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的基础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的基础概念范文1
关键词:初中化学 基本概念教学
一、用数学手段(集合、代数式等)处理化学概念,帮助学生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化学概念往往都是“成群结队”出现,而且众多概念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基本概念教与学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表示知识范围的大小的同一知识系列概念,可启发学生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对应的数学手段——集合加以表示。如: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就可以用集合的定义表示成:
对那些从定量角度反映概念内涵,而仍以文字形式给出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对概念认真分析,弄清各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用代数式的形式把概念“翻译”出来。例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
再指导学生通过练习的形式对概念加以巩固,在实际计算中体验相对原子质量的真正含义。如果学生只注意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数值大于等于一。
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 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 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
实践证明,用数学手段(集合、代数式等)处理化学概念,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和澄清概念相互关系的难度。同时对学生掌握和应用概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实验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概念教学往往强调的语言较多,绕来绕去,让学生感到化学很难学。为避免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学生就会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自然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
三、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相关概念的本质
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运用造成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对概念的本质掌握不牢、理解不准,特别是对一些本质属性相似的概念更是如此。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通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要点和特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活动。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再如分子和原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辨析,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印象,从而理解概念。
四、通过反面论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对于“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这一概念,反过来问“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吗?”学生容易看出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如铁是纯净物,但是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纯净物,但是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再如,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同种元素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氧元素里的16O、17O、18O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8);氯元素里的氯原子与氯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7)。但是反过来问“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吗?”如钠离子与铵根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们不是同种元素。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对所学概念反复认识,以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五、通过练习巩固,灵活应用概念
对难理解的概念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概念。事实证明,一道好的、典型的习题,不但能起到检验被试者是否准确记忆和理解概念的作用,还能提供从多方面深入认识概念的机会,甚至还能起到深化和发展概念的作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出来的质量较高、对应性较强的习题,经过练习之后,会把学生认识概念的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六、抓住概念的关键词,灵活记忆
化学的基础概念范文2
【关键词】 化学概念 难点分析 初中化学
1 概念难点分析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我们可以认为,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障碍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关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所致。但是,概念本身不易理解、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方法影响、相关概念干扰等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1.1 概念本身不易理解。化学概念抽象、原理性强。初中学生刚学习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就出现了“化学”概念,在没有一点基础的情况下就学习抽象的概念;象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用肉眼看不到,使得初学化学的学生理解增加了不少困难。
1.2 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方法的影响。初中化学课本中元素的概念放在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后面,而单质、化合物概念是基于元素概念之上。也就是元素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就学习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是很困难的。
1.3 相关概念的干扰。如我们初中课本中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氧化物与氧化反应、溶解性与溶解度、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元素与原子等这些相关的概念的干扰。
2 难点的化解策略
2.1 玩具教学法。由于化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运用生动的直观形象呈现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内在本质。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混合物、纯净物等化学概念,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只要通过背背记记就可以了),考查学生时发现,3个班163个学生中只有3~4位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如果从学生心理着手,以玩玩具的方式教学,学生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玩具模型来理解,直观地去感受。把枯燥的化学概念直观化,学生不但学得轻松,且乐于玩、乐于学,让学生一起玩,一起“讨论与交流”,是引入化学概念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2 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以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也是化解有些化学概念难点的好方法。化学概念不是能背、能写就行,一定要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化学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例如粉尘爆炸实验,做完实验后让学生交流,爆炸条件是什么?学生很快能理解爆炸这个概念。探究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边演示边提问学生:哪个量是定量,现在变了哪个量,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讨论交流来总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然后引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比死记硬背“记得快、忘得也快”的方法有效。
