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化学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用的化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用的化学知识

实用的化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中职院校 化学教学 以人为本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以生为本”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并发挥教学的课外拓展思路,凸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意义,带来了改变现状的新思路、新方法,因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一、改善师生关系

要实现中职化学教学“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就要获得学生的主观认可,而这种认可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善师生关系,透过师生关系的改善来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强调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明确认识到师生平等和学生人人平等;要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力,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情感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索研究将情感与知识的传授融合起来,并透过情感教育改善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态度,要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化学知识,并实现知识的主动输入和输出的探索。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将情感传给学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融情于学习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拓展实验创新

化学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应用探索化学的能力有所实践,实现全面化的知识探索。而中职教育过程中“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要求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要加强实验探索。常见的方法有: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设计贴近课本与学生基础的研究性课题,其中重要的措施便是变常规注入式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而对于专业化学实验而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实践中包含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分离科学、分光光度分析、工业分析、色谱分析、综合实验等,在每门课程中采用专项实验一综合实验一设计实验一开放实验等阶段进行循环实践,以实践环节的形式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巩固,更有利于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之中。

三、课堂启发教学

启发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思维获得开发,并引导学生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各个要素例如,讲到CH,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z,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保证学生的思维启发有一定的整合作用。其次,要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在选定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多想几种办法,同时向别人说明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能得到有用的启示和建议;鼓励学生在小组情景中利用集体资源来解决问题。同时,要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验证要求,培养学生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四、人本化教学拓展

“以生为本”的化学教学模式不能只是以传授化学知识为主,要以化学为依托,开展多方面的教学拓展。首先,中职化学教材的体现方面就不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加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新科技、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还应当提醒同学们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节水、节电、节约粮食、少扔垃圾、废品回收、使用绿色商品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以探索为主的教学模式,要保证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自主研究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请同学们组成科学探索小组,对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化学研究,并形成课题报告,总结水资源的污染和再利用情况。如,了解长江历年的水质变化情况,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最后学生合作写出了“长江野生回鱼资源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的科考论文。最终得出结论:长江沿岸有关地区要推迟捕捉野生回鱼的时间,这样就既满足了人们吃鱼的需求,又避免了野生回鱼出现生态危机。总之,这样的考察结果能够凸显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在考察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并对化学知识进行实践性的类别、迁移、重组,设计出更为简单、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合理的判断评价,最终实现中职化学教育的实效性

五、小结

中职化学教学要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并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引人创新教学、主体教学的模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就必须改善师生关系,拓展实验创新,开展课堂启发教学,实现人本化教学拓展,使得中职化学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贺文建.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职项目教学中的运用[J]. 课程教育研究,2013(03).

[2]张梅秀. 浅谈“以人为本”的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探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2-15 .

[3]丁雪琴. 以人为本的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J]. 山东师范大学,2006.

实用的化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化学;实验;教学;发展;提高;融合

一、引言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一门科学。这句话奠定了化学学科的基础地位,那么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呢?当然是化学实验,我们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手段是什么呢?当然也是化学实验,组成的确定或分析,结构的研究或推测,性质的发现与验证,变化规律的探究,都离不开化学实验。人们习惯上把化学分为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与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除了化学基本计算对化学实验的依赖性不大之外,可能肯定地说,无论哪一块都离不开化学实验这一工具。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在高职院校化学专业的教学与发展中,应该顺应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让化工专业的人才能够学以致用。简单的说,学以致用就是要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要联合起来,由浅入深、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然后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在高职的化学教学中,应该以实用和发展为基础,提高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与实验实践相结合。

二、“学以致用”推动高职院校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1.推动课程教材知识与实验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时,应该把重点的理论和内容通过实验的过程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高职院校化学专业中的《高分子化学》为例,课程内容在于自由基的聚合、共聚、在聚的过程,这些内容对于生源相对较差的高职生来说很难理解和吃透其内在的知识,难于理解和贯通。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仔细研究和吃透课程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实验课程演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每个与理论知识相关联的实验内容结合子在一起,通过一步一步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由浅入深、让学生深入体会基本化学理论在实验配方设计、实验操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2.融合实验过程、方式与理论的结合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高技能的应用人才,所在高职院校在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比如要充实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以致用”,毕竟未来的就业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上付出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有的高职院校配备的实验器材和耗材与企业相比的话,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多元化的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学校进行化学课程的理论学习后,到企业中运用先进的实验器材来增加自身的学习理解。此外学校还可以创新其教育方式,通过从一些高新企业或者较大的化工企业中选聘一些高级技术人才,辅助学校培养化学专业的人才,全面的优化化学教育与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能够用化学理论来解释生产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为企业服务。

