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范文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环境,探究教与学心理现场与基本规律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大学新生心理现状
基于心理发展周期来分析,高校大学新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上处于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热情激进、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挑战,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稳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其科学引导。
1.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步入大学后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增强;第二,渴望自我能力与人格被认可;第三,自我意识较强。
2.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对大学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第二,情感与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多元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设心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解决部分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这类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长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联动的沟通网络,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本质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应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讲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共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强化大学新生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展开。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背景,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像某些理论性强的课程那样单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推动自身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桂梅,杨红,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36):59-61.
[2]包春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范文2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压力逐步加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1.适应问题
大学生适应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新的大学校园环境及生活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中。据一项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的比例约占25%。从高中到大学,面对环境的巨变,一些学生会产生内心冲突,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包括对环境的不适应,独立生活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部分新生都是从一个生活多年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因此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高中时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老师、同学的相伴,而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奋斗目标,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因而感到迷茫、困惑。
2.学习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奋斗的目标暂不明确,对专业的了解不全面,以及对大学学习方式方法的不习惯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以后,一些学生没有了学习目标,失去了学习动力。另外,中学教育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听课、做笔记,再到课后作业都是老师安排,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大学阶段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和复习,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
3.人际交往问题
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是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孤独、孤僻;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备将来立足社会之需,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和交往能力的局限性,不敢交往和不善于交际,导致人际关系不好,心理上孤独,情绪上压抑,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
4.恋爱和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性发育基本成熟,感情处于冲动期。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欠缺,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对性心理和恋爱方面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因而陷入困惑之中①。大学生中常见的恋爱问题有单恋、暗恋和失恋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容易给人带来痛苦。
5.就业问题
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就业、双向选择以来,使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励,甚至出现一些困难,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突出,在大四毕业生中表现尤为明显。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凸显出来,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成长的道路非常顺利,很少遇到挫折。因此,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加上他们正处于心理的相对稚嫩和生理的相对成熟期,对恋爱和情感问题往往躁动不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武汉大学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在抽查的“90后”800名新生中,有72.3%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新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②。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缺少集体锻炼和生活的影响,加之祖辈、父辈的过分呵护,导致他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弱,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淡薄,等等。学校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管理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很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便会产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本来就很脆弱的他们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下面笔者主要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看法。
(一)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四级预防和干预体系,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
