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1

关键词: 平衡点 导入 案例 有效提问 评价

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撑起整个地球。”可见,只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支点,一切皆有可能。

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也一直试图寻找一个正确的支点,笔者把它称为“教学天平”的“平衡点”。但实际教学中,我们离“平衡点”有多远?如何解决?需要我们共同的探讨和实践。笔者下面就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发现并抓住的四大“平衡点”,进行分析。

一、巧妙导入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乎每位教师都会对于课堂导入方式深思熟虑,总想探寻一个最巧妙的导入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太过于注重导入的方式,往往出现喧宾夺主的局面,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导入的内容上了,对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却听得不知所云,这样本末倒置局面的造成,值得我们的每一位教育者反思。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导入方式注重启发性

能够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内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导入方式注重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方式,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展开,切不可单纯为了一个新颖、精彩、吸引人眼球的导入,而脱离教学内容,生搬硬套上去。这样的导入,纯粹是暂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主体部分的衔接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3.导入方式注重科学性

导入作为课堂的第一幕,教师要注重导入语言的科学性,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意捏造,信口开河,而要让每字每句都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激发其对新内容的求知欲。

二、案例选择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在思想政治课中,案例教学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普遍认为它能够在枯燥的政治教学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案例教学这种形式,却忽视所举案例是否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是否能说明某一观点或原理,是否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切忌为了举例而举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1.案例选择的恰当性

穿插在教学中的案例,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是教师如果本末倒置,为了吸引学生,为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信口开河地随便讲一个案例,这样就不恰当了,起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了。

2.案例选择的渗透性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案例是否与教材内容匹配,是否能够恰当说明教材的某一观点或原理,而且要注重是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觉悟。这个就是渗透性的关键。

3.案例选择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他科目,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所以,案例的选择,可以在贴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案例教学就一举两得了。

三、有效提问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在新课程理论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堂灌”,学生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他们和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实现了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但是,课堂提问的层次和水平,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比如说,教师的提问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教师提问多,学生回答少,根本没时间锻炼学生的思维。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抓住有效提问与课堂效果的平衡。

1.有效提问的相互性

在新课程理论下,提问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设计有效的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并且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师生一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教材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效提问的全面性

有效提问应该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应该根据问题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简单的问题问基础薄弱的学生,复杂的问题问基础好的学生,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有效提问的针对性

有效提问,不论数量有多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抓住本质,有针对性,挖掘教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

4.有效提问的层次性

有效提问不能停留于浅层次,应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浅到深。所以,在有效提问中,追问是必要的,教师从最简单的问题出发,逐层深入,一步步提高问题的梯度,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问题。

四、正确评价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所以,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倡导鼓励、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1.评价方式的整体性

整体性指评价的主体是整个班级,班级的每个成员通过各自的努力,使班级整体取得一定的地位,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样可让每个学生的努力都得到承认,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评价方式的合作性

合作性指评价的主体是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好小组的分工和合作,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使得这个组得到肯定的评价,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

3.评价方式的个体性

个体性指由于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独特的自我个性,树立学习的信心。

行文至此,但是文章题目提出的“课堂教学”离“平衡点”到底有多远,笔者还是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这本身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笔者探讨的四个“平衡点”也只是单纯在现有的实践中体会、总结的,只能代表一种过去的状态。笔者在以后更长、更深入的教学实践中,将再体会,再修改,再补充,再完善……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2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发现总有一些学生不会提问。自上学期以来,我对我校(我校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大都是全市中学的中下等,这些学生在中学、小学长期处在不受重视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六年级60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课后能向老师提问的占15%,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的占6%,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讲的错误的不足2%。

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把教学内容全都理解,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可问了吗?回答是否定的。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头脑中弄不懂的问题很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向老师质疑呢?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胆小、紧张,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责备或被同学取笑;二是不善于提问,只是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和无疑问;三是学生受知识、年龄的限制,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生疑;四是有的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没有面子,久而久之,不仅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对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敢问、想问、会问、好问。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消除障碍,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中,教师的师道尊严和拘束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有问题不敢提的重要原因。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因为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在老师看来比较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的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最后,注重教改,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是应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

