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建议

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文1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a)-042-04

作者简介:闫安(1983-),女,河北省廊坊市人,本科,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中级会计师,主要从事会计学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曾经发生的多起企业倒闭案例,其根本原因就是风险意识不强,未能及时辨别风险和管理风险,以及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这些前车之鉴使得其他企业不得不更为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尤其是针对企业有着重大影响作用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固定资产通常占据着总资产很大的比例,应将数量庞大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资产利用率,满足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因此,针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分析就变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并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风险评估不足

《风险管理制度》规定风险评估的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督与改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到位。风险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审计部的实际工作中也是由监事会代为管理而非由审计委员会直接管理。审计部门人员配备不足,审计监控功能有待加强。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功能执行不够充分全面。审计部部门功能定位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但岗位设置上只有财务经营审计岗和养护工程审计岗,与部门职能定位不符。并且实际工作中财务审计岗兼任养护工程审计岗,导致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功能执行不够充分全面。同时,企业没有制作相应的《风险清单》、《风险分析报告》等。

1.2职责不清,权限不明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时,要求划分职权,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却存在职责不清的状况。虽然企业在制定相关制度时,针对权限问题做了规定,但通过对具体部门的功能地位,以及明确各个岗位之上的权限,才能够确保相关工作人员明确各自的权限和职责。企业所制定的制度大部分仅仅针对职责进行了确定,却未对权限问题进行相应的说明。除此之外,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审批权限等方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职责规定是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执行者却是计划发展部门。

1.3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执行不到位

针对专项工程的计划审批及管理部门实际执行过程为计划发展部,但在请款时所需提供的请款明细表也是由计划发展部审核,未经过财务部审核。这不符合不相容职责分离的原则。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要求在进行专项工程的请款申请与款项审核不得由同一部门或岗位负责,必须要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依据有关制度规定可知,请款申请由相关归口部门执行,请款审核由财务部执行。

1.4会计控制不足

针对企业的专项工程在资本之上的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企业的财务工作没有有效的指导。因为在专项工程当中所涉及的相关设备也属于工程当中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固定资产的支出部分,因此企业在进行项目核算之时,并未将其中的设备养护成本加入其中,并未核算固定资产。而实际情况是,该部分的资产也属于固定资产的一部分,这就导致了企业固定资产账目出现缺失,并未将所购置的设备纳入其中。进而导致设备管理不善,缺乏实物监管,使得部分资产出现流失状况,不利于维护固定资产。

1.5审批授权制度不完善

针对固定资产的处置、报废等企业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审批权限,进而导致部分企业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并未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负责人审批之后再进行采购。比如在进行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时,对于旧设备的报废情况并未递交相关申请,也没有经过有关负责人的审批,致使对于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部门无法及时了解资产使用状况,账务的处理不够及时,存在较大出入。

1.6盘点工作不到位

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资产管理的部门,应该针对固定资产建立一个对应的档案,同时依据财务部门的资产编号情况进行黏贴标识。但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企业并没有就企业的打印机、电脑等物品黏贴标签。同时针对企业新增的固定资产或者报废的固定资产并未进行及时的信息更替,进而导致资产管理部门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掌控不足,盘点不到位。

2造成内部控制问题的因素分析

2.1风险意识不强

企业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虽然部分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却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致使内控工作效果不显著。同时部分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相关管理人员未能及时准确地辨别风险,对于风险的掌控性不强,也并没有建立一个和企业相互适应的风险管理系统和数据库,最终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失效。

2.2内控制度不完善

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内控之时,并没有提前进行科学的设计,或者所设计的成果与实际不相符、不合理,最终不能实现预期效果。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部分内容缺失或者出现模糊性,进而导致工作人员在开展内控工作时无章可循,或者所制定的制度指导性不强,致使入账工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差距。

2.3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之前需要制定一个与之相互适应的控制计划,由于所制定的计划缺乏现实依据或者出现内容缺失等状况,进而使其执行不到位,执行结果和预期相差较大。缺少控制实施证据,或者证据不完整,该状况主要是指内控当中所涉及的签字、凭证、程序等,致使对固定资产管控不到位。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也要设计风险控制矩阵,提高企业对风险的掌控能力,提高内控效果。

2.4审计监管不足

审计部门人员不足,或者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无法充分满足企业需求,工作效率和质量不佳。除此之外,审计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和董事长相互交流,和其他相关部门、人员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完全没有参与到审计工作当中。审计部门在进行部门功能确定之时,规定其主要职能是针对企业的财务、经营和管理进行审计工作,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该部门仅仅设置了财务经营和养护工程之上的审计岗位。

3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改进和发展

3.1改善内控环境

提高企业对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视度,这就要求加强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通过对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有效地管理企业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不断的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推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为了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度,可以将其纳入绩效审核当中。促使管理者高度重视内控工作,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落实管理措施,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责任心。还可以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资产管理团队,针对固定资产进行专项管理。除此之外,针对团队内部成员要注意划分职权,明晰权责,拥有一定的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所有成员各司其职,互相协助,互相监督。

