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诚信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诚信活动

科研诚信活动范文1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 教学活动

地理作为一门趣味性极强的学科,既关乎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又兼备着极强的实用性,因此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细致的研究具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基于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研究和现代教育思想两方面的指导,我们极易发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推进非常重要。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概况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中,我们注重强调的是学习的实用性能,涉及了多种知识内容,包括教学景观、气候知识、自然天象等,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用一些极具趣味性的视图式教学,能够对教学起到非常大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应用直观图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更为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

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通过一些相关的挂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尽管这一方式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所应用到的挂图数量显然不能满足整个地理课程环节的需求,这一弊端对教学活动的效率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有很多教师力求完美,会应用相关知识对挂图进行绘制,然而有些自我绘制的挂图并没有非常高的质量。因此,从现阶段来看,积极完善挂图的质量和数量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有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较为死板,并不能真正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地理教学中来,这就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

1.落实地理教学的活动化

高中生学习地理是不同于初中生的,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强,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只要将知识点渗透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的安排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另外,高中地理的教学时间确实比较紧张,教师的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进行地理活动的组织还会浪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这些活动是非常有必要展开的。基于一系列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地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误区,致使新课程的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成为形式主义,并没有发挥实效,这样一来,就凸显了将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过程进行落实的意义所在。具体落实时,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尽管按照课本教材中的活动进行安排会费时费力,但还是应进行一定的活动组织,真正地落实教学活动化,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完善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

2.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化

在当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对什么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视会学和乐学,这不仅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充满乐趣,还在更大程度上呈现出情趣,这自然而然就会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高中地理这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贴合了我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应用幽默的语言来催化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显得非常合理。教学语言的幽默化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中还是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派上用场,使学生在轻松友善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就会积累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这一教学活动的研究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展开很有必要。对于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借用语音相近的词汇,然后构成比较特别的地理语意,进而达到教学语言幽默化的目的,例如“富士山近期很想喷发”,实际意义是指富士山这一活火山在近期出现了喷发的迹象;还可以利用语言规范、社会习惯等常规认识与当前说话的事实产生的矛盾冲突,达到教学语言幽默化的效果,例如“我们知道了天高地厚”,实际意义是指我们了解了大气层的厚度以及地球的直径,学生就能在这种幽默化的语言中学习到非常多的高中地理知识。

3.实现地理学习的教学化

在高中地理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地理学习的教学化实质上是使地理教学活动尽可能落到实处,收到实际的教学实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进行备课时需要注重活动教学的准备。一方面要将相关的新课程中的地理教学内容充分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去,一般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如分析思考或是讨论交流等,同时这些内容还与实际的课堂内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才可能在实际的课堂中实现教学化;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课堂中,要对自主性的活动加以重视,更为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简而言之,即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实践教学化,要切实地对其进行指导,指导的内容要紧密地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一部分活动针对的是教材中的重点或是难点的理解,一部分针对的是学生自主寻求思考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具备教学化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发挥。

4.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化

一名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地理教育教学观念,进而才能起到引导和带领的榜样作用。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之前,应该通过实际的例子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其认识到地理知识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不是让我们以应付最终的地理考试为目的的,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能够掌握一种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时,可以应用到情感的迁移性,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例如眼神或是动作,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理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时,还要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有趣的题材,能够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转化成吸引人眼球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研究不单旨在传授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深层次的内容是期望其能达到鼓励、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教学活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教师新颖而又独特的教学活动,这样使得每一个高中生能够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主动地参与进去,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渐渐形成一种教育与学习的良性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将地理知识渗透融合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亚茹.解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科研诚信活动范文2