二、创设情境,提供机会,使学生想问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否则就会被硬拉会来,甚至遭到教师的训斥。从而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惟书本、惟老师、惟教材的心态,不敢也不愿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敢对教材提出异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一定的材料,独立地思考存在什么问题。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置学生于“愤”、“悱”状态,即把问题的难度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再利用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思考,增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并通过讨论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对学生的提问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精心组织,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敢问、想问,还应该会问。首先,要做好示范,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将新内容与旧知识相联系比较,经过深入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等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又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其次,要教会学生会说。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要扶一把,送一程,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认真观察,善比较,有创见。再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提问方法,如:(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3)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等。

四、强化要求,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

教学中,学生敢问、想问、会问,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学生能主动地将产生的疑问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不但能够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呢?我曾尝试过以下做法,第一,要求学生将课内和课后产生的问题标记在书上或写在本子上,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逐个辅导解决,而有共性的问题则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第二,要求学生将课内产生而来不及提的问题,下课后能立即向老师提出,老师及时进行讲解,不要把问题积累下来。第三,针对平时问问题较少的同学,我采取“反问”方式定期向其提问来培养其问题意识。同时,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评比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开发创造潜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这是思想政治教学的真谛和终极目标,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现代教学基本技能.

[2]科学出版社.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3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以听为主的观念依然盛行。学生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指导、安排、布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经常是“题型教学”。教师往往用例题教学代替概念的概括过程,认为只要例题用多了就会理解有关的概念,这样的课堂往往死水一潭。没有概括过程必然导致概念理解不深入,没有理解的应用是盲目的应用,使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僵化――面对新问题难以认识它的本质。学生作业做错了,教师帮助讲解,学生再做,又错,教师再讲,错误反复出现,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屡见不鲜。

针对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要积极面对并且加以改进。笔者认为应该要做好以下工作。

1.课堂形式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形式――计算机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工具,将多媒体与黑板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看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能在黑板上看到数学知识的演算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要用多媒体或者都能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初中数学教学主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然而初中生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他们可能会被多媒体中过多的动画和音效吸引,从而忽视了上课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发挥传统教学的长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2)课堂教学的实验形式――数学实验是运用实验模型、实验教具等进行操作和演示性模拟实验,或使用纸笔通过具体或特殊数学例子进行思维性实验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侧重于学生的自主体验,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创设实验情境,不断将实践上升为理论。课堂教学实验一方面可以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对三角板的两个边的量得到结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主题,紧扣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宗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究、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已学习的知识和获得的创造力得到高度统一。

2.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语言,是数学教师在教材中使用规定教材,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使用的语言。

(1)教学语言要有吸引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有吸引力的语言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经过听觉的刺激,使学生能有效地接受知识。

(2)强化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地位。数学因图形和符号变得简约、形象,教学中应注重此应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任何一门学科的入门都开始于它的语言。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扫除数学语言的障碍,正确理解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严格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它们,使其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与此同时,教师更要把数学知识本身传授好,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3.与学生讨论、研讨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4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其在创新教育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说,教师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富有丰富的个性特色与创新精神。太过于循规蹈矩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对传统、常规体育教学进行创新,更不可能一创新新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认识层面,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意层面,在教学中刺激学生的想象,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总之,一个富有探索与创新精神的体育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2.1更新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当前全面实现与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全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改变。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以及思考等能力有效的结合。最终,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转变成为一个启发学生思考和引导学生创新的教学过程。

2.2营造良好的宽松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源于他们活跃的思维。在体育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愉快的教学环境,将促使学生心理放松,形成一种不受拘束的思维空间,能够积极主动融入到体育环境中。高校体育教学中,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发表独有的见解,同时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激烈的讨论中,培养学习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提出质疑,并支持他们踊跃尝试,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定式心理,通过这种创新思维,将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3创设课堂情境,利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学会创造能力对于创新而言,其基础就是想象。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可充分运用头脑中的想象力,对新事物进行构想、设计以及创新。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创设相应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尽情想象创作相应的动作,参与到其中。教师要善于提问题,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思考,并且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有效地获得运动体验的趣味性。体育情境教学,还有效的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体育课堂中,以主动学习实现主动发展。同时,为学生特定的环境氛围,不仅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将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

2.4应当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加大力度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激情与创新意识,若是没有表现出来,那么教学效果等同为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与自主学习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适度的自利,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角,在宽松的体育锻炼氛围中不断的提高自我的锻炼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那么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也将得到有效地发挥与提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与体育经验。