3.2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第一,风险判断。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每项业务都充分符合国家要求,避免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之时触犯相关法律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比如造成声誉受损以及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经营风险。企业在针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当中,如果不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资产处理,或者没有有效地区分可利用和不可利用资产,在经营当中错误选择所利用的固定资产,或者在管理工作当中并未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最终导致资产管理不善,降低资产利用率等情况。这就要求要建立经营过程当中的风险判定机制,减少经营风险,提高资产利用率。最后,财务风险。由于在针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之时,盘点不彻底、折旧不及时等问题,都会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相关信息缺乏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而提高固定资产风险。这就要求针对相关的会计信息,加强风险判断和控制。第二,构建风险解决渠道。风险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和解决。企业可以成立风险责任委员会,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经理、固定资产采购部门等。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办事,避免内控失效现象。与此同时,建立矩阵式评估体系,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有效地提高对风险的掌控性。

3.3促进内控工作的规范性发展

第一,推动资产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具体权责,具有一定的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注重监督作用,在办理相关固定资产业务之时,应当有超过两名人员参与其中,互相监督,避免公器私用、等现象出现。第二,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工作。合理购置程序,规定审批权限。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采购,对于一些重大投资、重大采购等都必须通过相关负责人的共同探讨、审批。

3.4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实行全员性、全过程、全面的监管工作,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同时配备专门的监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地针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状况进行检查和核对。在检查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任何问题,需要形成检查报告,并且及时上报至管理层。在制定检查制度之时,可以充分地借鉴同行企业以及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检查机制,促使其朝着合法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实现对企业的全面监管。实现开放式监督评价体系,接受来自内外部相关利益者的监督和评价,并且做好信息反馈,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内控措施。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之时,要立足于企业的不足之处,针对风险评估不足、权责不清等问题,不断的建立健全资产信息系统、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促进内控工作的规范化发展等,从而切实落实内控相关措施,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唯婧.HNG烟草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黄柏玲.HNG烟草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葛秀萍.HL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重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4]周涛.弗吉亚旭阳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9.

[5]于佳悦.寅成汽车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

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文2

关键词:学校风险管;学校财务风险;风险管理审计

2006年11月天津大学违规挪用资金炒股,造成巨额损失3750万元;2007年2月南开大学校办企业允公集团总裁杨育麟贪污1.1亿,另外因杨担任总裁期间管理失误导致3亿元债务;2007年3月吉林大学财务处贴出通知详细介绍了吉大目前负债30亿元,每年支付的银行利息高达1.5亿至1.7亿元,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这三大财务事件暴露了高等学校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效益低下,未能有效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导致发生巨额经济损失和陷入财务困境。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实施风险管理,分析了内部审计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强调学校应当实施风险管理审计,评价、改进学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有效性,有效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促进学校目标实现。

一、学校风险管理与财务风险

(一)学校风险管理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根据以上定义,结合学校的特点,学校风险管理是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具体包括对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的可靠性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

(二)学校财务风险

不论学校规模大小,财务风险是学校风险中的重要风险,风险管理必须以财务风险为重点。结合学校实际,学校财务风险的含义应该是广义的,是指导致学校发生资产损失、财务困境等不利财务事件的可能性。资产损失指资产被盗、贪污挪用、意外事故导致损失等,财务困境是指一个学校处于经常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如银行借款本息、商业信用等),导致正常运转受到影响,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境况。财务困境可以通过若干方法解决,如出售主要资产;减少资本支出及研究与开发费用;与银行和其他债权人谈判进行债务重组。学校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筹资、投资、资产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

(三)学校风险管理在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识别学校战略规划、业务运营中的各种财务风险,认识财务风险的性质和特征,为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应对奠定基础;实施风险管理对学校财务风险采取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可以合理判断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及发生后影响程度的大小;实施风险管理,针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影响,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提出回避、接受、降低、分担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二、风险管理审计定义及其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一)风险管理审计定义

王晓霞在《企业风险审计》一书中,给出企业风险审计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RMIS)、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审查和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综合以上观点,在内部审计中风险管理审计可定义为: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围绕组织风险,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从组织整体层次到职能层次,对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风险管理审计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1、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协助学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能够从机制、制度方面强化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管理。目前学校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没有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对学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前瞻性作用,能够提出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合理建议,使最高管理层认识到风险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促使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对学校财务风险实施规范管理。当学校已经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过程时,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提出建议,能够协助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完善,有利于财务风险管理。

2、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从学校整体出发,从全局考虑,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学校管理层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能以独特的身份调控学校的风险策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财务风险。

3、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采取独特的技术手段,检查、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取调查、取证、分析等手段评价主要财务风险因素,测定关键风险点、风险度,以判断学校财务风险监控报告制度是否适当、监控报告是否充分有效;财务风险分析是否全面、措施是否完善;对管理层自我评估进行测试,检查其依据是否准确;评估与财务风险有关的薄弱环节并与有关管理层进行沟通;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式与学校活动性质是否适当。

4、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客观的风险管理建议直接报告给学校最高决策层,能够引起高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

