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的化学性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的化学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的化学性质

银的化学性质范文1

一、引导表述,促进学生把内隐的知识外化

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能够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把其进行形象化,并也能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或直观观察学习,但对于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呈现出来的潜在知识的开发与利用却不够理想,浪费了课堂生成的资源。如有一位老师在进行“认识■”的教学时,用课件出示分苹果的情景:

师: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苹果?

生:每人分得1个苹果。

师:如果是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苹果?

生:每人分得半个苹果。

师:在同学们学习过的数中,有没有可以用来表示一半的数呢?

生:没有。

师:请同学们创造出一定的方式或新数来表示半个苹果。

学生独立思考,联系已有经验创造表示半个苹果的方式或新数。教师及时归类整理出示在黑板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用一纸张来代替苹果,对折出苹果的一半。

第二种是运用图形表示出半个苹果,如:

第三种是运用符号表示出半个苹果,如:

■或2—1。

教师把学生研究成果展示后,再没有让学生表述各自所创造“方式”的含义,就急忙启示:在这几位同学创造的表示“一半”的方式中,哪种方式最好?

众生:用■表示“一半”最好。

师:对,同学们创造的■与数学家创造的一样,这个新的数读作二分之一,用它来表示“一半”。

课的开头很好,设计了由“能分得整数结果的”到“不能分得整数结果的”这样一个认知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索表示“半个苹果”的方式,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不一样,思维的层次不一样,所以表示“一半”的方式也不一样,但这些不同的“方式”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点,就是■的本质属性,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其实这一知识本质属性早已隐藏于学生大脑之中,学生之所以能用一定的方式表示一半,是他们凭借生活经验来进行思考、操作。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这一隐性的知识进行外化,促进学生把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知识,而不要急于优化,应引导式地问:“哪种方式最好?”先掏出潜在学生大脑里没有表述出来的认知,可以让学生说说,各自所操作的含义是什么?各自创造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表述寻找共同特点——■的本质属性,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尤其是对用“■”和“2—1”的思路更应挖掘。可以这样启发(1)“■”和“2—1”符号中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是“平均分”。(2)“■”“2—1”符号中的“2”与“1”各表示什么意思“■”或“2—1”整个符号各表示什么?通过让学生表述,促使学生大脑里的隐性知识显示出来进行外化,并让其他同伴分享其思考的结果,也有利于进行数学化。

二、挖掘提升,帮助学生把潜在的思想方法外显

中高年级的学生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运用已学习过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当学生处于那种无意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时,老师应当引导他们把所运用的思想方法凸显出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图形中的规律”(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时,出示如下一道拓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1张餐桌坐8人,2张餐桌合并在一起坐12人,3张餐桌合并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人?像这样如果安排52人就餐,需要合并多少张餐桌?

在学生审清题意,独立思考练习之后,师生互动交流。

师: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看作长方形的周长来计算,(长+宽)×2=52。即,

52÷2=26(人),(26-2)÷2=12(张)

师:这两个算式的含义是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生1:52除以2等于26人,就是这排餐桌一条长和一条宽所坐的人数,26减去宽边上坐的2人,就是长边坐的24人,一桌的一条长边坐2人,因此,用24除以2求出所需合并餐桌的张数。

师:刚才这位同学解决这一问题时,所用的方法与什么类似呢?

生2:与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相似。

生3:“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是多少,求长”的问题相似。

师:运用了求长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很好!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用“这位同学解决这一问题时,所用的方法与什么类似”启发,并给予中肯的评价,让大家感受到是用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学中虽然没有出现思想方法的名称,但能把学生大脑里潜在的这一思想方法凸现出来,使之外化,进而提升了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老师又继续启发:谁还有不同的解法?

生:用52减去首尾的2个2,就是长边坐的人数,即52-4=48(人)。48除以长边每桌坐的4人,就是所求餐桌的张数。48÷4=12(张)。

这时老师对照课件引导学生复述一遍,然后问:同学们,这种方法可以称为什么方法?

