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数字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数字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数字经济

海洋数字经济范文1

关键词: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海洋发展战略;专业定位;课程体系

0、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高水平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发展中大国,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向海洋扩展,国内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的重点也逐渐面向海洋,朝着海洋大国的方向加速前进。海洋事业的建设对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防与国家安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以及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3S技术(GIS、RS和GPS)的发展,传统的海洋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海洋卫星、各类浮标、海底观测网和沿海台站组成的全球海洋立体监测与数据获取系统等,使得海洋数据以海量、实时、动态、多类、多源等形式产生,这种变化要求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海洋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国内迫切需要面对海洋信息的各类专业人才。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综合研究空间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理论与技术科学,它将空间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换,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加载到各个专业领域,支持各行业数字工程的实现,是一门集地理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集成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显著特点。2004年,武汉大学首先开设并招收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上海的区位优势,于2010年率先在上海市开设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该专业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该专业并没有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各开办院校根据实际,结合服务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大国发展战略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基于海洋事业需求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定位,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1、专业定位与特色

虽然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之前,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已开设了该专业,但在上海地区的高校还没有设置该专业,特别是具有面向数字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家及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的增长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海洋信息是国家未来海洋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需求。规划中从战略高度确定“推进海洋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平台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基础能力”“加强海洋科技教育,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信息学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需求,在数字海洋建设、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建设、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重大海洋专项中有充分体现。海洋信息化是海洋战略的优先发展领域,上海在这一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作为唯一国家级“数字海洋”示范区,其学科研究和人才需求巨大。

上海海洋大学在借鉴其他高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基础上,本着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方针,按照“聚焦、错位、合作”的思路,构建一个具有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知识培养体系和平台,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培养海洋信息技术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我们的专业定位为: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海洋领域数字化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与复合知识结构,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海洋、城市、农业、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网络化的传输、可视化的表达、智能化的决策的复合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学院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具有信息管理基础、海洋信息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基础以及应用能力,较好地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海洋大数据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适应海洋信息管理和开发以及其他企业、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海量数据库、海量信息处理以及GIS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海洋信息技术以及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③具有信息的组织与分析、检索与查询、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④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⑤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课程体系设计的立足点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学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使本专业能培养出掌握海洋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向人才,从而拓宽毕业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专业范围,综合考虑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信息管理和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为以下4种素质培养环节课程,课程地图见图1-4。

专业素质培养理论教学环节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空间信息导论、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空间分析与应用、数字工程前沿技术、现代通信原理、程序设计语言A、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遥感应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PS原理与应用、海洋技术导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空间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技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等课程。

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包括:社会调查、C++课程设计、Java课程设计、空间信息应用基础、数据库课程设计、GIS系统开发实践,Oracle数据库实践、毕业设计和论文。

社会价值观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环节课程包括: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与技术科学、名师讲堂、“名师导航”系列讲座。

海洋数字经济范文2

关键词:现代 测绘学 数字地球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抢占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步骤,时隔五年,这一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于是去年又以美国副总统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概念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们想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稍为具体地探讨一下它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和在构建数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转贴于 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 and 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 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

海洋数字经济范文3

在当天的仪式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司长余昌祥代表总局向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杨树国、青岛市人民政府咨询亢清泉授牌。

自2008年第一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落户上海后,截至今年3月份,共有10家主题相似但功能细分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在中国的重要战略版图上竞相盛开。沿海一线包括天津、青岛、江苏、上海、杭州、广州,内陆地区包括重庆、湖北、湖南、陕西。

结合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经济还处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从而客观上有继续工业化、城镇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潜力。正如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宁吉所说:“虽然去年、今年,外资企业来华投资的数量是少了,但是投资额始终在增长,大企业反而来得多了。他们把工厂无论放到哪个国家,都不如放到中国沿海有这种综合优势。你放在东莞、苏州,都有综合的优势条件,打个电话配套就都来了,物流的、金融的、技术工人的,其他一些国家还是替代不了中国。”同时,这种优势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落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窥斑见豹,移动互联数字产业的发展趋势,就今天的市场看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互联网现在已经开始进入实体。传媒行业、零售行业、金融行业、制造行业,这四个行业是目前正在颠覆的,还有很多行业慢慢在颠覆”,PPTV的CEO陶闯认为移动互联就是要逼着多个行业做出最核心的极致体验,逼着互联网企业及相关实体企业挖空心思创新,这样才能利用移动互联平台整合资源,把上下游产业链发挥到极致。