5、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对学校预算管理进行评估,促进学校严格执行预算,按预算使用资金,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风险管理审计,防范学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机制

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独立客观的监督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帮助学校实现财务目标,进而实现学校的终极目标。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以校为单位成立学校理事会,小规模学校(特别是公立中小学校)可以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学校理事会,理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对公立中小学校也可以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内审机构向学校(大规模)或乡镇(小规模学校)下派专职或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审职责,实行对下进行监督评价,对上进行职能报告的内部审计机制。这种方式必须进一步提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内审机构的地位,确保独立性。

(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确保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审人员专业水平高低,是否具有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保障内审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学校高层管理者、内部审计机构要重视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为内审人员学习内审领域先进的审计理念、技术、方法提供各种保障,不断促进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只有永远保持专业水平的先进性,才能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才能不断改进完善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合理防范财务风险。

(三)使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保证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性

先进的审计技术已经得到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能够从内审角度对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应对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可以使用的技术有:第一,风险控制自我评估(CSA)。CSA是一种预防性审计工具,即针对硬性控制也针对柔性控制,是针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咨询业务,可以评估旨在减缓风险的各项控制以及有关政策和规程的全面遵循情况,可以采取协调性小组讨论会(专题研讨班)、问卷调查、管理人员分析三种方法。专题研讨班可以采取:“目标-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估”的形式,强调列举阻止实现目标的壁垒、障碍、威胁和风险,接着对控制进行检查,以确定控制过程是否足以对关键风险进行管理,其目的是确定严重的剩余风险。第二,头脑风暴法。针对问题,把能想到的一切主意集中起来,通过一群人的交流,来激发新思想产生。第三,德尔菲法。采用函调方式,分别向有关专家提出问题,之后将专家的意见整理、归纳,并反馈给有关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次综合反馈,这样多次重复,得到比较一致的意见。第四,抽样技术。第五,共同研讨法。第六,系统分析法。

(四)确定财务风险重点领域,揭示风险暴露,加强风险预警

学校的财务风险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筹资、投资、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及使用。

1、筹资。学校应重点关注债务风险。吉林大学陷入30亿元债务困境,说明加强债务风险管理举足轻重。学校债务须经最高层批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分析学校的资产负债率、还本能力、还息能力,揭示债务风险是否达到警戒状态。对资产负债率的分析既要看比率的大小,又要分析预期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对于还本、还息能力分析应重点分析预期所有者(各级政府等投资者)是否不断增加偿还债务本息的投入;可以分析利息保障倍数(预计不含利息费后的结余/利息),利息保障倍数至少为1,越高还息风险越小。

2、投资。应重点关注校办产业、工程建设、闲置资金的投资,应注重投资效益分析,如新建学生宿舍是否有效改善了学生住宿状况,筹办产业企业的未来收益如何。闲置资金应投资于国债等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项目,不要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投资,天津大学发生违规挪用资金炒股,造成巨额损失3750万元就是巨大教训。高校依托先进技术筹办产业企业,内审人员必须对其风险评估进行审查评价,可以采取贴现现金流量等技术。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项目申请,是否进行招投标,是否纳入资本预算,在建工程支出控制是否完善,以防范项目建设中的财务风险。

3、固定资产管理。应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和使用。内审人员应重点审查评价资产采购的控制制度是否完善,采购是否进行竞价选择;资产保管制度是否健全,记录是否规范;哪些资产经常使用,哪些资产不需用,各类资产的年使用次数及使用效率。确定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控制、固定资产处理的控制是否恰当,以判断其是否足以防范固定资产被偷窃等的财务风险。

4、资金管理及使用。应注意资金(现金、银行存款等)实物接触控制不当、盗用及错误处理资金、潜在舞弊和违规、支出未经授权或审批、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等财务风险及暴露。如两免一补、中职、高教的助学金专款专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审查、评价风险管理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是否按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效益如何。

5、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对重点风险领域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学校高层应授权内部审计机构参加重大财务事项的预测、规划等重要会议,使内审人员以独立的视野分析各种财务风险,提供合理建议。对重点风险领域应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积极预防,及时防范,避免学校可能遭受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著;刘霄仑,朱军霞,李旭红等译.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著;李海风,李媛媛等译.实施内部审计业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6、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EB/OL].中内协网,2004.

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文3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现代企业的发展,公司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的建立已成为内部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内部审计是确保公司管理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监督管理手段。内部审计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直接对公司总裁或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关键词:内部审计条件;内部审计权责;内部审计方法及要求;内部审计项目;内部审计程序

下面以本人审计管理经验浅淡内部审计工作,如内部审计条件、内部审计权责、内部审计方法及要求、内部审计项目、内部审计程序等。

一、从事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须具备条件:

从事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坚持原则,有正义感; 通晓会计原理及其操作技能; 熟悉内部审计准则、程序和技术; 掌握本企业的有关业务知识,熟悉或完全掌握公司所有制度; 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对企业内部控制及所属专业有较深的理解;内部审计人员应进行后续教育,主要内容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最新情况,从而具备与其从事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二、内部审计人员和机构的职权

