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部审计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部审计的方法

内部审计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审计 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 思考

一、引言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该观点是由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刘家义审计长又于2008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审计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世界审计理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是以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定位。由此可见,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内涵,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对如何更好地预防腐败,履行预算执行、经费监控职责等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内置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以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以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为其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组织需要内部审计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适当的防范与预警,需要及时、持续的监控,以帮助组织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现阶段仅仅行使着监督检查的职责,该领域的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审计因现代管理实践不断的发展、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仍采用过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原因使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摆脱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极大的拓展并推动着我国传统内部审计和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内部审计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审计理论创新。

基于此,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下文将首先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其次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下,不仅使审计视角、审计范围和审计作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功能和审计本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推动了审计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指的是病毒或疾病,这是生物学对“疫”的解释,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就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是指人体具有通过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将病毒清除的功能。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潘学模,2009),这是学术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大系统,而何一个国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因此,为使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实施各种手段以消除这些阻碍和风险。此外,从制度角度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屡查屡犯”的本质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障碍和风险,因而“屡查屡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疫”。然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疫”,都需要一种可以对其进行抵御和化解的机制,审计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即具有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免疫”能力。

可见,将审计形象的比喻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全新阐释,不仅丰富了审计的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从战略高度上对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和确定,更是对审计本质的全新阐释,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审计事业明确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同样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及抵御功能:第一,预防功能。预防功能即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并揭示感知存在的隐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也就是说,审计预防是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抵御功能。抵御功能即免疫自稳功能,为杜绝审计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修改。第三,揭示功能。揭示功能即免疫监视功能,是指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审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危害,审计的揭示功能被认为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

三、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

审计免疫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在审计免疫系统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还与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不论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审计的本质而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均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同样具有预防、抵御和揭示职能,不仅可以及时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还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其中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内部审计提高了,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而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会随着其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发生改善,以有效地发挥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那么,为更好地要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还应进一步增加评价和咨询的功能。

虽然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内部,但是企业中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因而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因此,企业内部环境会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审计组织的压力也会在整个审计系统环境发生改善的基础上得以减轻。内部审计则构成了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的重新诠释和定位,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念体系。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要贯彻落实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用这种观点去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把握审计的本质。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内审人员树立以内部控制为指导、以风险导向技术为手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理念。因此,要做到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体系,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第二,在实现促进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第三,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力”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二)健全我国相关法规准则制度

完善的法律、政策与规则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功能作用,推进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其属于法规层次,法律效力不高,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立法建设是基础,尤其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结合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制定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内部审计法。该法应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视角,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免疫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及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明确基于“免疫系统论”下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作用等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为内部审计合法、有序地开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健全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建立组织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相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处受限,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基于此,首先,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脱离于组织中的其他管理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是否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直接受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的影响。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再次,需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在组织中一直扮演着“保健医生”、“安全卫士”等角色,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后,为强化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组织还需构建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高内审人员积极性。

(四)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管理和效益,而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终提高企业“免疫力”。内部审计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并主要从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以及推进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开展等三种渠道着手,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展为目标、治理为核心、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切实维护出资人根本利益,强化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实现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即实现以常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五)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首先,督促企业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同时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鉴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会受到不同层面各种风险的威胁,那么风险因素应作为审计对象选择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重点关注,这也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以风险为导向选择审计对,在工作时要以风险为中心,在经营管理的风险区域运用更多有效的审计资源。其次,采用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手段。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环境随着日益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对审计软件和审计技术研发的创新具有更大的需求。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免疫检测系统。基于提前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作用机理,通过建立一种对数据动态分析过程的免疫检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成果质量。

五、结语

顺应时展而产生的审计免疫系统论,不仅完善和发展了审计内涵和审计职能,更是深化了审计本质,鉴于加强企业风险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以及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当前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出发,在解读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免疫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提出实现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实施不仅需要遵循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领导,还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陆晓辉.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马玉珍,徐行恕.构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的思考.广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牛波.对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中国审计.2010年第4期.