【关键词】 学生主体 实践能力 学科特点 共同发展

近年来,由于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推进,我在教学中也逐渐渗透了一些新课程理念和方法,尤其是英语研究性学习,我在每个学期都会设计一个教学板块进行尝试。几年下来,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体味过失败的苦涩,总体来说,进步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比较随意,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和实施――包括研究进程基本上是由我决定的。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活动过程的管理,导致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并且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动机不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尤其是教师的压力,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的动机、兴趣的支撑。实质上,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再有技巧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为此,我在近期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基于新课程理念,以课题的选择为契机,逐步将我的学生引入了研究性学习那新奇、愉快,充满创造力的空间,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1 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展需要的。因而,初中英语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在选择与确定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凸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

2 选题也要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教师退出课题的选择,不介入,不参与。初中学生毕竟还比较小,开展英语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学习方法的研究,如果完全靠学生自己探究获取费时多、难度大,况且没有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完全独立的选题也易产生盲目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研究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

3 选题必须有利于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旨趣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而,它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学习活动方式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基于此,在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或者让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主动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将学生个性特长同小组协作有效结合起来,或研读文本、掌握规律,获取知识;或贴近生活,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又锻炼了英语实践能力。

4 选题要建立在英语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同生活紧密相接的,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立足课堂、开拓思维,“从自然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研究内容的丰富,使得有些活动脱离了英语本身的学科特点,记得我在教学中,曾结合“节日”,曾指导过一次研究型学习活动――“我身边的节日”,学生们基本上从我国传统节日――包括一些富于我们兰州地域色彩的民俗节日入手,搜集了好多资料,做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可时候反思一下,好想在学生英语学科的素养的培养方面没起到多大作用。由此看来,一些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题目虽然与学生很贴近,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如何将其同英语学科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我们更要关注的问题。

5 选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科研诚信活动范文3

1.克服困难,将一些学生探究实验搬到教室里进行。

由于学校的实验室数量严重不足,且实验室里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不利于开展教学,我就准备了八个水槽,放上试管架、试管等常用仪器和一些常用的试剂,放在教室的实验橱中备用,每次实验时,再根据实际需要增减仪器和试剂,而这些工作都让学生独立完成,包括仪器和试剂的选择,到实验室领、送用品和洗刷仪器等,时间久了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将一切实验准备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使我们的探究实验得以顺利进行。有时,实验室里一时缺少一些用品,我就从家里带去,例如鸡蛋、纯毛线和腈纶线等。

2.不怕麻烦,将大部分简便易行的活动探究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在两位实验教师的大力帮助下,我开设了大部分的学生活动探究实验,而且把一些“观察思考”也设计成了“活动探究”实验。例如本学年我实施了的学生探究实验有:钠的性质、过氧化钠的性质、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铵盐的性质、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镁与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乙醇的催化氧化性质和蛋白质的性质,等等。上述实验多是试管实验,操作比较简单,且比较安全,是适合学生分组实验的。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近距离地观察到了实验现象,增强了感性认识,培养了观察能力,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总是盼着上化学课。

3.循序渐进,引导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优选实验方案的意识和能力。

开始的实验探究多数是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项目和步骤进行,注重操作和观察方法的培养,后来逐渐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优选实验方案。例如在实施“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的实验探究的前一天,我就布置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现S4+和S6+的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方案,要求方案既要简便易行,又要效率高,还要考虑减少污染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设计了多种方案,交到了我的手中,我分类把学生的方案制作成PPT,在实验探究前,组织学生讨论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最后选定了用铜跟浓硫酸反应实现S6+到S4+的转化,同时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品红试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来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实现S4+到S6+的转化的实验方案,并且讨论了吸收尾气二氧化硫的方法,我们实际采用了用浸有NaOH溶液的棉球塞在试管口部,将仪器迅速移到室外的方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设计实验方案和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也空前高涨。

4.细致入微,适时调控学生的实验进程,及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

学生实验时,教师要给学生限定时间,强调好注意事项,提前做好一些常见事故的处理工作,特别是防伤害、防火、防毒等问题,且教师要不断巡视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处理,发现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发现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要及时给予指正。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兴趣盎然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5.追根寻源,引导学生进行探后归纳和总结。