3.推动理论与实践考核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传统的高职院校在对实验能力的考核中,往往局限在对学生是否通过理论知识获得相关的实验数据,这样的过程相对单一和粗狂。按照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切实的转变考核和评价的模式,把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与实验教学中的仪器操作、器具归类与收纳等一些列的过程统一起来,进行综合的考评,推动现代化学专业人才的创新发展。

三、结语

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仅专一型的人才模式,而是专业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模式,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要秉承“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和理念。充分的把化学专业的学习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实验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于实验能力的积累和培养。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积极的落实教学与实验的过程,并且把两者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打下建设的基础。同时还要转变传统中简单、粗暴的人才考核和评价模式,积极用新方法、新内容、新体制、新思维来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言林,房成飞,金思慧,蒲绪凤. 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 化学教育. 2006(08).

[2] 蔡成翔,谢宇奇,谢复清,钟福新. 定性分析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化学教育. 2005(12).

[3] 植中强,吴燕妮,胡鹏,杨海贵. 无机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广州化工. 2016(22).

[4] 郑永军,牛永生,侯绍刚. 应用型本科高校有机化学开放实验教学绿色化探索[J]. 广州化工. 2016(22).

实用的化学知识范文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在初中化学中,许多概念和原理是建立在非常抽象的微观层次上。只靠讲解进行知识的传授,这对初中生来说难以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从微观角度科学地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感知到的是宏观的实验现象和变化的事实,而这些客观事实的实质却是肉眼和显微镜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的变化。如何化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突破难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呢?

1 注重实验资源的开发 拓展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中学化学中,能很好的架构微观过程与宏观现象的实验很多,只要用心,总能设计出效果良好的实验。

有时为了强化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日常现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假设、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来剖析宏观的现象,获得对化学微观粒子的科学认识,推动微观想象模型的建立。比如在教“分子”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各小组的学生打开事先准备好的酒精试剂瓶塞,闻一闻酒精气味,从而去想象看不到的微观分子从酒精瓶中扩散出来,了解分子不断运动的特点。还可以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扩散过程,充分体验微观层面的运动、变化引起的宏观现象。

2 创新可视性探究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知识

化学学习中,常会出现有些学生由于缺乏想象力,对微观世界认识不足,造成微观理论知识学习较困难,出现认知上的分化。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主动、独立、独特的经历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可视性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微观想象能力差的困难,以达到增加学生感性认知的目的。运用微粒观改进教材实验,突破学生缺乏微观想象力的瓶颈。

化学教材中“分子和原子间有间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采取了讲解知识,摆事实的方法,展示了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拍摄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图片,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分子和原子间有间隔”的微观概念。但是学生仅仅通过观察图片,依然觉得抽象,难以理解,还是无法从直观的角度建立这一微观理论。为此有的教师采取的是举例子、打比方的教学法,以补充教材的不足。例如,有的教师把“西瓜”看作一种分子,“芝麻”看作另一种分子。首先讲解在一个袋子中装满“西瓜”分子,西瓜与西瓜分子之间有间隔。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一间隔的存在,这时再加入一定量的“芝麻”分子,“芝麻”分子又被装下了,从而形象地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理论知识。笔者的做法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微观实验,变微观为宏观,创设可视性实验。首先准备好一支细长的一端有孔的玻璃管,另外准备好酒精和滴有红墨水(增强可视性)的蒸馏水各一小烧杯,先在细玻璃管中用注射器小心地加入约半玻璃管滴有红墨水的蒸馏水,再用注射器加满酒精,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上下颠倒两次。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惊奇地发现玻璃管中的液体变少了,在玻璃管中的液体没有洒落的情形下,玻璃管中的液体竟然出现了1+1≠2的神奇效果,从而有力地突破了“分子之间有间隔”的这一微观知识难点。

3 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变微观为宏观 突破教学难点

采取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闪烁、同步解说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化学变化一直是化学教学的重点知识,从宏观上观察到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有些困惑,不能理解——一种物质到底是如何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化学变化的实质人手,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若将该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会茅塞顿开。例如,在讲解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时,就可以拿大家熟悉的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动画模拟把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氧分子,氢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非常直观。

实用的化学知识范文4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谈,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个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了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生活的能力。”①叶圣陶先生这段论述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言文字运用。但我们关注的是“在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那么利用什么样的方法策略让学生理解语言呢?

