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规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会计规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会计规则

事业单位会计规则范文1

关键词:会计工作 内控制度 法律责任

一、会计工作法律责任概述和形式

会计法律责任是指会计法律关系中各主体因为没有履行会计法律义务或者违反会计法律规范所要承担的强制性法律后果。我国《会计法》和相关法律对会计工作的具体违法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是财会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会计法律责任具体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是我国会计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刑事责任主要适用于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伪造或销毁会计资料以偷逃税款或者贪污犯罪、挪用公款犯罪等,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形。民事责任是会计法律责任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会计人员诸如做假账或者对外提供违反实际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等会计违法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造成损害,并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的,相关会计人员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二、会计法律责任产生的成因

会计法律责任产生的成因分为单位负责人违法违规成因和会计人员违法违规成因两个层次,在不同层次上又有主观因素成因和客观因素成因之分。

(一)单位负责人层面的成因

1、客观成因

现阶段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对许多会计违法行为规范的定义不够明确,《会计法》与《刑法》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比如《刑法》中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而《会计法》中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大多为一般原则性的,加上会计违法行为中存在多个责任主体,如单位负责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一般会计人员等。但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还没有对这些主体的会计责任作出明确划分,仅仅是做了些简单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很难做到依法追究其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虽然《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现实中很多单位负责人对自己所要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缺乏自我监督的动力,容易产生不作为或不当作为的违法行为。他们往往只注重本单位的统筹决策,而认为会计工作属于财务部门的范畴,会计责任应由财务部门负责人负责,客观上导致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2、主观成因

主要是基于单位负责人为完成业绩指标、粉饰政绩、逃避税收或者获得投资、取得借款又或者营私舞弊中饱私囊而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伪造、篡改或利用不正当的计量方法对会计数据、原始凭证进行人为夸大或缩小,使得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质量有关的载体资料(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存在失真现象,从而导致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二)会计工作人员层面的成因

1、客观成因

会计人员地位的非独立性,对单位领导只有建议权没有变更权和阻止权,会计人员往往对领导只有服从,从而被动的“协助”作假造假,使会计信息失真,更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制度的缺失,使会计人员陷入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2、主观成因

在处理具体会计事务中,许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法律责任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从会计从业人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开展工作,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出现了工作偏差和错漏现象,个别会计人员为了一已私利对会计信息造假,以上种种都导致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产生。

三、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措施

建立并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严格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内部管理,从制度设计上和制度运行上去控制风险,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有效堵塞漏洞,遏制和打击犯罪,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提高单位领导法制观念

单位负责人要学习《会计法》,深刻了解并掌握会计法律责任的内涵,从而高度重视本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工作,对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不能做超越法律法规禁止的会计事项,更不能授意会计机构或者人员做假账等。同时单位负责人应组织本单位会计机构加强《会计法》的学习,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培训班,让会计人员深刻掌握会计法律责任相关规定。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提高效率、防范舞弊,规避或降低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必要措施,首先要做好制度设计。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内控建设。成立由单位负责人亲自挂帅、各部门骨干参加的内控制度建设小组,制定内控制度建设计划,制定保证各项业务有效开展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二,坚持内部制约,不相容职务分离。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实行会计人员的定期轮换,有效防范和控制违法舞弊等行为的发生。对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大额现金支付实行集体研究或联签制度。第三,健全内部审计,重视会计监督。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内部审计,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切实整改,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第四,强化信息系统管理,确保系统有效运行。事业单位要加强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的管理,确保信息系统的先进、安全、全面、有效,以利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第五,严格审批授权,明确审批责任。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审批方式、权限、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同时,针对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完善,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第六,建立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事业单位要建立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的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单位负责人对内控的有效性负责,对个别单位领导随意因个人意志导致内控制度失效的要予以追究责任。第七,明确职能分工,实行权责利挂钩。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限和责任,即对每个部门和人员授予权利的同时明确其相应的责任,做到责任和利益挂钩,过失和处罚对等。

(三)实施全面预算控制管理

事业单位要编制年度总体目标和计划,在此基础上编制年度收支预算,单位各项经营活动要在收入预算中得到反映,各项业务活动要在支出预算中得到落实。事业单位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经规定程序批准后的预算要严格执行,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对确需调整的预算要按规定程序报批,对预算外的不予列支。对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评实施全过程的监控,实施价值和行为的双重管理。

(四)发挥单位会计监督作用

会计监督是事业单位重要的内控制度。会计工作的政策性和法制性及专业性是区别于其他工作的主要特征。单位负责人和会计工作人员要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真正发挥会计监督作用。会计监督的作用在于要使违法违纪行为遏制在会计工作的萌芽阶段,在社会中介、财政、审计等部门介入之前就能发现、纠正、阻止会计违法违规事项的发生。

