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元素化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元素化学范文1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5-0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做了如下表述:“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根据此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训练,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之外,同时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以提升学习者的综合文化素养;然而,这一理念在当下教师急功近利教学与学生漫无目标学习的夹缝中实则难于付诸实践。因此,如何依托教材,在兼顾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与知识性的同时传授国际文化知识,自然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值得深思与探索的一个课题。本文以希腊罗马神话为例,从它对大学英语词汇与习语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文化知识的讲授不应孤立于整个教学过程单独存在,不应与教学内容割裂开来,也不必拘泥于“背景知识介绍”的单一模式,可以利用语言与文化的天然关系,使文化输入渗透到词汇学习当中即:一方面将词汇作为文化元素的载体,使学生透过词汇学习自动完成文化输入;另一方面,借助文化背景知识的习得,使学习者全面牢固的掌握词汇的外延与内涵。
从百年前沉入大西洋海底的永恒传奇——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到现在令每个电脑使用者谈虎色变的特洛伊木马程序(Trojan horse),以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为渊源的英语词汇已泛化为一个个生动的英语单词,渗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事实上,希腊罗马神话作为重要的素材广泛的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中,继而影响后世,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西方文化载体之一的英语也自然承载了这些文化内涵,烙印了希腊罗马神话的深刻印记。
针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附录的《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进行研究,在所收录的共计7676个单词中,以希腊罗马神话为原型派生出来的单词占到了总数的近30%,而在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需掌握的4794个一般要求的单词中,也有8%源自希腊罗马神话。
例如《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中的atlas一词,其汉语意为“地图册、地图集”,而追根溯源阿特拉斯(Atlas)实为希腊罗马神话中泰坦巨神(Titan)之一,在十二泰坦神反对以宙斯(Zeus)为首的奥林匹斯众神的战斗失败后,宙斯降罪于阿特拉斯,罚他到世界最西处用双肩支撑天宇。此后在西方文明中,阿特拉斯一直象征着强壮和忍耐,他的形象被塑造为单膝跪地,背负着巨大的天球。后来由于被误传为背负着地球,阿特拉斯经常出现在地球仪的基座上。十六世纪的荷兰地图制作学家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在《地图与记述》这部地图集封面上绘上了阿特拉斯像。从此,后人将“Atlas”用作地图集同义词沿用至今。另外,在解剖学中atlas指寰椎,即高等脊椎动物的第一颈椎;在建筑学中,用作柱子来支撑檐部、阳台或其他突出部分的肌肉发达的男子塑像也被称为atlas。
另一例是panic一词,这个英文中指人惊慌不已、惊恐万状的词也蕴含着一个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潘(Pan)的神,主司丰产丰收。他外形半人半羊,但却喜欢拈花惹草,经常去追赶半人半神的少女们。有一天,潘爱上了自然女神绪任克斯(Syrinx),但这位女神惧怕潘,被潘的追求吓得大惊失色、四处躲避。害怕潘的还不仅是女神,神话记载潘的吼声使在马拉松酣战的波斯人吓的落荒而逃。古希腊人对他的吼声充满敬畏。因此panic这一表达人慌乱、恐慌处境的词语实则由潘神(Pan)的名字派生而来。由潘神的神话故事引出的词语不止panic一例,前文提到女神绪任克斯躲避潘的一路紧追,在逃跑途中,女神被一条大河挡住了退路,急忙求助于河中仙女。在仙女的帮助下,绪任克斯摇身一变成了一大丛芦苇。追到河边的潘苦寻不到女神,就用眼前的芦苇做成排萧,吹起思念之曲。英语词汇中的syrinx和panpipe(Pan's pipe)均指排萧之意便由此而来。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中的volcano“火山”源自罗马神话中的火神伏尔甘(Vulcan)的名字;而作为psychology“心理学”的词根词psyche“心灵、灵魂、精神”则来自希腊神话中众所周知的爱神丘比特(Cupid)的爱侣——魂灵女神普绪喀(Psyche)的名字;英语中“汽笛、警报器”一词siren,源于希腊神话中用曼妙的歌声吸引海员,致使船毁人亡的女妖塞壬姐妹(Siren)的名字;另外,表示“混乱、混沌世界”一词的chaos也承袭了另一希腊神话中的神祇——宇宙万物之源混沌之神卡俄斯(Chaos)的名字。
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在讲授这些英语词汇的同时,有意识的向学生输入该词以希腊罗马神话为背景的丰富文化内涵,可以减低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枯燥程度,攻克学生的厌学情绪,打破固有的死记硬背的记忆模式,将英语词汇与趣味盎然的神话故事相结合,使他们对单词的掌握轻松达到听得懂、写得对、记得牢、用得准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周琴.从希腊罗马神话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英文)[J].海外英语.2010(10).
