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工程重难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化工程重难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化工程重难点

智能化工程重难点范文1

关键词:弱电;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O646.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规模的扩大,技术的发展,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项目管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方而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此讨论和研究。

一、弱电智能化概述

1、功能需求分析与系统的总体设计。重点是掌握此工程的设计要求与系统的效能定位,就是以功能要求起始,其总体设计可以体现该工程的功能特色或者部分亮点;

2、弱电承包商的选用是工程成败的重点。按照弱电工程的特征与现阶段国内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成败的分析显示,一般以系统主承包商或是业主对各子系统实施整体协调、管理以及控制的工程实施方式较多,择用一个称职的主承包商是工程成败的核心。以某种价值来说,系统主承包商是技术能力、工程管理、组织能力共同的有机结合。

二、弱电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实施要点

(一)弱电智能化技术管理

施工单位需按照签订的合同与相关技术标准,于工程的过程中,把每个弱电系统与其各个子系统加之其他专业间的工程界面定位好,其中专业包含装饰、消防、土建、机器设备以及医疗。而且需要明确工种承包商、设备供应商以及施工单位的管理范畴,得以使各部门在各工程界面的职责部分落实,系统开通之前就需确定弱电工程界面,而且这属于弱电智能化系统中技术管理上的重难点之一,要确定整个工程界面,务必把设备材料供应,系统技术,设计加之施工这些界面确定。此外,因为弱电智能化工程设计关联专业面广泛,相关管理人员必须严格审核设计图纸资料同时控制技术环节,特别要控制设计图纸与资料审核的部分,合同中的监控点表、设备清单以及施工图属核心部分,必须保障这三个的现实状况是相同的,并且图纸是需要能显示出监控点表上的各个监控点,设备清单上的设备数量、规格务必实现规定的标准,同时要和受控点或监测点接口相符,务必与图纸的要求匹配,且需时刻发现问题设定出相应的应急策略,实现保障工程工期不拖延,质量达标与降低返工,如此才可保证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完整性。

(二)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

(1)加强弱电智能化和土建、装饰、供电、照明、电梯、消防、医疗等专业的相互合作,一般来说,弱电工程属于一项配合工种,所以在施工现场务必和上述专业紧密合作以及协调,保证对应设备协调配合。

(2)按照节约成本的基准,需对所有弱电智能系统服务的技术人员、安装人员、调试工程师以及工程管理人员的人数实行合理配备与分配,在保障限制时间内完成工作的情况下合理划分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防止导致不必要的耗费,而且需对各个工作阶段的施工进程实施监控与联系,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无法限期完工的阶段,调动高效率的施工队伍加工,实现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相对阶段的工作量,对每完成一个工序或一个工种的施工后,实施对应的安装与施工记录,便于查找。此外,当安装单体设备或接线、穿线时,务必需按照图纸中有关的标准、对应工程验收规范的标准租售隐蔽工程已完工交底检验,同时务必对单体设备实施测试,而有关测试需做好记录,做成相关的、完整的弱电工程技术档案以及资料,便于往后查阅与审核,得以保障整个工程的质量。

(三)弱电智能化质量管理

而弱电系统质量的管理重点是表现在设计、施工、调试三个方面。设计上,必须检查且确定每项子系统的相关设计、设备选型、功能描述务必实现合同、业主以及功能标准分析的基准。施工上,需要根据施工技术与有关的施工检验标准对系统实施分阶段质量管理。调试上,于调试前,必须实施有关文档检查工作,按照设计、规范、合同的标准整合大纲,记录、检查、确认配备上述标准的每个测试数据,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严格根据规范与调试大纲的标准实施审查。

三、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各阶段的管理措施

(一)施工前准备

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在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的准备时期必须要对各个分项的施工图纸及相关的资料进行审核,施工工程师应该对施工条件、质量要求以及施工范围有充分的了解。应该按照相关施工设备的性能、施工标准以及施工设

备的种类和使用方法,要求相应的施工技术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能够科学合理的对施工现场进行布置,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施工设备进行选择和使用。

(三)技术交底

机电施工技术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的保障,在保证系统施工进度、确保系统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木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专业工程师相互进行了技术沟通之后,还应该对工程施工的全体技术人员进行交底。系统工程施工交底应该有层次、分重点的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常常在工程施工开始之前进行,同时应该要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技术交底的内容一般有施工技术的选择、施工工艺的规范标准、系统工程质量安全要求等。技术交底作业应该由系统工程主要技术负责人分层次的展开,从上至下直到基层施工技术人员,同时必须要保留相关资料和文件,并通过交底技术人员签字确认,之后再归档保存。技术较低工作是为了提出更好的施工安全措施,从而避免在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质量风险,其中主要包含的项目有:大件物品的运输、高空作业、大型设备的调试以及其他风险较大的施工作业。