国家把第十家数字出版基地放在青岛就是看好了青岛上下沟通的战略位置,青岛的加入使中国东部地区一条依托移动互联,重要实体经济参与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更加完美。

地理:上下连接,内外沟通

青岛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便捷。青岛作为全省一体两翼经济发展布局中的龙头,可以带动全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根据《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到2015年,将青岛基本建成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优先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区域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海滨旅游度假胜地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基地。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向东,可对接日、韩,实现东北亚国际合作;向北,可对接京津冀一体化新区;向南,可连接长三角经济区;向西,可辐射豫晋等地。建设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从各方面讲都为山东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文化:厚重与时尚兼得

青岛的文化资源立体性超强,其中既有建置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以道教名山崂山、历史建筑为主的旅游文化资源,既有丰富的文艺演出资源,又有以青岛出版集团等为代表的出版文化资源。特别是青岛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培育了大批具有城市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如“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舞动青岛”、“美术之港”。

文化的兼容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到这个城市寻求发展以及创业,为这个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意识,互联网专业人才的集聚将为数字出版基地形成丰富的人才智库。

青岛市现在拥有3家出版社、50余家报刊社、百余家动漫游戏企业、1500家印刷企业,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约200亿元。其中,青岛出版集团是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拥有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六大出版业态,年经营总收入超过16亿元。青岛出版集团于2012年成立了数字动漫出版中心,开展相关的数字出版工作。出版集团与移动、汉王、网龙、超星等多家科技公司合作,对传统出版物数字化进行二次开发,开发了手机书、电子书、手持阅读器、富媒体出版物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出版产品,在手机、网站、APPStore等平台进行全平台及营销,实现了“全媒体覆盖”。

由青岛出版集团承建的数字出版内容园区,提出了“数字城市社区”的全新概念,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有机融合,围绕数字教育、数字阅读、数字生活、数字娱乐等,引入了增强现实技术、二维码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开发了云课堂电子书包系统、爱考拉移动学习平台、青岛100度等新型数字出版产品。

青岛出版集团推出的“数字融合出版”是出版行业产品结构与商务模式的全新探索,是通过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将静态的传统出版物与动态的数字出版物有机融合的最新出版形式,青岛出版集团移动新媒体中心总经理贾晓阳介绍:“这种形式可打破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的壁垒,使二者相互融合、彼此促进。”可以说,融合了数字信息的纸质出版物的内容可以不断更新,成为“永不过时的出版物”。内容与技术平台的完美结合让青岛出版集团成为数字出版基地的内容提供商是一种必然。

终端产品:海尔、海信共同打造

青岛的独特优势在于拥有海尔、海信等技术力量雄厚、消费者认可的大型数字出版终端产品研发企业。在数字出版内容原创、编辑加工、数字转换、平台投送、设备生产、市场销售组成的产业链中处于终端,直接面对和影响消费者。“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将是我国数字出版终端产品最丰富、研发力量最雄厚、市场化水平最高的数字出版基地。”海尔电视部门的负责人显得很自信。

这种自信源于海尔的实力。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集团与全球一流供应商、研究机构、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120多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新生态圈。其研发的三网融合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运用开放的技术平台,均可以支持数字出版的各种格式,是数字出版产品走进家庭的广阔终端平台。

海信集团是国家首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试点单位,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信集团主要从事面向三网融合的交互式数字电视平台系统、IPTV系统、互联网电视系统的设计开发、多业务终端产品的设计开发。

园区:功能互补、以人为本

作为数字出版基地的企业承载园区――以市北中央商务区为依托的数字出版企业孵化园区、以国家广告产业园为依托的数字创意新媒体园区、以青岛光谷软件园为依托的软件研发园区,都已按照本园区的功能设置开始为多家企业服务,同时这三个园区按照功能的不同把落户青岛的数字开发出版企业全部串联起来,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互利互赢。

海洋数字经济范文4

一、2012年工作总结

(一)实施“数字海洋”工程,海洋综合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强数字海洋信息服务项目建设。建成海洋与渔业视频会议室,实现了国家、省、市、区四级联网运行。开展了海域监控分中心建设,完成监控室操作台、监视屏幕等设备的安装调试,新增海域监控点两个。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加强东岸岸滩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前三季度对全区11个海域监测点、3个入海河流监测点进行了水质检测2次,预计全年将开展3次。加强海洋监察执法。开展海岸线集中巡查监管活动30次,发现并制止涉嫌非法用海案件8起,依法处罚2起。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和网格化监督检查9次,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106批次,检测合格率100%。