(五)提升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会计人员要努力学习会计知识,通过自身学习,不间断参加继续教育,及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在会计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丰富职业阅历,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为规避会计法律风险提供条件和保证。与此同时,单位负责入也应进行会计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强化,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原理,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促进本单位工作正常发展和社会进步。

综上,事业单位负责人增强会计法律意识,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实际操作,依法履行各项会计责任,确保本单位各项会计工作合法有序,这对规范会计工作、净化会计市场、进一步提升会计工作水平,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会计规则范文2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政府会计准则;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一、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实施的背景

政府会计准则的推行是在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下出台的,政府会计改革是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号召,建立符合现行部门预算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2014年底,财政部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开启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进程。2015 年10 月23 日,财政部第78 号文《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称《基本准则》),自2017 年1 月1 日起施行。2015年7月6日财政部印发的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四项具体准则和2016年8月份发出《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政府会计改革的推进对我国的财政体系和行政事业单位有着深远的影响。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其前提和基础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包括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和政府会计制度。

二、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中统驭性的法规是《会计法》和《预算法》,具体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以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科学事业单位等特殊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有关基金会计制度等。自2012年起,财政部相继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在某些方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办法,为进一步推行财政体制改革打好了基础。

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会计核算体系是我国政府会计工作领域的基本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在我国财务管理体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构成了财政体系的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能够完整反映政府部门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能够为决算报告提供数据支持,为政府的财政资金的合理合规使用和政府职能的有效运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部门职能的改变和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的需求下,仅仅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日渐繁杂的政府会计经济事务。例如,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但是计提折旧、摊销后都是“虚提”,折旧费、摊销费用都是计入基金项目并不直接计入成本,所以不能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的实际状况,这就违背了会计核算中的收入与成本匹配的原则。成本费用核算的不准确就会影响政府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的披露,也会影响政府的实际运行成本情况、科学评价政府绩效等方面的反映,难以满足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现行政府会计规则和会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当旧的制度和准则不能适应层出不穷的新需求新问题的时候,《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制定及成为政府会计体系变革必然要求,这也会是政府会计工作准则的一个新突破和新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政府会计基本准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调研。而四项具体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为具体落实实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行动的指南。

三、对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创新性解读

(一)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统一性

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打破了政府部门的性质差异,一般情况下,不再区分行政和事业单位。将行政事业财务规则以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统一,基本实现了会计科目统一、核算内容和报表统一,为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各部门、各单位编制财务报告及进行成本核算打好了坚实的会计核算基础,有利于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政府部门之间的对比。

(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核算“二元化”

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中二元化特征最为鲜明,为了满足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核算的双重功能,在核算基础上,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也体现了“二元结构”,创新性的引入了“8要素”的会计核算思路,将会计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算收支表会计要素,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会计科目,应准确完整反映政府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结转结余等预算执行信息;另一类是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应全面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政府主体的财务信息。

(三)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具有互补性

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是此次政府会计准则的突出特点。所谓适度分离是指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重功能,同时提供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能够全面反映政府部门的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所谓相互衔接是指在同一会计核算体系中,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要素相互协调,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相互补充,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政府部门的真实情况。二者既各司其职又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不同的核算方向提供完整的政府主体的财务信息和报告。

四、政府会计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

(一)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资产和负债的管理

通过推行政府会计改革,在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下,能够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真实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由此会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自身的制度管理,严格落实有关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加强资产管理基础,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果,实现资产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二)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政府主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按照“实提”的原则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等,应按照要求编制收入费用表,由此,才能合理反映单位运行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建立并有效实施预算绩效考评制度,提升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

(三)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杜绝腐败

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不仅仅提供决算报告,还要提供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在内的财务报告,全面反映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政府部门的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对象,不仅仅是上级单位和主管部门,还有广大的民众。政府财务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尤其是对政府资金的使用和“三公经费”的公开,有利于民众的了解政府的运行情况和运行效率,加强了民众对政府部门的监督,由此保证了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减少腐败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晨明.《政府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新坐标,新起点[J].财务与会计,2016(04).

[2]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夯实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有关问题答记者问[J].财务与会计,2015(23).

[3]《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8 号,2015(10).

[4]张月玲,刘艺明. 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研究[J].财政监督,2014(17).

[5]崔学刚,叶康涛等.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与国家治理――第六届“政府会计改革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5(7).