[2]李姝婷.文化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8(09).
[3]宁爽.希腊罗马神话原型对大学英语词汇影响的类典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2008:1-101.
大学元素化学范文2
一、优化教学内容,让课堂更实在
我国现行小学英语教材版本很多,风格各异。由于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的时间不长,大部分教材处于试用期,难免存在与当前教育水平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学校地处城乡交界处,学生在三年级之前从没接触过英语,再加上家庭教育的因素比较滞后,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处,所以我们教师自己就尝试去挖掘、整合教材内容,扬长避短,使之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1、“吃透”教材,实施有效整合
我们课堂的教学都离不开教材,但事实证明,如果过分依赖教材会导致教学的乏味。我们常常在反思:我们到底是用教材教还是在教教材呢?毫无疑问我们当然是选择用教材来教,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书本语言和他们的生活实际贴得很近,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亲切感,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这样我们可以在年级之间、单元之间、学科之间进行整合。
年级之间的整合:对于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情景的对话,琅琅上口的儿歌,欢快优美的歌曲都能引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哪怕仅仅会运用一个单词或是一个简单的句型,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年级越高对学生的要求也就越高,有些学生就适应不了了。因着pep教材内容安排的特殊性,我尝试在不同年级之间进行教材的整合。
单元之间的整合:虽然我们每单元的教学话题相对独立,但知识间仍有联系。如PEP3A刚开始的几个单元都是一些简单的问候语。
学科之间的整合:新课程标准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渗透,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把美术、音乐以及相近学科与英语教学进行整合。
在这过程中我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利用相近学科的迁移让学生自己来动手,学生乐在其中。当然,我们也可以借用音乐中的歌曲、舞蹈使我们英语的学习变得更快乐。
2、立足课堂,进行适当拓展
我们英语教师一般都会担任一个年级几个平衡班的教学,虽然是同一年级段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中的词汇、句汇进行适当的拓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教材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词汇的拓展: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演欲,而PEP课文中所提供的词汇又比较缺乏。一般是4-5个,所以我们应该在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词汇。
二、优化教学情景,让课堂更生动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应还原真实的社会与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情景的创设会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呈现生命的涌动。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有价值的适当的教学情景,使他们的学习更有趣、有用、有效。
1.把握“实”――创设自然真实的教学情景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所以我们的英语学习必须贴近生活。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将生活中的花花草草、点点滴滴都可以搬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觉得我所学习的就是和我的生活连在一起的。
2.注意“趣”――创设有趣快乐的教学情景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真的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创设的情景要具有趣味性,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参与和体验。如在教学单词seesaw 、slide 、swing、hopscotch时,我设计了Zip和Zoom一起游公园的情景。
[教学片断]
T:Boys and girls, today let’s go out with Zip and Zoom,OK?
S: OK!
(课件呈现春天的公园是那么的美丽,Zip和Zoom一起来到了公园里)
Zip:Let’s play on the seesaw.
Zoom:OK!
Zip:Up!
Zoom:Down!
