市场监管;推动土地向制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快建立种业专业合作社,成立种子行业协会,维护公平竞争的种子生产经营秩序。
三、工作举措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
2015年底前实现我市从事种子生产的种子企业与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脱钩,逐步实现基础性公益性科研与商业化育种分开。鼓励种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股份制研发机构,鼓励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并购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支持企业转化科研成果,鼓励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广“政府购买品种、企业集中繁育、项目配套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争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种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投入,加大对种业企业的风险保障、贷款贴息、担保补贴力度。积极配合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生物育种项目对种业企业的支持,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研发工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确立和稳定企业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引导企业增强保护意识,积极开展育种科研成果鉴定和专利保护申报工作。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二)强化创新要素市场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
积极推进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依法有序向企业流动,培育壮大种业创新主体,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人才合作,制定措施吸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通过兼职兼薪、短期受聘、承担项目或课题服务等多种柔性流动方式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强化科研应用导向机制,改善创新与转化并重的人才评价制度,加大职称评定中转化推广绩效权重,将商业化育种成果及推广面积作为职称评定、专家评选、项目资助的重要依据。加强种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企业育种研发人员培训。鼓励企业探索完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有效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市种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制定交易管理办法,禁止私下交易。保障产学研合法权益。鼓励育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三)加快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升良种生产能力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自愿”的原则,依托种业骨干企业,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石板、江源、永宁、芦葭、清风、平泉、新市、太平等乡镇为主体的河西及沱江流域种子生产基地。加大对制种基地和制种乡镇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建设。整合现代农业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实施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一路二水三产业”的思路,加快推进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整治力度,确保种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种业繁育需要。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管理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推动土地向种子企业、制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支持种子企业与制种大户、农民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种子企业与制种专业合作社或制种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杂交水稻制种栽插、收割机械化为重点的试验,加大高效、安全制种技术和先进适用制种机械的推广应用;对规模较大、生产条件好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实行用途管制,纳入基本农田范围予以永久保护。
(四)加快建立种业发展风险分担机制,提高种子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涉农政策,加快建立农作物种子生产风险分担机制。积极落实制种保险、良种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银行机构加大对种子收储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运用好农机具补贴政策,将制种机械、加工设备纳入补贴范围,提高种子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