内部审计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成本控制 效率提高 方法

在一个单位当中,内部审计有着经济监督以及经济评价的效能,它可以使单位相关人员对财经法规以及财务制度进行遵守,避免经济犯罪的情况发生。科学及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对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证实,能够确保单位财产的安全性和顺利流通性。然而,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当中,要平衡投入与产出,即要对单位内部审计的效益以及所产生的效率进行考虑,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重视内部审计的成本问题,内部审计成本是衡量审计工作水平的标准之一。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对内部审计的成本进行控制就成为了事业单位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现状

(一)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很长时间以来,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把成本核算有效融入到财务管理当中,加上单位多实行粗放式的财务预算管理,各个部门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往往不能够主动控制审计成本。单位中的内审部门也同样缺乏成本观念,不能够有效结合投入和产出以及成本和效益,单位的审计项目组只重效益而忽略节约成本和工作效率,大搞人海战术,对时间与人力资源造成了大量浪费。

(二)成本预算管理缺乏系统性

在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当中,成本预算是其经费预算的一部分,然而成本预算在管理上普遍缺乏系统性,不规范以及不全面的管理普遍存在。当前,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单独核算内部审计成本,只是在内部审计部门的经费预算当中简单的将办公的费用、资产的购置费用以及人员的培训费用等纳入进来,并没有在成本管理当中纳入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成本,这就使得审计项目对被审计单位的资源进行了大量占用,审计成本也被无辜的转嫁给了那些被审计单位,这就造成了单位中的内部审计成本在管理上不完善,在预算管理当中存在着明显的脱钩情况。除此之外,单位的审计成本预算与审计项目相脱离,在审计成本预算范围当中没有纳入外包成本,审计人员的审计态度不积极,如果遇到有困难的项目往往选择外包,这就在无形当中提高了审计成本。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许多单位的内审部门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绩效考核制度,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人员的年度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审计部门的领导注重项目的完成量,而忽略审计的效率与成本。在薪酬方面,薪酬制度通常只与职称相联系,而脱离了项目成本的经济效益。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采取措施奖惩那些审计成本的节约与浪费,不能够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比较低下,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审计成本。

(四)资源不足和闲置的情况严重

这种情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单位内部审计中的总体资源投入不足,这些总体资源包括资金、人员以及时间等;其二,由于没有准确测算审计项目的工作量以及可以运用的有效资源,在真正落实当中多依照“有则多配”和“无则少配”的要求进行,任务和时间上不相匹配,这就使得资源的闲置情况非常严重。在实施项目当中也存在着调度不当以及分布不均的情况,审计项目审得不彻底、不透彻,没有发挥审计成本的效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审计成本。

(五)审计方式比较落后

要想确保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有效实施审计程序是良好的手段。然而,在当前的单位内部审计当中,程序太繁琐以及程序僵化的情况普遍存在。通常来说,越繁琐的审计程序就会有越高的审计成本。现如今的单位内部审计方式还主要停留在以往的逐笔检查会计凭证当中,没有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在审计方式上计算机的使用范围相对较低,过多的使用手工审计,使得审计效率日趋低下。

(六)审计人员的素质过低

当前,我国还缺乏有效选拔以及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标准与办法,在选用内部审计人员时不科学。同样,在事业单位当中,选拔审计人员时多还是以经验为先,注重从会计人员当中选派,有着一定的选拔随意性,认为只要接近审计工作,能够做好会计工作,也就能够胜任审计工作。这就造成了单位的审计人员没有一定的审计技能,职业判断水平过低,在审计上耗用的时间比较长,效率过于低下,审计人员过多、人力消耗相对较大,最终增加了审计成本。

二、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与效率提高策略

(一)以完善管理体制为前提,把审计管理成本进行降低

第一,要整合审计资源。审计成本的高低受审计资源的使用状况的直接影响,因此,当前事业单位控制审计成本的重要手段就是有效结合现有的审计力量和审计对象。在审计计划的管理当中,单位要依照审计工作的目标,突出计划安排中的重点,对年度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予以明确;要对内部机构设置进行科学调整,对审计力量进行合理调配,有效结合审计人员、项目以及环境三者,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此来对审计成本进行降低。