Zip:Up,up,up…(可这seesaw 怎么也上不来了,因为Zoom太胖了。)
Zoom在公园游玩的一系列的尴尬经历使学生乐开了怀,他们在这些有趣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新单词。
三、优化教学手段,让课堂更出彩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的并不多。特别是在小学英语课堂,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显然是不适合的,因为它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1、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来激趣
我们采用的pep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单词大部分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表示抽象内容的很少。所以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单词,我们可以直接以呈现实物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就如4A第四单元的水果单词,我们完全可以以实物来呈现,还可以让学生来摸一摸,尝一尝。在不经意间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还可以用简笔画来呈现新知,如:在教学字母时,我们可以呈现《海底世界》的简笔画,把大写字母写在鱼身上,在把小写字母写在鱼儿吹的气泡中,让学生迅速连接水中的鱼儿和气泡,以达到熟练辨认并巩固英语大小写字母的目的。
2、运用歌曲、chant来增色
儿童英语歌曲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轻松欢快的节奏,它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他们的情绪,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歌曲的独特形式,以歌促学,寓教于乐。 如:PEP3Bchant: “Look at the cat”
3、运用多媒体来添彩
大学元素化学范文3
关键词:文化;校园文化;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65--02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
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内容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应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狭义校园文化是指相对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包括学校舆论风气、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在校园主体的外在表现,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四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
二、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校文化观念,也就是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人的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大学精神的形成与每所大学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有密切关联,优秀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需要历史的积淀,是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形成的。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而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大学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大学精神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没有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是散乱和低层次的,缺乏系统性、继承性。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践行,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依托。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就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在实践中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核心作用。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存在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而创建良好的大学精神对校园文化起着促进作用。大学精神的发展变迁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也反映了大学精神的发展与变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一个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良好积极的校园精神能培养大学生积极上进、勇于开拓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鼓舞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具有良好气质和高尚品格的人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功能:
一是教育功能。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文化。高校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政治思想、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二是导向功能。它体现在学校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如办学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发展思路、规章制度、价值取向、学术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三是激励功能。大学精神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和理念的明晰性,已逐渐化为大学人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当大学精神被内化为人们一种学术良心和道德规范对,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发展知识。四是感染功能。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它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五是塑造功能。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场所。在大学接受教育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大学精神的感染,当这些人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他们也把大学精神传播到社会上去,从而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塑造良好大学精神的路径分析
构建校园文化,需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统筹协调,共同促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竭力打造出能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要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注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养成,促进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的态度的形成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要强化管理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校规校纪。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校园布局规划。注重校园布局规划,要考虑大学长远发展空间、优化设施布局、协调建筑风格、提升设施品位。通过校园规划,一方面可以使各种大学校园的设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探究学校的发展历史文脉和文化设施规划,赋予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隐含和记载着大学精神显示出大学的灵性,为师生提供宝贵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养料。
2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有资金保障,要有稳定的充足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经济来源。对外要多渠道争取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对内要抓增收节支,发展教育产业,建立教育市场。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物质资源、地域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增加经济收入。
3 完善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用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要有先进的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要建立校园网,实施信息化管理,要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和实训中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的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的各种制度、各种管理规章与纪律,以及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群体行为规范、习俗等方面所建构的激励环境与范导氛围。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加强规范化决策、科学化管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大学制度,要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各种规章。真正做到学校“依法办学”,各部门“按章办事”,每个教职员工“按岗履职”,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使现代大学制度成为现代大学精神的载体,把大学理念通过各项管理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形成先进的管理文化。应当能够根据自己的性质和使命,结合自己的历史及特色,努力体现以人为本、以学文本要求,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制度。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能够确保学术自由,形成大学的内部良性循环与互动,大学因此而赢得声誉、招揽人才。创建现代大学制度不仅要依赖外部力量。政府和社会,更应该依靠大学自身的力量,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深 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承担起大学制度创新的责任。