(五)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建立诚信公平秩序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川办函〔2011〕262号)精神,树立“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打防并举,综合防治”的市场监管新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市场监管,切实加强品种、质量及销售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种子市场秩序行业评价机制,督促企业建立种子可追溯信息系统,完善全程可追溯管理。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减少销售环节,规范种子营销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我局成立“市农业局种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见附件),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单位、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农作物种业体制改革工作,并下设办公室在种子管理站,负责农作物种业体制改革日常工作开展。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涉及乡镇要成立种业发展办公室,由分管农业副乡镇长挂帅,抓好本乡镇种业发展工作。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3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随着日光温室由川区向沿山区的扩展,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区委、区政府把沿山冷凉灌区定位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各乡镇采取措施,加大了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力度,使双孢菇生产在近3年中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向沿山冷凉灌区集中,产品远销香港、新疆、西宁、兰州、金昌等地市,已成为我区特别是沿山冷凉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增加农民的主要优势产业之一。
1、种植品种
全区食用菌种植品种主要以平菇、双孢菇为主,附带种植少量的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
2、种植规模
全区生产平菇约500多万袋,年产量750万公斤,年产值2250万元;生产双孢菇40万平方米,年产量400万公斤,年产值2000万元;生产香菇8万袋。
3、种植区域
全区食用菌生产乡镇有30个,其中平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清水、武南、高坝、大柳、羊下坝、中坝、金沙、金塔等;双孢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永丰镇、金山乡、谢河镇、河东乡、新华乡、松树乡、丰乐镇、五和乡、西营镇9个。
4、菌种生产和市场销售情况
全区生产食用菌菌种的单位和个人有5家,年产各类菌种100万瓶。菇品营销企业和个人有10多家,日购销菇品3—4吨,除供应本地市场,主要销往新疆、内蒙、浙江、河南、西宁等外省市场和省内的兰州、金昌、酒泉等城市。
二、呈现的特点及优势
1、规模化优势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食用菌生产已整合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规模、有组织的稳定生产,初步形成了以武南、大柳、金塔、柏树、清水、永昌等乡镇为重点的平菇生产基地,以谢河、清水、丰乐、金山、清源等乡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2、资源优势凸显:双孢菇生产逐步向水资源缺乏,蔬菜生产比较弱势的沿山冷凉灌区集中,出现了谢河、丰乐、新华、金山等为代表的生产专业乡镇,其双孢菇产量占全区的1/2以上。
3、经济效益明显:按50米长的棚计算,种菇每户平均纯收入6000-8000元,效益十分显著。
4、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随着双孢菇生产的扩大和产地规模形成,谢河、丰乐等乡镇相继成立了“双孢菇营销协会”,初步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了双孢菇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严重不足。有些乡镇、农户已充分认识到食用菌的增收效益,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壮大这一产业。尽管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但苦于资金不足,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有力的支持,致使这一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有些缓慢。
2、生产水平低。我区双孢菇生产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整体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香菇栽培技术难度很大,对生产技术要求又高,农户大多依据自己的生产经验开展生产,栽培技术不规范,造成灭菌不彻底、污染严重、产量低,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生产规模小。目前全区双孢菇生产面积只有40万平方米,还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4、加工能力不强。我区食用菌生产目前以外销、鲜食为主,在我区境内尚无专业的菌品购销企业来收购、加工,导致菌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市场秩序混乱,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完备的市场化运作体系。
四、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按照“设施简易化、规模连片化、技术标准化、产品有机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创新运行机制,突出园区建设、菌种生产、加工销售三个重点,做大做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促进沿山冷凉灌区经济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08年,全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在现有基础上达到5000亩以上,总产量达到2.5万吨。基地总产值达到0.75亿元,沿山冷凉灌区14个乡镇农民人均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收入达到300元。
五、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为食用菌产业提供组织保证。
2、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
3、强化市场监管,严把菌种质量,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加强食用菌菌种的管理,进行资质审查,清理整顿一批不合格的菌种生产单位和个人,保证优良菌种的选育、提纯、保藏,使菌种的生产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4、加强技术合作,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研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合作,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抽调专家和技术骨干,组建技术服务队,开展食用菌的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4