实验探究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变化的本质,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使学生充分感受过程和方法上的收获,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体验等。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对实验探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寻求正确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不要怕失败,树立继续探究的信心,直到成功。

科研诚信活动范文4

一、课外实验课的组织与实践

(一)有效的组织

高中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特别的高考,它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对于高中化学教育,老师们一定要慎重选择教学的方式,而课外实验是新课改下一个很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是它的基础是学校的支持。课外实验就是在上课之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它的地点不是在教室,这样挣脱了学校课堂的束缚,让学生们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所以对于一些实验的工具就需要学校来提供,由老师代为保管。老师在课外的时间组织并带领学生去野外进行课外实验,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分组,将学生按3到5人分成一组,若干个小组进行实验和合作来进行学习。每个小组,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不同,兴趣不同,可以让学生们抛弃学生之间的差异,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各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小组组长,来处理小组内的相关事务和接受老师的任务,课外实验课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展开,这样不仅使组内的成员关系融洽,还能使全班同学都能互相借鉴和帮助。

(二)课外实验课的管理

课外实验课是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详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说明这次实验课的原理和操作要领,让学生们感觉到学习不是“学习”,就像平时做游戏一般。每次课外活动的时候老师都要照相或视频留念。

(三)课外实验的实践

探究性的实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把实验作为问题,从而去理解、探究、解决,课外实验教育的方向主要是,让学生们解决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种拓展,将课堂疑问作为切入点,再由老师确定学生们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们自主地去学习,去讨论,去探究,从而锻炼学生们的自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淀粉遇到碘会变蓝这一节中,在课堂上演示淀粉反应的实验中,将碘酒滴到面包上,学生们观察在滴的位置上,面包会变成黑色而不是蓝色,仔细去观察黑色的边缘还带有紫色,这就与教材上所描述的不符合,这样不仅起不到教学的效果,老师会很尴尬,学生不知道应该相信老师还是相信教材,学生就丧失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那么课外实验就可以针对这一现象来进行研究。课前要认真的查阅相关的资料,淀粉的组成成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是蓝色的,支链淀粉是紫色的,直链淀粉如不在70到80度的环境下是不溶解的,那么支链淀粉还不溶于水,但是在热水中可化成糊精,糊精在遇到碘后会变成紫、橙色。那么用马铃薯的淀粉来进行实验,将淀粉放入冷水中,取得水面上层的清液,再向其中加入碘酒,这时候只有碘酒的颜色黄色,这时再取水中下层的淀粉加入碘酒就变成了紫色。将淀粉放入70度的水中,就会产生糊精,取水面上层的溶液,向溶液中加入碘酒,这是溶液就会变成蓝色。这样的实验不仅能对课堂实验误差进行解释,还能学生们更加直观的看见实验的过程,亲身经历这一神奇的现象发生。

二、实验活动的内容要丰富

(一)以游戏的方式开展实验活动

游戏是趣味的、简单的,那么利用游戏的方式来开展实验,能更好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也能使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所产生不同的颜色、声音和光的变化,还有小木炭跳舞、指纹的检测和乒乓的悬浮,让学生亲身的体验化学的奇妙之处,引导学生来研究有趣现象的原理,这样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科研诚信活动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助学支架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面向结果”到“面向过程”的转变中,笔者尝试了改革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划分为接受学习空间、协作学习空间和自主学习空间的三维空间[1]。在接受学习空间中,教师深入浅出地传授课程内容的显性知识,这是学生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的基础。在自主和协作学习空间中,教师通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再通过自身体验和意义建构输出、外化为真正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助学者”的角色。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那么,教师如何发挥助学的作用呢?笔者主要应用了助学支架,即给学生提供支持学习的必要材料、辅助工具和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在自主和协作学习空间中顺利地展开学习。