第二,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要把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给充分发挥出来,积极运用完善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降低审计成本和提高审计效率。其中节约奖励制度是比较可行的解决方式。

第三,要编制审计计划。对审计计划进行编制要求要有选择性的安排审计项目,首先,要选择那些重点领域、部门、资金和事项来展开审计工作;其次,要选择那些能够把审计的影响以及审计的宣传效果进行扩大的事项,尽量不选择那些既花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又没有一定收效的项目。

第四,要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事业单位要加大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要积极对审计人员的选拔模式进行探索,要把以往以经验为主的选拔模式转变到科学的选拔模式当中来。事业单位可以尝试委托一些高等院校来对审计人员的选拔标准进行制定,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明确,以此来做出科学的选拔。

(二)以控制审计项目成本为基础,把审计的实施效率进行提高

首先,要转变审计方法。在项目审计当中,事业单位要对一些先进的设计方法进行充分运用,这些先进的审计方法有分析性复核和内部控制评审等,这样可以很好的对审计项目进行控制,以此实现对项目成本以及被审单位配合成本的控制目标。要对现代计算机辅助功能进行充分运用,有效兼容审计软件和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这样就会对审计时间进行大幅度节约,使审计效率得到提高,以此来降低审计成本。

其次,要整合审计资源。事业单位要加强调查与研究,对审计对象以及审计事项的情况进行一个全面与深入地了解,要从审计工作的需求出发对那些合格的审计人员进行选配,争取审计资源的作用达到最大化。

最后,要结合审计和审计调查。事业单位要注重把延伸审计或者调查的作用发挥出来,在审计力量不足的形势下,能够依照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大审查力度。在项目审计当中,要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其他问题可以进行延伸,在对审计质量构不成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做好节约成本的效能。

(三)以强化预算管理工作为目的,对审计支出的规模进行控制

其一,要对预算控制进行强化。事业单位要实行定额预算,依照审计项目来确定人员和时间,然后根据人员与时间的工作量对经费进行确定。另外,事业单位可以依照审计工作的经验,分别定额管理项目的性质、项目的类型以及项目的规模等,以此来对预算编制当中的人为因素进行减少。其二,要对以往的预算管理方式进行转变。事业单位要在总成本当中分离出审计成本预算,运用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控制。要把以往由财务部门行驶“总管”的角色转变成由财务部门负责监督,平行控制审计成本的预算,并辅以有效的奖惩措施,这样一来,既对审计成本的控制难度进行了减少,又对审计部门控制审计成本的主动性进行了提高。

三、结语

在事业单位当中,内部审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有效实施内部审计工作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审计成本,由于事业单位在思想意识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审计成本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使得内部审计的效率不高。要想对这些问题进行克服,事业单位要注重挖掘这些问题的根源,积极运用对审计组织进行优化、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对审计资源进行整合、对审计项目成本进行控制以及对预算控制进行强化等多种措施,从根本上控制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并切实提高审计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嘉颖.正确把握企业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关系[J].当代经济,2013(07)

[2]侯彦波,张立焕.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7)

[3]姜艳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动因分析及防范路径[J].财政监督(财会版),2013(04)

内部审计的方法范文3

一、基于BSC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应用于组织各部门的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一种可以根据部门自身特点设计绩效指标的途径,但传统的平衡计分卡并不是对所有部门的绩效评价都适用。因此,必须针对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特点对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框架作出相应调整,以便实现平衡计分卡在绩效评价中的价值。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独特性,在评价高校内部审计绩效时可以忽略财务维度的评价指标。这是因为内部审计部门创造的效益是间接的、隐形的,无法进行准确的衡量。如内部审计部门对被审计部门进行监督,这种威慑作用可以敦促被审计部门控制成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而这类隐形的价值提升是很难进行量化的。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内审工作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审工作是由分管内部审计工作的副校长进行指挥和监管的,高校的党委和相关校领导负责指定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指导方针,检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要求、工作计划,并对重大的审计项目进行审议,对内部审计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应当设立高校管理层维度指标对内部审计绩效进行考量。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也就是高校同内部审计部门平级的其他部门。由此可见,客户维度主要是针对高校被审计部门设计的。与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相似,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学习与成长维度主要针对的是内部审计人员方面提出来的。