关键字:龟板原药材;醋制龟板;市场调查
2011年度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11A135)
龟板又称龟甲,来源于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背甲及腹甲[1]。近年来中药产业虽蓬勃发展,临床中却不断有医生反映龟板等部分药材疗效在下降。据了解,因乌龟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加上滥捕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其野生数量已逐步衰退,药用龟板日趋稀少,市场上龟板品种极度混乱,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临床用药及疗效[2-5]。笔者通过对龟板原药材及饮片在市场、饮片厂、药店销售情况的走访调查,拟初步掌握龟板药材的贸易现状,亦希望能为药材市场的监管提供参考。
一、调查内容及方式
1.原药材调查
笔者分别走访了江西樟树药材市场、安徽亳州药材市场、广州清平药材市场和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对市售龟板商品进行了调查。以上市场均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市场观察和现场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市场上龟板原药材的品种及流通概况。
2.饮片调查
通过电话、邮件、走访等方式,对北京、内蒙等地饮片厂及中药店进行调查,了解龟板饮片的市场流通现状,并收集样品,对其炮制工艺进行评价。
二、结果
1.原药材
1.1 樟树药材市场
整个药市经营的龟板以饮片为主,约在23家左右。经营龟板原药材的主要有3家,为兼营,其所销售的龟板品种十分混杂,不仅有乌龟,还有红耳泥龟(Trachemys scriptaelegans)、花龟(Ocadia sinensis)、马来龟(Damonia subtrijuga)等品种,此外还有闭壳龟属的干燥腹甲[6-7],一般从餐馆收来,各种品种掺杂在一起卖,价格约70-80元/kg,有固定的买家。如果买家要求正品龟板,也可挑选出售,约250元/kg左右。除腹甲外,也有背甲少量出售,但因购买人较少,不会摆出来,价格也略便宜。
1.2 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
市场内从事龟板经营的商家约45家左右,多为兼营。龟板原药材仍是正品和混淆品掺杂售卖。正品数量能占市场的一半以上。混淆品的品种虽较多,但主要以红耳泥龟为主流品种,约占90%以上,此外,也发现有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缅甸陆龟(Indotestudo elongata),印度棱背龟(Kachuga tecta)等品种,但所占比例较小,在10%左右。除个子货外,市场上亦有醋制龟板饮片销售。
1.3 安徽亳州药材市场
亳州药材市场规模宏大,辐射面广。在交易大厅内有数十家专营龟、鳖甲的摊位。从品种上来看,正品龟板所占比例较大。但混淆品仍有出现,数量较多的是红耳泥龟和印度棱背龟,此外,大地龟(Geoemyda grandis),花龟,马来龟等品种亦混杂其中。如购买纯乌龟龟板,则价格较贵,而其销往药厂饮片厂或国内其它药材市场等地方的龟板均有掺杂混淆品的情况。市场上龟板的个子货和饮片均有销售,且都以腹板为主流商品,背板亦有销售。
1.4 广州清平药材市场
市场内经营龟板药材的商家有兼营也有专营。专营龟类药材的商家有正品龟板销售,价格约300元/kg,而兼营的店家则未见正品,主要经营红耳泥龟和印度棱背龟。整体上看,乌龟占比不到20%,另外,红耳泥龟约占20%,且价格便宜,在170元/kg左右;印度棱背龟约占50%,因其干净,无残肉,价格略高,约370元/kg,花龟占10%左右,约270元/kg。饮片以醋制龟板为主,一般会掺背甲,也会掺红耳泥龟腹甲。个子货中花龟和乌龟一般销往药厂,红耳泥龟和乌龟销往饮片厂,而饮片则直接销往门诊部及药店。
2.饮片
笔者调查了北京、安徽、广东、江西、内蒙古、四川等地的药材市场、饮片厂或药店,共收集37份饮片样品。从所收样品来看,大部分均为腹甲,少数掺有背甲。从炮制情况看,饮片均为醋制品,其中有80%无明显醋香气,70%的饮片质地较硬,难以掰断,颜色多为棕黄色至棕褐色。具体情况如下表:
三、讨论
本文不仅对江西、四川、安徽、广东的中药材市场进行了初步调查,同时也对上述地区及北京、内蒙的龟板饮片质量进行了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地区龟板的品种、质量及贸易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龟类市场奠定了基础。
在原药材调查中,笔者发现各地市场中乌龟所占比例均不理想,且在交易中往往掺杂其它品种,这反映了乌龟资源的紧缺与临床需求量增大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龟板药材过去主要依赖野生,然而由于滥捕、环境污染等原因,野生资源已大幅减少,同时,人工繁殖技术发展缓慢,养殖乌龟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从目前所调查的情况看,红耳泥龟、黄喉拟水龟以及印度棱背龟已成为龟板商品市场上的主流,这些品种被销往药厂、饮片厂,最终为临床所用。目前关于这些近缘品种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对于其是否能成为乌龟代用品也尚无定论,但在市场上,这些混淆品却已销售使用多年,给临床医生用药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对于龟板饮片的调查结果也不容乐观,在所收集样品中,能完全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醋龟甲的性状要求者仅7份,其余样品均存在炮制不到位的问题。有些样品块片较大且质地坚实,有效成份难以煎出,大大的影响了临床疗效。另外,醋能引药入肝,矫臭矫味,而多数样品无醋香气,入汤剂会出现汤药腥臭难闻,难以下咽等现象,也给病患的治疗带来了阻碍。
中医生存之本在疗效,而中药的质量则直接影响了中医疗效的发挥。针对龟板药材市场目前存在的各种乱象,不仅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市场监查和执法力度,同时也应采取多种措施,从源头上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积极开展乌龟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加强近缘种龟类的药理药化和临床研究,为法定标准增收龟板的品种来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 168.
[2]兰志琼,黄婷慧,卢先明,等.成都市龟甲药材的市场初步调查[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983.
[3]魏国林,胡浩彬.龟板伪品-印度棱背龟的鉴别[J].基层中药杂志,1999,13(1):30.
[4]吴彩霞 吕献康 中药龟甲商品药材的基源调查[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61.