(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1 要重点加强对社团干部、骨干力量的选拔、培养和监督,通过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会、外出考察学习、集中指导、个人自学等方式全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学生干部队伍。
2 要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并使这些制度在工作中得以落实逐步将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建立健全社团评价、监督机制。
3 要加强社团干部人才培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带人社团,注意选人用人,尽量选思想政治觉悟高、政策理论水平强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干部,并加强各社团思政组长的培训。同时总结好工作经验与教训。积极打造和扶植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社团干部。
4 加强对社团活动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给予社团建设物质保障。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1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建设。首先,要强化改革意识,不断更新育人观念,使高校全体师生员工进一步明确:在高等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主旋律,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改革是各项工作的核心,进而用这些思想观点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其次,强化师德教育,营造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教师的精神风貌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校精神的培育和传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要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建设人才。综合素质包括很多内容,如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心理身体素质,以及社会交际能力、开展优良学风班建设,大力表彰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加强学籍管理和考试方法改革,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惩处条例,坚持淘汰制,加强对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大学元素化学范文4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环境功能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09
不论是荀子强调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还是“孟母三迁”的典故,都强调了环境的影响作用。作为高校,如何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发挥其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提升中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物质文化的作用
1.1物质文化环境的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建筑物、空间布局、校容校貌等,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是校园文化的载体。科学合理的校园布局、规范有序的校园建筑、风景宜人的校园风光、底蕴深厚的书香文化等,这些物质文化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等得到一定的提升。正因为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故此,物质文化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备的基础条件。
1.2制度文化的作用
制度文化是以制度为主要载体的特殊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校园发展理念、政策制度、管理运行的生动体现。从一个学校的制度文化,能够看出这是所学校的文化传承、优秀传统、风格特色和校园风气,对学校素质教育具有引导、约束、调整和促进作用。在制度文化的作用下,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精神素质、心理素质等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影响,能够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高效推进,由此可见,制度文化对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保障作用。
1.3精神文化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精神文化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对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有着主导和制约的作用,它反映了高校学生思想形态、价值取向、道德品行和精神面貌,它包含了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在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为了保持环境与教育的一致性,高校应在素质教育上不断改进方法、调整内容、拓宽土家、创新方法,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的积极影响,推动素质教育的良好发展。故此,高校就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觉悟、知识技能、身心素质方面的教育,形成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规范有序的学校秩序,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谐团结的校风班风,彰显当代大学生意气风发、奋发图强的风采。
1.4活动文化的作用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将自身的知识技能、特长爱好通过社团、竞赛、娱乐、实践等形式展示出来,就形成了校园活动文化。活动文化又叫做行为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子,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具体体现,是校园文化中的特色和亮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一系列校园活动文化的影响,能够对大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育和美育等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为学生张扬个性、彰显特色、进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支撑,故此,校园活动文化是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活动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不可或缺的统一整体,与素质教育有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的关系,一切对高校学生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2.1优化精神文化环境,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思想、品行、精神的综合体现,彰显的是精神,是氛围,是风气。在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中,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天长日久中,校园的精神文化就会融入学生的头脑,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思想,外化为自觉行为。同时,学生个体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群体的行为习惯、学校风气产生直接的影响。。故此,必须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与提升,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始终牢牢把握好“总开关”,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作为高校教师,要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充分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积极拼搏的精神教育学生。如可以要求专家、学者、名人来校园办讲座、搞论坛,特别是可以将一些名企业家等成功人士邀请到学校办专题报告会,用自己的所经历的典型事例来激励青年大学生,用他们的经历、感悟、成就来启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鼓舞其长风破浪的斗志,净化其灵魂,修正其坐标,调整其运行轨道,树立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积极传导正能量。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2.2优化学术环境,培养科学严谨的好作风
高校不仅是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基地,也是进行学术研讨和科研开发的重要场所。一个高校的学术文化文化环境如何,不仅影响着学校的科研学术工作,而且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故此,我们应该着力优化高校学术文化环境,用科学、严谨、浓厚的学术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在进行高校校园学生文化优化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着力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如何培养学生勤学善思、求真务实、大胆实践、敢于创新的能力和习惯上想办法、下真功。
二是积极搭建学术研讨平台。高校应为大学生创建一切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条件,创新校园图书室、试验实的开放方式,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实验。
同时,大力开展学术论坛、讲座、沙龙活动,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要求高内外知名科学家、专家、教授、学者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促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新动态、新成果。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研究引领作用,带着学生搞科研,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科研活动的趣味性、实用性,体验到历经艰辛后成功的喜悦,以此增强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此外,还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文化活动。如“科技周”、学科文化展等活动,以此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为大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提供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支持。