生1:减首尾的方法。

师:减首尾,有点道理。如果只是减首尾,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

生2:可以看成“减首尾除中间”。

师:说说你的理由。

……

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凸显大脑里潜在的策略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明朗化,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帮助学生把隐性知识进行外化的方式方法很多,我想最为根本的是:第一,教师要把握好数学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对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学生的具体想法是什么,隐含着什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教师应及时作出相应的思考,给予恰当的点拨。第二,教师在引导时需要宽容、等待与尊重,因为隐性知识往往是学生个人通过亲自实践、体验和领悟获得的,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具有较强的个体性,当与数学共通性不一致时,教师应以宽容心来对待,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引导学生寻找其元认知,引发思辨。隐性知识具有默认性,有的难以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当学生对内隐知识难以表述时,教师要耐心等待。儿童具有异想天开的天性,儿童的奇思妙想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创新,学生的一些创意也许只有学生个体才能理解,当这种状况出现时,需要教师呵护,需要教师尊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银的化学性质范文2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转化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当中,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国家和企业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才不仅需要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拥有较高的应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我国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中职学校积极参与到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努力,教育工作者提出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理论,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中职语文教师隐性知识的管理及获取方法研究

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以传统的显性教学为主,而将大量存在的隐性知识进行了忽视。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阶段,针对中职语文教师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及获取方法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认知和技能是隐性知识的两个不同方面。隐性知识的认知层面包括不同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和环境,同时还受到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内容的影响;而隐性知识的技能层面则包含了经过人们不断的努力而获得的经验教训和技巧等方面内容。促进中职语文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分享隐性知识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通过知识的积累不断思考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使知识得到共享。

在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直接外化的手段,即直接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运用比喻和归纳等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一来能够促使个人的经验和想法进行直观的体现。

例如,在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教师网络交流平台SECI模型。现阶段知识创造与共享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便是日本教育家提出的SECI模型。在这一模型当中存在着四种转换手段,能够有效的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其中包含了EMAIL、BLOG和微博等网络交流手段,双向反馈是该种类网络交流的最大特点。通过这一平台,教师能够及时的得到他人的隐性知识,同时还能够将自己的不解提出来,同时,这一平台还能够积极将知识进行组合,能够帮助教师系统的整理一些散乱的知识。该平台能够加强教师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流,能够促进教师从多角度开阔视野,不断提高个人能力。这样一来,能够丰富教师的阅历,促进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更加顺利的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二、师徒传授中职学生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

在获取隐性知识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师徒传授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教师的思维模式、学习手段和口头表达等能力进行观察,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掌握许多教师的个人技能和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课本上一些显性的知识,同时还学到了教师对这些知识进行思考的思维模式和理解能力等隐性知识,成功的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因此,中职学校在选择语文教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语文教师个人修养和知识渊博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模仿教师,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还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并接受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注重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个人魅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模仿和观察教师,获得大量有用的隐性知识。

现阶段的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大量存在于生活中的隐性知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等,然而这些隐性知识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学生无法用语言清楚的将其进行表达和转述,更无法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将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及时的发现和了解学生所掌握的隐性知识,并结合不同的符号和形式对其进行准确的表达。

例如,教师在进行《雨巷》这一课的讲解过程中,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们播放一些雨巷的图片和雨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设自己身处于一个雨巷当中,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此时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会表达出浑身湿漉漉的感觉,或者是撑伞路过的青年女子等,然后再由教师对雨巷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内心情感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们就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隐性知识,中职语文教师要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的机会,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与学习。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种种经历进行学习和反思,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以讨论的形式帮助其改正错误的观点,学会学习与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大量的学习资源,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对事物的重新认识过程进行表达,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中职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阐述,然后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和交流,并积极设立场景,引导学生用教学内容中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三、结论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了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将隐性知识进行显性转化,达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目的。中职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自己的行动和思维方式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形成和再现,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将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大胆展现出来,促进隐性知识不断得到显性化。

参考文献:

[1]朱文清. 体验式视频案例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2]俞露.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和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

银的化学性质范文3

关键词:审计学;隐形知识;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前言

知识根据能否被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又叫意会知识,难言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心智模式等形式存在,而且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一种知识,这些知识植根于个人的行动和个人经验之中。隐性知识源于经验和技能,必须通过练习实践才能获得。对隐形知识的研究告诉我们:隐性知识本质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解控制的能力。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难点不是显性知识的阐释和传授,关键是隐形知识如何外显和共享。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教学中隐形知识的把握力差。

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客体复杂、审计范围广博。在具体审计取证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对搜集到的众多的数据、资料和情况加以综合分析,以便取得适当的审计证据。且审计证据的搜集方法多样,这同样要求审计人员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实践中情况多种多样,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去遵循,因此审计具体工作具有技巧性、判断性和灵活性,这使得审计学科必然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

因此,作为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高等本科院校,必须在审计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传授显性知识,更要重视学生对审计隐形知识的获取和掌握,实现隐形知识的共享和转化。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很难满足这一要求,这要求必须转换审计教学模式,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审计教学方法。

二、审计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学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

传统的审计教材内容较为枯燥,大多偏重于介绍审计准则、相关规定、审计理论、审计术语,偏重于审计程序的描述,内容上很多是准则原文,较为抽象。对于学习审计学课程的本科生而言,尤其是初次接触审计的学生,这些抽象晦涩的审计理论、审计术语、审计程序,往往是难以理解和想象。即便学生记住了这些审计理论、审计术语和审计程序,多数也只是死记硬背而已而非真正理解。另外审计学课程内容较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这就使得审计学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从而造成多数学生虽然能认识到审计学课程的重要性,但学习兴趣却不高的现象,同时也给教师在授课时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审计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

(二)审计学实务性强,可操作性较差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都很强的学科。审计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审计方法及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仅靠课堂教师单纯的讲授是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另外,审计与会计相比,没有明确的指导性的标准,因此可操作性较差。基于此,教学中需要设置相应的情景,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其中,对所学知识由抽象难懂到有一个直观感受,以便能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三、审计学课堂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学模式构建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隐性知识的获取实质上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而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即通过观察、模仿、亲身实践等活动领会别人的隐性知识。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内在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性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审计案例教学,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案例,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审计实务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教学不再是单向的“传道、受业、解惑”,学生则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考、归纳、领悟,而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这正是隐性知识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同时案例分析为学习者扮演多重角色、产生多重观点提供了可能,通过团队或个体间的人际互动产生充分的知识交流沟通,也便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生成、获取隐性知识。

(一)审计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

1.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深刻理解知识

审计学内容多、抽象、审计术语晦涩难懂,本身就较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依据教材向学生灌输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有关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上并没有主动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这就使得审计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差,从而更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审计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案例教学则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将抽象难懂的审计知识转换到具体的情景中。使枯燥的审计理论有一个较为鲜活的背景和情节,这样不仅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对之前所学过抽象的知识有一个直观感受,从而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强化记忆。

2.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相关专业知识

审计学内容涉及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相关专业知识,是一门集合性学科。在实际工作时,需要审计人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但在学校学习时,这些综合知识是作为各个独立课程开设教授的,学生在学习这些专业知识时大多是独立分散的。而一个审计案例在分析时,不仅涉及到审计知识还涉及到其他各专业知识,这样在分析过程中,可促使学生将所学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

3.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职业判断力、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

审计理论抽象概念较多,且可操作性较之会计教学要差些。因此,传统教学方式下,出现较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此外,区别于会计核算,审计实践中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指导依据较少,不便理解与掌握,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对于在校学生而言难以把握。

案例教学中,通过具体审计案例的分析,可加强学生对审计教学内容和审计理论的理解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判断力。通过一些实际的审计案例,可使学生了解各种审计技巧等问题,也可加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判断力。审计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审计主体要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能力。