事业单位会计规则范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随着近年来,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既是社会与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自我约束和加强发展的需要。所谓会计的内部控制,就是在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的约束下,由企事业单位以固定方法与特定的程序通过自行的设计、直接应用于本单位内的会计规则、方法与程序的总称。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营体制的多元化转变趋势越来越彻底,加之加入世贸十多年来,我们经济环境变化极大,而我们的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历史原因与体制原因,财务管理制度仍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和内部控制失效现象都较为严重。在此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制度也应该顺应改革潮流不断创新和改进。

随着一系列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措施不断出台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日益复杂化。在目前我国传统会计内部控制业务的提升和扩展阶段,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审计,既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必然需求,可以更好的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诸多方面有着非凡的意义:会计内控工作可以进行实时的财务控制来防范单位的会计管理风险,实现责、权、利的相互统一原则;可以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合法和完整的形式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分析提供全面而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可以不断的改善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促进财务机制的规范化和高效性,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可以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协调发展,使单位的财务工作为整体发展战略提供更多的服务;可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水平,促使自身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合理和有效流动提供合理科学的引导。

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其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常有会计信息的核算失实情况发生。单位内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够规范,分工不够明确,而且内部会计人员在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导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严重的乱挤乱摊各项成本费用、假账乱账、乱调账目、违规发放各类工资奖金、乱分福利等违纪违法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实现象严重,会计秩序极为混乱,社会影响极差。

其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存在严重的制度的失效或不健全情况。①内部控制的独立性不强,规范范围不全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构与其他业务部门是平行的,内部控制人员往往受制于单位本身,缺乏独立性。②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较低,实践经验不丰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全面,难以胜任内控业务本身的专业性与广泛性,无法实现内部控制预期的效果和质量。③内部控制方法不当,手段较为落后。目前我们多用账项基础审计与多种方式交叉使用的内部控制方法,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发生的新业务、面临的新风险给予及时的控制。

其三,财务管理较为混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对预算资金的使用缺乏全面规范的计划,即便有全面的年度预算,在其执行方面也难以做到真正的统筹安排,盲目性极强,并没有将所有的资金使用在恰当的地方,使用超支现象极为普遍。同时,对收支的管理不严格,开支标准与开支范围的扩大随意性较强,一些项目资金也没有实现专款专用,通过巧立名目来挤占资金和挪作他用现象很严重。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首先,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结构,合理的设置内部控制机构,建立健全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机构的良好组织到位与绝对权威性,实现内部控制工作的最大覆盖率。同时,也要加强会计内控的宣传工作,在整个单位内部营造重视内控的氛围。

其次,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建设,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会计内部控制不但需要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来规范实施,更需要专业素质高、道德水平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内部控制人员队伍和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方法。我们要根据内部控制内容的不断调整和拓展,培养和更新内部控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素质,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强化内控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内控人员在风险分析等全新模块方面的分析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改进单位内控方法,提高单位内控水平,促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现代化发展。

最后,建立健全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内部控制体系牵涉到诸多相关制度,仅仅改善内控建设是无法实现目标的,我们一定不断规范健全诸如预算的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自我评估控制制度等辅助控制手段,通过这些相关制度的建设,为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协助作用,全方位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现更高效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何君.试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J].中国总会计师,2010,12:56-58.

[2]武燕.略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2(04):69-71.

[3]忻世民.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J].新会计,2009,10:28-29.

[4]白海荣,赵运胜.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86-89.

事业单位会计规则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前言

财务会计是事业单位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能够通过会计程序,为决策提出有效的信息,而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则是对资料进行加工、报告、整理,二者都是事业单位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此,研究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间的关系,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至关重要,是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与内容

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是提供资料,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对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二者的职能不同,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发挥其优势,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如下,第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一致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都是社会再生产过程,财务会计对象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主,时间侧重于过去,管理会计的对象是对资料的整理与加工[1]。第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与职能一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监督与反映职能,后期扩展出四个职能,分别是控制职能、评价职能、组织职能以及规划职能。第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管理活动,就本质而言,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通过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够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指导,是一种讲求效果的管理活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系统的两大分支,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分别是会计人员素质方面,会计资源利用方面以及会计实施规范方面,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首先,会计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当前,会计人员素质较低成为一种常态,部分小企业错误的认为只要能够进行工资核算、支出核算就能胜任会计工作,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较低,不需要具备相关资格就可以担任会计工作,导致出现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其次,会计资源利用方面存在利用率不佳等问题,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无法实现信息的准确、透明、完整,无法实现资源信息的合理利用,影响资源的准确性,制约会计发展,阻碍企业会计信息数据的共享[2]。最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实施规范存在问题,会影响价值规律与经济管理理论,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也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解决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会计制度