文学作品留有意义的空白。这是尽人皆知的艺术规律。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存在语言空缺、叙述中断、叙事要素的缺席等断裂与不连贯性。萨克雷说过:“作品最有趣的地方正是那没有写出的部分。”②伊瑟尔也说:“在虚构性文本中,空白是一种典型的结构;它的功能是在读者引起有结构的运作过程,这个过程的实施把本文位置的相互作用传输给读者的意识。…文本的意义在读者的想象中才变得栩栩如生。”③可见,意义空白是沟通文本与读者读解的桥梁。读出作品意义的空白,是理解读懂文章的关键,也是避免阅读在文章表层滑行而进入文章深层的要津。语用学知识就是帮助我们打开文章意义空白之门的钥匙。

“语用学是在言语交际的总框架中研究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理解的。”④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在《逻辑与会话》中指出: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交谈不是由一串不连贯、无条理的话语组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交谈的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一个或一组共同的目的,或者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这种目的或方向使交谈得以顺利的进行。这样,就提出了一个要求参与对话的双方或者多方共同遵守的一般原则:“合作原则”,即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接着他又提出了四条准则:第一,量的准则,指对话时所提供的信息的量。即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第二,值的准则,指所说话力求真实,尤其是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第三,相关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第四,方式准则,指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话,尤其是要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简炼;有条理。

我们理解文章语言意义空白,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杨绛的散文《老王》的语言由作者的叙述语言及“我”和老王的会话语言两部分组成。文章开头叙述“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文章结尾“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作者这些话语是否暗示我们理解《老王》意义的关键,在于分析推敲作者的叙述语言及“我”和老王的会话呢?

先看文章中“我”和老王的会话。

(1)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2)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3)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显然这三句按照对话应遵守原则,老王是答非所问,违背会话的“合作原则”,第(1)句老王目的在于掩饰自己无家无亲独身鳏居的艰难窘境。第(2)(3)句老王在于掩饰自己病入膏肓的无奈与绝望。

(4)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按照“合作原则”“你还有钱吗?”这是单方转移话题。表现出老王关心作者夫妇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动乱中的艰难处境;老王虽然是一个“粗人”,但心思十分聪敏、精细,对当时社会环境保持着足够的警觉。也体现出老王对“我”的体贴入微。

(5)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这一句按照会话原则,有意违反方式准则,悖于说话应该简明避免晦涩准则。老王在临死之前表明心迹:送东西不是为了要钱;但是他到底要什么,恐怕他自己也难以说明。而“我”的回答,虽然两次强调“我知道”,可事实上,她还是不知道老王的心思,只能按照自己世俗的见解,继续用钱换取香油和鸡蛋。因此我和老王都有善良的人性,却始终圄于社会阶层的隔膜,“我”和老王的交流始终没有跨过这道坎。这也许就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真正原因所在。

再看作品中作者的叙述话语。这类言语将人物之间会话连缀起来。对于读者来说又是和作者进行会话。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他蹬,我坐”显然是冗余信息。删掉变为“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就本句话本身的表意而言,毫无损伤。但是就全文语境来分析,“他蹬,我坐”“常坐”“闲话”等词语,看似平淡中显示出了“我”与老王关系的亲近,“我”对老王比较随和,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一般才会有这种“叙闲”。和那些不愿坐老王车的“有人”比较起来,好像我没有“愧怍”可言。也许正因为如此,老王对我倍加亲近。“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在老王自己不能前来之时,老王还要托人传话,可见杨绛一家在老王心目中的分量非同一般,在老王的心中,“我”已然是他的一个亲人了!但是“我”呢?老王死了十多天之后,“我”才从同他同院的老李口中得知他的死讯。也许这又是杨绛多年后感到“愧怍”的又一原因。看来“他蹬,我坐”并非闲笔,人物之间貌似轻快地语调为后继发生的事件埋下沉重的情感因子。

(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3)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4)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这三句话语中暗示语境。第(2)句我们看到底层大众窘迫的生活状况和可能造成自我戕害。(3)(4)句暗示“”动乱中知识分子的遭遇

(5)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6)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话语意义的未定点。展示了知识分子与底层劳动大众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境遇落差和难以弥合的心理距离。

认知策略等语用学知识为我们有效地理解文章话语意义,进入文本深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在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方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注释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广西教育出版社, 1980年版。

②刘小枫:《接受美学译文集》,三联出版社, 1989年版第251页。

③伊瑟尔,霍桂桓等译:《审美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8页。

实用的化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生物化学;知识脉络;教学

生物化学的教材多以“章”的形式组织,介绍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代谢等内容。生物化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门化学。笔者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根据个人体会,从化学的角度提出了生物化学的几个重要知识规律,对于从整体、宏观上把握生物化学知识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一、官能团羟基的重要性