[5]邓军,田丽,易兰,等.武汉市龟类市场的初步调查[J].四川动物,2006,25(2):411.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5
娄勤俭:
1956年12月生,贵州遵义人。计算机博士,研究员级高工,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曾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成员,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专业组组长。1995年任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太极计算机公司总经理。1998年兼任电子工业部信息化工程总体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兼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99年5月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信息产业部确定了4项宏观发展目标,即电信业务收入达到6390亿元,同比增长10.2%;电信增加值达到4280亿元;电话用户数新增7800万户,达到8.21亿户,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9%和34%;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2000亿元左右。
而“十一五”期间,我国电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0%和14%;平均每年新增电话用户1亿户,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上网人数跃居世界第二;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57.3部/100人,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7.1%,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通信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1万亿元,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电信网络;电信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累计252.5亿美元,企业治理结构逐渐规范,为“走出去”跨国经营做有益探索,我国电信业实现将由大到强变成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要实现这个目标,今年电信业将重点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规划指导、法制法规建设及政策研究。全面完成“十一五”信息产业行业规划、职能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各地区、各企业集团规划编制的指导,保持部和地方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快电信立法进程。继续做好深化电信体制改革、优化电信市场竞争结构、加强通信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研究。
二、加快推动传统电信业的转型。推动电信业向信息服务业转型,内涵就是推进电信业的业务创新,从传统的语音服务向数据多媒体及综合信息服务拓展。通过这种变革式的、战略性的转型,实现电信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转型要有良好的机制和体制作保障。推动电信业转型,要抓住发展第3代移动通信的契机,制定出发展3G的技术、业务、资费、监管、频率指配等政策,务实推进。运营企业要做好充分准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网络建设、业务开发、市场培育等工作。
三、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实现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战略基点和必由之路。对电信业来说,自主创新的重点是增强业务创新能力。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管理和规范,运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标准制定等手段,为业务创新营造良好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切实提高创新能力。鼓励运营企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联合创新,建立研发、生产、应用等上下游企业参与的战略联盟,形成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的互动支撑,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步伐。
四、进一步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国家总体要求和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研究制定信息产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规划和政策措施。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将覆盖范围从行政村延伸至自然村,加强乡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鼓励以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农村和农民的信息服务,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继续推动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尽快出台,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给予政策倾斜,探索建立农村通信发展的长效机制。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6
一、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切实履行好粮食部门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的行业职责
中央确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时期粮食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必须贯彻到各级粮食部门和广大粮食干部职工,必须落实到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的各环节,必须贯穿到粮食流通工作的全过程。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是粮食部门的基本职责,是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行业使命,各级粮食部门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抓收购,就是要做到对农民的余粮应收尽收,兜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要认真组织粮食收购,督促粮食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和“五要五不准”收购守则,确保不出现农民“卖粮难”,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要积极创新收储方式,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政策性收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探索粮食目标价格改革,做好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工作。保供给,就是要组织配置好粮食资源,保证正常供应,守住“吃粮买得到”的底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搞好粮食储备吞吐和进出口调节,加强储备粮轮换指导,强化粮食库存监管,抓好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建设,做好政策性粮油销售工作,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确保市场供应,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确保军粮供应安全可靠。要更加重视粮食质量安全,加强粮油质量监测监管,防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稳粮价,就是要在掌握粮源、保证供应的前提下,善于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节国内粮食供求,加强粮食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搞好信息引导,稳定市场预期,确保市场粮价稳定在合理的区间。
二、深化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全面落实
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这项体制的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在中央承担首要责任的同时,全面落实省级人民政府在粮食生产、流通、稳定区域市场和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的责任,真正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省级人民政府对粮食安全全面负责的体制。
国务院关于完善和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文件正式下发后,国家有关部门将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拟定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办法,加强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落实粮食安全责任情况的督查和考核。各地粮食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职能作用,积极推进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全面落实。要按照国家粮食局的统一部署,及时抓好文件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由粮食部门牵头负责的有关事项,确保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在本地区得到层层落实。这次会议上推介了一些地方完善和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经验和做法,各地要相互交流借鉴。