从事内部审计人员和机构的职权有:要求涉及审计的公司、分厂、部门按时报送生产、经营、财务收支计划,成本、费用预算、决算,财务报表及有关的其他资料及附件列明的资料; 参加公司与审计事项相关的会议,召开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检查有关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的资料、文件及现场勘察;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向有关系统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明材料;对正在进行的违规、严重损失浪费行为,做出临时制止决定;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以及纠正、处理违反公司制度的事件并依据情节轻重出具处理意见。

三、内部审计方法及要求

从单一、事后审计的传统工作方法,逐步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既要对企业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购销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评价有关可行性理论资料、预算及经济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防止失误。另一方面,通过全过程的控制,通过微观审计,找出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管理。

四、一般性内部审计项目

通常一般性内部审计项目包括日常财务审计、管理审计、临时性审计等工作,主要内容有:负责对公司的财务凭证进行抽查; 审阅公司月度财务报表、成本报表、费用报表等相关财务资料;审查营销费用预算执行情况;抽查物资采购价格的相对真实性、合理性;抽查营销费用产生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对公司重要制度、关键流程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重要关键控制点实行不定期抽查审计(如:销货及收款、采购及付款、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投资与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

五、立项审计项目

立项审计项目包括下辖各分子公司年度经济效益审计;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涉及授权的高管人员或其他重要岗位人员,任期、离任时经济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的审计确认;重要岗位履职情况审计;授权执行情况审计;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开展各类专项审计工作和专项审计调查,其中,专项审计工作列举部分内容如下:

成本管理审计:成本管理审计主要审查成本数据核算、归集的准确性、合理合规性,提出成本关键控制点、合理控制成本费用的审计建议,审查成本管理是否起到了为生产、销售提供决策依据的功能等。具体审计内容包括生产统计报表与成本核算报表是否一致、成本核算报表与账套数值是否一致、账存与实物是否一致、在产品约当数量是否合理或准确、不良品或报废返工品成本是否被重复计算或计算是否合理、物料价格是否准确、费用分摊是否合理、转换得率是否异常、计算结果与配方是否合理、毛利率是否偏高或偏低等。

存货管理审计:主要审查是否帐实相符、是否以假乱真比如码空盒子或中间层放空等、是否有严格的账龄管理如盘点时必须注意生产日期等、是否出现非正常条件下呆货及不良品等,各项存货是否在按照各项物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等。

货币资金管理审计:主要审查资金是否有流失、帐实是否相符、资金报表是否准确、存放是否超规定额度、银行余额调节表是否每月按时编制、管理是否有效,是否在依照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执行相关业务等。

资产管理审计:主要审查各项资产是否帐实相符,是否存在资产流失,是否在按照资产管理制度的各项要求进行管理等。具体审计内容比如包括固定资产实物卡片与账套数值是否一致、实物发生异动是否有办理手续并及时维护账套数值、资产申请购买和报废是否符合审批规定、资产购置是否有闲置浪费现象、资产维护保养是否流于形式、资产入账是否合理比如长期存在归置于在建工程中未结转或将支付款项归置于个人借款中错误处理未及时转入资产项目等。

往来帐管理审计:主要审查各往来帐是否核对清楚、是否存在坏账风险、是否有超授权发货、是否有超授信规定时限未及时回款、是否在持续贯彻往来帐管理制度及授信管理办法的各项要求等。

全面预算管理审计:主要审查预算执行情况、数据核算是否准确,进而审查预算是否起到了控制费用、降低成本的功能等。审计内容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与实际核算情况差异、预算入账与核算入账是否一致性、预算台账或模块数值是否准确、财务预算控制是否有力、预算发生费用与实际收入或生产状况是否发生偏离及有否及时予以纠正等。

销售费用审计:主要审查各项费用报销的真实性、合规性、及时性等;是否按制度执行。审查范围不低于20%的审查量,以记帐凭证数量为准。

采购专项调查审计(含材料采购、物流运费、固定资产及其他采购等)

主要审查采购价格的真实性、合理性(与市场价相比),采购业务本身的合规性,是否执行了公司的各项采购管理制度、验收制度等。

工资、提成审计:主要审计工资计算的准确性,提成的计算是否与绩效考核方案一致,每名员工的工资是否与公司签批的一致,工资、提成核算体系是否合理等。

人力资源审计:编制部分:主要审查各公司员工编制是否与公司签批的相符,编制管理是否符合公司要求等;招聘部分:主要审查招聘进的员工是否符合招聘制度要求等;绩效考核部分:主要审查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的合规性、合理性,调查员工对绩效考核方案是否满意,绩效考核是否对推动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激励员工的目标等。

五、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程序

1.年度审计计划由公司总裁或董事会批准后,审计部门按月、周报批审计计划(其中部分为公司交办的审计项目),并体现在月、周工作计划表内;

2. 实施审计项目前,一般须先拟订审计方案(对比较简单的、经常性的审计项目可以不拟定);

3.审计方案拟定报批后,一般情况下须向被审计单位(者)送达审计通知书,特殊审计业务可在实施审计时送达;