2.3 比较法。进行概念比较就是找出不同概念的异同关系,揭示事物内涵的一种思维过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容易使学生混淆,造成误解,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如元素与原子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概念、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概念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将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找出异同,加深理解,牢固掌握这些知识。
2.4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非常抽象,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微观粒子,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很难理解,这些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来突破这些难点,把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制作成flas,通过视频演示,使同学们清楚地知道水分子如何分解成原子,这些原子又是如何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全过程。通过这样形象的感知,使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了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讲解和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
化学的基础概念范文3
[关键词] 概念 重要 活化
化学概念是用极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相互反应及变化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经过了认真推敲,尤其特定的含义,保证了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的本质,在整个化学学习中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准确的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好化学尤其重要。然而,因为初中生抽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讲清概念,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俗语言,掌握概念
某些概念的表达字数多,不易记忆,对这些概念可通过分析找出它的实质部分,用通俗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变难为易。如:“化合反应”用“多变一”概括;“分解反应”用“一变多”概括;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与表现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
二、关键字词,把握概念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单质。(因为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看成化合物(因为由氮气、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不同种元素)。
又如:酸、碱的概念是建立在电解质的基础上的。“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其中的“全部”就是概念的关键词语了。因为硫酸氢钠电离产生的阳离子有氢离子、钠离子两种,阳离子不是“全部”是氢离子,不符合酸的定义,硫酸氢钠不属于酸,属于酸式盐。因此在讲酸、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指电离产生离子的种类)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转贴于
三、重点剖析,理解概念
对于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重点剖析,深入理解,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溶液”概念要抓住“均一”(指溶液各部分性质一样,溶质质量分数一样)。“稳定”(指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就无沉淀出现,溶液也不会分层,即溶质和溶剂不会发生分离)和“混合物”(指组成溶液的各部分都保持本身的化学性质)三个关键词语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又如:“质量守恒定律”,则要抓住“参加”(指已经发生了反应的部分,未反应的部分如过量的,不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在此例),“化学反应”(指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对象,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物质,若物质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其质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生成”(指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和“质量总和”,几个词语,深入剖析。同时抓住“两个不变”(1)元素(或原子)种类不变,反应前有几种,反应后仍有几种。(2)各原子的数目不变,反应前为多少个,反应后仍为多少个,就能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自如了。
四、正反列举,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从正面讲完后,再从反面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如在讲“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就叫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那么含氧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由此可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五、变式理解,“活化”概念
抓好概念的变式理解,是指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加以变式,使概念“活化”,就能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上升一级台阶。如:“固体溶解度”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变式理解:①在t℃时,A物质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Sg;②在t℃ 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Sg;③在t℃时,有SgA物质要制成饱和溶液,需水质量为100g;④在t℃时,在100g水里要配制成A物质的饱和溶液,最少需要A物质的质量为Sg等,通过变式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总之,在进行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及相关特性,因势利导,克服不利因素,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使化学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傅尔羽,《东莞教研》[J] ,东莞教育局教研室,2008
[2] 何彩霞,《化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9
[3] J B Best、黄稀庭等译,《认知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化学的基础概念范文4
1 从关键字、词入手剖析概念
1.1 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化学概念中的字和词都是很严密的,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电离时生产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全都”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硫酸氢钠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氢离子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钠离子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氢离子,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解酸的定义时,要突出“全部”二字。
1.2 剖析词语含义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字数不多,但含义深刻。起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即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二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分子是其中一种。三是分子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不讲情这三层意思,就显得抽象、不透彻。
又如溶解度的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是在一定温度下;其二是指在100克溶剂中;其三是指达到饱和状态时;其四指在上述情况下溶解溶质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这样对概念进行剖析讲解,既容易理解,又便于记忆。
2 从内涵和外延入手揭示概念