三、深化粮食储备管理机制改革,提升服务宏观调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
要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的功能定位、调控责任。地方储备粮主要是用来保应急、控粮价、稳市场,是区域内应急保供的第一道防线;中央储备粮主要用于应大灾、守底线、稳预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撒手锏”。要按照“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责权清晰、监管到位、保障有力”的原则,深化储备粮管理机制改革,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政府宏观调控。
中央储备粮要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区域布局,强化外部监管,加强内部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确保管住管好。地方储备粮要适度扩大规模,产区和销区都要保持必要的储备规模,销区要适当多储。要调整优化地方储备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大中城市、敏感地区和灾害频发地区要适当多储当地需求量大的品种,特别是要储足必要的成品粮。要切实加强储备粮监管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存粮,发挥好周转储备的市场调节作用,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库存制度,依法承担社会责任。要倡导和支持农户存粮,引导农户存粮备荒互济、择价出售增收。
四、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构建国有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经营方式。要因地制宜地推进以“一县一企、一企多点”为主要模式的基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引导企业着力转换经营机制,搞活生产经营,彻底改变坐站收粮、坐库守粮“吃政策饭”的经营方式,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与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经纪人的合作,发展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鼓励和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稳步推进股权多元化。要积极稳妥地推行“粮食银行”,扩大农民储粮用粮售粮的自主选择权,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粮食企业集团。要引导和鼓励国内粮食企业“走出去”,开展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扶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
五、深化粮食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切实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
要改变过去重国有粮食企业、轻其他市场主体,重企业经营管理、轻维护市场公平,重行政手段、轻依法管粮的行政管理模式,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和服务。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粮,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真正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市场主体的监管者、公平竞争的维护者、市场秩序的执法者。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更好地发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作用,该管的一定要管住,不该管的要坚决放手,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省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着重在市场调控、储备管理、行业建设、市场监管、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突出服务“三农”,着重抓好粮食收储、储备管理、军粮供应、应急保供、流通统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质量监管等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严肃查处违反国家粮食政策、坑害农民和消费者利益、损害国家利益的涉粮案件,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加强粮食法制建设,认真总结“两部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的经验,积极推进《粮食法》立法进程。
六、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为政府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
粮食流通统计是粮食部门的重要职能和基础性工作,扩大粮食统计调查的社会覆盖面和提高粮食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是各级粮食部门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必须适应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调整统计口径、归口统计管理、精简统计指标、优化统计报表、提高统计效率,构建统一、精简、准确、管用的粮食流通统计体系。
要按照国际通行方法调整现行“粮食”统计口径,以准确反映我国粮食安全实际状况。抓紧推进粮食流通统计职能整合,归并管理,避免力量分散、数出多门。要大力精简统计指标和报表,推行数据电子化和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要加强粮油信息工作,强化粮情监测预警,适当增加监测点,健全粮油市场监测网络,加强对国际市场行情及境外流入粮油的跟踪监测,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粮情的粮油市场预警模式,建立预警模型,实施先兆预警,做到“未涨先知、未抢先知”。要完善统计调查体系,灵活运用各种调查方法,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改进全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工作。粮食统计数字必须真实,玩虚的就会祸国害民,要确保粮油收购量、销售量、库存量等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要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充实统计人员,保障必要工作经费,下大力气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七、全面实施“粮安工程”,提升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部署的重要任务,要把“粮安工程”作为粮食安全的守底线工程,放到农业现代化大局中统筹布局、协调推进。要创新投资机制,管好用好中央的补助资金,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加大投入,鼓励和引导粮食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粮安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争再用3—4年的时间提前完成《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2009—2020)》提出的1000亿斤仓容建设任务。继续推进储粮罩棚建设,去年已安排的80亿斤建设任务要尽早完成。继续按照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整省推进的原则,加快主产区“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同时做好其他地区的仓房维修工作。加快推进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抓紧打通“北粮南运”物流通道,提高西南、西北通道的接卸能力。抓好粮油加工业技改专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继续为一批质检机构配备仪器设备。大力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粮食标识制度和质量可追溯机制,加快“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示范工程”、“数字化粮食物流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等项目研发试点。进一步实施“放心粮油”、“主食厨房”工程,加速推进主食产业化,着力提升粮食行业“食”“粮”并进的创新能力。大力推进节粮减损,今年再为242万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启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科学储粮专项试点,在粮食流通各环节推广节粮减损新设施、新技术。深入开展爱粮节粮进学校、进军营、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专项行动,在全社会树立起爱惜节约粮食的新风尚。
八、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兴粮工程,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软实力
“科技支撑”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粮食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在攻尖端、应急需、夯基础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科技瓶颈,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要与企业建立创新联盟,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扩大“四合一”、低温、气调储粮技术应用覆盖面,加快生物降解真菌毒素等新技术工业化应用试验。今年将召开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专门研究部署科技兴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