单糖的羟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多糖中,单糖通过羟基形成了糖苷键。如淀粉,葡萄糖是通过1号羟基与4号羟基形成糖苷键的。单糖成环之后除两个羟基用来形成糖苷键外,其余的羟基也会有各自重要的用途。以N-乙酰胞壁酸为例,1、4号羟基用来成苷键,2号羟基发生乙酰化,3号羟基用来与乳酸2号羟基成苷键。以核糖为例,成环的核糖仍保留有1,2,3,5号四个羟基,其中3号羟基,5号羟基与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1号羟基与碱基形成糖苷键,RNA中保留了2号羟基,DNA则脱掉了2号羟基中的氧以便和RNA加以区别。多糖与核酸都是依靠羟基才能形成高分子化合物。尽管脂酰甘油酯不需要羟基形成高分子化合物,但甘油是通过羟基与脂肪酸形成酯键的。对聚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来说,羟基虽然没有用来成键,但部分氨基酸,如丝氨酸的羟基作为必需基团,对酶的催化起重要作用。单糖、氨基酸、核苷酸都可以形成多聚体,对生命物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脂类分子虽然不能形成高聚物,但可以形成微囊,从而为细胞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 C、H、O、N元素的代谢

C、H、O、N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四种重要的元素,对人类来说,核酸中的N元素以尿酸的形式排出体外,氨基酸中N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氨基酸脱去N元素后余下的α-酮酸及脂肪酸进入到三羧酸循环进行代谢,羧基中的C和O元素以CO2的形式排出体外;H元素则传递给O以H2O的形式代谢,同时,在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质子浓度差,生成ATP。

三、空间结构与氢键

氢键在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中起重要的作用。多糖空间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碱基配对均与氢键相关。螺旋是一种最常见空间结构类型,部分多糖如淀粉、糖元都会形成螺旋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也包括α螺旋,DNA分子也是双螺旋结构。纤维素多糖与β折叠片类似,由氢键维持平行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四、生物分子物性的选择

生物分子的构型具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天然的单糖为D型、氨基酸为L型。绝大多数的DNA都是右手螺旋。以上几点为笔者初步总结的四种生物大分子之间联系和区别,相信读者在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中,如果用心体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用心学习,用心体会,用心总结,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贯穿于生物化学之中的规律,就能化繁为简,学好这门课程。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实用的化学知识范文6

相关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能够较好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探究对象,选择初中化学为突破口,首先对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相关概述,接着简述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最后提出几点应用建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化学;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相关概述

1.支架式教学理论之含义

“支架”二字原本主要是指建筑业中所使用的脚手架,将其引申到教学领域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当前学术界对其并未有统一定论.本文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定义为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尽可能的为其提供帮助并在其能力得到增长之后及时撤去帮助[1].

2.支架式教学理论之特征

第一,教学范围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的教学活动,所谓最近发展区是一个虚拟的、潜在的空间,只有在建构与学习中相邻的挑战时才会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在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引起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并且对其现有的认知水平造成挑战,以此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生长点凸现出来.第二,交流方式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可以独立的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扮演的只是过渡者、帮助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运用此教学理论进行教学时往往需要一种师生之间平等、公开的交流方式,对于初中化学课程而言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是师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有效、互动的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教师积极的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构建.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之意义

1.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使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帮助、促进、合作的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主宰者、灌输者的地位,在专业素养上可以说是一次挑战及提升[2].

2.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支架式化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步骤为师生探讨、研究方案、信息搜集、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在建立起学习框架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提供了一种学习者共同体的情境,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把多种多样的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不断地创新、尝试最后得出结论.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非常有帮助.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建议

1.利用举例子的方式,巧妙搭建支架

支架的搭建方式较多,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熟练掌握更多的搭建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举例子搭建支架可以简称为范例支架,其往往是使用学习中最具有代表性、最为典型的例子进行.例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当首先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首次对O2这种物质展开完整的认识,并且至此开始今后会继续出现通过O2认识到某一类物质的知识点,如,P、S、C等物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候就要注意有效支架的构建,首先教师可以从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增强学生的体验.接着,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并描述,并得出O2和其他物质的符号表达式,如,4P+5O2点燃2P2O5,注意尽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过程中构建其支架,为之后的“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提供支架.在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选择,尽量选取来自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

2.利用提建议的方式,构建支架

提建议构建支架的方式主要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性学习的时候运用,一般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瓶颈的情况下,教师将设问的语气转变为陈述的语气,从感觉上来看更加直截了当.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失误、粗心大意等原因导致实验的成功率普遍较低,无法观察到相应的现象自然也就得出不了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事先对容易致使试验出现失误的关键操作环节、注意事项等做出归纳,在实验开始之前给予建议.比如,需要注意使用的铁丝表面是否有锈迹,如果已有锈迹则必须使用砂纸将其打磨掉;使用的铁丝形状不可为直线型,而应当使其绕成螺旋状等.通过这些建议的提出,构建学习支架,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理论由来已久并且在化学学科中作用较为明显.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反思、归纳,更好的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张炳林,宁攀.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4):98.