2.5分小组合作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交流能力当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其对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带动学习、互相提高,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等,都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将更显著的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分小组后,大家可以通过讨论、实践以及理解等方式,在联系中逐步的掌握规律,达到熟练的运用动作锻炼与练习,最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6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创新教育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要积极的引进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注入新的教学元素,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实行具有启发与讨论效应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他们在课堂中积极讨论。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新旧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多是处于被动的学习,要求学生按照标准化、纪律等学习。这种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智力与思维的开发与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大胆革除传统模式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求新求变,老师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诱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另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创新能力的空间与平台。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捆绑学生,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与练习空间,改变传统默守陈规的观念,实现不断探索与创新的体验。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运用现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7以体育场地和器材的设计,激发学生的体育创新思维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体育课堂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和教学的,如果这个环境始终保持不变,那么日积月累必然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影响到教学质量,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与前面所说的设定环境氛围同出一辙,学校和老师可以借助当前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与器材精心设计,增加学习趣味性,唤醒学生的学习创新思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锻炼和学习中。此外,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受到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影响。我们应当充分把握学校和老师双方,在硬件与软件建设方面的作用,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的、和谐的氛围环境,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结语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5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与内容体系概览; 2.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方法与应用;

3. 激活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练习方法; 4. 提高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基础动作练习方法;

5. 提高青少年协调用力能力的动作整合练习方法; 6. 提高青少年快速伸缩力量的练习方法;

7. 提高青少年速度与多方向移动能力的练习方法; 8. 促进青少年体力恢复的再生练习方法;

9. 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谢能力的练习方法; 10. 提高青少年最大力量的练习方法;

11. 提高青少年旋转爆发力的练习方法; 12. 提高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的练习方法。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首都体育学院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向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田径专业的教学训练工作,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青少年学生体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应用水平。为配合本专题,作者将竞技体育领域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学校体育教学化,以期更好地指导、运用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旨在服务于普通青少年学生群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为一线教师从操作层面提供一个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案。希望广大教师以此系列专题为基点,认真学习其教育教学原理,领悟案例设计思想,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并设计出更多有效提升学生体质的课堂练习内容与方法。

摘 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按照最佳运动能力发展的金字塔结构模型和逐级进阶模式,较好地将功能动作筛查、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恢复与再生等内容实现了无缝链接,充分体现出以提高运动能力为目标的训练新特征,其核心理念反映出身体训练已从重视提高肌肉力量的低端要素,向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高端要素转变。

关键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8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12-0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起源于医学的功能康复训练,兴盛于职业体育,它所包含的功能动作筛查(FMS测试)、肌肉动员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动作整合、专项动作准备、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等内容,不仅较好地服务于国家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而且还可以转化为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用性方法。本文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定义、内容体系作为系列专题文章的切入口,在后续的文章中将逐一介绍上述系列专题,以期让广大读者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有一个全面了解,更好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身体运动功能练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服务。

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宗旨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整合资源,做好损伤预防,努力提高运动成绩。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多维、多关节、运动的无轨迹、无序,而且在运动场上的动作模式要与功能性训练相一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之所以强调动作模式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因为他们认为发展肌肉力量未必能提高运动场上的动作效率,但动作模式训练一定能够提高专项动作所需要的肌肉力量,并且能在运动场上得到有效的展现。而传统的体能训练理念则是进行单方向、单关节、实效性较低、有序的训练过程。但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施需要一个复合型训练团队作为支撑,它不同于传统的一名体能教练员身兼多职的训练模式。因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把训练视为一个科学的整体系统,并提出运动员的成绩是体能、技能、战术、智能和心理的综合表现,因此,它在各训练系统内进行了资源整合与协调,并将哲学、方法学、战术训练等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界定