(二)审计案例教学模式

1.模仿实务中审计项目组形式,建立班级学习小组

在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时,可先将班级学生模仿实务中的审计项目组进行分组,一般可6-7人一组,设组长一名。今后不管是课堂案例分析或是课下的大的案例作业等均可以小组形式完成。这样分组的形式可使学生对审计项目组有直观的感受,并且在共同完成大的作业或案例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以小组形式完成的所有工作均以小组形式计分,教师可以决定是小组中全部学生是否得同一分值,或是由组长在组内分配分值。

2.选取要适当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有合适的案例。一般来讲,审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那些既符合审计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而教师在课堂又能够驾驭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选取与实际相脱节的案例、过于简单的案例、过于陈旧的案例。应考虑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学生具体情况、我国审计环境等因素进行审计案例的选取。如讲解审计理论时,可选取较小的案例。在讲解审计实务部分时,则可通过综合案例的讨论分析,达到对具体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实务操作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教师应重视教学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审计学案例库,以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

3.授课班级应采用小班制,适当增加审计学课程课时

案例教学课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因此理想授课人数大约在30人左右,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而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后,教学条件和资源跟不上,造成每个授课班级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的学校甚至授课人数达百人左右,这种合班制授课很难有效展开案例讨论,不适合开展案例教学。此外,大多学校审计课程的课时设置也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因此应适当增加审计课程的课时数。

参考文献:

[1]李冬伟.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选编新探[J].会计之友,2006(11):62-63.

[2]杨清香.关于对审计案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6(2):173-174.

[3]王爱华,等.隐性知识转移:审计案例教学的新视角[J].会计之友,2010(3).

银的化学性质范文4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职学校;德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55-02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石,它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校园文化的诸多育人功能中,德育功能是居于其首位的。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开放性强、指引性可见,成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中职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强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其表现的德育功能十分强大,我们分析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校园精神是无形的德育资源

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是校园群体的价值取向与共同理想,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内在心理。作为一种长期以来积累沉淀下来的教育文化传统,校园精神具有多方面强大的德育功能,是一种无形的、强有力的德育资源。首先,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引他们的生活之路和学习之路。校园精神是中职学校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表现,因此,它具有使学生思想观念符合时展的导向作用。师生员工要选择何种精神,形成何种思维方式、意志品格等,都受到这种精神的约束与熏陶。正是它的积极的导向作用,促使教师、学生们树立科学的时代观念。其次,提高校园个体凝聚力的作用。校园精神是校园广大师生员工都具有的一致的精神氛围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合力;在不同的活动场合之中,以一种微妙的思想来进行和谐沟通,使各种分散力聚合成一种凝聚力,最终促成总体目标的一致性。再次,约束稳定性。校园精神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在一定时期内,它是师生员工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得以维系的规范。正是这种相对稳定性的存在,校园精神成为教师、学生等的思想动力。校园精神以隐性课程的形式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引导,体现出了其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一方面校园精神影响着青年学生们,使他们在这种良性环境中受到应有的熏陶,不断地纠正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起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校园精神还可以反作用于中职学校的第一课堂,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教风,这种影响虽然无形但却十分深刻,经过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们深有感触。最后,行为激励功能。校园精神的渗透性,可以向整个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渗透,师生员工在一切活动中都受到其积极的影响。这种渗透熏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者无须烦琐地说教,受教者就能感悟到校园精神对自己的行为的激励作用。校园精神的强大精神力对人们进行激励,不断地使他们锐意进取、刻苦学习、矢志成才。由此可见,校园精神这一无形的德育资源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积极建设好校园精神文化。