4.组织实施审计工作: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对内控制度的测试情况来确定实质性测试具体审计方法;

实施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运用审核、观察、询问、计算、函证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审计证据中由各单位提供的原始资料上要有被审计单位经办人、负责人签字确认,如涉及贪污、挪用等保密的事项,可暂不确认),并作详细记录,从而出具审计报告初稿;

5.与被审部门人员沟通审计结果和处理意见;

6.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人员须于一周内出具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人员应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2日内对审计报告进行回复,如未回复,视为对审计报告无异议,审计人员将审计报告与被审部门人员的回复意见一并上报公司管理决策层签批;

7.公司签批完审计报告后通知被审计单位(者);

8.按审批意见执行公司审批决定;

9.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跟进整改,开展后续审查;

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文4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校;风险管理;广西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05

[中图分类号]G647;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02

1 内部审计与广西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

1.1 广西高校内部审计现状

1.1.1 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在对广西高校内部审计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一半的高校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有部分高校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合二为一,还有部分高校没有设立独立审计部门及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调查显示,某些高校领导认为公立高校属于全额拨款单位,不存在审计风险问题,因此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相当部分审计人员是从财务岗位上转岗而来,有部分审计人员是兼职的。

1.1.2 内部审计风险复杂化

在网络条件下,随着信息交流全球化的发展,高校也迎来了会计电算化以及内部审计信息化。这使审计数据采集难度加大,对审计证据的质量要求更高。同时,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以及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内部审计环境更加复杂,加大了内部审计风险。

1.1.3 对风险管理审计不够重视

在高校的各个机构以及高校活动的全部过程中,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由于管理风险无处不在,高校领导班子要支持和接受风险管理审计工作。调查显示,由于很多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对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缺乏认识,忽略了风险管理审计对降低高校风险发挥的重要作用。

1.2 广西高校风险管理现状

1.2.1 风险管理水平低

近年来,广西高校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张、举债办学、征地扩建等,给高校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管理风险。但领导者风险管理方向不明确,难以抵制风险,防范损失,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1.2.2 忽视隐性的风险管理

高校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中心,重视显性风险的管理,忽视隐性风险的管理。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的划分是根据风险的暴露程度以及对其意识水平进行的,对容易暴露、暴露程度高及容易被意识到的风险就是显性风险。目前,广西高校对财务风险、基建风险及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等格外警惕,而没有健全无担保助学贷款等很多隐性风险的约束机制,制约着高校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

1.2.3 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调查证明,管理层决策失误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作出决策时有关资讯不足。信息不全面或者信息失真,都会诱发风险。高校在开展风险管理时,应建立健全一整套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使风险管理具备管理依据。而广西高校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缺乏风险辨别、风险评估及全面分析风险的依据,使风险事故潜伏在各项事项中。

2 内部审计对高校风险管理的作用

2.1 审查评价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定

高校在管理层带动下,全体职能部门与教学院系共同参与,建立一套风险管理体系。内部审计人员既是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制定者,也担负着审查评价风险管理体系的重任。内部审计人员是风险管理的监督者,在规范高校管理行为,降低管理风险,促进高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对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各项业务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充分运用风险评估方法,确保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都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按照事前审计的要求,内部风险管理审计最重要的是,审核和发现风险管理体系的漏洞和不足。要尽量使风险管理体系控制严密,确保各流程及各风险控制点无疏漏。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在风险发生前进行审核及监督,最终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

2.2 审查评价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执行和运作

内部审计人员对管理部门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审核及评价。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审查高校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得到执行以及执行是否有效。在每个风险控制点,审查其是否按流程规定有专门人员全程跟踪监督,防止各流程及控制点弄虚作假。内部审计人员要对业务各流程操作程序进行审查及监督,使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执行和运作取得良好效果。

内审人员在审查评价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执行和运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不确定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采取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风险管理审计具有前瞻性,内审人员不是针对单一部门进行审查,而是既对高校整体经济活动进行审查,也对外部环境进行审查。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转为事前监控,识别经济效益高的项目风险,监督其风险管理执行和运作的有效性,达到降低风险,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

2.3 对学校风险管理提出审计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高校的管理风险会发生变化,有些风险会增大,有些风险会减少。因此,需要内审人员时刻关注及监督学校各项活动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预防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新的风险。针对高风险领域,内审人员要充分发挥职业判断优势,同时利用专业测试方法,如运用现场调查法、风险列举法、财务指标分析程序等各种方法进行分析,预测各项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给高校造成的损失,为管理层的决策和选择提供依据。

内审人员在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审查监督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同时进行分析研究,为管理层以及各部门提供审计意见,为各部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审计建议,不断改进和补充风险管理体系内容。

3 加强内部审计与广西高校风险管理的对策

3.1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在高校的风险管理中,内审人员充当顾问的角色,应当充分发挥出给管理层出谋献策的作用,为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服务及依据。内审工作能给高校带来管理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被管理层所重视。高校要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价值。内审人员及时向管理层汇报风险管理审计信息,对各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缺陷提出改进的意见及建议,协助各职能部门及各系部控制风险,提高效益。