1975年Yamamoto和他的同事在将功能训练运用到西点军校的伤病士兵康复训练中,他们把功能训练的重点放在膝关节的损伤治疗方面,内容是针对士兵的受伤膝关节采用动态练习来恢复其灵活性。随后Kegerreis在1983年提出了“特定需求的专门性适应(specific adaptations to imposed demands)”原理,即SAID。美国运动委员会(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也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训练动作的一项专门活动,它包括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则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和在不同运动面的加速、减速及稳定性训练。美国著名学者Boyle M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包括平衡练习、本体感觉练习以及需要脚接触地面的、不需要固定器械辅助的训练。Gambetta V在《遵循功能训练的路径》《功能性模式》《力量与功能》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多关节、多运动面、多方位、强调本体感觉的运动,包括减速、加速以及稳定性能力、对不稳定状态下身体的控制能力、控制身体重心、对地反应力和冲力的调控能力。Santana J.C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将日常的身体活动和竞技运动整合为一体的系列活动。Steven P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就是将具有力学特征的、协调的或者有活力的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Michael P. Reiman 和 Robert C. Manske 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各种人群完成任务相关的、目标确定的、环境合适的、身体的多个系统与组织参与的任何运动形式。1997年,GrayCook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注重身体动力链的作用,训练中应该将整个人的身体看作是一个动力链,避免某一环节单一的训练。2001年,美国著名体能训练学专家Mark Verstegen提出“体育运动的本质是动作”。他认为身体动作承载着运动素质和技术,动作模式的优劣决定运动成绩的表现,动作决定肌肉力量传递和发挥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动作决定能量传递和转移。运动员在训练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理,在多平面、不同负荷和速度的动作模式训练基础上整合多关节来加强动力链作用。以髋部的旋转和伸展为基础是大多数体育动作的原动力,通过提高身体的躯干力量可以有效地避免能量泄露,保证更为经济有效的动作过程。

由此可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在一定负荷和速度条件下所进行的各种递增式,并将多关节、多平面和本体感受性融为一体的专门动作训练方法。其核心内容包括:FMS测试、软组织唤醒、肌肉—神经系统激活、动作准备(含躯干支柱力量、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动作技能、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代谢系统发展、再生与恢复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主线就是以FMS测试作为切入点,以动作模式训练为主体,以提高动力链传递效能为核心,以提高或改进运动员在场上竞技表现能力为目标。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研究,美国著名学者Michael Boyle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从本质上就是有目的的训练,它在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既是一般身体训练理论的延伸和细化,促使一般身体训练朝着指向性和针对性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对专项训练的拓展和补充,提升专项训练的有效性,缩短一般身体训练效果向专项技能需求转化的时间。2003年,Gray Cook进一步提出了“最佳运动能力金字塔”的概念,(图1和图2)。

从图中的内容结构可以看到,Gray Cook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所有体育技能训练的基础,运动功能训练也是专项训练的基础,将运动功能训练融入到运动员日常的训练中能够完善其训练模式,不仅能够保持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同时也能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保障专项训练。最优化金字塔结构的核心是强调训练要以人体基本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为基础,在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稳定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再升级到第二阶段的有效动作模式。

能力训练阶段主要是强调动作的经济性和高效性,而动力链传递效能又是实现其目标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此阶段训练尤为强调完整动作的整合和动力链的高效传递效能,以上两个方面才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核心所在,即运动员在身体运动功能发展到较高水平上,才能够有效发挥专项技战术水平,最后达到技战术的有机结合和能力展示。

我国学者对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始于2006年刘爱杰博士首次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引入到中国竞技体育训练实践。2007年他在《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一文中写到起源于康复中心、健身房的功能训练正向竞技体育领域不断渗透,并指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体能训练专项化的桥梁。2008年,他又在《我国运动过训练方法创新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人体的所有复杂动作都是由基础动作组合而成的,并且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一种为提高专项运动能力,通过加强核心力量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的训练方法。袁守龙博士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应包括动作衔接的加速度、平衡性、稳定性等练习在多关节、整体性、多维度的动作训练;强调将平衡控制和本体感受加入训练当中,强调身体躯干核心部位的控制和稳定。在传统结构性力量、耐力和素质等训练基础上,创新设计了动作模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悬吊训练、振动训练、瑞士球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多种方法,对提高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的动力链效应明显,丰富了传统的体能训练体系。笔者在《躯干支柱力量与动力链传递效能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的本质差异在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的是动作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通过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提高的是完成专项技术所需要的专门动作质量和竞技表现能力,而不是提高肌肉的力量(表1)。

从一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的内容来看,它的顺序基本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的:伤病预防练习、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这一流程并不意味着每堂训练课都要完成上述全部的内容,而是根据当天专项技术训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身体运动功能练习内容。其中,伤病预防、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动作整合等属于功能动作,以徒手练习为主;快速伸缩复合力量、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等则属于身体运动能力,以抗阻力练习为主。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板块及其功能来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FMS测试,评估运动员躯干支柱力量、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2)肌肉的拉伸、神经的激活等方面的动作准备活动,使得运动员做好充分的准备;(3)技术动作活动的准备,此阶段与专项的结合更加紧密;(4)运动员专项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5)与专项模式相近的能量供能系统的发展;(6)恢复再生的放松工作。但是,所有的这些训练都是在营养保证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科学基础与实施过程来看,它是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和运动技能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教练员团队也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组成,体现出明显的整合集成特征(图3)。