1设计助学支架的理论依据

支架原为建筑隐喻,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伍德(Wood)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普利斯里(Pressly)等人的定义是:根据

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支架教学的原理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此理论为教师如何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提供了指导[2]。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可知,实施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协助。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到发展的前面。如图1所示。

2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助学支架的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现象、规律及实施的一门学科。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现象,亲历研究过程,那么学生获得的认识和体验要比单纯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要丰富、深刻得多。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贯穿学期始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即让学生组成协作学习小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分为开题活动、探索研究、成果展示及评价三个阶段。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各阶段的助学支架,作为帮助学生研究的辅助工具、辅助手段,它们起到了一种适时性的、可调节的支撑作用,能帮助学习者顺利开展研究活动。

从支架的目的来看,助学支架可以分为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输出支架。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设计了选题列表、资料收集表、访谈记录表、活动记

录表等接受支架,用来帮助学生整理、筛选、组织和记录信息,引导学生关注重要的东西,提高学生收集与发现信息的效率;同时也设计了转换支架,如开题报告卡、问题设计卡等,帮助学生转换所得信息,使所获得的知识更为清晰、易于理解,或使劣构的信息结构化;还设计了网站内容规划向导、结题答辩卡、论文格式模板等输出支架,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解到的东西转化为可见的事物,使他们在创作或制作学习产品时,遵循特定的规定或格式。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助学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此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3]。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用较多的是问题、范例、图表、向导、对话、合作等。

整个研究活动实施流程及各阶段支架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2.1开题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开题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1所示。

表1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开题阶段)

活动环节 支架设计 设计意图

开题 选题 选题列表:提供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如“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等。 确定研究题目是关键的第一步,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的话,大多数学生会感到茫然,因此,在选题环节中,给学生设计一个选题列表支架,降低一开始研究的门槛。

选题指导:教师师通过面谈和E-mail方式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并提供给学生教育研究网站的网址。 通过口头和书面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访问教育网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教育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自行确定题目,体现支架的开放性。

开题准备 开题报告卡: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成员及任务分工、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时间进度、预期成果等。 在开题卡的指引下,让学生明确小组的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问题设计卡范例:如围绕“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这样一个研究主题,教师依次设计了基本问题(根)、单元问题(枝)、内容问题(叶)这样一个树状框架问题范例。 框架问题的设计方法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研究内容。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去展开探索研究。

开题答辩 答辩评审表:对学生在整个开题阶段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一级评价指标包括书面报告、口头陈述、问题回答三方面,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评价内容。 通过评审表对研究题目的可行性做出定量评价。让学生发现研究方案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扫除障碍。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开题阶段主要分为选题、开题准备和开题答辩三个环节,这些环节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助学支架。在选题环节中,多数小组选定了教师设计的题目,少数学生通过访问教师提供的一些教育网站并和教师讨论,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如“机房纪律问题及解决对策”、“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等研究主题。接着在准备开题阶段,学生认真填写了教师提供的开题卡和问题卡,并多次和教师进行面谈和邮件交流,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在开题环节中,各小组选派一个学生做开题报告,其他组和教师组成开题评审团,根据教师设计好

的评审表对各组的开题作出评价,大部分组顺利通过了评审,个别小组存在一定问题,接受师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后,在下一次开题中通过了评审。笔者感觉各种助学支架的设计和教师适时的辅导和帮助是学生顺利进入研究的必要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开题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题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后续活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2探索研究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探索研究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2所示。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调查研究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中间和核心环节。各组学生成员分工合作,有的通过书籍、网络等查找资源,进行所需资料的筛选和整理;有的开展问卷调查,做了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和统计工作,如研究“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小组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的学生做了访谈,采访对象有本校的师生,也有外界相关人士,他们详细做了访谈记录并从中整理出了有

用信息;小组成员共同策划了网站内容,分工制作了网站,将研究结果用网站呈现出来,并撰写了研究论文。学生的每一次小组活动都有活动记录卡记载,便于教师了解和监控学生的研究进程,及时给予指导。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研究,表现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探索创新的科研意识。