建立高校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一级预警:寝室,充分发挥室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用多种方式积极了解同寝室的同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立即告诉班主任和辅导员。二级预警:班级,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关心同学,广泛联系同学,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心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报告。三级预警:院(系),各学院任命专人做兼职心理辅导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问题高危人员预警库。辅导员、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一旦发现重要情况就立即向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报告,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四级预警: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年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素质测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另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全校师生开放,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从寝室、班级、院系到学校的四级危机预防体系,可以迅速反映心理危机,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并及时干预。
(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必修课程,让学生都学到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外,还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达给每一位同学。学校每学期可以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通过讲座、班会、征文、摄影、绘画、发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另外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开2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收集本班学生近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在班会上讨论,最后由班主任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三)开展心理问题专题教育,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开设专题教育。
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区别对待,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一方面,高校可以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成几个板块,对这几个板块开展专题教育,比如本文提到的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大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如对大一学生应注重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二、三年级学生,重点应该放在目标教育、德才教育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正确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大四毕业生则应该进行择业观教育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树立自信、坚强的品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在遇到挫折后能够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重大,以上提出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四级防预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教育三项措施,减少和预防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注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范文3
论文关键词:阅读疗法心理健康大学图书馆
论文摘要:阐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13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j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必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礼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卜,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巾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凶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埘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丌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r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眼务的职能外,还宿负着对火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同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凋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j,“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耆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一一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日。
3.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闭读台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靖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5.丰富馆藏资源,编制专题书目。阅读疗法必须有相应的馆藏资源,应根据需要合理地进行文献配置。还要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开展导读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范文4
关键词:思想引领 学风建设 重要途径
优良的学风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坚强的学习意志、严格的学习纪律、健康的学习动机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体现,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工具主义逐渐成为教育观的主导。对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片面追求,使学校和教师相对弱化了对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培养,特别是高职院校,因其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使教师更加重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学风建设受到消极影响。加强思想引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取向,是高职院校强化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大学生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前途认识渺茫。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的就业方向是面向基层和生产、服务一线,不少学生对自觉前途暗淡,美好憧憬和现实的差距让其感到失望、失落、导致其对前途丧失了信心。
(二)课余生活单调。从整体而言,一半以上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无事可做,整日茫然仿徨。如大多女生在宿舍聊天、睡觉、逛街等,大多男生选择上网玩游戏。即使学校有各种活动,但是大多数学生缺少参加活动的激情。
(三)学习态度消极。高职院校许多学生缺乏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泛化,对学习目标定位偏向终端化和笼统化,缺乏支撑日常学习的阶段化、过程性的目标。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学习依赖性突出,自主学习能力较低,把自己的学习问题常常归咎于老师的讲课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等。
(四)心理压抑。有些学生意志比较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虚荣心较强,部分学生盲目攀比、无心学业、忙于恋爱、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愿意受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喜欢我行我素。同时,沉重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感受到了焦虑,甚至让一部分学生感到了学习的渺茫与无助,对学习目的产生了怀疑,对学习也产生了恐惧感。
(五)缺乏理想信念。许多学生心里充满希望和梦想、渴望成才,但是又缺乏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专注的奋斗精神。高考挫折在他们心里上留下了阴影,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缺乏自信,总认为能力不行才考进了高职院校。于是,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气馁、消沉,不愿意接受老师的说教,不思进取,无远大抱负。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一是由于教育理念和学习目标的不同,与高中相比,大学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给部分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把宽松看成了可以自由放纵。