(四)资料整理

施工资料指的是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合同签订到正式开始施工,再到系统工程竣工的全过程的详细记录。施工资料必须要做到全面、准确,不能随意进行修改和仿制,不得丢失。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必须要

着重的进行记录和保存。

(五)交付前准备工作

随着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作业的推进,当施工作业即将交付之前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检测和调试工作,确保建筑智能化系统可以顺利运行,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检测标准以及检测计划。工程检测工作必须要结合工程技术文件、施工设计、洽商记录以及产品技术文件来开展。检测计划的制定必须要与国家相关的标准规范相符合。当办理委托手续的过程中,必须要向相关检测部门提供竣工文件、设计文件以及合同技术文件等。在对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做好检测记录和检测报告。

(六)工程实施阶段

(1)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必须要对项目的整体性进行掌控,对于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以及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外部环节之间的联系要有充分的掌控。

(2)注重动态管理,对于系统工程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在对其进行管理时应该动态的对其内部各要素进行“计划一执行一控制”的调整,从而确保整个系统工程内部各个要素在静态管控与动态调整中不断的完善和推进。

(3)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现代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手段,对管理信息数据进行量化,同时把定性与定量经验相融合,从而构建起系统管理模型,经过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工作来进一步的提升系统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实行开放式的管理结构,注重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

(七)验收阶段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验收环节我们必须要着重处理好系统工程资料审核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根据系统设计的实际需求以及相关合同条款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运行情况进行检验;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其进行审核;另外还应该组织第三

方测试机构会同做好验收工作,确保系统工程的稳定运行。

结语

综上所述,弱电智能化的应用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增强而越来越广泛,在弱电工程项目管理中必须从技术和施工两方面出发,加强智能化管理,才能使弱电智能化系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智能化工程重难点范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810文献标识码: A

一、机电一体化概述分析

针对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相关要点和关键点进行分析,是全面的研究技术重难点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机电一体化主要是通过将电子电工技术、机械化技术、微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数据传感技术、信号技术等进行全面的融合,并且将融合之后的工艺应用到实践的生产之中。总的来讲,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技术群体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极强的技术,不仅仅是将微电子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等进行简单的组合,更是对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改良。所以,这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机械电气技术的一种本质上的区别。而从实践的应用角度着手,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可以分为产品以及技术等两个层面,相关的产品可以将人的感官、肢体的动作以及思想等进行延伸,同时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产品还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可以增强当前工业生产与制造工作的制动化程度,在今后也必将为产业的革新带来巨大的贡献。总的来讲,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之中,机电一体化设备占到了半壁江山,对于行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

(一)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大体上机电一体化技术共有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属于初级阶段,即第一阶段,该阶段人们更为广泛的承认电子技术,并不自觉的加以利用;第二阶段,许多国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给予关注,并支持其产品。1989年第一届国际先进机电一体化学术会议在东京召开,这也标志着机电一体化的纵深发展。机电一体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处于深入发展时期,融入了微细加工技术、通信技术和光学等,形成了微机电一体化与光机电一体化的新分支,深入研究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分析、建模与集成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其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表现:①全部制造业领域基本都应用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工业发达国家30%-40%的机床都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也趋向系统化与智能化,并以25%-30%的速度在未来几年内呈增长趋势,今后在家庭、娱乐、管理和办公等多个领域都会逐渐应用智能机器人。②单机的机电一体化逐渐过渡到全部制造业的集成化。如今制造业在全球发展的总趋势就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将原有部门间的接线打破,将基础定为制造对信息流与物流进行控制,从而有机结合决策经营、开发产品、生产准备、实际生产与管理等环节,综合全局动态。③机电一体化领域引入了激光技术,它结合了电子、机械技术,将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进行扩展,更好的结合了制造业和信息业。④微细加工设备和技术飞速发展,也使许多高新技术的兴起得到带动,对电子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机械的产生与发展。