化学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说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全部对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给学生交代清楚,并且从这两个方面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明确概念。所谓化学概念明确,就是既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本质属性,又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
例如元素的概念: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个定义仅仅局限于原子,但钠原子和钠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就不同,可它们是同一元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紧紧把握“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和“一类原子”两个关键要素,实质上“质子数”才是划分元素种类的唯一标准。然后必须明确两点:1、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2、一类原子指的是质子数相同的中性原子和带电原子(离子),这就掌握了元素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3 从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入手理解概念
3.1 弄清概念间的关系
化学变化不是孤立的,化学概念也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之中。在教学中,不但要了解每一个概念,而且也要弄清概念间的关系。例如同一关系、并列关系、主从关系。
同一关系:即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事物。如乙醇和酒精是两个概念,但表示的是同一物质。
并列关系:即在同一属概念下的几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盐酸、硫酸和硝酸,它们都是酸这个属概念下的三个种概念,它们有属概念的共性,也有各物种不同的个性。
主从关系:即一个外延大的概念包含一个外延小的概念及其它全部外延。如酸类和硫酸,前者为主后者为从。
研究概念间的关系,还要从外延间的各种不同关系弄清概念,防止把外延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如元素与原子,从外延分辨,元素的外延大是宏观概念,原子的外延小,是微观概念,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3.2 从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 从练习与复习入手巩固运用概念
概念形成以后,还必须使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来掌握它,运用概念是检验学生对所学概念是否掌握的方法,又是促使学生对概念深化理解的必须途径。
4.1 组织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运用概念的主要形式是做习题,在学过有关概念后,在复习课中布置练习题,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概念,教师在布置习题时要有目的,适量精选,由浅显的简单题入手最后到复杂的综合练习,特别是对概念的综合运用,老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带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对概念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的目的。在解题中引导学生对习题涉及的功能进行回忆、复习、辨别和相互比较,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概念,而且可以强化对概念的辨析能力,把一些相近或相似的概念辨别得更加清楚。
4.2 分析错误,反复纠错
学生理解了概念并不等于真正掌握,老师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提出问题,分析讲解,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纠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运用。
4.3 经常复习,经常应用
化学的基础概念范文5
摘要: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等。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与初探:学会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教学生学会从宏观表象深入微观实质的认识方法;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涵义;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学会联系、对比不同概念形成知识结构;学会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以上初探为个人之见解,仅供参考,旨在抛砖引玉,活跃教研氛围。
关键词:化学概念 初中化学
一、教学生学会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教学生学会从宏观表象深入微观实质的认识方法
教师在进行第三单元分子、原子教学时,学生对“摸不着,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感到很难理解,更难将微观粒子的运动与物质的宏观现象联系起来。例如,为了引出原子概念,证明分子的可分性,可在教学中增加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学生看到两电极上产生气泡,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看到其复燃,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看到气体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结合图像进行直观分析:水分子可以再分,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子构成的,这些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我们称这些微粒为原子。最后进行总结:水电解得到氧气和氢气两种物质,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分子、原子联系起来,在脑子里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涵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四、教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
教学生学会分别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往往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立体感觉”。比如,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而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是化学变化,而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的是物理变化。这样就能更好地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又如,对质量守恒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都没有改变。由此而获得质量守恒概念的“立体感觉”,能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学生学会联系、对比不同概念形成知识结构
教材中的概念呈现是零散的,但实质上概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生学会从纵向、横向等多个方面寻找概念间的联系,能使学生从各种角度形成知识结构。
1、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引出不同的概念;
2、根据从属关系将物质分类;
3、在知识结构中呈现有对立关系的概念;
4、呈现有共生关系的概念:催化剂催化作用;
5、呈现有因果关系的概念:吸水性干燥剂附性吸附剂(脱色剂、除臭剂、滤毒剂);
6、对比呈现易混淆的概念。
六、教会学生学会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化学的基础概念范文6
【关键词】学校文化 学生文化 师生关系 听话 合作 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81-02
持文化教育学论者认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人格的主要途径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基于这一理论,有学者提出了学校文化的概念。
一、学校文化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有明确教育目的的亚文化。学校文化本身具有直接的和巨大的教育意义,优良的学校文化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学校文化则会削弱教育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损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文化既可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要素,为学生所接受吸纳,也可作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文化有多种类型,从文化创造和享用的主体来看,主要有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行政人员文化;从文化的构成要素来看,主要有学校观念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行政人员文化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正确认识和合理解决学校文化中的冲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