二、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德育课堂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与精神文化环境两个层面,物质文化环境方面主要是指我们的校容校貌,精神文化环境方面主要是指我们的校风、文化活动等。校园文化环境是无形的德育课堂,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之作用。一是其导向作用。校园精神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学校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校风逐渐沉淀,形成一种科学的价值取向,引导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去追求这一理想,朝着这一理想不断努力。例如:一条富有内涵的校训,一句积极向上的宣传口号,一则反映宿舍的“寓训词”等,都深深地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理想和教育目标,体现出了我们的校园精神之所在,引导职业学生们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二是其陶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去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正如古人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中职学校的现实教育之中,人们为学校选择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将其创建成为理想的学习场所。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师生员工才能更好地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才能耳濡目染,不断地陶冶情操。三是其规范作用。在这个和谐的大环境中,又有一种无形的约束之力,它虽然悄无声息,但却告诉别人应该怎样去做,不应该怎样做。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时时刻刻在规范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校园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指向性,时时刻刻地规范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匡正他们的生活态度,让他们的不良言行有所收敛乃至改正。学校管理也是校园精神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四是其调适作用。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构成一种群体心理氛围,从而起到调适的作用。当然,它不仅仅表现在精神环境上,物质环境也是相当丰富的。优雅整洁、空气清新的校园环境,既能调节气候、减少污染,又能改善人们的学习、生活环境,缓解积郁内心的障碍。为师生员工提供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积极地工作与学习,促进中职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校园文化是隐形的德育课程

虽然校园文化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一种内在文化,它不是以具体的物质形式存在的,但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师生员工日常的教育、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表现得淋淋尽致。校园文化虽然只是一门隐性的德育课程,但是它的教育意义非同凡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校园文化是培育人才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动机”和指导者,一方面增强了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让他们不断地崇尚校园文化,并逐渐成为他们的信念与准则,并将其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改善了校园的物质环境,促进了校园环境的良好建设,而校园环境反过来又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和谐、优秀的空间。其次,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精神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常常有政治、理想、道德等相关的知识,能够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寓教于行,达到活动和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娱乐性,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活动,进而产生深厚的个人兴趣;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参与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师生乐此不疲。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际关系,提高了自身的各方面素质能力。再次,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面向实践的重要途径,让他们从孤芳自赏的象牙塔中走出来,不断地参与实践,不断地去积极适应社会。时事报告能够让学生们及时了解社会国内外最新的焦点与最前沿的发展动态,科技讲座不断充实着学生们的大脑。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们离社会更近了一步,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加倍学好专业知识。

总之,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它是纯粹的教育理论不可比拟的。正因如此,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职学校的领导、教师、员工等都应提高对校园文化这一隐性德育教育的认识,从而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奚玲.论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J].理论界.2009,(07).

[2]王建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J].科技创新导报.2008,(10).

[3]邓军.对德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0,(18).

银的化学性质范文5

关键词:幼师生;后进生;非智力因素;解决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7-0027-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研究证实: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智力(智商IQ)及瑞文标准推理测试均无显著差异(t=0.688,P>0.5), 在学习方面有相同潜能。因此学科后进生应指智力发展正常而学科学业不良。智力很大程度靠遗传,后期智力培养是开发潜能,不能实质性突破,多数人是智力正常(超常

1化学成绩和非智力因素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非智力因素由韦克勒斯提出,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态度等心理品质。对此抽象概念,本调查采用问卷形式,以有关非智力因素理论为依据,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参照心理、教育学及有关学习方法,编写问卷包括:学习化学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设计37个选择题,每题4选项。应用模糊概念定量表示法量化评比,4个选项反映非智力因素水平高低定为6、4、2、0分。答卷15分钟。将学生答卷得分与其化学成绩相对应,据教育统计学求相关系数。从系数的正负、数值,判断学生非智力因素与化学成绩水平的关系。为保证成绩反映真正学习水平,初三的成绩采用中招成绩,其它为期末成绩。为了保证可信度,调查取样涵盖初三、高一、幼师一年级,并在安阳市5个学校展开,表1是调查统计结果:

表明:非智力因素与成绩呈显著正相关(r=0.5~0.7为显著相关),注重非智力因素,必然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成绩;初三生相关度大于高一,说明非智因对初中生影响较明显,应该尽早开发。与幼师生相关性最高,说明非智力因素对幼师生成绩影响最大,可能与幼师都是女生发育比男生早的心理特点有关。