2.3结题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结题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3所示。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在成果演示环节中,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了小组制作的网站作品,并按照结题答辩卡的要求做了结题陈述,对研究结果做了科学完整的总结。师生根据网站评价量表和结题评价量表当场对各组打分。从评价结果来看,大多数组的网站内容丰富、布局合理、制作精良、演示正常,很好地呈现了研究成果,结题报告也简明扼要地得出了研究结论。这个展示成果的环节气氛热烈而友好,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量化的评价也使学生认识到了研究成果的优缺点。最后学生整理上交了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完整的作业文件夹,范例文件夹如图3所示。

3结论

在“信息技术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抽象的教育理论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书本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助学支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第一次进行教育研究活动的学生来说,就好比初次攀岩面对一个不能完成的高度,如果没有适当的支架支持,学生将会手足无措、裹足不前,只停留在“实际发展水平”。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支架设计,帮助学生明确了研究方向,克服了研究困难,从而跨越了“最近发展区”,获得了“潜在发展水平”。

笔者感觉助学支架并不是什么抽象和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缺乏指导的学习环境中,为防止学生因受挫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无援”偏离预期的方向而提供的有效支持。这种支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资源、示范、启发和咨询,提供支持学习的一切材料和辅助工具,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还可以将教师所应用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期望通过笔者的教育实践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应用助学支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助学的作用,为学生创建“有援”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素坤.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21):85.

[2]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32.

[3]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99-100.

Design of Assistance Scaffolding in th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Curriculum

WANG Su-kun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科研诚信活动范文6

关键词:科研诚信 不端行为 特点 对策

维护科研诚信,防治科研不端行为,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性议题[1]。深入揭示科研不端行为的本质,掌握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特点和最新动态,对于福建省适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净化科研环境、遏制科研不端行为、推动科技事业更好地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研不端行为的本质特征

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本文认为:科研不端行为,就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违反科学精神、背离诚信准则,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直接、间接或潜在利益,扰乱正常科研活动的行为。其本质特征归结为三个方面:

1、不真实的创造行为。主要表现在当事者不付出或少付出科学创造劳动,不经过完整真实的科学创造过程,以虚假的事实、虚构的科研活动、不实的研究数据、抄袭的文章和伪造的项目申报材料应对政府部门或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机构的相关审查,骗取组织和团体的信任,从而获得荣誉、地位和各种经济利益。

2、不正当的获取行为。主要表现为当事者采取非正当手段从科学研究、学术创作角度获取荣誉、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些当事者的共同特点,有的并无心或者无精力从事科研活动,有的并不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是真正搞科研的人。

3、不公正的评价行为。主要表现在评价组织者和参与者不认真系统地研究和分析科研活动的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尊重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劳动,草率或有偏袒地从事科研评价活动。一方面,作为评价组织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机构在制度的设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另一方面,作为评价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的评审专家受到人情的牵制和自身及团体利益的诱导,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做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导致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安排、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价,都或多或少丧失了公正和规范。

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不正当的获取是目的、是根源,不真实的创造是手段、是表征,不公正的评价则为行为不端者凭借不真实创造实现不正当获取提供了“营养土”和“助推器”。

二、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为深入分析福建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诚信建设现状,课题组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诚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的高校人员有99人,占34.9%;虽然由于经费和条件限制而致调查样本偏少,但一定程度上说明科研人员认为我省科研不诚信行为还比较普遍,已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课题组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认为目前福建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诚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表现形式