因此,可以构建一个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修正后的平衡计分卡基本框架并结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特点,本文选取的高校内审绩效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方法及运用――以D大学审计处为例

(一)D大学审计处基本情况介绍 D大学审计处隶属于某部属重点高校,由党委和主管内部审计工作的校领导直接领导,平行于财务部门,独立性较高。审计处依照国家法规政策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校及其下属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学校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目前审计处主要负责的审计类型是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

(二)评价方法及运用 由于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多指标的特点,且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具有一定资历的专业人士针对实际情况对各指标权重作出主观判断,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进行考量。

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分层思想,本文将审计处内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分为综合绩效代表的目标层、四个维度构成的准则层以及具体指标层三个层次,如表2所示:

根据分层后的指标体系,可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结果进行量化。

(1)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共选取了包括两位审计师和两位审计专业研究生在内的四位专家组成评价小组,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数值方式给出判断,并写成矩阵形式。表3中aik表示相对于M而言,Ai和AK的相对重要性。专家根据经验和所掌握的信息两两比较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根据九分制评分法给判断矩阵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评分。

另外,还需要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当一致性比率CR

按照以上思路,可以得出各层次因素的相对权重的确定过程和结果如下:

首先,计算准则层各个维度相对于内部审计总绩效的权重。

一致性检验:λmax=4.0155,CI=0.005167,CR=0.005741

由表6可知,高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比重7.59%、19.62%、37.34%、35.45%。

随后,计算各维度的指标相对于其所在维度的权重。

一致性检验结果:λmax=6.0557,CI=1.24,CR=0.044919

最后,根据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相对权重W,和指标层各个指标相对于该维度的相对权重Wij,计算得出各指标相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总绩效的权重,即Wij=WI×WU,如表11所示。

(2)指标评分。根据指标赋值法对定性指标划分为五个档次,每个档次赋予一定的取值范围,即A(90~100分)、B(80~89分)、C(70~79分)、D(60~69分)、E(60分以下)。同时对定量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处理,由熟悉内部审计流程的两位资深审计师按照五个档次划分定量指标的数值范围,然后根据A(90~100分)、B(80~89分)、c(70~79分)、D(60~69分)、E(60分以下)进行打分。最后得出各指标的评分表如表12。

(3)内部审计绩效综合评分结果。综合评分计算结果如表13所示。

(三)评价结果分析 从评价结果各因素的权重来看,用于评价内部审计绩效的高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对高校内部审计绩效的影响程度分别为7.59%、19.62%、37.34%、35.45%。这个结果与高校整体情况相符合。其中,内部审计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权重较高,说明这两个维度的因素对高校内部审计绩效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高校内部审计绩效的根本推动因素。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若想提高内部审计绩效,应主要从改进内部审计流程和提升部门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入手。另外,从高校内部审计的两方面主要客户来看,被审计单位维度的权重大于高校管理层维度。这说明被审计单位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应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而高校管理层主要是在总体方针政策和战略目标上对内部审计部门产生影响。

从评价的得分结果上来看,D大学审计处的内部审计绩效情况总体还是令人满意的,但还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首先,高校管理层维度的得分比较高,这说明该校审计处在组织结构上独立性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管理层提供使其满意的信息。其次,在被审计单位维度的评分方面,不难发现,虽然该校审计处能够对被审计单位保持客观公正性,但审计处仍然只扮演着传统意义上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角色,尚未提升到为学校的总体战略服务的高度。另外,在内部审计流程维度方面,该校审计处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但存在一定程度上人手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校为审计处安排了研究生助管和本科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助理审计,这些学生均为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在读生,笔者就曾在该校审计处做助理审计的工作。此外,虽然该审计处的工作成果较好,且失误率较低,但工作的效率还有待提高。最后,从学习与成长维度看,审计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比较高,所有工作人员都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且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占很高的比例。另外,该校审计处比较注重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人员也都积极为自己充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从得分情况来看,该校审计处的审计工作与科研结合的还不太紧密,因此,在这方面仍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该校审计处的内部审计绩效还比较理想。对于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进行客观的考量和评价有助于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提升和完善,同时,也为高校管理层提供了了解学校审计部门工作情况的平台,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为高校总体的战略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秦扬勇:《平衡计分卡与绩效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韩晓梅:《企业内部审计绩效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内部审计的方法范文4