2_3优化活动文化环境,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氛围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是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因此,笔者认为,在校园环境环境优化中,必须将实践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任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精心组织大学生社团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学校应为多元化的社会组织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支持和后勤保障,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策划一些有意义、有特色的社团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要注重与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策划指导、就业实践锻炼、模拟就业面试竞赛等活动,用这些富有特色的校园活动文化促使学生素质的提升。
大学元素化学范文5
【关键词】职业化元素 大学英语 提炼 释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84-01
作为公共英语的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将用两学期的时间完成对“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的课程。由于这门课程的覆盖面十分广泛,且又是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种衔接,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该门课程。然而,正是因为大学英语的公共课身份,使得在对它实施教学改革时容易受到习惯思维的束缚,仅把教改的目的定位于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上,甚至直接指向英语过级考试。对此,笔者认为应结合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大学英语的教改方向。
随着大学逐渐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改中也应植入职业元素,特别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其中的职业化元素,并助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 职业化元素提炼
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经验中可知,职业化元素的提炼可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进行。
1.一般层次的职业化元素提炼
教师对一般层次的职业化元素提炼并不陌生,包括阅读训练、听说训练、写作训练等都与构建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有关,上述训练有对一般层次职业化元素的提炼问题。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先一般、后具体”成为职业化元素提炼的合理路径,因此,我们应对大学英语的常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2.具体层次的职业化元素提炼
随着对一般层次职业化元素提炼问题的明确,这里需要深入到对具体层次相关问题的讨论中。不难发现,理工科学生与商科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形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商科学生与社科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形态上也存在着不同。因此,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生的岗位需要,突出他们具体方面的英语能力训练。
二 职业化元素的释放
根据上文所述,职业化元素的释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明确大学英语教改方向
只有在明确大学英语教改方向后,才能促使教师们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职业化元素释放。那么何为正确的教改方向呢?简单来说,就是遵循高校职业化教育导向改革路径,将大学英语功能定位于辅助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角色,着力改变目前与各专业教学相隔离的局面。为此,教师应在充分领会这一教改方向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课程职业化元素的提炼中来。
2.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若是使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相契合,便需要在建构具体层次职业化元素的提炼上下功夫,因此,应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关键是建立符合校本要求的教辅材料,有条件的高校完全可以根据本校专业结构和特色编撰本校教材。另外,包含在课程建设中,还涉及调整目前的英语测评模式,对此,可以通过强化形成性评价来实施。
3.增强各系部间的协作
毫无疑问,在进行职业化元素释放的教学实践中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增强英语教学部门与专业所在院系、教务处等部门的协作。专业所在元素需要向英语教学部门提供学生职业需求有关的信息,并配合英语教学部门来完善教材建设;教务处则应在课程计划、教学场地等教学计划管理上提供支持。
应重视大学英语课程地位,并缩短它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距离,唯有这样,才能改变该课程目前所处的尴尬局面。
三 课堂教学实践探讨
以大学英语听力多元教学的建立为例,教师在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英语听力多元教学时,应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兴趣进行内容的选取。如英语片《走遍美国》可以使学生了解美国风土人情的同时,开展他们的听力训练。但是,这种原声英语片却没有中文字幕,因此,在听力训练初期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可采取分段播放的形式,逐一进行语言讲解与听力练习。具体可以以一段完整的情景对话为一单元,通过重复播放以及教师对关键词的中文提示来启发学生理解对话的梗概。最后,将整个片子进行连贯播放来建立学生完整的听力训练。同时,也可以有选择地播放英语电影(最好有中文字幕),在电影的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四 小结
本文认为,职业化元素提炼的方式需要从一般层次和具体层次两个途径来构建。职业化元素释放则应围绕着明确大学英语教改方向、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增强各系部之间的协作三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大学元素化学范文6
【论文摘要】健康的人格,不仅是大学生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大学生充分发展所能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需要依靠文化的沉淀和环境的熏陶,而大学校园文化是青年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因而,从校园文化的建设出发,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正是题中之意。
大学校园文化是青年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在时代精神感召下,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显著校园特色的、以培养学生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外在与内在、有形与无形、物质与精神、环境与氛围、传统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健康人格是人格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也是我们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它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趋向等诸方面,对积极、健康的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
一、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完善中的作用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依靠文化的沉淀和环境的熏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由于大学校园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引导作用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被人们喻为“天之骄子”的社会精英,是未来建设祖国、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在一般人眼里,大学生有着相对稳定和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的人格健康与否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其心理和人格尚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他们可能由于受到及时、良好的教育感染,而逐渐形成健康和较为完善的人格,也有可能由于某些不良影响或某些心理渠道得不到及时的疏通而形成有障碍的人格,甚至是变态的人格,对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危机。而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为理论基础,以求知型、伦理型为其价值特质,它的主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最新精神境界,即社会主义精神风貌。它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完善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2、同化作用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处于其中的社会成员都会感觉到其带来的紧迫压力,大学生也不例外。比如,他们很可能由于学习的紧张、竞争的激烈、就业的压力、经济的拮据等原因而过度紧张、焦虑,由于缺乏积极的认识动机和活动意向,而显得感情冷淡、情绪低落,甚至误入歧途,一撅不振;他们也可能由于缺乏经验和帮助而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能因为恋爱等原因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并导致人格扭曲。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由于它是整个群体在共同的社会环境和共同的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成员所共认的文化,所以它势必对群体成员产生影响。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大学生们的心理和信念都会受到同化,并产生与之对等的行为回应。所以,可以说,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校园也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它们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就像一个大染缸,染出不同的颜色,好的校园文化当然利于熏陶同化出完善的大学生人格。