(二)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究并应用机电一体化,国务院在“863”计划中列入了成立的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许多有关机构和院校也对此进行研究。目前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发面,我国虽落后于欧美等先进国家,但伴随技术革命的开展,我国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领域的重点,优先支持其发展,也获得了很大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面。通过十几年的理论与技术准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清华大学目前已经建成了该工程的研究中心,其他的著名高校也建立了相关的培训中心与实验室。我国有许多行业和省市以及类型、规模不同的企业都在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并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如今该技术已经被引入到了石油化工、冶金、纺织、轻工、航天、电子、机械等各个领域,许多行业也逐渐对其进行关注与投入。②工业机器人方面。机器人的开发研究于1986年被列入我国的国家科技计划,现对其操作机的设计制造、软件编程、控制系统、轨迹规划以及运动学等多种技术均已掌握,生产并应用了一些机器人的关键元器件,开发出了多种机器人,可以水下作业、爬墙或前后行走等。我国与工业机器人操作机有关的企业及科研机构目前已经掌握其优化制造技术、设计与编程机器人软件、设计驱动系统的技术、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等,并可以自动生成点焊、弧焊与大型机器人,开发并制备其周边配套设备。③数控技术方面。该技术于1958年起步,在其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我国制定的几个“五年计划”,整体来说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进步。我国的生产能力早在几年前就达到了年产3000多套数控系统、5000多套进给装置和主轴。加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精度在近十几年已经从10μm变为5μm,以前3-5μm精密加工中心也达到了1-1.5μm,同时达到了纳米级(0.01μm)的超精密加工精度。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综合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在某一方面的应用,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使机器能够具备人的思维、推理判断,并具有自主决策能力,达到更高的控制目标,可取代生产过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目前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器人、数控机床是智能化的体现,当然现在其技术还不完善,随着智能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工程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随着各项技术的迅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将会越来越完善。

(二)标准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机械接口、电力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等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标准,才便于各部件、各单元的匹配。由于各生产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没有一个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营理念的进步,资源的共享,技术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标准化已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上的标准化有利于新技术、新产片的开发,有利于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同时反过来促进机电一体化企业的发展。

(三)网络化。自上世纪末,网络迅速发展,其应用渗透到各个行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是如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而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促进了网络的发展,例如: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就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逐渐出现了集成家电系统、企业内部局域网,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及企业的生产方式逐渐向网络化发展。为了服务于客户,机电一体化技术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四)精密化。微型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它是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的融合,使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更小、耗能更少、运动更加灵活。微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医学、军事、航空、信息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发展前景广阔,它还将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在更多的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五)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绿色生产、不污染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各行各业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机电一体化行业也是如此。绿色环保需要做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输、使用、维修、销毁等环节,不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在各环节对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不浪费资源,并且产品停止使用后可回收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品,应当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结语

机电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自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以来,对工业生产方式,企业管理方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军事、医学、信息技术等各行的技术改革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会不断完善,就目前来看,智能化、标准化、网络化、精密化、绿色环保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项科学技术的亲密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会越来越完善、在各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耀军.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探析[J]. 科技创业家,2012,20:87.

智能化工程重难点范文3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ASON技术的总体结构和关键技术,当前ASON的标准研究和应用的进展,并对ASON的演进策略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ASON 总体结构 关键技术 研究进展 应用 演进策略

0 引言

随着IP业务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同时由于IP业务流量和流向的不确定性,对网络带宽的动态分配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IP业务的特点,光传输网络开始向支持带宽动态灵活分配的智能光网络方向发展。在这种趋势下,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应运而生。ASON网络是由信令控制实现光传输网内链路的连接/拆线、交换、传送等一系列功能的新一代光网络。ASON使得光网络具有了智能性,代表了下一代光网络的发展方向。

ASON的主要优点有:动态地分配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快速的在光层直接提供用户需求的各种业务;降低了运营维护费用;高效的网络管理和保护技术;便于引入新业务。

1 ASON的总体结构及关键技术

在ASON得分层体系结构中,ASON由传送平面(TP)、控制平面(CP)、管理平面(MP)组成。三个平面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传送平面负责在管理平面和控制平面的作用下传送业务;控制平面根据业务层提出的带宽需求,控制传送平面提供动态自动的路由;管理平面负责对传送平面和控制平面进行管理。

ASON的最大特色是引入了控制平面。控制平面是ASON的核心,主要包括信令协议、路由协议和链路资源管理等。其中信令协议用于分布式连接的建立、维护和拆除等管理;路由协议为连接的建立提供选路服务;链路资源管理用于链路管理,包括控制信道和传送链路的验证和维护。