    持续审计方法的另一个特征是及时,这也是实时审计的一个特征,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审计计划、风险评估等信息都要及时获取并处理。其次是审计工作的自动化和风险控制。自动化是指持续审计是在网络中完成的,要求被审计单位与审计单位都应该置身于网络中。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审计证据的取得,审计计划的制定以及审计报告的,对于发现的问题也由网络进行反馈。风险控制是指持续审计的目的在对通过对审计信息的综合和审查,得出企业的审计状况,同时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全面评估,对被审计单位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在关注会计报告审计的同时,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和运作效果进行审计。

    企业内部持续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审计师素质难以适应持续审计持续审计是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进行的新型的审计工作,对审计师提出相应的技术和素质要求。为了保证持续审计的质量,除了传统的财务知识、会计知识,审计师还必须懂得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还需要对企业的整体经营环境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保证审计过程中做到实时掌握、实时控制,保证持续审计的顺利进行。(二)持续审计技术尚不成熟持续审计是一种信息化审计,除了相关的人员素质要求,对硬件和软件设备的要求也很高。与传统审计人工作业为主不同,持续审计需要既定的审计软件和程序,还需要配套的数据仓储数据在线分析技术。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对持续审计的研究还处于研究初期,相关技术并没有完全实现。相应的,我国企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持续审计存在一定的难度。(三)持续审计需要的条件难以达成持续审计中,需要将相应的审计软件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纳入企业的运行系统,并通过该系统对企业的整体运行过程进行检测和审核。如果存在恶意竞争和操作不当,很有可能泄露企业机密,降低企业的竞争力。此外,持续审计需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体系,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且运行的成本也比较高,这无疑也是持续审计难以进行一个重要限制。

    加强持续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应用的对策

    开展持续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一方面,企业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引入新的信息化设备,提高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入具有合格要求的审计人员,同时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立相关的审计平台,保证持续审计有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如前所述,持续审计方法作为新型的审计方法,是市场化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化的产物。持续审计的实施,不仅需要相应的信息设备和平台,还需要合格的审计人员。要通过相关培训,使企业已有审计师掌握新的审计知识,还要在招聘过程中强调审计师的业务和计算机技能,重视对信息化技能的培养。加强对持续审计系统的开发持续审计方法建立在持续审计系统基础之上,是一个网络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目前很少有机构安装完全的嵌入式的自动化持续审计应用程序,因为这种技术,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高,操作不当很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在设计持续审计系统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系统。此外,还需要做好持续审计系统的配套建设,如仓储数据库和检索功能等。完善持续审计实施过程的相关规定持续审计系统在审计过程中对企业的运营状况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然后生成相关审计报告。对于实时审计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要符合相关的规定,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在披露相关审计信息之后,要对信息反映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回应和处理。对企业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处理,这是持续审计有别于传统审计的特点,完善的审计规范是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应用的重要前提。

内部审计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建设工程;跟踪审计;审计风险;审计方法

跟踪审计有利于及时纠正和改进有关问题,提高审计监督效能。由于对跟踪审计的认识不同,采取的审计方法也各异。有的审计组参与工程管理和决策,有的审计组参加工程招标的制定和审查,有的审计组直接办理工程预算和决算。这些工作看似审计的事前监督,实际是审计行为的一种“越位” ,看似审计效果不错,实际审计风险很大。从审计理论上讲,审计是一个独立的监督行为,也就是说审计首先应独立于经济管理活动之外,然后对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审计如果参与了经济管理活动,不仅失去了审计的独立性,而且也失去了审计监督的基本职能,监督也就无从谈起。从审计实践上讲,首先,审计不能替代专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存在着行政范围上的风险;其次,审计人员由于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他所参与决策和发表意见是否正确值得思考,但在管理活动中却代表了审计部门的意见,这将承担工程管理连带责任和廉政建设风险;再次,审计组在具体审计事务上有些依靠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而这些人员又代表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在业务上又无法控制执业人员,这样所得出的审计结果存在着审计质量风险。