内审人员要了解国家政策、法律和制度,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协助管理层对员工进行风险危机教育,可以采用讲座、会议和电视短片等方式,加强对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内审部门加强预测,识别出各流程的风险源,在未形成风险事故前,制订预防方案进行监督和控制。一旦风险发生,确保将风险损失控制到最低程度,使学校能持续发展。

3.2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及框架,重视风险管理审计

内审部门要参与高校风险管理,首先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及框架,包括监察审计监督机制,高校风险管理的政策、法规,内部控制及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及框架,识别和评估风险控制点,监督和控制各项经济业务,全面及有效实施风险管理监控。

风险在高校内部具有相关性和潜在性,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监督和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高校的具体业务,独立于各职能部门之外,能从全局的、客观的角度参与高校风险管理,及时给管理部门提出控制风险的意见及建议。内审部门是高校长期风险策略和各部门风险控制的中间人,给各部门人员制定控制策略提供咨询。高校要重视内部风险管理审计的作用,风险管理审计能科学监测和有效防范高校各项工作中的管理风险,防范资源损失,提升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3 提高内审人员及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编制不足,首先要进一步充实内部审计人员,补充具备财务知识、基建投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法律法规以及懂高校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内部审计部门,增加内部审计力量,使内审团队向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结构转变。其次,通过加强培训,把内部审计人员培养成具备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完善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通过培训增加内审人员的风险管理知识,丰富其实践工作经验,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

另外,要求各部门配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培训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能力。各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对本部门的相关制度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外部环境风险因素进行评分,确定风险的大小。风险管理人员要与内审部门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互相配合,使审计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

3.4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文5

一、结合公司中心工作目标,积极开展管理审计,提升公司管理绩效。

(一)股份公司年初制定了中心目标之一就是:推行“三化”建设,即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完善工作事项督查机制和经济责任考核体系,建立“权力公有化,责任私有化,利益合理化”的内部运行模式,改变长期存在于国有企业中责权利界定不清运行难,责任模糊不清落实难,利益分配不均合理激励难的顽症,逐步实现责权利的协调统一。该同志带领内部审计部门会同公司人力资源等部门,一方面积极响应和推行公司提出的“三化”管理,一方面紧紧结合内部审计转型“由靠法律赋予的权利实施监督为主转向靠制度管人、管事、管物为主”的主旨,把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质彻底地由检查系统、注重结果、重在治标,向完善控制、注重过程、重在治本转变。在今年6月份前,重点是配合公司各个部门、单位细化部门、职位、岗位等层级管理职责,推出了200多个岗位的“岗位经济责任考核办法”;参与制定落实了严格的资金审批办法,通过界定审批权限,确保了资金的安全运行,对权力的正确运行起到了直接的刚性制约;参与修订了物资管理制度,使港口的物资管理步入了正规的管理体系中;另外还对“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应收款管理办法”等进行了修订完善。今年6月份后,又会同人力资源等部门,按照计划对相关的制度、办法、岗位职责等进行了检查落实。通过一段时间的检查落实完善,使得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真正体现到全面转型上,同时也能够真正体现到股份公司制度建设的四句话的内涵中:制度之上,没有特权;制度之外,没有自由;制度之下,没有人情;制度之后,没有停留。

(二)开展薪酬专项管理审计,积极开展新的审计类型。该同志带

领内部审计部门在今年对股份公司每月的薪酬分配、发放、考核等建立起了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一方面对人力资源等部门月度薪酬计算过程进行审计复核,加大公司各部门薪酬分配发放无误性的保证力度;另一方面对各部门单位及财务部门提供的月度收入、成本、费用的审计复核,加大公司收入、成本、费用合规性的保证力度。因为股份公司的薪酬分配与每一个部门单位的经营绩效紧密挂钩,因此通过对薪酬分配、发放、考核的每一个环节审计分析,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公司各部门单位的经营管理、成本控制的细节动向,同时把对每一个部门单位管理绩效审计融入到每月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对管理细节的“事中审计”,极大地提升各部门单位的管理绩效。

二、围绕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中心,有序开展效益审计,努力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效能。

在公司及下属子公司范围内开展成本费用专项效益审计调查分析,有力地促进了各经营单位的节支挖潜。通过对港口经营业务的认真分析,该同志认为公司各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固然与经营市场的开拓、经营收入密切相关,而各经营单位的日益增长的成本费用也对经济效益产生了更加直接的影响,因此该同志带领内部审计部门今年初分别对股份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的4个子公司开展了成本费用专项审计调查分析,重点通过对各经营单位的成本费用审计分析,进而对各经营业务的毛利率和盈利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具体对公司的装卸业务、集装箱业务、客运业务、滚装业务、快件业务、引航业务、理货业务、商场业务、船代业务、货代业务、船舶运输业务等进行了分类审计分析,帮助各经营单位找准影响本部门单位的重要成本费用开支,并有针对性对此类成本费用开支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控制该类成本费用开支,有力地促进了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例如对下属某船舶公司进行审计分析时发现,该经营单位一方面没有按照船舶的单航次进行会计核算,另一方面占据该公司的成本费用主要集中在船舶的燃油消耗上,并且该公司也没有对船舶单航次的燃油消耗进行分析,致使船舶燃油消耗存在随意性,通过与该公司的面对面的审计分析,该公司完善了燃油消耗指标控制,并且及时客观的反馈该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有序开展对股份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的财务收支及内部会计控制审计。