二是高职教师队伍的来源和组成相对复杂,重教书轻育人的情况显性或隐性的影响着学生的求学态度、学习取向以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四是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既丰富了人的选择,又加剧着人的迷惘。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价值、努力意义等问题的思考,使他们感到迷惘、怀疑、动摇
(二)个人因素
一是学习观不正确。学生不注重过程的学习以及知识的日常积累、理解和领会,而是把期末突击、考前诵记当做重要的学习策略,把学习仅仅看作是为了应付考试,混个及格,获得文凭,为谋职取得一些资本,因而在学习上不愿思考、不求甚解,只希望找到考试的捷径。
二是志向水平较低。志向决定着一个人努力的程度,在职业选择目标上是就业,在学习目标上是毕业,在生活目标上是平安无风险。缺乏具有一定高度,缺乏能够让人努力奋斗,不懈追求的志向水平。
三是学习价值取向偏差。对所学专业持积极价值取向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同时,那些认为学习有助于拓展自身能力,对自我未来发展大有裨益的学生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相反,对学习价值持怀疑或消极取向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较低。
(三)学校因素
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没有真正履行教书育人双重职能。从考试方式来看,“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勾重点”,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只靠临考前突击就能过关。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重视教书,传授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发展性素质的培养。
三、加强思想引领,强化学风建设的途径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把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基本要求,根据高职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着力构建“三段式”大学生思政工作体系。
(一)以适应高职教育做“合格大学生”为目标,搞好大一学生转变适应阶段的教育
1.大一学生的思想特点:步入高职,学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角色转换与环境适应障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并伴有焦虑和抑郁;自我约束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前途迷茫和彷徨;热衷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和社团工作;人际交往不适导致严重的孤独感,网络与恋爱问题逐步显现等。同时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放松感与紧张感同在,求知欲与厌学心共融,空虚感与恐惧感共振,自立性与依赖性相随,希望与失望相伴。
2.教育目标:适应高职教育,做“合格大学生”。
3.教育主题:“环境适应与学风建设”教育。
4.教育重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集体主义观念和法制观念,顺利步入大学生活的正确轨道。
5.教育途径:
(1)举办十大主题教育讲座。如国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治学文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校史教育、三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2)开展德育活动课。开展以“步入高职,助我成功”和“走进军营,磨练意志”为主题的德育活动课。
(3)实施三大工程。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精品课工程”。按照“理论精讲,实践强化,考核多元”的思路,通过第一课堂问题驱动,第二课堂活动引领,第三课堂项目体验等途径创新“两课”教学,在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上做文章,在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实现“素质过硬、技能突出、品行端正、人格健康”的德育目标。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健心工程”。根据高职大学生遇到的环境适应、合作意识和职业规划等心理问题,构建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系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心理咨询网络,建立“预防为主、定点监测、直线沟通、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积极探索 “以课堂教学主导,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三级网络为保障,以自我调剂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三是“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和“划清四个界限”三进工程。思政课教学密切关注时政热点,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发挥“红色社团”的思想教育功能和培养功能。
(4)开展“和谐班级和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开展以“良好学风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和谐班级”创建活动,形成了以“班训、班规、班歌”为核心内容的班级文化,广泛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推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宿舍挂牌”制度,起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干部一个标杆,一个班级一个示范”的作用。
二、以提高职业素质做“合格职业人”为目标,搞好大二学生成长发展阶段的教育
1.大二学生的思想特点是:大多数学生思想趋于成熟,对事物的判断比较客观;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主动创造机会锻炼自己;层次分化渐显,个别学生丧失进取心;专业技能与适应性增强,专业知识架构逐步形成;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心理逐步稳定等。
2.教育目标:提高职业素质,做“合格职业人”。
3.教育主题: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心理“四职”教育。
4.教育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职业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
5.教育途径:
(1)开展“职业道德,从业之本”德育活动课。
(2)聘请企业家进行企业文化和职业礼仪讲座。
(3)举办职业技能大赛。
(4)开展“我的职业理想”演讲比赛。
(5)深入相关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6)运用“5S”企业管理理念规范学生行为和实践教学管理。
(三)以增强竞争优势做“优秀职业人”为目标,搞好大三学生岗前准备阶段的教育
1.大三学生的思想特点是: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信心不足,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力量;角色定位不准,眼高手低,就业压力大;顶岗实习使学生人身安全及动态管理难度加大等。
2.教育目标:增强竞争优势,做“优秀职业人”。
3.教育主题: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心理和创新创业“四职二创”教育。
4.教育重点:加强就业、择业、创业教育,人情就业形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自主择业的自觉性。
5.教育途径:
(1)开展“融入职场,规划人生”德育活动课。
(2)开展“六个专题”教育。即:转变观念、正确择业;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勇于竞争、善于合作;更新观念、自主创业;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志存高远、平凡做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
(3)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教育。
(4)聘请成功企业家、优秀创业典型开展以“我的创业历程”为主题的讲座。
(5)定期跟踪调研顶岗实习学生思想、工作动态。辅导员定期到顶岗实习企业,对学生进行跟踪调研,分析学生心理和工作状态,并根据岗位需要适时进行引导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范文5
[关键词] 高校 全程化 就业指导
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但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现行的就业指导模式正经受严峻挑战,存在许多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要应对挑战和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必须把就业指导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来完成。
1 实行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性