既要充分发挥优势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优势,又要切实防范各种审计风险,关键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监督与建议的关系。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要立足于审计监督,通过监督发现问题,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提改进的建议。在审计工作中,合理划分几个时段,定期跟踪审计,形成阶段性的审计报告,并向本单位通报情况,提出改进的建议,要求有关被审计单位、部门在后期工程建设中加以纠正。

二、要处理好参加与参与的关系。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一般情况下,本单位往往会要求审计部门参加工程建设的重要事项和重要会议。对此,审计人员应当积极参加,其目的就是更好地了解工程情况,为审计工作提供详实的一手资料,以提高审计时效。但参加并不等于参与,对于工程管理的具体事项,审计人员只是“傍观”和“知情” ,不应作为决策者列入,不应发表与审计无关的意见,不应对某项决策签字画押、举手表决。否则就摆错了审计位置,背离了审计监督的根本。

三、要处理好审计组与中介机构的关系。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往往要委托中介机构参加。在处理审计组和中介机构的关系上,应当注意:一是中介机构受聘于审计组,代表着审计组实施专业审计监督,并由审计组承担最终的行政责任,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审计组的监督和管理;二是中介机构可按审计工作的要求可对建设项目的预算和决算进行审计,但决不能参与工程预算的制定和工程决算的编制;三是中介机构的审计结果向审计组报告,替审计组负责,并纳入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和决定;四是审计组委托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服务费应当由审计组负责支付。

四、要处理好建设与施工的关系。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对象是建设主管部门,同时也可以对施工等单位进行审计调查,对于这两种不同范围的审计应当有一个明晰的划分。一是要严格审计程序。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不是所属关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对不同的法人主体,无论是审计或者是审计调查,都必须履行完整的审计手续,不能用一个审计通知替代所有的审计对象;二是审计调查应着手于施工等单位,着力于建设单位,应围绕建设主管部门的管理来开展。通过审计调查发现问题,查找管理部门不规范的管理行为和违纪违规问题。三是在对建设主管部门位违纪违规问题处理时,有时会涉及到施工等单位的经济利益,如工程决算的审计,这就需要在审计中征求施工等单位的意见,有效地保障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为更好地规避上述风险,在审计方法上就有不少讲究,下面再谈谈该如何审计工程项目:

一、首先,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有诸多特点

1、审计环节多、流程长、内容较复杂。涉及的内容多而广,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强,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协调能力,要把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现代的审计方法、宏观的和微观的审计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2、审计过程连续、完整。

3、审计评价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4、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问题纠正处理困难。

二、其次,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1、审计与管理界限模糊,审计目标难以实现。

2、审计介入时间难以把握,审计效果不明显。

3、审计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执业规程滞后或不够完善。

4、审计力量有限,审计成本增加。要求进行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熟知国家政策,了解掌握最新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以及大量的市场信息,以此来满足建设项目审计的广泛性和繁杂性。

三、建立切实可行的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方法

1、准确定位,明确职责

内部审计是以堵塞项目建设漏洞、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提高本单位投资水平为目的的,其作为监督者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并不从事项目建设管理、施工、监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告知,而不直接干涉相关单位的工作。在审计工作中,应明确工作职责,努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依法独立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2、及时了解项目进展,合理确定审计介入时间

建设项目审计是一种效益型审计模式,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性质、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进度、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后研究确定审计介入的时间。过早介入,项目进展程度较低,审计内容不足,造成审计成本、审计风险增大,过迟进入,对项目中间过程失控,许多隐蔽工程内容无法核实,对决策、招投标、设计、材料采购等活动造成的既成损失无法避免。因此,应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进展过程,合理确定审计介入时间,对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重大活动以及单位的要求要及时跟进。

3、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

建设项目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为确保其有法可依,能更好地为建设项目服务,应建立系统完整的审计规章制度,统一并明确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配套的项目管理制度,为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审计逐步步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扩大专业视野,适当引进工程技术、电脑、法律等短缺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时现. 建设项目审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内部审计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内部审计现状 风险管理 风险导向 非现场审计