(一)督促和协助财务部门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公司自争取上市以来,在公司财会人员的努力和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辅导下,公司财务部门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和规范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有些制度我们财务部门没有明确列示,只是按照惯性操作进行。2001年6月财政部下发了试行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明确了对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设计和评价的指南。该同志带领内部审计部门在2005-2007三个年度中审查了各年度财务账目,并重点对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状况进行了审计。针对审计情况的分析,提出审计意见及建议23项,其中重点对公司“一体控制、层级核算、分类考核、细节管理”的细化分解、对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以及加强公司的资金支付管理方面的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规范性建议。

(二)构建起了对下属子公司进行例行年度内部审计的工作模式,使得所有下属子公司纳入到股份公司正常的审计监督体系中。因子公司的财务实行独立核算,实际的开支都在各自公司内入账,公司每年度给其制定出了各项经济指标,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内部审计重点是对下属公司开支的合规性进行审计。在2005-2007三个年度中,分别对外轮有限公司进行了内部审计,提出审计意见及建议6项;对金丰货运有限公司进行了内部审计,提出审计意见及建议21项;对港盛船务有限公司进行了内部审计,提出审计意见2项;对港集装箱分公司进行了内部审计,提出审计意见及建议5项;对青威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进行了内部审计,提出审计意见及建议3项。并且对于对各个公司年度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在整改期过后,带领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实地核查,检查各个公司对审计意见事项的改正、落实情况,督促各个公司对审计建议事项的整改、完善,真正对各个公司的内部管理起到了提升作用。

四、开展风险评估,积极探索内部审计细节管理重点——加强评估内部控制中“点”的控制,有效防范经营中的风险。

公司近几年实现了的快速发展,主营业务领域也逐渐扩大,同时带来的业务风险也逐渐加大,因此也更加需要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评估,评估业务领域中内部控制的重要的“点”,来最大限度地化解业务领域的经营风险,为港口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该同志带领内部审计部门年初通过风险评估确立对公司的货代业务进行风险审计,会同金丰货代财务人员、业务人员、部门经理等对金丰货代的整个业务运作流程进行了参与式跟踪审计,对公司整个业务运作部门进行了全程业务跟踪,了解和基本熟悉了公司整个业务运作程序、重点环节和高风险领域,并有针对性地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完善公司业务单票核算的内涵等方面提出了规范性建议。

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文6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成立于1998年,是我国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成员,它接受内审协会及本行行长的领导,依法独立对人民银行各职能、直属机构、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及各项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检查,依法独立对人民银行各职能,直属机构、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提出报告并作出建议的内设职能部门,内审监督和检查职能载入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中。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内部审计由财务收支真实性、会计核算合规性为主向督促职能部门、直属机构、分支机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方向转变,并在内部控制评价内容与方法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内审职能由查错纠弊向内控制度评审过渡。2005年新的《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增加了对职能部门、直属机构、分支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监督内容。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框架性意见和方向性指导,由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构成的内控机制建设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重任,内审职能由单纯的监督检查转向风险、组织目标、业务活动各环节的分析与评估上。迄今为止,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国内内部审计职能吻合,内审理论与内审实践正与西方内部审计缩短差距。短短十年时间,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跨跃了账项式导向审计阶段,结合西方内控制度理论和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向制度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并重方向发展,内审理论与实践阶段性发展界线不如西方内部审计明朗,但却有一种站在巨人肩上看世界的感觉。

围绕组织目标开展监督与评价活动,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成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依据标准,对财务收支、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及行为规范予以核实,揭示情况,作出处理决定并督促整改执行的监督职能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对检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寻找最佳管理经验,提出可行建议的过程是人民银行内审评价职能行使的过程。基于监督和检查职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对国库、发行、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年终决算等业务开展了专项审计、信息技术审计和后续审计;开展了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分支机构负责人离任审计;开展了对分支机构周期性全面审计。基于监督和评价职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对新增反洗钱和征信业务开展了账户管理和信贷咨询信息系统管理审计与调查;对风险高发段的基建资金管理开展了专项审计、委托审计和授权审计;在离任审计基础上,对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开展了履职审计,拓展了内部审计方式,积累了审计端口前置和过程监督经验;开展了主要职能部门和县级支行岗位整合与制度建设的调查。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对职能各部门风险评估并对职能各部门的岗位、职责、流程和制度开展描述,依据内控侧重点,开展专项审计。内部审计由就事论事转向对事对人的责任追究,审计角色由耳目逐步转向警察、伙伴和医生。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面向未来、面向战略,对业务活动各环节、会计报表进行风险分析与判断,从源头上实施全程风险控制的审计活动方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法,开展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以确保审计证据的完整、准确与真实。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因其所处阶段,收集的信息资料仍呈现零星、不连续、不完整,使得分析性复核法的运用受到制约,审计方法仍然停留在审阅法、核对法、验算法和调整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出了一个技术上的客观需求――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人民银行各地分支机构内审部门能结合实情,不同程度地开发了内审项目档案管理系统、现场审计操作管理系统和内控评审系统,在提升内审信息技术科技含量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一个能覆盖内审活动全过程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尚未诞生,目前,仍然大量运用手工操作,实施的是现场审计操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还提出了一个人员素质的内在要求――严谨的职业判断。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能够依据内审准则把好人员入门关,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审计现象,审计结论离鉴证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促进人民银行内审职能发展的建议