现行的就业指导模式呈现出鲜明的“七多七少”的不足,即:指导时间和对象多半是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很少得到就业方面的指导;指导的地点多半在校内。很少在校外进行;指导内容多半是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等,而有关学生学业情况、职业发展等很少涉及;指导形式多半是就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而就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的很少;指导人员多半是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参与的很少,虽然有时邀请一些社会人事参与,但一般也只是做些报告或讲座而已;关心学生就业数量的多,考虑学生就业质量的少;强调就业对学校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的多,强调如何根据就业信息反馈改进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少。这样的就业指导属于“短期促销”、“临阵磨枪”型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班就业起不到根本性作用,以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苛刻的用人单位以及众多的竞争对手时,感到束手无策。在新形势下,为了帮助毕业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容地选择一份理想的职业,就业指导应该提前介入,让学生做到未雨绸缪,让他们在思想素质、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应由“临阵磨枪”型转变为“长期备战”型,推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2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养成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时提供有效市场需求信息,努力为学生顺利就业服务。这里的大学生特指大学本科四年制的学生。
3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分阶段运行模式
由于各个年级的大学生身心特点不大相同,全程化就业指导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具体来说,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1 大一年级侧重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和学业指导
3.1.1 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大一年级应侧重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指导学生规划四年的大学生活,确定职业理想。经过紧张的高考,跨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在面对新环境、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迷茫徘徊,基本上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或者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而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目光短浅;即使有长远的人生目标,但是与大学学习脱节,甚至南辕北辙。因此,从大学生进校伊始,我们就应该引导他们树立目标意识,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如加强职业指导课设立、学生资料卡,实行个性化指导,使之尽早参与职业生涯设计。让他们初步了解就业形式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明确专业方向,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认清人才市场竞争态势,使他们尽快走出“迷茫”的误区,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
3.1.2 学业指导
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兴奋,可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究竟要学什么,毕业后将要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还是不大清楚。有些新生刚进校门就要求转系,这样决定过于匆忙,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学校的不负责。因此应该在新生中开展专业背景与就业前景的讲座,开展新老生学习交流会,甚至可邀请那些已就业的校友回校交流该专业的工作性质与特点。在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长与学习体验,如果全面考虑后,仍觉得专业不适合自己,对所选专业没有一点兴趣。对大一新生来说重选专业首先考虑转系,如果学校转系的专业中没有适合自己的专业,甚至可以考虑退学重读。此外,大学为学生设立众多的选修课,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既能发挥特长,又能与专业有紧密关联,能增强你就业竞争力的选修课来学。
3.2 大二、大三年级侧重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
大二、大三年级应侧重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解决为实现职业理想“我该怎么办”和将来“我能干什么”的问题。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硬件”和“软件”,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3.2.1 学业指导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能否就业关键在于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高低。娴熟的专业技能,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是适应社会需要,顺利就业的客观要求。
一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许多大学生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很少,通常是上课记笔记,课后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而这很少的时间又主要在攻英语与计算机,别的书籍根本无暇顾及,最多只消费些“快餐文化”,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大受影响。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另外一个恶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太窄。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是大学生就业的绿色通道。素质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增强,陶冶人的情操,确立人的理想信念,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协调人际关系,使各类人才在高等院校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开展“读书工程”,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交汇融合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缺乏科学思维的大学生其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等都受影响,无法处理好复杂的工作。
二是保质保量的专业实践。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实践就是社会实践,就是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校园活动、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实践首先是专业实践,即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实践,其次才是一般的社会实践。要做好专业实践,高校必须有长远的规划,有经费保证,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特别是做到校企结合,共同研发,让学生成为研发项目的重要力量。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而言,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差距,从而及早采取补救措施。在实践过程中,在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他们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也将与企业有机结合起来。而一般的社会实践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做到“精”而“有效”。如“三下乡”活动、
辩论赛、文化月、电影节、球类比赛等,必须有详细计划、周密组织、积极的影响和良好的效果。
三是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保证。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大学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大学中的图书、资料、信息是大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巩固课堂知识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不善于学习,便意味着难以提高。自学能力强的大学生如果找一个与自己专业相差甚远的工作,他们会敏捷地捕捉各种信息资源,会很快进入新的领域。
3.2.2 心理健康指导
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市场是一个崭新而奇异的空间,他们第一次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盲点和误区。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烦躁焦虑等。为适应新形势下育人工作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有必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专职心理教师、院医学系、医务室有关专家及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部分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员。除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之外,中心还应以专题讲座、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心理热线、电子信箱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活动。