1、学术挂名。部分人身兼多个行政领导和学术职务,忙于行政工作,并无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活动,但为了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或为团体与他人谋取学术利益,挂名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创作活动。在问卷调查中,对“课题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学术不端行为”,有19.4%的人认为“提供虚假个人信息”,43.3%的人认为“伪造工作基础、研究成果”,75.7%的人认为“虚夸研究成果”,68.7%的人认为“通过人情、关系、职务等手段优先获得申报信息”;对“目前科研课题评审、立项工作是否公正、公平、公开”这个问题,有17.4%的人回答“是”,26.9%的人回答“否”,回答“不知道”的占55.7%。调查数据说明,大多数人认为申报课题过程中利用职务、通过人情关系、虚夸研究成果等现象严重。

2、学术侵占。部分人利用权力和人脉获取学术资源,再将任务分配学生、助手或将其转包雇佣他人从事科研劳动;部分人利用企业和基层技术人员的短板,以指导、合作为名,将基层技术人员和“土专家”的原创成果总结加工后据为己有;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抄袭别人的论文,但同时又认为许多人在拼凑论文,这说明了部分人相当矛盾复杂的心态。

3、学术虚夸。有的为了获取科研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不经过完整真实的科学创造劳动,以虚构的科研活动、虚编的研究工作基础、不实的技术和经济指标数据,甚至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包装,伪造项目申报材料,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中蒙混过关,骗取高分增加项目入围机会。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科研成果评奖持怀疑态度或不了解,说明科研成果评奖还不够公开、透明。

4、学术评判失准。宏观层面上,不论是对研究项目的目标管理,还是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评聘,有的制度设计简单划一、偏离实际,使得被考核者为达到数量指标而不计真假,争先恐后地去拉拢课题、发表文章。问卷调查中,对“高校、科研单位职称评定、奖金发放、人才选拔与主持或参与课题、发表文章相挂钩是否合理”,2.1%的人回答“很合理”,39.0%的人回答“合理”,52.5%的人回答“不合理”,6.4%的人回答“非常不合理”。调查中,有51.1%的人认为“评审过程就是走过场”,52.1%的人认为“领导或者关系硬的人的课题都顺利通过”。

(二)原因分析

1、评价制度不完善,导致弄虚作假现象屡禁不止。政府管理部门囿于人力、物力限制,评价规则推崇简洁明快和“一刀切”,使一些部门、研究机构和个人为了获得短期效益而急功近利,导致学术不诚信。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导致评价走样、决策失准、考核失真,使得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安排到人才评价和资质认定,都不同程度地丧失科学评判的标尺、偏离公平公正的本义。

2、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助长造假和浮夸学风。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大多数人认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立项存在利用职务、关系等现象,科研资源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分配,职务越高越容易获得课题等科研资源。行政权力机制的强势导致了学术权力(权威)的行政化,出现所谓的“学术官僚化”、“官学一体化”现象,行政部门领导利用自己的职权及与上级部门建立关系,轻而易举获得科研资源,并作为科研立项的评定专家影响着项目的立项,从而造成科技资源分配过程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现象,伤害了普通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3、学术自律能力下降,破坏科学发展正常秩序。目前社会上对科学认识程度还比较肤浅,虽然科学知识得到重视,但与科学道德一脉相承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还远远没有得到公众理解,更谈不上普及。此外,由于“官本位”文化造成的对权力的崇拜与屈从,一些人不择手段地争取名利与地位,扰乱了科学发展的正常秩序。

4、监督体制缺失,致使趋利者铤而走险。目前福建省科技界对科研诚信问题还缺乏具体有力的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使得很多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认定和制约,即使被发现也往往因为惩戒制度的缺位而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

5、宣传力度不大,助长造假者胆大妄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已于2006年。当科研不端使你利益遭到损失时,你会如何选择?39.9%的人回答“维护诚信”,58.2%的人回答“无可奈何”,1.9%的人回答“采用其相同的行为施与在他人身上”。调查说明,高校、科研单位对《办法》宣传落实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办法》不熟悉,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理不严厉。科研人员维权渠道不畅,维权信心不足。