由图3可以清晰地看到,实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需要拥有一个团队来保障,职业体育的教练员团队通常需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顾问,以便最迅捷、最有效地转化其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其次,通过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在短时间内按照培训工作流程,培养出符合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体系所要求的教练员。

而传统的体能训练则是高度重视提高身体素质,尤其是高度重视肌肉力量的增长。体能训练所涉及的学科相对较少,训练也基本上是由专门(或兼职)的体能教练员负责实施。这种训练模式有其优点,但也同时会出现有些运动员尽管身体素质发展的很好,而且身体外型也很强壮,就是在场上跑不快、跳不高、停不住、转不动,比赛场上所需的专门动作做不出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的体能训练仅重视了肌肉训练,而没有重视动作训练。因为肌肉训练未必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而动作训练才能把专项动作所需的肌肉力量发展起来,并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

综上所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诞生实质上是代表了当今的身体训练已从重视低端要素(肌肉训练不断提高肌肉力量)向高端要素(肌肉—神经系统协同训练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转变,这是一个训练理念的转变,也是职业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人才培养现状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目前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自2009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已先后选派4批国家队教练员和专家赴美国参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项培训,经过几年的积累已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队伍,而且他们已成为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骨干。首都体育学院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最好的单位之一,2012年先后于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本科层次招收了体能训练专项班,硕士生层次设立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2013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生,也是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6

一、课堂讨论的作用

1.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无论是准备阶段还是讨论进程中都需要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方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

2.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别人智慧的养分来补充、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进而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教师那里间接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有效。

4.讨论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并要考虑把思考的结果用恰当的文字、别人可以接受的语气表达出来,这就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5.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讨论的准备阶段,每一个学生首先都要独立思考,然后才能与别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即使个别学生没有勇气发言,教师也要考虑每个人的发言频率,给那些发言较少的同学提供发言机会。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1.小组讨论。在初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交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学生首先进行个人充分准备;其次在讨论时,第一要快速回顾个人准备得出的结论,第二要回顾个人准备时面临的特殊困难,第三要展望一下在紧接着的班级讨论中面临的期望。研究表明,小组讨论以5-8人最为理想。小于这个数目,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超过这个数目,平均每人发言的机会和内容就会相对减少,进而降低组员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2.班级讨论。要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参与班级讨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首先发表个人意见和小组讨论中提供的信息,其次要教育学生积极地倾听和反思。

(1)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的班级讨论。这种讨论一般可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同时可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各个小组成员均可为本小组辩护和向其他组发难。这种方式在小组内部意见比较一致,而与其他组意见分歧比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较为有效。

(2)直接的班级讨论。这种讨论往往意见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类讨论较适合于即时讨论,当然也可用于学生个体有一定准备的专题讨论。在这种讨论中,教师引导讨论难度较大,不但要引导全体学生始终围绕主体进行讨论,而且要调节学生因意见分歧较大而产生的争执,还要尽可能使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3.即时讨论。即时讨论是指那些无需事先准备的持续时间较短的讨论,也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景的需要而临时安排的讨论,它往往与学生有准备、持续时间较长的专题讨论相对,这种讨论较适合于学生讲座内容比较熟悉,但又确实有不当认识的情况。

4.专题讨论。专题讨论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有充分准备、问题难度较大、所需时间较长的讨论。与无准备的即时讨论相对。

三、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无论哪种类型的讨论,教师在讨论之前一般都应选择好讨论的问题,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布置,以激发学生乐于参加的动机,在起到指导的作用。

在讨论开始时,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如有学生离题太远,教师要唤起他们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问题;如有学生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教师需为他们调解,使他们友好地交换意见;如有学生垄断讨论或不愿意在讨论中发言,教师也要婉言劝阻或鼓励发言;如有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作简单回答,最好指出线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当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归纳大家发言中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或解决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

四、课堂讨论的应用原则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主体和争论的焦点上,鼓励和引导其他学生尝试解答或补充,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