控制平面的核心功能是连接控制功能。在ASON中,连接不再是全部由管理层控制实现的固定连接了。它有三种类型的连接:交换式连接(SC),永久连接(PC)和软永久性连接(SPC)。控制平面的另一关键技术是网络拓扑和资源的自动发现。主要包括自动邻居发现(NDISC)和自动业务发现(SDISC)。自动邻居发现协议是要解决光网络中对新增节点的自动发现以及处理问题。而自动业务发现是要解决对新发现的节点的业务功能的确认问题,通过业务发现,相邻网元能够了解每个网元提供的业务和确定可选的接口。

信令、路由和资源发现是实现ASON的三大关键技术,而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实现光网络智能化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光网络智能化的进程将向前迈出关键的一步。

2 ASON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ASON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和实际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目前国际和国内的ASON标准化方面有了显著进展,ASON产品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了ASON网络的试验和建设。

负责ASON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国际标准组织包括国际电信联盟(ITU-T)、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以及光互联论坛(OIF)。ITU-T是从整体结构的角度研究智能光网络。它提出了ASON的体系结构和总体要求,以及信令、路由、自动发现等系列建议,还对保护恢复、连接允许控制、管理平面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目前,ITU-T的研究方向是继续加强G.8080,逐步解决多层的呼叫和处理问题,解决多层情况下的路由和信令问题;在信令方面,主要针对呼叫和连接分离情况下的信令流程,研究信令流程对控制平面的可靠性、业务优先级、重路由、保护和恢复等方面的支持;在路由方面,主要考虑控制平面对路由互联的策略、路由和保护恢复方面的问题以及多层的路由问题;在自动发现方面,对ECC发现消息格式进行扩展,提供层邻接发现的附加程序。IETF的主要工作是定义用于智能光网络的控制协议。它提出了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的一系列标准草案,包括信令协议(RSVP-TE/CR-LDP)、路由协议(OSPF)、链路管理协议(LMP)等。目前,IETF正在讨论有关链路管理(LMP)、基于GMPLS的网络保护恢复以及域间路由等方面的标准草案。OIF主要关注的是IP客户端,OIF已经规范了智能光网络的用户接口(UNI),用于各光网络节点互连的网络接口(NNI)尚在进行当中,E-NNI有了一个初步的定义。目前,OIF一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完善UNI2.0,包括连接和控制的分离问题、多样性路由的双归属问题、无中断的连接调整操作、1:N的信令保护、对以太网业务的支持、对G.709接口的支持以及UNI接口的发现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OIF还将进一步完善NNI1.0,完善E-NNI接口的标准化工作。

我国的主要电信运营商对ASON技术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积极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和经济性分析,并着手ASON网络的规划和建设。目前,ASON组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接口规范不完善,无法实现多厂商设备的混合组网;域间保护恢复技术还不成熟;支持UNI的客户设备较少等。这些问题有赖于标准的不断完善和产品的不断成熟。

3 智能光网络的演进策略

智能光网络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突出的优势,是构建新一代光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根据自身业务和网络发展需要,合理的引入和开展新业务新运营模式,逐步向智能光网络演进;要保证与原有网络设备的良好兼容和业务的平滑过渡。

目前我国已经投入巨资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SDH和WDM网络,它们承担着的骨干网络的信息传送任务,这些网络不具有智能。鉴于此种情况,在发展ASON网络的策略方面,可以采取分两步走的方式:

第一步:在现有网络中引入智能光网络集中控制系统,向外提供标准的UNI接口,实现流量工程和带宽按需自动配置。可以在现有光传输网的层面选择几个核心大节点配置大型交叉连接系统,这种方式可以首先屏蔽现有网络的多厂商环境,构建一个基于网格状网的灵活、强大的智能核心层,或者保持现有传输网不做变动。第二步:待智能光网络技术,特别是NNI信令协议最终实现标准化,例如GMPLS/G.ason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可以在网络中建立信令机制。对于传统网络的带宽配置仍可以继续由集中控制系统来实现。可以说未来两种方式将并存,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全网的端到端配置。如果最终全网实现了GMPLS/G.ason ,网管系统将演变成网络资源的管理监控系统和业务的政策服务器,提供诸如网络性能,故障处理和资源监控等功能,将继续在未来智能光网络中发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市场的迫切需求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ASON技术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光传输网的体系和功能,为光网络的发展带来一个质的飞跃。然而,ASON从一个概念发展到成熟应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相关组织加快研究,尽快完善ASON标准,需要设备厂商生产出成熟可靠的产品,需要运营商谨慎、积极地探索网络的应用。随着ASON标准化进展的加快和ASON设备的进一步成熟,ASON即将步入实用化阶段。现有光传输网向ASON网络演进是光网络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成熟,ASON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健学,智能光网络及其研究进展.chinatelecom.com.cn,2003.6.