(二)大力发展现代渔业,调结构、转方式步伐加快

现代渔业产业项目进展顺利。万亩卤水虾生态养殖基地完成投资606万元,实施了“环保节能型工厂化参虾立体生态养殖”项目,建设育苗室3000平方米,改造精品养殖池塘8个共60亩。万亩海参养殖基地新改造标准化池塘2500亩,发展海上养殖网箱1.5万个、共计1000亩,培育海参苗种5000万头。科技兴渔力度加大。积极推广“参藻贝”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引进推广鼠尾藻、羊栖菜等藻类新品种100亩,引进培育抗浒苔鱼种“篮子鱼”12万尾。开展了“松江鲈鱼”人工育苗实验,成功孵化仔苗8万尾,我市首家水产原种场“康胜松江鲈鱼原种场”于今年10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完成投资30万元,开展了区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二期续建项目,新购置仪器27台(套)。渔业资源修复成效显著。争取国家和省、市增殖放流专项资金550万元,共放流中国对虾3.5亿尾、牙鲆鱼100万尾、淡水鱼20万尾,放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渔情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对8个街道、229个社区、9个居委会的渔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表填报率达到100%、差错率为0。

(三)加大渔业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力度,渔业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强化渔船检验力度。完成渔船年度检验工作,共登船检验渔船1626艘,为渔船增配救生筏1个、救生衣38件、灭火器283个,对69艘达不到适航要求的渔船下发《渔业船舶检验不合格通知书》,整改后通过了检验。开展渔船整治年活动,组织开展了“三无”渔船整治、渔船标识整治、挂靠渔船清理、清剿火患等4项专项行动,共调查核实“三无”渔船16艘,清理异地挂靠渔船14艘,查处主机功率不符渔船188艘,我区渔船标识的合格率达到100%。扎实做好伏季休渔管理,发放张贴《致全省渔工、渔民的一封信》、休渔通告2000余份,加大海上执法巡查密度,强化港口供油供冰单位和水产品市场的管理,堵住违规捕捞水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渠道,确保了我区休渔秩序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惠渔补贴政策,前三季度为240艘渔船、4712名渔民办理了渔业政策性互助保险,预计全年投保渔船300艘、渔民4800人。在全市率先完成渔业油价补助的申报和发放,共为1114艘捕捞渔船、197艘养殖渔船申报并发放补贴6977万元。开展浒苔打捞处置,协助烟台市3天时间制作亚沙会海域浒苔拦截网2万米、布网1.3万米,确保了亚沙会的成功举办。根据市浒苔应急处置指挥部要求,出动攻兜船40艘对前海海域的浒苔进行打捞。

(四)挖掘整理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加强海洋文化挖掘整理。已收集整理相关传说、歌谣、民俗、历史、文化等3万余字,提出了创建省级海洋文化示范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积极举办涉海节会活动。成功举办了蛤蜊节、东夷鱼祖郎君节等海洋文化节会,启动了休闲渔业体验游活动。举办全国钓鱼比赛60场,其中“丸九杯”比赛吸纳全国490名钓手参赛,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钓鱼竞技比赛。加强海洋文化宣传普及。开展了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在城阳广播电台播发了“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倡议书,开展了清洁海岸线和送海洋法律法规进社区等活动。

二、当前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市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调整对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影响较大。我区海洋与渔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需要尽快研究现代渔业发展的新思路、培植新亮点。二是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自然生产力持续下降,渔民增收困难。三是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受陆源污染源和入海河流的影响,海洋环境质量下降,海洋与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四是渔业发展结构不尽合理。捕捞业受资源衰退的影响,后劲不足,渔民转产转业渠道不宽;渔业养殖产业结构升级不够,标准化水平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海洋文化、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规划指导,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在渔业经济中比重太低。

三、2013年工作思路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建设国际航空城战略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推动海洋与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一年。我区海洋与渔业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加大依法管海、科学用海、平安渔业建设和创先争优的力度,着力做到“四加强、四突破”,在实干中求创新,在落实中出实效,促进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开创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新局面。