三、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对策

福建省治理科研不端行为,要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并重的原则,不断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加强统筹与管理,科技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承担教育、监督和惩戒的主要责任,科技社团发挥规范制定和行为约束方面的积极作用,科技人员和科研共同体严格自律、互励共勉,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

科技评价指标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导向。目前我省科技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在具体评价工作中还存在着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名望不重实绩、重论文不重工作水平、重短期成果不重长远积累、重设施改善不重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因此,必须遵循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加快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一要实行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在学术方面,各级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宏观管理、监督学术资源的使用,使得有限的学术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严厉惩治学术不诚信行为。二要完善项目立项前评估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对项目技术的稳妥性、政策的妥当性、经济性和相关派生效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由科技管理部门以科技需求为导向,在依托专家评估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基础研究活动的特殊规律,确保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和政策导向。三要建立项目后评估制度。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计划内科技项目,以及得到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在科技项目在验收结题后应用一段时间(一般在两年之后),由评估单位通过对比分析,准确评价项目的综合成效,使有限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建立可行的科研诚信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键是要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实现科技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科研诚信”,因此,福建加快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一要建立科研诚信评审机制。福建省科研诚信的管理机制建设应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信用评审机构进行认可和监管,主动将其纳入到科研诚信的建设范畴中。二要完善科研诚信保证体系。科研活动应当签署遵守有关科研诚信规范的承诺,加强对履行承诺的监督,将科研人员履行承诺的情况,记入科研诚信档案,作为基础信息纳入科技信用管理体系。三要健全科研诚信信息网络。目前诚信信息仍存在各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缺乏共享机制和各部门、各地方相互分割、封闭的信用信息系统等现象,严重阻碍科研诚信机制的建立。

(三)培养良好的学术探讨精神

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已在科技界形成高度共识,作为一件大事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各有关方面要按照职责分工,找准自身定位,下大力气落实好、完善好各项措施,培养良好的学术探讨精神。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在进行学术打假的同时,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正常引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界限,提倡不同观点的争论,避免打假的滥用窒息学术自由、影响学术继承、阻碍学术创新,从而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二要培养独立和科学的创新思维[2]。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学术研究必须标新立异、卓尔不群,别具慧眼、独树一帜,提出新思想和新观点。三要树立责任意识和独立人格。学术创新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诸如自由而宽松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必要的经济支持,健全的信息资料等。

(四)加强完善的诚信法制建设

要把科研诚信立法纳入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充实和完善现行法律体系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严惩科研不诚信行为。一要完善法律体系。要尽快建立惩治学术不诚信的法律法规,或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在研究制定《著作权法》、《专利法》、《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中加入惩治学术不诚信的相关条款,确保惩治学术不诚信有法可依。二要建立惩戒机制。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设机构,拟定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细则,建立相关学术纪律仲裁的行业规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匿名审查,并公开调查结果,公开处罚决定,营造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的学术独立空间。三要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对高校、研究机构等学术领域的违规违法行为,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讲究方法地进行披露,形成有效的失信约束力量,使失信者的具体失信行为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失信成本大大提高,让学术造假者得到相应的惩罚,保证科研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五)开展系统的科研诚信宣传

针对当前部分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不强的现象,各部门要加强科研诚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治理科研失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一要广泛宣传。各部门要充分重视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和诚信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周密部署,充分利用网站、简报等宣传载体,刊登开展科研诚信活动的意义和内容,并开设专栏,连续介绍科研诚信的案例及实用知识,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次科研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新,进一步维护科研活动的健康氛围。二要强化教育。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辅导、交流、研讨等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和道德楷模教育,将科研诚信教育作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内容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养,弘扬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科研人员诚信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三要加强交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和先进省市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科研行为规范和科研诚信规范的研究制定,共同遏制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各种不端行为。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活动诚信指南[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1.

2.孙平.简析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科研诚信的关系[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3.王志学.科研诚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J].中国软科学.2007.11.

项目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