健全会计制度,是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关键,是解决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问题的主要对策之一,通过健全会计制度,可以保证会计工作的高效性,促进工作的有效实施。健全会计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结合自身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制定统一的制度,使会计制度符合二者发展规律,以便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实施[3]。第二,适当调整自身管理制度,通过调整自身管理制度,能够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要求的会计管理部门,保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实施,以免模糊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与概念,避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后工作产生混淆。第三,建立相应的管理会计部门,将管理制度细化,以便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保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效融合,为会计工作的实施提供稳定的内部环境。

(二)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加强资源共享,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保证信息来源一致性的基础,因此,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共享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效率,达到理想的融合效果。提高资源利用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先进信息技术,能够建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目录,保证事业单位的全部会计信息包含信息目录中,方便会计人员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加工。第二,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另外,从以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中发现,在融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漏洞,如,信息误差、信息不全等,将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因此,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信息的分析,确保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过程中各项信息的准确性,进而保证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

(三)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保证会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能够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会计人员C合素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行有效的培训,做好岗前、岗中培训,在上岗之前,需要对职务要求,工作内容,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的阐述,使相关会计人员了解工作流程,熟悉事业单位情况,以便后续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上岗过程中,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观察与考核,针对会计人员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培训,使会计人员意识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正问题,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二,组织会计人员外出学习,通过组织会计人员外出学习,能够开拓会计人员视野,使会计人员了解其他事业单位的工作,从中吸取经验,积累经验,为我所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能够有效进行财务管理,为事业单位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事业单位的进步与发展。此外,通过健全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手段,可以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齐翠燕.浅谈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规则的异同[J].中国集体经济,2015(11).

[2]关秀峰.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财经界(学术版),2014(03).

事业单位会计规则范文5

一、新会计制度给企业财务核算带来的变化

(一)会计体系

新会计制度纠正了原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会计科目体系重新进行了整理和归类,对部分科目进行了修改。其中,重点在于对会计科目进行了统一编号,在进行登记时,必须同时登记会计科目名称和相应的科目编号,这样就减少了出错的概率。随着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将更加规范化、体系化。

(二)核算方式

为了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完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会计制度明确了资产计量原则,简化了会计报表,极大的增加了财务信息的对比度。这一系列举措增加了财务核算的透明性,方便了核算工作的开展,确保了资金的及时入账,企业资金安全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会计要素

引入了虚堤折旧和摊销的创新处理方法,在具体操作中不再使用计入支出的登记方式,而是采用冲减非流动资金的方式进行登记,从而可以在不影响单位财政预算审核的前提下,更好的体现资金流向和消耗数额,为财政核算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管理不到位

资金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对此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长远战略规划。但是,部分企业过于关注短期经济效应,体现到财务方面,就是对资金管理的严重短视,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缺乏对会计报表的评估标准,导致资金流量难以管控,进一步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

(二)预算管理不到位

许多企业缺乏一个合理的远期发展计划,管理层又缺乏经验,随意插手企业日常经营,这就导致了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在部分企业内,预算报表形同虚设,每年实际使用的资金都远远超过了预算规定;也有一些企业的预算成了一个单纯的数字,仅仅只对一段时间内企业的总开销进行限制……预算管理不到位是许多企业发展后继乏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下一步进行改进的重点。

(三)财务核算体系及人员素质问题

虽然经过了改良,但是现有的财务核算体系仍不完善,调控范围过窄,对投资资金缺乏相应的调控渠道,容易引发非法集资的现象;财务核算机制时效性差,在具体执行中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发展。但是,相比较之下,缺乏专业财务核算人员的问题更加突出。财务核算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但是相当多的企业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单纯的将财务人员当成出纳员看待,从而使得财务核算过程中漏洞百出。

三、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财务核算的改进对策

(一)制定完善的资产运行管理机制

首先,应当从领导机构入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规定。其次,要加快相应机构建设,提高监督和调控能力,定期对各单位相关意见进行汇总和反馈,并根据调查处的情况对财务状况进行规划。最后,定期评价机制运行情况,对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二)强化企业预算管理能力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每一阶段工作开始的时间,提前进行预算的研究审核工作,并以报表的形式分发反馈给各业务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具体的工作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报表进行管理,同时,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对资金使用不当而造成经济损失的及时追究其责任,从而确保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