(一)以加强“数字海洋”建设为重点,在促进海域使用管理上求突破。

一是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与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合作,完成海域动态管理数字化运行平台建设,实现近岸海域信息的数字可视化管理。二是严格落实海洋管理各项制度。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加强对各类用海项目的审核,严格管理围填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完善《城阳区海域使用金征管用办法》,做好年度海域使用金征收、海域使用权证书审验及换发工作,积极排查调解用海纠纷,进一步规范用海行为。加强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用海保障。三是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加强市东岸岸滩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支持。对全区主要入海口、排污口、重点海域监测点进行海洋环境监测3次以上。四是加强海洋执法检查。实施“碧海”、“海盾”专项执法行动,积极组织开展海岸线巡查监管,重点加强非法围填海防控,及时发现并查处海域、海岛和海洋环境违法案件。

(二)以加强现代渔业建设为重点,在促进渔业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

一是全面提升虾参贝藻四处万亩基地的发展质量。加强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推广“黄海一号”、“黄海二号”等抗病毒性对虾品种,加大参藻贝立体生态混养、海上筏式养殖海参等新模式以及松江鲈鱼、篮子鱼等新品种的推广力度。二是加强资源修复力度。在放流中国对虾3.5亿尾,牙鲆鱼100万尾以上。三是进一步促进休闲渔业整合升级。开展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全出竞进、评星定档活动,提高休闲渔业的整体发展质量,积极争创全国休闲渔业示范点。四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构筑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联动、全社会参与的管理体系,夯实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规范化、制度化工作基础。全面推行养殖生产五项制度,进行质量抽检100批次以上。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新创建无公害基地和产品4个。加强精深加工水产品品牌建设,重点扶持海参、对虾、贝类、大宗鱼类等养殖品种加工企业。加大水产品宣传促销和推介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全省十大渔业品牌推介会等会展活动。

(三)以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在促进平安渔业上求突破。

一是抓好体系运转。充分发挥渔业安全生产指挥系统和网格化管理体系的作用,全面监控渔船的方位动态,及时有效传递预警预报信息。二是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区、街道、社区、渔船四级渔业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建设,做到区级设监督员、街道设检查员、社区设协管员、渔船设联络员。三是强化制度落实。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伏季休渔制度、渔船编队制度、安全日报制度、进出港签证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四是强化安全保障。开展2013年度渔船年审年检工作,重点加强渔船救生、消防、通讯等安全设备的监督管理,确保渔船安全适航。完成280艘渔船、4700名船员的渔业互保保险承保任务,参保率达到100%。

海洋数字经济范文5

淮海工学院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主校区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区、《西游记》文化发源地花果山西麓。学校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响应国家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改革开放,1985年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创办的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世纪之交,根据全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均具有5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江苏省盐业学校、江苏省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2013年8月,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目前学校占地1956亩,校舍面积5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546人,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039人。下设18个二级教学单位,开办62个本科专业,专业门类覆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框架、工科主体、海洋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3个专业被评为特色专业,9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5个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海洋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硕士授权学科和农业推广、测绘工程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建有江苏省优势学科“海洋科学与技术”、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研究院、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等一批省级科研和产业孵化平台。

面向未来,全体淮工人正坚守“经世致用、明德至善”的育人理念,传承“严谨、求实、团结、献身”的校风,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为争取早日建成海洋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显著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艺术学院是淮海工学院富有特色的二级学院之一。设有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四个专业。学院遵循开放办学、兼收并蓄、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注重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基础教学扎实、专业教学规范、学生素质好的办学特色。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和总结大类培养的基础上,从2014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即学生统一按设计学进行招生,前三学期不分专业,按同一教学计划学习,第三学期末再根据个人的兴趣、条件选择所学专业(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学院拥有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建有综合材料工作室、模型工作室、数字艺术工作室、动画工作室、摄影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一批校内实践场所,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产品设计专业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构成、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机工程学、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产品造型材料与工艺、产品设计原理和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通识与专识有机融合的教学理念,在专业教学上,面向地方旅游城市定位,从传统产品设计向旅游产品和海洋特色产品设计转变,实行教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相结合制度,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入工作室,强化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现代意识强,在产品设计方面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设计艺术学、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构造及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制图、工程管理与预算、设计管理与务实、建筑设计、室内陈设、室内设计、景观艺术设计、模型制作与空间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通识与专识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紧扣“服务沿海经济、注重区域文化、强调设计创新”的主题,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日常教学与毕业设计中结合本市景区规划、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保护与改造,以及西游记文化主题空间进行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艺术学、互动媒体设计、版面设计、字体设计、图形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设计等平面形态、系统、类型设计及数字媒体设计课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通识与专识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立足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将本土特色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创作中,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专业紧随信息时展,积极开展新媒体视觉形态研究,拓展了专业研究方向和人才发展口径,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培养基本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好、设计能力强、专业口径宽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互动媒体设计、数字摄影、摄像基础、视听语言、动画原理、网页设计、非线性编辑、数字音频制作、视频特效设计、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虚拟现实、影像专题创作、交互专题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艺术创新,坚持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及现代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与艺术创作,推行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接受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基本训练,能提高数字媒体艺术修养,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动画、虚拟现实等现代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以及专业艺术设计机构、文化传播机构等部门,从事相关创意策划、作品制作等工作。本专业培养专业基本理论扎实、富有艺术创造力、实践操作能力强、专业口径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各省招生计划