二、传承四中文化,建设健康的学生文化
我校有着东方教育的优良传统,传统的东方教育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生在入学时只要模仿先生,只有在必须的时候才要求澄清疑问,别的问题只能记下来,到下个阶段再问。第二阶段,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后,开始通过提出合适问题的办法来吸收并组织信息,并要求学生帮先生分析,并动手做。第三阶段,当学生学完先生所教的东西后,学生会把所学的知识当作自己起步的平台,并创造出新的洞察力和范式。在入校教育时我把它概括为三个教导:听话、合作、变化,并把它作为我进行班级管理设计的基本思路。
洞口四中的领导团队有着求实的态度、拼搏的精神。四中的办学理念,用肖校长的话概括为“让最后一名学生成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这样的理念下,洞口四中的教师团队呈现出了艰苦朴素、勤奋工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班级管理的宝贵资源。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既是在一定的学校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又会对学校文化建设产生影响。班级管理实质上也就是班级学生文化建设。班级管理是引发文化冲突与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托。
学生文化是在教师文化和学生原有文化身份影响下形成的,由学生自己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等的集合体。它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构成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学生生活世界”。
基于这些认识,我将班级管理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1.“听话”阶段,坚持学生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
我校有着丰富的学校制度文化,既包含一些显性的通过文字加以明确表述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洞口四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洞口四中依法治校章程》、《洞口四中学生操行评分细则》、《洞口四中学生礼仪常规》、《洞口四中严肃校纪纯正校风令》、《洞口四中学生安全十不准》、《洞口四中学生公寓管理公约》、《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和规定》、《寝室卫生和内务整理评分标准》、《洞口四中关于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公告》等;也包括一些隐性的只通过无意识认同和简单行为规范而构成的规章制度及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日常交往的方式,如集体活动中以班为单位的排队入场与出场,见到老师时主动有礼貌地打招呼等,或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语言和行为禁忌等。它具有隐性或显性的规范作用。我校也有优异的学校物质文化资源,如宽敞的教室、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广阔的学生活动空间等。因此,在入学教育过程中,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与学生一起学习了洞口四中学生管理的各个文件。在军事训练过程中,与军事教官一起对学生进行“守时”、“守纪”、“讲卫生”等习惯的养成教育。
2.“合作”阶段,坚持“在集体中、为了集体、通过集体”的教育原则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完整的人、是独特的人、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是面向学生集体进行教育教学。同时学生集体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我提出了“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每位同学都能在入学的基础上有较大进步”的目标,日常加强观察,发现了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对不良行为给予批评,从而强化“听话”阶段所取的成果。通过观察,我从中选配了一些关心集体、办事认真、作风正派、能团结同学、愿意为同学服务、学习成绩较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并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和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班干部,如卫生委员李小桂、副班长廖彩霞、学习委员向勇波等。同时通过对班委会的工作评价,积极倡导符合四中文化的集体舆论,以其通过集体教育集体。
刚入校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文化身份,有些人在某些方面与四中的文化传统有着较大的冲突,甚或是文化处境不利。在“听话”阶段所提的刚性要求,在短时内基本能够达到,但长时间贯彻执行起来就会有很多问题。因此,我积极给予班集体中“文化处境不利”的人群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预防、克服文化歧视和文化伤害,使他们从文化不利或文化自卑的状态或心境中走出来,重获文化自尊。我班有好些同学在入校以前从未搞过卫生,从未洗过衣物,刚进入四中,对寄宿生活不能适应,有几位男生甚至还流下了眼泪。我发现这一现象后,多次到寝室指导他们进行内务整理,同时要另一些习惯了寄宿生活的人给予示范,一个星期以后,这些同学基本适应了寄宿生活。班上有些同学入学时分数较低,看到学号按分数高低排序,不能正视自己的学号,为此,我对全班同学分析了高中的学习要求,高中毕业要修满144个学分,其中只有18个学要通过全省的统一考试,其它的都由学校认定,各个模块的结业主要看学习的过程,只要学习过程中认真学了,结业是没有问题的。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我积极配合任课教师,落实各项学习任务,如语文、英语的背诵默写,其它学科的概念的记忆与理解等。这一过程中,我通过选出合适的小组长帮助老师检查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科代表和学习委员检查小组长的形式,让集体形成一个积极学习的风气。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个人与集体“在做中学”,从而获得人格培养的“陶冶”与“唤醒”。落实学习任务的过程也是促进纪律、卫生、体育、德育等目标实现的过程。
3.“变化”阶段,尊重各种文化主体,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文化与教育之间具有共生关系,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经历一个“文化化”的过程,同时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也是明显的,文化差异是导致班级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用乌申斯基的话来说,教师是历史上所崇高而伟大的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由教育过程的规律可知,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而在“听话”、“合作”阶段,师生关系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虽然师生关系从组织与制度看是一种组织关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只有当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有人格尊严的人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并与教师形成相互尊重、合作、信任的师生关系,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可以说,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成是师生关系的形成与良性互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将学校文化传递给学生,并建设出优良的学生文化的基础。因此,随着班级文化建设的推进,我逐渐意识到要尊重各种文化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通过交往与对话,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我的教育活动从“听话”阶段经“合作”阶段过渡到“变化”阶段。为此我逐渐放手让班干部去进行班级管理,对破坏班级文化建设的个人,我以对话的方式找他与班干部一起分析,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要求改正,并在班上对个人与班干部的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既教育了个人,又教育了集体。
三、对班级学生文化建设的反思
现代学校面临着各种危机,如学校人文意义的失落、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保持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正问题、社会文化多元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冲击等。那么,我们应怎样处理主流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我们应怎样对待突出文化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继承的关系?
本文所探讨的班级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地处理以上问题。这也就是三个教导:“听话”、“合作”、“变化”,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原因。
参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