3.3 大四年级侧重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
大四年级应侧重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理想。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已基本完成。
3.3.1 择业指导。即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传播择业技巧、做择业过程中的思想工作。通过系列讲座,邀请专家,企业负责人集中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可通过人才素质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全面及时地收集和就业信息,精心组织好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求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模拟就业现场,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范文6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强当代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广博、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1]。
1.1医学职业素质
医学是一项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事业,它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新型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不仅知晓患者的健康,还应该掌握与患者健康有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不但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还要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生态等方面境况。首先医学生要具备高超的医疗技能,能根据病人的躯体、心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遵守医学职业特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职业要求;另外,还要培养医学生开动脑筋,以能动的创新思维推动学习、工作,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标新立异。最后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公众健康,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应该是社区健康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真正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
1.2医学伦理素质
新型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具有符合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伦理价值观、医学伦理意识和医学伦理思维能力。具体包括关注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具有医学伦理决策能力,能够从多个诊疗方案中选出达到最佳诊疗效果的治疗方案;具有发现、分析、解决医学伦理难题的能力;具有医学伦理评价能力和医德修养能力[2]。
1.3医学道德素质
大学生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将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道德的建设和践行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这种道德精神需要加强医学生与社会、病人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病人及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健康利益、人格尊严予以关注、关怀和关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其核心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1.4医学人文素质
医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凸显人文精神的新医学模式决定了医学人才必然是一个充满人性大写的人,大写意义上的人仅依靠专业知识是无法立足的,还必须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营养。
2.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2.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医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风险性很强的行业,医学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细心、耐心、热心、诚心、爱心等性格特征,如果缺少了这些性格特征,就很难胜任医疗服务工作。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医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我们举行了“热点问题面对面”活动,内容包括新时期医患关系问题、医德与医术关系问题、与医学生就业和竞争等,这种讨论活动互动性强,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使理想和信念得到提高和升华[3]。
2.2提高法律道德意识
近几年,医患矛盾突出,医患纠纷频发,甚至出现患者杀医的严重恶性事件。课堂上教师列举许多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关的案例事件,以此引起学生心灵震撼教育的同时,又渗透医学法学的内容,医学法学的教学包括医疗卫生的各个行业,如卫生法理、医院管理、食品卫生等方面。教学侧重于医学法律常识、法律观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医学生毕业后依法从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在加强道德意识方面,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渗透医德精神,如孙思邈医德医术令人钦佩,尤其对医德的强调,被后世的医者传为佳话;现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被誉为“伤员的保卫者、守护神”;还有我国近现代的裘法祖、华益慰、林巧稚等名医,这些典型的医学人物都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精湛的医术、高超的医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4]。
2.3提高医学生人文精神
针对不少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社会人文知识相当贫乏等文化素养底的问题,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提高文学修养――名家名作欣赏活动”,并让同学们写读书笔记,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医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医学生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市井气,帮助他们感悟人生,陶冶性情,提高心智,净化心灵。组织学生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讲座,聘请知名教授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规划医学职业生涯和实现医学梦想;另外,授课中还注重对医学生加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熏陶,传统医学理论充满了人文的智慧,“治病必须治人”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2.4加强实践育人功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注重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可以根据对象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突出先进,并以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全体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其次,拓宽教育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组织具有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学校起就具备一颗仁爱之心,同时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具体做法组织医学生参加义诊活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及农村卫生情况考察。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关心艾滋病的红丝带爱心活动,义务献血活动等。另外,学校还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开展一系列调研、考察等活动,带领学生到沈阳华能老年公寓、沈飞老年公寓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主动践行。最后,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帮助医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生活困难和思想困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5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