3、调适作用
在大学生人格完善过程中,校园文化就像一把尺,调适着大学生的行事分寸,恰到好处。它使得大学生们在说话做事提要求时都会考虑到一个“度”字,并自觉地对自己或他人可能发生的一些不适当行为加以规范。它以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或有意识的方式向大学生灌输,从而促成他们的人格完善。校园文化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完善。故高校师生员工应当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并力争使大学生形成崇高的人生理想、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贵在奉献的人生价值、坚韧健康的人生精神,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二、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构建
健康的人格,不仅是大学生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大学生充分发展所能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具有健康人格模式的大学生是心理健康者,他们有着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相对稳定的人格品质。具体表现为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善与恶,并且能正视自己,面对现实,注重未来,渴望迎接新生活的挑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追求。当代大学生在人格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个性独立发展的原则
人格的发展,重要的是体现在每个个体身上,具有独特性。大学生自我的人格塑造,要与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相适应,反映出真实的自我形象,而不是虚假人格形象。
2、坚持现实性的原则
立足现实性的人格模式是大学生追求的理想人格目标,从健康人格模式的角度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充分地理解并坚定地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情境。而那些仍然生活在过去的人,或者在今天而生活在未来的人,都有着不平衡的人格。
3、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古今中外,关于人格模式的研究,有许许多多的理论学派,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皮尔斯的“立足现实者”模式、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式、弗洛姆的“创新者”模式以及罗杰斯“冒尖者”模式。面对丰富多彩的人格模式,大学生在选择过程中应采取冷静的、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构建一种健康的人格模式进行科学和理性的思考。
4、坚持社会文化历史性的原则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现代的人格模式是历史性人格模式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人格模式构建的文化历史环境。
三、校园文化构建与塑造健康人格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依靠文化的沉淀和环境的熏陶,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和精神环境共同作用。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系统,是生长发展在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学风、教风、校风、师生的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校容校貌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它的职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人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要素构成。物质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制度文化,是使每一种制度、每一条规范都经过某种意义的阐释,使教师、学生自觉接受,并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创造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不但体现出一所学校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更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一种独特的传统精神理念,体现了一所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为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提供物质上、制度上、行为上、精神上的保障。
1、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提供优良的物质环境保障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为校园文化服务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物质对象。它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绿化美化、场馆建设、卫生环境等。它们在设计上、结构上、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文化风格,往往能给人一种很深的文化印象,置身其中发自心底的那种自豪感、自信心与上进心便会油然而生。这既培养了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又陶冶了情操。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特别是校园环境建设上,学校应注意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经济实用,因地、因时制宜,寓思想和文化教育于环境建设中,使艺术性与时代感结合,并且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的建立来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
2、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政策导向
校园文化制度主要是指为了维护和保证正常的校园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有效的校园制度能够规范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发展和价值取向。校园制度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量,起着制约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3、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载体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生自主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科技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体育锻炼活动等。如果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主要是从校方着手狠抓落实、学生协同营造,那么在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学校只是倡导者,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完全成了主体,只有把三者协调起来,把主体与主导者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其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才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大学精神。大学生通过参加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多元化要求,而且那种潜伏、弥漫于整个活动并体现学校风范的精神氛围,具有启迪、感染学生的作用。置身其中,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精力旺盛,机体生理和心理得到和谐的发展。同时又丰富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有助于激发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4、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无穷动力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优良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校风学风、治学理念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一种内在的、潜存的文化。它具有示范、导向、凝聚、激励、熏陶等功能。它最终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内化行为完成健康人格的塑造。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
总之,校园文化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校园环境的优化到文化制度的制定,再到精神文化的创造及宣传教育等,必须有一个系统规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高校是思想最活跃、最富创造力的精神殿堂,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作为一种具有与社会政治、经济鼎足而立功能独特的社会组织,高校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而校园文化则是学校精神形象和生命力的象征。它的发展将全面体现学校的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从而完善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综合国力的强弱,文明程度的高低,从根本上说要取决于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人才素质的现代化。创新和竞争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质修养,还要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也是新时期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是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与载体,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实现人格现代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郑雪. 人格心理学[M]. 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刘玉华,刘美涓.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0.
[3]林澍峻.大学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