表明:化学成绩与数学、物理相关性极高,与语文相关较高,与外语相关低。说明数理化的学习有相似心理因素。这符合新课程改革思路:基础教育将化学课程归入科学。

2优等生和后进生非智力因素特征的调查比较

为确定影响后进生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我们进行了优等生与后进生基本非智力因素的调查。

2.1调查方法 小团体集体测试并辅助谈话法。

2.2测量工具 国际通用、国内修订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Cattell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

2.3被试选取 2007年三所初中512名应届毕业生,以中招化学成绩标准分高于600分、百分率在85分以上和标准分低于200分、百分率在35分以下的作为标准, 选108名化学成绩优等生为实验组, 89名后进生为对照组(当年考入安阳幼师67人在此列)。

2.4结果分析

2.4.1化学后进生与优等生的人格比较

两组被试16种基本人格特征比较分析:其中8种人格差异比较显著,是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怀疑性、实验性、独立性、紧张性、自律性(表3)。这表明后进生与优等生相比其内在动机和兴趣有差异,主动性和自律性不足。这一结果与人们已有的共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性表现一致。

次级人格特征和应用人格特征比较分析:次级人格中焦虑性、处事的懦弱与果断和应用人格特征的创造能力、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差异显著(表4)。

2.4.2影响化学学习人格特征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招化学成绩为因变量,Cattell16种羁绊人格特征中两组被试检验差异显著,取P

3调查结果讨论

3.1幼师化学后进生的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呈正相关

非智力因素的确影响化学学习表明:相同学习环境和智力水平,成绩存在巨大差异很大程度取决非智力因素,即学习心理因素差异。表现为如其它条件相同,幼师生学习化学的非智力因素与重点高中优等生一致,学习成绩就好。这说明幼师化学后进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不能只靠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学习时间,而应找出不利的非智力因素,即化学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客观心理因素。

3.2影响后进生与优等生的非智力因素比较

造成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影响其与优等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比较中找到,即后进生与优等生的人格特征的差异概括以下:

动机障碍。表现为主动性差别。有明确学习目的和兴趣,学习才有主动性。优等生的成就动机高、目的明确,学习有较强的兴奋性、怀疑性,能主动寻求施展才华的环境和机会。后进生缺乏动机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责任感,对前途茫然,学习情绪冷漠、焦虑、厌学。

认知障碍。表现为学习能力差别。学习方法差异是造成学习能力差别的主要原因。优等生和后进生智力水平相当,但前者抽象逻辑思维的思路明确、清晰,形成正确学习方法和较强学习能力,因此聪慧性较高。后者缺乏正确方法,形成认知障碍,学习能力弱,知识掌握不牢,难形成合理知识结构,这与长期养成教育有关。

意志差别。表现为自信心差别。优等生自信心强,不轻易放弃主见,能独立完成任务。后进生有较强的依赖性,自控力差,受挫折的耐受力差。所以幼师女生入校后好哭鼻子,她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由幼稚与成熟混合交替发展的过程,一方面离开家来到一个新的完全靠自己的住校制学校,学习内容的加重,加大了认知不适。另方面社会变革、家庭和传媒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自身青春期发育和周围缺乏异性(幼师女生多)吸引、激励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因素,缺少关心帮助。

4综合非智力等各种因素构建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4.1建立幼师生学习心理诊断、指导(心理调节)机制

诊断影响后进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和学习困难因素是转化前提,包括学生集体学习心理诊断和个体诊断。集体诊断是教师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对班级集体或小组的学习心理诊断。个体诊断是教师、家长等对学生逐个的学习心理帮助。

学习心理指导(调节)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帮助其了解现有学习心理状态,分析产生不良因素的原因,采取相应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消除不良因素。《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化学教学目标,提高适应性、自学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性。心理调节机制建设应依托学校整体的心理教育专门机构,我省9所幼师院校都成立了学生心理咨询(调节)机构,目的就是针对学生学习、人生中的心理问题缓解压力进行积极健康的教育活动,一般有以下职能:

①在行政领导下,由科研室制定心理教育计划,包括总体和学科目标、内容步骤。

②负责本校教师的培训和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③开展集体辅导和个别咨询。

依据心理教育任务,可依靠两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面向全体学科的心理教育;针对个体的矫正性教育。采用三种教育方式构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立体运作模式:第一开设心理辅导课,面向全体促进心理发展的心理辅导。第二设立心理辅导室,对少部分心理障碍进行咨询辅导。第三在学科教学和团队、学生会、社团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4.2启动幼师生学习内在动力机制

调动后进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一旦目的明确,对学习产生兴趣和需要,就会形成强大的动力而主动学习,提高效率。学习动机包括兴趣和需要,可从以下培养。①给后进生创造成功机会,增强自信心。后进生在学习中多次失败,自信心低,增强自信心,能从根本上启动学习内在动力。操作上,一要善于捕捉其成功“亮点”,鼓励、帮助迁移到困难学科的学习中。二可采用分层教学,把握教学速度难度,让其能跟上教学节奏;提问控制好思维层次,让其有话可答;作业和考试难度上,让其能普遍考及格而感到自己正走向成功。②理论联系实际,展示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这属于教材改革,它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过程中掌握实在的学科知识,领悟学科价值,激发兴趣和需要,从而转化为学习内在动力。③提高学习能力,培养顽强意志。学习能力是造成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科基础知识薄弱。为此可做三方面工作即补习基础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好学习方法。顽强意志是个人优良品质,决定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久程度。应结合动机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激励、挫折教育培养自控力鼓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4.3探索化学研究性教学促进后进生的全面转化提高

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改禁锢、被动的学习为主动、自主,符合心理和现实需要,受到学生欢迎,它使学生由需要产生兴趣,迎着困难上,自己要求去探索、分析、讨论,化学概念、原理、过程经过其研究意义的构建和加工,理论来自自身实践的探索,因此这种课堂上气氛活跃,没有压力,民主、开放的学习方式既强调了小组合作意思,培养了竞争意识下的团结合作精神,促进了班风、学风建设,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转化大量后进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黄琼.幼师生群体人格特征的初步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1996,2:45~46.

银的化学性质范文6

一、简述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职业学校道德教育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概念,具体是指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和非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能力。比如,与人交流的能力。隐性课程在职业学校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对课堂的规划、课堂的程序教学、学生的性别教育等的教育内容。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隐性课程,具体指的是,职业学校在进行职业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对人才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教学内容进行资质的分化,但是隐形课程的教育内容不体现在里面。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无时无刻不体现着隐性课程的内容,其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1]。

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职业学校道德教育隐性课程出现的问题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职业学校道德教育隐性课程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没有发挥自身在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中的作用。职业道德隐形课程想要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必须提高教师对职业道德隐形课程的重视,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领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隐形课程的教育,促进学生未来的良性发展。

其次,现在职业学校缺乏职业道德的构建。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在很多职业学校都没有真正进行实施,把职业道德中的职业精神等内容,没有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关于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制度建设,目前尚不完善。

最后,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基础薄弱,不利于开展职业道德隐性课程。

三、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职业学校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化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我国市场经体制的建立,各国的文化和思想大量涌入我国,形成文化多元化的大格局。在这种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职业道德教育的优劣,决定着学校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因此,学校必须加强重视。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职业学校道德教育隐性课程存在问题的优化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职业学校在进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内容[2]。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都采取的职业道德教育隐性开展的模式,就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获得职业道德教育的知识。如果学生只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缺乏职业道德修养,依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职业道德知识渗透。

第二,学校要多开展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活动。我国的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与西方国家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比较时,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缺少的就是隐性课程的教育。隐性课程是一门特殊类型的课程,它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是无形的教育,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却非常巨大。

第三,要创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环境。首先,是要满足职业道德教育的物质需求。比如,创建人文景观;其次,是要满足职业道德教育的文化需求。比如,师生关系的构建;最后,要把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逐渐转变为有形课程。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