为确保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把风险控制放在首要位置,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控制风险环境与内部风险监督的内容,其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愈加明显。

在此情况下,深入剖析当前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对完善公司治理运行机制、提高公司治理及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1.多数企业现在的内部审计只是处在基础阶段,原则上基于管理层导向制定审计计划,自行决定审计范围,通过重复性的审计流程及操作程序,按照相关标准和准则,对企业部分日常活动及其所面临的风险客观地获取评价证据,将审计结果传达给管理层,为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起到防护性作用。

2.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上市公司都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权威的、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内部审计做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部门横向平行管理,无法与被审单位或部门脱离经济关系。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既要完成本级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待的工作任务,发现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找到根源,对企业负责,同时又要考虑对其他部门的影响,顾及情面,以免因工作而产生矛盾,往往不能放手工作,只反映问题的表面现象,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如果一直坚持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根本无从谈起,审计风险也会被人为地扩大,最终会损害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无法有效发挥审计职能。

3.不仅仅是体制的原因,同时为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首先是人员配置问题,部分企业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年龄偏大,根本不能胜任审计工作;还有在其他部门不能继续工作的人员,也被安排到审计部门。其次是业务能力问题,有些审计人员是从一线被直接抽调到审计部门,只精通某一方面的业务知识,对其他专业一窍不通,边学习边审计;精通企业管理、法律 、风险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更是微乎其微,审计力量薄弱,审计手段不够先进,难以高标准 、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4.长期以来,多数的企业管理层都强调,内部审计发现的深层次根源问题是自己企业内部的事情,可以自行解决,不能写进审计报告,如果被外部审计或监管机构发现,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经济利益,所以各业务部门及管理层都认为内部审计报告只能记载一些肤浅的表面问题,仅作为一种程序化的摆设,根本不被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后审,难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被审单位整改力度不大,无效整改、 整改不及时 、屡查屡犯现象较为普遍,审计效率较低。

二、企业内部审计现阶段应加强完善的内容

1.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更应该像“免疫系统”,它基于企业内部,发挥清除、修补、预警的作用,致力于为企业组织目标提供保障,为提升企业组织价值的新目标前进;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强化对审计成果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提炼,加强对典型案例和普遍性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切实可行和具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为决策层、管理层科学决策和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要重视审计追踪,督促被审计单位弥补漏洞,纠正问题和偏差,改善内部控制状况。内部审计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发现问题,而在于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尤其对于影响企业管理层实现目标的那些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促进和帮助那些发生问题的部门有效履行职责。

2.内部审计部门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向管理层关注的重点问题倾斜,首先要对上级领导决策部门所需的信息做出完整的风险评价,找到影响目标达成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相关部门的需求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对制定的目标、决策、计划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提出改进建议,以使其更好地履行责任。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发挥能动性,通过以往审计过程中问题的总结,对将来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判,并提前堵住漏洞,是对传统内部审计的补充。

3.要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选拔责任心强、学历层次较高、热爱审计工作的年轻人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首先对他们进行财务、法律、企业管理、风险控制、计算机网络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培训,然后再到各专业部门交流,进行实地考查和学习,使他们即精通财会 、审计,又具备企业管理 、法律法规、计算机网络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成为知识结构多元化、经验丰富的审计专家。

另外,还要建立科学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审计人员的任职要求,对不合格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或交流。

三、企业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1.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要为达成企业实现最终目标而服务。内部审计应以管理为中心,首先将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联系在一起,找出影响企业最终目标实现的风险环节和风险点,然后通过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各项业务流程,分析对这些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因素,考虑能否切实管理这些风险,最后进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更好地体现审计增值理念和目标定位。

2.对被审计单位定期进行非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是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监督方式,可以做到连续地收集被审计单位原始数据,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有重点的分析、评估出风险线索,并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隐患,确定审计重点,为现场审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非现场审计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以及成本低、效率高和规范性强等诸多优势,可以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用于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的业务领域、重点单位和部门及重大风险事项,加大对业务风险点和薄弱环节的监测频率,甚至可以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