内审职能决定了内审作用发挥空间,要使内审出具的事实确认书、下达的内部审计结论与处理决定(或内审意见书)能真正达到鉴定和证明的作用;要使内部审计成为一个控制系统,成为组织目标增值支持系统,成为咨询服务管理系统,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掌握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具体运用。

符合性测试能较准确地界定审计抽样框,前提是需要有一套内部控制制度,该测试法仅仅是实质性测试的基础,可运用在审前调查、审计过程和报告分析阶段。开展符合性测试首先必须了解被审单位业务基本情况及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构思理想状态,确立测试对象、内容、重点,拟定测试方案与调查表;其次必须将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模型、制度建立、职责分离、流程执行、会计报表等情况,用文字说明法、制表法、流程图法和图文并茂法予以描述;再次将内部控制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作比较,得出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合理与不合理,执行与非执行的结论,为实质性测试提供审计证据。实质性测试也就是进行账证表簿核对,运用监盘、函证、重新计算等方法审核符合性测试结果,为综合评审提供证据的过程。明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各自运用场合,就知道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所做的工作正处在哪个环节上,还有哪些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补救以及内审证据鉴证等。

(二)掌握好函证取证方法,控制好取证程序。

函证是注册会师一道不可省略的审计程序,人民银行内审人员在运用函证取证法,规避审计风险,应对重大错报风险过程时,应对影响财务报表及信息披露真实性的存款余额、往来款项、暂收暂付款项等事项进行分析性复核,对发函事项及回复函、末复函情况分别做出内审工作底稿,发函事项还应在内审事实确认书或内审初步意见上予以陈述。发函前需认真核对询证事项、被询人及地址,询证事项须经被审单位确认签章,由内审人员发出并收回,函发同时应积极寻找替代审计程序,在函证和替代审计程序都不能提供财务报表有关认定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应当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

(三)内审人员应加强专业技能与职业判断的自我培养。

站在组织管理角度,对组织管理未来目标进行预测,这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最高要求,预测的基础数据应建立在对组织内部控制环境、风险和内部控制活动全面地、系统地分析评价上。要对由道德风尚、行为规范、激励机制与纪律约束等要素组成的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评审,要对人民银行职能部门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评审,要对人民银行职能部门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除了掌握专有审计方法外,内审人员的实战能力与判断能力影响着综合分析评价水平。专业技能的提高在于细心积累审计工作经验,吸取他人长处,可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过程中,提高业务技能;可通过自主学习、跟班学习、业务培训等方式,及时跟进业务。只有及时了解与掌握了审计对象的制度、规定和流程,才能谈技能提高问题。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产生几个“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的念头,持一定职业谨慎和职业质疑,关注现象间的关联性,学会运用演绎推理法和归纳推理法,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不放松行为指南与道德规范的学习与修炼,永葆“独立、客观、正直、勤勉”的内审职业操守。

(四)拓展内审方式,逐步向非现场审计为主的方向扭转。

咨询职能除了受制于内审人员素质外,还受制于信息资料快捷与便利。内审公文传输实现了信息化,打造了半个快捷空间。运用信息技术创建资料库、分析库,不仅要创建项目审计资料库,还要创建内审工作自身信息资料库,使内审工作各个环节都置于科技包装当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随时掌握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动态;随时开展对职能部门静态数据合规性分析;灵活便捷地选择现场审计对象,进行过程控制、适时跟踪,实现审计端口前置,为管理决策层、内部控制活动提供有力的咨询服务。致力于内审软件的开发,制定并出台与非现场审计相匹配的内审资料报送制度和操作流程,加快审计手段由手工为主向计算机处理业务为主方向转变的步伐。

(五)拓展内审空间,积极探索人民银行效益审计工作之路。

效益审计是建立在内控制度评审基础上,与风险管理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审计方法,是对组织管理过程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人民银行效益审计中的“3E”依次集中体现在控制与保障并重的财务支出管理方式、科学决策与资源利用、业绩评价与绩效工资挂购的激励约束机制上。以“3E”为审计目标的效益审计,对于人民银行内审人员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仅在理论上对效益审计作了积极的探究,尚缺乏统一的效益审计依据、标准、程序、内容和方法,人民银行内审人员还必须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总结制定出效益审计工作制度与规定,以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六)转变内审理念,促使内审成为组织管理模式转变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