(三)建立健全财务核算体系

财务核算体系改革事关各方面利益关系,可谓任重而道远。首先,管理层应当认清,其自身是会计行为的主要责任人,应对此担负领导责任,不能做“甩手掌柜”。其次,加强单位内部制度建设,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将财务核算工作的方式方法确定下来,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当注意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使之符合各业务流程的实际情况。最后,要狠抓具体落实情况,使财务核算制度真正能执行下去、坚持下去,从而确保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财务人员包括会计中心财务人员和财务报账员,应当分门别类,根据其担负工作的不同,分别进行财务管理知识培训、财务规则知识培训和会计规则培训。同时,要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并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培训和综合财务管理系统操作培训。总之,对财务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和辅导,有利于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为其快捷高效地完成企业赋予的任务奠定了基础。

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规则范文6

摘 要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能否贯彻执行、经济秩序能否维护、经济发展能否顺畅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强化其职业道德建设呢?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 职业道德 问题 对策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处理经济业务活动是遵守的、体现本职工作要求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各种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在会计的具体工作中一种公德的表现,规范和指导各种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各种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贯穿与会计活动的全部过程,体现出新时期对于会计发展的新要求,着眼于人际关系的调整,以是否合乎情理、善与恶为评价标准,并以社会评价(荣誉)和个人评价(良心)为主要制约手段,是一种通过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来起作用的非强制性规范。

二、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可以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行为规范化的基础,也是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会计造假有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所以解决会计造假不能仅仅靠会计个人力量。但是会计造假主要发生在会计工作中,主要是会计行为,在解决会计造假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目前会计造假和信息失真严重的情况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可以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委派制。为了强化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委派制在事业单位得到了逐步推广,它能使会计人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使本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有效发挥;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会计委派制的逐步完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分不开的,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将会计委派工作做的更好。

3.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可以消除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现实生活中,诸多的贪污、行贿受贿、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都要经过会计人之手。当然,这些现象的主要责任人可能不在会计人员,但与我们的会计人员屈从压力,不坚持原则大有关系。,有赖于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用好《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之能用会计职业道德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

三、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

1.职业道德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具有非强制性,基本上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会计人员的良心来实现的,所以其执行力较差。会计法律规范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现阶段有关会计的法规并不健全,《会计法》和《刑法》等相关法规对会计人员不依法履行会计监督职权,均未认定为违法,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而且从相关法规对违法会计人员的处罚来看,大多数也还只停留在警告、罚款和停止职业资格上。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太轻,打击力度不够,难以构成有效的惩戒;加之在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需要法律保护时,法律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保护,使得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2.职业道德低下,原则性不强。在现实中,一部分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伙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特别是在现阶段,会计人员如果不听领导的安排或不按领导的意图办事,就可能失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平常较为敬业的会计人员在面临授意、指使、强令伪造、变造会计资料时,出于无奈被迫放弃职业道德、失去原则违心操作,而有些人沦丧了职业道德,发展到了主动配合,并且表现了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操作极具隐蔽性,一般检查较难发现,易于逃避外部监督。此外,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意识抬头,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所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社会风气受到污染。

3.缺少对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教育。由于我国仍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决定了学校的教育对智育及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格的培养。会计人员取得从业资格走上财会工作岗位后,一年接受一次集中的后续教育,所授内容绝大多数和专业技术有关,很少涉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即使偶尔有该方面的内容,大多也只是走走形式。这种客观上的轻视引起意识领域的淡漠,造成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认知度低,自律能力受到限制。

四、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推动职业道德的建设。《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更要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要积极宣传和自觉执行各项政策法规,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新《会计规则》明确了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会计人员只有坚持廉洁自律、公私分明、自我约束,求真务实,才能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和完整。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立法建设,对于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予以严惩。

2.转变传统观念,切实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会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要掌握时代的脉搏,把自己的工作自觉融人改革的大潮,不要迷失方向。作为会计人员,要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当前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3.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与管理。①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强化行业监管。良好的会计职业形象,不仅需要每一个会计人员的努力,更要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②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采用职业道德教育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这样可以增加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加强会计法宣传、增强各级领导的法制观念。③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教育作用,加强媒体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宣传诚信思想,披露失信违法典型,使全社会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营造尊崇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4.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任何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败都取决于其制度设计的水平和高素质人员的认真贯彻执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其业务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能够减少由于会计业务的技术错误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也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违法违纪和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对会计人员实行休假和轮岗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违法乱纪事件的出现。当其他会计人员接替原工作人员的工作时,以往日常工作中的差错和不轨行为容易暴露,轮岗可以消除有些人蓄谋侵占盗用的念头。对会计人员实行休假和轮岗制度,能够促进会计人员自我约束,履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5.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恰当地处理非正常事件,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难以做出准确和公正的职业判断。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应积极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及时的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菊.关于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