[2]徐云斌.ASON标准化研究进展.33tt.com/article/2005-11/358.htm,2005.11.

[3]王丽霞.2005年ASON技术发展总结.33tt.com/article/2005-1

1/750.htm.2005.11.

[4]智能光网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telecom.chinabyte.com/270/1

921270.shtm1,2005.3.

智能化工程重难点范文4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

1.高校计算机教育现状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和民族素质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人才、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的每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从九十年代开始,多媒体和网络逐渐被引入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实施以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过程的作用和影响,探索建构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2]。

2.基于网络的新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教学手段逐渐崛起,这些教学手段走进课堂,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同,网络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访问本地及全球各地的计算机资源,并使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协作。其主要特点是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真正使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促使了学生内因作用的发挥,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为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3.1 网络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块

    众所周知,计算机类的教育都对操作性和交互性要求较高,计算机教学改革若能从这些特点入手则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不但缺乏直观性,而且要想把本来非常简单的操作描述清楚,则需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可谓是得不偿失。

新模式中的网络课堂应该具备以下功能:首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所具有的屏幕模拟信号的传输功能,把教师机(外带一个控制台)和多台学生机连成一个封闭的教学系统,教师可以广播教师机或某一学生机的屏幕、声音等信息,也可以单独与某个学生(组)对话。还可以监视、控制学生机的用机状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设备请求与教师对话。其次是利用局域网具有的传输数字信号的功能,使教师机和学生机、学生机和学生机之间共享网上硬软件资源。这两种意义下网络的综合,特别适合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适用于以操作为主的课程的教学活动。与联机大屏幕投影教室相比,更能有效地实现师生交互,边讲边练,充分展现出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3.2 网络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主导自学模块

  (1)教学计划: 各个专业教学计划,包括所有该专业要开设的课程,具体开设的时间和先后顺序,课程的性质等。

  (2)教学大纲: 具体每门课程的教学实施计划,包括学时分布、教学重难点及需要自学部分、参考教材与自学资料等.此外还需要有课程结业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3)电子课件和教案: 提供相对应课程的配套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和讲稿、教学视频等

自学用的教学资料,以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学系统学习课外知识,以获得较多的计算机知识储备。

  (4)电子书籍及配套素材:随着网络的极大发展与丰富,教学资源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和实体书籍了,很多优秀的书籍为了应对网络环境,都提供了电子版本及配套的素材,我们可以把相关课程中涉及到的较好的书籍的电子版本放在网络教学环境中,供学生们及时浏览使用。

3.3 网络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块

首先,针对作业和答疑。判作业和答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辅助活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象C语言这样的编程语言,每生需要完成100至120道上机习题才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这种作业量使做作业、交作业、判作业以及相应的辅导答疑等都成为不轻松的工作。如果把它们移到网络环境进行,显然事半功倍的,但需要针对课程内容开发相应的网上答疑系统和网上作业系统。

其次,针对学习检测。运用网络平台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其学习检测方式也应转移到网络环境进行。首先,网上要有足量、便于使用的习题库,学生应从网上习题库中按自己的需要完全相应数量和难度的习题练习与自测。其次,网上应安放相应的考试系统,使学生能自己决定考试的时间、难度和次数。此外,应很据需要开发智能化习题库和智能化考核系统,使练习和考核的准确率达到较高的层次。

4.结束语

信息时代给计算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提出改革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论证。只有这样,计算机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跟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以适用信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谭浩强等 再接再厉、鲜策群力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组续推向前进  全国高等院佼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98'年会学术论文组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智能化工程重难点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问题;管理对策

引言

面对信息化时展的新要求,计算机操作已然成了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相关教学亦是成为高校教育的基础性科目。随着国家对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投入,高校对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汇聚了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有效管理,是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实际上,受多重因素影响,其在实践中仍旧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未来尚存较大的改善空间。