省份

山西

广西

江西

河北

山东

湖北

江苏

计划

30

15

30

30

30

10

105

三、省外专业考试、报名

类别

省份

考试地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美术类

山西省

太原师范学院

1月12-13日

1月15日

广西区

广西师范大学

2月19日~2月20日

2月22日

江西省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网报

1月26日

河北省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2月29日-3月1日

3月3日

山东

潍坊市招生办

网报

2月22日

湖北

使用联考成绩

1、校考报名时应办理手续

(1)交验本人身份证及相关省2016年普通高校美术专业考试准考证明。

(2)缴纳报名费、考试费150元。

(3)领取《淮海工学院美术类专业考试准考证》。

2、专业考试科目

(1)素描(8开画纸,人物默写)(满分150分)

(2)色彩(8开画纸,静物默写)(满分150分)

3、考生食宿自理,自备画具、用具。

4、考生须持报考我校的《淮海工学院美术类专业考试准考证》及《身份证》进入考场参加考试,考生须严格遵守考试纪律。

5、我校于4月15日前公布美术类校考专业测试成绩。考生可登陆淮海工学院招生信息网查看自己的成绩,网址:zsxx.hhit.edu.cn/。专业考试成绩不查卷。

四、文化考试

考生按所在省(区、市)招办公布的《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简章》及其它有关规定参加高考报名及全国(省)统一文化考试。

五、志愿填报

获得我校《美术类专业测试合格证书》(所在省专业统考成绩须合格),符合填报志愿基本条件的考生,方可报考我校。

六、录取原则

(一)合格分数线确定办法:专业分数线由我校按照不超过各省招生计划数的4倍确定;文化分数线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划定的美术类专业本科文化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二)录取办法:

1、对报考我校,文化成绩达各省美术类专业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并取得我校《美术类专业测试合格证书》的考生,将根据文化统考成绩与专业校考成绩相加后的总分从高到低顺序择优录取。当投档分相同时,专业分高者优先录取。

2、如果在“文化成绩达线、校考专业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征集志愿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则在“文化成绩达线、该省美术类专业统考(联考)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征集志愿,直至完成招生计划。

3、非美术类专业校考省份,则在“文化成绩达线、该省美术类专业统考(联考)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按照各省录取办法录取。

七、学费标准:6800元/生.年

八、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淮海工学院招生办公室

海洋数字经济范文6

日照广播电视台是日照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贯彻中央和上级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为实现日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促进文化产业振兴,“做深‘昨天文化’、做实‘今天文化’、做活‘明天文化’,建设滨海文化名城”的奋斗目标而不懈探索,勇于实践,尽职尽责当好建设滨海文化名城的排头兵。

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对建设具有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重要性,自觉增强建设文化名城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它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亦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今社会,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渗透,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与重要保证。

要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和富民强市的新跨越,就迫切需要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更好地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尚文明的社会风气,巩固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基础。

就日照市的具体情况而言,加快文化改革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确不失为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我市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

日照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13个百分点,与山东省平均值相比相对较低,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更大。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就必须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大力开发日照市丰富的文化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为日照市率先创新、优质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加快文化改革与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与支撑力,形成文化发展的新优势

日照具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莒文化、东夷文化、龙山文化、太阳文化等为代表的古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

近几年来,在日照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日照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涌现了“日照黑陶”、“日照农民画”、“民俗旅游”、“江北第一茶”、“水运之都”等一大批极具特色并蜚声中外的文化产业。紧紧抓住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机遇,加快与之适应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步伐,已成为促进文化产业振兴、建设滨海文化名城的当务之急。

为此,日照广播电视台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逐步而深入地进行了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积极推进宣传与经营分开,努力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闻服务产业集团。在影视制作上,充分利用日照市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先后推出了电视专题片《刘勰》、大型电视连续报道《寻访》等一大批文化文艺精品力作。

在文化产业上实现新跨越,做大做强新闻服务,不断扩大日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