1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问题

计算机实验室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其建设规模日渐扩大,相关设备种类越发丰富,给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困难。具体而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面向广大师生开放,加之教育信息化需求,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且人数众多,要满足不同的上机需求。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端精密设备,对外界环境条件有着较高要求,包括温度、湿度、电源稳定性等,且亦会因此发生软硬件故障。但事实上,由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规范不力,很多上机人员由于害怕麻烦,不愿使用鞋套,降低了空气质量环境,影响了计算机的散热性能,进而可能导致电路板老化或故障。同时,由于学生操作水平有限,在实际上机中,出于好奇心,可能出现任意操作现象,抑或私自外接设备,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安全性及稳定性。甚至部分学生存在一些故意破坏学校计算机的现象,如拆除键盘、鼠标等,是治理的重点内容。除却上述这些,有些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技术装备水平有限,从业人员素养不足,未有制定科学的维修养护计划,对系列问题的处置不力,导致损伤增加,同时,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建设薄弱,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2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对策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稳步推进的重要一环,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实施工程,对各环节设计提出了要求。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2.1完善管理机制

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时期的管理工作都有赖于健全制度的保障,是计算机实验室高效运行的基础。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要认真解析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要点和难点,总结梳理日常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继而针对性地补充和完善相关制度条款,规范师生操作行为,并制定相应的惩处举措,强化其自主管理意识,尽量做到一切事宜都有据可依、有规必行,营造良好的外部控制环境,确保其正常运转。同时,从技术层面进行考量,了解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寿命,结合相关专业教学需求,制定科学的调配使用制度,避免其长期高负荷运转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其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减少学校相关方面的资源消耗。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实时审查系列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规定的履行情况,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组织相关修缮工作,并问责行为主体人,发挥其根本性的作用。除此之外,管理的核心是人,相较于外部控制,强有力的自我约束显然效果更佳。为此,要不断提高师生的素质水平,从而实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效能的提升。教师方面,要发挥其管理模范作用,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及时更新他们的技术构成,提升他们的计算机专业能力素质,以使之更好地解决突发事件,强化其主体责任意识,确保计算机实验室安全、正常运转;学生方面,要加大对相关管理规范的教育,明确告知系列操作守则,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痕迹管理功能,关注其日常学习动态,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并予以纠正,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引导其自觉维护计算机实验室秩序,减少盲目操作。另外,逐步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团队建设,紧跟时代潮流,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涵养,更新其技术技能结构,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累积经验,以更好地服务该项工作发展。

2.2扎实维护工作

必要的日常维护,是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重要项目构成,可在很大程度上延长其使用寿命,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具体可分硬件维护和软件维护两方面进行。其中,硬件维护又包含安全管理和故障维修两类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上机人员按要求正常关机,并关闭显示器电源,避免瞬间电流对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的冲击,同时规避触电、漏电等安全风险;定期清理计算机设备,用毛刷或吸尘器等去除主板、外设上的灰尘,保证干净的上机环境,延缓机房设备的老化;尽量减少外接设备的应用,必要时严格控制学生使用U盘的情况,从根源上防止病毒入侵。出于对计算机实验室频繁使用的需求考虑,建议加装硬盘保护卡,并设定还原点,可更好地保护操作系统,增强师生体验。另外,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需严格按照维修养护计划,定期检查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善于发现存在的硬件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避免造成更大损失;软件维护,则要求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选择一台母机,并安装教学所需要的软件及系统,借此实现对计算机的统一控制。基于此,借助注册表编辑器功能,提高对教学软件和系统文件的保护等级,禁止学生随意添加或修改设置,同时隐藏C驱动器,创建系统退出不保存环境,从而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率。目前来讲,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冰点还原精灵的开发与应用,很好地解决了系统自动还原初始状态问题,并表现出了良好的病毒防侵功能,降低了学生任意操作造成的系统崩溃风险,保证了正常教学进程。同时,受多重因素影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面临着愈加严峻的病毒入侵威胁,并通过网络共享,造成整个计算机实验室运行遭到破坏。为此,要重视安装杀毒软件,并进行定期更新,提高系统的防护能力。

2.3依托先进科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很多高端科技被研发出来,并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领域,产出了良好的效果,如云桌面技术。在传统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态下,通常由一台母机控制各个子机,各个教室均是以这样的结构布局,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现象。同时,面对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高校在计算机实验室的投入不断加大,常常需要保持多台电脑同时工作,消耗了大量电能,增加了其资金压力。而云桌面技术的应用,则简化了计算机实验室的运营维护过程,只需追加服务器和存储等资源,即可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相关成本投入,并可通过访问同一虚拟桌面,就可进行计算机实验室的统一管理,表现出了超强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可利用云桌面技术将各个终端网卡的MAC地址集中到管理终端,实现数据资源的统一分析和处理,并建立硬盘模板库,强化服务器的集中化管理功能,同时借助创建的虚拟磁盘远程模板控制功能,保证终端安全。事实上,云桌面技术的应用,将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导入到了智能化发展的全新领域,应当得到重视。另外,面对愈加复杂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环境,传统手工操作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并且造成了时间浪费,影响了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二维码在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中的设计应用,则有效提升了相关工作效率,对提升其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维码作为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及处理等集成在一起,具有密度大、存储容量大、保密性高、追踪性高等特点优势。基于此,可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的所有设备进行编码,并在后台及时更新其相关动态信息,以便于随时查看,有利于工作的对接,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正常展开。

智能化工程重难点范文6

电气安装施工中,防雷与接地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防雷措施而无接地,无法迅速泄流放电,反之设备将直接遭受强大电流的冲击,无论哪种情况都将受到破坏至瘫痪。只要通过合理配置,使之融为一体就能有效确保系统的稳定工作,从而发挥出系统防护工作的最佳效果,工作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接地技术,有效防止电气安全事故发生。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建筑电气安装接地的施工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建筑;电气;接地;设计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一、电气安装接地概述:

将设备和用电装置的中性点、外壳或支架与接地装置用导体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叫做接地。接地通常是为了防止人为触电或者是对设备进行必要的保护,通常是把电力电讯等设备的金属底盘或外壳接上地线,利用大地作电流回路接地线,也有将设备无用电流或者噪声干扰传导到大地的作用。电气接地按接地性质接地可分为工作接地和安全接地。工作接地:工作接地是维持系统安全运行重要手段,工作接地的目的是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一般是将设备的中性点接地。工作接地有效提高电气设备安全系数,防止工作电流对设备的伤害,保证设备性能可靠。

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放电现象,雷击分为直击雷击和感应雷击。雷电具有高电压高电流高能量在短时间内释放特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具有较大威胁。

接地是指为了将雷电流导入大地,防止雷电经过电压对设备及人身所产生的危害,所设置的电压保护设备接地,如避雷针、避雷器等。建筑接地设计要根据建筑所在地区年平均雷暴日等参数等确定防雷类别按照相应规定进行设计。

建筑物和电气设备的防雷主要是用避雷器(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和消雷装置等)。避雷器的一端与被保护设备相接,另一端连接地装置。当发生直击雷时,避雷器将雷电引向自身,雷电流经过其引下线和接地装置进入大地。此外,由于雷电引起静电感应副效应,为了防止造成间接损害,如房屋起火或触电等,通常也要将建筑物内的金属设备、金属管道和钢筋结构等接地;雷电波会沿着低压架空线、电视天线侵入房屋,引起屋内电工设备的绝缘击穿,从而造成火灾或人身触电伤亡事故,所以还要将线路上和进屋前的绝缘瓷瓶铁脚接地。

二、建筑接地系统的设计

接地在建筑接地系统设计中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规定一般把建筑物的防雷保护分为三级。

一级防雷保护:建筑内存在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采用一类防雷保护设计。

二级防雷保护:民用建筑大多采用二类防雷保护进行设计。

建筑的接地系统主要由1.引下线2.接闪器3均压环以及4.接地体组成。

接地引线安装应该利用自然导体,除非有特殊要求之外,建筑物本身的防火梯、金属柱子、钢筋等都可用以作为接地引下线。建筑物上的避雷针应和建筑物顶部的其他金属物体连接成一个整体。作为接地引线的自然导体如与大的连接,引线与接地装置紧固件都要使用镀锌制品。独立避雷针应设置独立的集中在接地装置。安装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时,要用自下而上的程序进行施工。避雷针的引线安装要牢固可靠,避雷针可安装在木杆或用角钢、钢筋混疑土电杆或者圆钢焊接成的金属杆塔之上,还要用接地引下线将其与接地体相接。引下线的下端务秘要同接地装置焊靠,当装在钢筋混凝土杆上时,也可采用基钢筋作为接地引下线;若装在金属杆上时,也可采用金属杆本身作接地引下线而不用另外安装接地引线。

接闪器可以使用避雷带、避雷针或者针带组合接闪器。避雷带要沿房角、房脊、房檐等溶液受到雷击的地方敷设。建筑表面外露的金属构件和管道要与避雷带相连接。建筑上的接闪器要同下线焊接相连通。对于高层建筑物的引下线要尽量利用钢筋混凝柱的钢筋作为引下线。选为当做引下线的柱内两根主钢筋的直径一般不小于12mm,其两者的连接一般使用焊接法或者绑扎法均可。对于建筑物周围引下线的下部适当位置要设置几个测量点,可以把人工接地体同等电位的连接板连接。对外引连接板同引下线的连接要使用焊接。引下线上端要同建筑的避雷装置焊接,下端要同接地体焊接。对于引下线的这种设计优点很多,雷电流的泄漏点多、省材料、施工方便以及不损坏建筑物外观。

建筑接地系统建议采用联合接地,由于采用专用接地系统时必须与接地分开,以免雷击时通过接地系统对弱电设备产生危险的影响和干扰。这在现代化的建筑密集型城市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要将各类接地线分开,会造成地线过多过长,易于接收干扰,现代的弱电设备大都具有高数据率,因此其信号频率较高,通过电容耦合,即使分开而彼此间隔相近时,同样会造成回路间的干扰。由于这些原因,最好采用环式接地系统,即将电子设备的机壳连接到一个同一的弱电接地环,弱电接地环再与接地环多点连接,进行联合接地;为了防止雷电反击,所以与接地网进行多点连接,为了减少干扰,尽可能消除各接地点间的电位差,另外,计算机机房或智能化设备间的接地,按其不同的作用分为直流工作接地、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智能化工程综合布线接地要与设备间、配线间放置的应用设备接地系统一并考虑,符合应用设备要求的接地系统也一定满足综合布线接地的要求。在接地装置中,用接地电阻来表示与大地结合好坏的指标。各种接地的接地电阻值必须参照国家标准GB/T2887-2000《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中的规定。接地就以接地电流易于流动为目标,因此接地电阻越低电流越容易流动。智能建筑中的综合布线系统接地希望尽量减少成为干扰原因的电位变动,所以接地电阻越低越好。

实际碰到的雷击分为直击雷与感应雷,防雷系统的接地主要有2种方式:

一种是分散接地,就是将通信大楼的接地、电源系统接地、通讯设备的各类接地分别接入相互分离的接地系统当中。

另一种是联合接地,它是目前所普通采用的接地方式,即将工作接地、保护接地、接地统一与电子设备所在建筑物地基下铺设的接地网连接,继而有效地避免接地体和系统之间出现耦合影响。防雷的装置分为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极三个部分。接闪器是防直击雷保护中接受雷电流的金属导体,就具体形式可分为避雷针、避雷网和避雷带。引下线又称作引流器,主要作用是把接闪器承受的雷电流引到接地装置。防雷的接地装置有将直击雷电流发散到大地去的防直击雷接地,有把引下线引流过程中对于周围大型金属物体的产生感应电势的防感应雷接地,还有为防止高电位沿架空线侵入的放电间隙以及避雷器接地。

在接地系统设计中接地体的设计是另一个难点。接地体一般是利用桩基内部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此种设计优点是施工方便、工程投资少、接地效果好,设计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外圈桩基和基础梁内钢筋组成的闭环,如果没有基础地梁钢筋时,一般用40mm×4mm的镀锌扁钢当做连接体,使建筑的外沿敷设成闭合、环状、水平的接地体。

2.尽量把所有桩基都和闭环连接;

3.当使用基础内钢筋当接地体时,其周围地面的深度要大于0.5m。

4.对于作接地装置钢筋的直径如只有一根时要大于10mm,一般可以利用基础梁的底部两个直径大于12mm的钢筋当接地体。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接地对于电气安全的重要性,熟悉防止雷击灾害击的基本技术措施,熟悉接地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作用,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正确使用,确保建筑和居民安全。另外,只有设计和施工都严格按规范和标准去做, 建立良好的质量和安全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雷击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为了保证接地系统的高效正常运行设计和施工两方面都要严格要求。按照相应规定设计和施工。现在建筑的防雷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更要多加防范,严格要求,保证建筑以及其内部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结语:

建筑电气防雷设计关系到人身和建筑物安全,正确的建筑电气接地设计是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以及建筑物发生火灾事故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建筑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居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建筑电气接地设计和施工,是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以及建筑物发生火灾事故关键环节。在进行电气接地系统设计和布设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参照行业标准选择科学合理的接地方式和接地系统。

参考文献:

[1]陈家斌.接地技术与接地装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建筑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GB50057-94

[3]吴明.电气工程质量常见问题解析[J].重庆建筑,200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